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研究综述

R EV I EW S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A revie w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L itopenaeus va nna mei

张灵侠,沈 琪,胡超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

中图分类号:Q9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096(2008)022*******

凡纳滨对虾(L itopenaeus v annamei Boone),由于其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对饵料的要求低,肉味鲜美、出肉率高,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凡纳滨对虾自1998年从美国夏威夷再次引进到中国华南,并相继突破集约化防病养殖和全人工繁育技术以来[1],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动物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种类,其养殖产量已达到中国养殖对虾产量的80%~90%。然而目前中国凡纳滨对虾亲虾多数直接从虾塘挑选,造成品质参差不齐,抗病力下降,生产周期延长,严重制约了中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凡纳滨对虾亟需形成稳定优良的养殖品系。

对虾的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近年来由于各种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对虾的遗传学和育种研究,研究步伐明显加快。作者主要对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学和育种学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和评述,为进一步开展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学研究提供参考。

1 遗传学

1.1 基因组和染色体数目

细胞遗传学是进行遗传育种的基础,对虾细胞遗传学研究最早是Carnoy报道了褐虾(Crangon cat a p hract us)的染色体。到目前为止,已报道的对虾属虾类共有12种,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较小,多数对虾二倍体数目为88,少部分为92,其中凡纳滨对虾染色体数目尚有争议。1982年Mayorga[2]报道凡纳滨对虾染色体数目为2n=92,后来Chow[3]发表的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染色体数目为2n=88,同时Chow[3]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nt ry)测定了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大小,大约是人类基因组的70%。最近邱高峰等[4]统计了凡纳滨对虾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2n)和减数分裂二价体数目(n),报道凡纳滨对虾染色体数目为2n=88,n=44,与Chow 等研究结果相一致。

1.2 数量遗传学

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遗传性状,如生长速率、体质量、抗逆性、抗病性、饵料转化系数等,均为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研究和改良数量性状是遗传学和育种的重要内容。但水生动物不像陆生动物,易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如研究重要经济性状需要的大量亲本、明确的家系和相配套的养殖条件[5]。现在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 j a ponicus)已经成功获得了大规模确定交配的家系[6,7],加快了特定选育目标的实现。估算遗传力(heritability)大小对于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相关文献,由全同胞来估算对虾生长速度的遗传力是0.3~0.5[6~9],为指导对虾生长性状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凡纳滨对虾经一代选育后,其生长力只有4.4%[6]。暗示估算遗传力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且估计值存在较大的标准偏差。凡纳滨对虾有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如表1。最近刘小林等[10]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形态性状(头胸甲长、体长、头胸甲宽、尾长等)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大小,通过形态性状的选择达到选种目的。

收稿日期:2005201206;修回日期:20052032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ZKCX22211)

作者简介:张灵侠(19802),女,安徽蒙城人,在读硕士,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沈琪,通讯作者,电话:020*********,E2mail:zhangling xia1980@https://www.doczj.com/doc/3c18648903.html,

表1 凡纳滨对虾若干性状的遗传力

遗传性状发育阶段遗传力研究者

个体大小前蚤状幼体I0.00~0.64Lester[8]

糠虾幼体I0.00~0.18

后期幼体I0.15~0.36

生长速率早期稚虾(冬季)0.53±0.27Lester等[8]

后期稚虾(冬季)0.60±0.25

后期幼体(春季)0.35±0.17

后期稚虾(春季)0.05±0.06

体质量成虾0.42±0.05Carr等[9]

成虾0.45±0.01Fjalestad等[6]

成虾0.50±0.13

抗TSV0.22±0.09Fjalestad等[6]抗TSV0.35±0.03

1.3 群体遗传学和遗传多样性

1.3.1 蛋白质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蛋白质电泳技术被用来研究对虾的同工酶、等位基因酶等蛋白质多态性。Perez2Farfante等[11]利用同工酶技术对对虾属进行分类,将该属分为美对虾亚属(Eropenaeus),滨对虾亚属(L itopenaeus),沟对虾亚属(Melicert us),对虾亚属(Penaeus)4个亚属。同时许多专家对不同地理居群凡纳滨对虾的生化遗传差异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经研究发现,对虾遗传变异性较低,地理差异较小,杂合度较低,十足目平均杂合度为0.048[12~14]。Cariolou等[15]通过双相电泳技术获得了凡纳滨对虾雌虾的特异蛋白质电泳图谱,认为是编码蛋白质基因的不同表达的结果。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从80年代开始,一些大型养殖场开始建立封闭的养殖群体,这些群体不再引进大量野生对虾。封闭群体的建立有利于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但是出现了对虾群体的严重近交现象。因此许多研究者利用等位基因酶技术检测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封闭群体的有效大小(effective pop ulation size,N e)。Sunden等[16]对凡纳滨对虾3个分别来自墨西哥、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野生群体和1个自从1983年封闭养殖群体的26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野生群体和封闭养殖群体的杂合度都比较低,平均为0.017。与野生群体相比,封闭群体杂合度没有显著降低,只是等位基因数目减少,故封闭群体仍然保持显著的有效大小。黎中宝、吴仲庆[17]研究了养殖环境中的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和刀额新对虾(Met a penaeus ensis)的等位基因的变化,发现它们在一些位点上杂合子缺失,杂合度降低,显著偏离H2W平衡(P<0.01)。杂合子的缺失,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将导致有些等位基因从基因库中消失,造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降低。如何保持封闭群体的有效大小。在短期内应尽量增大基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从长远角度考虑,应该提供大量的亲本,防止后代近交[15]。

蛋白质电泳技术虽然反映了DNA水平的差异,但是它仅仅是对基因产物的分析,检测的是基因的表型。故对于等位基因杂合度低,亲缘关系较近的对虾类,利用蛋白质电泳分析只能反映出形态上早已表现出来差异,难以测定出遗传差异;而且要获得可靠的群体统计数据,必须检测大量样品。因此,难以为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1.3.2 DNA水平

随着以D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和PCR技术的日益成熟,DNA分子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的比较、亲缘关系的分析、品系的鉴定、连锁图谱的构建等。

1.3.

2.1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

多态性

mtDNA作为核外遗传物质,其进化速度快,具有非重组变异和母系遗传的特点;且基因组很小,15~17kb,处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分析范围,便于进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 riction f ragment lengt h polymorp hism,RFL P)分析,因此成为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分类的合适标记。

Palumbi等[18]通过对mtDNA的12S部分序列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 I)基因扩增、测序,发现形态上相似的凡纳滨对虾和细角滨对虾(Penaeus st y li rost ris)存在很显著的分子差异。Baldwin等[19]利用mtDNA的COI基因部分序列的PCR2RFL P,阐述了对虾属6个亚属13个种的系统发育和演化情况,并不支持Perez2 Farfante和Kensley于1997年以体外纳精囊作为补充分类依据修正的对虾属分类结果。Maggioni 等[20]根据16S mtDNA的PCR2RFL P多态性,报道了大西洋西部的滨对虾属和美对虾属(Farf ente2 penaeu)起源和演化,分析得出了桃红对虾(prink shrimp)属于美对虾属,与同工酶标记分析得到的结论一致。另外Alcivar等[21]在进行不同遗传背景下(母本生长速度不同)的凡纳滨对虾子代对IH HNV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etic necrosis virus)和B P(B aculovi rus penaei)易感性的研究中发现,当母本具有很低生长速度时,子代感染率很高。

利用mtDNA2PCR技术分析子代,结果显示各子代的mtDNA单态模本(haplotypes)相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各子代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12S rRNA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预示着在复杂的核2质遗传体系中,凡纳滨对虾个体生长速率和对疾病的易感性可能和12S rRNA的表达有关。

1.3.

2.2 核基因组DNA多态性

RA PD(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 hic DNA)是对基因组DNA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的一种简单可靠方法,无需了解遗传背景和进行特异引物设计,检测位点多,适合种内和种间的遗传检测。尤其RA PD技术对于分析缺乏DNA探针和分子遗传背景知之甚少,杂合度较低的虾蟹类基因组具有其他同类技术难以比拟的优点。因而在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和辅助标记育种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Garcia等[22,23]利用RPAD技术研究培育的凡纳滨对虾家系,发现不同家系产生不同的电泳图谱,认为RA PD标记作为凡纳滨对虾家系培育过程中的不同家系特征分子标记的潜力很大,有利于加快凡纳滨对虾纯系的建立。Gullian 等[24]从野生健康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中提取了3种益生菌(弧菌P62、弧菌P63、杆菌P64),利用RA PD 技术检测了它们在养殖凡纳滨对虾中的定居百分数。使用这3种菌的凡纳滨对虾组体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微卫星DNA又称简单序列重复(short sequence repeat DNA,SSR),一般以1~5个碱基为一单元的重复序列,在整个基因组上高度多态且比RFL P和串联重复序列(VN TRs)更随机分布。对近缘种和地理分布范围缩小的物种的遗传变化敏感,也适合于检测长期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化。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具有高频多态性,136对引物对其扩增,结果显示有93对具有多态性,所得多态性信息量(poly2 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195~0.873,杂合性10%~100%[25]。Bagshaw等[26]报道了凡纳滨对虾一个新微卫星DNA位点,在凡纳滨对虾基因组里大约有106拷贝,用其作探针检测对虾属其他虾类,发现只有龙虾(L obster)、小龙虾(Cray f is h)基因组中出现。

1.3.

2.3 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基因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cDNA文库筛选方法亦被广泛应用于甲壳动物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在重要功能基因筛选与克隆方面,抗病与免疫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与应用正成为国际上的发展趋势。美国开展了凡纳滨对虾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建立了相关组织的cDNA文库,测定了数千个EST(表达序列标签技术)序列,还应用获得的EST制备了cDNA文库微阵列,用于筛选病毒应答基因[27]。le Chevalier等[28]从凡纳滨对虾的消化腺cDNA文库分离了a2糖苷酶cDNA,具有2830个碱基,包含一个编码91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与人类溶酶体酸性α2葡萄糖苷酶、麦牙糖酶、葡糖淀粉酶表现出很高的相似性,推测可能是糖基水解酶家族31号。Sello s等[29]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cDNA文库中分离了血淋巴中的血蓝蛋白,其多态性很低,与Panuli rus i nterru pt us非常相似,暗示在节肢动物进化过程中,血蓝蛋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保守性。Francisco等[30]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到6种编码甲壳素酶的cDNA,根据核苷酸序列不同分为两种类型,所表达出的甲壳素结构与具有WA P蛋白家族功能域的抗菌肽相似,推测可能和抗病有关。

2 育种学研究

2.1 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育种手段在陆生作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水产养殖业由于受到环境的制约,选择育种迟迟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的成功为其开展选择育种提供了可能。同时对虾世代时间短,生育力高都有利于选择育种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凡纳滨对虾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优良的养殖品系。因此凡纳滨对虾的选择育种具有很大的潜力。

Lester等[31]提出了以同工酶结合形态测定为基础进行亲本选择的对虾遗传育种方案,强调维持养殖群体的有效大小,避免随机漂变和近交衰退。Argue等[32]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力和抗TSV(taura syndrome virus)进行了研究,经一代选择体质量比对照组提高21.2%,对于挑选70%抗TSV和30%高生长速率的凡纳滨对虾,经一代选择,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8.4%。在凡纳滨对虾家系选育过程中,发现生长迅速的个体mtDNA的COI基因与生长缓慢的个体的CO I基因序列不同,证明DNA序列的组成差异可以作为数量性状特征分子标记,为以后的遗传选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1]。

2.2 SPF和SPR苗种的培育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对虾的产量。从长远角度来说,面对多种流行病,唯一能够保持对虾产量的方法是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 hogen f ree,SPF)和抗特定病原(specific pat hogen resistant,SPR)品系的建立。美

国早在1982年制定的海产对虾养殖虾计划(U S ma2 rine shrimp Farming project,U SMSFP),是最早的养殖对虾遗传选育计划,选育对象包括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等几种主要养殖对虾。利用RFL P, RA PD,微卫星DNA等技术对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用于指导高健康对虾和无特异病原虾SPF的系统选育。Wolf us等[33]也将微卫星标记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的养殖选育计划,确定了23个种群特异性标记探针,为高健康虾品系选育及监测种系内遗传变异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Emmerick等[34]利用nest2 PCR技术报道了凡纳滨对虾的IH HNV流行病学,确定IH HNV经由母体垂直传播,得到了无IH HNV 病原的(IH HNV2FREE)的凡纳滨对虾亲虾,因而无节幼体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2.3 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技术能够克服物种间固有的生长隔离,实现物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使遗传信息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高效表达,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或改良、创造出具有更多优良经济性状的品种。由于对虾繁殖和发育生物学的特殊性,进行对虾转基因遗传操作难度很大。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转基因对虾的研究也仅有十几例,其中主要研究转基因凡纳滨对虾。Toullec[35]等在凡纳滨对虾、细角对虾(Penaeus st y litost ris)、印度对虾(Penaeus i ndicus)中发现了类脊椎动物生长因子,因此给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服用促人体生长激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表明脊椎动物的优良性状基因可以转给对虾。最近美国夏威夷大学的Piera Sun等在凡纳滨对虾转基因工作中,克隆得到了对虾肌动蛋白启动子,应用显微注射、基因抢和电脉冲等方法获得了转基因凡纳滨对虾并申请了专利。然而上述主要是尝试将其他动植物的转基因元件转入对虾细胞中,观察有外源基因表达的情况,缺乏进一步有关表达整合以及传代的研究[36]。

3 结语

随着基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方法,例如质谱(mass spect romet ry)、双相电泳、基因克隆、单克隆抗体等运用到对虾的遗传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加快了对虾遗传育种工作的步伐。凡纳滨对虾在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数量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选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其他主要养殖对虾品种的遗传育种工作也取得了突破。例如两种主要养殖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遗传图谱的构建,中国对虾单倍体(雌核发育、雄核发育)和多倍体育种的成功,许多养殖对虾之间的杂交成功(Penaeus seti f erus×Penaeus st y litost ris,Penaeus seti f erus×Penaeus schmitti,Penaeus monodon×Penaeus penicill at u等等)。然而凡纳滨对虾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今后,应借鉴其他对虾研究成果,加强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研究,尽快形成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凡纳滨对虾品系。

参考文献:

[1] 胡超群,任春华,沈琪,等.凡纳对虾和细角对虾规模化

全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3

届全国海珍品养殖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1172120.

[2] Mayorga Z.G enetica de crustaceas[J].Docum enta,1982,10

(85):326.

[3] Chow S,Dougherty W L,Sandifer P A.Meiotic chro2

mosome complement and nuclear DNA contents of four

species of shrimps of the genus Penaeus[J].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1990,10(1):2782283.

[4] 邱高峰,楼允东,顾功超.南美白对虾染色体的研究

[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7,6(1):50253.

[5] Benzie J A H.Penaeid genetics and biotechnology[J].

Aqu aculture,1998,164:23247.

[6] Benzie J A H.Genetic improvement of prawns[A].

World Con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s to Live2

stock Production.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World Con2

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s to Livestock Pro2

duction Armidale(27)[C].Armidale(Australia):Uni2

versity2of2New2England,1998.1032110.

[7] Benzie J A H,Kenway M,Trott L.Estimates for the

heritability of size in juvenile Penaeus monodom prawns

from half2sib matings[J].Aqu aculture,1997,152:492

53.

[8] Lester L J.Difference in larval growth among families

of Penaeus st y li rosst ris stim pson and Penaeus vannamei

Boone[J].Aqu acul and Fish Mgnt,1988,19:2432251. [9] Carr W H,Fialestad K T,G odin V M,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weight and survival in a population of spe2

cific pathogen2f ree shrimp Penaeus vannamei[A].Fle2

gel T W,Mackael I H.Book of Abstracts World Aqua2

culture Society[C].Carolina(American):The World

Aquaculture,1997.2652272.

[10] 刘小林,吴长功,张志怀,等.凡纳滨对虾形态性状

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J].生态学报,2004,4(4):152

20.

[11] Perez2Farfante I.Western Atlantic shrimp of genus

penaeus[J].Fish Bull US Fish Wildl Serv,1969,67:

4612591.

[12] Lester L J.Population genetics of penaeid shrimp

f rom the Gulf of Mexico[J].J H ered,1979,70:1752

180.

[13] Redfield J A,Hedgecok D,Nelson k,et al.Low het2

erozygosity in tropical marine crustaceans of Austrlia

and the trophic stability hypothesis[J].Mar Biol Lett,

1980,1:3032313.

[14] Benzie J A H.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in penaeid

prawns[J].Aqu ac R es2000,31:952119.

[15] Cariolou M A,Flytzanis C N.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in distinct tissues of the shrimp Penaeus vannamei[J].

Comp Biochem Physiol,1993,B106:7052716.

[16] Sunden S L F,Davis S K.Evaluation of genetic varia2

tion in a domestic population of Penaeus vannamei

(Boone):a comparison with three natural populations

[J].Aqu aculture,1991,97:1312142.

[17] 黎中宝,吴仲庆.几种优良养殖对虾杂合性的比较研

究[J].海洋科学,2002,26(12):45248.

[18] Palumbi S R,Benzie J H https://www.doczj.com/doc/3c18648903.html,rge mitochondrial

difference between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penaeid

shrimp[J].Mol Mar Biol Biotechnol,1991,1:27234. [19] Baldwin J D,Bass A L,Bowen B W,et al.Molecular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marine shrimp

Penaeus[J].Mol Phylogenet E vol,1998,10:3992407.

[20] Maggioni R,Rogers A D,Maclean N,et al.Molecular

phylogeny of Western Atlantic Farf ante2penaeus and

L itopenaeus shrimp based on mitochondrial16S partial

sequences[J].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1,18(1):66273.

[21] Alcivar2Warren A,Overstreet R M,Arun K D,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of cultured shrimp(Penaeus

vannamei)to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and baculovirus penaei:possible relation2

ship with growth status and metabolic gene expression

[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 athology,1997,170(3):

1902197.

[22] Garcia D K,Dhar A K,Alcivar2Warren A,et al.Mo2

lecular analysis of a RA PD marker[B20]reveals two

microsatellites and differential mRNA expression in

Penaeus vannamei[J].Mol Mar Biol Biotechnol,1996,

5:71283.

[23] Gracia D K,Faggart M A,Rhoudes L,et al.G enetic

diversity of cultured Penaeus vannamei shrimp using

three molecular genetic techniques[J].Mol Mar Biol

Biotechnol,1994,3(5):2702280.

[24] Gullian M,Thompson F,Rodriguez J,et al.Selection

of probiotic bacteria and study of their immunostimula2

tory effect in Penaeus vannamei[J].Aquculture,2004,

233:1214.[25] Meehan D,Xu Z,Zuniga G,et al.High Frequency

and large number of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s in cul2

tured shrimp,Penaeus(L itopenaeus)vannamei Crusta2

cea:Decapoda[J].Marine Biote2chnology,2003,5(4):

3112330.

[26] Bagshaw J C,Buckholt M A.A novel satellite/micro2

satellite combination in the genome of the marine

shrimp,Penaeus vannamei[J].G ene,1997,184(2):

2112214.

[27] 陈松林.水产养殖生物基因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A].中国水产学会.世界水产养殖科技大趋势[C].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80285.

[28] Le Chevalier P,Sellos D,Macleun N,et al.Molecu2

lar cloning of a cDNA encoding alpha-glucosidase in

the digestive gland of the shrimp,L itopenaeus van2

namei[J].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2000,

57(7):113521143.

[29] Sellos D,Lemoine S,Wormhoudt A V,et al.Molec2

ular cloning of hemocyanin cDNA f rom Penaeus van2

namei(Crustacea Decapoda):struvture,evolution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J].FEBS Letter,1997,407(2):

1532158.

[30] Francisco V A,G loria Y P,Florinda J V,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ces of L itopenaeus

vannamei crustins[J].Comparative Bionchemistry and

Physiology,part B,2004,38(4):4152422.

[31] Lester L J.Developing a selective breeding plan for

penaeid shrimp mariculture[J].Aqu aculture,1983,

33:41250.

[32] Argue B J,Arce S M,Lotz J M,et al.Selective

breeding of paxific white shrimp(L itopenaeus van2

namei)for growth and resistance to taura syncrome

virus[J].Aqu aculture,2002,204:4472460.

[33] Wolf us G M,G arcia D K,Alcivar2Warren A,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satellite technique for analy2

zing genetic diversity in shrimp breeding programs[J].

Aqu aculture,1997,152:35247.

[34] Emmerik M,Edwin Y,J uan L,et al.Prevention of

IH HNV vertical transmission in the white shrimp

L itopenaeus vannamei[J].Aqu aculture,2003,219:572

70.

[35] Toullec J V,Le Moullac M,Cuzon G,et al.Immuno2

reactive human growth hormone like peptides in tropi2

cal penaeids and the effect of dietary H GH on Penaeus

vannamei larval development[J].Aqu atic living R e2

sources,1991,4(2):1252132.

[36] 张晓军,相建海.对虾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3(12):36242.

(本文编辑:刘珊珊)

食用百合研究进展

食用百合研究进展 王纯荣,周雯雯,颜贤仔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 综述了食用百合在栽培、化学成分提取和功能以及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其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食用百合;栽培;功能;加工中图分类号 S6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36-15833-02P rogress in the R esearch of Edible Lily W ANG Chun 2rong et al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Abstract T he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cultivation ,the extraction and functions of chem ical com ponents ,product processing of edible lily and s o on were summ arized.T 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 ent of edible lily were pointed out.And its developm ent foreground was predicted.K ey w ords Edible lily ;Cultivation ;Function ;Processing 基金项目 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2313)资助。 作者简介 王纯荣(1975-),男,陕西安康人,博士,讲师,从事生物资 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8212217 百合是世界著名的药食两用植物又是球根花卉,首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分布几遍全国。百合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同属植物有卷丹、山丹、松叶百合、轮叶百合、野百合等。全世界百合属植物约有90个种,其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47种和18个变种,占世界百合属植物的一半以上。百合在食用和药用两方面皆有较大的价值,引起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各科研机构竞相在百合的栽培、化学成分提取和功能以及产品加工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笔者对食用百合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百合的栽培 1.1 栽培性状的改良 病害防治是百合栽培的重要研究内 容。朱茂山等发现百合枯萎病菌可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百合枯萎病菌的营养及生长特性与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有相似的特点[1]。这部分研究工作为开展对百合病害的防治技术以及高效低毒药剂筛选等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依据。另外,随着百合需求的不断增加,在高纬度地区耐寒、低纬度地区耐热新品种的选育是近年来百合栽培的热点。樊金萍等发现在低温条件下,蛋白质、淀粉相对含量低,可溶性糖相对含量高,则抗冷性强,为百合在寒冷地区栽培应用及百合的抗寒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 1.2 育种技术的发展 通过应用生物技术,利用外源基因, 定向改变百合的性状,创造新的品种,这已经是百合新品种开发的主要方式[3-4]。王红霞等对通江百合及其近缘种岷江百合的染色体变异式样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其核型的重要特征,且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因与百合属植物染色体基数较大有关 [5] 。W atad 等通过微注射法成功 地获得了转基因麝香百合植株[3]。赵印泉等分析百合Lf 2 M ADS1和LfM ADS3基因的功能,认为LfM AS D1是百合花器官 发育的B 功能基因,LfM AS D3是百合花器官发育的SEP 基因[6-7]。黄子锋等建立了适合百合种质的RAPD 优化体系,具有较好的扩增效果[8]。李刚等获得麝香百合转基因植株,对经过抗性筛选的百合转化植株进行PCR 分子检测,部分转 基因植株呈阳性,初步证明T -DNA 已插入到百合基因组中[9]。童巧珍等以百合新鲜鳞叶为材料,研究并确定了百合最佳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 )分析方法[10]。王凯等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建立了百合金黄精灵鳞茎的遗传转化体系[11]。 2 百合化学成分 2.1 一般性成分 百合鳞片中钙、镁、铁、铝、钾、磷含量较 高,同时还含有锌、钛、镍、锰等微量元素[12]。另外有报道称百合含有17~19种氨基酸,其中6~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12-13]。百合淀粉粒含量也较高[14]。 2.2 功能性成分 除一般性成分外,百合中还含有许多具 有生理功能成分,如磷脂、百合皂甙、百合多糖(包括百合膳食纤维)、秋水仙碱等。对这些功能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物化特性、生理与药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2.1 磷脂。磷脂对生物膜的生物活性和机体的正常代谢 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比较重要的天然磷脂有磷脂酸、卵磷脂、脑磷脂、磷脂酰丝胺酸和磷脂酰肌醇。磷脂可以促进神经传导、提高大脑活力,治疗神经紊乱等。磷脂缺失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产生。如记忆及生长机能失调、骨质畸形和消瘦。吴杲等在对卷丹、百合、川百合、药百合、麝香百合5种百合鳞茎进行磷脂成分分析中,5种百合鳞茎中均含有脑磷脂、卵磷脂等多种磷脂成分[15]。 2.2.2 百合皂苷。百合皂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甾体皂苷。 吉宏武等从卷丹中得到两种甾体皂甙:皂苷1为含有提果皂苷元与3个糖基的甾体皂苷,皂苷2为含有薯蓣皂苷元与3 个糖基的甾体皂苷[16]。侯秀云等从百合中分离得到β2谷甾醇、胡萝卜苷、正丁基2β2D 2吡喃果糖苷、262O 2β2D 2吡喃葡萄 糖3β,262二羟基252胆甾烯216,222二氧32O 2α2L 2吡喃鼠李糖2 (1→2)2 β2D 2吡喃葡萄糖苷、262O 2β2D 2吡喃葡萄糖3β,262二羟基胆甾烷216,222二氧232O 2α2L 2吡喃鼠李糖2(1→2)2β2D 2吡喃葡萄糖苷。其中I 、Ⅱ和Ⅲ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Ⅳ和V 为新化台物,初步药理试验证明,这两种皂苷对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有镇咳作用[17]。杨秀伟等从卷丹鳞片中得到2 个甾体皂苷,鉴定化合物1为薯蓣皂苷元32O 2{O 2α2L 2鼠李糖基2(1→2)2O 2[β2D 2木糖基(1→3)]2β2D 2葡萄糖苷,化合物2 为薯蓣皂苷元32O 2{O 2α2L 2鼠李糖基2(1→2)2O 2[α2L 2阿拉伯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36):15833-15834,15869 责任编辑 王淼 责任校对 傅真治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综述)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湛江师范学院09生本一班徐意媚2009574111 摘要:遗传学是一门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学科,起源于人类的育种实践,于1910年进入现代遗传学阶段,并依次经历个体遗传学时期、细胞遗传学时期、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时期、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目前遗传学在医学、农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表遗传学在肿瘤的治疗方面。21世纪将是遗传学迅猛发展的世纪,在经济、微生物、工业、制造业等许多领域都将有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遗传学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1 现代遗传学发展前 1.1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写于公元60年左右的《论农作物》和533~544年间中国学者贾思勰在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均记载了嫁接技术,后者还特别记载了果树的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1] 1.2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期间 许多人都无法阐明亲代与子代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直到18世纪下半叶之后,拉马克和达尔文对生物界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拉马克通过长颈鹿的颈、家鸡的翅膀等认为环境条件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达尔文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行了五年的考察工作,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关系,终于在1859年发表著作《物种起源》,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再到高级逐渐进化的。除此之外,达尔文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论点,并提出了“泛生论”假说,但至今未获得科学的证实。 1.3 新达尔文主义 以魏斯曼(Weismann A.,1834-1914) 为代表的等人支持达尔文选择理论否定获得性遗传,魏斯曼等人提出种质连续论,认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他们还通过对老鼠22代的割尾巴试验,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明确地区分种质和体质,认为种质可以影响体质,而体质不能影响种质,在理论上为遗传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 2.现代遗传学的发展阶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在鸡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在鸡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畜禽基因组研究计划相继开展,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这为准确地评价畜禽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机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也越来越受到育种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且目前已用于生产实践,对提高经济效益和育种效率起到了大的推动作用。而对鸡的染色体上QTL定位工作也有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动物基因定位工作中一个异常活跃的领域。对鸡数量性状的研究也已发展为直接将研究目标指向各个数量性状位点,借助各种遗传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从而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区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本文主要综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在鸡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QTL定位 1.引言 鸡的许多经济性状属数量性状,该类性状的发生受到2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每对等位基因没有显性与隐性的区别,而是共显性的。这些等位基因对该数量遗传性状形成的作用微小,所以也称为微效基因(minor gene),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目前随着QTL 研究的深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数量遗传学的内容,成为新兴的分子数量遗传学的主体,也必将对畜禽的育种改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开创动物育种的新纪元。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2.1 相关概念 Stam(1986)提出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对生物有机体的基因组进行标记,利用标记基因型能非常准确地估计数量性状的育种值,以该育种值为基础的选择,称为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Lander 和Thompson(1990)定义标记辅助选择,为把分子遗传学方法和人工选择相结合达到性状(traits)最大的遗传改进,人们进一步将MAS定义为以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为手段,在连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育种原理和方法,实现性状最大的遗传改进。 2.2 常用分子遗传标记及应用 目前常用于家禽遗传育种的分子遗传标记主要有:(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2)DNA指纹(DNA fingerprint,DFP);(3)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s DNA,RAPD);(4)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5)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另外随着仪器的改善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也发展了很多新型、高效的检测突变的方法。下面主要介绍目前家禽遗传育种中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研究综述 R EV I EW S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A revie w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L itopenaeus va nna mei 张灵侠,沈 琪,胡超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 中图分类号:Q9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096(2008)022******* 凡纳滨对虾(L itopenaeus v annamei Boone),由于其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对饵料的要求低,肉味鲜美、出肉率高,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凡纳滨对虾自1998年从美国夏威夷再次引进到中国华南,并相继突破集约化防病养殖和全人工繁育技术以来[1],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动物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种类,其养殖产量已达到中国养殖对虾产量的80%~90%。然而目前中国凡纳滨对虾亲虾多数直接从虾塘挑选,造成品质参差不齐,抗病力下降,生产周期延长,严重制约了中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凡纳滨对虾亟需形成稳定优良的养殖品系。 对虾的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近年来由于各种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对虾的遗传学和育种研究,研究步伐明显加快。作者主要对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学和育种学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和评述,为进一步开展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学研究提供参考。 1 遗传学 1.1 基因组和染色体数目 细胞遗传学是进行遗传育种的基础,对虾细胞遗传学研究最早是Carnoy报道了褐虾(Crangon cat a p hract us)的染色体。到目前为止,已报道的对虾属虾类共有12种,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较小,多数对虾二倍体数目为88,少部分为92,其中凡纳滨对虾染色体数目尚有争议。1982年Mayorga[2]报道凡纳滨对虾染色体数目为2n=92,后来Chow[3]发表的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染色体数目为2n=88,同时Chow[3]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nt ry)测定了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大小,大约是人类基因组的70%。最近邱高峰等[4]统计了凡纳滨对虾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2n)和减数分裂二价体数目(n),报道凡纳滨对虾染色体数目为2n=88,n=44,与Chow 等研究结果相一致。 1.2 数量遗传学 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遗传性状,如生长速率、体质量、抗逆性、抗病性、饵料转化系数等,均为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研究和改良数量性状是遗传学和育种的重要内容。但水生动物不像陆生动物,易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如研究重要经济性状需要的大量亲本、明确的家系和相配套的养殖条件[5]。现在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 j a ponicus)已经成功获得了大规模确定交配的家系[6,7],加快了特定选育目标的实现。估算遗传力(heritability)大小对于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相关文献,由全同胞来估算对虾生长速度的遗传力是0.3~0.5[6~9],为指导对虾生长性状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凡纳滨对虾经一代选育后,其生长力只有4.4%[6]。暗示估算遗传力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且估计值存在较大的标准偏差。凡纳滨对虾有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如表1。最近刘小林等[10]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形态性状(头胸甲长、体长、头胸甲宽、尾长等)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大小,通过形态性状的选择达到选种目的。 收稿日期:2005201206;修回日期:20052032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ZKCX22211) 作者简介:张灵侠(19802),女,安徽蒙城人,在读硕士,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沈琪,通讯作者,电话:020*********,E2mail:zhangling xia1980@https://www.doczj.com/doc/3c18648903.html,

最终水产养殖学1213-梁贵福-201221031077-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养殖管理

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养殖管理 [摘要] 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养殖虽适合高密度、高资源利用率、强可控性的养殖模式,但其成功率确无法完全保证,养殖过程中只能通过改进硬件设备、提升养殖管理水平来提高养殖成功率。首先,前期的清塘和消毒工作必须做到位;其次,培育好水色,采用施肥培养微藻类和泼洒微生态制剂相结合来稳定水色是养虾必不可少,其占养虾成功的一半;第三要定期换水,避免大排水大换水,防止水体老化;第四要定期口服解毒剂、抗应激剂和营养与保健物质,保证对虾健康生长;最后,病害要以防为主,当发生病害要及时发现并准确治疗,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养殖管理病害防治

Penaeus vannamei higher-altitude ponds aquaculture management Abstract: Penaeus vannamei ponds high although suitable for high density, high resource utilization, strong controlled breeding patterns, but the success rate is indeed not fully guarantee,the breeding process can only be through improved hardware, improve aquaculture management to improve farming Success rate. First, the Preliminary work clear pond and disinfection must be done bit; secondly, to cultivate good color, the use of fertilizer spilled cultured micro-algae and micro ecological preparation to stabilize the color combination is essential for shrimp, which accounts for half of the success of shrimp; third, we must change the water regularly, avoid large drainage large water changes, prevent water aging; fourth to regularly oral antidotes, anti-stress agent and nutrients to ensure healthy growth of shrimp; and finally, to prevent the main diseases, when disease to discover the event and accurate treatment, isolation and take measures to avoid cross-infection. Key words: Penaeus vannamei Higher-altitude ponds Aquaculture management Disease prevention

遗传育种学综述-郁金香育种研究进展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 课程论文 郁金香育种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姓名 学号 专业 成绩 指导教师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印制 年月日

郁金香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郁金香隶属于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属(Tulipa L.)又名洋荷花、草麝香、金 香等,因其花色艳丽、花姿优美而倍受世人青睐。成为风靡世界的著名球根花卉之一,其栽培历 史长达300 多年。郁金香属一共有150 个种,原产于小亚细亚、中亚(包括中国新疆)和地中海 沿岸地区[1]。郁金香品种多达8000 多个,但常用的品种只有200 多个, 1593 年莱顿大学的 Clusius教授将从土耳其引种到维也纳的郁金香带到荷兰,并传遍荷兰、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至今 郁金香以经历了400 多年的育种史。在品种的选育中荷兰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法国、英国、 日本等国家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郁金香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较短,目前,国内对郁金香品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栽培、病虫害、引种上,而在品种选育方面仍有很大欠缺。 关键词:郁金香新品种育种杂交 1 郁金香的育种意义 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的属名“Tulipa”源于波斯语,系“帽子”和“伊斯兰头巾”(指花的形状)的意思。郁金香因其外形典雅、花色纯正、花色繁多而深受世人喜爱,被誉为“花中皇后”,成为胜利、凯旋的象征[2]。郁金香也是世界著名的鲜切花,成束插于较大的花盆中,既朴素大方又色彩艳丽,成为风靡世界的著名球根花卉之一,其栽培历史长达300 多年。郁金香也适合盆栽,是冬春节日高档的盆花。由于该花卉较适合园林布置,现已广泛应用于花坛、花境、园林小品或作地被以及主题花卉展览,具备良好的园林应用前景。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荷兰每年输出的郁金香占世界第一,成为该国的财源之一。郁金香的园林栽培种极多,作为重要的地被层花卉,可成片成群培植,构成绚丽多彩的色块,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也可在花坛或大草坪边缘片植、丛植。 2 郁金香属的种质资源情况 2 .1 野生资源及其分布 郁金香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 ,原产于小亚细亚、中亚(包括中国新疆)和地中海沿岸地区[1]。国产及常见栽培郁金香的分布简介如下:郁金香(T.gesneriana),原产土耳其,我国引种栽培;老鸦瓣(T.gesneriana),原产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陕西,生山坡草地及路旁;二叶郁金香(T.erythronioides),产浙江、安徽;准葛尔郁金香,产新疆西北部,生于平原荒地;天山郁金香(T.tianschannica),仅产新疆西部海拔1000-1800 m的山地草原;新疆郁金香(T.sinkiangensis),产新疆天山北麓海拔1000-1300 m的平原荒漠。现在的野生郁金香无一能被证明是栽培品种的原始

家禽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家禽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过去二十年中,全球家禽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世界禽肉消费量超过牛肉,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消费肉类,鸡蛋生产量从2650万吨上升到5579万吨,而且世界家禽消费量今后还将继续维持上升趋势。所有这一切的形成都与家禽科学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就家禽遗传育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 1.家禽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 家禽遗传资源是家禽育种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据估计,现代养禽业取得的巨大成就40%应归于家禽育种,而其中优异种质资源在育种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50%。中国地方鸡遗传结构差异显著,血型基因纯合系数较低,血型因子分布相当分散,构成了我国丰富且具有极大选择潜力的遗传资源。 2006年农业部确定了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中的家禽品种,鸡23个:九斤黄鸡、大骨鸡、鲁西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漳州斗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狼山鸡、清远麻鸡、藏鸡、矮脚鸡、浦东鸡、溧阳鸡、文昌鸡、惠阳胡须鸡、河田鸡、边鸡、金阳丝毛鸡、静原鸡;鸭8个:北京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建昌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高邮鸭;鹅10个: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鹅、皖西白鹅、雁鹅、豁眼鹅、酃县白鹅、太湖鹅、兴国灰鹅、鸟鬃鹅。安徽省著名的禽类地方品种有:淮北麻鸡、淮南麻黄鸡、平铺麻黄鸡、黄山黑鸡、皖南三黄鸡、天长三黄鸡、亳州斗鸡、枞阳媒鸭、巢湖鸭、皖西白鹅、雁鹅、皖中四季鹅。 我国地方禽种自然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粗饲,觅食能力强,蛋肉品质优良。不少鸡还具有珍贵的优良经济性状。如边鸡产褐壳大蛋,平均蛋重66 g,在-30℃气温下也能生存繁殖;仙居鸡体小省料,年产蛋高的可达200个以上。丝毛乌骨鸡的药用保健性能闻名世界。原产于北京的北京鸭已成为遍及全球的优良鸭种,当前世界的肉鸭几乎都是北京鸭的杂交后裔。中国地方鹅的产蛋性能可能也要居世界首位。 现代化养禽业追求专一化和高产化,通过专门化品系间的杂交配套,以有限的品种资源组成配套系大面积推广,而大量原始品种遭到抛弃,少数则畸形突变,与此同时由于强调某一性状而丧失另外一些重要性状,致使家禽资源的匮乏和消失更加严重。发达国家目前品种数量已为数不多,遗传基础很窄,仅依靠良好的

总结的七个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要点

最新总结的七个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要点 近几年大家养殖南美白对虾都有同感,越来越难养了。“偷死”问题每位养殖者都要面对,很难避免!慢慢地,大家也都习惯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偷死是“迟早”的事,所以只能想方设法让对虾迟点死(注:迟就是60条/斤左右,过了盈亏线),甚至养到更大,养到更高的产量。如何才能做到让对虾迟点死,下面总结一些要点,供大家分享。 一、优质苗种 市场上很多时候,对虾养得不好,好多养殖户第一时间都会怪这个苗种不好,可见苗种对成功养殖的重要性,所以在此也建议大家选择优质苗种来养殖。但实际上也有些老板怕养好苗,觉得长得快,死得快;“偷死”来得急,来得多!为什么会这样? 1、长得快,蜕壳多,抵抗力差,容易感染有害菌 2、长得快,虾体营养、溶氧要求高 3、长得快,“同时”蜕壳多,水体营养、溶氧要求高 了解了好苗为什么长得快,死得快了,我们选择适合好苗养殖的管控方向,会不会好养些?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只能让虾尽情地长,跑得快,“迟”点死,才能有钱可赚! 二、壮苗、保苗 选择了优质的苗种,合理的放养密度,下面就要保好苗,有苗才有养下去的意义,有苗中后期水体才好管控,有苗才有产量。保苗首先要想方设法壮苗!保苗操作关注细节和方案: 针对南美白对虾: 1、投苗前2个小时用拜激灵6亩/包速补100 4亩/包沿池塘边泼洒后再投苗。 2、投苗后每5天使用微量元素速补100泼水一次,直到虾体达100条/斤左右;天气突变,速补100加拜激灵一起用,缓解应激。 3、投苗后,“清罾”前7天,关注“转肝期”,拜水安德维乐彼奥酸拌料投喂,调肝护肠,加强虾体质。 针对水质、底质: 1、清塘进水消毒后(欣碘4亩/瓶消毒,无需解毒),投放生物净水剂8亩/ 拜生源4亩/包红糖5斤/亩,注意水色,“黄绿”色为好。

凡纳滨对虾的选育与家系的建立

研究报告 REPOR TS 凡纳滨对虾的选育与家系的建立 陈 锚1,2,吴长功3,相建海3,黄 皓2,刘小林4,刘翠红1,何建国1,孙成波5 (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海南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海南三亚572536;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陵712100;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采用对虾阶段式种群选育与家系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三个不同来源的14个凡纳滨对虾(L 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群体为基础进行个体选育、家系选育和家系内选育。共建立了206个不同的凡纳滨对虾家 系,养殖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指标,逐渐淘汰了126个生长、抗逆性状较差的群体,在80个家系养殖到 150日龄的商品虾期,对各家系的生长状况和畸形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在相同或相近的养 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成活率和畸形率差别较大,150日龄对虾的体质量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最终保留了40 个生物学性状较好的群体进行F2代的繁育。创造性地进行了对虾的家系选育和个体选育,并首次将对虾的 畸形率作为选育的指标之一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对虾的家系选育体系,为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很 好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对虾健康养殖提供了潜在的良种。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L itopenaeus vannamei);选育;家系 中图分类号:Q1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096(2008)1120005204 凡纳滨对虾(L itopenaeus v annamei)近年来已在全国沿海及部分内陆地区形成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目前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海南省1998年以前以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主,2000年以后则逐渐以养殖凡纳滨对虾为主,2001年面积及产量均为70%左右。但是,随着养殖代数的增加和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化,其周期短、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及抗病能力强等优势愈来愈不显著。因此对优良品种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 选择育种是培育具有特定经济性状的品种或品系的经典的、基本的育种方法,在水产动物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对虾的选择育种已在国内外迅速展开。Lester[1]1983年报道了美国进行海产对虾选择育种规划,主要包括的物种有L itopenaeus aztecus, L itopenaeus seti f erus,L itopenaeus st y li rost ris和L itopenaeus v annamei。在过去的10年间,美洲和亚洲都已启动了对虾的育种项目,1995~1998年,美国国家农业部(U SDA)和海洋研究所(O I)[2,3]执行了凡纳滨对虾的选择育种项目,基于对生长性能和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抗性等权重的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择育种。Moss 等[4]1999年报道,514个全同胞家系的生产性能与TSV感染的家系存活率呈负相关(r=-0.45)。1998年两个独立的育种品系建立起来,一个是完全选择生长性能,另一个以70%为权重选择TSV抗病性和30%为权重选择生长性能。Argue等[5]2002年研究了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桃拉综合征病毒的选择育种,经过一代选择,选择育种后代比对照组生长速度提高21%;半同胞遗传力为0.84±0.43,现实遗传力为1.0±0.12。G oyard等[6]2002年研究了红额角对虾(Penaeus st y li rost ris)的快速生长的选择育种。第五代选择反应为21%。Hoang等[7]2002年研究了池塘养殖墨吉对虾生长、性成熟和产卵性能的选择效果。Hetzel等[8]2000年研究了日本对虾生长的选择反应以及遗传力,一个世代的选择反应平均为10.7%,向上选择的选择反应为8.3%,向下选择的选择反应为13.1%,6月龄平均现实遗传力为0.234,与子亲回归估计的遗传力0.277没有显著差异。Tang等[9]2000年报道了选育的超级蓝对虾(Super shrimp(注册商标))与SPF凡纳滨对虾的幼体和稚虾抗IH HNV的能力。喂饲感染病虾30d,结果证明超级蓝对虾不感染,具有抗IH HNV的能力,而SPF凡纳滨对虾受到感染。Benzie等[2]1997年报道了斑节对虾半同胞家系的遗传力。通过人工授精的办法获得18个半同胞家系,认为在6~10周的早期发育中,母性遗传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哥伦 收稿日期:2005209213;修回日期:2008209208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蓝对虾凡纳滨对虾优质苗种培育技术”;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作者简介:陈锚(19752),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对虾健康养殖研究;相建海,通讯作者,E2mail:jhxiang@https://www.doczj.com/doc/3c18648903.html,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大全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大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池水pH值的调节。南美白对虾养殖适宜的池水pH值范围是7.9-8.5,整个养殖过程都要求池水pH值保持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虾的生长。 解决方案:池水pH值过高,可施用降碱菌(醋酸菌及乳酸菌制剂)或工业醋酸调节;pH值过低,可施用熟石灰调节;若pH值不稳定,上午和下午变化差值太大,可施用大理石粉、白云石粉(碳酸钙)和小苏打,以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即增加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水色发红、发白、发黑的处理。虾池水色发红是甲藻繁殖过盛,而水体发白一般意味着细菌大量滋生,发黑则是水质严重老化, 有机物含量过多。 解决方案:先排掉50%的池水,在晴天上午施用强克202,3小时后加水,下午施用超级底净,晚上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72小时后再施用绿水利生素或益水宝(芽孢杆菌),水质即可转为正常。 3、防止“转水”和“倒藻”。在“转水”发生前,虾池水体表面暗淡,此时排水30-40厘米,施用活性黑土(腐植酸钠),再加水至原水位。养殖前期出现“倒藻”,主要原因是水体缺乏营养盐类,应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出现“倒藻”,是因为水质老化,应先排水30-40厘米,施用益水宝,然后加水至原水位。 4、怎样抑制丝状藻。南美白对虾虾苗下池后,池底产生丝状藻,主要原因是肥水后时间过长,池水太浅,水质偏瘦。此时不能施肥,否则丝状藻会迅速长满整个池底,也不能使用药物。 解决方案:添加新水至水位达1米左右,每亩水面1米水深施用光合细菌5公斤,或从其他健康池抽水引进藻种,在晴天上午施用活性黑土处理水质,并遮挡阳光,再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快速肥水,保持水体透明度20厘米,两天后丝状藻会因得不到阳光而死亡。 5、暴雨之后的虾池管理。台风、暴雨容易造成养殖池水体温度、盐度、溶解氧出现严重分层现象,pH值急剧下降,并可能产生底部缺氧,出现“倒藻”现象,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极为不利。 解决方案:暴雨过后要开启增氧机,用熟石灰调节池水pH值至正常,投饲量适当减少,也可以暂时停喂。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C、对虾病毒净及生物酶活性添加剂等,增强对虾抗应激能力。

遗传标记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2004年2月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第39卷第1期92~96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双月刊遗传标记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马彬云,吴建平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遗传标记辅助选择(MAS)已经在动物改良中获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识别有效的遗传标记,即这一标记应与控制这些数量性状的基因(QTL)处于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状态。就目前遗传标记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遗传标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以期引出这一技术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供思考。 关键词:MAS;遗传标记;分子标记;动物育种;QTL 中图分类号:S 8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15(2004)01-0092-05 Research progress of genetic maker technology in animal breeding MA Bin-yun,WU Jian-p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ansu,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science, Genetics Makers-assisted Selection (MAS) has already obtained prominent genetic progress in animal breeding, in which the key aspect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useful genetic markers that ought to be in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ith the major gene which dominates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The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perspective of th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nimal breeding. Key words:genetic marker;molecule marker;animal breeding;QTL 在动物遗传育种中应用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为动物育种高效而精确地选择目标基因型开辟了新道路,也使传统的育种工作跨上了新台阶,从而使可望识别具有优良基因的种畜个体,提高选择强度,缩短世代间隔,以期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已成现实。在家畜育种中尤其对于限性性状、低遗传力性状及难以测量的性状,应用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其优越性就更为明显[1],可显著地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遗传改进量。 1 遗传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生物的系统分类,物种的起源和进化,种群遗传结构考察以及生物多样性分析等研究都涉及到遗传分析,遗传分析需要有效的遗传标记。对动物进行MAS亦必须找到恰当的遗传标记。 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克隆技术和DNA重组技术的日趋完善,特别是PCR技术和新的电泳技术的产生,使各种分子遗传标记应运而生,给动物遗传育种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革命性的变化。 1.1 遗传标记辅助选择(MAS) 在动物的遗传育种中,标记辅助选择的出现是伴随着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已经成为目前家畜选育和研究的热点。 标记辅助选择由于充分利用了表型、系谱和遗传标记的信息与只利用表型和系谱信息的常规选种方法相比,具有更大的信息量[2]。 目前,MAS在动物的选育中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事例,猪氟烷(halothane, HAL)基因和雌激素受作者简介:马彬云(1976-),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

凡纳滨对虾

Penaeus vannamei nodavirus segment RNA2 capsid protein gene, complete cds GenBank: EF137180.2 GenBank Graphics >gi|306960192|gb|EF137180.2| Penaeus vannamei nodavirus segment RNA2 capsid protein gene, complete cds CCGCGCTGAGCGTTAAGCGACGTGATCGCGTGCGGCGCAACGGATCGGCGAGTTTACTAATGAAACGTAAACCAAATTC TAATCAGAATAACAACAACAATCGTGGGAACGGCAATGGACTCCGCCGGGTGCGTGGCGGAAGGGTATCTCGCCGAAGG GTGGTTATCAATCAATCCAATCAAAGTATGCCCGTCACGAGTAATGGCGCTCCTTTGCAAGCTCTCACTTCCTATTCTC GTCCCAACGTTAATAAAATATCTCGATTGGGACCTGACTCCGACTTTCTGACTTCTGTGGTGGCCAAAGCTTCTACTAG TATCGTTACTCCAGCAGACCGTATACTTGTTAAGCAACCGCTATCAGCCTCCTCCTTCCCTGGTACTAGAATTACTGGT TTGTCTAGTTATTGGGAACGCTATAAGTGGTTATCAGCTGTAGCCCGTTACGTCCCAGCGGTGCCAAATACAGTTGCCT GTCAGTTTGTCATGTATATTGATACTGATCCTCTCGACGATCCTTCTAATATATCTGACGATAATCAAATTGTGAGACA GGCTGTCTCACAGGCTGGTTCAAATCAGTTTAATTTCAATACTTCCAAAACTGTGCCTTTGATCGTTCGAGCAGATAAT CAGTATTATTATACTGGAGTGGATAAACAAAATTTACGTTTCAGTCTGCAGGGTATCCTTTATATCATTCAGGTTACAG ATCTCATTAATTTCAATGGTGAATTGATTACTCAAGATCTGACCTGTGGTTCCCTGTTCTTGGACTGGCTTGTGAATTT CTCTATTCCTCAAATTAATCCAACCAGTCTTACAGACGTTCGTGTGGATAAGGCAGTTAACTTCATTAAACCTGAAGTT AGTGGTGTTGCTGAAATTCAAACGGTTACTGGTCTTTCACCTAGTACCAGTTACCTTCTAACACCTGCTTTTCT AGAGC AGAATTTCCAGTCAG AGGCTGGTATTTACATCTTGT CTGCCACACCAGTTGAGGGCGAAGGTACTATTTCAATCA ATAT GGATCCTACAGTTACGACTGT TTCAGGTTTCA TTAAGGTTAAGACCGATACCTTCGG TACCTTCGACCTCTCTGTCGTC TTAACTACTGCTAGTAAGAAACAAACCACAGGTTTCAATATTATAGCAGCTACTTCTTAGTTTGTGTGTTTATCTTT 野村病毒LAMP引物序列:网站得到序列如下 AGAGCAGAATTTCCAGTCAG AGGCTGGTATTTACATCTTGT tatacctaggatgtcaatgctgaca-反向序列5‘-3’---ACAGTCGTAACTGTAGGATCCATAT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一、游塘情况 1.早上出现趴边或游塘:一般是缺氧、PH值低、底差所致。 2.中午时间段游塘:一般是中毒性,温度高,毒性强。 3.下午太阳下山前后二小时,一般是PH值高,氨氮中毒所致。温度越高,PH值越高,氨氮中的分子氨的比例就越高。分子氨作用于虾的鳃,导致生理性缺氧,虾急躁不安就容易游塘。过了这个时候段,虾就安静下来。 4.晚上九点到凌晨4点多,虾急躁不安,狂游,一般是PH值低,虾脱不了壳所致。 二、虾池底质不好的现象: 1.增氧机开动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泡沫发黄、发黑或开动时下风口可闻到稍臭的味道。 2.池角泡沫发黄、浮杂物发黑。 3.池底有泡沫上升,特别在阳光的照射下。 4.池水水层分色。 5.缯网突然变脏、网底变黑、有胶状物。 6.在池岸边比以前多有野小虾,杂蟹之类的。 7.向上觅食的白虾多。 8.水变浓稠,风吹过水面只出现细密的水纹。 9.PH值早晨和下午测量基本无变,长期低于7.3或高于9.010.塘的上空有很多鸟盘旋。 11.土塘的高出水位几厘米处一圈发黑,有硫化氢的残迹。

12.投料时,木伐动时,会有虾跳,或有影子经过也跳,夜里灯照也跳。 13.虾经常看到有趴边的。 14.停机仅一二小时虾就出现缺氧的状态。 酸碱度变化情况 1.一般在7.8-8.6之间,日变化量不超过0.5的话,是最理想的2.早上低过7.5,下午高过9,一般是藻旺所致。 3.全天都在7.8以下,塘底酸化,虾容易出事。 4.全天高过9,就要查明原因,是盐碱地,还是石灰等过量所致。 5.前几天处于正常值,这几天测时,感觉数值都在下降的话,那就是准备酸化; 6.PH值早晨和下午测量基本无变,长期低于7.3或高于9.0,就是底差了,要处理水和底 中毒性和细菌性死虾的不同之处。 一般而言,毒素的浓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像细菌的生长史一样,分为四个期。中毒性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的话,虾死得很快,就几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就会几乎死光,我曾见过一次强酸中毒,也是爆发性,就仅是四个小时,虾好像不想呆在水里,像爆锅一样的跳,像下雨,呵呵,就想跳上岸,几个人在塘边上捡虾都赶不上它跳上岸的速度。 毒性,和温度成正比、和溶解氧成反比,像中午死虾增多的话,多为中毒性。而早上死虾增多的话,就是溶氧不足而导致本来身就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