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迁移现象和迁移规律比较广泛存在之外,运动技能的迁移的存在也可谓频繁,通常最容易最忽视的是运动技能的迁移,然而运动技能的迁移却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因此,作为体育教学教师,应对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进行熟练掌握,本文针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进行一系列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或建议,希望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运动技能迁移体育教学

前言

各种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训练中,互相吸引、互相促进,呈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为了快速掌握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必须对其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进行科学化研究,从而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目前来讲,对于运动技能的研究理论方面过于泛泛,但对技能迁移方面的各项目之间的论述却只有寥寥几笔,鉴于此,往往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对各项目之间的迁移规律时常性忽略,由此遏制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运动潜能的机制,导致学生运动技能

的训练一直处于瓶颈状态,无明显提升,甚至运动技能有出现下滑状况,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平时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观点,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1通过运动技能正迁移促进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学生的对体育项目的认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启发。教师需要设置科学的教学程序,将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出来,对各个体育项目进行分化训练,在此基础上再加强综合连贯性的训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各个体育项目的动作。每个体育动作的形成过程分为若干步骤,因此教学程序设计需要一环扣一环,学生的基础动作打牢固才能更好的做复杂的动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叉运用自己的体育技能,从而实现运动技能迁移的目标。例如:教师组织学生练习短跑技术时,需要先练习小跑步,摆臂和后蹬跑等辅助性动作,这些体育技能的迁移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短跑技术,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

2创造时机开展运动技能迁移教学

体育教育训练中,运动技能的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需要创设条件完成运动迁移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

行整合,并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精心准备最佳教学方案。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主要是通过教材这一载体展开。教材内容都是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教师需要抓住体育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有效衔接容易发生迁移作用的两种技能,并区分可能产生的干扰,让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身心得到发展。此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引导学生克服定势心理,从而实现有效的运动技能迁移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打破以前由于自身经验而产生的认知和心理状态。在体育训练中,学生的紧张程度和自信心会影响运动技能迁移效果,甚至这些因素会导致负迁移现象,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方式消除学生的这一负面情绪,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体育教育训练,从而达到正迁移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善于合并有关联性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可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保证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训练中要善于合并有关联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将有关联度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堂课。由于具有相似性的体育技能要求学生具备的心理特点和学习

能力基本相同,将有关联度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堂课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能更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正手攻球动作和反手攻球动作具有相似的

发力特点和技术结构,将这两项教学内容安排在同一堂课和同一个教学单元,可以充分发挥运动技能迁移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学生同时掌握这两种技能。此外,如果两项运动项目需要的技能差距比较大,不能将其安排在一堂课,也不能将其安排在一个教学单元。这样可以减少两项技能和动作的相互干?_,防止出现运用技能的负迁移现象。

4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各项运动技能都会产生影响,运动技能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师需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发挥正迁移的作用,防止出现负迁移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应用正迁移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文章主要从“通过正迁移促进体育教学,创造时机开展运动技能迁移教学、教师要善于合并有关联性的教学内容”等方面探析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向群.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技能迁移规律的研究与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03:58-62.

[2]邓文雅.运动技能迁移视野下体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3,24:65+67.

[3]袁晓松.表象训练的广阔前景――教育心理学、体育心

理学教学之断想[J].文科教学,1995,01:139-143.

(上接第42页)就业岗位提供得越多,经济增长将以超过就业增长率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率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将使整个社会的总产出得到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容量。

参考文献:

[1]王弟海.宏观经济学数理模型基础[M].上海:上海三联格致出版社,2012.109-137.

[2]姚程.基于索罗――斯旺模型的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3,30:175-176.

[3]刘鑫.基于索罗模型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1:32-33.

[4]沈阳.资本投入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3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开拓创新意识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并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初步编程能力。 3.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2.全民健身的理论与实践 3.竞技运动项目职业化、商业化与发展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3-6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为4年。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群体智慧,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具体实施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实施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度的规定》。 2.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3.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采用系统的理论学习、讲授与指导、研讨班等多种培养方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 4.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1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校内学院范围以上公开做学术报告2次;通过联合培养方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资助博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5.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

运动训练历年名词解释

历年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部分 6、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17、适宜负荷原则:是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0、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1、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前者称心理负荷,后者称生理负荷。 22、运动训练方法:是指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资料来源:2007年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专项赴美国培训班 讲课时间:2007年7月日 讲课地点:NSCA理论教室 讲课专家:Gregory Haff,博士 一、耐力项目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 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结合的训练模式是非常有前景的,冲击耐力性能的因素 要将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的结合在一起,首先要了解耐力与力量训练的特点,也就是各项目的能量供应的特点,清楚这点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力量性项目与耐力项目有何关系?耐力性项目与力量又有何关系? 耐力训练的一般性适应,以低负荷、高重复量的训练,减少肌肉的最大力量,降低无氧能力,提高有氧能力。 耐力训练的生理适应:改进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肌肉与骨的系统的之间相互作用,增加对运动组织的氧供应,提高有氧能量代谢率,消耗脂肪作为能量的来源物质,减少乳酸的积累,平衡体内的酸碱度。 力量训练的一般性适应:增加肌肉的最大力量,无氧能力增强,有氧爆发力得以保持,完成低负荷多重复次数练习的能力增强。 力量训练的生理适应:肌纤维横断面增加,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增强无氧能力。 二、耐力运动员能进行力量训练吗? 回答是肯定的,它能增强耐力运动员的绝对力量、爆发力、提高效率,减少损伤。 耐力运动员害怕力量训练产生,主要是担心肌肉体积增大。 主要是增强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爆发力,并保持肌肉的横断面。 当耐力运动员增加力量训练会对提高运动成绩有帮助;而对力量运动员增加耐力训练则会降低运动成绩。 力量训练可以帮助耐力项目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持续的跑

步能力、攀山和提高最后的冲刺能力。 无氧力量的发展,这也是越野跑成功的关键,从实证的统计发现:长运动员成绩越好其力量水平也越高。大量的力量训练表明:耐力运动员进行合理的力量练习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要提高运动员跑步的经济性,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进了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减弱了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提高力量产生的能力,减少运动时的力量损耗率,延缓快肌纤维肌肉的运动时间,降低运动单位激活程度降低,减少运动单位与肌肉纤维的参与。 从大量的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力量训练有助于长距离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三、耐力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规则1: 以力量训练内容替换一部分的耐力训练内容,不仅是把力量训练添加到全面的训练中去,而且是将它有机结合在耐力训练的计划总量中。 规则2: 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强调主要动力来源的肌肉。 上肢力量--游泳和滑雪项目;下肢力量--跑项目和自行车。 规则3: 当与对于自行车和长跑运动员不要过于强调上肢的力量训练。 规则4: 作为教练员来说要从运动员的角度出发,要克服耐力运动员对力量训练的担心,告诉他们力量训练不会增加肌肉的肥大;另外选择的练习方法要从功能的角度出发。 规则5: 运用全身练习方法来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增加腿和臀部力量、爆发力。 规则6: 在力量房中提高绝对力量和爆发力,以自行车或者长跑来提高的耐力。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练习不利于爆发力的提高,爆发力就是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以不稳定的环境做辅助力量训练。 记录人:郑黎明、徐玄冲

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四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2、人们是如何从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某一运动技能的 3、为什么掌握某些运动技能会促进或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用哪些方法可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之间发生促进作用呢 本章学习要点: 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和分类 2、学习的概念、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3、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种类、迁移产生的原因以及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动作技能,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各类动作操作;而心智技能则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某些心智活动方式,如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背出数学公式,进行公式运算、逻辑推理等。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如打高尔夫球主要体现为对球和杆的操作,跳远则主要体现为外显的肌肉反应。 运动技能具有三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任务目标,运动技能总是指向一定的操作目标。 2、运动技能是自主运动,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 3、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二、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运动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是运动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而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和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要想获胜,除了动作技术要熟练,还需要一定战术的配合。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而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两者最主要的区分在于活动中哪种技能占主导成分。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于心智技能;体操运动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也需要头脑中进行一定的想象活动,所以属于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等。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

第 4 次课教案 年月日星期 ════════════════════════════章节: 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任务: 掌握组合第一部分的动作顺序和动作要领,并熟练表演第一部分组合;培养学生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和舞蹈表现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学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及难点: 动作的连贯表演 动作的准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提要: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新授:组合《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第一部分 动作顺序: 前奏曲:团身抱膝(1×8) 双手分掌至两侧,腿伸直(1×8) 第一段: [1×8] 上身立直,向前弯腰,展压胯两次。 [2×8] 同[1×8] [3×8] 低头。还原看一点;仰头,还原看一点。 [4×8]向左歪头,还原;向右歪头,还原。

[5×8]头从前向右顺时针涮头一周。 [6×8]同[5×8] [7×8]“1”拍头转向点,“2-4”拍头甩向3点,“5-8“头慢转向一点,双腿向前伸直绷脚,双手两侧搭地。 第二段: [1×8]左、右各绷、勾脚一次。 [2×8]双脚同时勾绷两次。 [3×8]双脚向外划圈。 [4×8]双脚向里划圈。 [5×8]右腿小抬腿25°,放平;反面一次。 三、复习、巩固 四、结束: 1、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思考题、作业、参考书目: 组合《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第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小结:

2020北体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能方向考研经验分享

2020北体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能方向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19届刚上岸北体的学长,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20届小伙伴们考研的时候了,而我也从一个找学长学姐讨教经验的学弟变成了分享经验的学长。北体是我们体育专业最好的一所学校,大家都感觉他很难考,分数很高,但是考上北体绝不只是梦,经过充足的准备和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接下来就进入正题,给大家分享一波备考的经验。主要是关于专业课和复试的经验。 专业课是非常重要的,占很大的一块分值,一道大题30分,就可能直接改变最后的结果,英语和政治想要提高30分是非常难的。教材《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我从6月份开始看书,效率很低,很多知识点都不懂,自己在那挣扎着看了一个月,决定去报班,于是报名了爱考宝典的在线专业课辅导,有北体的直系学长给我一对一在线辅导,我有不懂的地方直接问他就行了,并且他还给我讲解了全书的重点,送给我他之前整理的笔记。然后我自己把书和学长给的笔记看了两遍之后大概都清楚了。之后在书上把历年考过的题给标出来,知道哪些是考试的重点,发现有一部分是会重复考的,还有一部分是即使不考但也要你搞清楚否则其他东西也无法理解的,还有一部分就是拔高的。8、9月时我根据学长送的还有爱考宝典送的资料以及自己买的,整理了一份适合自己的资料,开始背诵。10月又跟着学长整本书捋了一遍,基本上不明白的点算是打通了。回家之后就开始狂背,基本上每天花在专业课背诵的时间要在6-8个小时,每门课每天背1-2章,有的章节重点比较多,可能一天只能过一章。11月开始做过几次模拟考,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3个小时,每次都写到结束。说明考试的时间真的很紧张,没有给你思考的时间,拿到就要从头写到尾,所以专业课的背诵真的很重要,而且一定要熟练,能做到举一反三。 小经验: 专业课的笔记可以买学长或考研机构的,但还是建议自己整理一份,一是因为自己写一遍印象更深刻,二是每个人的背诵习惯不一样,有一份自己的资料背诵能更加顺利。背记方面我觉得每个人习惯和方法不同,但是生理加训练两本书实在是太多了,可以理清其中的逻辑,然后一层层的去背。 复试内容: 英语口语(20分)、听力(80分) 专业课笔试(专硕50分,学硕100分)、面试(专硕50分、学硕100分) 技能考核(专硕300分,学硕200分) 技能包括为杠铃动作(高翻、抓举)、跑跳动作(跨步跳、后蹬跑、高抬腿、抱膝跳)、精准拉伸(一个部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拉伸方法)、个人展示。 专业课的准备,我看了周爱国老师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美国体能协会的《体能训练概论》第三版和《运动解剖学图谱》,这几本书算是基础。除此之外还会考一些前沿的热点,对于跨考的来说,没有基础想要通过突击挺难的,所以复试的准备也要尽早开始。 总的来说,复试不仅需要你的学习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收集资源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所以复试万不可掉以轻心,要认真对待。 加试:由于我是跨考考生,需要准备两门加试,《体育社会学》和《学校体育学》。由于对分数没有太高的限制,所以准备的时候就是背。我把体育社会学的历年加试的题和课后问题基本都背了,学校体育学则是参考专硕初试的历年考题。 如果你是下定决心考北体,又跟我一样是跨考生的话,那么就要做好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努力,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松,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就算初试高分过了,复试还是会面临巨大的变数和压力。所以,学长建议大家考虑好,如果真的决定了就要脚踏实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最后,我预祝各位逐梦北体的小伙伴们梦想成真!

田径运动员常用的力量练习法

田径运动员常用力量训练方法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技术动作的速度、幅度,甚至运动耐力,所以对运动成绩的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使力量训练也构成了田径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为了提供实际的力量训练参考和借鉴,我们在这里将国内外优秀田径运动员经常采用、行之有效的七种力量训练方法,并呈献给广大读者。 一、肌肉最大力量收缩训练法 此类方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系统,最大限度地增加参与运动肌群的肌纤维募集数量,并改善其机能来发展肌肉最大力量。其特点是重复次数少,强度要求很高,而消耗的能源物质并不多,肌肉力量的增加不会引起肌肉肥大和体重的增加。所以比较适合于专门准备期的力量训练。 (一)窄金字塔法,最大强度向心收缩 90%×3,95%×2,97%×1,100%×1,95%×2,90%×3 例如运动员深蹲最高强度是150公斤,按以上各组强度要求,可按以下方式练习:135公斤×3,142.5公斤×2,145公斤×1,150公斤×1,142.5公斤×2,135公斤×3。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组间休息3~5分钟。 (二)最大力量向心收缩 借鉴保加利亚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方法。连续做5组,每组做1次100%强度,组间休息3~5分钟。 (三)最大力量等长(静力)收缩: 连续做5组,每组重复2次,每次坚持5~6秒,组间休息3分钟。这种练习能够提升肌肉在某一关节角度下用力的力量,也可用来增强运动员在某一特定技术环节的用力感觉和水平,但对提升肌肉协调性效果不显著。 (四)最大力量离心收缩 男子运动员采用120%最高强度,女子运动员采用110%最高强度,做退让性用力。为保证安全起见必须采用专门器械,或教练及同伴协助完成练习。 (五)离心-向心收缩 1.采用70%~90%的强度,在6~8秒内慢慢拉长肌肉,而后尽最大水平快速缩短肌肉。连续做5组,每组重复6~8次,组间休息4~5分钟。 2.采用120%最高强度,在4~6秒内慢慢拉长肌肉至最大限度,而后同伴协助减去40%的重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迁移现象和迁移规律比较广泛存在之外,运动技能的迁移的存在也可谓频繁,通常最容易最忽视的是运动技能的迁移,然而运动技能的迁移却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因此,作为体育教学教师,应对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进行熟练掌握,本文针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进行一系列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或建议,希望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运动技能迁移体育教学 前言 各种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训练中,互相吸引、互相促进,呈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为了快速掌握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必须对其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进行科学化研究,从而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目前来讲,对于运动技能的研究理论方面过于泛泛,但对技能迁移方面的各项目之间的论述却只有寥寥几笔,鉴于此,往往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对各项目之间的迁移规律时常性忽略,由此遏制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运动潜能的机制,导致学生运动技能

的训练一直处于瓶颈状态,无明显提升,甚至运动技能有出现下滑状况,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平时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观点,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1通过运动技能正迁移促进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学生的对体育项目的认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启发。教师需要设置科学的教学程序,将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出来,对各个体育项目进行分化训练,在此基础上再加强综合连贯性的训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各个体育项目的动作。每个体育动作的形成过程分为若干步骤,因此教学程序设计需要一环扣一环,学生的基础动作打牢固才能更好的做复杂的动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叉运用自己的体育技能,从而实现运动技能迁移的目标。例如:教师组织学生练习短跑技术时,需要先练习小跑步,摆臂和后蹬跑等辅助性动作,这些体育技能的迁移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短跑技术,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 2创造时机开展运动技能迁移教学 体育教育训练中,运动技能的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需要创设条件完成运动迁移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

运动技能题

运动迁移双塑(塑造)向(方向)探讨研究 用运动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解诀,体育科研方法 不规则研究与规则性 关键词:高原现象双塑性迁移与干扰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1.什么是高原现象?举例说明动作技能形成中高原现象的成因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这种“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目前,经常出现优秀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在专项提高训练中达到较高的水平后,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这在运动训练学中被称为“高原现象”。 以地市级体校为例 多数地市级体校把向上级体校或专业运动队输送运动员, 在各级竞技比赛中夺取奖牌的数量作为教练员的责任目标, 并把完成目标的结果与教练员的福利、待遇挂钩。而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运动员, 在校期间大多处于运动技能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期, 运动技能提高缓慢, 甚至停滞、下降。教练员为了完成其责任目标, 往往采取“揠苗助长”式的训练方法, 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 或使用不合理的营养补剂, 违犯了运动训练的科学规律, 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也使不少未突破高原现象期而具有良好运动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被淘汰, 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地市级体校的学生年龄在13~ 17 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和运动技能形成的高原现象时期。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均要经过初期努力高原现象晚期努力一时不振现象生理心理巅峰等5个时期, 如图所示。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是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经过初期努力时期的学习,运动技能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运动技能水平长时间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下降的现象。它发生在运动技能学习的低水平期, 此时运动员的年龄一般在14~ 18 岁( 个别项目如体操、 跳水等以及少数运动员例外) ,高原现象持续的时间较长, 可持续1 至2 年, 甚至多年。 高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 身体素质的生长发育落后于他所掌握的专项运动技术对其力量、速度、耐力等指标的要求。 b由于身体生长发育, 使青少年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四肢长度、重心高度等生理解剖特征不断发生变化, 导致运动技术动作改造没有完成。 c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处在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 其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加之他们不具备必要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因此不可能做到对运动技术动作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 学科门类:教育学(04)一级学科:体育学(0403)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具有多种学科交叉和涉及多种知识领域的特点。 河海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拥有研究生院和教育部批准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之一。本专业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尤其近年来主持了7项省部级课题;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取得好名次。 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博得了学校的重视与支持,尤其近几年来,对体育建设的投入达4000万。我们不仅在校内与共管、医院等学院和部门建立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协作关系,而且也与校外的相关机构如体育类院校、运动学校和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专业运动队等取得了一定横向联系,为打造一条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相关学科优势和条件特点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层次人才的标准为基本原则,以注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以更能广泛适应普通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体育教学、科研和体育管理等工作的需要为基本目标。 掌握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了解本学科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跨学科结合,独立科研以及再学习的能力;掌握和了解本学科在普通高校的基本作用与发展趋势,并具有独立从事对本学科专业的管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文字与语言的交流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运动训练与管理的研究 2、体育保健教育与方法学研究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运动技能学

运动技能学 一、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 2、技能:经过练习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3、有限容量理论(中心资源理论):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时所需要的注意资 源都源于同一个中心源。 4、心里不应期:对非常接近的两个刺激的第二个刺激的应答的延迟现象。 (PRP)这是技能操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5、倒U原则:应激或激活,指的是有压力多引起的激动水平。 6、学习:由练习或经历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技能绩效的变化。 7、绩效: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下某项技能的执行水平。 8、言语指导:简短、精炼的短语,可以将操作的注意引向重要的环境线 索,或者提醒操作者关键的技术动作。 9、内隐学习:无意识地获取有关环境变化规律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习者 无法用语言将所获得的知识表达出来。 10、过度练习:超过实现特定操作标准所需练习量以外的附加练习。 11、分解练习:将某运动技能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后分别进行练习。 12、整体练习:从技能的开始到结束完整地进行练习。 13、个体差异:是人们在完成某些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差异。 14、能力:指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特质,存在于各种 运动和认知技能中。

结果反馈(KR):提供与操作结果,或是否达到运动目标有关的信息。 15、绩效反馈(KP);提供与操作过程(运动特征)相关信息。 二、简答、论述、分析 1、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表现: (1)较短的动作时间 (2)较高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3)较少的体能和心理能量消耗。 2、运动技能的三种成份: (1)姿势成分:为动作提供支持平台 (2)身体的移动成分:是身体和肢体移动到动作位置 (3)操作成分:产生动作。 3、技能的分类: (1)开放性运动技能与闭锁性运动技能 (2)连续性运动技能、非连续性运动技能 (3)小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运动和技能。 4、反应的种类: (1)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2)辨别反应和选择反应 5、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输入→人脑对信息的储存和分析→信息输出

人教版运动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题库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1.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2.运动技术的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一)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身体姿势:指在动作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里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动作力量:旨在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所用力的大小,是人体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动作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动作节奏: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二)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层含义。1、动作基本结构: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亦可称为技术的微观结构。2、技术组合:由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连结组成的集合。 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1.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07论)(一)主体因素: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运动技术必须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表现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作为基础。2、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3、感知觉能力;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需要各种感知觉参加。4、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员动作技能贮存的数量越多,越能顺利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掌握新的技术动作。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动作速度、力量、柔韧等运动素质对技术动作的完成和运动技术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6、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特别是高难技术动作的掌握更受到这些心理品质很大的影响。(二)客体因素:1、竞赛规则;竞赛规则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2、技术环境;所谓技术环境,是对运动员个体来说,一个群体的整体的技术水平。3、器材设备与场地。运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器材设备与场地的进步。 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1.技术训练常用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直观法: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起对练习的表象,语言法: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2完整法与分解法。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3表象法与想象法。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想象法:指在练习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4加难法与减难法。减难法: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加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2.运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时应注意:1、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必须注意不要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即动作阶段的划分应以不影响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不破坏动作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为准则。2、少儿初学者善于模仿,对于一些不很复杂动作,可先完整练习后再分解练习。3、一般来讲,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分解练习的比例相应越大一些。4、“先分解后完整”或“先完整后分解”都不是固定的学习、训练程序。教练员应根据技术动作的难度、结构及运动员年龄及心理特征等来确定采用什么方法。 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

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浅谈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摘要:随着现代中长跑运动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模式的训练方法不断更新,中长跑的训练越来越全面,但有关中长跑运动员专门的力量训练谈的很少。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以及对我校中长跑运动员多年的力量训练实验和总结,归纳出一个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系列,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力量,速度,耐力 一、前言 在中长跑项目中,如800米、1500米、3000米障碍、5000米,其耐力有相当程度是由糖酵解供能所决定的。换句话讲,中长跑项目的专项耐力是以糖酵解即通常所讲的速度耐力为特征。专项的距离越短,无氧代谢及混合代谢训练的比重就越大,对运动员耐乳酸能力的要求就越高。高水平的中长跑比赛,常常在最后20—30米才见分晓,第一名与最后一名差距也不过几秒。这就要求中长跑运动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冲刺能力,而速度的提高又与力量训练是紧密相连的。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不同于其它项目,必须体现其专项特点,才能带来专项耐力的提高。 二、根据能量供应系统制订力量训练计划 1、磷酸原能量系统:时间短,强度大,通常活动时间为6—10秒,依靠ATP(三磷酸腺苷)和CP(磷酸肌酸)供能。可以使用大重量,大强度,每组练习间身体完全恢复的练习手段。 2、乳酸供能系统:主要是运动时间为2—3分钟的项目的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分解葡萄糖或糖元来合成ATP,同时产生乳酸,从而限制了运动能力,乳酸分泌会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兴奋性减弱,导致肌肉酸痛。在训练中应使用中等重量和强度为8—20次的重复练习,每组间隔不完全恢复(30—90秒)。 3、有氧供能系统: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供能的练习,只要运动强度降低,就没有乳酸生成,练习就可以持续到能量耗尽。在训练中应使用小重量和小强度为20—25次的练习,两组练习间完全恢复。 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是中长跑专项耐力的基础,即使达到相当高的运动水平,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与之相适应的有氧力量训练也是中长跑专项力量训练的基础。发展无氧代谢和混合代谢能力是中长跑专项耐力的核心。当今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无氧代谢和混合代谢的训练比重逐步增加,已达到60%—75%,并有继续加大的趋势,与之相适应的力量训练也应成为中长跑专项力量训练的核心。以上三种训练手段在全年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的运动员类型中应有所侧重。 三、采用循环训练 中长跑项目对内脏器官要求很高,而单个练习或几个练习间歇教多的内容,不能引起内脏器官的明显改变,因此需要把多个练习的身体训练内容有机地编排成组,重复练习若干次,以加强对内脏器官刺激,每组练习按照要求间隔休息一定时间。中长跑的身体训练所采用的手段,应在较长的时间中固定下来,不要经常变动。经过几次乃至几十次循环反复的成组练习,使身体需要提高的素质,从量变到质变得到改变。每组的练习内容必须紧密衔接,练习交换的时间应尽力缩短到最小程度。每组间歇4分—5分或心率恢复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 制定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技能训练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工作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并且完成必要的工作内容。 1.个人评估和明确起点水平 运动员个人评估包含问卷、交谈、统计、自我检验及运动项目分析等,以便了解运动员个体的缺点所在、心理技能起点水平、生涯规划以及运动项目所需的特殊生理条件、技术、心理等特征信息或相关资料等。运动员心理技能起点水平最好是数量化的指标(如可用肌电反馈仪测定放松和表象能力),自我报告的量表形式(如可用马斯滕表象量表测定表象能力)虽也能进行前后对比,但客观性较差,需要运动员认真、如实、准确地填写。明确起点水平的目的,一是为将来检查心理技能训练效果;二是在训练过程中能使运动员不断地获得“逐步提高”的反馈信息,强化运动员坚持练习的动机。 2.确定训练任务与目标 在运动项目分析和个人评估后,分析运动员个体的优势和弱势所在,以及提供一个概念的架构,并与教练员、运动心理学家进行讨论,就可确定需要致力于改进的一些不合适的习惯和有效发展的目标与策略,即需要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心理技能。 训练目标也可以以要达到的具体参数为指标。如放松训练的指标

有:第一,放松深度绝对值降低,如果某一运动员的起点水平是肌电2.4μV,经过放松训练,要求该运动员能最后放松到肌电值为1μV;第二,放松时间缩短,如起点水平是20~30 分钟做到完全放松,目标可定为系统训练后能在3 分钟以内做到完全放松;第三,个体自我觉察能力,系统放松训练后,自我评价的放松水平与实际的放松水平间的差距比训练前减小。 3.制定具体内容 对于运动员来说,要想持续地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就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技能训练计划。在制定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影响运动成绩的各个心理因素,并且遵循一定的工作顺序。训练步骤越具体越好,应包含训练任务、时间安排、练习的内容与要求、如何与技术训练结合、心理咨询与指导等。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都应围绕技术训练和比赛发挥这两个目标,系统式单一实施训练计划的过程是“学习——练习——应用”的过程。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运用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运用 摘要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运动技能的迁移有利于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另一方面,对运动技术的临场发挥和运用又有阻碍租用,科学的正向的迁移对缩短运动技能掌握时间和迅速开展新运动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本文阐述了运动技能迁移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正确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运动技能迁移;应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一种运动的学习对其他运动产生影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迁移表现在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等运动学习的各方面,只有正确的运用这种迁移,才能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率。 一、运动技能的种类1、正迁移正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运动的学习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 例如,掌握了篮球技术手球学习难度就会降低;脚背正面踢球技术的掌握对脚背外侧踢球具有促进作用;掌握了跳山羊,很快就学会了跳箱技术。 2、负迁移负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运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阻碍作用。 例如,会骑三轮车的人在学习自行车时就会比完全不会骑车的人更难,因为三轮车的平衡技术给自行车的学习带来了干扰,阻碍了自行车平衡的掌握,但是,负迁移不是永久的,它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消除的[1]。 3、零迁移零迁移是指前后所学的两种运动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

和相似性,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二、运动技能迁移的方式1、运动与运动之间的迁移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具有影响,例如,掌握了单杠屈身上技术对双杠杠端屈身上的学习和掌握具有促进影响。 2、语言与运动之间的迁移运动前的语言训练对实际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运动前用语言训练见到不同的肢体信号做不同的对应动作,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经过这种语言训练的人会比未经过训练的人反应更快,学习和掌握速度也会大大提升[2]。 3、两侧迁移两侧迁移是指身体任何一侧的训练都会对另一侧造成影响,例如,通过对左手的训练,右手的技能也得到提高,这种迁移也可以表现为一侧手的训练对同侧或另一侧脚的影响、一侧脚的训练对同侧或另一侧的手或脚的影响。 通常,这种迁移在对称部位表现的最明显,但优势侧对劣势侧的影响要大于劣势侧对优势侧的影响。 三、运动迁移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正确应用1、对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巩固练习,注意两种技能的学习间隔为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巩固,只有对原有技能掌握熟练,才能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同时,一种技能巩固程度越高,越不容易发生干扰,若原有运动技能没有彻底巩固,在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受到原有技能的干扰,导致混乱,对两种技能的掌握都有阻碍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运动学习的间隔时间,通常要在

南京大学体科所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_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大学体科所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实际需要的具备体育教育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能在高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研究以及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富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 2.勤奋学习,认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掌握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与专项技术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能具有独立开展本专业研究、教学、训练和管理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运动专项的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具有独立承担和开展此专项技术工作的能力,并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籍、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掌握计算机理论及其应用。 二、研究方向 1.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2.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3.运动专项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4.大学体育教育与管理 5.运动训练学 6.运动竞赛学理论与实践 三、招生对象 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人员,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符合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应届本科生符合学校免试推荐研究生规定的部分优秀生,由所在学校推荐,本人自愿,接收学校审核,校研究生院同意。可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前一年半为课程学习时间(包括

文献阅读和教学实践);后一年半为学位论文和科研工作时间。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需修满36学分方可申请学位。 (一)公共必修课学分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2.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2 3.英语 4 (二)专业基础必修课 1.运动生理学 2 2.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 2 3.运动心理学 2 (三)专业必修课 1.运动训练学 2 2.体育社会学 2 3.体育竞赛理论与实践 2 4.运动专项教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4 (四)选修课 1.体育管理学 2 2.体育概论 2 3.体育专业英语 2 4.体育与健康 2 5.文献检索与应用 2 6.体育运动与休闲 2 7.体育统计学 2 8.社会及健康研究法 1 9.体育测量与评价 2 10.奥林匹克运动 2 11.体育经济 2 12.教学论 2 13.高级社会研究方法 2 (五)教育实习 4 六、培养方式

运动训练学真题(1)

2016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运动训练学 简答: 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2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3周期训练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4周训练课的不同要求和类型? 5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关系? P13页 答案1:《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是指在特定的专项上通过训练夺得比赛胜利和创造优异成绩;,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因此只要有利于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交叉使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任何一个运动员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能力以及心智构成的,构成了竞技能力的整体性,然而各子能力之间互相促进和制约或者优势互补体现出整体和子能力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个特定时刻状态前后互相都是延续的,一段时间的延续会对竞技能力有所提高,一段时间的剪短也会对竞技能力产生制约;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必然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裂变性,外部对人体负荷会产生一个适应的过程没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应激性也会越强烈,竞技能力得到提高;负荷超出最大承受能力,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称为裂变性。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现代科技通过对运动员状态诊断,目标建立、计划制定的鞥到都直接干预到运动训练中,同时引导着运动训练朝着高科技化,准确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2: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候克服或者对抗阻力的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如下: 《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该注意的事项 答案3: 一:周期训练原则是指周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其训练的科学基础如下:《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由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现周期性的,而运动训练的也是一样有这个普遍规律决定的,新的一个运动周期都不应该只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的简单重复,而是达到新的一个水平。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的表现出周期性特点,不断适宜增加负荷使得机体不断适应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呈现出周期性特征。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周期性特征;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承认,同时也只有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才能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充分发挥出来。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按照一个训练周期包含时间跨度不同,了解各个周期的时间构成和应用范畴,对于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贯彻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贯彻周期安排原则时候,要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把训练周期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和比赛周和恢复周等等。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把一个完整训练过程分成若干小周期之后,不可以忽略各个周期之间的衔接,重视相互之间的连续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