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学概论

灾害学概论

灾害学概论
灾害学概论

一:主要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

(2)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

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

(3)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

(4)天文灾害:天体碰撞,太阳活动异常等。

(5)其他如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也属于自然灾害。

二:主要的人为灾害

(1)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2)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

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

(3)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

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三:从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看,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突变型。比如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它们的发生往往缺少

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

正常自然过程累积的结果。它们发展较迅速,比突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

,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虫害等。

(4)环境演变型。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下沉、

海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

,是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

四:灾害的分级

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经济)损失来分级。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人民币。

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100万人民币。

微灾:死亡小于10人,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人民币。

五:灾害危害人类的后果

(1)造成人员的伤亡。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工程事故及恐怖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日益严重。

(2)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破坏环境资源,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亚洲的主要危害

1.地震亚洲位于两大地震带相会的地方,地震灾害最突出,特别是日本、中国更为频繁。

2.火山特别在日本,共计有火山270座,活火山约80座,约占世界活火山的10%

3.沙漠化沙漠化在中国、印度最为突出。

4.水土流失中国、印度的最为突出。

5.植被减少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以东南亚最为严重。

6.环境与污染酸雨。

7.人口、粮食问题

8.森林火灾

七:厄尔尼诺现象

在秘鲁西海域,由于秘鲁寒流势力减弱,造成冷性鱼类死亡,给秘鲁造成经济损失;其厄尔尼诺现象还对全球气候有影响,一些地方暴雨成灾,一些地区异常干旱。

八:1997年建设部公布了《城市建筑灾害防治技术政策》纲要,主要列出的五大灾害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1997年建设部公布了《城市建筑灾害防治技术政策》纲要,把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列为五大灾种,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各种技术措施。

九:我国制定的有关防灾的法律规范

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与实施了《水法》、《环境保护法》、《军事保护法》、《人民防空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消防法》、《减灾法》、《防沙治沙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防灾法规,规定了各级政府防御和减轻城市灾害的责任。

十:国内外的一些主要的防灾、减灾学术刊物

比较知名的分别有美国、英国、日本、瑞典等国创办出版的《自然灾害观测者》、《火》、《灾害》、《自然灾害科学》、《灾害管理》、《意外事件》、《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通讯》等刊物。我国于1985年创办了《灾害学》杂志,随后的《中国减灾》、《中国减灾报》也是综合减灾的专业报刊。此外,《地震工程》、《火灾科学》/《消防科技与产品》、《安全科学》、《土木工程学报》、《地质学报》等刊物均有对各种灾害的研究、报道。

十一:防灾减灾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在交叉中相互促进,并求得共同发展甚至有所突破。灾害研究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

正因为灾害科学涉及面如此之广,所以灾害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就比较晚。尽管其界定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发布的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已将“安全科学技术”正式列入一级学科(代码620)。“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理论的诞生对城市防灾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行“安全科学技术”学科框架中的灾害理论、安全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工程等分支学科,均可以为防灾学学科建设提供支撑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位委员会在整理、调整博士点学科时,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列为工科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中的一个二级学科。

十二:土木工程学科的防灾减灾的主要内容

(1)土建工程(城市)防灾规划。

(2)土木工程结构抗灾理论。

(3)土木工程结构防灾、抗灾技术理论及应用。

(4)土木工程减灾技术。

(5)土木工程结构在灾后的检测与加固。

(6)高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学

地震次生灾害与防治 摘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性,当某一项事物发生时必将会影响到它所联系到的事物。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大都伴随次生灾害的发生。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滑坡、坍塌、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以及扩散放射性污染等[1]。本文主要论述各种地震次生灾害以及关于它们的防治。 关键词:地震次生灾害破坏主要类型危害预防与治理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界将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2],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个体系就是板块构造学说。从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可以知道,岩石圈并非一个完整的圈层,而是被例如海沟、大陆裂谷、大洋中脊等活动带分成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板块相互碰撞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地震。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我们可以发现,地震的发生虽然会造成巨大的灾害,但损害最大的却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在震源或受地震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发生后,发生的例如滑坡、坍塌、泥石流、水灾、火灾以及社会灾害等二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是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 上面所述二次灾害即为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就是指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3],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财力向城市聚集,这也就使得危险指数和损失指数增加。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发生灾害时,单位面积上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会大幅度提高。一旦城市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4]。因此,加强对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是刻不容缓的。 2 主要类型与危害 2.1 滑坡、坍塌和泥石流危害 我国是一个地形丰富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共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特别是地形转换处,如第一、二、三阶梯交界处,地震发生时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这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发生滑坡和崩坍的地点,多在地质比较薄弱的地方,如地层断裂、节理发育、岩层破碎等等,由于水的浸润而分解,常表为洪水、地震的次生灾害[5]。山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暴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原来的结构面张裂松弛[6]。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斜土石体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滑坡。地裂缝、地面坍塌、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容易引发塌陷。地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进而形成道路滑塌。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 本世纪最大的滑坡事件就是1920年的中国海原地震引发的,这次地震死亡人数有23.4万,且大部分人死于滑坡这地震次生灾害。滑坡、崩坍又常常与泥石流迸发,在洪水期造成群发性灾害,1981年四川盆地洪水就引发了6万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灾民达30多万人[7]。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考研参考书目 考研真题 考研笔记 考研复习重点

1 / 10 【育明教育】中国 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c16413168.html, 1 育 明 教 育 专注于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 说明:此复试基本分数线只是我校复试的最低分数要求,报考学部院系可根据整体考试情况、招生计划、学科专业特点等,上调分数要求。考生须同时达到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和报考学部院系调整设定的复试分数线,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报考学部院系调整设定的复试分数线和复试办法将于近期公布,请密切留意。 一、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学术型学位类)

2 / 10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c16413168.html, 2 二、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专业学位类)

3 / 10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c16413168.html, 3 三、民族骨干计划复试分数线 初试成绩总分不低于245分。(报考学部(院、系)将不再调高分数要求,达到此线的考生即可参加复试) 四、援藏计划录取分数线

4 / 10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c16413168.html, 4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咨询热线133********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硕士研究 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科目名称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807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第4版 伍光和等 高教出版社 811遥感学原理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 赵应时 科学出版社 811遥感学原理 《遥感与图像解译》第4版 ( 美 ) T .M.Lillesand ,彭望录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81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陈述彭 科学出版社 813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 孙儒泳 高等教育出版社 813生态学 《生态学》 李博主编,杨持,林鹏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 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

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小学生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小学生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三(六)班 2017年10月16日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1、雷电灾害与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10)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外出。 (11)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12)在外出时遇到雷雨天气,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 (13)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如铁锹、金属杆雨伞),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能拿着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14)特别要小心的是,遇到雷电时,一定不能到高耸的物体(如旗杆、大树、烟囱、电杆)下站立;这些地方最容易遭遇雷击危险。 2、地震灾害与防范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灾害现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平均每天13700多次,被人们称为群灾之首。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题 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原生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3、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4、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5、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 6、环境学的三大分支学科 一、理论环境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原理、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等。) 二、综合环境学(全球环境学、区域环境学、聚落环境学。) 三、部门环境学 第二章课后题 1、大气污染及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按污染范围划分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据燃料性质和组成成分 (1)局部性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 (1) 还原型(煤炭型) (2)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1)煤烟型 (2)石油型 (3)混合型 (4)特殊型 (5)沙尘型 2、大气污染物及分类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分类:主要有一次污染物: SO2、H2S 、NO 、NH3 、CO 、CO2 、HF 、HCl 、C1—C12化合物 。 二次污染物: SO3、H2SO4、MSO4 、NO2、MNO3 、醛类、酮类、酸类。3、影响大气污染程度的因素 4、还原型烟雾和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区别。 (一)还原型(煤炭型)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2、CO 和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伦敦烟雾事件 (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和机动船。主要污染物是NOx 、CO 、HC 化合物、O3、醛类、PAN 等。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5、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 第三章 水体环境 第四章 土壤环境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七章 环境规划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 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 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 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

灾害学复习资料参考word

一、名词解释 ①灾害: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1)、灾害活动程度; (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1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2火山:地球内部有许多炙热的岩浆,而地球表面则是一层冷的固体的地壳。地球内部的岩浆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而喷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冷凝后,就形成了火山。 3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4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空间灾害: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经常发生太阳黑子大爆发,其间向宇宙空间抛射的电磁辐射、带电粒子流及超音速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高层大气结构、密度、温度、运动状态、电磁分布等发生急剧变化,进而“骚扰”人类活动。 1、地震三要素 2、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反映的是地震本身的大小,因此,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3、地震背景构造:海底扩张是什么? 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4、海啸的特点、形成条件 1)海啸的特点: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能量大、传播速度快 2)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深海。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2)大地震。只有6.5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但只有一部分地震(约占海底地震总数的1/5~1/4)能产生海啸,多数人认为只有伴随有海底强烈垂直运动的地震才能产生海啸。 5、我国有哪些灾害?(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六大类1、气象灾害:(1)暴雨(2)雨涝(3)干旱沙尘暴(4)干热风(5)高温、热浪、热岛(6)热带气旋(7)冷害(8)冻害(9)冻雨(10)结冰(11)雪害(12)雹害(13)风害(14)龙卷风(15)雷电(16)连阴雨(17)浓雾(18)低空风切变(19)酸雨2、海洋灾害:(1)风暴潮(2)海啸(3)海浪(4)赤潮(5)海岸带灾害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隔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2)农作物虫害(3)农作物草害(4)鼠害。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森林虫害(3)森林鼠害 6、洪水(数井盖有关) 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非工程措施 1.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 2.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3.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 4.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 5.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7、广东遭遇过哪些大的自然灾害? 广东的旱灾:干旱也是广东的严重灾害之一,80%以上的年份都有旱灾发生。这类灾害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影响范围最大,发生次数也较多。 广东的水灾:南岭山脉横贯广东北部,是寒潮南侵之屏障,但山脉重迭,其间北江河谷纵贯广东南北,又是冷空气南下之通道。南岭山地以南,地势渐低,但分布有多条呈东北一西南向的山脉,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抬升而致雨,使之在粤东、粤中和粤西形成三大暴雨中心。沿海地势平坦,属台地平原区,其中河网交错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是洪水常泛之地。 广东的风灾:南海是热带海洋,是热带天气系统特别活跃的海区,夏季台风活动频繁,冬季受冷空气影响,而且在冬、夏季风盛行时期常形成季风潮,所以海上多大风、大浪和风暴潮,是海洋灾害多发区。这类灾害每年都有发生,不仅发生频率高,而且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广东的冻灾:由于广东是冷暖气团强烈交绥之地,所以北方来的寒潮大风、冷害等灾害性天气异常活跃。冷害是影响广东冬季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它对喜温、喜热作物,越冬与冬种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与果树常造成严重危害。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火山灾害

第五章火山灾害 第一节火山概述 1、火山的定义(掌握) 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山体,大多呈孤立的圆锥型。 2、什么是火山喷发?(掌握) 地球内部的岩浆最终会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 3、火山由哪几部分结构组成?(熟悉) 火山口、岩浆囊、岩浆通道和火山锥。 4、火山和火山群的形状有哪几种?(了解) (1)孤立的圆锥型(2)链状火山群。 5、火山的分类(掌握) (1)火山按按岩浆的通道类型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2)中心式喷发又主要分为宁静式喷发、爆发式喷发、中间式喷发。 6、火山喷发强烈程度取决于什么?(了解) (1)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取决于岩浆的粘滞性。 (2)岩浆粘滞性较小时,气体很容易从岩浆中跑出,岩浆一边上升,气体一边释放,到达地面时,气体几乎跑完了,岩浆就比较安静地流出地表,此类岩浆的喷发多为宁静式喷发。(2)岩浆粘滞性很大时,气体不容易跑出,直到岩浆到达地面,压力突然减少,导致气体、岩浆和石屑一起瞬间猛烈喷出,此类岩浆的喷发多为爆炸式喷发。 7、岩浆的流动性(粘滞性)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了解) (1)温度越高,岩浆的粘滞性越小,容易流动。 (2)SiO2含量低,岩浆容易流动。 (3)岩浆是流动的液体和由该液体结晶出来的固体矿物的混合物,固态矿物含量较少,岩浆越容易流动。 8、岩体熔化可以通过哪些条件实现?(了解) (1)减少压力;(2)水和其他挥发性物质进入岩石,降低了岩石的熔点;(3)增加温度。 9、地面下熔化的岩石叫做岩浆,当岩浆喷出地面后叫做熔岩。(了解) 10、在软流圈一些非常热的岩石接近熔化状态,这些岩石就构成了岩浆的源泉。(了解) 11、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猛烈程度喷发的判断依据。(了解) 12、火山喷出的物质(掌握)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灾害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减灾与应急管理学院自然灾害学专业(代码:070522) 一级学科:地理学(代码:0705)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研究方向 目前自然灾害学专业的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和风险管理,其对应的主要研究内容见下表: 二.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自然灾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减灾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自然灾害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 (1)硕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和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扎实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估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了解与

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善于与人合作。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2)博士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灾害风险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熟练掌握灾害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论文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能胜任灾害风险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业务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公司、民政部门、国土资源、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 (3)培养年限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5-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本专业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博士生学位论文科研工作因有重大发现和成果而在以上规定年限内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经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提议,学科学术委员会同意后,向研究生院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课程和必修环节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 (2)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3)本科直博生 本科直博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45学分。课程等具体要求与“两室一院”相同,本专业不作特殊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然灾害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SCI论文)写作能力。 (4)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研究生 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 2、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整体,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3、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的转嫁。 4、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而人类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5、环境的组成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6、资源从自然环境中提出利用,然后以“三废”的形式,即废气、废水、废渣再排向自然环境。 7、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 8、大气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恒定成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 9、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只有波长为290—430nm能量较大的太阳短波紫外辐射,才能使NO 2 分子激发产生光解。 10、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11、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 12、通常微观粒子处在能量最低的能级称作基态,原子较稳定。 13、SO 2 在大气中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光化学氧化作用和催化氧化作用。 13、大气污染的人为来源按行业分类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4、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表明:NO 2推迟3小时,O 3 滞后5小时出现峰值, 同时NO和CO的浓度随之相应降低。 15、基态的原子受到光照射后,如果能够吸收电磁辐射,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光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称作激发态。 16、酸雨属二次污染,它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NO X 和SO X 。 17、五种典型的烟型分别为爬升型、平展型、漫烟型、波浪型和锥型,漫烟型污染最严重。 18、形成光化学烟雾前提是大气中存在NO x 和HC,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是主要来源。 19、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递减率平均约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0、山谷风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21、低层大气中SO 2的吸收光谱表明,在294nm处为强吸收,SO 2 吸收此波长的光 后转变为1SO 2(单重态SO 2 );在384nm处为弱吸收,SO 2 吸收此波长的光转变为 3SO 2(三重态SO 2 )。 2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化学元素是氮、磷。 23、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 24、按水循环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25、胶体的吸附作用是使重金属从不饱和的溶液中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

自然灾害 教学反思

《自然灾害》教学反思 金道中学谭海龙 学生在前几章节已经学习了中国地然地理概况及主要气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拥有一定的读图、判断能力。自然灾害,学生经历的不多,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陌生的地理事物展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认识到我国自然地理国情之一就是自然灾害频发,形成正确的防灾减灾的观念。对于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难度较大,通过读图识图、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防灾减灾内容,可以让学生读图讨论,了解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结合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问题驱动,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同学们在相互协作、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堂课教学设计严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的启发提问,源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好学状态。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图、文、读、想、做的形式,采用读图分析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课本插图及视频等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以及今后采取改善措施 : 1、我们教师必须熟悉把握教材,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准每一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 2、要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学,有很多知识学生已在必修教材中掌握了,这样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所以我们在讲授时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好课外延伸环节,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继续深入的探讨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4、我们不光是要教给学生有用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注意到他们的能力的提升,要让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 虚心向别人学习 , 为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地理教师而努力奋斗。

灾害学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火山喷发可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157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155 4、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251 5、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北美、中亚、中北非、澳大利亚。210 6、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197 7、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8、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9、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10、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如下四个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210 11、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发生相对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三类: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164 12、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叫做岩石圈,岩石圈破碎成为7个大的部分,它们叫做岩石圈板块。14 13、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50 14、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51 15、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而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56 16、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67 17、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洋中脊地震带。68 18、2001年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重要思想,就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95 19、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105 20、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海海啸,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另一类是远洋海啸,是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113 21、火山大多是孤立的圆锥型的,它是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151 22、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分别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3、气象灾害是发源于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会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188 24、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侵袭,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o C 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o C 以下时,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25、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 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产生的海域不同而称谓有别。 194 26、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频次较高的自然灾害。208 27、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大约97%的水在海洋中,在剩下的3%的水中,77%储存在冰川里,22%为地下水,而河流、湖泊中的水则占不到1%。尽管河流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7 28、河流的上游,坡度大,水的流速快,切割作用明显,河床陡峭,两岸多为峡谷;而在下游,河床坡度小,水的流速慢,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河床开阔,两岸多为平原。263 29、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形成的平原就叫做冲积平原。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与冲积—洪积平原均可统称为冲积平原。268 30、洪水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洪水的形成原因,将洪水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272 31、在水文学中,常将洪峰流量(或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或洪水过程线)称之为洪水三要素。269 32、中国是一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310 33、滑坡是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其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312 34、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5、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地形、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327 36、长期以来,房屋、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工程损失一直是地震灾害损失中最主要的部分。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中断、社会功能瘫痪、信息丢失等非工程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406

灾害类期刊排名

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复合影响因 子 综合影 响因子 被引次数 1 灾害学优先出版陕西省地震局 1.880 1.34 2 20225 2 暴雨灾害优先出版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 1.516 1.000 3878 3 自然灾害学报独家 授权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 力学研究所 1.268 0.735 34364 4 气象与减灾研究优 先出版 江西省气象学会0.802 0.525 3720 5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独家授权 江苏省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0.790 0.524 7899 6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 学报独家授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0.667 0.437 18934 7 火灾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681 0.406 7281 8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 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0.284 0.273 1662 9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 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0.459 0.265 10258 10 生物灾害科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昆虫学会;江西 省植保学会;江西省植病学会 0.350 0.203 2693 11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优先出版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防灾科技学院0.426 0.200 2527 12 震灾防御技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0.345 0.195 1426 13 中国减灾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0.254 0.099 4636 14 防灾减灾学报辽宁省地震局0.127 0.064 2042 15 城市与减灾北京地震局2060 16 地震地质译丛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1 17 防灾博览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643 18 湖南安全与防灾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301

自然灾害学习报告

?自然灾害专题?学习报告 -----沙尘暴 自然灾害,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即构成灾难。 地质灾害:地质作用所产生的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山崩 气象灾害:短时间的大气物理过程产生的灾害,如:雨灾(暴雨、热带暴风雨)、风灾(台风、飓风、龙卷风)、水灾(洪水)、雪灾(暴风雪、雪崩) 气候灾害:气候异常所产生的灾害,如:全球大气变暖,旱灾等 水文灾害:如水灾等 生态灾害:恶性传染病(SARS、埃博拉病毒)、沙尘暴、火灾(森林大火)等 天文灾害:流星体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太阳活动引发的灾害 一、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 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 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 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 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 风暴。对沙尘暴强度等级的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 见度两个指标。目前将沙尘暴强度划分为四个等级: 即4级≤风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 为弱沙尘暴;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 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风速≥9级,50米≤ 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 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 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 “黑风”)。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 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 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 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 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 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

灾害学概论

一:主要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 (2)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 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 (3)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 (4)天文灾害:天体碰撞,太阳活动异常等。 (5)其他如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也属于自然灾害。 二:主要的人为灾害 (1)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2)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 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 (3)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 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三:从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看,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突变型。比如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它们的发生往往缺少 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 正常自然过程累积的结果。它们发展较迅速,比突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 ,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虫害等。 (4)环境演变型。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下沉、 海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 ,是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 四:灾害的分级 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经济)损失来分级。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人民币。 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100万人民币。 微灾:死亡小于10人,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人民币。 五:灾害危害人类的后果 (1)造成人员的伤亡。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工程事故及恐怖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日益严重。 (2)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破坏环境资源,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亚洲的主要危害 1.地震亚洲位于两大地震带相会的地方,地震灾害最突出,特别是日本、中国更为频繁。 2.火山特别在日本,共计有火山270座,活火山约80座,约占世界活火山的10% 3.沙漠化沙漠化在中国、印度最为突出。 4.水土流失中国、印度的最为突出。

大工13秋《工程抗震》辅导资料一

工程抗震辅导资料一 主题:第一章绪论(第1—3节) 学习时间:2013年9月30日-10月6日 内容: 这周我们将学习第一章中的第1—3节,这部分主要介绍地震相关概念以及地震灾害学说,下面整理出的框架供同学们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 一、学习要求 1、掌握构造地震、震中、震源等概念; 2、了解地震波和地震动三要素 3、掌握震级和烈度、基本烈度的概念; 4、了解地震灾害和地震破坏作用。 二、主要内容 (一)地震与构造地震 1、地震的类型与成因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按照地震的类型与成因可分为: (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数量多,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是地震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 (2)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 (3)诱发地震——水库蓄水、地下核爆炸等。 (4)陷落地震——地表或地下岩层,如石灰岩地区较大的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等,突然发生大规模的陷落和崩塌所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2、构造地震的成因 (1)断层说 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积累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 (2)板块构造说 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由许多板块组成的。由于板块下岩流层的对流运动使板块进行刚体运动,从而使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和顶撞,致使其边缘附近岩石层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 (二)我国的地震形势 1、我国地处(西)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 欧亚地震带上发生的地震占全球的15%左右。 2、我国是内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