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摘要:《哈利·波特》是风靡全球的儿童小说,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它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丰富的细节、幽默诙谐的语言、神奇多面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展现出了纯真的美学体验,这独特的风采使它一经问世吸引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哈利现象。

关键词: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

目录

1. 引言 (1)

1.1作家、作品介绍 (2)

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2)

2.文献综述 (2)

3.理论概念 (2)

3.1儿童文学 (2)

3.1.1儿童文学的定义 (2)

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 (3)

3.2美学概念 (3)

3.2.1 美学的定义 (3)

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 (3)

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4)

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 (4)

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 (4)

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 (4)

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 (4)

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 (4)

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 (5)

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 (5)

4.3.1种族解放的奋斗 (5)

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 (5)

5.结论 (6)

1.引言

2017年是《哈利·波特》诞生二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儿童世界都是缤纷多彩、充满奇迹的,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受到儿童的广泛欢迎小说,罗琳构筑的魔法世界不仅缤纷多彩,同时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自从小说发表的二十年来,对于其风靡全球的原因更是成为了诸多学者探究的课题,现以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的角度着手,综合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1.1作家、作品介绍

1989年,年仅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过了八年之后的1997年,罗琳的《哈利·波特》问世了,开始了它风靡全球的畅销史,哈利·波特这股魔幻风不仅影响了儿童世界,也对各个年龄阶层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自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在加上后期电影导演各位演员杰出表现,更是让哈利·波特这个飞天扫帚的巫师形象更加广泛地被世人知道。

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就作品主题来说,《哈利·波特》的主题的研究与其他畅销小说的主题相差无二,大致有爱、成长、死亡、追逐等因素,哈利·波特所涵盖的现实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畅销小说”所能蕴含的了的,更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一定不能仅仅着眼于文学角度,或者是商业角度,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罗琳创造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不仅仅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变相凝聚了全世界的想象力,不仅仅包括北欧神话还有希腊、埃及、英国、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神话故事,甚至还包括中世纪民间关于吸血鬼以及食尸怪等故事等等,吸引力自是不言而喻、非比寻常,正是因为这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跨越了时间、地区、种族之间的限制,是传统神话与现实社会的美妙结晶,有着其特别的魅力。

2.文献综述

针对哈利·波特的美学特点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有王宁川的《狂欢中的理智:奇幻文学诗美学解构——以哈利·波特为例》中对哈利·波特中文字狂欢式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探究,对其中体现出现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刘雪晴则在《从哈利·波特看荣格基本美学理论的体现》一文中,则运用心理学的角度对哈利·波特的成长与心态成熟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在

儿童世界中的影响意义。

3.理论概念

3.1儿童文学

3.1.1儿童文学的定义

在过去很多年里,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地位,但是却总是受到或多或少的忽视。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儿童文学进行定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等诸多原因,他们的论断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达成共识。著名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 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的另一位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 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将儿童文学定性为儿童所读所听到的任何事物,涵盖着从报纸、网络、电视节目中获得的一切,均可以定性为广义的儿童文学,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甚至可以涵盖儿童感兴趣的所谓范畴,对于小婴儿宝宝来说,一张纸片、一件衣服都可以被认为是广泛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领域的工作者一般的工作性质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性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故事、语言、小说等作品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都可以被认定为儿童文学,简言之,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运动以来的重大文化转变,确立了儿童的地位,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传统,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有了更加鲜明的社会特点,更加由于许多以往处于社会底层的少数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在儿童文学上各个少数民族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的儿童文学,已经有了约70年的历史,经历了社会变革,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新思潮的产生和涌入,长期在政治变动中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受到了强烈的变动和冲击,儿童文学开始从单一的社会政治角度扭转为社会角度,儿童文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并且突破了单一创作的局限性,出现了串座方法多远状态的变化,也突破了简单的家庭、学校课题,同时还打破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旧观念解体、新观念建立的过程中,儿童文学突破了自我封闭的局限性,同时还囊括了多种风格的文学形式,萌生出了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发展趋势,在尊重艺术的前提下,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儿童创作团队,多样的作家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和童心体验,都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形成了现阶段缤纷多彩的儿童文学。

3.2美学概念

3.2.1 美学的定义

美学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然而,美学既然被定义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自美学诞生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什么是美学,一直是诸多专家的研究重要方向,比较经典的定义有以下三条:

其一,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其二,美学是艺术的哲学;其三,美学是经验审美为核心思想对美进行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简言之,美学其实就是研究美、总结美的科学。

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实就是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文学意义基本美学特征是儿童文学研究的核心,就理论是指来说,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也就是从客观的角度无限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上,一些积极的先锋探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崭新的理念,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诸多研究者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与儿童文学的内涵相结合,提出纯真、质朴的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美学特征。

据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儿童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的艺术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应该有着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从儿童文学的发生“源头”的角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类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后,还衍生出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都是本文需要研究的课题。众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的艺术形式都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之所以要创作出儿童文学,还在于需要通过创作出针对儿童思维特征和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字叙述方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交流,在沟通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传递人类对下一代的文化期许。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文学其实是两代人进行文化传递的特殊形式。与成人文学大致倾向于“以真为美”的美学取向不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寄予着美好期许的特殊性文学,我认为,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善为美”。这也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广泛地反响,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儿童的世界中,总是充满了纯真,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梦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追求真、善、美,追求他们梦想中的国度,在梦想的国度中,儿童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任我翱翔,这也正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发挥着独特的美学魅力。

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

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

主人公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顽强的生存的勇者形象,哈利的出现是以男婴这一弱者形象展示给大家的,哈利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沈国,在现实生活中哈利的居住环境是冰冷幽暗的地下环境,在生活中周围人的歧视他、不用看待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并且经常辱骂、体罚哈利,可以说哈利的童年是保守磨难的,没有朋友,朋友亲人的关心、体贴的照料,并自己的内心中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充斥着无奈和痛苦,这些童年经历都给童年的哈利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感,但是哈利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当中也没有自暴自弃、感到自卑,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哈利自己忍受着各种委屈、遭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始终维护者自己见父母的夙念,并且在小说中哈利在进行学院选择时并没有选择难辨正邪的斯莱特林学院,而选择了代表正义、坚毅、友情、的格兰芬多学院,从一进入魔法学院开始就站在了正义的一边,在密室俺家当中,大家都对哈利持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哈利并没有放弃拯救小伙伴,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阻碍回到学校、回到大家的身边迎接挑战,这足以说明哈利具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未知的危险,哈利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次一次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

何敏生活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家都认为男女从出生以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女人性情温柔、缺乏进取心、没有特别大的志向,比较适合服从男性的支配,女性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代是被压制的、被忽视的,而小说中塑造的赫敏人物形象是和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不同的,尽管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她始终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在进入霍格沃茨很短的时间她就成为当届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她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读过的所有内容,并且雷雨通过自己知道的只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小说中,有一次赫敏、哈利、罗恩三人同时被困在禁室当中,她告诉哈利和罗恩能够让三头狗睡觉、分散看管人员注意力的方法,为大家逃离禁室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赫敏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以自己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大家。赫敏站在理性的角度指出女性较强的理性,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控制,赫敏的形象是一个脱离男性依附独立存在的,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已经觉醒的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

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

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

读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人,我相信对罗恩的印象都不会太差,小时候的罗恩就是一个讲义气懂牺牲的人,11岁的罗恩在棋盘比赛中就能够主动牺牲自己让哈利、赫敏继续前行;尽管12岁的罗恩自己很害怕蜘蛛,他还是能够勇敢地陪着哈利抵御八眼巨蛛的围攻,13岁的罗恩,在尖叫棚屋里看见“杀人犯”时挺身而出说要想伤害哈利就先跨过我们。仅仅是11-13岁的孩子,就能够有这么巨大的勇气和忠诚,不论是面对恐惧甚至面临死亡,他都不逃避。小说中的罗恩还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形象,他会吃醋,然后做出各种别扭的事情;他会想要博取注意力,小天狼星半夜闯进宿舍那场“惊险见闻”被罗恩絮叨了几个礼拜。罗恩勇敢,忠诚,有血有肉,小说反应了他成长,从会紧张会结巴的小孩长大成还是会紧张却坚定的少年,罗琳成功地在小说中塑造罗恩这个讲义气的主角人物形象。

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可以看出,斯内普在他的一生中做出了两次非常重要的选择,第一次是发展学生时代,学士时代的斯内普选择进入斯莱特林学院并参加了卢修斯的小团体,后来这个小团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后来的食死徒,莉莉和他关系的决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斯内普在后来也成为了食死徒,他把自己知道的预言告知伏地魔,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做法害死了莉莉。他为了莉莉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背叛了伏地魔并获取了邓布利多的信任,并成为了邓布利多的间谍,他的人物身份也由食死徒变为了凤凰社员,莉莉死后,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暗中保护已经进入魔法学院的莉莉的儿子哈利,伏地魔复活后,他又不顾生命危险获取伏地魔的信任,继续进行自己的间谍任务,此时的斯内普已经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为了自己的爱人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斯内普的死亡是悲情的,他的死亡是为了莉莉,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相信这样的结果也是他自己的意愿。

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

4.3.1种族解放的奋斗

贵族与平民的划分,一直是英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特点。号称“人人生而平等”的英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法定的贵族国家。英国女王作为贵族之首,她既不是民主竞选的,也不是推选或者指定的,而是依照血统原则继承的。女王之下,还有大大小小的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教会贵族、法律贵族等共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组成的贵族院(上院),和剩下几千万人选举出来的平民院(下院),理论上是平级的,二者加上国

王,共同构成英国政治的中枢——英国国会。历史上,上院曾经拥有比下院多得多的权力。即使在贵族制度高度式微的今天,上院也仍然是英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09年,英国才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了“英国最高法院”,此前上院一直是英国的最高上诉司法机构,也就是说,最高司法权一直在贵族手中。贵族精神对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民间对贵族精神的追求,比上流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说中赫敏的人物设定是一个平民,而哈利是一个贵族,他们两个郎才女貌,乔安妮·凯瑟琳·罗琳在小说中让他们两个结合到一起,也是对种族解放的一种体现。

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

在大义之前,霍格沃兹学院优秀的学生都主动拿起自己的魔法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卫大家的安全,这是大家主动牺牲主动奉献自己的体现,此外,凤凰社员为了保护哈利也做出了巨大牺牲,穆迪和他的小伙伴为了保护哈利,他们孩子气的举动引起了观众的哄笑,但是一会儿身经百战的的傲罗就应为保护哈利而牺牲,不仅是穆迪还有穆迪的六个小伙伴,他们都喝下复方剂自己变成哈利·波特来迷惑敌人,他们以哈利·波特的形象飞过天空,敌人发现他们后,他们都有可能被敌人当做真身而杀死,后事也表明乔治在经过打斗后失去了自己的耳朵,躺在沙发上的他还跟自己的兄弟开玩笑说这次他们不会再长的一个样了,他已经成为英雄了,充斥着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这个观点可以在罗恩劝阻哈利不能一人战斗时可以看出,罗恩告诉哈利“你是救世之星,只有你才能与伏地魔战斗”,从这可以看出哈利的重要性,大家都为了保护哈利而做出了牺牲,大家的和平环境是由无数小伙伴的牺牲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充斥着和平与牺牲。

5.结论

通过对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对《哈利·波特》进行分析,通过对《哈利·波特》中对于挫折、正义、感情等都有着非常详尽的描述,不仅仅是对不断克服挫折的哈利,还是对心向阳光的赫敏,以及仗义执言的罗恩,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甚至是大反派等等人物形象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在人物分析中阐明美学的真谛,体现儿童文学的真正内涵,在文字中展现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1]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1997.

[2]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 1998.

[3]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 1999.

[4]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2000.

[5]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2003.

[6]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Ha拼Blood Princ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2005.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等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有: 1、充满稚气的童真美。 童趣是表现童真的最佳形式。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既表现在形象的刻画上,又贯穿在作品的情节中,还融注于语言的运用上。 2、形象刻画的单纯美。 以单纯的文学形象,积极乐观的主题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人生、社会和世界,以帮助儿童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信念。这就铸成了儿童文学形象刻画单纯美的艺术品格。 3、情节推动的动态美。 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要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相吻合,儿童文学情节的动态美,往往呈现出一种单纯的、活泼的、连续的动态推进形式,且情节推进的速度较快。 4、画面展示的明朗美。 鲜亮明朗,富于色彩,是儿童文学的又一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画面的明朗美,主要依赖于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对词汇色彩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对作品中不同角色颜色的描摹和因时空变化对场景所引起的明暗效果的描述,把词汇的潜在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向小读者奉献色彩亮丽、动静分明、声色和谐的艺术图景。 5、驰骋想象的奇异美。 想象是儿童的天赋和本能。想象的奇异美在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⑴就作品的内容而言,它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过程中,使对立的双方造成强烈的反差。⑵就作品的形式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可以促成儿童文学不同体裁独特的审美品格。诗歌、小说、童话、寓言……都因想象的介入而异彩纷呈。⑶就作品的魅力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大大提升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品位。由于想象的奇异美,使儿童文学具有了独特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造成了儿童文学离奇的情节和无穷的趣味,使小孩乃至成人捧腹不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它们所产生的久远的艺术生命力,无时不在证明着其较高的艺术品位。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 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 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机的审美性的结构,所以它是很注重审美性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纯真。也就是说相信和认可生命中美好善良这一点,对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抱有一 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2.稚拙。我理解为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童趣,也就是说总是抱着很简单的思想看待事 物,不会把事情想得那么的复杂,时常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3.欢愉。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得开心快乐,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的愉悦感。 4.变幻。个人理解为是一种不合乎常理的变化,如魔法,变身,飞天等等。但是这 种变幻却让人接受和向往。 5.质朴。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它所描写 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还有,就是它所用的语 言并不十分华丽,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下面,我就以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小红帽》为例,浅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质朴:我们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小红帽在给外婆送糕点的 路上被大灰狼欺骗了,最后在猎人的帮助摆脱了大灰狼的故事。就从这个故 事描写的内容来看,就体现出了儿童文学质朴的文学特质。因为在我们日常 的生活中,小朋友在回家或者去玩的路上遇到动物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 觉得故事很朴素。另外,故事的语言都很平实,就是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来 组成一个故事,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只要一看就 会明白它在讲什么。 2.纯真:小红帽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大灰狼,大灰狼跟她说话,小红帽她一 点也不觉得害怕,还礼貌地跟大灰狼回答了大灰狼所有的问题。在途中,大 灰狼故意延长时间叫小红帽欣赏路边的花朵,不要一直顾着往前走。小红帽 她看到森林的花真的很美,于是就走到了森林的深处去摘花了,她根本没想 到大灰狼会去吃掉她奶奶,她心里还想着摘一朵花送给奶奶让奶奶高兴高 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帽她很纯真,相信大灰狼也是善良的人。 3.稚拙:当大灰狼把小红帽的奶奶吃进肚子里去,并且大灰狼假冒为小红帽的 奶奶时,小红帽她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躺在床上,她没有害怕,还问:“哎 呀,奶奶,怎么你的耳朵这么大?怎么你的耳朵那么大?你的嘴巴大得吓人 啊?”这些话,我们现在看会觉得她很幼稚,人的耳朵,嘴巴,眼睛和狼的 一点都不像,况且小红帽她经常见奶奶,她是会记得奶奶的样子的。但是她 还是把大灰狼当成奶奶来谈话,所以我觉得这里表现出了稚拙的美学特质。 4.欢愉:在《小红帽》里,我觉得让人欢愉的场面有三个。第一,就是小红帽 在森林里摘花的场面,会让我想到森林里遍地开满各种野花,小鸟在叽叽喳 喳唱歌的情景,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第二,就是大灰狼把奶奶和小红帽吃 进肚子里的时候,我会很担忧小红。,但是后来猎人的出现以及他把小红帽 和奶奶就出来并且把大灰狼的皮剥掉时,读者们都会感受到一种愉悦,因为 小红帽脱离了险境;第三,就是又有一只大灰狼想吃掉小红帽的时候,小红 帽的奶奶叫小红帽在水槽里灌满香肠味的水,最后大灰狼因为闻到香味就从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

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要翻译出一部好的译作,就需要让这部作品不但有表现形式,还要具有精神气韵,保持原文的音形意这三个方面的美。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1)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 ——以《生命礼赞》为例 摘要:翻译美学研究的是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意识活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审美客体即翻译的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审美主体即译者。审美主体不仅要进行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还要成功地再现美学效果,审美主体在整个美学效果再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美主体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学效果;翻译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根据研究,“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他的《美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美学”的诞生。”[1]美学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哲学家都对“美”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最初发展起来的美学与人的感性,与艺术有密切的联系。美学发展到今天,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美学家韦尔施评论:“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 随着人们对翻译这门学科研究的深入,翻译学科已经和很多领域进行了结合,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在所有的翻译实践中,文学翻译,尤其是诗学翻译,是最富挑战性,也是最富有争议性、最艰难任务。“文艺文体不仅‘样式’或‘体裁’很多,言语等级也是最多,文艺作品辞藻婉雅、丰富乃到诡异、驳杂,风格因人而异,莫可穷极。”[2] 翻译和美学的联姻绝非最近才兴起,早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已经和美学以及哲学相联系了。翻译是对原文语言进行解码以及对目标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我们将翻译和美学相结合,或者用美学理论来研究翻译过程,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翻译美学。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所要表达的意境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如何让原文作品中的美在译文作品中再现,这就是审美主体的任务。本文基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朗费罗的《生命礼赞》为例阐述了审美主体如何在译本中再现“美”。 一英语语言中“美”的体现 语言的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学者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韩里德曾经在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语言运用的七大功能,胡壮麟在韩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七种功能,虽然没有正式把语言的审美功能列入其中,但是他也提到语言的审美功能的确不能忽视。”[3] 《生命礼赞》是朗费罗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它是一首训教诗,用词口语化,琅琅上口,易于让普通读者阅读并引发他们的共鸣。因此,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广为传诵,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且本诗也是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欧美诗歌。在这一章中,我以这首诗为蓝本对英语语言到底美在何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一)音韵美 英语语言之美首先体现在音韵上,而音韵之美又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Alliteration(头韵)上。头韵是指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而且,头韵是英语所特有的,这种修辞主要表现在诗歌,成语以及散文上。头韵的使用使文字富有音乐感,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读者记忆和背诵,因此,头韵给语言增添了一种音韵美。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第三行、第六行、第八行与第十七行中的soul and slumbers,grave and goal,spoken and soul,broad and battle等都是典型的头韵。这些头韵的使用使整首诗歌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元韵(Assonance)是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相似。和头韵一样,元韵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元韵可以使一个句子前后连贯,增加语言的音乐感,能够充分发

换个角度看文学翻译

换个角度看文学翻译 书评人: 中西方翻译理论都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中西方美学各自的主要特征都对各自译论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文与质的统一观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中国传统译论不仅借鉴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审美范畴或形态,还沿用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方法论。然而,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虽然借用了美学的理论理想和审美范畴,却多停留在用于译论的表述上。一旦涉及翻译批评,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主要还是以从语言文学的角度研究为主,重点对比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处理上的优劣高下,很少有人从美学角度系统地进行比较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奚永吉的新著《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就填补了这一空白。 作者奚永吉曾在1992年出版过一本《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翻译美学专著,他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1995年,台湾出版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中国译学的特殊意义,构建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奚永吉的这部新作是我国第三部翻译美学专著,比起前两部来,又有很大的突破,作者不再简单地罗列评价一些文学翻译作品的美学因素,也不大量阐述美学理论。而是“力求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立足于本国古今文论、诗论、曲论、画论中的美学原理,力求将此书写成一部论述文学翻译比较美学而不是评述翻译优劣的书”。 这使人想起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就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而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文学翻译的比较美学研究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之高下,而是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郭沫若“风韵译”翻译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c7236834.html,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郭沫若“风韵译”翻译思想作者:薛菲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36期 摘要“风韵译”是郭沫若先生提出并在翻译过程中广泛运用的翻译思想。这一翻译思想的 运用使得郭沫若的英诗汉译作品在文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本文试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对“风韵译”翻译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美学“风韵译” 郭沫若英诗汉译文体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doczj.com/doc/3c7236834.html,ki.kjdkx.2017.12.018 Abstract "Flavor Translation"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employed by Guo Moruo in his English-Chinese poem translation,which leads to a variety in style of Guo Moruo?s Chinese versions. This paper aims at studying "Flavor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Keywords Translation Aesthetics;"Flavor Translation"; Guo Moruo, English-Chinese poem translation; style 1 翻译美学简介 1.1 翻译美学的定义 翻译美学这一理论是以描述性翻译研究为背景展开而来的。翻译美学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在翻译美学中,译者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原文的接收者,可以将自己的审美认知灌注其中,又是阐释者,要考虑给译文读者带来的影响,以选取与原文审美构成相适应的审美再现手段。[1] 1.2 中国传统译论与美学之渊源 中国传统译论的显著特色就是与美学结缘。[2]王秉钦教授曾将中国的传统翻译思想总结 为十大学说,其中就包括了“翻译美学论”这一学说思想,其代表性人物为林语堂。[3]如果梳理中国译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译论都有着美学要素,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征。[4] 由此可见,翻译理论和美学相融合,这一中国传统译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在许多著名译家的翻译理念中都有所体现。郭沫若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2 “风韵译”翻译思想简介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_王泉根

[收稿日期] 2005-09-19 [作者简介] 王泉根(1949-),男,浙江省上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 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 儿童文学;美学;以善为美;艺术真实;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 I20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2-0044-11 一 什么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或曰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学价值与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美学意义上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这无疑是儿童文学研究非常核心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之为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从“真理”的角度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乏积极的探索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从已有的文献考察,论者一般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与这类文学的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的精神特征相联系,提出纯真、稚拙、欢愉、质朴或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笔者认为,提出纯真、稚拙、儿童情趣等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都有一定道理,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思路,但这只是枝叶不是树木,还远远不够。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自然应有其远比纯真、稚拙、儿童情趣更丰沛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和重要的美学原因。 探究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我以为需要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类在已经有了一般文学(成人文学)以后为什么还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殊美学任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比较,它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 如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艺术形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社会早期是没有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严格区分的,人类群体童年时期的思维特征与生命个体童 年阶段的思维特征具有几乎一致的同构对应关系,万物有灵、非逻辑思维等是这种关系的最具体表现,因而原始社会人类的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都同样地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所理解。儿童的文学接受与成人的文学接受,在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及漫长的农业文明岁月里具有一致性。成年人的神话、传说以及魔幻、幻想型等民间故事,如欧洲的女巫、菲灵(小精灵)类故事,中国的《白衣素女》、《吴洞》等等,也同样是儿童最适宜的文学接受形式。人类文学接受的这种一致性在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历史大转型时期才产生了严重的分裂。中世纪晚期以降,在西欧出现了一系列不断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_1

---------------------------------------------------------------最新资料推荐------------------------------------------------------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周新凤,刘延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形态之一,它适应儿童的审美天性,契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 儿童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童年情趣、成人视角的积淀以及特有的艺术韵律,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和诗性智慧,有着丰富的美学蕴涵,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儿童文学;审美特质;诗性智慧;美学蕴涵中图分类号: I 28 文献标志码: A 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人类理想存在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诗意的存在成为人们最本真、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这么说,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栖居者。 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着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创造和想象空间。 正如孔子所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对儿童而言,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当属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那些与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阅读能力相 1 / 14

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有幼儿文学、童年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与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其中以小学阶段的儿童为读者对象而创[1]P26它包括儿童诗、童话、神话、儿童故事等。 作的童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主体与核心。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适应了儿童纯真、稚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审美天性,契合了儿童形象性、泛灵论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 因而,它受到了儿童的喜爱与欢迎,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儿童文学在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发展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构建、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沫若说: 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感情教育、美德教育着手。 他认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 这就是说孩子一踏进社会,就能在儿童可阅读的文学作品里熏陶成长,这些作品就能像雨露一样滋润孩子的心田,丰富他们的心灵与情感,让孩子在启蒙教育之始就能感受着诗意的生活,受到真善美的启迪。 一、泛灵论儿童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特点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思维之间的思

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

浅谈《银河铁道之夜》中的美学特征 本书作者宫泽贤治(1896-1933),生于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花卷町(现为花卷市)富商家,却以家业为耻。曾担任过农业学校教师,任教四年即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外,过着普通农民生活,并致力于农村改革,亲自指导农民改良水稻栽培方法与改良土壤、肥料等。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创作,在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除《银河》之外,他还写下了诸如《风之又三郎》《渡过雪原》的童话作品和《不畏风雨》等日本国内知名诗作。 《银河铁道之夜》是宫泽贤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通过充满神奇与浪漫色彩的银河火车之旅和同样充满辛酸孤苦的现实生活以及主人公乔班尼(ジョバンニ)内心世界的体验给千千万万读者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象感悟。 本书中的主人公乔班尼,由于父亲出门在外许久未归(或传进了监狱),母亲又卧病在床,不得不以瘦小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就在课余时间打几份零工补贴家用。除此之外,他还因为困窘和弱势经常遭受同班同学的欺辱戏弄,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康帕内拉。康帕内拉的父亲与乔班尼的父亲是好友,两人的儿子也十分相善,乔班尼经常去康帕内拉家里去,看与银河有关的图书,一起玩有六节车厢的玩具火车,他也因此做了那个“银河火车之旅”的梦。在梦中,他乘着“不论哪都能去的”星际列车,在途中与他的朋友康帕内拉一起见识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修女、捕鸟人、基督教青年、一对男孩女孩、芒草、森林、沙滩等等,最终他们都在天堂站前下车了,只剩下了乔班尼一个人。梦醒之后,乔班尼又得知了康帕内拉刚刚为救人掉进河里死去的事实,整个故事就在乔班尼奔跑回家的路上戛然而止了。 关于宫泽儿童文学中的美学观点,已有诸多前人做过研究与探讨。在此,鄙人单就本书中出现的美学特征做一下简述。 一、幻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银河铁道之夜》中关于科学世界的美好想象是始终存在的,基于孩童的天真与想象力而展开的银河列车之梦即是幻想性的表现,借由这股童真与想象力而触发的梦境奇幻神秘而不可思议,令人浮想联翩。如书中第六节《银河站》所描述的乔班尼乘上列车时的景象: “突然,乔万尼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不可思议的声音:“银河站,银河站到了!”同时,他的眼前豁然明亮,就像是将亿万只荧光乌贼的光芒一齐化为化石,然后将之沉于天空之中;又仿佛是某人将宝石公司为了不让价格下跌而囤积起来的钻石,一下子给

幼儿文学的特征 2

第一章幼儿文学的特征 什么是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是指以3至15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为吸引,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力而创作的适应儿童审美需要的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三个层次中的“儿童文学”。 什么是幼儿文学?幼儿文学是以3至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文体分类?分成三大类唱诵类(儿歌,幼儿诗)讲述类(幼儿童话和寓言,幼儿故事,幼儿散文,幼儿科学文艺)综合类(图画故事和卡通,幼儿戏剧) 幼儿的心理特征。答:作家在为这个阶段儿童创作时,必须照顾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 幼儿审美意识的独特性。答:由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决定了幼儿的审美意识有以下特点:1,、审美意识中的“自我中心”状态 2.审美意识任处于比较低的层次 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形式。答:1.幼儿主要是通过“听”来接受文学2.感知型的接受方式3.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 幼儿文学的文体特征答:1、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2、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3.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答:1.稚拙美 2.纯真美3.荒诞美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功能?文学有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 幼儿文学的功能?1、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2、增长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3、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4.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5.愉悦幼儿身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第三章 幼儿文学创作的特点,创作要求。答:1、审美感受能力、情感、想象力、传达技巧。2、题材、主题、情节、结构、形象、语言。 中编 第一章儿歌 儿歌的概念?儿歌是一种适合年龄幼小的儿童念唱、欣赏的歌谣。 儿歌在古代的名称?童谣 儿歌的特点?1、内容浅显、单纯活泼2、篇幅短小、易记易诵3、节奏明朗、音韵和谐。我国儿歌的特殊形式?1、摇篮歌2、游戏歌3、数数歌4、谜语歌5、连锁调6、问答歌7、绕口令8、倾倒歌9、字头歌 第二章幼儿诗 幼儿诗的艺术特征?答:1、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2、活泼、生动的想象3、富于情趣的构思4、自然、明快的韵律。 幼儿诗的类别?答:1、叙述诗2、童话诗3、抒情诗4、讽喻诗5.散文诗 第三章幼儿童话 1.童话的概念?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虚构故事。他是最切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 世界上较早对童话进行改写的作家及童话集名称。答:夏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 世界文学童话的奠基人答:安徒生 我国创作童话出现的时代答:我国创作童话出现于“五四”前后。 第一部创作童话集的名称和作者答:叶圣陶出版于1923年的童话结集《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创作童话集。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最新资料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引言 近年来,翻译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翻译的发展也就更加突飞猛进。2006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了翻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标志着翻译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促进了翻译专业的发展。对于翻译方面的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文学翻译也是广为关注的话题之 。从美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而这也是我国文学翻译的一个特色,因为中国文学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此外,中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也需要走向世纪,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瑰宝是我们新一代翻译学者的使命。 二、理解一文学翻译的基础 文学翻译是一种立足于原作的再创作,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不仅仅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述,而且要具备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译作读者体会到与原作读者 相同的阅读美感和艺术享受(邓景茹:2010,135-137)。译者 审美的主体)在翻译原作(审美客体)过程中的关键是要对原作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原作的物质层面(文学符号系统)和精神层面(审美过程),即通过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最终满足审美要求,再现原作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普遍研究,其核心是理解。阐释学循环理论认为只有理解了整体,才能理解局部;只有理解了局部,才能理解整体。理解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被理解对象内部与整体的关系,即语言层面与审美层面的关系;被理解对象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审美客体与主体及其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理解者的先见与理解者的整个活动之间的关系。施莱尔马赫认为对文学作品而言,阐释学的三种关系演变为:单个语言单位与整个语篇之间的关系;文本与译者心理状态的关系;文本所属的种类与类型的关系。 现象学对20 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它的核心是通过阅读产生对作品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基础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存在形式,效果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它的代表人物英加登将阅读分为三种:前审美阅读、审美阅读和后审美阅读。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以现象美学和阐释美学为基础,并吸收了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卡洛夫斯基的“空白论”思想,对“读者反映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 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 表现性语言,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而这个不确 定性与空白即是文本的召唤结构。 因此文学翻译的译者要在对原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审美意境,并给译文的读者留下一定的空间,再现原作的永恒魅力。

儿童文学美学特质分析

儿童文学美学特质分析 提要:童书的美学品味根源于儿童文学的艺术特质,即无论从其外在独特的文学特征上,还 是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上,童书通过图画与文字共同呈现了儿童文学的意境与意义。童书的内 容与主题皆源于儿童文学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儿童文学是培育儿童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首先,它是儿童的,即在故事内容、主题蕴含、语言表达、整体风格上等,都与儿童的精神 意蕴相融合,与孩子的童真心灵相契合,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与阅读需要。其次,它归属于 文学,具有文学语言的艺术特质与文学意义的审美风格。童书相较成人所读书籍来说,总是 独具了某种美学品味,表现在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儿童精神的“人文”关怀等。 关键词:童书;文学;美学 一、文学表达的“浅语”形式 童书蕴含的所有文学性要素、意义与风格,都需要最终通过语言来呈现和表达,由“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共同营造和勾勒出各种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幼儿读者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体验到这种“美”的意境或者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实现了童书本身的美学意义。当然,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质,常被称为“浅语”艺术。“浅”所指向 的是读者对象儿童的认知特点;“语”即语言形式,浅语艺术即指儿童文学用适合孩子接受的 方式传递关于“美”的讯息和意义。幼儿所能自主阅读的童书一般都是图文相辅的,是一个多 种媒介的结合:美好的故事、美妙的画面、美的主题,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中至少包 含三类语言:文学语言、美术语言与教育语言。也就是说,童书的信息、美感与意义主要是 通过这三种语言融为一体地呈现、传递与表达的。例如绘本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充满童趣,既能愉悦孩子身心,同时也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每个动物的嗯嗯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且与孩子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联系,使得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知的形式显现出来,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 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 形成的一种结构。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 对认识对象的理解。 二、叙事线索的“虚实”变幻 童书里的世界,总给我们以美好的联想与感受,这份“美感”是独属于儿童文学的审美,既包 括感受语言风格上的“美”,也包括感受作品意境上的“美”,这是一个心灵体验与对话的过程。童书里的世界也大多是非写实的,或者说其艺术幻想大多都是超现实的,是创造性的想象。 正因如此,儿童文学离不开艺术幻想,没有艺术幻想也就没有儿童文学。当然,幻想与想象 不是凭空的,具有一定现实基础,这就必然形成虚拟的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相互投射,从而 也就构筑出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正因为对现实的关照与折射,儿童文学的叙事过程总是 具有了现实与幻想的两条线索,且进行着各种巧妙的构思。这种叙事方式具有三种基本样式:其一,平行线——现实与幻想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如怀特《夏洛的网》,小女孩与小猪都是真实的生命交集,共同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故事深刻融入了孩 子的泛灵思想与生命一体化心灵。其二,两线糅合——幻想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如安徒生《海的女儿》,幻想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并将之揉入到现实生活中,充满幻想,带给孩子现实生活所无法赋予的奇异之美,同时也贴合孩子认识过程中本就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三,虚实线——以虚拟的幻想世界为主线,现实世界为虚线。如英国作家米尔恩的代表作《小熊维尼?菩》,完全虚拟了一个世界,但是所思、所想、所感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种“虚实”变幻是儿童文学必要的美学品格,因为它是前两种文学特征实现的必要条件。现 实与幻想的交相辉映,蕴含着童书不同的意境之美和精神内蕴,呈现了极为不同的审美体验,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意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和变幻,总是以更适合的方式引导 着孩子们领略文学境界的美,无论是民间传统儿童文学亦或是文人现代儿童文学,都体现了 成人对儿童和儿童生活的热爱和期盼,蕴含了浓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正因如此,我们

少年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及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少年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及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花的梦》、《森林手记》、《快乐王子》三部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少年文学具备文学上的价值功能,但作为一种有特殊性质规定的文学,其在价值功能方面也具有特殊性,是将这些文学的一般功能具体化,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给少年儿童成长以全面的精神滋养。 1、培养积极健康的的审美情感。从少儿文学的实际来看,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可以说是一大母题。它的培养美感的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和风细雨的、应用积极健康的理智与情感,或熏陶、或净化、或宣泄、或补偿,是少儿读者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在金波所写的小诗《花的梦》给人以开朗、向上的感受。它以一种欢快、美好的形式开头,然后用一个“梦”把我们引进了本文的主题: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遍地鲜花。表达了诗人呼吁和平、热爱生活的思想。然后以一个快乐的结尾“养蜂老爷爷会夸奖我们——送来的是花,也是蜜!”完成了此文。整篇诗充满了音乐感和色彩感,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就站在那开阔的田野上,呼吸着芳香的空气。 2、担当完善与塑造少儿人格的使命。它的使命在于同圣经一样培养其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金波所写的小诗《花的梦》不仅能使小读者体验到春天的美好,更能体会到劳动的幸福,激发他们对春天,对大自然,对劳动者的爱。 3、帮助建立审美的人生观。它的实质是帮助少儿读者感知生活,理解人生,开启智慧,并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内省和反思,逐渐增强修养、净化心灵、树立积极、进步的理想

和信念,以高昂的精神姿态踏上漫长的人生之旅。《花之梦》是一首读起来柔美得让小读者的心都禁不住微微颤抖的诗。无法具体想象“彩色缤纷的梦”是怎么样的?它们只是一种意象,一种高度心灵化了的意象。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一个不但让孩子心醉神往也让成年人浮想联翩的诗歌意境。有人说,诗歌提供给人的是精神和血液里的东西。是什么让一首好的诗歌给人长久萦怀的感觉呢?也许就是意境给了 我们有无限可能的审美空间吧。 4、多元化的美学追求。概括而言,它的美学特征集中表现为成人审美意识和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对立统一。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突出则是少年儿童文学呈显出特有的、多元化的审美意象系统,构成了少年儿童文学纯真、浪漫、梦幻、诗意、幽默等美学基调。儿童诗所面对的特殊读者,要求诗人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孩子们的行为、动态、语言和心理,酿成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金波便是遵循着这条创作原则,糅合了创作主体的性格和气质,从而创造出能提升少年儿童审美情趣的、以清新和灵动为主旋律的意境美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汇总

内容摘要 摘要:文章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探讨了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使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它文学的美学特征。并从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几个方面: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泛灵观念、人造观念、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质朴的稚拙美、透明的纯真美、张扬的游戏美、出色的荒诞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及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门类,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人们把她比作“新月之国”,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幼儿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幼儿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对幼儿文学具有制约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幼儿受生理、生活条件的制约,心理分化刚刚开始。这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成人,就是与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审美心理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其特征是主体和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于主体,形成幼儿审美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心中,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生命,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摘要:《哈利·波特》是风靡全球的儿童小说,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它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丰富的细节、幽默诙谐的语言、神奇多面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展现出了纯真的美学体验,这独特的风采使它一经问世吸引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哈利现象。 关键词: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

目录 1. 引言 (1) 1.1作家、作品介绍 (2) 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2) 2.文献综述 (2) 3.理论概念 (2) 3.1儿童文学 (2) 3.1.1儿童文学的定义 (2) 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 (3) 3.2美学概念 (3) 3.2.1 美学的定义 (3) 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 (3) 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4) 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 (4) 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 (4) 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 (4) 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 (4) 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 (4) 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 (5) 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 (5) 4.3.1种族解放的奋斗 (5) 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 (5) 5.结论 (6)

1.引言 2017年是《哈利·波特》诞生二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儿童世界都是缤纷多彩、充满奇迹的,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受到儿童的广泛欢迎小说,罗琳构筑的魔法世界不仅缤纷多彩,同时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自从小说发表的二十年来,对于其风靡全球的原因更是成为了诸多学者探究的课题,现以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的角度着手,综合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1.1作家、作品介绍 1989年,年仅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过了八年之后的1997年,罗琳的《哈利·波特》问世了,开始了它风靡全球的畅销史,哈利·波特这股魔幻风不仅影响了儿童世界,也对各个年龄阶层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自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在加上后期电影导演各位演员杰出表现,更是让哈利·波特这个飞天扫帚的巫师形象更加广泛地被世人知道。 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就作品主题来说,《哈利·波特》的主题的研究与其他畅销小说的主题相差无二,大致有爱、成长、死亡、追逐等因素,哈利·波特所涵盖的现实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畅销小说”所能蕴含的了的,更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一定不能仅仅着眼于文学角度,或者是商业角度,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罗琳创造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不仅仅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变相凝聚了全世界的想象力,不仅仅包括北欧神话还有希腊、埃及、英国、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神话故事,甚至还包括中世纪民间关于吸血鬼以及食尸怪等故事等等,吸引力自是不言而喻、非比寻常,正是因为这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跨越了时间、地区、种族之间的限制,是传统神话与现实社会的美妙结晶,有着其特别的魅力。 2.文献综述 针对哈利·波特的美学特点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有王宁川的《狂欢中的理智:奇幻文学诗美学解构——以哈利·波特为例》中对哈利·波特中文字狂欢式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探究,对其中体现出现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刘雪晴则在《从哈利·波特看荣格基本美学理论的体现》一文中,则运用心理学的角度对哈利·波特的成长与心态成熟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