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关键时期;是建设平安和谐繁荣优美宝安、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区的关键时期;是继续发挥深圳发展生力军作用、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深圳市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纲要》是“十二五”期间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站在历史新的起点明确新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平安和谐繁荣宝安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克服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全区要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区提出的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发展的新蓝图。

第一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2010年全区GDP2603.11亿元,年均增长15.9%,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06.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32.22亿元,年均增长18.2%,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67亿元,年均增长18.4%,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0.1%;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9.95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63.9%;出口总额(不含光明新区)827亿美元,年均增长14.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光明新区)102.48亿元,年均增长17%;“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提高了3.7个、10.6个、11.2个和2.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占全国该行业产值的十分之一、

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市的一半;2010年,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972亿元,比2005年增长192%。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481亿元,比2005年增长316%。全区公开公告专利10910件,比2005年增长249%,其中发明专利达5500件,比2005年增长570.7%。预计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9.4%(不含光明新区),成为全区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累计培育上市企业28家、拟上市企业78家、基本具备上市条件企业300多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2417家增加为2010年的4867家。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全区单位土地产出3.59亿元/平方公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8.44%,比2005年提高了8.44个百分点,万元GDP水耗年均下降5.8%,万元GDP电耗年均下降2.9%。

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创业就业各项政策不断完善: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推进居民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为95%,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低位。劳务工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落实最低工资保障,积极介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劳务工的良好社会氛围。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2009年各险种参保人数达984.86万人次,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实施分类施保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救助,在全省率先建立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等12类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235.97万元,比2005年增长37.8%。居民消费升级加快,住房、汽车、保健、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三、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约700亿元,完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三大交通枢纽工程进展顺利:宝安国际机场国际货站、UPS亚洲转运中心、国内货运村二期建成,机场二跑道和T3航站楼在建;大铲湾港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行,二期正在加紧建设;国家铁路“两线一站”(广深港高铁、厦深铁路、深圳北站)即将建成。按照全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强力推进地铁1、4、5号线建设。“四横八纵”道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南光高速、龙大高速、南坪快速、福龙路等高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增高快速路通车里程37.3公里;107国道改造、宝石路一期改造、宝安大道、大铲湾疏港通道等干道建设完工,新增干道通车里程120公里。道路微循环不断改善:全区拥有次干道总里程570公里,支路通车里程573公里,街坊路967公里。公交优先有效实施:公交线路由148条增加到254条,车辆由2815台增加到5722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从45%提高到80%,公交区域化专营正式实施。供电供水供气保障不断加强:全区投入运营的变电站总数达58座,主变电容量为1.9万兆伏安,不断推进城网、农网改造工程,逐步实施架空线下埋;完成铁岗水库扩容工程和北线引水二期工程,全区现拥有街道级以上水厂16座、村级水厂7座,设计总规模228.4万立方米/日,供水网络不断完善;建成3个燃气调压站,燃气管网覆盖率

27%,16万户居民使用燃气管道。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政务电子化的全覆盖,建设了高速畅通的3G移动通信网络和承载综合业务的IP城域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两化融合有效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信息化发展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四、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数字化城管有力推进:建成区一级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基本实现市、区、街道数字化三级平台互联互通,城市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建成区一级的数字化综合执法平台,城市化土地和房产遗留问题处理取得突破,各种违法建筑、乱搭乱建行为得到遏制。市容环境不断提升:“一街道一景观路”建设稳步推进,五年累计完成主要道路两侧1924万平方米的建筑立面刷新,120条道路的街道家具全面清洗,刷新和更换交通设施26.3万平方米,拆除更换广告招牌面积10多万平方米,对全区438个城中村和270家大型工业企业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逐步将社区道路纳入市政道路清扫保洁体系,按全市统一标准对清扫保洁作出了新要求,机械化清扫率稳步提升。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绩:以公园建设和绿道网建设带动全区生态文明发展,配合全市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宝安”蓝图中“两横三纵”的大型生态轴线在城市生态体系中初步呈现,全区绿化覆盖率46.26%,人均公共绿地12.01 平方米。新建社区公园126座,促进公园文化节开展,公园之区初具规模,10个街道全部成为“深圳市环境优美街道”,建成23个市级绿色社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提高:以新建的209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为核心,形成了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直接收运体系,老虎坑环境园功能不断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垃圾资源化率38%;固戍、龙华、沙井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观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厂配套干管、支管工程强力推进,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1%。河流整治和防洪排涝取得实效:完成观澜河14.2公里河道综合整治、茅洲河下游11.4公里界河清淤,两大流域干支流整治工作有序推进,西乡河、新圳河、福永河、铁岗水库排洪渠等河涌按50~100年一遇标准完成防洪治理;燕罗排涝泵站工程、衙边涌片区排涝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扩建排涝泵站32座,全区防洪排涝压力有效缓解。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公平合理、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办学条件全面优化,新开办中小学13所,完成老校改造项目56个,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9万个;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道德素养明显提高,学前三年户籍儿童入园率达98%,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8%,中等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成人教育年培训量突破110万人次,家长学校覆盖率达100%。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九个国家级荣誉称号,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称号,10个街道全部通过“宝安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街道”督导验收。素质工程全面实施:成立了区职业能力开发局,建立了全区职业能力培训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区系统组织为主

导,单位组织为主体,自我提高为基础”的职业能力开发体系逐步形成,“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职业能力网络逐步完善;2007-2010年累计组织开展培训教育活动28236班(场)次,受训人数638万人次,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实有病床数从2005年的3750张增长到2009年的6314张,增长68.4%,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预防、卫生保健服务体系,被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社区全国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文化事业繁荣:完成宝安中心区三大文化设施和9个街道新文化中心建设的前期工作,建成全国首家劳务工博物馆,建成了91个流动图书馆,12个劳务工图书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场文化、公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道社区文化广泛开展,精品文化成绩显著,五年内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达400多件次。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文物工作先进区,修复完善了一批重点文物单位,对全区11处较为完好的古村落进行了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次普查。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全区有各类体育设施1919个。全力推进全民健身长效化、制度化、生活化进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了市民参与健身、乐于健身的热情,全区体育参与率大幅提高。通过进一步加强完善建设业余训练网络,形成了部分优势运动项目,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科普工作全面展开:在10个街道和22个社区建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实现了基层科协组织全覆盖;新增3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4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和3个区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志愿者增加到约1200人,科普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通过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全面提高了市民的科学素质,全区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六、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连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户籍人口出生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连续14年获得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出租屋流动人口登记率100%,在90个试点区域安装门禁视频系统4853套,集中整治出租屋530万间(套),累计受理居住证申请510万张,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的管理得到加强,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入户登记。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始终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深化全方位全覆盖巡逻防控,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围合式”小区达到629个,物业管理的社区覆盖率达91%,建立了区治安联防指挥部、街道治安联防大队、派出所治安联防中队、社区治安联防队“四位一体”的治安联防体系,有效整合了基层治安辅助力量,主要警情数明显下降,市民的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秩序总体保持稳定: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的信息化管理和实时远程监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等,全区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七、体制机制再创新优势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继续推进国资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逐步理顺政企未分的管理关系,将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积极推行BOT、TOT、BT等特许经营方式,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区浪荣路、龙华、沙井、固戌污水处理及老虎坑垃圾焚烧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对区、街道行政管理职能进行了合理调整,完成了原龙华街道“一分为三”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创新工作,进一步推动城市基层管理新模式的建立。稳步推进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成立城市行政管理执法局,同时在各街道设立街道执法队,作为区城管执法局的派出机构。街道执法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极探索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东西片街道社区的差异和特点,东片的石岩等5个街道基本实行“一站多居”、“居、站、企分设”,西片的新安等5个街道基本实行“一站一居”、“居站合一”。两种模式得到很好的探索和充分的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稳步推进:部门职能更加优化,调整23个部门共51项职能,精简和规范了172个临时机构和议事机构,初步解决了行政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问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深入推进,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重点探索了“管养分离”的政府公共服务供养模式改革,出台了《宝安区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工作方案》,在机关物业管理、市政环卫、城市辅助管理、社工服务等11大类13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02项,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

我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市场体系较为完善,积累了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宝贵经验,政府调控经济的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口较大,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区内人口规模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压力较大;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发展空间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发展中加以解决。

第二节发展环境

一、战略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未变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产业投资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但国际投资已经开始复苏。“十二五”时期,全球FDI将继续保持增长,我国还将继续成为全球投资布局重点,这将有利于我区发挥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引进高端产业。

(二)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

国际金融危机也酝酿着新的发展机会,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根据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意见,到“十二五”末期,我市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成效、创新环境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这将有利于我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自主创新,推进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扶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市将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领域取得突破,这将有利于我区发挥优势,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珠三角同城化“红利”效应将逐步释放

随着《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实施,随着广深港高铁、广深沿江高速公路、珠三角城际轨道和深圳北站等一批重大交通枢纽的建成,珠三角城市群有望进入同城化时代,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有助于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我区位于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区,是穗深港黄金走廊上重要节点,是珠江口东岸重要湾区,珠三角同城化将有利于我区快速有效调配各种要素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加深我区与香港及国际间的联系,增强我区对高端产业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吸引力。

(四)特区一体化将全面推进

从2010年7月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我区正式进入“特区时代”。特区一体化势必将大大改变全市产业、城市布局的既有格局,市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市更多的财力、物力资源将向原特区外倾斜,高标准推进新特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区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深度城市化,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入驻,有利于通过城市功能的完善推进产业高端化。

(五)前海片区和二线拓展区的高标准规划建设

2010年8月,国务院正式对《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作出批复,鼓励前海构建全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和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根据批复的相关精神,前海将作为加强与香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成为深圳乃至珠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增长极。宝安中心区与前海片区共同组成深圳市城市双中心之一,通过与前海片区的无缝衔接,构建与前海片区相配套的港口商务区、综合城市功能服务区、现代化滨海宜居区。二线拓展区上升为全市的战略重点区域,随着广深港高铁和厦深高铁开通,深圳北站将带来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得二线拓展区具备了形成以各种资源要素交换为核心的现代商贸和商务枢纽复合功能区的潜力。宝安中心区和二线拓展区有望成为引领全区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两大增长极。

二、主要挑战

(一)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迪拜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仍十分薄弱,国际出口市场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失业率持续高企,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成为常态,国际贸易摩擦有可能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将会加大。美国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力求实现“再工业化”,这将在一定程度改变全球的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我区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国际市场波动加大对全区出口企业将造成一定影响。

(二)低端加工贸易企业向外转移已成大势所趋

多年来,我区传统加工制造企业主要靠廉价劳动力来进行价格竞争,缺乏对国际价格的定价权,转型压力日益加大。粗放式发展的加工贸易也已经不能获得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频频出现“用工荒”、“招工难”现象折射出我国“人口红利”将初现拐点,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能选择向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转移,国内版的“雁阵模式”正在加速形成。从区域层面上看,我区土地、劳动力、电费等生产要素成本有逐步上升趋势,资源要素短缺,也已经无力大量承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企业。由此判断,低端加工贸易企业选择内迁将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势就显得更为严峻。

(三)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全国各地对高科技资源、高端商务资源、总部资源和高端人才的争夺将日趋白热化。我区显性营商成本不断上升,房价高企,如果不能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软件”上取得突破,必将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丧失机遇。

综合来看,当前我区已经进入到由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也进入到了深度城市化的关键时期,这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征是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型。对宝安而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转型得好,就会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发展通道,实现产业高端化;转型得不好,经济还有可能倒退,社会矛盾还可能激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新加坡、台湾开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并取得成功,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行列,人均GDP从5000美元增加到目前的接近30000美元;而南美有些国家,由于没有抓住历史机遇,转型不成功,经济出现倒退,进入“拉美陷阱”。“十二五”时期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充满复杂性的五年,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区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增强忧患意

识,未雨绸缪,主动应对,自觉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抓住战略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创新型城市建设、大特区建设和前海中心区建设三大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低碳发展、协调发展为导向,以全面推进特区一体化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深度城市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生福利水平提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我区科学发展的必有之路,是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出路所在,是提升我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出路所在,是提高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出路所在,也是促进我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出路所在。“十二五”时期要着力推动五大转变:

——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贯彻落实《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为目标,不断完善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制和自主创新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中心。

——经济增长向出口、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转变。积极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发展新型消费,提升消费规模和档次,促进大宗商品消费,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促进投资可持续增长,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鼓励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

——产业发展向高端、集聚、质量转变。以宝安质量树立产业发展的新标杆,推进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推动传统产业高级化。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市场结构。

——资源利用向低碳循环集约转变。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转变土地开发模式,制定土地整备工作计划,促进产业园区向规模化、集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社区经济向资本形态实业经济转变。坚定不移、积极稳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加快房产确权,引导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在巩固物业经济的基础上,以资本形态参与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拓展发展空间。

二、发展定位

——深圳科学发展主力区。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继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成全球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依托同时拥有海、陆、空港的优势,加快建成国际物流枢纽中心,抢抓历史机遇,跨越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全市产业高端化做出更多贡献;加快从经济大区、产业大区、出口大区向经济强区、产业强区、出口强区的转变,为全市建设“一区四市”做出更大贡献。

——深圳特区一体化先行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构建开放式城市发展格局;发扬敢干快干大干实干的务实作风,加大投入、细化项目、明确责任,率先基本实现特区一体化,彻底消除二元结构的城市发展瓶颈。

——深圳西部城市中心。充分利用前海地区与香港紧密合作发展的大好机遇,立足为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的互动,强化城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建设,突出我区滨海特色,努力打造现代化的都市滨海城区,与前海共建深圳市西部城市中心。

三、发展目标

(一)五年发展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约12%,人均GDP10.7万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组织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结构多元化。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0.11:64.23:35.66调整为2015年的0.1:61.9:38,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中教育、人力资本、科技进步的贡献度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区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包括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公共技术平台等)的数量要达到8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以上。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五年累计完成政府基础设施投入1500亿元,以交通、教育、医疗为突破口,力争五年基本实现特区一体化。基本消除原特区内外二元结构发展瓶颈,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低碳生产生活消费模式初步建立,资源能源消耗大幅下降,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万元GDP能耗、水耗年均下降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污水处理率87%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到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000元,年均增长9%。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口总量得到合理控制,人口综合素质大幅提高,适应特区一体化要求的城市文明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治安环境明显好转,安全生产形势全面好转,社会安定有序。

(二)2020年发展展望

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0亿元,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建成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珠三角东岸创新中心、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若干重点区域建设成为国际国内标杆;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建成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

四、发展战略

(一)追赶跨越战略

以构建大特区均衡发展格局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先进城市和原特区的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文明意识的水准,高起点实施城市建设工程,按照《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区内用地清理,以集中促集约,以集约促发展,实现与主城区中心的全面对接;以社会体制创新推进深度城市化,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均衡化;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培养新市民的城市文明意识、生活习惯和市场观念,推进更深层次的城市化。

(二)民生优先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优先,把提升民生福利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保证新增加的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逐步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通过合理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体育资源,缩小宝安区与原特区、宝安区内部各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建立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需求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部分社会事业社会化进程,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

(三)自主创新战略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以发展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努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各大园区发展水平,优化创新载体;打造区域产业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养创新精神,弘扬创新文化。

(四)人才强区战略

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广聚优质人才资源,抢占人才高地,促进由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强区转变。重点引进创新型人才,促进人才向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政策,加大财政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五)转型替代战略

遵循产业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产业发展不同的阶段特征,逐步实现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以高端产业替代低端产业,以自主品牌替代加工贸易。改善产业集聚环境, 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引导发展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管理环节上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所在价值环节的进入壁垒,不断地调整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促进产业集群持续不断转型升级。

(六)低碳发展战略

适应时代潮流,追踪国际低碳技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着力建设低碳城区。通过低碳化转型,提高资源使用率,提升绿色生产力,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成创新型强区。

第一节推动关键技术创新

一、增强基础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好科技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强力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的建设。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添置研发设备和器材,支持企业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继续支持源头创新的基础上,加大对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企业购买专利、购买技术等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集成各种创新要素,支持企业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观念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研发的专业化和协同化,降低研发成本开支和市场风险,实现以基于协同的研发产业集群替代单打独斗、小而全的个体研发行为,以委托外包和联合开发的方式增强企业间研发的关联性和组合性,以研发为核心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

二、广聚创新资源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探索创立宝安电子信息研究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加强与珠三角其它地区、港澳地区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努力寻求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合作和对接。建立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以共性技术为联系、以政府采购为联结、以资本连接为纽带、以政策法律环境为背景、以孵化器建设为驱动的政府与企业之间联动合作机制。

三、抓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将互联网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五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争取在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电子装备制造、成套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扶植承担重大技术项目的龙头企业,优先配置龙头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资源。

第二节加大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

一、实施创新梯队培育计划

根据成立时间、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同,将创新型企业划分为幼小型、成长型、扩张型和成熟型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企业,形成不同类型的创新梯队,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企业采取不同的培育政策。对幼小型创新企业重点提供创业服务、促进项目孵化和拓展市场平台等支持;对成长型创新企业重点提供研发合作平台、提升融资能力等支持;对扩张型创新企业重点提供壮大企业规模、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战略合作平台等支持;对成熟型创新企业重点提高完善毕业机制等支持。

二、扶持创新型企业上市

对创新型企业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不同指导和扶持,按股份改制、上市辅导、成功上市三个阶段分别给予资助。设立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池”,吸引创投公司投资,对“企业池”中的种子期企业进行孵化,壮大上市企业后备力量。力争到2015年,全区新增上市企业30-50家。

三、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

鼓励生产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以合作促转化。搭建和利用技术招投标平台,以招标促转化。促进自行投资与成果作价投资,以投资促转化。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发挥高交会平台作用,健全技术交易平台功能,以交易促转化。

第三节加强科技服务和保障

一、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支持发展投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和完善包括科技信息咨询、科技评估、科技培训、技术转让、技术经纪、人才交流等业务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一支科学素质高、市场意识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队伍,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创新型企业融资保障

探索成立和引进“天使”基金等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由政府牵头,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拨款引导、金融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和融资效率。创新机制,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分批分期向金融机构推荐信誉良好、技术先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项目,引导银行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成长中小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以提高知识产权增值能力为核心,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合法开展知识产权经营活动,提高知识产权的盈利能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形成一批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惩罚力度,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加强政策引导,资助企业发明专利申请、PCT国际专利申请等活动;努力促进企业专利申请从国内申请为主向国内外申请合理布局转变,专利类型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为主向发明专利为主转变。

第四节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融合

围绕建设网上一体化服务型政府、推动城区现代化建设、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三大方向,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度融合,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便民、利民、惠民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深圳西部智慧城区。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大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力度,促进企业运用信息化提升自身竞争力。鼓励企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优势,拓展先进制造业前沿领域。

二、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区骨干核心网络和业务平台性能,加快实施“光进铜退”,建成国内先进的光网城区。全面推进3G网络铺建,增建WLAN热点和AP节点,扩大WLAN接入范围,确保2012年与原特区内同步实现3G网络、宽带无线网的全覆盖。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建设,完成双向升级改造,加快实现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加快开展数字电视业务,加强广播电视有线和无线覆盖,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广电开展VOD(视频点播)、高清和3D

视频等增值业务,加快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手机电视网建设;加快建立高清标清混合集成播控平台,开展依托于NGB网络的各项增值服务。

三、加快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

建设宝安政务云,将全区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实现全区政务信息资源的集中化管理与标准化建设,为全区机关单位提供统一的网络、数据与信息安全三大基础服务。深化政务应用集成,注重顶层设计,推进服务驱动的政府流程优化,加快推动各部门业务系统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联动,实现以服务事项为核心的网上单一入口和全流程办理,提高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打造网上一体化服务型政府。

四、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充分应用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对各类城市信息的感知监测、互联交换、分析整合以及综合决策指挥能力。建设基于宝安信息网和GIS系统的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综合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建设点线面三级立体交通信息监控体系和综合管理平台。以GSP

体系为核心,建设药品流通全环节监控体系,推动扶持药品流通电子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基于HACCP的实施认证,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信息监控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监察体系和水情监控体系。通过一批大型应用系统建设,提高政府现场感知、动态监控、智能研判的城市管理能力。

五、加快公共事业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

完善区教育城域网络建设,加快推广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的应用。全面建设数字化医院,构建互联互通、统一标准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加快居民健康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电子病历全区流通。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管理对流动人口的覆盖。积极推进文化网络建设,加大区文化艺术电子资源的建设力度,为广大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通过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事业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居民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六、大力发展智能园区

推动工业园区智能化建设,向园区企业提供较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物流、金融等生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为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带动产业置换,优化产业空间。加快面向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产业集群的有效集聚。

第五节建设人才洼地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结合我区产业升级战略需求,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重点引进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开放式创新意识并能熟练驾驭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国际合作,通过派遣留学生、学习培训、项目合作、提供科研实践基地等方式,与国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我区人才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以及人才市场运行的国际化。依托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搭建人才创业载体,以产业聚才,以项目引才,实现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的统一。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配套服务政策,优先解决高端人才的子女入学、户籍调入等问题。

二、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企业通过建设民营人才培训基地、企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参与技能型、研究型人才培训。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共同参与素质工程,围绕特区一体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系统开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职业技能、文明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做好大规模干部培训、户籍居民就业创业系列培训“金钥匙行动”、百万员工素质提升行动等工作。建立自觉学习促进机制,发挥继续学历教育鼓励政策的作用,完善各街道、社区和企业奖学制度,鼓励自学;完善政府补贴培训政策体系,提高市民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市民学校、“读书月”、宝安市民讲堂、图书馆等载体,提高全区市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基本建成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人人爱学习的学习型城区。

三、创新人才使用和服务平台

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信息平台功能,协调企业与政府各部门将人才信息传输至此平台,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估机制,在人才使用、管理、考核、评价等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以品德、业绩、能力而非学历作为人才评价标准,分行业、分类制定人才考核评价办法,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标准。建设人才市场信息平台和人才专家库,创建网上人才交流平台,培育人才中介机构,制定人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构建人才需求—中介市场—人才专家库“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机制。

四、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瞄准世界先进城市,全力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生活环境。加快配套国际酒店、国际教育、国际餐饮等高品位、国际化的服务设施,积极建设多元语言环境、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化社区,为海内外创新人才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服务网络和平台。营造多元化包容性人文环境,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注重观念环境、人文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的建设,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把“渴求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诚意,通过体贴入微的措施转化为人才的切身感受,提高人才群体性归宿感。

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继续巩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跨越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聚。优化市场结构,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第一节优化需求结构

一、保持出口平稳增长

大力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整合传统出口市场网络,鼓励优势企业结盟走出去自建销售网络,或在海外设立工厂,稳定欧美、日本等传统出口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研究制定鼓励外贸出口的有关政策措施,对企业开拓拉美、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给予大力倾斜。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扩大一般贸易比重,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鼓励中小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和国际采购体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培育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培养“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打造若干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一批本土中小型跨国公司。力争到2015年,全区出口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15%以上,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

二、促进投资可持续增长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围绕5年基本完成特区一体化目标,积极争取市财政投入倾斜,完成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河流治理、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鼓励社会投资,落实《宝安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办法》精神,降低社会投资进入门槛,扩大社会投资范围,加快推动社会投资健康发展,积极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投融资平台,强力引导社会投资向城市建设方向扩展。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各方面投资向自主创新、高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倾斜;加强土地招拍挂工作,以城市更新为契机,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累计完成1500亿元。

三、积极促进消费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基本养老金同物价变化相调整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工

资协商制度,搭建劳资双方沟通平台,同工同酬。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信贷消费,鼓励发展节庆消费、租赁消费、网络消费等消费模式,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提升消费规模和档次,加快建设中心区、航空城和龙华商圈,大力发展连锁商业、社区商业和大型专业市场;提升各街道商业档次和业态,引导五金、建材等门店向专业市场集中;促进大宗商品消费,引进华强电子市场、汽车销售市场等带动性强的项目;推进西乡文化创意、福永家私、沙井消费电子、大浪时尚服饰、观澜文化体育等特色商业建设。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充分用好加工贸易扩大内销专项扶持资金作用,支持企业完善国内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积极推进“深货内销”,组织企业到内地举办经贸洽谈等各类展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创立内销品牌。力争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0

亿元,年均增长15%。

第二节跨越式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互联网产业

结合全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积极引入和培育一批知名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以加快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依托全市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环境的完善,重点发展互联网应用服务行业,加大对即时通讯、数字音乐、动漫游戏、网络资讯、网络广告和网络下载等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射频识别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重点推广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围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深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网上现代产业集群。依托现有电子商务产业群,建设互联网产业园。

二、生物产业

依托现有优势,做强做大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制造两个重点行业,培育生物生化制品、中成药制造、农业生物技术等产业。生物制药方面,重点发展品牌OTC、中药处方药、免煎中药、呼吸系统用药、抗感染类药物,以品牌运作和渠道掌控能力为核心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功能和质量,形成以营销带动研发和生产的持续增长的价值创造体系;推进组织工程、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转基因农作物、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和海洋生物技术和产品。在医疗器械领域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优势,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的产业融合,重点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利用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物医学工程的研制水平。

三、新能源产业

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燃料电池等产业。太阳能领域,重点发展以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并网发电、太阳能玻璃、太阳

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太阳能-LED光电产品为主的太阳能产业。生物质能领域,重点发展以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炉排和烟气处理装备及其他生物燃料为主的生物质能产业。燃料电池领域,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醇基燃料电池等。

四、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新能源和环境友好型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产业。新型电子材料方面,重点在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和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等领域寻求突破。新能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方面,重点在薄膜电池等太阳能转换材料,储氢合金、金属化合物储氢材料和非金属储氢材料,绿色二次电池材料,环保多功能材料,节能净化材料,环保型可降解塑料等领域寻求突破。高性能结构材料方面,重点在金属、陶瓷、玻璃和聚合物方面的纳米材料等方面寻求突破。

五、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环保设备、再生资源的利用等,包括: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等制造,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再生产等。配套发展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咨询服务等。

第三节做强四大支柱产业

一、电子信息业

走“链式延伸,集群扩张;面向前沿,引领市场;引进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紧跟电子信息业最新前沿领域,充分发挥先行发展形成的知识积累和产业配套优势,保持计算机、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国际竞争优势,做强电子元器件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平面显示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延伸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关键设备以及关键软件的生产制造;推动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制造、品牌制造转变。重点完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设备、运载装备电子、LED五大产业链,建设全球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保持在60%以上。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业链。以云计算服务器作为产业链产品升级的重点方向,以网络电脑终端为带动,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重点拓展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配套设备和硬件产品。上游环节鼓励本土企业发展IC设计;中游环节重点提升光电产品、零组件、网络设备等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推动这类代工型企业流程升级、品牌升级,并积极发展内源型企业。下游环节推动电脑整机企业的产品升级。

——移动通信设备产业链。以基于3G、NGN(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智能信息终端为主要方向提升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制造水平,发展增强型第三代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上游环节重点推动加工企业流程升级、品牌升级;中游环节重点鼓励发展无线通讯设备终端相关设计软件开发,推动移动通讯终端设备零部件的代工型企业流程升级、品牌升级、产品升级。下游环节引导企业在无线通讯用户终端设备和交换传输等无线通讯节点设备领域实现产品升级和创新。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