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充斥着各种不平等关系,使得一些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其主权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为了保证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利进行,降低国际经济贸易的不公平因素,世界各国应加大公平互利原则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应用,为建设和谐的国际经济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公平互利原则概述

(一)公平互利原则基本概念。公平互利原则指的是依照国际法律,不同实力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保持一致。所有成员国作为国际组织中的一员,都平等地享有经济决策权力,履行国际义务。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不同国家有权制定并严格执行国际经济法律,同等享受经济效益。真正含义的公平互利,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之间要做到共利互存,不为私人利益故意损害他人经济效益。国际经济运行以公平互利为基本思想,是国际组织维护国际经济市场秩序的直接价值观体现。

(二)公平互利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作用。一是帮助不同国家正确运用国际经济法律法规,明确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依据,具有潜在的法律效应;二是对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不平等贸易进行调节,通过法律的作用改变经济主体之间的不平等贸易现象。帮助发展中国家树立平等互利意识,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平等发展。

(三)公平互利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现实意义。国际经济法中的

公平互利原则保证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国家之间建立起平等交易的思想概念。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公平互利原则对于保证国际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国家之间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增加,标示着国际经济法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同國家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只有充分保证经济往来的公平互利,才能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经久不衰,国家之间互利共赢。在平等互利的发展模式中,国际经济才能完成健康可持续长久发展,这种公平互利行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具有更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公平互利原则的现实必要性

(一)从法理上看。1、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需要坚持公平互利原则。在法律地位上,公平互利原则要求所有国家拥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以国际化大家庭平等成员的资格参与法律规则的制定,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中,各国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发达国家不得恃强凌本文由收集整理弱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杜绝发达国家得实惠、发展中国家受欺压的不合理现象:许多发达国家联合制定国际性法律规则时一心只为本利益集团着想,排斥他国,不尊重他国的意见;为了一己之私,发达国家采取不公正贸易行为压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或者受到经济利益方面剥削或者受到环境资源方面的掠夺,对国际经济发展失去信心。这些都是不利于世界经济和谐发展的。可见,按照公平互利原则的要求,发达国家应当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中

国家以平等的身份充分参与到国际会议中去,与发达国家共同坚持公平互利原则,才能维护世界经济长远与健康的发展。2、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来往需要坚持公平互利原则。在区域性经济组织中及各方当事人的经济来往中,各方为自己的预期利益,建立自愿公平的经济关系进行贸易。在区域性经济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倚仗自身的经济富强或技术高端等优势迫使另一方违背自己的意愿签署强迫性协议,这种行为不是正当的劳动,无异于强盗抢劫,对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众所周知,只有正当的劳动才能使财富增长,靠投机取巧只是在浪费宝贵的发展时间;所以,只有坚持公平互利原则,才能保证各方之间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才能使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坚持公平互利原则在区域性经济组织的经济来往中具有重要意义,有直接的现实必要性。

(二)公平互利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经济主权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公平互利原则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经济主权原则是公平互利原则基础,与公平互利原则不可割裂,离开这个基础就无公平互利原则可言。只有实行公平互利原则,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独立和主权完整。经济主权原则是公平互利原则的基础,公平互利原则是经济主权原则具体要求。表面上坚持了经济主权原则,实质上也要做到公平互利原则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保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和保证经济的独立。

国际合作的实质是在坚持公平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互通有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自身经济,与发达国家互惠互利

的开展贸易。发达国家在努力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不得损人利己,反而应当特别注重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权利的实现。国际经济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在逻辑上由公平互利原则承上启下,共同保障国际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法在运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公平互利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才能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才能保护不同国家的经济权益,监督和指正不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易活动,真正实现平等、和谐、互利。

税法.简答题(1)

第一章税收原理部分 1.如何理解税法的内涵。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或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预先规定的标准,对一部分产品(或收入)进行强制、无偿征收的过程及结果,体现为一定的分配关系。税收的主体是政府,客体是一部分产品或收入,目的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职能,依据是政治权力,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本质是为了体现分配关系。 2.如何辩证认识税收的特征。 税收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强制性:税收的征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来进行的,而一般的经济分配是以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主体根据财产所有权来进行分配的,两者的分配依据不同。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用法律的形式,对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制约。国家对不同所有者都可以行使征税权而不受财产所有权归属的限制。 2)无偿性:税收的征收是针对具体的纳税人而言的,不具有返还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对具体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付出任何形式的直接报酬。它使税收明显地区别于国债等财政收入形式,决定了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 3)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必须通过法律形式,事先规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和课征额度即开征税收的规则规范。也称税收的确定性。这一特征,是税收区别于财政收入其他形式的重要特征。 3.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者产生的顺序以及对应的税种体现,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1)在税收最开始产生的时候就出现了定额税率,它与财产相关联,源于当时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平均就是公平;当进入了商品交换时期,定额税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比例税率产生;而累进税率是到了19世纪初期才提出的,是因为当时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和边际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人们对于公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定的层面。2)定额税率对应于财产税,是指每个计算单位的课税对象固定征收一个税额; 比例税率对应于商品税,是指对同一个课税对象,不分数额的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累进税率对应于所得税,是指按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不同等级的课税数额适用不同的税率,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4.为什么说课税对象是税收的第一要素。 1)从获取收入的角度里看,课税对象是首要的问题。政府开征任何一个税种,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对什么征税,即课税对象。 2)课税对象直接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多与少。一般来说,不同的税种有着不同的课税对象,不同的课税对象决定着税种所应有的不同性质。国家为了筹措财政资金和调节经济的需要,可以根据客观经济状况选择课税对象。 3)课税对象会影响其他要素,比如在确定了课税对象之后,就要考虑向谁征税即纳税人,不同的税种针对不同的纳税人;还要考虑征多少税即税率,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税率。 5.为什么说税率是税收的核心要素 1)税率直接反映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多少。在课税对象和税基既定的条件下,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 2)税率直接反映纳税人所承担的多少,反映国家征税的多少。税率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一)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一) 公平责任原则是否我国侵权行为法的独立归责原则,历来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本文赞成肯定说,但不拟论证公平责任原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仅对其适用问题予以阐述。我国学者一般依据民法通则第132条来界定公平责任原则,即“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当事人双方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1]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公平责任原则有其独特的法律价值,它能弥补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但是,公平责任原则又不可否认的存在理论上的模糊性。正如台湾学者王泽鉴评述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时,在肯定了公平责任原则的特殊价值的同时,提出了该原则的两点不尽合理之处:“(1)民法通则第132条所谓的依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主要是指财产状况而言,法律所考虑的不再是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当事人的财产,财产之有无多寡由此变成了一项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由有资力的一方当事人承担社会安全制度的任务;(2)是在实务上,难免造成法院不审慎认定加害人是否有过失,从事的作业是否具有高度危险性,而基于方便、人情或其它因素从宽适用此项公平条款,致使过失责任和无过失责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功能,软化侵权行为法体系。”2]对此,大陆学者孔祥俊也有论述:“其一,公平责任原则一任法官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裁量’,适用标准模糊,弹性极大,使

行为人难以据此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故安全价值较低;其二,公平责任原则的广泛适用往往会威胁到过错责任原则和危险责任原则的安全价值。换言之,行为人依过错责任原则和危险责任原则不承担责任时,由于公平责任原则的存在,其对行为后果是否承担责任仍心无定数,从而累及该两原则的安全性。”3]因此,应对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加以限制,以期发挥其独特价值并克服其弊端。一、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应考虑的因素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应考虑“实际情况”。此处所称“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一)损害程度损害的发生及损害的程度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客观前提。损害不仅包括受害人的损害,也包括加害人的损害,但在一般情况下,仅指受害人的损害。损害的事实,是指财产上的直接损失。对于间接损失,如果也要求加害人予以分担,则对加害人而言过于苛刻,容易导致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滑向极端,即完全倾向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形成事实上的另一种不公正。有的学者认为:“间接损失赔偿应以加害人具有较重的过错程度为前提,而公平责任适用的前提是,当事人不仅没有较重的过错,而且根本没有过错,所以公平责任也不适用于间接损害赔偿。4]”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的前提并不正确,因为在无过错责任中,即使加害人主观上确实不存在过错,也应该对受害人的间接损失给予赔偿。对于侵犯人身权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也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我国民法学界通说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填补损害、抚慰受害人、制裁违法等三项功能,5]但是由于精神损害本身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充斥着各种不平等关系,使得一些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其主权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为了保证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利进行,降低国际经济贸易的不公平因素,世界各国应加大公平互利原则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应用,为建设和谐的国际经济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公平互利原则概述 (一)公平互利原则基本概念。公平互利原则指的是依照国际法律,不同实力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保持一致。所有成员国作为国际组织中的一员,都平等地享有经济决策权力,履行国际义务。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不同国家有权制定并严格执行国际经济法律,同等享受经济效益。真正含义的公平互利,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之间要做到共利互存,不为私人利益故意损害他人经济效益。国际经济运行以公平互利为基本思想,是国际组织维护国际经济市场秩序的直接价值观体现。 (二)公平互利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作用。一是帮助不同国家正确运用国际经济法律法规,明确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依据,具有潜在的法律效应;二是对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不平等贸易进行调节,通过法律的作用改变经济主体之间的不平等贸易现象。帮助发展中国家树立平等互利意识,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平等发展。 (三)公平互利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现实意义。国际经济法中的

公平互利原则保证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国家之间建立起平等交易的思想概念。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公平互利原则对于保证国际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国家之间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增加,标示着国际经济法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同國家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只有充分保证经济往来的公平互利,才能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经久不衰,国家之间互利共赢。在平等互利的发展模式中,国际经济才能完成健康可持续长久发展,这种公平互利行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具有更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公平互利原则的现实必要性 (一)从法理上看。1、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需要坚持公平互利原则。在法律地位上,公平互利原则要求所有国家拥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以国际化大家庭平等成员的资格参与法律规则的制定,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中,各国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发达国家不得恃强凌本文由收集整理弱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杜绝发达国家得实惠、发展中国家受欺压的不合理现象:许多发达国家联合制定国际性法律规则时一心只为本利益集团着想,排斥他国,不尊重他国的意见;为了一己之私,发达国家采取不公正贸易行为压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或者受到经济利益方面剥削或者受到环境资源方面的掠夺,对国际经济发展失去信心。这些都是不利于世界经济和谐发展的。可见,按照公平互利原则的要求,发达国家应当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中

论经济法的理念

论经济法的理念 内容摘要: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通过界定经济法理念,明晰当中的内涵,探索其内在价值及实现方式,有利于深化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揭示经济法的本质,提炼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理念的确定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执法和司法机关的法律适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法理念社会本位 一、经济法理念的基本界定 (一)法理念诠释 汉语当中的“理念”一词出现较晚,最初是由日本人从德语Idee翻译(意译)而来的,是指在一定世界观主导之下的某种基本观念。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法律是人性中所蕴含的最高理性,告诉人们所应做之事,禁止人们所不应做之事。”因此,法律不能仅限于条文的表面含义,应该注重法律的思想内涵。“理念”,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指的是“一个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1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西方哲学家也给理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理念论中,柏拉图剔除了“理念”一词的感性色彩,以此来表述存在于彼岸世界的每一类事物及其特性的原型、渊源,它是事物最真实的存在和极致状态,而我们所看到的此岸世界的各种事物不过是它的影子,这些事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2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并不与事物相分离,而是与质料相结合,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当中。康德认为理念是指“纯粹理性的概念”,“它在感官中是不能有任何与之重合的对象的……它们把一切经验知识都看作是由诸条件的绝对总体性所规定的。它们不是任意虚构出来的,而是由理性的本性自身发出的,因而是与全部知性运用必然相关的。最后,它们是超验的,是超出一切经验的界限的,所以在经验中永远不会有一个与先验理念相符合的对象出现。”3黑格尔认为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页。 2严存生:“论法的理念——兼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279页。

论经济法基本原则

论经济法基本原则 【摘要】法律原则是组成法律的必不可缺的一个要素,而经济法作为我国七大部门法之一而单独存在,经济法基本原则有其极具特色、与众不同的确立标准和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经济法基本原则总结为三个,即:社会本位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及适度干预原则。 【关键词】法律原则确立的标准价值经济法基本原则 经济法,产生时间远远晚于其他部门法,是一个刚独立不久的法律部门,其基本原则一直被学界密切关注并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个人认为,首先搞清楚法律原则的定义、特征,然后根据经济法的特质来探究其基本原则较为妥当。 一、法律原则的定义和特征 我国著名学者文显认为,法律原则是指:一种原理和准则,具有综合性与稳定性,以规则的基础或本源作为存在目的。晖认为,法律原则的定义应该区分外部和部。从外部来看,法律原则是指:依据产生的社会事实,表现出通过一种符号来展现事物规定性的

公共化以及国家化,从而在更宽广的围,通过某种形式来调整公共社会关系。从部来看,法律原则是指: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被视为领导地位的行为准则,并且将所有规则串联起来,具有统摄作用。 法律原则的特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来体现:1、纲领性。当具体案件的法律规则缺失时,法律原则就会被法官拿过来直接使用,作为依法判决的法律依据。2、融贯性。法律原则无所不在,它体现于每部法律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每个法条当中。3、号令性。也就是说法律原则体现的是法律所要表达出来的本质。 4、抽象性。法律原则“追根溯源”,它表达的不是显而易见的浅显的外在,而是从法的精神出发,提炼挖掘出法律应有的精髓。 5、稳定性。法律原则经过长期的总结和实践终究会被确定下来,之后便不会轻易更改,故其具有可预测性,法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准和对案件的把握程度进行自由裁量。 二、经济法原则的确立标准 首先,法律原则具有抽象性,经济法基本原则,经济法只是一个定语,核心词汇还是法律原则,也应该满足“高度标准”,也就是说,要达到高度的规。从一个角度来说,要展示出经济法的目的理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要总领一切具体规则。经济法基本原

税法公平原则简论

税法公平原则简论 发表时间:2009-10-13T16:01:38.217Z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第6期供稿作者:谭蕊1,王东平2,张宏辉3 [导读] 公平原则对社会的分配、个人权益、各方利益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 100031;2.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北京 100020;3.新华出版社,北京 100043) 作者简介:谭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摘要:文章对税法公平进行简述。我国目前税法学界多照搬西方税收公平原则,直接将其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是片面的。实际上,税收公平原则仅是一项经济上的原则,法律上的税法公平原则不仅包括税收公平原则所揭示的税负公平,还包括征纳税公平和用税公平等多方面内容,最终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 关键词:税收公平;税法公平;社会公平 税法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寓意于税收法律之中对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及税法学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解释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规则。税法基本原则是税法本质的集中体现,是税收立法和执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研究税法的基本原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知识意义,而且具有应用意义。它对于指导税收立法、规范税法解释、克服成文税法之缺陷、发挥税法的功能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确立税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完善税法体系、规范税法功能、保障税法实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平原则对社会的分配、个人权益、各方利益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古今中外,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我国的税法学研究虽然也接受了公平原则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学者们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税收公平原则”,直接将其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从而严重弱化了该原则对税收理论及实践的指导意义,导致税法不公平现象严重。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税法公平原则的应有含义,实际上,税法上公平原则的内涵要远大于“税收公平原则”这一表述所包含的内容,笔者将其表述为“税法公平原则”而不是“税收公平原则”。原因有二:第一,“税收”更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说是财政学上的概念,而不是严谨意义上的法学概念,直接将“税收公平原则”作为税法基本原则之一,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乱。第二,税法上公平原则的内涵要远大于税收公平原则。公平是一个涉及面广、涵盖内容丰富的概念。真正的、完整的公平,既渗透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又融会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用具有更大包容性的“税法公平原则”这一称谓。 实际上,税法公平不仅包括纳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公平(即传统上所说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而且还应该包括纳税人与征税人之间的征纳税公平和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用税公平。由此上升至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本文先从误导税法学界多年的税收公平原则谈起,然后论述税法公平原则与税收公平原则的区别,最后详细阐述税法公平原则的内涵。 1税收公平原则的演进及含义 税收公平原则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税收公平原则的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他认为,税收应尽量公平合理,对纳税人要一视同仁,税收负担要相对稳定,不能超过劳动者的承受能力。但是第一次明确、系统的阐述税收公平原则的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他明确提出了税法的四原则,其中之一即是具有公平内涵的平等原则。他指出平等原则是指“一切国民,都须在可能的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交纳国赋,维持政府。”19世纪后期德国的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提出了税法的社会正义原则,这一原则又分为两个具体原则,一是普遍原则,即一切有收入的公民都要普遍纳税;二是平等原则,即根据纳税能力大小课税,税收负担力求公平合理。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垄断阶段,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税收公平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一致认为当代税法的最高原则就是“效率”和“公平”。 税收公平原则在西方的演进有其合理性,我国税法学者也普遍接受了这一原则。对于这一原则,中外学者已经形成了共识,即所谓税收公平“是指不同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程度的比较,纳税条件或纳税能力相同的纳同样的税,条件或纳税能力不同的纳不同的税。”因此,“公平是相对于纳税人的课税条件说的,不单税收本身的绝对负担问题。”由此看来,将传统上所说的税收公平原则表述为“税负公平原则”更为科学一些,因为它表示的是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公平分配。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①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税制应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横向公平强调的是情况相同,则税收相同。例如:我国现在正在立法进程中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就是为了实现横向公平。税收横向公平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税法应当从法律的高度,排除对任何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不应有的免除纳税义务,只要发生税法规定的应纳税的行为或事实,都应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第二,税法对任何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履行纳税义务的规定应当一视同仁,排除对不同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实行差别待遇;第三,税法应当保证国家税收管辖权范围内的一切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都应尽纳税义务,不论收入取于本国还是外国,只要在国家税收管辖权范围之内,都要尽纳税义务。 ②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税制如何对待条件不同的人。例如:高收入者应当比低收入者多纳税。现在各国在个人所得税上采用的累进税率制就是为了实现纵向公平。一般来说,采用累进税率可以实现对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再分配公平,体现税负的公平原则。 怎样才能做到税负公平呢,西方学者先后有“利益说”和“能力说”。“利益说”亦称“受益标准说”,即纳税人应纳多少税,应根据每个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所享受的利益多少来确定,没有享受利益的人就不纳税。但是,“利益说”将税收视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自愿支付,即纳税是建立在个人的边际效用评价上,因此个人容易低估实际收益,而且对免费搭车的策略行为无能为力。所以现在它被“能力说”取代。“能力说”亦称“能力标准”,是指以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为依据纳税。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目前多是以纳税人的所得为主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对纳税人所得适用累进税率制。 2税法公平原则与税收公平原则的比较 虽然在事实上,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法公平原则具有紧密的联系,是税法公平原则部分实质性内容的来源,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分配关系或经济杠杆作用的体现或表现,因此,它是一种经济原则。而税法公平原则的基本内容虽然包含税收公平原则,是对税收公平原则内容的反应或体现,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原则,是经济分配关系的法律表现,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并且,税法公平原则的内涵远大于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只是税法公平的一个结果,只有税法公平了,税收才能公平。因此,他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也是根本的。只有把握了两者之间的这种根本的区别,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把握税法公平原则的本质。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有:

坚持公平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平等性原则临夏师范学校安秀芳 中英甘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师培训,非常重视通过对学员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实现受教育者平等接受教育的目标。强调通过公平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让每个学员参与其中,为学员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员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受益,使其天性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现代课堂教学中,坚持平等性原则是实现教学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平等性原则是全体学生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保证 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尽可能把全班的学生教好”。平等性教学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教学内容、进度、难度等,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具体教育对象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平等参与,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使全体学生得到共同进步。 由于个体差异性,同样的教学内容,一部分学生领悟的快一点,体会的深一点,成绩就相应地好一点;而另一部分学生领悟的慢一点,体会的浅一点,成绩也就相应的差一点,但如果在教学中不坚持平等性教学原则,过度赏识成绩优秀的学生,轻视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形成成绩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这种明显的好恶情绪在实施现代课堂教学时极易导致教学重点和教学设备的倾斜,自觉不自觉地围着少数“尖子学生”转,而占学生多数的“中间生”和“后进生”则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导致部分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厌学,甚至弃学。这种整体与部分本末倒置的教育态度,会人为地造成教育对象在教育资源享有权上的不平等,严重背离了教育宗旨和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坚持平等性原则是全体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国内外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是与对任课教师的认可程度成正比的。如果教师把自己与学生明显进行角色分化、自视高出学生一筹,端起老师架子,板着面孔教学,漠视学生尊严,忽略情感交流,就会使学生变成储存知识的容器,机械被动的学习,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导致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相互脱节,严重消弱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长期处于这种不平等、不和谐、受压抑的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兴趣得不到很好培养、人格得不到充分尊重、个性得不到充分展示、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这就背离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这显然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 中英项目在教师培训中更注重课堂教学中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式,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要通过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立足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警、自励、自律,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爱好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坚持平等性原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保证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考分、升学率的支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碗水端的太平”,课堂教学的功能被局限在学生的认识领域,强调考试科目,忽略非考试课程;强调教材内容,忽略社会现象;强调理论理解,忽略实践运用;强调定势思维,忽略创新精神;强调人为灌输,忽略独立思考;强调智能发展,忽略整体素质;强调各自为战,忽略团结协作。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的畸形发展,知识面狭窄单一,思维模式教条化,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识、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不会学习,

国际经济法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法的首要基本规范是()。 A.公平互利原则 B.经济主权原则 C.全球合作原则 D.有约必守原则 2.首先肯定和承认各国人民享有经济上自决权的联合国文件是()。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 B.关于经济发展与通商协定的决议 C.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D.关于自由开发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权利的决议 3.正式确立各国对本国境内的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基本原则的联合国文件是()。 A.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B.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 D.关于自由开发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权利的决议 4.规定:“每个国家都有权把外国资产收归国有、征用或转移其所有权。在这种场合,采取上述措施的国家应当考虑本国有关的法律、条例以及本国认为有关的一切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偿”的国际经济法文献是()。 A.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 D.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5.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是公平互利原则的初步实践。 A.非互惠的普遍优惠待遇 B.非歧视待遇 C.最惠国待遇 D.互惠待遇 6.南北矛盾的根源在于()。 A.发达国家力图维持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发展中国家力图变革国际经济旧秩序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C.意识形态上的变异 D.世界财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的局面 7.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以及太平洋国家之间签订的《洛美协定》,是()原则的初步实践。 A.全球合作 B.公平互利 C.经济主权 D.有约必守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与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和本质密切相关。在现阶段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讨论分歧众多,说明该研究在我国尚不成熟,其支撑理论仍待完善,目前确定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条件尚不具备。随着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经济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原则研究终将完善并标示经济法学理论的成熟。 关键词:法的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社会本位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对经济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者们对此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仍众说纷纭,故而颇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是经济法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法理学的研究范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法的原则这一概念的外延之一。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认识离不开对法的原则的研究。法的原则是法的要素之一,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规则。张文显教授指出原则的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更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它指导和协调全部社会关系或某一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1]。刘作翔教授认为,法律原则是指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是具有综合性、本源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根据原则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法律原则可以划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根据内容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程度可以划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其中基本原则体现法律更为一般的精神,是所有法律部门或许多法律部门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2]。法律原则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国家政策要求和法律的具体规则和制度之间的中介,缓和立法中的价值冲突;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律原则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填补法律空白,规范和引导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统摄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的法律原则,在这一法律部门内部应该具有最高的普遍性、概括性,体现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是整个经济法的指导原则。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李昌麒定义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之中的、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规则。”史际春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经济法的规范和法律文件所应贯彻的指导性准则。”漆多俊定义为:“经济法调整原则一般是指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即经济法作为部门法其所有的法律规范及从其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必须贯彻的原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法律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反映了它所涵盖的各部门法或子部门法的共同要求。因此,笔者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定义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论研究和经济法治实践中特有的最基本的精神本质和价值追求,是经济法理论研究和经济法治实践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二、现有经济法基本原则理论及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不断发展,对经济法学基本原则进行研究的学者日多,观点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有学者进行统计国内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较有影响的学说就有三十余种。综合分析国内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揭示,目前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 一原则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维护社会总体效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3]。2“. 二原则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二,一是计划原则,二是反垄断原则[4]。3“. 三原则说”,依该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平衡协调原则,维护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适度干预原则 这是体现经济法本质特征的原则,也是经济法最重要的原则。在理解经济法的适度干预原则之前,我们必须对国家干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由于市场是有缺陷的,因此,运用国家的力量对这种缺陷进行修补是一种客观的需要。首先,国家干预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国家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根据历史经验,没有一种国家可以排除支配的 因素”[3],而这也正好反映了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因此,国家和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国家干预是必须的。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即使不存在疏忽,公共政策仍要求, 只要是由于进入市场的具有缺陷的产品造成的对生命和健康的危害,就要承担责任”[4]。按照传统的法律思维,承担责任还需在主观上有过错,因此,要使不存在疏忽的市场参与者承担责任,国家的干预就显得十分的必要。最后,国家干预也是有用的。这一点早已经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所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发现利伯维尔场不是万能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在转轨之后,发现完全放任不管绝对会是一种错误。因此,“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是伴随着国家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不同的只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范围、目标和价值不同”[5]。由此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干预,而是国家如何干预。鉴于“政治权力能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 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6],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国家干预的“度”。我们认为,政府应适度干预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定,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什么叫适度干预?我们认为,“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制的边界或 者临界点上所作的一种介入状态”[7]。无可否认,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甚至有滑入主观主义的危险,但毕竟有一些基本面是可以把握的:(1)适度干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干预。我们强调国家干预,但是是在尊重市场运作规律基础上进行的介入,而不是对传统的国家统制的回归。背离市场规律的干预,是行不通的和注定要失败的。(2)适度干预是以保护竞争为目的的干预。无论如何,干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竞争、促进竞争,而且是公平的竞争。适度干预是排斥那种出于个别特殊目的或不正当考虑的干预的。(3)适度干预是干预手段应法定。我们可以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或法律手段及这几种手段的综合对市场运作进行干预,但是,每一种手段都应是法定的而不是长官个人意志的结果。(4)适度干预要求干预的程序法定。干预的程序必须法定,这里既有法治的要求,更有基于对“正当程序”利于吸收当事人不满及更易获得真正服从的考虑。同时,干预程序的法定将使干预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干预主义的恣意。(5)适度干预要求干预的范围法定。适度干预不是对市场运作过程的一切细节平均用力,而是根据市场的客观缺陷,进行适度的介入。

论税法的基本原则(上)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论税法的基本原则(上) 徐孟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次 一、法律原则和税法原则的考察与分析 二、税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分析 三、税法基本原则分类的新思考 四、税法公平原则研究 五、税法效率原则研究 六、税法的无偿性财政收入原则探讨 七、税法的宏观调控原则探讨 八、税法的税收法定原则 税法基本原则是税法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是指导税法的创制和实施的根本规则。税法基本原则不仅表现为一种立法的精神,而且在税法规范性文件中以具体法律条文的形式存在着,它具有税法其他规范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所不同的调整功能与作用。税法基本原则对税收立法有指导作用,它是促使税法内容协调统一的保障。税法基本原则是税法解释的依据,是克服税收成文法局限,弥补税法规定之不足的重要措施。税法基本原则是守法的行为准则和进行税法宣传教育的思想武器。因此,研究税法基本原则不仅是掌握税法基本理论之必需,并且对于自觉贯彻执行税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法律原则和税法原则的考察与分析 “原则”一词的汉语的词义是指“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 [1]在英语中“原则”的对应词是“principle”,法文的对应词是“un principe” ,其主要词义是指根源、起因;假设;原理;定律、原则;根本的、本原的或一般的真理,为其他真理所凭借,等等。 通过对“原则”一词中、西文语义的考察,我们可以将“原则”理解为人们观察事物、处理事物所依据的本原性准则。 从哲学意义上讲的原则,是指一定现象的出发点、初始点。原则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提出它、利用它。没有永恒的原理、原则,原理、原则是随着时代而变的。原则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原则,离开人们的观点和活动是不存在的。原则作为行动的根本准则,对人们的自觉活动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原则一旦被认识和提出,它就能成为组织并指导个人、

企业员工薪酬制定中如何把握公平性原则

企业员工薪酬制定中如何把握公平性原则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Ⅱ) 引言(导言\绪论) (Ⅲ) 一、薪酬制定涵义、原则与作用 (1) 1.薪酬及薪酬制定的涵义 (1) 2.薪酬制定的原则 (1) 3.有效的薪酬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2) 二、薪酬制定中体现公平性的意义 (2) 1.薪酬的公平性理论 (2) 2.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体系中的表现形式 (3) 3.公平的薪酬体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4) 三、当前企业薪酬制定中欠缺公平性的主要原因与现状 (5) 1.薪酬结构和等级设计不够科学 (5) 2.薪酬水平外部不公平 (5) 3.企业内部缺乏透明度 (5) 四、企业员工薪酬制定中把握公平性的对策 (6) 1.明确企业的薪酬战略 (6) 2.搞好薪酬市场调查 (6) 3.做好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 (7) 4.正确定位企业的薪酬水平 (7) 5.科学确定薪酬结构与等级 (8) 6.员工参与企业薪酬的制定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词 (11)

摘要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最突出的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与人力资源战略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其中在薪酬制定中如何把握公平性原则是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薪酬制定的基本概念及薪酬公平性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当前企业中存在薪酬制定中的不公平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从确定企业薪酬战略、搞好薪酬市场调查、做好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确定薪酬水平和结构等级、让员工参与薪酬制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在薪酬制定中把握公平性原则的对策,并提出:薪酬制定中把握好公平性原则,是企业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企业薪酬制定公平性原则 Ⅰ

国际经济法必考名词解释

公平互利中的公平是指在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配置平等的基础上寻求长期的、整个世界的系统利益均衡。互利则是指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应使双方都获益,也就是不能以损害对方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而要兼顾双方的利益。公平与互利是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实质的公平必然导致长远的互利,同时公平也必然要求互利,只有互利才能达到真正的、实质上的公平。 2.全球合作原则概念 是指各国不问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方面彼此合作。 国际合作原则的内容 1、各国应与其他国家合作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各国应合作促进对于一切人民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行; 3、各国应依照主权平等及不干涉原则处理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贸易方面之国际关系; 4、联合国会员国均有义务依照宪章有关规定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联合国合作。 此外,还包括各国应在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以及在科学技术方面并为促进国际文化及教育进步,彼此合作;各国应在促进全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之经济增长方面彼此合作。 3.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是用一个简短的概念或三个字母缩写,来说明国际货物贸易中的交货地点、商品的价格构成和买卖双方有关费用、风险和责任的划分,确定买方和买方应尽的义务, 4.保障措施 它是指当不可预见的发展导致一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以致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进口成员方可以在非歧视原则的基础上对该产品的进口实施限制。 5.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 6.国际技术贸易 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它由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这两方面组成。简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国际间的以纯技术的使用权为主要交易标的的商业行为。

论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

论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关系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各类矛盾丛生,有各种社会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有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正确、妥善地处理各类经济矛盾,平衡各种经济行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协调和处理好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之间的意志、行为和利益的矛盾。 所谓平衡协调,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平衡协调既是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 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是由经济法的社会性和公私交融性所决定的一项普遍原则,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经济法所共同遵循的一项主导性原则。在当今世界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背景下,中国要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在以国内的稳定为前提的情况下,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和能力,然而,我国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的管理者显然对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例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某些部门行业长期垄断,损害了普通百姓的消费权益,阻碍了该行业通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法则的公平竞争原则来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也有损于中国在世界的经济民主形象。 和谐的经济环境是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要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和谐,首先就必须先协调。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带来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是不行的,相反,它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市场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需要政策来进行适度的调整。 一个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应该是政府与市场、市场主体之间以及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协调发展。 第一,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和谐是对资源的协调配置。个人认为,经济法所处理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辅之以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由于经济法具有经济主导性的特征,也是国家干预,从事经济活动,参与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许多人认为经济法就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之法”,其理由是,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经济法也只是规范市场的法律,经济法作为政府干预之法,解决了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矛盾,既可以保证政府以法律方式干预经济活动,又能保障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调节市场。 然而,仅仅把经济法看作是政府干预经济之法,我觉得,它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目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经济法的本质,而且,“政府干预经济之法”也不能囊括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等理论基石。要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和谐,首先必须规范政府,这是法律的至高性所在,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而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处理的就不仅仅是市场主体单方,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刚刚脱离计划经济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上的许多缺陷,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功能离不开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和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与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而对市场经济权能的差别也决定了政府与一般市场主体身份的不平等性,权力与利益冲突的时候,特别需要高于二者之上的法律来规制和协调,而经济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活的灵魂,是法律的基础原理或基本出发点。它维护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指导人们正确地适用法律,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漏洞,指导和评价裁判。而基本原则更是原则中最为基础,共性最大的原则。法的分类是指“在任何一个已有合理的,成熟的理论和已形成内容丰富的原则和规则的法律体系中,法学家为了评注和研究的方便,总是把所有规则分成一定数量的部门和次部门,并不断寻求合适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归类和分组”。④由此可见,法的部门的确立和法的分类必须具备另一个条件——“形成内容丰富的原则”。 当今流行的经济法学教科书或各大经济法理论流派,对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可谓莫衷一是,这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且重要的部门法的地位十分不相称。①相较之下,同样作为独立部门法的民法、刑法的基本原则都早已在各自的领域形成共识。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兴部门法在这些基本原理的问题上的模糊与争议,是造成经济法难以法典化的原因之一。 综合分析国内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揭示,目前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国家干预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构成(一)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三)社会本位原则;(四)经济民主原则;(五)经济公平原则;(六)经济效益原则;(七)可持续发展原则”(注3) 国家调节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最核心的内涵便是:注重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兼顾社会各方经济利益公平。这一经济法基本原则也可以更简要地表述为: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公平。”(注4) 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衡协调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 依据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涵与特性当有以下界定标准: 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统摄整个经济法律部门,这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普遍性要求。 2.经济法基本原则应当涵盖经济法的基本内容,体现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体现经济法的核心价值。 4.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体现我国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比较相关学说,衡其利弊,我倾向取三原则说。 1.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 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以后,经济资源的分配的提出标准是按照各自的资本来分配,从考 虑社会地位到考虑个人所拥有的资本,这种对于经济资源分配合理性的标准无疑是个极大的进步,但是按资本分配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按资本分配一方面会带来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产生较为激烈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会带来频繁的经济危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至于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