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洪应明作品《菜根谭》读后感

洪应明作品《菜根谭》读后感

洪应明作品《菜根谭》读后感
洪应明作品《菜根谭》读后感

洪应明作品《菜根谭》读后感

《菜根谭》是明代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它勉励人们在平淡乏味的菜根中体验人生的滋味,进而充实自己,发愤图强。下面fla为您收集了洪应明作品《菜根谭》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夜深人寂,于无声处,孑然于点点思绪。懒坐一缕昏黄的灯光下,轻捧起一份沉淀的的古老智慧,。静静地读着《菜根谭》,以一颗朴实的灵,来品味那一丝难言的青涩与甘苦。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我眼中的《菜根谭》,是一部难得的人生奥秘和为人处世的书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间的大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那天马行空般的思辨以及深邃精妙的处世哲学。

处世之道,先在于为人,后显于行事。《菜根谭》以简练明隽,兼采雅俗的文字,如云端之飞鸟,似清溪之流水,让我们在陶醉于其间之时,留以人无限的遐想和一次次的心灵上的洗涤。

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获得。《菜根谭》用最赋予生命的言语,向芸芸众生阐释了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万千智慧。

修身,乃人之始也。书中有言: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

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生命的底限与高度,在于生,在于立。唯有生存,万物方可拥有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唯有直立,万物才能顶天立地,尊严地追求更高的境界。善待周围的事物,善待生活中的你我,以一颗质朴的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草一木,去享受人与人之间纯美的情感,一个人才能树立起敢为天下担当的气概,去承担天下为公的责任。

养性,人之升华也。“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这更是一种崭新的境界。“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生活并不缺少喧嚣浮华,我们所缺少的,是漫漫红尘中,那一份心灵的淡定与坚持。现代社会,处处弥漫着物质财富的欲望和地位名望的渴求。忙碌的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吧!平静喧哗的灵魂,回首曾经的过去;放下沉重的负担,重新定位未来的道路。在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要想在心中独留一份清新,糊涂中则必须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独守一份宁静,甘受一份寂寞,却是新的人生启程。

正确地对待世间万物,自古是人们的最高追求。“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天地之间最妙之境,非荣华富贵,非高官厚禄,亦非梦想成真。自然万物之所美,入之以眼,感之以肤,悟之以心。此刻的美丽,定然不是最美的。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颗感悟的心,一

颗真诚的心,一颗享受美的心,我们就能在大千世界中领略到无尽的美,享受更迷人的美。

《菜根谭》中每条的字数都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的最为真切的感悟。遨游其中,不单单的是一种清新,不单单的是一种觉悟,心头那份无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里行间,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在他那沉甸甸又带着暖意的警策下,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

今夜,再坐灯旁,用心来品味那一份人生的表白。

“性定菜根香”。

《菜根谭》提倡“抱朴”,即有一颗朴素的赤子之心。要经得起各种考验“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菜根谭特别提倡“家和万事兴”,没有“三纲五常”的死板说教,却可以处处感受到作者为保持家庭和谐而涌动的爱心“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功德,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学问”

菜根谭劝告人要脚踏实地。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有一股傻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需要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任天机。”

在处世方面,菜根谭主张处世应该高立一步,有一种大局观。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要求大家不要刻薄。

菜根谭中每条的字数都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的最为真切的感悟,遨游其中,不单单是一种觉悟,心有那份无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

一番情趣。字里行间,藏着的是一双透视人间的慧眼,在他那份沉甸甸又带着暖意的鞭策下,必有新的体会。

一个人的思想不应该被欲望遮住眼睛,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饭中体会平淡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的到极大地满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曾有一段时间,思绪不宁,随手拈来一小册子,读毕,顿悟,心静如水。此小册子为《菜根谭》作者为洪应明。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他的名作是《菜根谭》,和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被人评为处事三大奇书。不过,就文学的艺术而论,其余两部书赶不上《菜根谭》:《围炉夜话》过于拘谨,语言缺乏灵动性,好像一滩浓泥流不开;《小窗幽记》部分语句大胆的因袭了《菜根谭》,那没有添砖加瓦加以掩饰的行为好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这两部书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观点是一以贯通的。

据洪应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可知道,他早年热衷于仕途,不过和大多数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样,到了晚年都隐归了山林。他和袁黄、冯梦桢等人是好朋友,难免有些相互的影响。

《菜根谭》原书共有三人作序,都是当时名士,足见此书炙热一时。其实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册子,说到底是一本《使用说明》,与袁了凡《了凡四训》情致相当,都是说教口气。全书综合了儒、释、道三者思想,所以领悟起来显得缓慢,有时不知所云。好在书中语言峭拔,意境阔大,颇能引起读者兴趣。

书中节目分为“修身”、“应酬”、“评议”和“闲适”四大部分,阅毕后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后算账一样一一记下,给读过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给未读或在读的人一点铺垫。

第一是“无为”。这本是老庄的产物,洪应明取其神进行说明,将其变成体系化,让自己的观点不仅有据可依,又显得正统。他说“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物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据”,又说“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清心寡欲得让人险些丧失味觉。他不像老子直接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也不像庄子愤愤劝道“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了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总归在“无能”二字上。所以洪应明话说得很漂亮,让自己成为《菜根谭》处事规则的生动标榜。

第二是“无欲”。洪应明抄袭了释氏的玄妙,却发展了他们的空灵,传播了佛家的禅宗。例如“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安脚?”、“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等,都是这种特点的体现。

第三是“清闲”。这是最绝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闲适”章节里,表现出了古代隐士的雅致。比如“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几船尘情世态;寂寞衡茅观燕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比较有

名的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支卷云舒”。

这本书里的另一个可观之处在语言上,洪应明用了细碎精致的笔法去表现一种雄健放浪的情怀,可是落在条条细则上面,却如同滂沱大浪里面的小水滴,温柔可爱,比如“鸢飞鱼跃”、“波恬浪静”、“沤生大海”、“影灭长空”、“碗茗炉烟”等等。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在其他类似书籍里它要算较出色的一家,对我们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认识会给出一些合适的指引,不至于过早的迷了路。

菜根谭的智慧,前言(1)

菜根谭的智慧,前言(1) 古人喜谈性命之学,至明清此风尤为普及,于是有了诸多经典著作问世,其中就有这“谈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的《菜根谭》为其代表。这是士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在儒释道深厚长远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特殊的思想特色与行文风格,也正是明代士人精神生活高度凝聚的共通写照。日人福田雅太郎说它“千锤百炼,斑斓绚丽”,又认为“此书确可算得是修养身心书中之冠了”。此书问世之后,为人所忽有之,而能慧眼识认者,又必对它推崇备至,使此书之奇载誉而传。 《菜根谭》于精微深刻的语言中表现出旷达高远的智识,这是一位通达于人生的智慧成熟之士为世人所做的奉献。书中谈修养、谈学习、谈生活、社会现象、人生态度等等,运用充满审美情趣的佛教与道教思维方法,安闲中有跌宕,疏朗中见筋力,如以霜锋断奇岩,露其金玉之质,无非为了使你体味到现实人生中许多的难题只要定心于自身之锤炼修培,都可以在一片自由挥洒中迎刃而解。此书注重精神修养和为人处事的结合,在简明的句子中传达着一生甘苦的深刻心得,

看似随意写就,实则隽永悠长,会心处如夜雨山钟,历历畅于胸次。古人说:莫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因为只有对它静心玩味的人才能领会,才能去把握和实践。正如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随着久练世事的先哲去达到心意澄澈,则本书之风味远胜俗书处也自必心下了然。 人性是共通的,在人类精神层面上所做的贡献都将不会被磨灭。而着手编写这一本《菜根谭的智慧》,就是有感于它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对于现代人的巨大意义,希望发掘它对现代人精神修养与为人处世之道的借鉴价值。穿过数百年的时空距离,以现代人的视野和思维方法来对它进行提炼与演绎。《菜根谭》中高妙跳脱的文字表达,展示出一种博大的文化视野,它联系着中国浩如烟海的经典和世路人生的锤炼。这就是本书编纂过程中的着眼点,读者可在后面文字中看出这种倾向。人生读书,一定要得宝。书山有路,入宝山而空手回,岂不是一大遗憾?案头有此一书,便常令神思入风云变化之中。 本书的编写基本取材于殷旵先生所著的《儒解菜根谭》、《道解菜根谭》和《禅解菜根谭》。书中按殷旵先生的理解和他的行文方式,对其文字保留原貌。再对三本书按照三个主题分别所做的发挥和引证进行分辨取舍,合成一个主题,称为

读《菜根谭》有感1500字

读《菜根谭》有感1500字 基础医学院王麟 寒假刚放假就匆匆赶回老家陪护生病住院的老母亲,其间也没有多少时间能静下来读读书。春节后,老妈妈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照顾她的间歇有了些空闲,想起来5年前给孩子买的《菜根谭》可以拿来读一读。选《菜根谭》的好处有一点,因为书中主要是一些短句箴言,随意翻开一页就可以读,读得很随意,断断续续,尽管看得不完整,但对书中内容多少有些感触。 《菜根谭》是一本小册子,书中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虽然其中不免有机巧、圆滑,但是总体上讲是要人富于通变,淡泊名利。说毛主席非常喜欢《菜根谭》,他说:“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恐怕都有自己的感受吧,这也是书籍所带给人最大的享受,就是每个读书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心灵中泛起或多或少的涟漪,让人在繁华中不恐惧寂寞,在冷清中不向往尘嚣,相信《菜根谭》就是这样一本书。 下面摘录一些比较喜欢和有感悟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势力分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慧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也就是我们歌颂莲花的原因,不是因为莲花本身多么美丽,是因为她出自于淤泥而依然保持自身的洁净,在这个繁华的社会里我们不求不近和不知,但求近之而不染、知之而不用,才是真正的君子。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对于金钱、名利、地位的追求不能有一点非份之心,一旦染指就没有回头路;对于真理的

追求不能有一点的畏缩和退却,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应该如何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这是中华文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表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样才是做人的好榜样。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道德是功业的根基!因此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不能有最基本的天理道德,那么不管现在赚多少钱、有多少名誉和地位,倒台被唾弃的一天是迟早要来的,例子太多。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厉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小环境顺境多,逆境少,因此越是顺境的时候我们越要时刻提醒自己,任何逆境都是对我们自身的挑战和考验,也是让磨练我们意志和品格的最好机会。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身边很多朋友、前辈,看他们做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保持了淡然、平静的本性,没有娇柔和做作,都是学习的榜样。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这句话是对管理者提出的忠告!每个领导身边都会围绕大批的人,什么样的人都可能有,如何用人、如何听,这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建议:不要偏听偏信,不要自视过高,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使用别人的长处,不要因为自己能力低就嫉

菜根谭读后感800字6篇

菜根谭读后感800字6篇 今日读《菜根谭》,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宽容、淡泊、向善与智慧,让你觉得仿佛在与一位智者交谈,疑虑消弭,警策长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给我感悟最深的是其中有关教育批评的至善妙语。 洪应明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意思是说,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注意不伤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期望过高,要顾及别人是否能做到。 我们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但有没有反省过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呢?我们当教师的有时在公众场合、在家长面前大声斥责学生;有时小题大做、声色俱厉,严词批评;有时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像老太婆。这些做法都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像上句话中所说的那样教育孩子去恶趋善,还愁效果不佳吗? 《菜根谭》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观点。“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这些话语告诉我们,凡事应求恰到好处,过之不及都将失之偏颇。 我喜欢《菜根谭》。它淡雅的眉目下是一双历世阅人的慧眼。它宛如一溪清泉,荡涤人心的积郁,使人澄怀物象,进而得以超然物外,静观世界,参悟人生。

感悟还比较浅薄,不过品读后着实感觉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其中蕴藏的细小而又深刻的道理值得细细品味,所以在此也向各位老师推荐。有人对其评价是:这是一本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能够净化你的心灵,启迪你的智慧。我是在今年的暑假期间与之结缘,翻开品读一番,受益匪浅,简练的文字,带给人潜移默化的力量。 该书总结了为人处世之策略,概括了功业成败之智慧,指示修身养性之要义,指点生死名利之玄妙,倡导的是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让人读后犹如醍醐灌顶,顿感受益无穷。坦白的讲,很多言辞我感悟并不深,可能实际的经历有限。仅就感悟颇深的几点谈起:《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讲的是走路到狭窄处,要尽量留出一点空间,让别人也能过得去;吃饭吃到美味之时,别忘了省下三分,让别人也能尝一尝。这正是最安全、最快乐的处世立身之道。《心虚明理心事却欲》讲的是一个人要抱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只有谦虚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同时一个人又要抱善则善执着的态度,因为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抗外来物欲的侵入。举个小例子,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花尽心思,学生们还是面无表情,此时你会怎么做?是暴怒处之还是冷漠的态度置之不理呢?还是对 待学生也要有一种胸襟,所谓律己宜严,待人宜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 徜徉在此书中,带给你的是另一种境界,你会发现你所谓的烦恼毫无存在的意义,在体验真理的同时让我们一并收获快乐。该书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无法一一述说,我想说,读这本书如同与

有一种素养叫好好说话

1 关于说话,《菜根谭》中写道: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既要让别人初识便有相见甚欢之感,更要在长期交往中把握分寸不让人讨厌。 怎样聊天才能让人有“乍见之欢”,又无“久处之厌”呢? 2 我们喜欢听一个人说话,两种情况:一是精神愉快,比如恋人之间的耳语,朋友久别之后的闲絮,家人之间的嘘寒问暖; 二是有积极的作用,交流有效信息,比如竞争对手的方案汇报,枯燥的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如坐针毡地听领导分配任务。或者两者兼具。 跟真正用心聊天的人聊天,往往两者兼具:既能让人精神愉悦,彼此尊重,互相在乎,又能用彼此听得懂的语言,实现信息交换,感情交流,以增加认知或者解决问题。 3 实际交往中,有些人会只顾想着接话,不肯放过任何发表观点的间隙,不分场合地点,打断别人也在所不惜。 给甲方汇报方案,一个超高层项目。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邀请了各个专业的专家与会,就相关专业的技术问题做概述并且解答疑问。 甲方团队有一个经理,每次有人讲话,就会抓住一个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超高层建筑设计涉及到的复杂问题,不是外行临时抱佛脚能补出来的,这个经理说出来的都是站不稳脚的模棱两可的东西,在哪本书上查到什么,在哪里听说过什么…… 专业的讲解数次被打断。 甲方董事长也听不下去了,多次阻止:“先听专家说,我们随后再聊。” 回来路上,同事说,是新上任的经理,急于表现自己吧。 通常来说,在有人的地方,一定要开口说话,否则别人没机会认识你。但是,不顾及场合和背景,一直开口说话表现自己,只会让别人认识到一个不招人喜欢的你。 4 蔡康永在《说话之道》里写,每个人在聊天的时候都想聊自己,这是人类的天性。 与人乍见,若尊重“天性”聊自己,比较省心,也比较冒险。 一对男女在父母安排下相亲,男生回家说女孩不爱说话,基本都是他在说。父母问他都说了什么。他说:“一直在讲计算机程序和编程语言,女孩一直说听不懂,我就解释给她听,解释了两个小时。” 我上大学的时候,这被当做一个笑话在工科生中流传。 一直聊自己,结果往往是“乍见”不“欢” 不管对方是不是面露难色,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一直聊下去——对方转换话题,一两个来回又被拉回去;即使对方的回答从积极反馈,到消极反馈,到笑而不语,也不停止。 最后只好不“欢”而散。 天性碰上天性,收敛一点,让别人的天性也释放一下,给别人机会聊自己,对她感兴趣的话题表示好奇和关注。 “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给予别人百分之百关注的人。” 专注地聆听别人讲话,会让他感受到自己重要、精神愉快,自然也会对你这个人印象深刻。

菜根谭名句摘录范文

菜根谭名句摘录范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 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菜根谭》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洪应明《菜根谭》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菜根谭》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洪应明《菜根谭》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 《菜根谭》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洪应明《菜根谭》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菜根谭》

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洪应明《菜根谭》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 《菜根谭》 鹰立如眠,虎行似病,正是它摄人噬人的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洪应明《菜根谭》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菜根谭》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菜根谭》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洪应明《菜根谭》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洪应明《菜根谭》 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 《菜根谭》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菜根谭》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 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洪应明《菜根谭》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洪应明《菜根谭》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洪应明《菜根谭》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洪应明《菜根谭》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洪应明《菜根谭》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洪应明《菜根谭》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里立个根基。 ——洪应明《菜根谭》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菜根谭》读后感1000字

《菜根谭》读后感1000字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初识《菜根谭》,是在手机上看到一部《一味一人生》的电子书。这本书就是对《菜根谭》的解读,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触颇深,其中有关修身、处世、待人等方方面面的阐述,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放寒假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发现了这本《菜根谭大全集》,我如获至宝。假期里,每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柔和的台灯下,轻轻捧起这份沉淀的古老智慧,静静地读着《菜根谭》,让自己的心灵接受着洗涤,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菜根谭》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修身、人生、处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告知后世读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菜根谭》的第一章就是“立德修身——高出立,平处坐,低处行”,将“德”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开篇便提到“洁身自好,栖守道德——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一个能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这是何等的洁身自好啊!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少人因为难以抵御物欲的诱惑,从而是自己踏上人生的不归路,留下终生遗憾。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还是“小苍蝇”,不正是验证了这句话吗?“洁身自好,栖守道德”,你才会活的坦坦荡荡! 而在“天机最神,智巧无益”一则中,则警示人们如何追逐自己的成功与梦

想。“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一个坚守志节的人虽然并不用心去求取福分,可是上天却在他无意之间引导他完成自己的心愿;阴险的人虽然刻意去躲避灾祸的惩罚,可是上天却在他着意逃避之处夺走他的魂灵使其丧失元气。由此可见,上天运用魔力的手段非常神奇莫测,凡人的智慧再高明又有什么用呢?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养、道德以及能力修炼到家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运也会主动来敲门;当一个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时,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正如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做人不可太急功近利,不可为了达到那个目标而不惜一切手段。恰恰相反,当你对于名誉、利益、地位多几分“无心”,对品德、涵养、能力多几分“着意”,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时,我们就会收获意料之中的惊喜。读后感1000字》

《道德经》 第51章 尊道贵德 原文释义解读

第51章尊道贵德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注释】 1、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养:爱养、护养。 5、覆:维护、保护。 6、玄德:即上德。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导读】 这一章是着重讲“德”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三十八章的继续。老子在这章里再一次发挥了“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思想。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间的具体作用。万物成长的过程是:一、万物由“道”产

生;二、“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三、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四、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解读】 在第三十八章中,老子详细论述了“道”与“德”的关系,在这里继续论述它们同万事万物的关系。“道”生成万物,它是万物的本源。“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间的具体作用,它养育万物。万物表现出各种形态,在自然的环境中能够生长、成熟都是“道”以及它外化的“德”的作用。因此万事万物无不以它们为尊、为贵。 第二十五章,谈到过“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本来就是如此的,因此依“道”而生长、运行的万物也应该纯任自然,不应该对它们进行人为的干扰或妄图主宰它们。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合于“道”,不失“德”,能够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思民之所思,解民之所忧,长之,育之,养之,覆之,为他们生长、成功创造顺利的条件,而不妄为主宰;功成以后,也不可自以为有功,自以为人民之主。 《孟子》中也说:“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整就会吃不光;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虽然,他们所持的治国理念有所差异,但在不妄为干扰百姓,不违背自然规则,顺应人民性情养育他们、引导他们、教化他们上却是一致的。只有如此才是合乎“道”、合乎“德”的。而那些利用战争暴力掠夺百姓,利用严刑酷法使他们顺从,利用人为限制防止他们迁移的则都是拂人之性的,这样的统治者也早晚会被人们抛弃。 【哲理引申】 老子指出“道”和“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它们抚养万物、保护万物,却不将功业据为己有。世界上最大的德行,就是默默进行、不求回报地付出。天地覆育万物、承载万物,从来不要求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给它们什么回报,所以人们敬畏天地自然,对它们充满了无尽的崇拜;父母抚育子女、保护子女,从来不要求子女有什么回报,所以世人都知道父母是最亲近的人,是最应该得到尊重的人。 真正的道德应出于内在的为善之心,绝不可以怀着功利的目的,为了求得回报而虚伪行善。这也是老子所说的“上德无德,是以有德”。虚伪的行善,表面对人客客气气,为他人着想,背地里却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名声,盘算着如何得到对方的回报,这不是道德,而是孔子口中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解释说,乡愿之人“同乎

菜根谭经典素材稿件

■点击素材:《菜根谭》 本期主持:樊爱清 性定菜根香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毛泽东曾说过:“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菜根谭》却只能以其孤高的道德说教流传于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之间,几百年间,时隐时现,险些失传。可是,《菜根谭》在日本却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珍视,事业上成功的人爱读它,失意者亦爱读它;企业界、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士也爱读它。 ■人物聚焦 ·大众视角 智慧经典传统入世出世 个性视角 ◎为人素材1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大意】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素材点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尘世浮沉,沧海横流演绎无论英雄豪杰凡夫俗子,因迫于生计或为超越梦想,都应有一份“物质有时而穷,精神愈用愈出”的生生不息的进取意识,人生的许多驿站口需要“紧走几步”;然而急速驱赶着生命,快得连自己的灵魂都赶不上了,快生活,让我们的生命流于浮华,透支自己的体力,我们忽略健康,淡化了身边最美的风景。让灵魂跟上前行的脚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仅是悠闲趣味,也是品味生活之真谛。“紧”是立即行动,是勇敢前进,是不懈奋斗,“闲”是心灵宁静,是自身反思,是积蓄力量。二者统一才是张弛有道。 【适用话题】 有张有弛自强不息居安思危慢节奏品味生活 ◎处世素材2 立身要高,处世须让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远;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鹅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大意】立身处世若不能站得高看得远一些,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灌双脚,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处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态度,就好比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哪会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素材点拨】 从“山中”走出来,才见得“庐山”真面目,只有登在高处,才有赏的千里之外的壮丽,庄周的精神化为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知变化看大局,汪洋恣肆气象万千。有创作深度的文艺巨人,有大作为的政治家企业家,谁人身不高眼不远?为人心与眼当在高出,而做事如刻削之道,为鼻宜大,因为小不可大。做事留有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多一份包容,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样才会处变不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适用话题】 站得高看得远超然处世留有余地留白之妙 ◎修持素材3 穷当益工,勿失风雅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菜根谭读书心得范文5篇

菜根谭读书心得范文5篇 菜根谭是一本被奉为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菜根谭看完了,读者写了哪些内容的 读后感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菜根谭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菜根谭读后感1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 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 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在今天,现代化的城 市喧嚣,已经湮没了古代风情并带给我们与日俱增的焦虑、烦躁和不安,这句话如山 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会让我获得一份宁静,会让我找回自己,会教会我怎样做好 一名普通的工作者。 菜根本是寻常普通之物,甚至为很多人所不屑,它往往埋没于泥土之中不为人眼 所见,既没有菜茎、菜叶的味美,也没有菜花的艳丽,很容易被忽略。工作与菜根极像,因此必须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贫,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菜 根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亦是如此。价格工作一般都细水长流,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感性的热情,只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 但片刻就会烧尽;而理智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的想法,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 油!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 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 华! 菜根谭读后感2 有句话叫:“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菜根谭》是我国古代学者洪应明所撰 写的一部关于人生体验的奇书。 记得妈妈给我买得那一天晚上,由于缺乏亲身体会,我还以为《菜根谭》就像人 们所说的天书一样难以理解。但在我认真阅读以后才知道,这真的是一本教育意义深 刻的书。上面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身边,它把我引入了一 个新天地。从我阅读得第一天起,我就把它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弟子规与人生修炼

弟子规与人生修炼 典故"倒屣相迎"讲述的是()的故事 答:坦诚待人 "丧三年"的下一句是 答:常悲咽 弟子规中讲与人交流时切戒说什么话? 答:刻薄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 在《弟子规》中,"进必趋,退必迟"中的"迟"是指 答:放慢脚步 "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朴实,出自 答:《论语》 《弟子规》中告诫我们,知错能改相关句子 答: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置冠服,有定位。"的意思是 答:衣帽等要放置定位,不要乱放 典故"王献之学书"讲述了人要踏实肯干,掌握真本事。请问王献之的父亲是 答:王羲之 张扬别人的恶行,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弟子规中的看法是 答: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古波斯诗人萨迪说:"讲假话犹如用刀伤人,尽管刀口可以治愈,但伤疤永不消失。"《弟子规》中也用()警示大家不能乱讲假话 答:诈与妄奚可焉 在《弟子规》中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对德学的正确态度是 答: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财物轻的下一句是 答:怨何生 人不可骄傲自大。后蜀的将军一度以诸葛亮自比,不可一世,请问这位手握铁如意的将军是答:王昭远 文坛名人有很多的读书法,老舍提出了()方法 答:印象

《弟子规》的原名是 答:《训蒙文》 弟子规中教育我们不要巴结富人,也不要鄙视穷人,不要喜新厌旧的句子是 答: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弟子规中阐述对于恩怨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弟子规》中的所有的"爱"的字意主要阐述的是 答:爱心 唐代一位皇后在位时辅佐李世民,匡正其错误,善于博古喻今,这位皇后是 答:长孙氏 我们穿的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适合。下面哪句话很好体现了上句话的思想 答: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弟子规中写自己德才技艺不如人时,应当具备怎样的态度 答: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小明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教育他不如别人就要自己努力,这与弟子规中的哪一句符合答: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在《弟子规》的"谨"的部分里,谈到我们应该讲卫生的一句是 答: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必要在私下交流过程中以及在公共场合维护同学的个人隐私,甚至是鲜有人知的缺陷,弟子规中亦有相关的教导的句子是 答: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一篇中教导我们学习的时间要安排得多一点,但是还要抓紧用功的学习方法是 答: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弟子规送阐述害怕听到赞誉,乐于听闻过错的好处是 答: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典故"将相和"讲述的是廉颇和()的故事 答:蔺相如 《弟子规与人生修炼》课程体系,依托四本典籍,分别是

菜根谭_读后感

《菜根谭》读后感 一看到这书名,就很纳闷了。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要叫菜根谭,刚开始还天真地以为那会不会是一本有关菜类的书呢?直到最近看了这一本所谓的《菜根谭》的书,才算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菜根谭》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语意。书的扉页上印着“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的二十二字箴言,配以淡淡的黄色封面和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传统文学的厚重霎时显露无疑。这本书很奇特,它不仅有许多古文,还有许多故事。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借故事来比喻古文的道理。真可谓是:人心有真境,非丝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势,才得以游衍其中。 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犹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 浸润着我的心灵。 这本书是明代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作品,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千古不朽。真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到了现代,又被日本商界人士奉为心理学教材。这本书里的道理非常深奥,有些竟是我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篇是:一位商人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孩童手持棍棒正鞭打一条小小的青蛇,那小蛇已经遍体流血。商人劝道:“你瞧,小蛇都流血了,不要再打了!”小孩好奇,向商人要了他的衣服后就走了。后来商人又经过那个村子,看到有一个白衣少年正牵马在路边等候他。原来少年是那条小青蛇的哥哥,小青蛇原本是一个小精灵,故而化

身青蛇到人间去游玩,不料小孩子还以为他是条蚯蚓,就拿来树枝打着玩。今天,他哥哥来报答恩公了。 《菜根谭》被奉为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有人评价此书:“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品味,果香可以用舌头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初看此书,就让我越看越着迷,这些道理在平时常被我们忽略,就如菜根一样,一旦细细品味却是有其独特之处。 书中有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 《菜根谭》需静静的读,细细的品,这样菜根才会越来越香,心智才会越来越高。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这三十二个字的开场白阐明作者“性定菜根香”,因为万味皆由根处发,“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隐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这就说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样,人们都说“君子坦荡荡”。对于才能来说,就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时,我们是要带面具的,带不同的面具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当然我们带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展现才华的时候不要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这样不仅仅不能让你瞩目,还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

菜根谭讲解PPT新选

《中庸》里则描述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也谓之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尚未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激发出来后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朱熹则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儒家的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即适度原则。中庸的真谛就是和谐、适度与圆融。 “原文:念头浓时,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实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注释: 念头浓:想法多,此处指热情 念头淡:冷漠 浓艳:此处指奢侈 枯寂:寂寞到极点,此处指吝啬 翻译: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很热情的人,往往能够善待自己,同时也能善待别人,于是处处都充满了生机;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很冷淡的人,不仅对自己刻薄,对别人也薄情寡义,于是事事都显得毫无生气。所以作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和喜好既不可以过于奢侈,也不可以过于节俭。

另: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清廉而有包容一切的雅量,仁义而有敏锐的判断力,洞察一切而不苛求于人呢,正直而不矫枉过正,就像蜜饯虽由蜜糖制成却不太甜,海水虽然含盐但不太咸一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中 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处理、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这五种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需要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即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那五种人际关系的。而智、仁、勇这三者的培养基础是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 首先,就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尤其君子慎独,尤其在一个人独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不要在背后随便议论别人,即使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的地方,也要时刻烙守中庸之道。 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有一颗忠恕宽容的心。这就要求人们要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名人人生心得优美句子

名人人生心得优美句子 名人人熟心得柔美句子 一、“恋爱原本其实不庞大,去去来来不外三个字,没有是尔爱您、尔恨您,即是免了吧、您孬吗、对没有起。”--弛爱玲 二、“早晨念念千条路,晚上醉去走本路。”--马云 三、GARVEN说:“话是人说的,屁也是人搁的,谈话战搁屁同样,皆是一口吻罢了。” 四、人实的要本人争气。一作没成就去,齐世界和蔼可亲。附件--亦舒附件《花解语》 五、弛爱玲说:“果为爱过,以是慈善;果为懂失,以是宽大。” 六、每一当误会打消炭释前嫌的时分,故事便间隔末端没有近了。附件--八月少安附件《您孬,旧光阴》 七、请把您的口给尔,取尔为伍,那个世界太严酷了,尔有些胆怯。附件--王我德附件《渔妇战他的魂灵》

八、万万别抛却!有了第一次抛却,您的人熟便会习气于知难而进,否是若是您克制已往,您的人熟则会习气于顶风破浪天行进,看着只是一个简略的选择,其真影响十分年夜,是判然不同的人熟。附件--桐华附件《这些归没有来的幼年光阴》 九、弛爱玲说:“恋爱原本其实不庞大,去去来来不外三个字,没有是尔爱您、尔恨您,即是免了吧、您孬吗、对没有起。” 十、“尔末于领现本人看人的目光太甚简略,尔素来出有来念里具上面是一弛怎么的面庞,尔老是间接把里具当成脸孔去看待,却遗忘了啼脸里具高往往皆是一弛流着泪的脸。”--郭敬亮 十一、郭敖说:“每一个人平生之外口面总会匿着一小我私家,兴许那小我私家永近皆没有会知叙,只管云云,那小我私家初末皆无奈被谁所替代。而这小我私家便像一个永近无奈愈折的伤疤,无论正在何时,只有被提起,或者悄悄的一撞,便会显显做疼。” 十二、刘口武说:“取其讨孬他人,没有如武拆本人;取其追躲现真,没有如啼对人熟;取其听风听雨,没有如抬头没击!”

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篇

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篇 《菜根谭》是本哲学著作,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最后一部严格好处上的本土哲学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菜根谭》读后感一 菜根书名的形而上在cigēn两音,春秋笔法直至明万历还能被保留,如果本书确实为明朝万历人洪应明所著作,看来明朝还是有才俊的。自明朝万历,即公元1620年后至当代,在中国本土产生的哲学著作中,再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当代人究菜根之意说,菜根坚硬多筋,只有经过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真味。而且菜根一词本身,就有贫困生活之意。本书强调:耐得贫苦生活,才能创造人生百般事业。其言谬矣。如果耐得住清贫,如果这样,我看就用草根作书名更适宜。 明朝万历人洪应明作《菜根谈》,受了宋朝汪信民莫大的教益。宋朝人的文治武功虽然不怎样的,但宋朝人能够说是最有灵性的中国人了。春秋笔法的娴熟运用,几乎呈现出蔓延之势,造就了中华礼貌璀璨的明珠宋词;另有朱熹的理学,被明清两朝当做镇国之宝。可惜朱熹的水平,差就差在把春秋笔法做实了,做的无法变化了,我认为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来评价朱程理学颇为恰当。我看朱元璋的小聪明很多,一个出生叫化子的人,在制定开科取士的八股文法时,谈得头头是道;可惜的是,朱元璋追求的,却是错误的东西,因为朱元璋

想用严刑峻法灭了人的愿望、怨气,大兴文字狱。春秋笔法渡过了元朝异族统治的寒冬,本能够引来春天,最后还是葬送在朱元璋的文字狱手中。 宋朝汪信民,名革,字信名,只活了四十岁。宋朝周彦约说:汪先生,名革,字信民,临川人(先生本越国公之后,自歙迁临川),性孝友,家贫而好学。三举于乡,绍圣四年试礼部第一甲科。常以为科举坏平生志气。分教长沙,帅张公芸叟待以异礼,从而受学。丁外艰,同寮醵金为赙,辞不受。令家人毋持官下一物,行见其妻所置锡水壶,愀然日:以是污我。投之江中。蔡氏当国,欲得知名士附己,以周王宫教召不就,曰:吾异时不欲附名奸臣传。复为楚州教官。卒年四十。其学欲明善恶,别是非。再次,他思想多禅宗境地,正是此书最大的特色,如《宋元学案》作萦阳学案表中云:(汪革)先生笃实刚直,惜不免坠于禅学,则侍讲之所夹杂也。故其诗云:富贵空中花,文章木上(?);要知真实地,惟有华严境。不得入圣人之室矣。我认为,《宋元学案》对汪革的评价一语中的:笃实刚直,惜不免坠于禅学,不得入圣人之室。《菜根谭》为什么不得入圣人之室,我在后面的文字中会详细论述。 《菜根谭修身篇》的总领之文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再往后,才

菜根谭全文及译文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大意】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2.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大意】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3.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大意】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4.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大意】 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5.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大意】 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6.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大意】 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连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 连草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和祥之气, 而人间也不可以一天没有欢欣之气。 7.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大意】 美酒佳肴和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实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 淡饭;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真正的伟人 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 8.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大意】 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9.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最牛逼的经典古文名句名言集锦

最牛逼的经典古文名句名言集锦 1、吾有几许肺腑若伊得闲可愿受此叨扰之苦 2、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 3、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墨子《墨子〃小取》 4、言而不到,顾所谓无信也!其蔽之!吾听风雨,今不可复得矣!奈人不知何?徜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将奈何? 5、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满天涯烟草断人肠怕催花信紧,风风雨雨,误了春光。——孔尚任《桃花扇》 6、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庾信《哀江南赋》 7、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 8、"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初夏》"

9、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丘迟《与陈伯之书》 10、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阮籍《晋书〃阮籍传》 1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12、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王勃 1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14、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礼记〃中庸》 15、"吾亲,近来闻你身体抱恙,舌如针刺,身犹甲胄寒衣,望勤加珍重,勿以塑身而损脾胃,甚是挂念担忧,劳食果蔬,望早日如初,甚想如影随形,可我无力回天,尤悲" 16、蝶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张潮《幽梦影》 17、此情若有名,当恋无别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