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

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结合新课标和单元目标,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崇高的品格和精神

2、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精当的选材。

3、理解生动的语言和包含的激情,体会记述中精辟的抒情议论。

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章,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二、方法与过程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个性,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从旁引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感受伟人的风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中,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本文有许多言简意丰的词语和诗句,不理解这些词句就无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根据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格。体会语

言方面的特色。

【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七子之歌》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歌曲以前学过吗?谁知道这首歌所写内容吗?

生1:学过。是写澳门回归的。

生2:不对,是写澳门是我们祖国的领土,被外国人占领了,作者写这首歌是要表达澳门必须要回到我们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刚才这位同学讲的很好,那你知道这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生2:知道,是闻一多先生。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这节课的内容就是有关闻一多先生的。(生众笑)

师:看来你已经对文章的预习很充分了。那么你想了解闻一多先生作为爱国人士如何锲而不舍地钻研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寻求救国之路,如何酣畅淋漓地大骂反动派特务吗?

生2:想!

师:大家想知道吗?

全体:想!(声音洪亮)

师:那就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吧!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幻灯片)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根据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学生在认真阅读,不时有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师:好,大家读过文章了,谁能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生3:我觉得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这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师:何以见得?

生3:因为课文的第七、八两段说明了。

师:请你读读这两段

(生3富有感情地朗读,师表赞扬,请其坐下)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两段,谁知道这两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生4:起到连接作用。

生5:起到过渡作用。

师:两个人两种意思,连接和过渡?哪个词语更恰当些呢?

生3:我觉得是起到过渡作用,因为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师:怎么理解承上启下?

生3:承上是针对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启下则是针对作为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

师:恩,很好,谢谢你替老师解答了这个问题。(学生很自豪地坐下)大家对他的观点赞同吗?(生表同意)那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下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体现他怎样的精神?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第一部分。(出示幻灯片)

(学生边细读文章,边讨论)

师:谁能回答上面的问题吗?

生6: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他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

(师问:他是怎么做的?)

生6:他,总是头发凌乱,夜间睡的很少,惜寸阴、分阴。

生7:他十年艰辛写成《楚词校补》(学生校补读错,师予以指正)

生8: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写成《古典新义》

师:通过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十年艰辛;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这些词语可以体现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生3:体现了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很热爱。

生5:体现了想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师:刚才你提到闻一多先生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5不能作答,师示意其坐下。)

生9:这是一句比喻句,将我们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表达闻一多先生要拯救我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他的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师:非常的棒。还有一位同学要补充。有请!

生8:我觉得通过这些词语可以体现闻一多先生有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我将这两位同学的意见融合一下,大家请看屏幕,(出示幻灯片)这些词语正是体现了闻先生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师:还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文章第一部分哪些词语能说明闻先生有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呢?

生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吃尽、消化尽可以说明。

生3:下面还有,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房。远射、文化药房等词语

生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找宝藏。钻探。

师:钻探能不能改成研究?为什么?

生4:不能,因为这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喻的作用就是形象生动,用钻探更能体现形象生动,含义也更丰富了,而研究一词太普通了。

师:恩,同学们都说点子上了,请你们带着你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阅读下刚才你们找的这些句子。请几位同学做下示范朗读。

(生读,让几位学生示范朗读,基本上都能读出这些词语包含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大家讨论了作为学者方面的闻一多先生他的所作所为。那么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怎么做的?请同学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很快就找到,并纷纷举手。)

生10: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师:从小声到呼喊,甚至变成了呐喊。他都说了些什么呢?

生1: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新,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生4: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师:闻先生多将的油印物指的是什么?

生4: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生4: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这句话的时候像不像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学生都表示否定!师做示范,再请生读,读出了点语气。)

师:可能刚才闻一多先生的这一句话,有些同学觉得读的还不够,老师这里准备了闻先生在这群众大会上演说的最精神的一段。下面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扮演闻一多。首先酝酿下气氛,你们现在不是在21世纪的教室里,你们现在是在1946年的昆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大肆逮捕、杀害进步人士,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被国民党杀害了,闻一多先生非常愤慨,不顾生命危险参加这次集会。(出示幻灯片)

(生边酝酿边朗读)

师:同学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在你的身边有很多支持你的人,也有很多特务,读出那种慷慨淋漓的语气,先请女同学来当闻一多先生。

(两位学生读的相当的好,可以看出他们平时就很注重朗读。读完后,全体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这次演讲叫《最后一次演讲》吗?

生3:因为他讲完这次演讲在回家的途中遭到特务的杀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3:我是通过查找资料得知的,而且书上也写了,他说: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课前准备的是多么充分呀。(生3听了喜滋滋地坐下)结合刚才的演说,阅读有关闻先生所说的话,请思考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是怎么说和做的呢?

生11:敢说敢做,言行一致。

师:请用书上的语言概括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请齐读,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一致?

(生齐读最后一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师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讨论,使我们知道一个人应该要始终做到言行一致,希望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以后,闻一多的这种精神能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使我们的同学都能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布置作业:观察你钦佩的人,仔细观察他的言行,通过典型事例,写一篇文章来记叙下来。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我们是该继续主导课堂还是让位于学生?我们是该继续将教科书的内容强加给学生,还是将学生的闪光点作为教师的学习内容?我想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代替教科书的思维。我始终认为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而如何让学生调动起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志之一,我觉得这节课我做到了,因为我能把自己退在幕后。就像音乐会的指挥,我是背对观众的,而面向观众的是我们的学生。从歌曲到角色(学生读《最后一次演讲》)互换,学生走进的课文内容,走进了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隐约感到,他们真正领会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

一堂课是将所有的东西都塞给学生,还是抓住一点?我抓住了一点,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还抓住了一点,一篇杰出的文章应该怎么来写。后面一点可能学生收获不大,但是前

一点,我相信绝大数学生都能体会到了。所以语文,不应该只是教授字词句,更重要的应该是人文精神。

但是这节课还是有那么的缺点:不小心字写错了,太粗心课件有问题,太随意课堂语言显得有些浅淡,太急于求成,错过很多精彩的瞬间。

人教版《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二

人教版《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二 一、看图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展示北京的风光图片 同学们,谁能知道这是哪里呢?(天安门、故宫、万里长城、颐和园、天坛......)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2.导入:有一个山村的小朋友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也想去北京,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板书课题:我多想去看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先拼读一遍课文,生字先拼一拼音节然后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读后评议。 3.出示生字卡,(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等)相机学习方字旁、心字底,指导“升”字的写法。 4.同桌大声地互相指认读。 5.这首诗歌中有不少词用得可好了,我们来比比看,谁最聪明,读得最快。出示生词卡(苹果状),指名读。(读得好的,苹果送给他)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要求大家专心地听,看看谁听出来了,老师是

怎么读的? 2.自由读,想一想课文中妈妈告诉“我”什么,“我”又说了什么? 3.读后回答。 出示:妈妈的话。 4.你能自己读懂吗?你知道了什么? 5.(出示课件)理解“弯弯”、“遥远”、“壮观”,指导朗读。 相机进行词的训练:弯弯的() 6.“我”说了什么? 出示:“我”的话。 我多想去看看,看什么呢?为什么要去北京看升旗仪式呢?我们来读几句话 出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都在北京办公、生活、处理国家大事、接见外宾,你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镜头吗?同学们想去吗? 出示: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你们见过五星红旗吗?它是什么样的?(出示国旗) 出示: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 只有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是和太阳一起升起来的,一边是冉冉升起的太阳,一边是在国歌声中飘扬的国旗,那种庄严的场面多么激动人心啊!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小作者的心愿,谁能把这个山村小朋友特别想看升旗仪式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暑假,在学校倡导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我选择了《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这本《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古诗教学,第二辑为:词的教学,第三辑为:古文教学。书中共收录了王崧舟、支玉恒、于永正等13位名师的20节古诗文课堂教学实录。研读这20节课,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大师的课堂之中,领略了他们课堂教学那种平实中透大气、朴实中显浑厚的不折不扣的大家风范,感受到了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高超的课堂驾驭技能以及课堂背后那厚实的文化和文学底蕴,仰慕不已,叹服不止。 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用历史与文学的视角,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夜泊枫桥听到的姑苏钟声解读得酣畅淋漓,使人穿越了历史的长空,感受到魅力四射的经典文化;他的《长相思》一词的教学,为我们在诗词教学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了一种“和解”之道。他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他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用他的课堂为大家呈现了真正的“诗意语文”。品味他的课堂实录,心里就要着实陶醉一番,同时也必定要在心里想起一句古人的话:“读他的作品,同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令人自觉形秽。” 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她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她的课永远都是那样激情四射,在激情澎湃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她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课上,她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读出古诗词特有的抑扬顿挫和平仄有序,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仅一节课中,她自己说出的及引导学生说出的古诗词就达近十首,而且信手拈来,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她的语文积累功底之深厚!她的激情和智慧正是来源于其厚重的积淀,来源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 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大都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而这需要致力于有品味的朗读,有体悟的朗读。没有过多的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华丽的表现形式,他们照样能把课上得精彩,上得绝妙!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教师的“独角戏”。为何如此自己也作过深深的思考,我将原因归三: 1、自己的文化底蕴远远不够。 自己平时很少去深入地研读古诗文名篇。上学时学的那些古诗文也是些皮毛,真正的古诗文底蕴其实捉襟见肘。曾经试问自己:能背诵多少诗歌能背诵多少名段又认认真真地读过多少古代名著无疑,自己是难以为师的! 2、自己对教学古诗文的认识不到位。

《我多想去看看》课堂实录

《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綦江区陵园小学:xxx 一、复习引入,激情。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11课,一起说一说课题。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师:(师板书课题)再读一遍。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师:我想到哪里去看看呢? 生:北京。 师:是啊!文中的小朋友非常想去北京看看。(贴出带五角星的词语“北京”)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想去北京就让我们坐上特快列车,沿着弯弯的小路摘下路上的星星我们就可以到达北京城了。(课件出示弯弯的小路)孩子们,火车火车开起来! 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师:(拿出13个星星字卡小组开火车读)好,我请坐端正的三小组的孩子读一读。 生:京!(读对了其余孩子鼓掌读三遍京京京)…… 师:非常棒,孩子!恭喜你们来到了北京城! 师:(出示课件天安门)看,孩子们,这是北京城的…… 生:天安门。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出示课件带词语宝宝的气球)看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的气球等着我们去放飞呢!想不想放,孩子们? 生:想! 师:注意听陈老师的!第一个气球,我请一大组读。 生:多想! 师:(齐读词语)二大组、三大组、男同学、女同学、一大组、二大组、三大组、全班。 师:是啊!我们多想去看看北京城啊!有一位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想去看看北京城。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一听他的心声吧! 二、朗读课文,悟情。 师:请孩子们轻轻地打开课本102页。带着这样的读书要求读一读课文。 师:(出示课件我会读)一读,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画,用铅笔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三标,标出这一首小诗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的末尾标上序号。听明白了吗?孩子们? 生:听明白了。 师:好,开始吧!大声的朗读。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很多孩子都读完了。请拿出铅笔,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用横线画一画。然后标出文中一共有几句话。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整理好)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好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山西省朔州市第二小学孙晓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引入谈话: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1、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一种: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第二种: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第三种: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1 2 1 2 1 2 1 2 A B C A B C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生1:衣服衣服

《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单位:老颜集乡闫道口小学 学科:语文 执教:陈玉春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想、告、诉”等12个字;会写“会、北、门、走、京、广”六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心、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 2、认识2个偏旁“心、方”。 3、使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田字格。 教学重难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识偏旁“心”、“方”;会区别形近字并能把生字书写正确、端正。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最想去什么地方呢?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课件出示北京风光图片(课件)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有什么想要告诉小朋友或老师的吗? 能用上这课的课题来说一说吗?(带上感情说)突出“多想”。(课件) 板书课题。 小朋友说得真棒啊!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好吗?齐读。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办法识记,同时学习“心”字底。用上“心”字底是因为想一件事情要用心去想。)(课件) 二、初读课文: 1、有一个小朋友学习非常认真,他想跟你们比一比。他说:想和我比一比吗?我做任何事情都特别专心,听老师读课文的时候不但能听清字音,还可以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呢!你们能做到吗?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那个小朋友学习特别聪明,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会自己读准课文呢!你们行吗?请小朋友们自己认真读一读,划出生字词语。 三、学习生字词语 1、课件出示:大家读得这么高兴,小蜜蜂也来凑热闹了,看,几只调皮的小蜜蜂把生字都采到了她们的篮子里去了,让我们去看看,这些生字是什么。 2、出示生字,学生自己练读。(课件) 同桌检查。指名读。听一听电脑老师是怎样评价的。(课件) 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 3、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什么生字? 学生畅所欲言,相机教学“方”字旁。学生讲得好的奖励玩猜字谜游戏。(课件) 4、比一比,看谁的眼睛亮。(巩固生字学习情况)(课件) 四、再读课文 看,调皮的小蜜蜂把生字新词送回了课文,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读课文。朗读擂台赛。听一听学习伙伴怎样评价。(课件) 五、生字书写 1、学写生字。注意“升”的第一笔。(课件示两次撇的笔画。) 2、你看清楚“广”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吗?(“点”靠近竖中线起笔。) 3、“走”和“足”: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才会觉得舒服呢?(“竖”在竖中线上。) 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4、注意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描红并在书本田字格上书写。 比一比,看谁写得漂亮。(投影) 六、作业 收集有关北京的风光图片和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有关资料。 七、板书设计:听()走()北()开()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生(众):毛泽东。 师: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看课下注释一,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 生(众):1936年2月。 师:193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屏幕上的字音,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生以自己的方式读文,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师:让我们把屏幕上的字词朗读一遍。 (投影展示字词,生齐读,声音不够响亮。) 我们再来一遍,声音洪亮点。 (生再读,声音响亮。)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一生举手,读。) 师:好,这位女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注意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 生(众):感情。 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朗读有哪些技巧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到了六年级,我相信你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课件出示) P《春夜喜雨》 师: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 师: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但积淀深厚,而且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生兴致盎然,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 师:今天咱们就来一同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课件出示标题)(B 板书课题)(齐读)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音(字)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处盛夏,有句谚语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2:我知道了作诗的地点是望湖楼。 师:美丽的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 生3:我从“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课件出示) P全诗 师:自由读诗,看能否读准字音。(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这首古诗就一个生字“遮”,注意是翘舌音,读起来容易,写起来有点难,半包围结

构,“走之”底,先写里面,注意起笔点的位置和关键笔划竖撇的写法,再写“之”写好捺。(教师范写,学生模仿写)。 师:突破了难点字,我们回过头,看能否把此诗读得字正腔圆。(生读)(齐读) 师: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节奏感和意味就读出来了。不信,咱也试试。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练读二、三、四句) P黑——云——翻——墨 // 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相机指导,教师打手势齐读) 师:碰到古诗你就这样读,读起诗来就有韵味了。 师:古诗的另一种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看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生尝试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师:可以小声说说,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看到一个景物都是了不起的收获。(生同桌讨论,说说诗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分享下,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一句一句来。 生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B板书:云)老师认为把“还没有”换成“还来不及把山遮住”,更妥帖。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B板书:雨) 大家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跳入船里的有哪些雨点呢?(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诗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山村的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与妈妈的对话,表达了自己非常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看升旗仪式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 教学目的: 思想教育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知识教学要求:理解13个字,会写4个字,理解两个偏旁。 水平培训要求: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13个字,会写4个字,理解两个偏旁。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课题 谁多想去看看?齐读问题引入 新授自由读全文。 指名汇报读。借拼音读准拼音。 指名读、评读。小组交流 这个孩子是那里的孩子,他想去看什么? 读读看。 他为什么这么渴望看升国旗仪式,去天安门呢?山区的孩子想去看升国旗。 遥远、没去过。抓词体会。 看图当你看到国旗升起来时,你会想些什么? 我们来读读这句话。国旗美丽! 我爱祖国,我爱北京。 学生自由读。结合生活讲一讲。

学习生字练读词语。 猜字谜: 一口咬掉牛尾巴。 保盖头下一个女。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开火车读。 同学挑战读。 告 安 学习方子旁、心字底。 讨论交流。 读儿歌小组读一读,看谁读得好。四人读、开火车读。 指导书写观察“广、升” 观察“足、走”撇笔的运行方向及长短、平撇与竖撇的区别。描红、书空。 巡视学生自己照田格里的范字写字。从同学出现的实际问题中发现自己写字中的优点或问题。好的方面得到强化,不足之处得以改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小朋友,你还记得上一节课学习了什么吗?(学生回答)你们学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还是来学习11课,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生齐读《我多想去看看》) 2. (出示生字卡片)小朋友,你们还记得这些朋友的名字吗?他们叫什么?呜……小火车开啦!(点到的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小朋友,你们把这些朋友的名字牢牢地记住了,真了不起! 3. (复习词语) 今天,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好吃的水果,如果你叫出了词语朋友的名字,我就把水果送给你,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告诉、弯弯、走路、北京城、升旗仪式、天安门广场、多想、开门 4、小结:刚才有很多小朋友都得到了掌声和奖品,没有得到的别着急,等一会儿还有更大的收获呢!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 多想去看看公开课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积累优美词组。 2.能够以“我多想……”为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并和同学分享。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直观地让孩子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从而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有表达的自信心,说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运用所学到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2)生观看有关北京和新疆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吗此时此刻,你想去看看吗你想去看,他也想去看,让我们一同说出我们的的心声,(引入课题)。 (3)师: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还有一位北京的小朋友想到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可是首先得把这些词语宝宝认识一下,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4)你们读的真棒,看来他们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诗写出了他们的心愿,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回顾导入,深入分析 (1)师: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请你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句话中看出来的,把它读出来。(我对妈妈

我多想去看看课堂实录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意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教学过程中要少讲解多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从课文题目"我多想去看看"导入,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种"我多想去看看"的急切强烈的感情,最后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这种感受,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带有生字的卡片。(学生) 3.查找关于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资料;查找关于新疆的资料。(师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媒体导入,整体感知 1.师生谈话,揭示题目。 预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和新疆吗? 生1:去过。 生2:没去过。 师: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同时老师用优美的动作打节奏) 师: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它既雄伟,又壮丽,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每天都同太阳一同升起,那场面非常壮观。你们想去看看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视频) 生:想。 师:你们想知道新疆是什么样的吗?美丽的天山上都生长着什么呢? 2.导语:有一个孩子,他住在天山,他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还有一个孩子,他家住在北京城,他想去天山看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多想去看看》。 3.看,题目中有一个生字是要求会认的,("想"课件演示红色)谁来拼读?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的美丽画面和一曲美妙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发情感。面对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情景,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导学: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或容易读错的字圈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认读它们。 2.学生把生字画出来,小组内多读几遍,想出好办法记住它们。 3.小组汇报。 4.多种方式检查字音。 广场北京告诉天安门非常壮观广场走路 (1)你会读哪个词语?(个别学生拼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等。) (2)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拼音读准了。你能不拼拼音,把词语读出来吗?(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请同桌互读。)

《春》名师课堂实录

《春》名师课堂实录 师:我知道,上个星期天有些同学去春游了,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 赵雅婷:就一个字——美! 朱华伦:美不胜收。 师:不仅美,还美不胜收,你的感受更深一层,好。 吕威:还很快乐。 黄一哲:我感到很幸福,很美好。 师:嗯,你是从自己的心情方面来谈的。 胡博:美丽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 师:哦,景色美,美景多。 邓璞: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师:(笑)是一种投人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吧。 温自豪:我看到美丽的桃花,也看到了许多游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我也在想,桃花开的时候,游人如织,但是,在桃花谢的时候,又有谁来问津呢? 师:这是春天带给你的一些思索,不仅细心观察了,还用心思考了,很好。 杨超:我还觉得春风十分温暖。 孙虎:我眼中的春天是鸟语花香的。 齐梦卉:我觉得春天充满了绿色,充满了活力。 师:真好,开动了一切感官去感受春天。是啊,只要你拥有一双善

于发现美的眼睛,春天就无处不在。通过你们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只有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时候,这世界才是最美丽的。而春天,正是人与大自然最为和谐亲密的时节。朱自清的《春》,就能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现在,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体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 (点评: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学生有话可说,且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师:读完课文了,你们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异口同声)三个! 师:请围绕人与自然和春的关系来概括这三个部分的大意。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说第一部分:?人盼春,大自然报春。?(点击课件显示:人盼春,大自然报春)你们看老师的概括恰当吗? 生:(齐)恰当! 师:为什么? 张楚舒:课文一开始就说?盼望着,盼望着?,可见人在盼春。?东风的脚步近了?,表明春天已在向我们走近,这样,大自然的东风就成了报春的使者。 师:好,谢谢你对老师的理解,也谢谢你对春天的理解。那么第二部分就要由你们自己来概括了,谁来说? 邓璞:人赏春,大自然绘春。

2.《我多想去看看》教案设计

2.《我多想去看看》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意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教学过程中要少讲解多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从课文题目“我多想去看看”导入,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种“我多想去看看”的急切强烈的感情,最后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这种感受,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带有生字的卡片。(学生) 3.查找关于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资料;查找关于新疆的资料。(师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媒体导入,整体感知 1.师生谈话,揭示题目。 预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和新疆吗? 生1:去过。 生2:没去过。 师: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同时老师用优美的动作打节奏) 师: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它既雄伟,又壮丽,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每天都同太阳一同升起,那场面非常壮观。你们想去看看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视频) 生:想。 师:你们想知道新疆是什么样的吗?美丽的天山上都生长着什么呢? 2.导语:有一个孩子,他住在天山,他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还有一个孩子,他家住在北京城,他想去天山看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多想去看看》。 3.看,题目中有一个生字是要求会认的,(“想”课件演示红色)谁来拼读?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的美丽画面和一曲美妙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发情感。面对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情景,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 学实录及点评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2、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天安门升旗的录像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3、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 ⑴我多想去看看。 ⑵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比较中读第三句,最后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要亲门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 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渎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生: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 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生笑了,说:“小马。”)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小马第一次来到咱们这儿,看到这么多的人,他心里十分紧张。谁愿意随便对他说点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生:小马,你别紧张,我们欢迎你。 生:小马,我们愿意和你交朋友。 生:小马,我们班的同学可好了,别害怕。 师:小马真高兴,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新朋友。现在他不紧张了,而且他还特别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评析: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很亲近、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氛围。]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小马过河。) 师: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小马为什么过河? 生:小马过去河了吗? 生:小马是怎样过河的?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快快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阅读当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准字音;3.读通句子;4.读课文,标㈩自然段。 (生自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8个。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边读边带着表情,一会露出了微笑,一会儿又皱紧了眉头,这是怎么回事? 生:当我读到小马过不去河的时候,我替他着急,就皱紧了眉头;当我看到小马最后过河了,我真为他高兴。 师:看来你已经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小马了,说明你读得很认真,很投入,相信你一定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懂得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 1、谈话: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你们能谈谈感受吗? 2、激情:同学们,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我们的国旗都同太阳一同升起,那场面非常壮观。你们想去看看吗?(生:“想”) 3、出示课题,请同学们带着此刻的心情读一读课题。(指读,齐读,读好题目) 4、播放升旗的录象。(观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过渡: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诗写出了他的心愿,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朗读课文,悟情。 1、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全班交流:提醒难读的音,难记的字。 (3)分句读课文。 2、再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学生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 A:理解“遥远”。大山里的人要到北京城,需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B:理解“壮观”。联系看到的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北京天安门广场之大、参加升旗仪式人之多,场面之雄伟,进而体会“壮观”的含义。指导朗读。 C:品读第三句,同桌议一议,怎样读才能表达“我”的强烈愿望。 (3)对比:我多想去看看。 我想去看看。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怎样读好书上的这句? 学习第二段 (1)老师朗读第一句,找出与第一段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2)朗读第二句,完成下列填空。 ()的新疆()的天山()的雪莲 (3)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句。 3、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赛读) 4、指导背诵。 三、拓展延伸,延情。 1、读了这课,你读懂了什么? 2、课外阅读补充:《国旗歌》 3、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课前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

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导入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 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 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嫌恶 ..什.物 虐.待笑柄.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嫌恶 风筝三、中年悔悟(5-11)悔悟、补过 四、现实(12)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

11 我多想去看看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1 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 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听音乐聊天导入5 1、看图,猜这是什么地方?北京天安门。出示音乐,图片,老师带你们走一走。教师描述。“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北京城的中央有天安门城楼,红墙黄瓦,异常美丽。北京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有许多立交桥。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学习北京。读好北京。把北京放在句子中你能读出来吗?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爱北京。 2、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家住在大山里,他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想去北京看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想,有个新的偏旁。给想找朋友。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打开102页,自由读课文,要求:先读课文圈生字,读准拼音来识字。想方设法记生字。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3、课文共有几句话。指名三人读课文的三句话。难读词语引导读好。 重点学习第二句。 这句话中集中了很多生字,大家自由再练习读。指名读。 这是个长句子,断好句子读。齐读。

4、把这些生字都请出来,出示带拼音的生词,指名带大家齐拼读。 5、哪两个字笔画最多最难记? ●城,左边土字旁,表示城楼的建造与土有关。 ●旗,偏旁是方字旁。很多旗子都是方的。我们的国旗叫(五星红旗)。看图。 读句子。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五星红旗。 ●升旗,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时,你是怎么做的? 6 (三)学习课文第二句 1、小朋友你们看,这就是中国的地图,五角星标出的位置就是首都北京。我们在浙江,如果坐汽车,我们要坐两天一夜才能到达北京,如果步行,我们要走155天呢!北京离我们真远。 如果学生提出坐飞机,那就要解释,是呀,现在,交通便利了,去遥远的北京城旅游也方便了。 谁能读好“遥远的北京城”,评价谁读的远。 2、你们想亲眼看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吗?看录象,老师描述。“这就是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每天担任全国最庄严的任务。他们每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准时升国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都是要严格训练的。你们看,这样的升旗仪式多么壮观呀!”读要壮观一行句子。 他们的读出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壮观。 3、朗读指导这一句。 (四)游戏餐盘4选择2个游戏。 登山游戏。 魔方游戏。 一字开花游戏。 (五)写字。3 广和升。观察,三笔是哪个字,四笔哪个字?报给老师写,提醒老师写时注意什么?师范写。生写。

一年级数学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小学一年级人教版) 《数数》教学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数图上的物品和人物。下面,哪位同学能从1数到10呢?(有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数出来) 师:全班一起数一数吧。(全班齐数)非常流利,不错。 二、教授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看到图中有一面国旗,那么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出示1) 生:老师还有一位老师。 师:对!不管是一位老师还是一面国旗,只要是数量只有“一”的,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请同学们再观察图,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1”? 生:一个足球。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 (指后全班都说:“对!”) 生:一栋教学楼。 师:对吗?图上是不是只画了一栋教学楼呢?大家看看。(全班都说:“是!”)那我们学校是不是只有一栋教学楼呢? 生:不是。 (一个学生边说边用手指着几栋教学楼的方位)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学校有好几栋教学楼。 生:国旗上有一颗大星星。 师:哦,你看得真仔细!我们看一下国旗,上面是不是有一颗大的星星? (同学们都仔细的看着,然后说:“是!”)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上课时也很积极,有不一样的意见时能大胆说出来,这一点非常好。 生1:老师,还有一个足球场。 生2:有一个操场。 (教师把学生们说出来的东西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细心,昨天我们只是数了一面红旗和一位老师,这么多的东西都没有数出来,现在你们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 (出示挂图,全班一齐从1数到10)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还有哪些物品是我们没数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我们身上都有些什么器官,比如:我有1张嘴,2只手。同学们能不能用“我有几个什么”来说一说呢? 生1:我有2只脚。 生2:我有一个鼻子。 生3:我有2只手。 生4:我的这只手有5根手指。

部编版一下2《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 2.会写“会、走、北、京、门、广”6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新疆、热爱祖国大地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新疆、热爱祖国大地的感情。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活动体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学会质疑。然后通过自读、齐读、赛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由一首诗歌改编,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爸爸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想到天山去看洁白的雪莲。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课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

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学生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在朗诵中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利用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北京、新疆,在朗诵中感受北京、新疆。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北京、新疆,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北京的风光,向学生讲一讲北京、新疆的风光,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 师:小朋友,听过这首儿歌吗(板书词语:北京、天安门。指名读、齐读词语:北京天安门) 北京在哪儿北京是什么地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首都北京亲眼看看天安门呢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家住在大山里,他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想去北京亲眼看看天安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