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发表时间:2018-06-04T17:17:52.9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黄磊

[导读]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我国地表水体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威胁着水体的生态健康和水环境的安全。

黄山市黄山区新丰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黄山 245719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我国地表水体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威胁着水体的生态健康和水环境的安全。本文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因,总结了目前主流的防治技术和策略,重点从农业源污染源到整个过程分析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并从加深基础研究、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联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物化方面等方面提出了展望源污染防治技术。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安全

引言

地表水有两种污染源: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很容易监控,因为它的时间、地点和组成基本已知。随着公众意识和监督的增加,点源污染正在逐步得到控制。非点源污染正成为地表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过量的氮(N),磷(P)等非点源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有害藻类的爆发“盛开”,这严重威胁水资源环境安全。根据不同来源,非点源污染可分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随着城市污水收集管道和雨污分流工程的建设,城市面源污染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与城市地区相比,农业面源污染不仅是中国多年来“三江三湖”的主要污染源,而且也成为农村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威胁到全国人民饮水安全。根据2010年“首次全国污染源调查公报”的结果,农业污染源是造成中国水污染的“重要参与者”,其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排放量占地表水总污染负荷的43.7%,57.2%和67.4%。可以看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全球每年用于食品生产的1.2亿吨氮中,只有10%直接被人类消费。大部分未使用的氮分散在各种环境中,最终再次进入地表水体,成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农业是过量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的主要驱动力。

1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1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通常产生于广泛的地区,无法追溯到其具体的来源,造成污染物的时间和浓度。排放时间,频率和组成的不确定性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三大不确定性”特征,大大增加了面源污染防治的难度。(1)来源的广度和复杂性。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广泛,包括化肥农药的损失和渗漏,农村地表径流、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和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和水土流失。(2)排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过程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法量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排污量也随机发生。另外,由于降水的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1.2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与特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包括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在内的非点源污染源的排放量持续增加,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形成和生产高度依赖于降雨等气象条件,而且通常是间歇性的而不是持续的降雨。总的来说农田、畜禽、水产养殖、农村径流和分散生活污水等农业资源是造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山区,不恰当的土地使用和相应的土壤侵蚀也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2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2.1土地利用不当

在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为营养物质能够随着丢失的土壤迁移到下游水体中。传统的坡耕地种植,陡坡耕种,复种等栽培技术效率高,可增加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是最大和最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之一。当它失去土壤表面的有机层时,许多营养物质和其他污染物会进入水体,形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

2.2畜禽和水产养殖

畜禽和水产养殖中残留的饵料和产生的排泄物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类型。牲畜和家禽粪便的流失已成为一个大污染家庭。三分之二的中国大规模育种仍缺乏防污染设施。年产大约38亿吨畜禽粪便不到50%,其中总量的1/4。进入水体。

2.3农药化肥的流失

20世纪50年代绿色革命爆发后,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和杀虫剂的投入迅速增加,成为世界和中国都获得高产量和间接增加畜牧生产的主要手段。因此,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强度和频率也明显增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合成氮肥用户。然而,这种以农业化学为基础的集约化农业是农业面源污染和重要温室气体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的主要贡献者。N2O通过大气沉降或雨水进入地表水体,形成表面源污染气体。

3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策略

3.1源头减量

与点源污染控制相似,减少污染源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和最有效的策略。由于养分使用效率低,施肥量过大,直接造成农田氮磷直接排放。因此,减少源头的策略包括优化养分和水分管理过程,减少肥料投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实施节水灌溉和径流控制。

3.2过程阻断

过程控制技术包括生态沟渠,缓冲区,生态池塘和人工湿地。一般而言,生态沟渠是农业中最有效的营养保留技术之一。在生态沟渠中,排水沟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沟渠中生物体的有效截留、吸附、同化和反硝化等多种手段去除,并已在中国太湖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3.3养分再利用

养分再利用将重新将非点源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入作物生产系统,为作物提供营养,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牲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中的氮和磷营养物质可以通过直接返回,或经过预处理后的培养废水和沼液返回田间。农村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富营养化河水中的氮和磷养分可以通过水田湿地系统进行消耗、净化和再利用。

3.4水生生态系统修复

这里的水生生态系统指的是农业区域的排水道,如沟渠,池塘和溪流,而不是像湖泊和水库那样的最终目的地水域。尽管在运输过程

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及防控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及防控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居民的生活当中形成的,没有进行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于土壤、空气、水体与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其污染的位置、数量还有途径都不能确定,随机性较大,分布的范围较广,防治的难度也较大。当前,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研究已经普遍得到了重视,笔者在本文当中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对于环境的影响,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控制技术进分了分析探讨。 1、分析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大气、土壤、水体与农村景观等几个方面。 1.1农业面源污染给大气造成的危害。农业面源污染给大气带来的危害体现在土壤当 中氮肥转化而引发温室效应,还有对臭氧层造成的破坏以及酸雨等,禽畜的粪便中有机物厌氧分解形成的NH3,H2S这些有害的气体和携带着病原微生物的粉尘也给大气造成严 重的污染。 1.2农业面源污染给土壤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土壤的有机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和 放射性的污染,还有土壤化与生物学性质的恶化以及土壤生物污染等几方面。 1.3农业面源污染给水体造成的危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变化以 及地下水硝酸盐的含量超标。 1.4农业面源污染给农村景象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物秸秆、禽畜粪便以及人类 的生活垃圾等这些农业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污水给农村生活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 2、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控制技术 笔者结合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殊性质以及我国实际的情况,提出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要应用源头控制技术和过程阻断技术以及末端治理技术等防治控制技术有效结合的防治策略。 2.1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进行控制 这一项控制主要包括新型肥料的使用,科学的施肥技术、科学的灌溉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耕作等技术。 其一,新型肥料主要有缓释和控释肥,有机与无机复混肥、生物复合肥料、硝酸钾及其复合肥料等。新型肥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被污染土壤的养分量,给植物提供所需要的养分,逐步将土壤的性质改善,使肥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10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 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近年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照搬国外技术与理论无法切实解决我国农业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环境和科学问题,难以有效地遏制农业环境污染和日趋加剧的发展态势。 为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定的“保护耕地资源,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重点任务,聚焦我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组织实施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1—

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高发区和重金属污染典型区为重点,以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负荷及其与区域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关系等理论创新为驱动力,突破氮磷、有毒有害化学生物、重金属、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农田污染物全方位防治与修复关键技术瓶颈,提升装备和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到2020年,示范区实现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降低20%以上、农药残留率降低30%以上,污染农田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达到95%。 围绕专项总体目标,衔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全产业链三个层次,在2016年、2017已经启动实施26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度拟发布9个任务方向,其中共性关键技术研究1个任务方向,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8个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1.3亿元。 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 1. 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畜禽种类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粪污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场规划布局、畜禽厂环保型设施设计、粪污污染控制规程;研发集约化养殖粪污收储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关键技术设备;研发集约化养殖业粪污高效转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专用设备;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环—2—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xx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xx人民政府,局属各单位: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优化城乡环境面貌,根据县委、县政府印发的《环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大任务,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环县。 二、整治任务 从5月份开始,11月底结束,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农用地膜和尾菜的回收处理,实现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强化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大整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洁净优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整治措施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新型能源利用。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结合荞麦、豆类、向日葵等特色作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处,创建面积20万亩,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8个,种植面积25.6万亩,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登记,做好到期产地、产品的复查换证、续展、年检及转换工作,组织申报“三品”认证6 个。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执法大队、xx

2、深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对历年建成的“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全面排查维修,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工作,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 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和畜禽养殖区,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户用沼气建设,逐步形成“畜—沼—菜”、“畜—沼—农”的良性循环模式。 责任单位:能源办、xx (二)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1、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庆阳瑞利、环县兴环、环县保利等10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配合供销社积极组织全县64个回收网点,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及时进村入户,上门优惠收购。在春秋两季开展废旧农膜集中清理捡拾活动,对县内交通主干道及通村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田间地头堆放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清理,消除“视觉污染”。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主动清理残膜,积极联系交售废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以上。同时,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农资销售点,严防0.01毫米以下超薄地膜上市销售,从源头上减少废旧膜残留,降低回收难度。 责任单位:供销社、执法大队、xx 2、开展尾菜专项治理行动。在曲子孟家寨、木钵关营高寨等设施瓜菜种植集中区,积极引导农户对田间地头产生的尾菜采取田间堆肥、挖简易坑沤肥及直接还田等方式,开展田间处理利用,将尾菜就地消化,消除对蔬菜产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对长期以来随意弃置于村庄周围、公路沿线、田间地头、沟渠旁边等地的尾菜,开展污染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好尾菜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问题,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1%以上。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xx (三)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 1、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土壤墒情检测点,定期发布土壤墒情报告,利用已建立的9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合理适时调整布局,加密监测频度,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情况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情况报 告 郊区农业面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我区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要求,突出节水、减肥、减药、畜禽粪污、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深入落实《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方案》(xx发〔2018〕xx号)等件精神,多举措治理农业面污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对策做法 一是着力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近年,我区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一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信息公示栏宣传、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形式,加大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采取科学、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实施防虫网、诱虫器、杀虫灯诱杀等治虫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编印《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药污染。 二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我区按照推进生态

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瓜果、蔬菜、优质稻米和特种水产等主要特色产业,以建设无公害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到2018年,全区培育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永兴岛甲鱼、西红柿、小麦);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普济圩稻米、白鱀豚食用油、添秀葡萄、佘家贡姜),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媒鸭)。成功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三是积极推行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通过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耕翻耕轮作等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对秸秆还田机具进行补助。以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五化利用为抓手,着力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普济圩农场建成一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年底正式投产使用。2018年全区农作物秸秆总量约6.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总量5.7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8.2%。 四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2016年7月,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郊区畜禽养殖区划定方案的通知》(xx办〔2016〕xx号),对我区畜禽禁养区进行了划定。2018年区政府制定了《郊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xx办〔2018〕30号)和《郊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xx办〔2018〕xx号)。深入推进全区畜禽养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仍面临四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地膜污染防治推进难度大。《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指出“大力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双降解地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降解完全、定时可控和生态无害的特点,实现地膜栽培的清洁生产,消除“白色污染”。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广使用0.01mm 以上标准地膜。”目前农户用的地膜主要是0.005mm厚度标准的,由于这种地膜厚度过薄,棉花秸秆清理以后,废旧地膜与枯枝落叶混杂,实现回收利用的人工费用高,难度非常大。同时,由地膜回收加工利润小,且政府补贴不多,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低,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地膜回收加工的企业。另外,由于双降解生态地膜和0.01mm以上标准地膜的成本较高,大部分农户不能接受,推广利用的难度很大。 (二)小型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简单粗放。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率,但小规模的专业户和散养户对畜禽粪便一般仅做简单堆积,有时出现不能正常及时清运的现象,一旦堆积时间长,就会影响周边环境和百姓生活。 (三)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水平低。近年来,大批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务农的多为妇女和老人,文化素

质整体较低,对各种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不清楚,不能够安全、科学、合理施肥用药,习惯于传统的简单方法防治,或是在病虫草害暴发时,大剂量、重复的使用农药,造成费工费药、污染严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另外,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面源污染防治仅靠政府投入,没有广泛的农户参与是无法改善农村环境的,但目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的了解,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产生一定影响。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制定专门性法律,有关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法规散落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中,省级主要是《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可再生能源条例》等法规,且往往是其他法规的附属内容。从内容看多为指导性或原则性的内容,过于宽泛,规定不够详细,难以应用到具体工作中,不能够充分发挥防治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建议:一是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标准地膜和可降解地膜的推广力度,对相关企业或农户进行补贴,提高企业生产和农户使用的积极性。二是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引导畜禽养殖场对粪污清理、输送、贮存、处理等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发酵床养殖、沼气工程建设、有机肥生产、种养结合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技术。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户科学合理施肥用药,降低化

农业面源污染

浅析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及进展 张仲宇 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宁波 315199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会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威胁人体健康,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的特征以及目前的主要控制和防治技术。 关键词: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 面源污染又可称之为非点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按照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所作的界定,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是不连续的分散过程,而又不能用一般常规处理方法获得改善的排放源,即称为非点源污染或者散在污染。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定义面源污染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农业面源污染则主要是指来自于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活动中所形成的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来自农业的污染除了农业面源污染之外,还有农业点源污染。本文研究重点是农业面源污染,并特指以降雨为载体并在降雨冲击和淋溶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过程将污染物质携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没有考虑进入水体以外的污染。 1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 (1)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 (2)随机性和不确定。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识别面源污染进入污染系统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如农作物生产中过量施用的化肥进入水体的量与自然条件有关,包括降雨大小、密度、温度、湿度、土地类型等。 (3)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面源污染的不易监测性是指一旦面源污染产生,很难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其原因在于面源污染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污染者,在给定的区域内他们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者。但从理论上讲,农业面源污染并非不能识别,只是识别成本和监测成本高,近年来,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模型化描述和模拟,为其监控、预测和检验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空间异质性是指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污染结果,以施肥为例,由于土壤原有氮、磷元素丰缺度不同,因此,相同的施肥量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氮、磷排放结果。有效的环境管理必须认识到这些差异,并结合空间异质性特点制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当然,这一点给环境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4)潜伏性和滞后性。降雨和地表径流是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动力,降雨发生之前施用于农田的农药化肥在可能长期累积在地表,不会发生现实的污染,这就是面源污染的潜伏期。当降雨产生产汇流过程时,潜伏期累积的污染物才会在降雨的驱动下随径流流失导致污染发生,实际发生的污染相比污染物的排放时间具有滞后性,所以,面源污染的危害也具有滞后性。而且,潜伏期的长短和污染危害关系重大,研究表明,施肥和降雨的间隔期越短,污染后果越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根据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方案,今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务为:开展80头以上规模猪场排泄物的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84万亩,较前几年亩均减少化肥10%、农药10%以上;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全面推广生态渔业养殖技术,减少超标准的养殖废水外排;全县重点乡镇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13个。现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成情况 (一)开展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1、切实抓好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2007年12月以来,我县共有158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根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低成本”的原则,通过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清污分离”等清洁生产工艺,圆满完成了排泄物治理任务,并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验收。特别是2009、2010年在没有省级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的情况下,继续深化生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场治理和开展生猪存栏80头以上规模场排泄物治理。 2、积极转变养殖模式,推广水禽旱养。对直接放养在水源水面的水禽场大力推进搬迁工作,杜绝源头污染,至2009年底,已全面完成搬迁治理的外塘或与外塘相通水面养殖户15户,搬迁水禽2万多羽。 3、坚持适度规模养殖,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按照“畜禽养

殖规模化,规模养殖适度化”的发展思路,对因存栏过大影响环境而又不符合禁养规划的养殖场坚决予以搬迁。投入800万元对4家规模猪场实施了搬迁,其中两家为万头猪场(常年存栏3万余头),有效缓解了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在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的基础上,提倡“三改两分再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三改”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清出的干粪堆放在储粪屋内、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两分”即固液分离、雨污分流,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农田果园再利用。 4、做好禁养区、限养区划定。2010年9月,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划定??县畜禽养殖区域的通知》(???〔2010〕145号),对我县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进行了界定。 (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是全面开展耕地地力调查。至目前取土样4580个点,完成土样分析4080个,为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展“3414”试验和肥效试验,并与省农科院合作,按照作物生长情况开展不同施肥量试验,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建设。完成12480个基础数据的整理,建成??耕地地力与配方施肥信息数据库系统,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四是加强技术培训。每年开展技术培训10期左右,并发放施肥建议卡和技术资料,提升测土配方施肥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发表时间:2018-06-04T17:17:52.9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黄磊 [导读]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我国地表水体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威胁着水体的生态健康和水环境的安全。 黄山市黄山区新丰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黄山 245719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我国地表水体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威胁着水体的生态健康和水环境的安全。本文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因,总结了目前主流的防治技术和策略,重点从农业源污染源到整个过程分析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并从加深基础研究、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联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物化方面等方面提出了展望源污染防治技术。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安全 引言 地表水有两种污染源: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很容易监控,因为它的时间、地点和组成基本已知。随着公众意识和监督的增加,点源污染正在逐步得到控制。非点源污染正成为地表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过量的氮(N),磷(P)等非点源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有害藻类的爆发“盛开”,这严重威胁水资源环境安全。根据不同来源,非点源污染可分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随着城市污水收集管道和雨污分流工程的建设,城市面源污染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与城市地区相比,农业面源污染不仅是中国多年来“三江三湖”的主要污染源,而且也成为农村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威胁到全国人民饮水安全。根据2010年“首次全国污染源调查公报”的结果,农业污染源是造成中国水污染的“重要参与者”,其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排放量占地表水总污染负荷的43.7%,57.2%和67.4%。可以看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全球每年用于食品生产的1.2亿吨氮中,只有10%直接被人类消费。大部分未使用的氮分散在各种环境中,最终再次进入地表水体,成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农业是过量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的主要驱动力。 1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1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通常产生于广泛的地区,无法追溯到其具体的来源,造成污染物的时间和浓度。排放时间,频率和组成的不确定性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三大不确定性”特征,大大增加了面源污染防治的难度。(1)来源的广度和复杂性。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广泛,包括化肥农药的损失和渗漏,农村地表径流、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和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和水土流失。(2)排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过程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法量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排污量也随机发生。另外,由于降水的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1.2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与特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包括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在内的非点源污染源的排放量持续增加,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形成和生产高度依赖于降雨等气象条件,而且通常是间歇性的而不是持续的降雨。总的来说农田、畜禽、水产养殖、农村径流和分散生活污水等农业资源是造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山区,不恰当的土地使用和相应的土壤侵蚀也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2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2.1土地利用不当 在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为营养物质能够随着丢失的土壤迁移到下游水体中。传统的坡耕地种植,陡坡耕种,复种等栽培技术效率高,可增加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是最大和最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之一。当它失去土壤表面的有机层时,许多营养物质和其他污染物会进入水体,形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 2.2畜禽和水产养殖 畜禽和水产养殖中残留的饵料和产生的排泄物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类型。牲畜和家禽粪便的流失已成为一个大污染家庭。三分之二的中国大规模育种仍缺乏防污染设施。年产大约38亿吨畜禽粪便不到50%,其中总量的1/4。进入水体。 2.3农药化肥的流失 20世纪50年代绿色革命爆发后,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和杀虫剂的投入迅速增加,成为世界和中国都获得高产量和间接增加畜牧生产的主要手段。因此,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强度和频率也明显增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合成氮肥用户。然而,这种以农业化学为基础的集约化农业是农业面源污染和重要温室气体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的主要贡献者。N2O通过大气沉降或雨水进入地表水体,形成表面源污染气体。 3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策略 3.1源头减量 与点源污染控制相似,减少污染源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和最有效的策略。由于养分使用效率低,施肥量过大,直接造成农田氮磷直接排放。因此,减少源头的策略包括优化养分和水分管理过程,减少肥料投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实施节水灌溉和径流控制。 3.2过程阻断 过程控制技术包括生态沟渠,缓冲区,生态池塘和人工湿地。一般而言,生态沟渠是农业中最有效的营养保留技术之一。在生态沟渠中,排水沟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沟渠中生物体的有效截留、吸附、同化和反硝化等多种手段去除,并已在中国太湖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3.3养分再利用 养分再利用将重新将非点源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入作物生产系统,为作物提供营养,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牲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中的氮和磷营养物质可以通过直接返回,或经过预处理后的培养废水和沼液返回田间。农村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富营养化河水中的氮和磷养分可以通过水田湿地系统进行消耗、净化和再利用。 3.4水生生态系统修复 这里的水生生态系统指的是农业区域的排水道,如沟渠,池塘和溪流,而不是像湖泊和水库那样的最终目的地水域。尽管在运输过程

发展有机农业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关系【论文】

发展有机农业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于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的管理措施及控制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控制已得到较好的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日益突出,且对环境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本文就当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言明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1]。 1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1.1有机农业的简要概述分析 有机农业是发展纯天然的农业,遵循农业生产标准,不采用任何转基因合成的生物及产物,不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素等有害物质;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当前农业种植方式相比较优势突出,如可提供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食物、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协调并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收益;同时,可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年来,通

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及相关农业和外贸部门的积极参加,我国的有机农业正在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农业问题中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质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 1.2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氮、磷含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还是限制农作物生长的因子。现代的农业种植方式下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养分流失,主要以氮磷为主,其随雨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养分进行补充,通过施用有机肥等培肥土壤,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循环利用能力,实现土壤的持续肥力和永久利用。现今所使用的有机肥多为禽畜的粪便,其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使用后可繁殖大量的微生物,便于土壤分解与吸收;同时,可稳固无机磷,将无机磷转换成有机磷,降低土壤中的磷流失,降低环境危害风险。 1.3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 发展有机农业要坚持以减少污染物为根本,生态修复为

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水质及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生产发展。通过耳闻目睹的一些污染实例,浅述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 危害及防治措施,意在呼吁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 地减轻污染。 关键词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减轻污染 1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及危害 1.1水质污染

1.2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相对于工业和城市生活面源污染而言的,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及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 2防治措施

2.1水污染防治 (1)政府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和企业污水处理项目实施进度,切实改善环境,解决企业超标排污、城镇生活污水超标排污、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等问题;建立健全水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对严重超标排污的企业或生产线坚决关闭。 (2)科研部门要加强科研,提升科技保障能力,强化环保配套服务,开展水域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等一批科研攻关项目,走生物—生态治污发展道路。 (3)水文部门要做好水质动态监测,对重要水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把有关信息传报给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环保部门要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强化水域的综合治理,从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出发,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大对重要水域的治污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4)地方政府要建立有效保护水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出台和制定奖惩政策,广泛宣传环保知识,使环保观念融化到每个公民的

血液中,提高人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把环保作为一种习惯、责任和义务。 (5)农业部门要大力推广多施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剧毒农药的施用量,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的势头。 2.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农村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农村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设立自然村垃圾卫生保洁员,负责农户垃圾的集中、分检,把垃圾分成能回收利用的、可堆沤还田的、有毒有害不可利用的等三类分别处理,最大限度地削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

农业面源污染.doc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概念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工作 三峡水库淹没区范围 面源污染概念 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叫农业自身污染,它主要指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造成的污染,由于这类农用生产资料长期大剂量或单一使用,污染具有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危害规模大,监测、管理控制非常困难,其治理难度远远超过点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由于太湖、滇池的水质污染,也开始关注。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随着水位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构成威胁。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利用率低,流失量大。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总量按纯量计算为79.80万t,化肥单位施用量为411.7kg/hm2;农药折纯用量16369.2t,单位施用水平8.44kg/hm2;农膜使用量为23483.7t,平均使用水平为48.76kg/ hm2,平均残留量为25.93kg/hm2。化学投入品利用率低,大量的N、P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二、畜禽养殖量大,粪便处理率低,直接排放量大。2004年全市39个区县(市)畜禽养殖总量为32616.1万头(只、羽),产粪总量为15650.7万吨,粪便利用率为75.5%,尿液利用率为66.3%。规模化的养殖场除少部分建有粪污处理设施外,大部分养殖场的粪便采用水冲洗圈舍直接排放或长期堆放,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三、作物秸杆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200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1677.90万吨,但是被利用的比例却不高,大部分都被直接焚烧或丢弃,是造成农田秸秆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水产养殖面积大,投饵量高。2004年重庆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21.0万亩,投饵量最多的草鱼高达2000-3000kg/亩,鲢鱼投饵量最少。一些地区受传统的水产养殖习惯影响,利用各种废弃料和畜禽粪便作水产饲料,对水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五、生活垃圾处理率低,生活污水无序排放。2004年重庆市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排放总量为6.04万t/d,生活污水排放排放总量为49.92万t/d。农村

浅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c4427924.html, 浅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作者:梁勇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8年第04期 近年来,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由于施肥技术落后,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大量流失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由于氨的挥发和反硝化脱氮对大气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还导致营养失调。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所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因此,我們必须提出有效措施,抑制一切导致面源污染的因素,加重环境污染的源头。面源污染具有分布面广、排放量多、随机性强的特点,治理难度较大。若不对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将会对整个农业、特别是对南水北调流域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和威胁。同时,控制面源污染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削减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加强思想教育,扩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农药管理使用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用药新技术,借助科技下乡,向农民群众讲解农药科学的施用技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通过宣传培训,让农户对农药污染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宣传力度。 二、加大市场检查,严控污染源头 为了加强市场控制,严控违法农药和农资,控制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污染,要大力开展高毒及假劣农药整治工作,由执法大队牵头,植保站协同,对辖区内农药经营商、种植专业户经营使用农药情况进行检查,严格查处违禁农药,逐步理顺规范农药经营市场,规范台账记录制度。从投入品源头上控制农药的面源污染。推广科学配方施肥、精确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在确定合理的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结合施肥技术和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供求诊断技术,增加作物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微肥的施用量,实行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不断优化用肥结构。 三、大力推广新技术,控制作物病虫害 减少中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是控制农药面源污染的有效举措。开展专业化学防治,按照有组织的统一防治,通过病虫监测科学确定防治对象和防治时间,通过统一配药、统一时间施药,大面积推广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等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高毒农药的施用,既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又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 四、实现结构转变,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1、农业面源污染成因 农业面源污染是一种潜在的产业公害,其危害日益凸显,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尽管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的程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欧美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关于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影响的信息知之甚少,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没有正式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缺乏系统、准确、清晰的认识,政府规制诉求不够。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它产生的危害链可以说是很长很广,会导致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安全降低;使农产品质量下降,食物链和经济链受到影响;村落卫生环境差,危害人体健康;使污染事故发生频率增加,损失增大。就我国现在的农村而言,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生产生活中的不良产物;二是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的处置不当。 2、我国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存在问题及特点分析 (1)农民施用肥料不科学现象存在。虽然测土配方施肥已经在我国农村进行了试验推广,但还没完全为广大农户所接受,普及使用率不高。 (2)合理施用农药有待提高。农药的施用不当是导致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控制农药的施用,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滥用禁止施用的农药或者假冒伪劣药品以及农民施药不当导致作物和环境的污染。 (3)秸秆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很低,绝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都被野外焚烧,同时还有部分农作物秸秆乱置乱堆,造成面源污染。 (4)合理使用农膜有待提高。随着农膜和塑料农具的使用量逐年加大,残膜或废弃农具随意丢弃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5)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但由于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科学施肥、施用农药等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有效的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环保意识。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环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局属各单位: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优化城乡环境面貌,根据县委、县政府印发的《环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大任务,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环县。 二、整治任务 从5月份开始,11月底结束,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农用地膜和尾菜的回收处理,实现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强化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大整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洁净优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整治措施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新型能源利用。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结合荞麦、豆类、向日葵等特色作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处,创建面积20万亩,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8个,种植面积25.6万亩,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登记,做好到期产地、产品的复查换证、续展、年检及转换工作,组织申报“三品”认证6个。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执法大队、各乡镇 2、深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对历年建成的“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全面排查维修,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工作,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和畜禽养殖区,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户用沼气建设,逐步形成“畜—沼—菜”、“畜—沼—农”的良性循环模式。 责任单位:能源办、各乡镇 (二)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1、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庆阳瑞利、环县兴环、环县保利等10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配合供销社积极组织全县64个回收网点,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及时进村入户,上门优惠收购。在春秋两季开展废旧农膜集中清理捡拾活动,对县内交通主干道及通村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田间地头堆放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清理,

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确立和认真落实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2005年度国家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种植业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农业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湾)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衰退。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农业面源污染还引起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酸雨导致了经济损失。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面临很大的挑战,恰当的控制政策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业气候、耕作制度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区需要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对此,建议重点针对15个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的省、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在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控制。在政策方面:建立恰当的粮食安全政策;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示范。在法规方面: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建立有机废弃物排放法规。在技术方面: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推广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流域综合管理。 中国农业在短短2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沿海发达省市出现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愈演愈烈,跨越了欧美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农业发展中走过的历程。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首先是累积于饮用水源和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对沿海省份的广大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2002年有六个省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的农业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5个省、直辖市(增加了河北、天津、河南、安徽、陕西、宁夏、湖南)。其次是引起湖泊、河流、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同时,氮肥的气态损失(目前中国农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产生的N2O气体逸失量约占世界的1/3)作为温室气体影响了气候变化。此外,过量施肥和施用农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的净收益。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在占世界不到1/10的耕地上使用的氮肥量占世界的1/3);过量灌溉引起损失,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措施体系研究

第41卷第17期2010年9月 人 民 长 江 Y angtze R i ver V o.l 41,N o .17Sep .,2010 收稿日期:2010-08-19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56);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08J C1417600) 作者简介:唐 浩,男,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E -m a i:l tangh @ saes .sh .cn 文章编号:1001-4179(2010)17-0054-04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措施体系研究 唐 浩 1,2 (1.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应用生态研究所,上海200233; 2.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措施(B M P s 全称BestM anage m ent P racti ces)是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来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上的经验及技术总结,是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欧美国家已广泛采用并在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对发达国家在面源污染控制领域有关理论、技术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综述了国内外最佳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系统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B M Ps 框架体系,并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B M P s 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农业面源污染;B M P s ;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管理措施中图法分类号:X 52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点源污染的逐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污染贡献逐年提高,严重影响着地表水环境 质量。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不合理施用肥料,当季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中国每年有超过1500万t 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我国农药使用量每年约23万t 左右(有效成分),水稻过量施用达40%,使用的农药以杀虫剂为主,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还在使用, 其中高毒农药品种仍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1] 。农业面源污染同点源污染相比,具有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模糊性和潜伏性的特点,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相对都比较困难。有关研究表明,在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中,最佳管理措施(B M Ps)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服务于一个特定功能的单个或一系列实践活动,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都成功采用B MPs 来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这不但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 益和社会效益[2-3] 。 1 面源污染控制BM Ps 研究进展1.1 研究概况 美国等发达国家多年研究证实,农业面源污染是 导致水体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国受污染的河流中,有59%的河段是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A )把农业列为全美河流和湖泊的第一污染源。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领域,美国处于领 先地位,其中佐治亚州、维吉尼亚州、Chesapeake 海湾等都开展了本州(海湾)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B MPs 专题研究。不但如此,在这些专题研究的基础之上,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 A )、美国农业部(USDA )等还开展了全国性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管理措施方面的专题研究。目前,在美国B M Ps 作为非点源污染控制机制的专门术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3] 。 从发达国家面源污染控制具体实践来看,任何一种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机制的建立及实施,基本上都是依靠各级行政机构和相关团体从流域的角度协作完成。以美国Chesapeake 海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构建及实施为例,联邦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会同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州、维吉尼亚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和Chesapeake 海湾委员会,就重建该海湾生态环境达成一致意见,并成立了Chesapeake 执行委员会以协调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州政府和联邦机构计划和农民一起,开发和实施该区制定的/总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