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行政管辖区、海湾、土壤类型等。根据边界制定方式的差异,后一种空间对象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公认对象(如海湾、半岛)、法定对象(如国界、行政区划)、科学计算对象(如土壤类型、植被覆盖)[11]。由此可见,空间对象边界的划分容易受到对象存在环境的不同和人们在有关对象认识和处理方式上差异的影响。

基于不变特征的经典分析理论认为,对象表达产生于一个有限特征集和一个特征组合的规则集,而特征的组合将产生有关对象的层次结构表达[13]。如图4所示,空间功能特征集是由若干个空间原始特征集基于某种组合规则组合而成,它是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而将若干个空间对象概念各自的空间功能特征集进行组合,将形成一个高级的空间对象类概念的核心—空间功能特征集组合。由此可见,不同的特征核心形成了有关对象概念表达的层次结构。

在对有关空间理解的各种思想模式进行研究后,Sack(1980)认为空间包括3种类型:主观空间、客观空间、物质空间[1]。我们认为,认知空间是一种主观空间,在认知空间中,人们基于有关对象的部分—整体关系知识(或经验),从不同视点(或角度)来考察空间实体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以形成有关空间实体的对象描述,而有关实体的部分—整体关系知识(或经验)则将随着人们的主观认知能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对于考察实体结构不同组成部分的视点(或角度)选择又带有很大的经验性,因此,以对象认知为目的的认知空间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地图空间则是一种客观空间,在地图空间中,人们主要通过点、线、面等有形符号来实现对于物质空间的逼真与近似的表达,虽“近似”,但不“主观”,更不“臆测”,而是科学地再现物质空间的真实面貌,因此,地图空间是对物质空间的客观表达;地理空间是一种物质空间,在地理空间中,既不存在“特征”、“对象”和“格局”,也不存在几何意义上的“点”、“线”和“面”,只有真实存在的地理实体及其类型。“点”、“线”、“面”只存在于地图空间中,它们是地图对物质空间表达的3个基本单位,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正是基于地图“点”、“线”、“面”这种表达机制实现的。显然,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的“点”、“线”、“面”实现机制距离人类主观空间的“特征”、“对象”、“格局”认知机理相差甚远,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地理信息系统虽具备强大的空间制图功能,但其空间分析能力却显得十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人类对空间的概念化理解方式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设计的地理信息系统越是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其应用起来就越是简单易行。因此,将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基于地图空间的“点”、“线”、“面”实现机制与人类面向“特征”、“对象”、“格局”的空间认知机理相结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人性化与智能化水平,而且,将大大提高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模拟与分析能力。

项目四认知及直知觉功能训练及感觉统合失调治疗-7感觉统合失调评定与治疗

项目四认知功能障碍训练及感觉统合失调治疗 任务七感觉统合失调评定与治疗 一、感觉统合失调评定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f, dysfunction, SID)是指大脑不能有效地组织处理从身体各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导致机体不能和谐的运转,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出现一系列行为和功能障碍。所有感觉系统都可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行为障碍,但有行为障碍表现不一定就有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评定必须与神经运动功能评定、智力测验、气质问卷、既往诊断等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并可从异常行为表现、器具评定以及量表评定多方面进行。 (一)异常行为表现 由父母在儿童穿脱衣、用餐、游戏以及学习等活动中进行行为观察并填写记录,交由医生、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再重新观察,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问题。行为观察只是大体的判断,准确的评定需要标准化评定量表。 1.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表现 (1) ADL动作笨拙:穿脱衣服、扣纽扣、戴手套、坐着穿脱鞋、系鞋带、站立或坐着穿脱裤子等动作过慢或笨拙。避免接触某些衣服,不肯穿袜子、拒绝穿衣服,或坚持穿长袖衣裤以免暴露皮肤。 (2) 进食困难:婴儿时喂养困难,辅食添加困难,拒绝含橡胶奶嘴甚至母亲乳头,容易诱发恶心、呕吐;儿童进食时容易掉饭粒、筷子用得不好,将水倒入杯中困难,整理餐具困难;严重偏食、挑食,不愿吃某些质地(如过于绵软、粘黏、坚硬等质地)的食物;经常口含食物而不吞咽,或喜欢刺激性强的食物等。 (3) 接触困难:儿童不喜欢被人触摸、拥抱,尤其不喜欢被触摸脸、口周,特别是口腔内,不愿亲吻;不喜欢洗脸、洗头,害怕手部接触粘黏性的胶带、胶水、颜料等,不喜欢剪指甲、洗手;不易察觉别人的触摸,对于碰触分辨不清位置,需要用力拍打才能取得注意;或过分喜欢别人的触摸及用力地触摸别人;喜欢扭动嘴唇、扯头发、咬指甲、铅笔、橡皮擦、衣服等。 (4) 抗拒乘坐交通工具:抗拒乘坐交通工具或电梯,上下车、移动坐位、上下斜坡及楼梯等;动作非常缓慢,上下楼梯困难,或用足击打台阶;方向感差,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认知ABC理论

认知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正如埃利斯指出的那样,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 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 你感到焦虑(C),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如果我迟到,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不论何时,我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赞赏。如果他们对我有看法,那可麻烦了。”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摘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2 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

建筑空间相关认知认知简介1综述

空间相关认知: 一|、空间概念的分析 从空间的各种概念说起,康德说:“如果想要把一种知识建立成为科学,那就必须首先能够准确的规定出没有任何一种别的科学与之有共同之处的、它所特有的不同之点;否则各种科学之间的界限就分不清楚,各种科学的任何一种就不能彻底的按其性质来对待了。” 在中国,老子说得很妙:“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很早便指出建筑的空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西方,人们真正认识到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并将其与建筑的设计和理论联系起来,却是近代的事情。按照建筑史学家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的考证,空间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某些建筑历史学家的论著中。当时的建筑师终于可以在纷繁芜杂的建筑现象中把握住建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赖以确立的基础,即认识到了建筑的空间属性,把空间作为区分建筑与绘画、雕塑这些非建筑造型艺术的界线。 然而,空间作为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出以后,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能够说得清楚,各家流派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空间的概念。(下表)在众多的有关空间的论述中,按照研究主体的不同情况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空间为主体进行研究,如欧几里德几何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从人的知觉、心理出发研究空间,如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等。也有从研究空间的量和质来区分不同的空间概念,如从比例、大小、温度、湿度、光线、类型等角度对空间的研究,以及各个时期关于空间原型的探讨,都属于从量的角度研究空间,空间句法理论出现的原因之一也是深化从量化角度对空间的认识,而与之相反的是从空间的质的角度理解空间,如存在主义现象学家海德格尔用场所的概念替换空间,认为场所代表的空间是不能被单位进行测量的非量化空间,其追随者舒尔茨认为,建筑空间在传统的讨论中被分为空间和特质,空间是三维的组织系统,特质是空间中如气氛等的特点。凯文-林奇也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 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 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 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 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 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 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岀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 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岀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 中找岀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 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 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 (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 (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 数码表示岀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 . 认知能力 3 . 1 物体的存在 3 . 1 . 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 .1 .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 (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 3 . 1 . 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 (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 3 . 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 . 2 . 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 . 2 . 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 . 2 . 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田志强 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将大量的信息综合、分类、加工,从而形成各种知觉、思维、意识和情感。地面上,依靠地平线和参照物体的高度、明暗度、遮挡等就可以来判断要识别物体的大小、相对位置及运动情况。飞行中,各种仪表和舷窗外视景帮助飞行员判断飞机的位置。在地貌与天空的颜色及亮度差别很大时,即使出现应激,飞行员易作出反应;当在大海与天空间昼飞或夜航时,舷窗外参考线索太少,若倒飞时间过长,飞行员会忘记自身状态,产生飞行错觉,即使仪表显示高度的变化,他仍然坚信自己的感觉,直至飞机贴近海面。沿轨道飞行的航天器,舱外是漆黑的太空,外界可依赖的视觉信息更少,舱内航天员依靠仪表指示来判断飞船的姿态,执行出舱活动时,空间认知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Bolstad等人(1987)的技术报告中谈到了/认知地图0在飞船人P机通信中的重要性: /从飞船结构上,在所有的通道和工作部位设计和布置一些明显的特征和标志,这样航天员在其间穿行时,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心理地图并明白身处何处0[1]。许多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普遍存在着空间定向障碍和信息缺乏的感觉,这种症状在返回地面后不久就自行消失。所以对飞行员和航天员进行空间认知能力的选拔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空间认知是指人们对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三维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今认知工效学界对空间认知的研究以视觉通道为主,分为:心理空间视觉和物理空间 田志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 本文于1998-02-12收到,1998-05-04修回视觉[2,6,9,17,18]。心理空间视觉是指心理表象、心理扫描和心理旋转等信息加工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在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继续分析其基本特征和生理机制的同时,也注重了向实际应用接轨;物理空间视觉方面继续研究影响三维物体认知的客观因素和深度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并且研究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研究成果业已运用到了工业设计当中。 一般认为,空间认知能力包括准确知觉外界的能力、对知觉到的客体进行改造和修正的能力以及重建视觉经验的能力。具体体现为视空间定向、空间旋转、空间关系和视觉形状重构等诸要素,其核心是视觉空间表象能力[2]。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适当地训练提高。并且视觉空间能力是从事飞行职业所必备的,与飞行能力紧密相关。 本文综述了国外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分析空间认知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空间认知研究有待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 在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中包括了许多心理学的基础性研究。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实验认知地图是指在知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空间环境的表象,这个概念是Tolman根据白鼠迷津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Tolman认为动物的迷津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而习得一系列反应,而是认知迷津终点即目的地的位置和空间线索, 第11卷第6期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Vol.11N o.6 1998年12月Space M edicine&M edical Engineer ing Dec.1998

实习报告: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xx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xx老师、xx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XX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____(省、市、区、县)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____(省、市、区、县)规划馆位于上海____(省、市、区、县),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____(省、市、区、县)花——白玉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

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

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 刘瑞光Ξ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 空间知觉与人在观察时的认知过程和透视结构有关,它还涉及不同参照系统信号之间的连续转换,运动自我透视和运动时间透视与整体和局部透视类似。视觉输入以视网膜协调的方式进行编码,来自每只眼睛的网膜中心值需要整合并与眼睛位置和眼动的信号相混合,形成自我中心信号。自我中心信号进一步转化为一个三维协调系统--自我中心参照系统。视觉系统的神经输出是地球中心信号。 关键词:透视 运动自我 运动时间 转换 参照框架 如果说“环境”这一概念反映的是客观静止的现象,属于 物理概念的话;视觉序列反映的则是主观运动的情况,它是生态视觉的一个中心概念。一个序列即一种安排,从理论上讲它不是类似的、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是有区别的;它不是空的、必须被占据;它不是无形式的、它是有形的[1]。视觉序列的组成部分与环境的组成部分大不相同,前者来自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所形成的视角。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如何构成的呢?笔者认为,环境是由空间中的原子组成,空间中到达一点的光线也是由这些原子形成的光线所组成。将环境看作是由空间中的物体组成是不正确的,因为视觉序列中的每种形式并非与空间中的每个物体都相对等,一些物体隐藏在其它物体的后面,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说来环境都不是由物体组成的。环境是由具有物体的地球和天空组成,是由山脉和云层组成,是由火与太阳组成,是由砾石和星星组成。这些并非都是分离的物体,有些是彼此镶嵌,有些是运动的,有些是有生命的。环境是所有事物-地点、表面、运动、事件、动物、人和工艺品在观察点构成的光。对于复杂的环境来说,天空和地球的对比将这个无限的球形区域分成了两个半球,与下部相比上部显得更亮一些,下部比上部精细得多、复杂得多。地球的组成部分如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等在不同的水平上相互嵌套着,构成大小水平上的一个层级结构。 因为视觉流域没有边界,“观察点”这一概念除了代表抽象空间的几何点之外,在生态空间是指一个位置。抽象空间由点组成,生态空间是由地点(定位或位置)组成的。生态视觉中的观察点与透视几何中的静止点似乎是相应的,对于景色所透射的图形表面来说,静止点就是透射点,相对于环境来说它不能移动,相对于图形表面来说它也不能移动,静止点必须是静止的。但是观察点绝对不是静止的,视觉序列在时间维度上是流动的,运动观察点用于一群观察者来说是适当的。每人都从自己的视点来知觉环境,若各个视点之间可以相互移动,知觉恒常性得到维持是可能的。早在三千年前,Euclid 曾根据视觉透视原理对此概念作出了解释:不同距离相等大小的物体知觉起来似乎是不相同的,距离眼睛较近的物体显得大一些[2],即物体的视觉大小是由视角来定义的,或由与刺激的投影大小相适应的知觉来定义的。对物体的知觉是通过估计辐射状圆锥体的底而获得,物体的表面知觉也是通过 知觉圆锥体的角度和长度即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获得的。尽管Euclid 对空间中的每个物体推测出所谓的“视角圆锥体”的概念,此术语并不精确,因为物体不一定为圆形,图像也不必是个圆锥体。P olemy 提到的“视觉金字塔”中的物体是矩形。无论是圆锥形、金字塔形或是其他形状都构成了古代视觉的基础。由于当时人们认识不到除了光之外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眼睛这一现代化概念,他们对视角的概念较清楚,除了呈现在眼中的一个物体之外,Euclid 还推测到一个照明表面环境的存在;在一组固定的视角之外,他还推测有一个彼此镶嵌的复杂体,知觉中的固定视角来源于这个序列的外表面,来源于我们称之为背景和天空的外部空间[3]。 1 何谓“透视” 古人做过不少关于与环境中不同的几何部分相适应的固定视角的研究,这些几何部分被边界线和视角分开。角度和环境部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系,其中也有大小和密度的梯度。物体在地平线上时大小消失密度变成无限,这些关系包含着大量的来自地球方面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它使环境几何化并使之过于简单,周围视觉序列被看作是在时间上是凝滞的,观察点似乎也是不动的。古代人称这一规律 为“透视”(perspectina )[2],一个拉丁词汇,我们称之为“自然透 视”,现在统称为“视觉”。但是环境并非完全由不同的部分或形式组成,“透视”不适用于阴影,也不适用于太阳。在现代社会,“透视”意味着一种技术、一种图画绘制技术。图画是一个平面,无论他是否经过人手所描画或照片的加工,“透视”都是一种代表那个平面的自然物体之间几何关系的艺术。当Re 2naissance 画家发现了透视表征的程序时,他们就称这种方法为“人工透视”。由于那时人们被图画型思维所支配,不能在“人工透视”和“自然透视”之间作出有效的区分,这也影响了当时关于知觉问题的提出。图画中的深度提示与平面环境的信息并不相同,虽然我们在思想上可以假定其相同,图画属于时间上凝滞的人工信息,自然透视仅与凝滞的视觉结构相关联。 环境中存在许多结构的不变性,其中有些不变性保持时间较长,有些特性保持时间较短。我们所说的透视结构是随着观察点的确定而变化,时间越短变化越小,时间越长变化越 Ξ通讯作者:刘瑞光,男。E -mail :zhl2005112@https://www.doczj.com/doc/3c18906175.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2):509-511509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出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出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中找出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数码表示出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认知能力 3.1 物体的存在 3.1.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1.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3.1.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3.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2.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2.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介绍_语言和认知空间_认知多样性探索_

2004年11月第36卷 第6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Nov.2004 Vol.36No.6 介绍《语言和认知空间—认知多样性探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张达球 安徽师范大学 王葆华 S. C.Levinson.2003.S pace i n L anguage and Cognition—Ex plorations i n Cognitive Divers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vii+389pp. 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 C.Levinson的语用学理论我国已多有介绍和评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Levinson的兴趣又转向了空间认知及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等领域,先后发表一系列关于空间认知的文章。《语言和认知空间———认知多样性探索》就是他近10年来对语言和空间认知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涉及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通过对多种语言和文化中的认知模式进行探讨,确认语言和认知空间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联系。全书共七章,我们逐一简述。 第一章“知识背景:西方空间思维观两千年”。本章对西方从古希腊有关物质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之间的对立,到现代美国空间先天论的心理学传统之间两千年的空间概念进行了回顾。 第二章“参照框架”。空间认知的概念基础是空间配位系统(spatial coordinate system)。作者认为,在这一核心领域,原有很多互不相关的空间概念都可纳入其相关性分析之中。适用于不同感知模态(如视觉记忆)或输出系统(如手势和语言)的不同类型的表征系统可采用不同的参照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但整个表征系统的一个瓶颈就是许多语言不能表达一种或多种可能不同的参照框架。这样,由于参照框架之间的可转化性受到限制,空间系统必须要有统一的参照框架。 第三章“语言的多样性”。作者认为,语言表现的不同在于各自空间关系范畴化过程中语义参数的不同,即不同的配位系统,形成不同配位系统的不同原则,并由此产生不同空间场景中的“相同”与“不同”的范畴化。本章对空间场景范畴化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不同语言存在对多种不同类型空间的刻划。书中还描述了不同参照框架的变体形式以及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编码方式。 第四章“绝对心理:两种文化管窥”。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一般认为人类日常表现出的特定的“认知风格”可以部分归因于所说的语言。本章通过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地区的Hopevale语和墨西哥Chiapas高地Tenejapa语两种不同的土著语言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这两种在完全独立文化下演化的语言,却具有处于主导地位的绝对空间参照框架的相同特征。这可视为是具有相似认知基础的结果。 第五章“心理多样性:方法和跨语言例证的结果”。本章首先提出一种假设,认为一种语言倾向于选择一种特定的参照框架,即使用该语言和非言语认知中基本类型相同的配位系统进行思维,用该语言说话者在对相同场景进行语言编码时也会使用相同的参照框架进行记忆和推理。这种假设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证明。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参照框架来源的三种不同观点:建构主义、激活观、部分建构主义,认为最后一种观点最具合理性。 第六章“超语言:寻找路径和指明方向的参照框架”。本章用较为抽象的视角对语言和认知的相关性进行预测。对于一个空间配位系统,不同语言使用不同的语义参数。为了使用一种语义参数,个体语言使用者必须对语义参数进行思维计算。作者还把不同语言说话者所使用的基本方向词(如东、南、西、北),改为基于身体图式的配位(如前、后、左、右)。作者认为,这 ? 7 7 4 ?

谈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

谈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缩影,城市街道灰空间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丰富了城市街道的空间层次,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激发了城市街道的整体价值。本文从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着手,表述了对于城市街道灰空间概念、作用、构成形态的观点,提出了城市街道灰空间的空间布局和营造手法的见解。愿溶入人的情感的灰空间,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标签城市街道;灰空间;认知;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骨架、城市的标志、城市的缩影。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过,“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城市街道在城市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更主要的是城市街道是居民使用频率最高、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城市街道灰空间在城市街道中又是人们最可能停留的地方,灰空间的开敞与半开敞的边际特性,让人们在心理与习惯上接受灰空间休息、观赏、交流的功能。由此可见,营造好城市街道灰空间,对于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1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 1.1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概念 “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灰空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色彩,即灰是介于黑白之间的过渡色彩,在明度和色相上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变化;二是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即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通常在城市设计领域,灰空间是指后者。灰空间模糊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灰空间的连贯性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特别是现在,城市与建筑的界限相对过去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城市与建筑的一体性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黑川纪章认为:“这种空间(灰空间)已经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街道灰空间不仅指临街建筑与城市街道的过渡空间,还应该从更大的尺度和更为综合的角度去界定。城市街道那些能够使城市生活介入,吸引人们从建筑中走出来参与到城市公共生活,加强人与人彼此间的交往的空间都可以称为城市街道灰空间。 1.2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作用 1.2.1 过渡作用 通过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营造把断裂、无序、消极的空间组织起来,创造连续、完整、积极的街道空间,其特殊的过渡、连接、衬托的作用是其他建筑实体或虚体空间所不能代替的。

2017空间认知与活动研究实验任务书

城市公共空间认知与公共生活调研任务书 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是以形体环境设计为主,而形体环境表象背后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心理、行为等诸多领域,是城市主体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要做好城市设计,必须抓住两个重要环节。(1)调查研究。强调每一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我属性,从空间表象特征到空间形体背后的内涵,避免千篇一律。 (2)理论指导。城市设计理论之所以重要,是由理论的现实合理性与预见性决定的。本次城市公共空间认知调查研究就是建立在理解与掌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所调查城市空间的现状、优点、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调研报告。 一.城市公共空间认知调研报告内容 对选定的实验对象进行如下方面的认知: 1、实验对象的城市空间区位条件分析。包括:城市中的位置,选址原因,地域条件,与城市中心、所处功能区、道路交通等的关系。得出城市空间在城市中所处地位,所属性质、所具优劣势和所依条件。并绘制城市空间区位分析图和外围环境图示,注释区位、各种优劣影响因素等。 2、实验对象的历史沿革资料把握。城市空间的存在总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有一些兴旺和衰败的故事,调研中需要把握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和事件。 3、实验对象的用地布局状况。确定实验的用地范围、面积、土地使用构成,绘制土地使用构成图。即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用地在地块中的分布形式。 4、实验对象功能景观系统认知。认知实验对象的功能空间(活动空间、购物空间、休闲空间、文化空间、水域空间、交通空间等)和空间肌理(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庭院空间、节点空间等)的组织形式,绘制城市空间肌理图。 5、进行实验对象空间限定要素的认知和分析(包括界线、侧界面和地界面的处理手法、建筑风格和色彩、),绘制城市空间界面图 6、进行实验对象空间限定度的认知和分析(包括空间侧界面的围合方式、侧界面的高度比例、环境的处理),绘制城市空间围合形式图、空间高宽比例图。 7、在调研报告中选择2—3种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具体对调研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深度

城市设计认知

城市设计认知 Awareness of the general urban design Example of Chongqing ——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重庆都市区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发展过程。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分析,阐述了重庆都市区一心两圆的宏观结构和多组团、分片集中紧凑的城市空间规划发展模式。 Abstract: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of Chongqing reflects the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s well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and the disciplinarian of evolve on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pattern in our country,There elaborates the space structure pattern of Chongqing urban area of one-center-and-two-ring which consists of multiple and compact separated urban groups. 关键词:紧凑城市;城市结构;城市规划;总体城市设计 Keywords:Compact city;Urban structure;Urban planning;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重庆直辖市市域空间范围被划为都市区(又称都市发达经济圈,或简称都市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部分。其中都市区九区的全部行政地域总面积约5500km2,占全市面积的6.7%。总人口615万,建成区面积270km2,城市人口495万。 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较好地保持了“多中心、组团式”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主城核心区城市空间急需突破中梁山、铜锣山两山向外拓展。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过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正在跨越两山,轴向生长,但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来说,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仍以“集中”为主导趋势,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加、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更新、边缘的外向蔓延、郊区城市化等方面,外围组团在两山之外与主城区在两山之间的拓展仍旧依附着主城区的核心功能。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读书报告 1.空间认知的概念 地图空间认知就是利用地图学方法来实现人对地理空间的认识。地图空间认知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理论在地图学中的应用。把认知科学引人地图学研究的目的,一是弄清地图是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工具这一科学目的,二是弄清楚地图设计与制作的思维过程。[1]通过地图上的图斑直接刺激物,读者获得关于现实中土地利用中的个别地块的属性、特性,这是知觉过程的基础。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地图空间认知的表象过程,是研究在地图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象的过程,它是通过回忆、联想使在知觉基础上产生映象再现出来。[1] 2.地图空间认知的基本过程 1.地图空间认知的一般过程 空间认知是研究人门对周围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认识过程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在认识空间事物的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属于思维过程研究。地图空间认知则主要研究人是如何利用地图获取空间信息、对信息的认识和记忆、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进行决策和指导外部行动等一系列过程。按照王家耀等人的研究结果,地图空间认知可分为4个基本的过程,即:地图空间认知的感知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和思维过程。在感知过程中,人脑把地图看作是由符号构成的地理空间,、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摘要:本文主要对幼儿空间认知发展进行研究阐述,重点介绍了以往研究儿童空间认知的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具体从儿童包括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以及长度、面积、空间表证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发展 1 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1.1形状和大小的知觉发展 形状和大小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婴幼儿正发展着客体的实物概念(即各类事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因此能彼此加以区别),也发展着对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儿童区分形状和大小的能力任婴儿期就开始发展了。研究者以测量婴儿注视时间的长短为指标,测量婴儿对各种图案的知觉。他们发现,几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对一些视觉图形加以区分。如婴儿注视有图案圆盘的时间要长于对素色圆盘的注视时间,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发现,婴儿的视觉偏爱发生得更早:在对新生儿进行的一项实验中,新生儿对正常人脸图形的喜爱程度高于对非正常的人脸(眼、耳、口、鼻混乱排列)的喜爱。 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自婴儿期开始,儿童视觉区分图形形状的能力已开始发展。大约从初生后第五六个月起,随着儿童能手眼协调地抓控物体,儿童就开始积极地知觉物体的外形。2、3岁儿童对其

周围经常见到的熟悉的物体已能辨认,也能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圆形和正方形。但对于复杂图形的知觉还很困难,还难以辨别两个图形的细微差别。尽管有些2、3岁的幼儿认识正方形,但如果把正方形偏转45°放在桌子上,再令儿童辨认时,由于经验的局限,他们还会感到为难。 大小是幼儿必须懂得的另一种物体属性。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认识大小。到2—3岁,儿童学会把小的盒子放在大盒子里面,玩“大套小”的游戏。但有关研究表明(沈家鲜,1987),大多数4岁以前的儿童对“大小”一词的理解还有困难,让他们比较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时,他们不会区分,而只会分别指着两个物体说:“这个大、这个大”或“两个都大”、“两个都不大”等等。对于“有多大”的问题,儿童更不能理解。幼儿对“大小”的意义理解有困难,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大小往往涉及二维或者三维空间。 如何发展儿童的形状大小觉知?幼儿对物体形状和大小的认知发展是以知觉的恒常性为基础的。因而发展幼儿的形状、大小知觉就要鼓励幼儿多看、多摸,多用手去操弄物体,如在学步儿阶段(1岁。2岁)就可让儿童玩形式板游戏,将各种不同形状的木块放在相同形状的凹槽之中,或玩“七巧板”,将各形状的木块拼成一个正方形或苹果、梨子的形状等,发展他们的触摸觉。婴幼儿的天性是爱动的,喜欢这也模模,那也碰碰,如果成人感到这种行为十分“讨厌”,禁止婴幼儿触模物体,也就剥夺了他们成长所需要的经验。 1.2距离知觉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