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定义新运算专项练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定义新运算专项练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定义新运算专项练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定义新运算专项练

一、知识要点

掌握定义新运算,关键是要深刻理解运算符号的新规定,严格按照规定的法则运算,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注意点:一是新定义的运算不一定符合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二是新定义的运算所采用的符号是任意的,而不是确定的,通用的,在具体的题目中使用,到另一题中将失去原题中特定的意义。

二、范例分析

例1 符号“*”表示一种运算,a * b表示的含义是a与b中较大数与较小数之差,例如(2+3)*(2×3) =5 * 6=6-5=1,求(13×2)*(6+40)。例2 设p、q是两个数,规定:p△q=4×q-(p+q)÷2。求5△(2△8)。例3 对于任意自然数,定义n!=1×2×3×…×n如4 !=1×2×3×4,那么1 !+2 !+3 !+4 !+5 != 。

例4 若x⊙y=x+(x+1)+( x+2)+…+(x+y-1),其中x,y都为自然数。试求l⊙50的值。

例5 规定一种运算是m▽n=m×n+m-n,另一种运算是m△n=m×n -m+n。请计算:6△7-7▽6。

例6定义a☆b=a×b-(a+b),试求:

(1)5☆7;7☆5

(2)12☆(3☆4);(12☆3)☆4

(3)请问:这个运算有交换律、结合律吗?

三、随堂练习

1、如果规定a※b=13×a-b÷8,那么17※24的最后结果是( )

2、如果规定a※b=a×3-b÷2,那么(10※6)※8等于多少?

3、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3◎3=3+33+333……那么4◎4等于多少?

4、若a⊙b=a+(a+1)+(a+2)+…+(a+b-1),其中a,b都为自然数。试求1⊙25的值。

5、已知:一种运算是a▽b=a×b+a-b,另一种运算是a△b=a×b -a+b。试求5△6—6▽5的值。

6、定义一种新运算“△”,规定a△b=3×a-2×b。

(1)求3△2;2△3。

(2)这个运算有交换律吗?

7、定义a※b=4×b+a÷5。求20※12。

8、规定:A△B=A×2-B×3+A×B,那么5△3=?

9、设P▲Q=(P+Q)÷2,求2009▲(2019▲2019)=

10、若规定a※b=a+b÷a,那么(1※2)※3=

11、如果2?3=2+3+4,5?4=5+6+7+8,那么请计算7?5的结果。

12、若a▽b=2×a+3×b,其中a,b表示两个自然数,那么(2▽3) ▽4=()。

13、如果○表示两个数中取较大数的运算,△表示在两个数中取较小数的运算,那么请计算(2019△2019)×(2019○2019)。

14,若规定a△b=a×a+b×b,a▽b=a×a-b×b,那么(2△3) ▽4=?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

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重叠后,图形两边可以完全重合。 2、平形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对称轴的条数)=度,可以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 长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2=180(度) 正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4=90(度) 等腰三角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1=360(度) 等边(正)三角形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3=120(度),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360=1(度) 半圆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1=360(度)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 4、我们学过的图形的变换有轴对称、平移、旋转。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也不能说小数。 2、因数和倍数是相对的,不能单独说因数和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它最小倍数=它本身。 4、a÷b=c(a、b、c都是整数),我们就可以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例10÷2=5,可以说10能被2整除,2能整除10) 5、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 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判断奇数和偶数的依据是:是否是2的倍数。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一.旋转.平移.轴对称 1.平移.旋转.轴对称都是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也就是说,经过这三种变换的图形在形状和大小上都没有改变. 2.平移是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沿同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平移的基本要素就是方向和距离.方向就是 直线的方向.也就是移动路径的方向.一般我们常见的题目平移方向是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在平移问题中 确定距离是学生们易错的地方.学生总是把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之间的距离就当做了平移的距离.也就是说 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距离当做平移的距离了.其实应该在原图形上找一个关键点,这个点与平移后图形的对 应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原图形上的每一个点与其平移后的图形上的对应点的距离处处相等. 3.旋转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让学生明确“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绕一个点旋转”这一点也就是旋转中心了.在 小学阶段旋转中心一般都在图形自身的一个点上.也就是一直没动的那一点就是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就是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角度对应点与中心点所连线段的夹角. 4.轴对称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成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我们一般 用虚线或点画线来表示.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还有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如圆. 5.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 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小学数学 定义新运算.教师版

定义新运算这类题目是在考验我们的适应能力,我们大家都习惯四则运算,定义新运算就打破了运算规则,要 求我们要严格按照题目的规定做题.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常见的如△、◎、※等等,这些特殊的运算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是人为设定的.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新定义,严格按照新定义的式子代入数值,把定义的新运算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四则运算。 一 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 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我们学过的常用运算有:+、-、×、÷等. 如:2+3=5 2×3=6 都是2和3,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际是对应法则不同.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 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只要符合这个要求,不同的法则就是不同的运算.在这一讲中,我们定义了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运算不相同. 二 定义新运算分类 1.直接运算型 2.反解未知数型 3.观察规律型 4.其他类型综合 模块一、直接运算型 【例 1】 若*A B 表示()()3A B A B +?+,求5*7的值。 【考点】定义新运算之直接运算 【难度】2星 【题型】计算 【解析】 A *B 是这样结果这样计算出来:先计算A +3B 的结果,再计算A +B 的结果,最后两个结果求乘积。 由 A *B =(A +3B )×(A +B ) 可知: 5*7=(5+3×7)×(5+7) =(5+21)×12 = 26×12 = 312 【答案】312 例题精讲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定义新运算

小学数学竞赛题定义新运算之速算与巧算

定义新运算之速算与巧算 定义新运算:是指用一个符号和已知运算表达式来表示一种新的运算。 例如:如规定:ababab 2424246 42424210 定义新运算一般分为两种: ⑴根据题目给的新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即从前往后推; ⑵已知运算结果和运算法则,推出前面的数,即从后往前推。 实质: 定义新运算这类题目是在考验我们的适应能力,我们大家都习惯四则运算,定义新运算就打破了运算规则,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题目的规定做题。 新定义的运算符号: 常见的如△、◎、※等等,这些特殊的运算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是人为设定的。 解题关键: 理解新定义,严格按照新定义的式子代入数值,把定义的新运算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四则运算。 【例1】设a△baa2b,那么,5△6_______,(5△2)△3_______。 【拓展】设m、n是两个数,规定:m * n4n(mn)÷2,这里“,,,÷”是通常的四则运算符号,括号的作用也是通常的含义,“ * ”是新的运算符号。计算:3 * (4 * 6)_______。 【例2】如果a□a(a1),a□□a□(a□1),…,那么1□□□_________。 【拓展】P、Q表示数,P * Q表示(PQ)÷2,求3 * (6 * 8)。

【例3】小明来到红毛族探险,看到下面几个红毛族的算式: 888,9995,933,(938)7837。 老师告诉他,红毛族算术中所用的符号“、、、÷、( )、”与我们算术中的意义相同,进位也是十进制,只是每个数字虽然与我们写法相同,但代表的数却不同。 请你按红毛族的算术规则,完成下面算式:8957___________。 【拓展】一个特殊的计算器上面有个“X *”键,当计算器上显示的数是a 时,按一下“X *”键后,计算 器上的a 立刻消失并显示一个新数2a 1。现在,这个计算器上显示5.25,那么连续按“X *”键_______次后,会显示99;接着再按“X *”键4次,计算器上显示的数将是_______。 【例4】定义运算:ababab ÷2008。请问: ⑴定义的运算是否满足交换律? ⑵请根据定义计算下面两个算式: ①2009(20092008); ②个个?⊕⊕⊕⊕?⊕⊕?20092009200820092008 200920092008(20092008)(20092008) 【拓展】如果a 、b 、c 是3个整数,则它们满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即 ⑴abba ; ⑵(ab )ca (bc )。 现在规定一种运算“*”,它对于整数a 、b 、c 、d 满足: (a ,b ) * (c ,d )(acbd ,acbd ) 例:(4,3) * (7,5)(47+35,4735)(43,13) 请你举例说明,“*”运算是否满足结合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和公式

总复习;基本概念和公式 1、 因数和倍数:如:5×6=30,我们就可以说5和6是30的因数,30是5和6 的倍数。 ①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②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 公因数:两个或几个数的共同有的因数叫公因数,最大的那个叫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两个或几个数的共同有的倍数叫公倍数,最小的那个叫最小公倍数。 3、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或叫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0以内的质数表: 6、73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其中的( )份就是它的73 ,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 )这样的分数单位。 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7、1米的5 3等于3米的( )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B A =( )÷( ) 9、真分数:分子( )分母的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 )或者( )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 )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1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 )或( )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12、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先通分变同分母,再分子相加减。 13、总棱长:长方体总棱长=(长+宽+高)×4 正方体总棱长=棱长×12 14、总面积:6个面的:长方体=(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2+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6 5个面的:长方体=长×宽+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5 4个面的:长方体=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4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定义新运算专项练

一、知识要点 掌握定义新运算,关键是要深刻理解运算符号的新规定,严格按照规定的法则运算,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注意点:一是新定义的运算不一定符合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二是新定义的运算所采用的符号是任意的,而不是确定的,通用的,在具体的题目中使用,到另一题中将失去原题中特定的意义。 二、范例分析 例1 符号“*”表示一种运算,a * b表示的含义是a与b中较大数与较小数之差,例如(2+3)*(2×3) =5 * 6=6-5=1,求(13×2)*(6+40)。 例2 设p、q是两个数,规定:p△q=4×q-(p+q)÷2。求5△(2△8)。 例3 对于任意自然数,定义n!=1×2×3×…×n如4 !=1×2×3×4,那么1 !+2 !+3 !+4 !+5 != 。 例4 若x⊙y=x+(x+1)+( x+2)+…+(x+y-1),其中x,y都为自然数。试求l⊙50的值。 例5 规定一种运算是m▽n=m×n+m-n,另一种运算是m△n=m×n-m+n。请计算:6△7-7▽6。 例6定义a☆b=a×b-(a+b),试求: (1)5☆7;7☆5

(2)12☆(3☆4);(12☆3)☆4 (3)请问:这个运算有交换律、结合律吗? 三、随堂练习 1、如果规定a※b=13×a-b÷8,那么17※24的最后结果是( ) 2、如果规定a※b=a×3-b÷2,那么(10※6)※8等于多少? 3、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3◎3=3+33+333……那么4◎4等于多少? 4、若a⊙b=a+(a+1)+(a+2)+…+(a+b-1),其中a,b都为自然数。试求1⊙25的值。 5、已知:一种运算是a▽b=a×b+a-b,另一种运算是a△b=a×b-a+b。试求5△6—6▽5的值。 6、定义一种新运算“△”,规定a△b=3×a-2×b。 (1)求3△2;2△3。 (2)这个运算有交换律吗? 7、定义a※b=4×b+a÷5。求20※12。 8、规定:A△B=A×2-B×3+A×B,那么5△3=? 9、设P▲Q=(P+Q)÷2,求2009▲(2019▲2019)=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概念整理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1.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4. 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1)一个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3)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5.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 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6. 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也可以用解方程。 二、分数的混合运算 1.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运算定律: (1)乘法分配律:c ? + ?) ( + = b a? a a c b (2)乘法结合律:) ? = ? a? ? b (c b a c (3)乘法交换律:a = a? ? b b 运用运算定律可对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 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 都相等。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人教版)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人教版)常用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10、单产量×面积=总产量 总产量÷面积=单产量 总产量÷单产量=面积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

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算典型例题完整版

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算典 型例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算典型例题 1. 若A*B表示(A+3B)×(A+B),求5*7的值。 2. 定义新运算为a△b=(a+1)÷b,求6△(3△4)的值。 3.对于数a、b、c、d,规定,< a、b、c、d >=2ab-c+d,已知< 1、3、5、x >=7,求x的值。 4.规定:符号“&”为选择两数中较大数的运算,“◎”为选择两数中较小数的运算。计算下式:[(7◎3)& 5]×[ 5◎(3 & 7)] 5.如果1※2=1+11 2※3=2+22+222 3※4=3+33+333+333+3333 计算:(3※2)×5。 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算典型例题答案: 例【1】若A*B表示(A+3B)×(A+B),求5*7的值。 分析 A*B是这样结果这样计算出来:先计算A+3B的结果,再计算A+B的结果,最后两个结果求乘积。 解由A*B=(A+3B)×(A+B) 可知:5*7=(5+3×7)×(5+7) =(5+21)×12 =26×12 =312 例【2】定义新运算为a△b=(a+1)÷b,求6△(3△4)的值。

分析所求算式是两重运算,先计算括号,所得结果再计算。 解由a△b=(a+1)÷b得,3△4=(3+1)÷4=4÷4=1; 6△(3△4) =6△1 =(6+1)÷1 =7 例【3】对于数a、b、c、d,规定,< a、b、c、d >=2ab-c+d,已知< 1、3、5、x >=7,求x的值。 分析根据新定义的算式,列出关于x的等式,解出x即可。 解将1、3、5、x代入新定义的运算得:2×1×3-5+x=1+x,又根据已知< 1、3、5、x >=7,故1+x=7,x=6。 例【4】规定:符号“&”为选择两数中较大数的运算,“◎”为选择两数中较小数的运算。计算下式:[(7◎3)& 5]×[ 5◎(3 & 7)] 分析新定义运算进行计算时如果遇到有括号的,要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 解 [(7◎6)& 5]×[ 5◎(3 & 9)] =[ 6 & 5] ×[ 5◎9 ] =6×5 =30 例【5】如果1※2=1+11 2※3=2+22+222 3※4=3+33+333+333+3333

级数学定义新运算

定义新运算 一、考点、热点回顾 我们学过常用的运算加、减、乘、除等,如6+2=8,6×2=12等。都是2和6,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质上是对应法则不同。由此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应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 这一周,我们将定义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加、减、乘、除运算是不相同的。 二、典型例题 例1: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表示a的3倍减去b的2倍,即:a△b = a×3-b×2。试计算:(1)5△6;(2)6△5。 例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a+b,试计算6⊕2。 例3:如果2△3=2+3+4,5△4=5+6+7+8,按此规律计算3△5。 例4: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a+1)+(a+2)+…(a+b-1)。已知x□6=27,求x。 例5: 2▽4=8,5▽3=13,3▽5=11,9▽7=25。按此规律计算:。 三、课堂练习 1,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6×a-2×b。试计算3○4。 2,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3×a+2×b。试计算: (1)(5*6)*7 (2)5*(6*7) 3,有两个整数是A、B,A▽B表示A与B的平均数。已知A▽6=17,求A。 4,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a+b)。计算3⊕5。 5,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2。试算6☆4。 6,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 a×b+a+b。如果5⊕x=29,求x。 7,如果5▽2=5×6,2▽3=2×3×4,计算:4▽3。 8,如果2▽4=24÷(2+4),3▽6=36÷(3+6),计算8▽4。 9,如果2△3=2+3+4,5△4=5+6+7+8,且1△x=15,求x。 四、课后作业 1,如果2□3=2+3+4=9,6□5=6+7+8+9+10=40。已知x□3=5973,求x。 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a+1)+(a+2)+…+(a+b-1),已知95□x=585,求x。 3,如果1!=1,2!=1×2=2,3!=1×2×3=6,按此规律计算5!。 1,有一个数学运算符号“▽”,使下列算式成立:6▽2=12,4▽3=13,3▽4=15,5▽1=8。按此规律计算:8▽4。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基本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基本概念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统计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1、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另外的因数叫做合数。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3、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5、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一点通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旋转、平移 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 2、 3、 5、 7、 11、 13、17、19 23、29、31、 37、 41、 43、47、53 59、61、67、71、 73、 79、83、89、97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h b h a b a S 8.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9.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66a a a S =??=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1.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 相邻的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大化小除于进率,小化大乘于进率) 13. 计算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计算液体、气体的体积一般用容积单位。 14.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a b h h b a =??=V 15.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a a a a V =??= 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Sh h S V =?= 17.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 ×a 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进率 ×进率

小学六年级数学:定义新运算word版本

第三讲定义新运算 【课首小测】 1、一个长为20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沿它的边剪去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4厘米 的小长方形。求;剩余部分的周长。 2、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和能等于56吗?如果能,有几种不同的答案?写出这些答案;如果 不能、说明理由。 【互动导学】 【导学】:定义新运算 新运算在于有新的运算符号以及新的运算法则,解答这类题型须理解“新”的意义。 1.按照新定义的运算准确计算,常见的如△、◎、※等。(特殊的运算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 是人为设定的。) 2.理解新定义,严格按照新定义的式子代入数值计算。 3.把定义的新运算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四则运算或方程。 【例题精讲】

【例1】定义新运算为a △b =(a +1)÷b ,求6△(3△4)的值。 【例2】定义新运算为1a a b b +=e (1)求()234e e 的值; (2)若4 1.25x =e ,则x 的值为多少? 【例3】如果:1※2=1+11 2※3=2+22+222 3※4=3+33+333+3333 计算:(3※2)×5 【例4】对于任意的自然数a 和b ,规定新运算*:(1)(2)(1)a b a a a a b *=+++++++-L (1)求1*100的值 (2)已知x *10=75,求x 为多少? 【我爱展示】

1.P 、Q 表示数,*P Q 表示 2 P Q +,求3*(6*8)。 2.如果a △b 表示(2)a b -?,例如3△4()3244=-?=,那么,当a △5=30时,a= 3.定义: 6※2=6+66=72 2※3=2+22+222=246, 1※4=1+11+111+1111=1234. 7※5= 。 4.定义新运算”?“,使下列算式成立: 248?=,5313?=,3511?=,9725?=,求73?= 。 5.对于任意的两个自然数a 和b ,规定新运算*:(1)(2)(1)a b a a a a b *=+++-L , 如果(3)23660x **=,那么x 等于几? 【能力展示】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一、数学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二、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 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V=abh 5 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 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周长=直径×∏=2×∏×半径C=∏d=2∏r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的公式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三、植树问题的公式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算典型例题[精品文档]

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算典型例题 1. 若A*B表示(A+3B)×(A+B),求5*7的值。 2. 定义新运算为a△b=(a+1)÷b,求6△(3△4)的值。 3.对于数a、b、c、d,规定,< a、b、c、d >=2ab-c+d,已知< 1、3、5、x >=7,求x的值。 4.规定:符号“&”为选择两数中较大数的运算,“◎”为选择两数中较小数的运算。计算下式:[(7◎3)& 5]×[ 5◎(3 & 7)] 5.如果1※2=1+11 2※3=2+22+222 3※4=3+33+333+333+3333 计算:(3※2)×5。

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算典型例题答案: 例【1】若A*B表示(A+3B)×(A+B),求5*7的值。 分析A*B是这样结果这样计算出来:先计算A+3B的结果,再计算A+B的结果,最后两个结果求乘积。 解由A*B=(A+3B)×(A+B) 可知:5*7=(5+3×7)×(5+7) =(5+21)×12 =26×12 =312 例【2】定义新运算为a△b=(a+1)÷b,求6△(3△4)的值。 分析所求算式是两重运算,先计算括号,所得结果再计算。 解由a△b=(a+1)÷b得,3△4=(3+1)÷4=4÷4=1; 6△(3△4) =6△1 =(6+1)÷1 =7 例【3】对于数a、b、c、d,规定,< a、b、c、d >=2ab-c +d,已知< 1、3、5、x >=7,求x的值。 分析根据新定义的算式,列出关于x的等式,解出x即可。 解将1、3、5、x代入新定义的运算得:2×1×3-5+x=1+x,又根据已知< 1、3、5、x >=7,故1+x=7,x=6。

(完整版)定义新运算(小学数学五年级奥数)

定义新运算 知识与方法: 对于常用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我们已经熟知它们的运算法则和计算方法,如6+ 2=8, 6X2=12等。都是2和6,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质上是对应法则不同。由此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应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 这节课,我们将定义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加、减、乘、除运算是不相同的。解决定义新运算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定义的本质借用“ +、一、X、十”四则运算进行的,解答时要弄活新运算与四则运算的关系。 特别注意运算顺序,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新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定律。 例1:设a、b都表示数,规定:aAb =3X a— 2X b。试计算: (1) 3A2; (2) 2A3。 练习1: 1. 设a b都表示数,规定:a。b=5X a— 2X b。试计算304 2. 设a b都表示数,规定:a*b=3x a+ 2X b。试计算:5*6 例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b=3a+ 2a,试计算( 3^5) 练习2: 1.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Ob=a+3b,试计算40506

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 B=2X A — B,试计算5A6A7 例3:对于两个数a, b,规定:a金b=ax b+ a+ b,试计算:9 ? 练习3: 1.对于两个数a, b,规定:a$b=ax b— ( a+ b),试计算:6 ? 7. 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 GB=A X B-2,试计算:8 99 例4:如果2、3=2 + 3 + 4, 5A4=5+ 6+ 7+ 8,那么按此规律计算:(1) 3A5; (2) 8A3。 练习4: 1.如果4A2=4X 5, 2A3=2X 3X 4,那么按此规律计算:5A4。

五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五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 常用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速度×时间=路程 v×t=s 路程÷速度=时间 s÷v=t 路程÷时间=速度 s÷t=v 3、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4、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5、单产量×面积=总产量总产量÷面积=单产量 总产量÷单产量=面积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S=a ×a 2、长方形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3、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h=s×2÷a 三角形底=面积×2÷高 a=s×2÷h 4、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b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h s=(a+b)×h÷2 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 一公里=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公 亩 1 公亩=100平方米

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算(教)

一、知识概念 1、定义新运算是指运用某种特殊的符号表示的一种特定运算形式。 注意:(1)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新定义的算式含义,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计算顺序,将数值代入算式中,再把它转化为一般的四则运算,然后进行计算。 (2)我们还要知道,这是一种人为的运算形式。它是使用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来表示的一种运算。 (3)新定义的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它在没有转化前,是不适合于各种运算 定律的。 2、一般的解题步骤是: 一是认真审题,深刻理解新定义的内容; 二是排除干扰,按新定义关系去掉新运算符号; 三是化新为旧,转化成已有知识做旧运算。 典例分析火 例1、对于任意数a, b,定义运算“*:a*b=axb-a-b。

求12*4的值。

【解析】根据题目定义的运算要求,直接代入后用四则运算即可。 12*4=12 X 4-12-4=48-12-4=32 例2、假设 a ★ b = ( a + b ) b k 求8 ★ 5。 【解析】该题的新运算被定义为:a ★ b等于两数之和除以后一个数的商。这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和,再算后面的商。这里a代表数字8, b代表数字5。 8 ★ 5 = (8 + 5 ) + 5 = 2.6 例3、如果a? b=a X b-(a+b)。求6?( 9?2)。 【解析】根据定义,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里的符号“◎”就是一种新的运算符号。 6?(9◎2) =6? [9 X 2- ( 9+2)] =6? 7 =6X 7- (6+7) =42-13=29 例4、如果 1 A 3=1 + 11 + 111; 2 △ 5=2+22+222+2222+22222; 8 △ 2=8+88。求 6 △ 5。 【解析】仔细观察发现“ A ”前面的数字是加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而加数分别是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 △”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有几个加数。因此可以按照这个规律进行解答。 6 A 5=6+66+666+6666+66666=74070 例5、如果规定:2=1 X 2X 3, : 3=2X 3X 4,: 4=3 X 4X 5, :X= (X-1 ) X X X (X+1 )。由【解析】该题看上去比较复杂,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该题被定义为 于把数代入算式中计算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先化简算式后,再计算。 1 1 : 2 ( - )X :2 :3 1 3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1/5×8表示求8个五分之二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8×1/5表示求8的五分之二是多少? 2、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3、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可以 先约分。 4、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 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 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5、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6、长方体的长=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宽-高 长方体的宽=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长-高 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长-宽 7、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8、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无盖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 或=(长×高+宽×高)×2+长×宽 9、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10、正方体有6个面,面积都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 11、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棱长=正方体的棱长总和÷12 12、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3、至少要8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14、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或=底面积×6 S=6a2 15、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 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16、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 数的运算叫除法。例如:÷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 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7、一个数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8、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19、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任何数乘以“1”或者除以“1”,结果还是原数。 任意一个数,乘以一个大于“1”的数时,结果大于原数,乘以一个小 于“1”的数时,结果小于原数。 任意一个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时,结果小于原数,除以一个 小于“1”的数时,结果大于原数。 单位“1”的量×分率=比较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