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

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

杨贵妃,中国历史上一位富有争议的女性。她的偶像化过程与中国古代其他历史人物偶像化、神化、仙化的过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异之处。以传统演艺为考察重点,从几个层面的分析即可透视出杨贵妃形象流变的过程。首先,精英主流文化层,特别是史官、文人对杨贵妃的评价、吟咏,使杨贵妃以不同的形象深入到民间,并在传统演艺作品中得到展现。其次,传统演艺中李隆基、杨贵妃仙化的形象,与李隆基以及整个明皇时代对道教的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杨贵妃因为唐玄宗的关系热衷道教活动,也有意抬高道士的地位,后来的文艺作品中尊她为“太真妃子”便与此有关,她因此也逐渐被视为道教仙真。再次,李、杨之间的帝妃之恋能够为普通民众所传唱,杨贵妃能成为群体公认的“有名的形象和典型”,这背后其实有着大众所能接受的民俗元素。笔者从深层民俗文化来考察杨贵妃偶像化现象,发现杨贵妃在民间是被视为“性及生殖崇拜”之偶像的。此外,从中国戏剧发生于古代民间祭祀礼仪的观点出发来考察杨妃戏,发现有关杨贵妃的戏剧是属于冤鬼镇魂剧一类,杨贵妃是作为“冤鬼”“孤魂”在民间祭祀礼仪上得到祭祀的。通过对杨贵妃形象演变的分析,可以知道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是各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偶像化过程的特点与规律。

杨玉环生平详细介绍

杨玉环生平详细介绍 杨玉环 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 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杨贵妃(719 年-756 年), 号太真, 先世唐朝弘农杨氏(出自华阴, 或称灵宝), 籍贯蒲州永乐(治所在今山西永济),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正史载其号为太真,未载其名,故士大夫、诗家多唤为杨太真。一说其小字 玉环,另说小字“玉奴”,世人多称以杨玉环。 早年 杨氏家族出于弘农杨氏,家族徒籍蒲州,逐为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具体出 生地点和出生日期没有记载。据逝世时 38 岁,倒推为 719 年。 传奇小说 《杨太真外传》称其生日为六月一日,生于蜀地,地方志更一进步指出杨氏 生于蜀导江县(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清朝嘉庆年间编撰的《全唐文》 中,收录的《容州曾宁县杨妃碑记》称她为“容州杨卫人”,故地方 志称生于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 但有认为此文为后世伪作。 杨氏为唐初 被杀的隋朝官员杨汪之五世孙, 高祖杨令本任金州刺史。 父亲杨玄琰曾任蜀州司 户,十岁时[来源请求]丧父,被叔父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收养。 寿王妃时期 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杨氏以“杨玄璬长女” 的身份受封为寿王妃, 成为寿王李瑁的妻子。 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唐玄宗最为宠 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武惠妃逝世,玄宗 悼惜良久, 当时后宫数千, 无可意者。 《旧唐书·后妃传》 的记载: “ 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同时回 避了杨氏是李瑁妻子的事实。古代中国社会,杨氏先后嫁父子二人,被认为是乱 伦。《新唐书·后妃传》的记载:有人进言杨氏“姿质天挺,宜充 掖廷”,于是唐玄宗打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在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寿王妃杨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摘要:洪昇的文学作品《长生殿》,向世人描绘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洪昇的笔下,杨贵妃的文学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她漂亮、痴情、善良,最终得以永远和唐明皇相伴,二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取了真正永恒的爱。 在文学作品《长生殿》里,杨贵妃和唐明皇最终得以天长地久。本文对杨贵妃这一文学形象展开系统分析,并且梳理了有关于杨贵妃形象描绘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的诞生、发展、延续、变化,都一一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力求站在真实全面的立场中,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做出相对比较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长生殿;杨贵妃;爱情;形象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1、作品《长生殿》概述 《长生殿》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近代曲家第一”。该剧以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们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结局,又在仙界复活并获得长生的过程,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生死不变、忠贞不渝的爱情,写出了历史的兴衰、人性的忠奸和情感的曲折,真可谓是浓缩了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真情百态。 《长生殿》可以说是对李杨爱情故事描写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杨贵妃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它是一篇既讽刺又同情、既肯定又否定、具有双重属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一方面通过李隆基天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而误了朝政,最后导致国乱妃亡的惨痛结局,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诫大家物极则反;另一方面通过对李杨爱情关系的描写肯定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从而也寄托作者对爱情的理想。 2、众说纷纭的杨贵妃形象 杨玉环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甚高,不仅因她拥有沉鱼落雁的姿色,更由于她与历史著名皇帝唐玄宗以及“安史之乱”事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杨玉环的形象,也可谓多姿多彩。自唐代以来,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一直就是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以及《新唐书》等史书巨著。 在史官笔下, 历史上的杨玉环被描述成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魅惑君王、引发安史之乱的红颜祸水,但在文学作品中,杨贵妃与唐明皇大多被描述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历史上真实的杨玉环与艺术形象已混为一谈,杨玉环的形象大多都是红颜祸水等负面的。但在清代戏剧作家洪昇笔下,杨玉环却是一个才貌双全、性格温和、追求真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光彩形象。 与《长恨歌》和《梧桐雨》相比,《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形象更为丰满、更为鲜明动人、更具有艺术魅力。《长生殿》从多个角度,来反映了杨贵妃的美丽及善良的正面形象。她的聪明,温柔贤惠,勇敢坚定,美丽,智慧,展示了女子

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_1000字-最新精品作文-最新年文档

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_1000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长恨歌,亦恨亦爱题记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她穿着红色的长袍,在阳光下,倾国倾城。她舞动长袖,那从长发间泄下的芳香缠绕着眼角淡淡的忧伤,这就是朕迷恋一生的女子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朕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感觉。在吾女咸宜的婚礼上,她举止优雅,精通音律,性格婉顺,如同羞花一般,外美而内雅。吾儿李瑁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吾妃便要求下诏册立她为青王妃。谁知从此以后,她便走进朕的生活,也为她带去了一场灾难。 五载,她与吾儿相爱倍加,可吾妃的离世让吾彻夜无眠,吾总可以梦见她那迷人的微笑。无奈之下,吾娶了她。起初她不展笑颜,只是遵循宫廷体制,不过问朝政,不插手权争。她依旧妩媚温顺,善奏琵琶,遇事淡然一笑。正是她过人的安静,让朕犹是喜爱。吾亲谱《霓裳羽衣曲》,并为她戴上金钗,吾对着后宫佳丽赞道“朕得贵妃,如得至宝也。”那次,吾第一次看见她美丽

的微笑,为了她这美丽的微笑,吾花尽心思,吾与她下棋对峙,“雪花女”则是她最爱的鹦鹉,能仿人语。每当看见她与“雪花女”对话时那唯美的面容,我便再也无法自拔,对其倍加疼爱。渐渐她也对吾有所改变,会主动服侍朕。但有一次,她峙宠骄纵,被朕遣回娘家,可是,身边一但没了她的影子,吾便寝室难安,此时朕才知道不能没有她。将她召回之后,朕便对她更加疼爱。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妃子爱吃荔枝,每每荔枝产出,朕便命人进贡。朕依旧记得,她拿着荔枝把玩了许多,很舍不得吃下的样子,她开心的样子,让朕也舒心一笑。可安史之乱逼死了她,那是朕永远也忘不了的场景,她对着朕微笑,那倾城的笑容在朕眼里却尽是凄凉。朕只有赐死于她,才能平息众怒。作为牺牲品,她只是安静的接受,而吾却无能为力。 “行至诀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朕的身边再也没有了她的微笑、她的歌声……一切都没了。“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朕的眼前仿佛还能看见她对吾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若能再见到她的笑,就算倾朕所有,也无悔,朕不能没有她。

杨玉环本名叫什么呢

杨玉环本名叫什么呢 据历史资料显示,杨贵妃是中国唐代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舞蹈高手。她表现出强大的音乐才华获得了唐玄宗的专宠,这在后宫中妃嫔们都是很少见的。她还和貂蝉,西施,王昭君被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那么杨贵妃的本名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杨贵妃本名叫什么?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虽说在我们印象中,杨玉环是丰腴的体型,但是史书上也记载着她是一位舞蹈高手,还精通胡旋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令人眼花缭乱。试问如果太胖的人,能跳出好看的舞么,没有确切证据,我们也不知道她到底多丰腴。反正现在很多瘦得跟条竹竿儿似的女孩子,还说自己很胖,要减肥,小编表示,真的很不解。 杨玉环自入宫以后,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已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所以说,综上所述,杨贵妃未像韦后一样专权,从不插手政治。而且,一开始她进宫其实并非自愿。 只能说怪只怪你生得太美,关于杨玉环的美,美到了哪种地步呢?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美人,三千宠爱集于一生,衣袂飘动,暗影浮光,《霓掌羽衣曲》,歌声婉转若凤鸣鸟啼,舞姿翩跹如天女散花,使观者仿佛身临众仙齐舞、飘渺神奇的瑶池之会。真可谓: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再美的霓裳羽衣曲,也渐渐淹没于历史的钟鼓。 杨贵妃简介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洪升的《长生殿》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那么《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洪升,清初戏曲家,《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一共改稿三次。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说,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举家迁居北京之后,删去了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改为“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关于《长生殿》,有人认为作者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写历史兴亡。有人认为是单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不满意前人给予李、杨的最后结局,他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 《长生殿》全剧一共50出,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主线,并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全方面的描绘。我不去解析《长生殿》的主题意义,就杨贵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洪升写作《长生殿》的最早依据。当时白

居易正在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他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情感趋向,他把唐明皇荒于政务归结于杨贵妃的专宠,认为玉环红颜祸国。而在洪升的笔下,杨贵妃不再是一个“具有祸水的红颜女子,她只是一个对真爱那么的执着,并一生追求的女子。 一、玉环的真 杨贵妃在《长生殿》的初次露面是在第二出《定情》中。(丑扮高力士,二宫女执扇引旦扮杨贵妃上)。“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妆成趋彩仗”,当玉环知道玄宗册封她为贵妃,无限欢喜,她和玄宗见面,反复唱到: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这句话出现了四次,道出了玉环的最初梦想,他希望玄宗能一天喜欢她,就像玄宗给她的盟誓: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 玉环希望自己的爱情“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但是作为古之帝王,要皇帝专一爱一个人是很难的。如果一个男子无法专一对待一个女子,那么女子会很失落,会嫉妒别的受宠的女子。洪升第一次写玉环的妒是在第六出《傍讶》中:前日万岁爷同杨娘娘游幸曲江,欢天喜地。不想昨日娘娘先自回宫,万岁爷今日才回,圣情十分不悦。这是李、杨的第一次闹别扭。而这一切都是一个真实女子的反应,她

唐玄宗与杨贵妃

情,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帝王与后妃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对于开创出开、天盛世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历代文人墨客或歌或贬,莫衷一是。有的虽歌颂其爱情,但多半是寄于同情。而我个人认为:他们不仅有爱情,而且是心心相印、生死与共的那种爱情。一、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二、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

杨玉环介绍

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人物生平 贵妃得宠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杨玉环 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开元十七年,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玉环与李瑁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 中国元杂剧与日本能乐都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杂剧兴起于唐代,宋代时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及至元代杂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融合了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表演形式,因而被称为元杂剧。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之一,自14一15世纪开始盛行。能剧是一种融合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日本传统戏剧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被日本人视为“国艺”之一。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中共有的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白居易《长恨歌》到元杂剧《梧桐雨》,再到日本能乐《杨贵妃》,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的艺术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而对两国戏剧中“杨贵妃”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可以作为最典型的两大实例。基于中日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情节结构差异、形象演变过程等方面,对中古典戏剧与日本能乐在人物塑造的美学特征上相同之处与深刻差异进行详细分析。从情节结构上看,与元杂剧《梧桐雨》中歌颂李杨生死相依的爱情不同的是,日本能乐《杨贵妃》只展示“死恋”,即死后还“绵绵无绝期”的爱;不以“李杨恋”为叙述主体,而以“杨贵妃”为主。从人物形象上看,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元杂剧《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是全剧的配角,同时也是被观众谴责的对象,而在日本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却是以“魂贵妃”和“病贵妃”形象示

人,是观众同情和怜爱的对象。杨贵妃形象在中日两国戏剧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有关。从文化观念上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文以载道”,讲究文学与政治、伦理结合,因此杨贵妃历来被视作红颜祸水而饱受谴责;而日本的文学观念恰恰是将文学与政治、伦理相离,因此杨贵妃在日本能乐中就成了值得观众同情的“纯爱”的人物。而不同的文化心理,也导致了中日两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往往是“重生轻死”,因而白朴在《梧桐雨》中增加了马践杨妃的悲惨场面,写死者之痛,然后又极写生者之悲,将杨贵妃塑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为人不齿却又有引人悲悯的复杂的艺术形象。比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日本文化中往往要求人们被动地接受和尊重生死无常的客观规律。观众往往带着“超越生死”的心理观赏戏剧,因而杨贵妃也就成为了美丽、脱俗、深情、忠贞的爱情典范形象。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绝世爱情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绝世爱情 一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拥有者,一个是集美貌与才能于一身的大美女,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似乎从一开始就被决定要流芳百世了,那么这样一段影响深远的爱情故事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从开始到最终灰飞烟灭的过程呢?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名鼎鼎武则天的孙子,即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先前在宫廷斗争帮助父亲成功铲除了韦氏势力和太平公主势力,在维护父亲皇权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异样的才能,这样在皇位继承的过程中也是可以说比较顺利的,哥哥李现更是自愿退出了这个争夺,在唐玄宗在位的712年至756年之间开创了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鼎盛的的历史时期之一,即“开元天宝”盛世,当然一般我们只叫它为“开元盛世”,因为在天宝年间后期唐玄宗有点不思朝政的味道,之后更是发生了安史之乱,但是总之唐玄宗李隆基在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甚至一度与太宗有一样的地位。 而杨贵妃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结合追根溯源的话还是源于一段公公与儿媳之间的乱伦之恋,杨玉环之前是寿王瑁的妃子,而这个寿王却就是李隆基和武惠妃的儿子,当一段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蒙上了一层乱伦色彩的时候,我们先不要去急着否定它,这其中的原因是唐人有这样公公与儿媳、哥哥与嫂子之间乱伦的关荣传统,之前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之后,就是把李元吉的妻子纳为己有的,唐氏皇族血统里胡人的基因使他们继承了前者强壮的体魄,但同时其不良方面也不可能被历史遗忘。 作为寿王瑁的妃子,在跟随夫君给唐玄宗请安的过程中两个人是见个面的,但那时候估计谁也没有想到日后两人会爱的死去活来,唐玄宗之前心爱的妃子不幸去世后他本人十分伤痛,在夜夜想念前妻的李隆基眼里其他妃子就没有了半点颜色,这时候高力士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就找到了寿王瑁的妃子杨玉环,但是再怎么没理公公霸占儿媳时也毕竟要找一个借口,李隆基首先要求度杨玉环为女道士,给她修了一个太真观,为什么不是削发为尼呢?削发为尼是要剪去头发的,更是不能终身婚育,这怎么可能呢是吧?女道士只是杨玉环从一个儿媳妇升格为妃子的过渡环节,一切政策几乎都是为了达到皇家的某种目的罢了,之后不久便把杨玉环接到了当时的兴庆宫服侍李隆基了,天宝四年正式立杨玉环为贵妃,正一品,李隆基为儿子寿王瑁补了一个妃子,从此开始了他们16年的甜蜜生活…… 李隆基和杨玉环可以说是典型的老夫少妻了,他们相差整整34岁,不同于现在的老牛啃嫩草,他们之间的真的是爱情!在印象里杨贵妃很胖,然后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会当然的说唐朝有尚胖的风气,其实我们想一想杨贵妃真的可能很胖吗?绝对不可能的,历史上的杨贵妃不可能很胖的,事实上她是胖瘦得当的一个美女,她有迷人的身姿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说既然是流芳百世的爱情,她就不可能仅仅是郎才女貌就够了的,往往感动人的爱情需要夫妻两人有共同的兴趣志向,能够达到心照不宣的效果,而李杨两人也肯定是这样的:杨玉环是大唐的音乐家舞蹈家,李隆基也精通音律,两人常常一起我吹我跳,相互探讨,杨玉环的琵琶和笛子是最为迷人的,另外两人时常赏花,在歌舞与花海中诠释着爱情的真正含义,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这样说: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我们不要一说到他们两个就想到两人华清池里的潇洒,如果一段感情仅仅以对方的身体来维持的话,那就谈不上什么流芳百世了,两人志趣相合才是16年恩爱如初的唯一原因。 当然后来安史叛军兵临城下,夫妻二人遭受马嵬兵变之时,也就预示着两人一段爱情的彻底结束!我们只能用白居易的诗来这样说: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尹得生更多文章欢迎https://www.doczj.com/doc/3c3044004.html,/u/2649803547

西施简介

西施简介 篇一:中国四大美女貂蝉,杨贵妃,王昭君,西施简介 四大美女是指中国古代的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后来人们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貂蝉】 小耳朵 貂蝉,山西并州(今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

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闭月说的是貂禅,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杨贵妃】 狐臭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宏农杨元琰,有一美貌女儿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是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形象。 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然而她在白居易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艺术典型。 从外表看,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倾城倾国”之美女,在白居易笔下更无例外。“天生丽质难自弃”,从全身角度描述了她出落非凡,天生的美丽的姿质光彩照人,令人称羡,就是她自己也“难自弃”。不少人认为“难自弃”乃画龙点睛之笔,成功地发掘了杨玉环“恃色而骄的心理”。但我以为不甘心埋没自弃“天生丽质”也不为过,有谁愿在自己本来很漂亮的脸蛋上涂沫脏物而使之变丑呢?其实,从诗语上也看不出“恃色而骄”的心理。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宜受历史真人的局限,因为他已经是在作家、诗人头脑中“打过转”的东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前句写她回头微微一笑,便生出百般妩媚。眸能传情,令人心动;后句用衬托手法极写她的美貌压倒群芳,绝世超群。历来“重色”求“倾国”的唐玄宗选杨为妃就顺理成章了。“温泉水滑洗凝脂”写她皮肤洁白细嫩,滑腻可感。“云鬓花颜金步摇”写她有乌云般的头发,鲜

花般的容貌,鬓边戴着金的首饰一步一摇,雍容华美,楚楚动人。唐玄宗让她“侍宴”、“侍夜” 是自然的事了。“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杨玉环在玉楼酒宴之后。醉态更加娇艳动人,可说是无时无刻都让唐玄宗心醉。于是出现“君王不早朝”、“三干宠爱在一身”,乃至“姊妹弟兄皆列土”杨家权倾天下的结果,造成“安史之乱”。对此,有人谴责杨玉环“以色邀宠”、“恃色争宠”等等。笔者认为似有不妥。责任不在杨玉环,而在于唐玄宗沉缅女色,滥赐恩宠,“爱屋及乌”罢了。掩卷而思,一个你曾见过的最美的美人就活脱脱站在你面前,让你唏嘘不止。她死后成仙。美貌不减当年。“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写她长袖飘扬,风姿绰约,犹如当年跳霓裳羽衣舞时一样美丽。“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她的美丽好像春天带着雨滴的白色的梨花,美中透着悲凉,但依旧“含情凝睇”眉目传神,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的杨玉环,都是外表美的极致。 杨玉环对唐玄宗的爱情忠贞不渝,心灵美极。“侍浴”、“侍夜”、“侍宴”等是她生前对唐玄宗爱的奉献,临死时对唐玄宗仍是情意缠绵,不忍离开自己心爱的人,诗人写道:“宛转蛾眉马前死。”她死后成仙,凡心不改,仍惦记着长安。身居仙境,听到汉朝使者到来,她“九华帐里梦魂惊”,心情如此激动,充分表现了她虽处人世之外的仙境,但心仍与李隆基连在一起。“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细致地刻画了她无比激动的心绪。一听到天子使者来了,迅速地揽衣、起床,云鬓半偏,来不及整妆就匆匆忙忙地出来迎接。杨玉环一连串的动作是何等的利索,

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

论《长恨歌》之主旨 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 我认为,杨贵妃对唐玄宗并没有多么深的爱。而且杨贵妃不太可能是因为爱情才进入皇宫的,更可能是为了权势和富贵,亦或者是为了她的家族。试问有多少青春正好,德才兼备,并且已为人妇的女子能对一个能当自己父亲的男人会动心动情呢更何况对方已经拥有万千佳丽。 《长恨歌》一开始就说唐玄宗好色,想寻找一个“倾国”女子来安慰自己的暮年。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多年不

得,杨玉环却恰好出现了。在我看来,杨玉环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难自弃”三个字是她主动的最好说明。虽然“为尊者讳”作者隐去了杨玉环是玄宗儿媳的历史事实,但是“难自弃”却暴露了蛛丝马迹。“难自弃”是杨玉环成为贵妃的关键。有人说,皇帝选妃子,女人没有拒绝的权利。这话不对。一般的女人的确没有权利拒绝,但是,杨玉环完全有权利拒绝,因为她是玄宗的儿媳,是玄宗亲封的寿王妃。 她如果拒绝玄宗,玄宗会强迫吗可能性不大。问题是杨玉环没有拒绝,而是主动迎合。这说明在“难自弃”的动力之下,杨玉环忘记了伦理大节。有人又说,是玄宗首先乱了伦理的。当然,乱伦理大节的责任首先应该是玄宗。但是,玄宗老昏了,玉环却没有老昏。一个巴掌拍不响。玉环如果拒绝了,玄宗就不一定终于乱伦。玉环主动迎合,乱伦就不可避免了。玉环为什么主动背上乱伦的骂名呢富贵和权势的欲望支配了她。追求最高权力和享受最高荣华富贵是杨玉环的目的,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成为玄宗最宠爱的妃子。玄宗对她的宠爱是她实现目的的最好的手段。知道了这一点,杨玉环就主动迎合了。 在思想上说玉环主动迎合的证据是“难自弃”,即追求富贵与权势。而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刻苦练习《霓裳羽衣曲》这个舞蹈。作为寿王妃,她没必要跳舞,即使是爱好,也没有必要刻苦练习。她刻苦练习这个难度极大的舞蹈也是有目的的,就是投玄宗所好。《霓裳羽衣曲》是玄宗修改过的他最喜爱的舞曲。作为妃子,如果能把这个舞曲跳得出神入化,那获得玄宗的宠爱就基本不成问题了。杨玉环在作

浅析古代诗词中的美人杨玉环

浅析古代诗词中的美人杨玉环 发表时间:2017-10-31T15:36:26.97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6期作者:韩潇敏 [导读] 杨玉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瞩目人物,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韩潇敏 744000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传说玉环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羞花”一词由此而来。734年(唐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年16岁。740年,玄宗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745年,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世称杨贵妃。10年后,举世震骇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于是有了唐玄宗的仓皇出逃,杨贵妃的缢杀马嵬,开元盛世彻底破灭,从此大唐帝国从强盛的巅峰跌落下来,蹒跚地迈入了多灾多难的中唐时期。杨玉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瞩目人物,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一、祸国妖姬,骄奢淫逸的祸水形象。 视女人为祸水,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的老调子。早在《诗经》中就有言“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说法。唐诗中,杜甫是较早论述贵妃之死的。其诗《北征》中写道:“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从此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是把杨玉环视为“祸国妖姬”来加以鞭挞的。陈鸿的《长恨歌传》明确提出:“惩尤物,窒乱阶”,即把杨玉环作为万恶之源。刘禹锡的《马嵬行》中有:“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直接称其为兴乱作怪、祸国殃民的妖姬。可见这种观点代表了唐代官方的正统观点。与“祸国妖姬”相接近的是刻画她的“骄奢淫逸”的形象。杜甫《哀江头》:“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班婕妤是“让辇”,杨贵妃是“同辇”。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全诗描写了杨氏种种奢华生活,体现出其家族的“炙手可热”。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写到杨家的显赫令天下人羡慕。最典型的是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弟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吃荔枝,为了使南方的热带水果荔枝运到长安时尚且保持新鲜,遂命快马驰送,不惜劳民伤财。玄宗与杨贵妃对于歌舞的偏爱引来不少诗人的指责,称其因纵情声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霓裳羽衣曲》往往和《玉树后庭花》一并被作为亡国之音。 二、无辜弱者,值得同情的可怜形象。 有些诗人认为,杨贵妃只是唐玄宗的一个玩物,她死于马嵬坡就足以看出她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弱女子,她不应对政治担负重大责任。李益《过马嵬》:“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诗人认为杨贵妃是无辜的,需要追究那些尸位素餐不敢直言的朝廷大臣。李商隐更是直接地批驳了“祸国妖姬”的观念,《马嵬》一诗写道:“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嘲讽唐玄宗虽多年做帝,并不能长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能始终相守。同样可以看出李商隐指斥的对象是荒淫失国的唐玄宗而不是杨贵妃。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诗对玄宗婉讽。其他还有罗隐的《帝幸蜀》、韦庄的《立春日作》都是为杨贵妃洗刷污垢的,伸冤鸣屈的。清代袁枚的《马嵬》一诗广为流传。他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三、美貌多艺,专情可爱的女子形象。 还有一部分诗人另辟蹊径,把杨玉环写成是一个“美貌多艺,专情可爱的女子”的形象。最典型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明他们的爱情是何等的忠贞如磐。在《长恨歌》中还写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关于杨贵妃的美貌,李白有《清平乐词三首》为证,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组诗把杨贵妃的容貌与盛开的牡丹花作比,而且赞美其风韵不凡,恍如相见于仙境。楚襄王为之断肠的巫山神女比不得贵妃的香艳,汉成帝宠爱的赵飞燕经过打扮差可比拟。杨贵妃的才艺主要体现在音乐舞蹈方面。唐诗中还多次提到提到杨贵妃与多种舞蹈的关系。张祜《春莺啭》:“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又载杨妃语:“《霓裳羽衣》一曲,可掩前古。”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冬雪飘飖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身体柔弱到连首饰都觉得沉重,可见其轻盈体态。《长恨歌》:“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裙裾飘摇,走路都像是跳霓裳舞,其轻盈之态毕现。杨贵妃除了擅长霓裳羽衣舞,还善于表演胡旋等舞。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跳起来左旋右转,急速如风,在八世纪传到长安。杨贵妃和安禄山善跳此舞。白居易《胡旋女》:“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此外,杨贵妃还精通多种乐器。 诗歌是唐人最擅长的倾诉方式,在唐诗里,杨玉环的故事也是被诗人特别偏爱的题材之一。“马嵬”、“荔枝”、“霓裳羽衣舞”、“胡旋舞”、“《雨霖铃》”等,无不是诗人歌咏的意象,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杨玉环的故事英文

杨玉环的故事英文 荔枝最著名的故事 与美女有关。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 其中之一就是唐代皇帝李隆基的爱妃 ——杨贵妃。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It was told that there were four most famous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 one of which was the Tang Dynasty Emperor Longji Lee’s (685-762) favorite concubine Yang Guifei (her child name was Yuhuan=Jade-ring). Most people know her romantic love in China’s history. 杨贵妃出生于 719 年, 今山西永济人。 她身材丰满 , 天生丽质 , 性格温柔, 善解人意 ,从小就精通音乐 和舞蹈 ,17 岁的时候成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的 王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后,十分悲伤 ,见到倾国倾城 的杨贵妃后,便 将她纳入宫中。有了杨贵妃的陪伴,唐玄宗渐渐疏于朝政。 Yang Guifei was born in today’s Yongj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n 719. The girl was a little bit fat but extremely beautiful in appearance of bearing. She behaved in polite and lovely manner. From her childhood, she was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especially at pandering and catering in public or private surrounding. At first she was selected as a concubine of the Emperor’s son at her age of 17. However, the old emperor’s original concubine Wu Hui died and substituted by Yang years later. Actually, Yang became the first wife of the Emperor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 all day long. Although he was at the age of 61, still his mind and heart were full of the 27-year-old beauty. The Emperor had been lazy to manage public affairs every day since his favorite beauty joined his life. 唐玄宗整天沉迷于酒色,杨贵妃家族一时权力显赫 ,政治越来越腐败 ,边 地将领势力逐渐增强,最后爆发 了“安史之乱”。756 年,杨贵妃 被士兵陕西兴平市西马嵬坡缢死。“安史之乱”时间持续 7 年之久, 唐朝由强盛开始走向衰败。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An old husband married a young wife." the Emperor was deeply intoxicated in debauchery. The "new bridegroom" spent much more time in leading his life of indulgence in sensual pleasures; therefore he neglected his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精选文档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 杨贵妃,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史料记载寥寥数笔。当今人们认识的杨贵妃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塑造出来并使之不断丰满的人物。而在这一文学形象形成的过程中,唐代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初创阶段,有必要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歌中提到的杨贵妃加以关注。 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吟咏几成一种风尚,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唐人竟以太真遗事唯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唐代涉及杨贵妃的诗歌有180多首,数量相当可观,相对于同类题材小说戏剧,研究者对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关注得很少。经检索查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其中涉及讨论本课题的论文大致有十几篇,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篇零散的论文多,大多数是对某个作家,某篇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且多与白居易《长恨歌》有联系。综合性地谈到这个问题的论文目前仅有两篇:1.吴晶《论唐诗对李杨爱情及杨贵妃形象的评价》(《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2.何钟东《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两文思路大致相同,都是按照时间的推移,纵向梳理了杨贵妃题材诗歌的流变,分析了杨贵妃形象的演变过程。论文认为唐代杨贵妃题材的诗歌演变过程隐含着这样

一条线索:距离安史之乱的时空距离不同,诗人与杨贵妃之间的 心理距离不同,诗歌中的感情、评价相应地不同。近年来有两篇学位论文涉及到这个问题,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叶丹菲硕士论文《唐诗贵妃题材研究》,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在谈到杨贵妃形象时基本沿袭了以上观点。不可否认,这样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些研究在努力探讨各 个时期诗人对杨贵妃共性评价的同时,无疑会忽略杨贵妃形象的矛盾复杂性,从而给本文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一 下面我们将通过梳理、分析,进一步揭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形象。盛唐时期,描写杨贵妃生前美貌和得宠生涯的《清平调》三首可能是最早描写杨妃的作品,目前就这首作品是否为李白作品存在争议的同时,人们也疑惑李白是否语含讥讽。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作品《丽人行》已有了明显的暗讽,《咏怀五百字》更是明白指出杨妃的美是骄奢淫逸的渊薮、罪恶的源头。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杜甫较早对马嵬事变作出反应,于757年春,即杨贵妃死后不到一年,写下名篇《哀江头》,对杨玉环的死给予了一定的同情。“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把马嵬事变描写为“两不相顾、一死一生”的悲剧,在谴责哀怨之中寄以深沉的怜惜。仅过了半年,杜甫在《北征》诗中却道:“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 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 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艺术特点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伏,有几个高潮。并让苏州音乐家徐麟帮助他严格地按照曲律填词,使整个音乐布局与曲辞密切配合,风格各异,与人物场景配合的恰如其分。杨玉环酒醉后用《南扑灯蛾》曲“宛然一幅醉杨妃图”;郭子仪唱用北曲雄浑激昂。所以此剧一经演出,立刻轰动,北京城中几乎家家会唱其中的唱段。其中片段被各种戏剧剧种改编,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也是改编自《长生殿》。 洪升也是因为在孝懿皇后丧期内仍然观看《长生殿》,被革职回乡,酒醉落水而亡。 《长生殿》这是一幅明代缂丝作品,现收藏于江苏镇江博物馆。其题材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定情于华清宫长生殿的场面。按宫廷中深沉暗光的场景,其用色以绛红紫黑等暖色调为主,用捻金线勾勒渲染,更显出金碧辉煌的宫廷气氛。所用缂丝织法有齐缂、平缂、鳞缂等。尤其是以金线勾勒景物轮廓,取得了强烈的色彩效果。 艺术成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