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工具

根据上级团组织有关通知和院党委有关指示,2016年我院将开展大学生暑期自主社会实践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学生自主社会实践是指在院团委统一组织下,学生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需求,自主联系实践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和确定调查研究方向,通过自主实践和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

为响应本院实践活动,我院特在7月2日组建十支实践小分队,每支队伍有10名成员,分别去延安革命根据地,杨凌农林博物馆,西安事博物馆等地实践。我们队由王栓萌老师带队去杨凌博物馆。我混徐们按照的顺序依次参观。

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

现代农业日常使用工具:锄头、?头、铁锨、镰刀、钯则、镰钯、犟、铧、绺撅、背粪篓、石磨、石碾、风车、水车、驴拉车、木楔、新设备:手扶拖拉机、播种机、锄草机、收割机、抽水机

未来农业: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电子教案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 演变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即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的生产单位。原始的犁应是木制的,有的则可能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的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当时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铁农具和畜力的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的广泛开发,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采用铁为材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铁的发现并应用于生产领域,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从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工具的革命耕作上从单纯依靠人力发展到利用畜力,是农耕的动力上的革命。它们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00 烦心的快乐3级2010-07-05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 评论(0)00 卓尔不群7级2010-07-07 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最后到飞机

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 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得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等不同得历史形态,它们就是依次演进得.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与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就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得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得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得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得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得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得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得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瞧,中国就是农业起源最早得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得过程中,创造与改进了多种多样得农具,促进了农业得发展.在石器工具得制作方面,除了原有得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得就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得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得改进,器型有磨制得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得锄耕农业就是当时主要得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得文物来瞧,生产工具有了很大得改进。新石器时代得石器绝大部分就是经过加工磨制得,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得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得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就是

木石与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就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得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与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就是石制、木制与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得农业在农具得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得加工以及工具得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得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就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 即就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得生产单位。原始得犁应就是木制得,有得则可能就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得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就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得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得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得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得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得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得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得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得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得根本动力,就是当时农业经济得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得进步(即铁农具与畜力得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得广泛开发,冶铁技术得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采用铁为材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铁得发现并应用于生产领域,就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得变化。从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工具得革命耕作上从单纯依靠人力发展到利用畜力,就是农耕得动力上得革命。它们促进了这一时期得社会生产力得提高. 秦汉时期,手工行业中,冶铁业就是最重要得行业。铁农具得使用,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_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帆船 2、近现代新式交通工具 (1)人力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 ①人力车: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2)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电车、摩托车、汽车、轮船、火车、飞机 ①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汽车: A、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B、出租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 C、家庭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轮船: A、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B、洋务运动中,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的第一个企业。它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 ⑤火车:

A、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例: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 B、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例: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⑥飞机: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归纳提升: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1)发展种类:陆、海、空交通工具全面发展; (2)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4)技术:由国外引进发展为自己研制。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和民信局。 (2)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 ①试办: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正式办理: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进一步扩展: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发展: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③新时代: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2003年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工具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农业生产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县传统的耕耙农具有犁、耙(耢)、镢、锨等,犁由木制犁架、铁制梯形犁铲构成,畜力牵引。一般两头牛拉一犁一天耕地3亩左右。耙呈长方形、一般长1.8米,宽1.2米左右,木制框架,框上装有约25厘米长的铁齿21根。铁齿分直形、后斜形两种。直形谓之耙,斜形称作耢,畜力牵引供碎土、平地、保墒用。镢(俗称镐)由铁制镢头和木柄构成,用于开沟翻土、扶埂、收刨红薯、花生等。铁锨由铁制锨头和木柄构成,用于翻土整地。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农村推广新式7寸步犁。50年代中期单轮铧犁和双轮双铧犁代替了7寸步犁,1956年,购进匈牙利产“GS-35”胶轮拖拉机、捷克斯洛伐克产“热特-25”胶轮拖拉机和“D-35” 链式拖拉机,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到90年代末,本地全部实现耕地机械化。 耧,俗称耩子,是本县的传统播种工具。早年有木制单腿耧和双腿耧。前有耧杆,后有扶手,种箱装于耧杆与扶手中间,箱下侧有孔,孔中安摆锤,种箱下侧装空心耧腿,腿下端装三角铁脚。播种时用畜或人力牵引,挟耧者摇动扶手,带动摆锤,种子从种箱下侧孔中均匀漏出,沿空心耧腿落入沟中。新中国成立后,改旧式宽腿木耧为窄腿、三腿或四腿耧。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马拉播种机。60年代中期引进并仿造了点播器。70年代后,大、中型播种机逐年增多。到90年代末,本地全部实现播种机械化。 锄,是中耕、除草、灭茬的传统农具。分锄头、锄勾、锄柄三部分。70 年代后,中耕除草除继续用锄外,逐步使用单头、双头、三头耘锄,畜力牵引,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知识讲解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

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即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的生产单位。原始的犁应是木制的,有的则可能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的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当时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铁农具和畜力的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的广泛开发,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采用铁为材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铁的发现并应用于生产领域,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从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工具的革命耕作上从单纯依靠人力发展到利用畜力,是农耕的动力上的革命。它们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汉时期,手工行业中,冶铁业是最重要的行业。铁农具的使用,对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学校:新疆师范大学 学院: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班级:历史系08-10 学号:20080307141025 学生:闫雅晴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摘要:交通工具狭义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交通工具如: 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火车,船只及飞行器等。其中也包括马车,牛车等动物驱动的移动设备,从这一点来说,黄包车、轿子也可以算是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 关键词:交通工具、发展、科技 如果说在“衣”、“食”、“住”、“行”习俗的变迁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的话,那么,在“行”的问题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总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对旧有的交通方式并无多少留恋之情。不过,在一些边远的区,交通方式并无多大变化。 在早些时候,人类还没有“交通工具”这一代名词,那时,人们主要是靠步行来相互走访联系的。所以,那时候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等都很不发达,毕竟相对距离较远的两地无法很好的沟通,人们不能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也极其缓慢。后来,在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①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交通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国家贫富,可以由交通定之。”可见,交通关乎民生国计。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兴起,经过了人力车到电车、公共汽车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比较小,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或畜力,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以外,主要靠轿子、畜力车、骡马、舟楫等,与这些交通运输工具相对应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市内道路、桥梁以及道路的附属物也都相对落后。驮运是中国传统运输的一种。在民国时期,在藏区有无数的盐粮古道上的驮运。盐运的驮畜主要是牦牛,其次是羊。清朝的达官贵人、士绅商贾多以肩舆代步,而到了清末,从西方传入的马车开始代替肩舆。此外,人力车、脚踏车等开始穿行于街道。民国初年,车舆制度废除。轿商业无也由于社会发展而逐步遭受淘汰。②在轿子的影响逐渐减弱之时,清末时期传入中国的人力车逐渐流行起来。人力车,在不少地方被称为东洋车,据说是在1874年由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输入中国的。后来,经过国人改装,人力车变成了黄包车。比之于人力车,黄包车更加舒适些。民国人力车之所以流行,是由于当时路况得到了改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显著扩大以及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逐步实施,以人力车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已经越 ①《历史·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②钟敬文:《中国民俗史·民国卷》,民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实用文库汇编之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作者:梁上飞* 作品编号:91265005448GK 0253678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 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

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

农业生产工具复习进程

农业生产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县传统的耕耙农具有犁、耙(耢)、镢、锨等,犁由木制犁架、铁制梯形犁铲构成,畜力牵引。一般两头牛拉一犁一天耕地3亩左右。耙呈长方形、一般长1.8米,宽1.2米左右,木制框架,框上装有约25厘米长的铁齿21根。铁齿分直形、后斜形两种。直形谓之耙,斜形称作耢,畜力牵引供碎土、平地、保墒用。镢(俗称镐)由铁制镢头和木柄构成,用于开沟翻土、扶埂、收刨红薯、花生等。铁锨由铁制锨头和木柄构成,用于翻土整地。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农村推广新式7寸步犁。50年代中期单轮铧犁和双轮双铧犁代替了7寸步犁,1956年,购进匈牙利产“GS-35”胶轮拖拉机、捷克斯洛伐克产“热特-25”胶轮拖拉机和“D-35”链式拖拉机,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到90年代末,本地全部实现耕地机械化。 耧,俗称耩子,是本县的传统播种工具。早年有木制单腿耧和双腿耧。前有耧杆,后有扶手,种箱装于耧杆与扶手中间,箱下侧有孔,孔中安摆锤,种箱下侧装空心耧腿,腿下端装三角铁脚。播种时用畜或人力牵引,挟耧者摇动扶手,带动摆锤,种子从种箱下侧孔中均匀漏出,沿空心耧腿落入沟中。新中国成立后,改旧式宽腿木耧为窄腿、三腿或四腿耧。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马拉播种机。60年代中期引进并仿造了点播器。70年代后,大、中型播种机逐年增多。到90年代末,本地全部实现播种机械化。 锄,是中耕、除草、灭茬的传统农具。分锄头、锄勾、锄柄三部分。70

年代后,中耕除草除继续用锄外,逐步使用单头、双头、三头耘锄,畜力牵引,减轻了劳动强度。劳动效率提高2~4倍。 镰刀是收割农作物的传统手工工具,构造简单,使用方便,至今沿用不衰。1974年,本县开始引进小麦收割机,用12马力拖拉机牵引。90年代中后期, 大型联合收割机引进,多数小麦、部分玉米开始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传统农用运输工具有扁担、独木轮小车、木轮铁瓦大车。扁担用坚韧的槐术制作,扁平形,长2~2.5米,有挑、抬两种。独木轮小车,用槐木或榆木做成,由木制车轮、车架组成,载重量200公斤左右。木轮铁瓦大车,其构造主要由两个镶有铁瓦的大术轮,中贯木轴,轴上装制车盘,前有两根车辕杆,载重约1吨。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木轮大车渐为胶轮马车代替,独木轮小车渐为胶轮手推车代替。到70年代初,拖拉机、马车、地排车、自行车、机动三轮车逐渐成为本县的主要农刚运输工具。2000年后,电动三轮车、小型电动汽车、拖拉机是本地主要农用运输工具。 本县传统脱粒工具是碌碡,用圆柱形石头制成,直径30~40厘米,长约60厘米,有大小头之分,圆柱石侧面纵向凿有间隔均等的条棱,两头横剖面中间有凹坑,装方形木框。用牲口或人力牵引转动,用于小麦、大豆、高粱、谷物的脱粒。玉米脱粒则用一长形木条,居中挖一孔,安一弯曲铁钉,称擦床,人工操作。60年代初,本县购进青岛产900型脱粒机,用作小麦、玉米、谷子的脱粒。之后又推广用于多种作物脱粒的脱粒机。70年代,亦用镇压器打场脱粒。1985年后.全县基本上实现脱粒机械化。另外,鲜红薯切片,初用菜刀,后用擦床式红薯刀和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 变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即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

阐述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成就(学术专著)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成就(学术专著)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于崇祯十年(1637年),是作者任江西分宜教谕时(1634-1638年)撰写成的。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 《天工开物》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优秀成就,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农业方面它在作物分类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标准,且与今人之分类法十分接近。如它把古代农业归纳成了乃粒、乃服、彰施、粹精、甘嗜、膏液、曲蘖7个大类,这在先世或者同时代的其他农书以及本草类书中是不曾见过的。该书还把水稻排到了五谷之首,稻下又分出了水稻、旱稻,麦下又分出了大麦、小麦,并指出了荞麦非麦。这些分类方法,给人一种眉目清秀之感。在水稻栽培技术上,较早地阐明了秧龄和早穗的关系。它首次记述了再生秧技术,以及冷浆田中以骨灰、石灰包秧根的技术,这对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还最先记述了早稻在干旱条件下变异为旱稻的问题,从而在世界生物变异理论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麦类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最先指出了以砒霜拌豆麦种子以作防虫杀虫之法,最先指出了荞麦的吸肥性。在养蚕技术上,最先记述了利用“早雄配晚雌”的杂交优势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并指出了家蚕“软化病”的传染性,指出“需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的处理方法。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夏朝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以及蚌铲、骨 铲、和木制耒、耜等。⑴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 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 力乎”。《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门)浍(kuai )致之川”, 《集解》注引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 中,如分布在上流及其支流、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齐家 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生产工具为石器、,挖土工具为、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 内蒙赤峰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 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二、西周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较省 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幵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39] 三、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幵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幵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整地农具有耒、耜、耰、铲、锸、锄、犁等,中耕农具有钱、等,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磨盘、杵臼等。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显然,耒耜是两种独立使用的整地农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米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 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易。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另I」。各地出土的商周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 .生产工具的进步 (1) 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 曹魏马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 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大班社会《现代交通工具》

社会领域《现代交通工具》活动设计 设计:张晓娟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萌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知目标:了解交通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捷和便利。 3.技能目标: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交通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 2.难点:萌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有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出行的经历。 2.物质准备: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中国地图一张。 活动过程:修改台 一、开始部分—情境导入 幼:讲讲自己坐过哪些交通工具,感受 如何。并讨论各种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 来了哪些便利? 师: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时,坐过 哪些交通工具? 幼:根据已有经验自由发言。 二、基本部分—游戏体验 师: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帮 幼儿认识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交通工具。修改台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公具吗? 幼:自由发言。 师:引导幼儿发现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 能按照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如行驶区域(地 上跑的、天上飞的,海里行驶的等)。 师:每种交通工具都有它的不同之处,你 们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我们对它们进行 分类。 幼:说出交通工具的特点,并按照一定 的方法进行分类。 师:出示地图,告诉幼儿旅行的目的地, 请幼儿选择交通工具。 师:我们现在要出去玩了,请你选择你想 乘坐什么出去玩? 幼:讨论选择哪些交通工具更合适(如乘 火车、坐汽车、坐轮船、坐飞机等),并说说 为什么。 师:带领幼儿伴随音乐进行游戏“我要 去旅行”,表演乘坐各种交通工具。 幼:说说自己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哪种交通工具速度最快。 师:给幼儿简单介绍乘坐不同交通工具 的安全常识。 幼:互相交流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经验。

2021年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欧阳光明(2021.03.07)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

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 即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的生产单位。原始的犁应是木制的,有的则可能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的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当时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铁农具和畜力的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的广泛开发,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叙永一中章浩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2、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本课分5目。第一目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一、第三目为学生选学内容)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导入新课: 师:(展示十二生肖图片)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那么你们知道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与农民、农业有关? 生:牛、马、羊、鸡、狗、猪 师:(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而且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历史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清代,人口数量激增,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又起着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