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从钓鱼岛剖析我国东海地缘政治形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自2012年,日本政客石原慎太宣称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以来,中日之间有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冲突纠纷就在不断升级。就在6月12日,日本自民党又捏造出了所谓“钓鱼岛12海里警备保全法”,授权自卫队在钓鱼岛12海里进行“警备”,扬言要武力驱离中国执法船。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在哪里?钓鱼岛问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矛盾纷争?中国面对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中的严峻形势,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我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历史溯源

钓鱼岛自隋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隋炀帝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国归顺,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征讨,途中便有经过钓鱼岛。这说明:钓鱼岛自隋代就已经是中国舰队出征的途径地和地理标志,自然毋庸置疑是中国的领土了。

这之后,在明朝永乐元年所著文献《顺风相送》对钓鱼岛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也有文字说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除此以外,国外资料历史资料也有关于钓鱼岛属于中国的记载,1809年法国地理学家绘制的《东中国海沿岸各国图》中即有钓鱼岛归中国的清晰标注。

由此可见,钓鱼岛的归属从历史上没有任何疑问。但日本一直觊觎钓鱼岛,根源就是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岛及附属的钓鱼岛。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主导的《波兹坦公告》中虽然归还了台湾岛,但是却留下了钓鱼岛悬案,给我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正义主张带来了麻烦。

然而钓鱼岛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记载都无可争辩的证明了钓鱼岛的属于中国,就甲午战争中的细节则可以进行分析。

甲午海战后,日本公使水野弁理和清政府全权委员李经方会谈,讨论中水野的话表明日本政府承认台湾附属岛屿已有公认的海图及地图,因而不需要在接管

台湾的公文中列出钓鱼岛列屿,从这一点看,日本政府实际上承认钓鱼岛列屿是台湾附属岛屿,因为钓鱼岛列屿在公认的海图及地图上早已标明它属于中国;另一方面,这段对话还表明,日本政府会谈代表水野有意隐瞒另一个事实,即在《马关条约》签署前3个月,日本政府已召开内阁会议秘密将钓鱼岛编入了冲绳县。由此可见,日方对于钓鱼岛问题是在故意制造隐患,但是从法理上他们无法否定钓鱼岛与台湾岛的附属关系,因而也就无法否认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

日本“窃占”钓鱼岛绝非什么“和平方式”,而是近代殖民侵略的产物,是甲午战争中日本战略的一环。正是基于侵华战争胜券在握,日本内阁才抢先窃据钓鱼岛,接着才有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正是通过条约,日本力图以所谓条约形式,实现其对钓鱼岛“窃占”行为的“合法化”。

其实,在日本对外扩张历史中,不仅台湾岛、钓鱼岛等是它以非法手段侵略他国所获得的,古称“琉球”的冲绳群岛也是日本军国扩张主义的侵略牺牲品。琉球王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是明清时期中国的藩属国。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利用各种借口侵略琉球、朝鲜和中国的事件时有发生。1879年,日本政府以武力派往不设军队的琉球,将琉球国王强行解到东京,吞并琉球王国,将它改名为冲绳县。这在日本历史上美其名曰“琉球处分”。《马关条约》后,清政府没有能力重提琉球,台湾以及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琉球就被日本夺走了。但是,1941年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废除《马关条约》。随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做出了战后处置日本的规定,日本天皇接受了这些规定。依照这些规定,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并没有真正反思自己的法西斯主义错误,反而依据历史上的侵略罪行向周围国家提出纠纷,并在纠纷中主动挑起事端,其司马昭之心白于天下,但是它的阴谋不会得逞。钓鱼岛属于中国毋庸置疑。

战略价值

日本觊觎钓鱼岛,千方百计想要攫取钓鱼岛主权,有着深刻地战略考量和政治阴谋。我们可以从钓鱼岛的战略价值中解读一二。

在地缘政治上,钓鱼列屿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一线,

是外海进入中国的跳板, 也是防止中国海军向太平洋纵深地区进出的屏障。如果日本完全控制了该海域,不仅中国海军被扼住了咽喉,而且使其获得进攻中国一理想前进基地。

现代高速战机和导弹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发动进攻的一方,而防守一方则极易陷于被动,防不胜防。因此,尽可能的扩大防御纵深和空间就具有越来越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日本由于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其防御纵深十分有限,战时易受来自空中与海上各个方向的袭击。日本占领和控制钓鱼岛可以将其所谓防卫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远300多公里,而我方的防御纵深却一下子缩短了300多公里,使我东部沿海以及台湾地区直接暴露在日(美)近距离的监视侦察和空中打击的威胁之下,战时则大大减少了防敌突袭的宝贵的反应准备时间。

除军事价值,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不断发现的海下油气资源,也是日本垂涎的关键。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他的工业生产、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外资源供给,因此对资源有着极度的渴望。在钓鱼岛纠纷之前,日本就与我国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纠纷不断,当日本意识到自己在东海油田问题上无法占到便宜,自然把目光投注在钓鱼岛问题上,妄图打开攫取中国自然资源的大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钓鱼岛周围的地理地图就可以发现,钓鱼岛所在的海洋山脉与日本所占的冲绳群岛完全不在同一山脉上,夺取钓鱼岛,就可以将基于大陆架的专属经济区要求向中国方向推进几百公里。

在战略意义上,该列岛可以为日本利用、作为其阻我统一,再次侵略威胁我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的桥梁或前进基地;也可以成为我保卫国家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及跨出第一岛链的桥头堡。

如果日本得逞,意味着对于我国海洋国土的巨额侵占,也同时意味着对我国大量可开发油气资源的野蛮抢夺,更让中国丧失了巨大的海洋发展空间。这其中所蕴含的阴谋之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绝不能放松对日本这样一个强盗国家的警惕。

琉球群岛问题

琉球群岛是太平洋的一系列岛屿,位于台湾与日本之间。钓鱼群岛(钓鱼台

列屿)不属于琉球群岛范围之内。到目前为止,琉球群岛中南部一直处于日本托管之下,但主权不属于日本,根据《波茨坦公告》第8条的补充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琉球群岛1871年以前有琉球国,最初琉球国的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当前全世界各地,均有大量支持“琉球国复国的运动”。

琉球的问题非常复杂。学者汪晖在文章中提出,“在有关东北亚地区的战争与和平的讨论中,琉球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但常常为人忽视的地位。美国的军事占领仍然存在,它既是冷战的构造,又是全球化的军事结构的体现。1972年5月15日,琉球被美国"归还"给日本,但矛盾随之而来:首先,日本并不能主宰“回归后的”琉球事务,太平洋战争的权力关系仍然凝聚在琉球的上空;其次,琉球与日本的历史不可能妥帖地放在"回归"这个概念之下。如果"回归"是对近代日本扩张历史的承认,那么,“回归”也意味着琉球的反占领运动将发展为与日本政府的矛盾。即便绕过这个“回归”概念,从冷战时代至今,日本的主权不得不受制于冷战时代的政治格局;在这样的条件下,从民族国家逻辑的角度说,琉球不能不游移于认同日本与独立于日本这两个选择之间。(在战后最初的年代,琉球甚至被迫考虑成为美国的一部分的可能性。)因此,在日本本土,有关琉球问题的讨论围绕着美军对琉球的占领而展开,而在琉球,这一讨论又涉及琉球是不是日本的一部分,琉球是不是应该独立这样的问题。由于军事霸权与当地劳动关系、土地关系相互渗透,并与日美关系、安保条约和日美军事同盟问题纠缠在一起,任何对琉球问题的讨论都不可避免地与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周边区域及后冷战时代的霸权构造密切相关。未来日本在这个区域的角色也取决于这个构造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琉球问题甚至不仅是东亚的问题,它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发展在这个区域的集中的一个展现。”美日背着中国签定《旧金山和约》,把琉球连同钓鱼台的管理权转给日本,违背《开罗宣言》和《波斯坦和约》,这是非法的。琉球主权也应仍属于中国。

主权维护

中国自2013年以来,逐渐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立场的压力,主要有

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被动接招、息事宁人的。但日本不但不见好就收,还不断得寸进尺。从军方加强对钓鱼岛相邻岛屿建立更多针对中国的军事设施,到其毫不手软撞沉台湾渔船、逮捕两岸渔民,更嚣张到为一些人购买钓鱼岛募捐,甚或传出日本官方允许在钓鱼岛祭奠二战战死的军人信息等。这种对中国侵门踏户的行为,中国如果再没有更加强硬的立场和实质性的反制,不但没有大国的尊严,也会被国内外认为,软弱得连清政府都不如。

其二,中国对日本二战时期侵略中国缺少深刻全面反省,本来就心存芥蒂。长期以来,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明显比中国占有优势和主动,以及不断挑衅的立场,不断激发中国更多人的爱国情绪。中国政府被骂在钓鱼岛问题上过于软弱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这种情绪和印象,让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得不尽快做出更加和大国地位相符的反应。

其三,美、日韩、以军演等形式,围堵和挑衅中国,让中国不得不寻求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反包围的战略突破。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的忍让并没有达到息事宁人、搁置争议的目标。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被迫转向立场强硬,不但说明中国已经做好了应对各种冲突的军事准备,而且尚可化被动为主动,不但能够接机在解决钓鱼岛问题占有主动,在战略上,牵制美日韩联盟也有意想不到的功效。这是因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岛屿,中国在此海域什么时候高调显示、和怎么显示自己的存在,操之在我。运用得当,某些方面,抗议在战略上和美日打一场游击战和持久战。因为钓鱼岛是日本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在时机和成本上,美韩付出太多,未必会每次都配合。

由钓鱼岛问题的纠纷过程可见,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已经和将要采取更加强硬立场,是被迫而非主动。长期以来,中国并不想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与日本,在此海域有正面冲突。然而自日本,提出“购岛”奇闻以来,中国必须对于事关核心利益的主权问题声明自己的主张。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渐趋强硬的表现是:民间捕鱼,官方海监船执法,军事船只海巡和演练密度和规模都明显增加。按照我国现行的决策机制,说明中国比以往做好了应对各种冲突的准备。今后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但立场渐趋

强硬,也将会更加主动。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战略底线是,日本不能进一步增加钓鱼岛上的军事存在,不能明目张胆地对钓鱼岛进行开发等。更多迹象表明,中国的战略意图,钓鱼岛只是一个随时可用的战略调度器。

在钓鱼岛海域,达成上述战略目标的方式上,在钓鱼岛海域开战,甚或暂时占领钓鱼岛不但没有太大的意义,也会被引入美韩预设的在远离国土的海域打一场昂贵的海战的陷阱。一些迹象表明,中国会采取在钓鱼岛海域正常活动或维权引发日本先出手之后,在更大的范围,用更多的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手段的方式,对日本展开更多和更大范围的反击,也进而牵制美国的战略布局。这种策略尽管是被迫的,但却需要最高层有全面的考量与更周全的战略部署。现在看来,中国显然已经准备好了。

为了这一战略,在钓鱼岛海域,在钓鱼岛海域开战,甚或暂时占领钓鱼岛不但没有太大的意义,也会被引入美韩预设的在远离国土的海域打一场昂贵的海战的陷阱。一些迹象表明,中国会采取在钓鱼岛海域正常活动或维权引发日本先出手之后,在更大的范围,用更多的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手段的方式,对日本展开更多和更大范围的反击,也进而牵制美国的战略布局。这种策略尽管是被迫的,但却需要最高层有全面的考量与更周全的战略部署。现在看来,中国显然已经准备好了。

总之,今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任何挑衅,都可能要即时付出更多、更长期的代价。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优势和强硬立场,反而会成为今后面对已经准备好的中国的一个精神枷锁:日本继续强硬,无疑是配合了中国以钓鱼岛为诱饵的战略,如果反应不够强硬和及时,则会引发日本内部的矛盾。美日在中国家门口军演的频次,也许正是今后中国在钓鱼岛高调宣示军事存在的频次。钓鱼岛被中国布置成雷区和靶场,定期清除日本在钓鱼岛建设的设施,一场远距离的交锋可能会发生在钓鱼岛之外。也许中国会在钓鱼岛之外,和日本打一场能源通道安全在内的持久战和游击战。

钓鱼岛问题背后,我们不能忘记,始作俑者是美国。想要在美国不加干涉的情况下轻松解决钓鱼岛问题也是不可能的。美国是日本依仗的军事和政治后台,意欲用钓鱼岛来牵制中国才是美日同盟的战略意图。中国的战略视野绝不应该局

限于狭小的钓鱼岛,也不应该局限于与周边国家在南海、东海、黄海、藏南等纠葛之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强大自己的综合国力,建设强大的海空军事力量,而强大军事力量的战略目标,应该最终放在对抗美国等世界强极上。当拥有一支能力遍及太平洋、甚至可达世界的现代化高效海空力量之后,我们才能在许多争端中有不忌惮他国的行动能力,才能符合我们的世界大国形象与实力。

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对于我的催促与号召。身处祖国不断强大的时代,我是幸运的,同时也有着重大的责任,只有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好学习和研究,才能为祖国的不断强大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在告别20世纪迎接新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曾做过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这不单单只是一次评选结果,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虽然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近170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虽然诞生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所以我们更要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分别举行了第一次起义和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法国,英国和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创立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思想家们已经无力去解决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急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去改变和领导人们。)。他们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索和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和总结,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发表于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之后,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由当时的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联盟”改组而来)。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身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断论。他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胜利的号角吹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渐渐地传入中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马克思-课程论文

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习心得 ——以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为例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授课教师王歆 姓名陈娟 学号20162116171 专业金融专硕 中国·新疆·石河子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 陈娟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金融专硕 引言 社会调查必须在研究伦理的框架之内进行, 这一点在中国尚未受到应有的 重视。国际上规定研究伦理的基本准则是尊重、受益与公平。国内外的大部分文献仅仅是从道德权利的角度来谈论伦理,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还应该从方法论角 度认识研究伦理的贯彻对于提高调查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伦理的重要性来源于社会调查的“互动”、“交换”和“主体建构”的理念。任何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调查都需要贯彻三项基本研究伦理:知情同意、平等与尊重、无伤害与受益, 并要求调查者要真正地做到为被调查者着想、以“平常心”对待。这些伦理原则的贯彻有助于促进调查过程中的互动, 提高调查质量。任何社会调查都要贯彻研究伦理, 这是一种刚性的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调查中研究伦理的缺失 作为研究社会的一种实践方法与技术手段, 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界使用最 多的研究方式之一, 也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我国学术界围绕社会调查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各种方法与具体的技术, 对于研究伦 理在社会调查中的重要性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 尤其是对于如何在研究过程 中尊重、保护被研究者, 以及研究伦理的贯彻与否如何影响调查质量这些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没有进行详细讨论。国际上对于社会调查中研究伦理的关注是从20 世纪中期开始, 以“塔斯克基梅毒实验”(Tuskegee Syphilis Study)为一个关键性的事件。从1932 年起, 美国政府资助的塔斯克基梅毒实验在持续40余年的连续研究中, 对黑人进行梅毒试验、检验却不给予治疗。这一实验使得美国政府臭名昭彰, 也成为医学伦理史上的一个负面例子。这之后, 国际上对于研究伦理问题开始关注。尊重、受益、公平被规定为三个基本的研究伦理原则。在中国,与伦理相关的讨论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 在哲学的范围内讨论伦理的问题, 即我们通常所认识的“伦理学”或者道德学, 被定义为研究人际关系中人的行为规范的科学。尤其是近年来的若干社会现象, 譬如克隆人、脑移植、人工流产等社会热点话题引发了“生命伦理学”的相关讨论。 其次, 围绕着“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问题, 社会科学界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十余年的争论。尽管这场争论几乎没有直接涉及研究伦理的范畴, 但是研究者的立场以及研究者对于调查研究的影响开始引起关注。

马原课结课论文

谈马原课感想 说快也快,一个学期的马原课学习就到了尾声,在这一学期中,虽然之间有过几次因为专业课串讲,不得不错过课程,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格外感谢在这一学期的马原学习中带给我的知识和触动,所以要在此谈一谈我的心得。 当初因为是选教课,很迷茫不知道该在7-8位老师中作何决定,于是仔细得读了读各位老师的简介,十分肯定刘秀华老师一定是一位出色而又经验丰富的人选,便毫不犹豫,也没跟宿舍人商榷就填选了志愿。当正式开课时,刘老师用略带北京味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她经常会结合当下时事,将个人观点和马克思理论知识讲述给我们,只要一有这种环节我都是兴奋的而且痴迷的。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都全是充满了欢笑。 作为一名理科生,当听见三个文科室友评价马原内容差不多都是高中学过的知识点时,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想起在高中政治会考阶段的经历就觉得挺艰难,我的抵触心理油然而生。可是当听过第一节课以后,发现马原的知识却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的教条思想,更多的是老师的实际结合和师生交流,当下时事评价和社会舆论高谈论阔,这些都是灵活而不枯燥的。刘老师纵观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不敢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多深入的理解,但确实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知识。?其中,最值得说的便是分小组做展示的活动。一组十个人,选择一个主题,分工进行论文PPT和展示的任务,从活动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在人员工作安排上锻炼了我。 从学习中谈收获: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看似深奥,其实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使自己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 当然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生活中谈收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 ,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 ,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这显然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的历史使命 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班级:H会升班 学号:5240115107 姓名:尹慧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当代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按照社会的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把个人成才目标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合格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面前的艰巨任务和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真正的哲学,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奠定了哲学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为我们明确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1、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结课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 结课论文 ——航天事业对我国国家经济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中国的实际国情,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坚持走的高效型发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航天事业对我国的工业、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应该极力弘扬航天精神,推动相关体制和制度的完善,保证我国的航天事业乃至高新技术快速稳定的进步,推动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航天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航天精神 引言 作为一名博士生,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都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航天事业的发展到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当下和今后,我国又会以什么样的政策来发展航天事业乃至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坚持走高效型的航天事业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要发展航天事业,巨大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是一个火箭,一个卫星对于一个实力较弱的小国来说都是无法承担的。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整个工程花费了约200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载人航天第二步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工程花费约150亿元人民币。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夕说,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1]。这种节约成本发展航天事业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的,相比传统的欧美强国来说,虽然我国的经济在近几年有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的人均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又要求我国迅速提高自己的国防水平、科技水平以及综合国力,我国在这个阶段面临了既要快速发展航天事业,又要保证经济发展投入的问题。 所以秉承中国人的艰苦朴素、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借鉴了国外的许多成功或失败的例子,中国的航天人精简了航天任务的开发过程,并尽可能在一次任务中完成多项子任务,实现高效。比如“神舟”系列,“神舟”飞船研发起点高,跨越式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航天事业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经济负担。而且做到的一船多用,飞船的轨道舱兼备了生活和留轨实验舱的功能。这种高效率的设计理念渗透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大节约了航天事业发展的成本,让国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方面的建设中去,特别是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裨益。 航天事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中农业、工业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航天领域每投入一元,可能会得到7-12元的回报。就拿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例,美国耗资240亿元实现了该计划,但是相应也得到非常丰硕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推动,带动了500多项高科技专利技术的发明,衍生出3000多种技术成果,市场价值高达上千亿元。美国的航天事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有类似的影响效果[2]。 1 引自:邵宗杰.值不值——给航天事业算一算经济账.科学24小时[J].2012(5):51. 2 引自:刘昊.国家经济里的航天.卫星与网络[J].2012(3):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论文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 论文题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道路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过程研究 级别2014级 学年2015-2016学年 学期第三学期 姓名董璇 学号112014332002002006 类别②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5年12月30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①必修课 课程考试方式④课程论文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已被实践证明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它主要形成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兼容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目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这期间主要形成了两种兼容模式,一种是以西方经济学思想或者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另一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实践历史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东欧国家和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导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无疑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深化市场改革,坚定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结合起来的伟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光辉一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结合中国国情,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上创立起来的。它大致经历了萌芽、初始、体制建立和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实现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1、萌芽阶段 实际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就有了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重要文献以及八届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范例

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来引导大学生恋爱 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矛盾的观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价值的特点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指导分析大学生恋爱。做好大学生的恋爱指导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行为;引导 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爱情不同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它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恋爱的许多问题是必要性的。用哲学原理去指导分析我们的恋爱行为,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引导恋爱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也有反作用。对恋爱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地引导导恋爱行为。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特征,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建立正确恋爱观的基础,也是青年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如果你在恋爱过程中能够对恋爱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你就不会扭曲恋爱,就会享受到恋爱给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进而体会到恋爱的真谛。 而对恋爱的错误的认识可能导致你误解了恋爱意义,产生了错误的恋爱观。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就很有可能不敢谈恋爱,或者超想谈恋爱。有的大学生一直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怕承担不了责任而不敢谈恋爱,然而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就与之擦肩而过。有的则是为了排解孤独、寂寞,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还有的误解则是以为恋爱就是婚姻,恋爱的对象就是以后的终身伴侣,因此对恋爱过程中就十分盲目,然而婚姻恢复了它的视力。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爱情是美好的,婚姻才是现实的;譬如爱情和面包一样,它们一辈子不搭!所以错误的恋爱观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这就是意识对物质所带来的反作用。 二、用矛盾的观点原理引导恋爱 (一)、矛盾两面性的观点 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恋爱就是成功的,所以失败是难免的。因此世界时就多了那么多受伤的心,也就有了许多人恋爱失败后不想再去谈恋爱了。有的高中生恋爱分手了,为了逃避情伤,高考后从福建省跑到老远的哈尔滨理工大学读书。但是从矛盾两面性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经过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它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它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我们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一种否定性活动的理解 (1)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践主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独创性见解。 在我看来,实践并不是一种否定性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指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

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 另一方面,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精神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次进行,不但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满足,而且也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理论实践面对面”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课程论文

论现代社会实践与理论之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心得摘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研究受到教育界、档案学、图书馆学等应用学科的青睐。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对社会工作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展开大量研究,并探索出整合二者的若干方法。因此,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进行相应研究。 关键字: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虚拟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想必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这句话具有深远的普适性,而它的普适性不止体现在哲学研究上,更多是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表达。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大家同样不陌生,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固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这方面来说,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饱受争议的。 在哲学上,实践的定义是这样的,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理论则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早已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且对这一概念做过很多论述。可惜最终都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实践观,没有真正阐明了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其中的合理之处,加以融合,最终正确的定义了实践的本质,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也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更加强调实践是哲学改造世界的工具与途径。 理论是从客观事实总结提取的经验与规律,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武器。 从这两点上看,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成熟以来,对于实践与理论的态度,那就是辩证统一,相互发展。 事实也的确如此,正确的实践是基于对理论的深刻认识,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持,所以我们避免了盲目,逃过了盲从。也同样是因为我们的实践,所以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总结了更多理论。两者的结合是如此紧密,这样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有了两者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才得以飞速进步。但我们也要明白,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并不是让我们死守规矩固步自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统一的统一性包罗万象,是理论与实践继承的统一,也是创新的统一;是总结的统一,也是开拓的统一。 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中,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对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性定义,再次被扩展,于是产生了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伴随着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新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虚拟实践不但影响着我们以往形成的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甚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图景,同时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来了冲击。虚拟实践观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起的是作用是促进其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马克思实践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即实践是主客体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使主观存在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虚拟实践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