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一、二年级数学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一、二年级数学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一、二年级数学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一、二年级数学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本单元内容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平均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进而在乘除混存的情境中,能够识别情境,直观操作,并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加强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及除法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这些都为学习本单元内容奠定了基础,

1.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安排了平均分活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学生明白除法算式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算式表示方式,并体会这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了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教学方式上要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清两者的区别再体会它们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

1.设置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组织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基本的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某中学考试资料求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具体的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在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1平均分(一)1课时

2平均分(二)1课时

3练习二1课时

4初步认识除法 1课时

5练习三1课时

6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课时

7练习四1课时

8解决问题练习五 1课时

9整理和复习练习六1课时

2019年最新 2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二年级题目汇总

1. 会议室里有6张3人沙发和15张单人沙发,此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2.张老师带着5名同学去校外参观,每张车票5角钱。来回共需多少钱? 3. 学校要在操场旁种一排树,每隔8米种1棵。 (1)从第1棵到第5棵相隔多少米? (2)一共种了9棵树,这个操场有多长? 4.小明、小华、小丽三人互相赠送了1张卡片。他们一共赠送了张卡片? 5.王叔叔锯一根木头,锯成3段要6分钟,锯成9段要几分钟?

6.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4页,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3倍,第三天要从第几页开始看? 7.把一根绳子对折2次后,这时对折后的绳子长10厘米,这根绳子原长多少厘米? 8.小丽家所住的楼共有8层,每层高3米,这幢楼有多高? 小丽家住在4楼,她家离地面有多高? 小丽每上一层楼要走9级台阶,小丽从1楼走到4楼要走多少级台阶? 9. 找规律填数 1,3,5,7,9,() 1,2,3,5,8,13,() 1,4,9,16,( ), 36 2,4,8,16, ( ), ( ) 1,2,4,7,11,( ), ( )

11. 6棵树排成一排,每相邻两棵树相距4米,松鼠从第一棵树跑到第6棵树,它一共跑了多少米? 12. 哥哥给了弟弟2支铅笔后还剩5支,这时两人的铅笔一样多,弟弟原来有铅笔多少支? 13. 有两个数它们的和是9,差是1,这两个数是()和()。 14. 一(1)班有30名学生报名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其中26人参加了美术小组,17人参加了书法小组,那么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15. 今年红红8岁,姐姐13岁,10年后,姐姐比红红大()岁。 16. 有红、黄、蓝、白4块不同颜色的木块,从中任意取出3块,有几种取法?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材通过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还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辨认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 2.给出3个由小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辨认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 难点:给出3个由小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体,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第二段是给出3个由小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几何体、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 和形状。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摆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也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3.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是本单元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切不能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画来代替观察实物。 观察物体(二) 1课时

关于一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于一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要抓行为习惯,习惯养成,最起码一个月的时间。有了规矩才能更好的教学。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但他们也会时而玩玩橡皮,时而敲敲铅笔,你即使再一次提醒他,他还是无所谓地翻翻课本。这种现象在每一节课中几乎都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又如何去解决呢?下面谈谈我对低段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不宜过多 我们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表明: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15~20分钟,老师一般讲课都是控制在20分钟,其余时间用来提问或是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课堂作业和帮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加深当堂课的印象。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的内容就不宜过多,不能像塞牙缝一样把 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过多的学习内容只能让学生学习得很疲惫,从而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也容易导致两极 分化现象的出现。 二、上课要有趣味性

上课要有趣,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在低段,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会久,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如果学生上课在玩或是思想在开小差,那么我们老师首先要问的是:这节课我上得有趣吗?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不听话。因此低段的数学课一定要上得有趣,课中让学生做做游戏,唱歌什么的也未尝不可,当然最好能做有关数学的游戏,既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也能起到娱乐的效果。 三、紧扣教学内容 当然上课也必须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要让学生确确实实学习新知识,很好地掌握新内容。根据所讲内容特点,设计最优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参与、计算,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优化计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四、课堂气氛要活跃 没有活的课堂气氛,就不会有活的思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低段的学生好“告状”,那是他们不善于独立思考的缘故,他们总愿意把问题摆出来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小结 单元内容概述 内容简介: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亲情和高尚的品德”,包括四篇精读课文《炊烟》《赏花》《新年礼物》《古井》和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学习本组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父爱,信任、给予、感恩……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人间的真爱。本组共有五篇课文: 1.炊烟 《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的邂逅。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赏花 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3、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文的内容很具震撼力。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的传奇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在写法上,课文通过大量的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位坚强而有责任感的父亲形象。 4、新年礼物 《新年礼物》讲的是新年前夜,迈克思来想去,决定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新年礼物:明天清早起来,偷偷帮助父亲完成挤乃奶的工作,给父亲一个惊喜。 5.古井 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乡亲们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 二、设计理念:本着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理念,本单元设计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课文之间联系更紧密。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主学习相关课文,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使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提高理解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积累语言: 1.认识本组的24个生字,会写56个生字。 2.读写“无声无息、寄宿、回荡盲人、步履蹒跚、岔口、心旷神怡颤抖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积攒特殊牲口棚蹲下套上楼梯马桶脱掉几秒呜咽搂住彼此阁楼挪动”等

二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先圈一圈,再填空。 (1) 11棵,每2棵一份,分成了()份,还剩()棵。 11÷2=□(份)……□(棵) (2) 13块,平均分成4份,每份()块,还剩()块。 13÷4=□(块)……□(块) (3) 14只小鸭,每()只一份,有()份,还剩()只。 15÷□=□(份)……□(只) 14只小鸭,平均分成()份,每份有()只,还剩()只。 15÷□=□(只)……□(只)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 )。 3.算式24÷7=3……3中,除数是( ),商是( ),余数是( )。 4.一个数除以9,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 ),其中最大的余数是( ),最小的余数是( )。 5.在5与1的和、差、积、商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6.一个星期有7天,五月份有31天,有( )个星期余( )天。 7、()÷()=()……6 除数最小应是(),把算式补充完整。 8、()÷ 5= ()…… ()余数最大应是(),把算式补充完整。 9、19根小棒可以摆()个小正方形,还剩()根。 10、有31个乒乓球,要装在5个盒子里,每个盒子的个数一样多,每个盒子装()个,还剩()个。

二、判断对错。 1、28÷5=5 (3) 2、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3、9×()<68,括号里最大能填 8。 ( ) 4、( ) ÷8=4……3,()里应填35。() 5、在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要比余数小。() 6、从40里面连续去6,6次正好去完。() 三.选一选。 1.余数是4的算式有( )。 A.36÷8 B.10÷4 C.18-14 D.32÷7 2.一辆游览观光车限载8人,我们班有45人。可以坐满()辆车,至少需要()辆车。 A.5辆 B.6辆 C.4辆 3.每种机动游戏4元,东东带了33元,最多可以玩多少种游戏?() A.5种游戏 B.6种游戏 C.8种 D.7种 四、用竖式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7×8=34÷7=74÷9=48÷6 =23÷3=17÷6= 54÷9=19÷2=24÷5=63÷7 =82÷9=77÷8= 730-30= 240+6= 560+300= 7300-7000= 700+80= 200+800= 900-200= 560+300= 70+80= 1300+2500= 500+6000= 3600-2300= 1400-700= 40+1200= 360-80= 2. 用竖式计算: 23÷3= 50-36= 67÷9=

【小学数学】小学一二年级数学必考题型及口诀汇总

1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整十;加零头。(掌握“凑十法”;提倡“递推法”。) 2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口算方法和简单。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

3加法意义;竖式计算 两数合并用加法;加的结果叫做和。数位对其从右起;逢十进一别忘记。例:435+697= 4减法的意义竖式计算 从大去小用减法;减的结果叫做差。数位对齐从右起;不够减时前位拿。例:756-569=

5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法并不难;计算过程有三点: 乘数个位要先算;再用十位乘一遍; 乘积末位是关键;要和十位来对端; 两次乘积相加完;层层计算记心间。 例:15×24= 6两位数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除三位。 除到那位商那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试商方法要灵活; 掌握“四舍五入”法;还有“同商比较法”; 了解“折半定商法”;不足除数商九、八。(包括:同头、高位少1)例:84÷24=

7混合运算 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碱。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一些数据要记牢;技能技巧掌握好。8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题;以点对准好对齐。算法如同算整数;算毕把点往下移。例:3.24+7.83= 9小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法则同整数。 定积小数位;因数共同凑。

例:0.45×2.5= 10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易学懂;分子分母分别乘。算式意义要搞清;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子母打颠倒;进行计算离不了。 11正方体展开图 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当沿着某棱将正方体剪开;可以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很显然;正方体的展开图形不是唯一的;但也不是无限的;事实上;正方体的展开图形有且只有11种;11种展开图形又可以分为4种类型: 1、141型中间一行4个作侧面;上下两个各作为上下底面;共有6种基本图形。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学计划)

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 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4.综合应用。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 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十几减9 3课时 2十几减8、7、6 4课时 3十几减5、4、3、2 2课时 4综合应用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新课标教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新课标教材 培训心得体会 2014 年3月,我校区组织完小校长、教研员、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参加了全国2014年春季学区新教材培训活动,此次培训主要是针对一年级、二年级数学教材进行详细的解读,主要是新教材和老教材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新教材和老教材内容的更改: 1、增加了“整理和复习”内容的教学,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意识和方法,让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并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复习。 2、增加了“数学背景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时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展示,从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3、新教材着重强调了数学要注重情境的设置,数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0以内的加减法”的主题图进行了更改,更有层次性,也更加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性。在教学时要经历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去表述计算的过程,在表述中理解算法。对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允许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进行择优。 5、课后练习要有趣味性,练习的形式要多样。 6、“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画图分析问题的过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

7、教学用书后面的光盘和以前相比质量和内容有了的升级。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好光盘进行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网络培训中的问题进行答疑。 在几天的网络培训中,全国各地的老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专家对这些有价值的、关注的比较多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解除了老师的疑惑,为老师更好的使用教材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此次培训,我有很多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 一、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努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品质。 二、加强对学生口算的练习。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口算要求是一分钟能正确计算8至10题,对于大对数学生来说,应该能达到这一标准,但让全体学生都达到这一标准应该还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多进行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在算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己分析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很多、很多,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引领。在今后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下特点: 1.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 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加强了空间观念。 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围成立体图形,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图形上的位置,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发展。 3.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形状有了整体的感受。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这给学生学习本单元打下了基础。 2. 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以及体积单位的相关知识,比以前的知识更加深入细致,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关键是通过一系列操作与动手实践活动,理解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类比生活中的常见物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要求 1. 通过操作、实践,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 2. 认识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理解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3.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法。 5.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及答案

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每小题一、我会填。2分共24分) 1、一个角是由()个顶点和()条边组成的。))个直角,((2、一个三角板有)个角,其中有(个锐角。)角。)角,两个(3、红领巾上有一个( )对折可以得到直角。、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4( 角) )角比直角小,( 、在我们学过的角中,5( 比直角大。6、写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 ()() 里打“√”,不是的打“×”。是角的在7、下面的图形中,( )

( ) ( ) ( ) ( ) 、数一数下面图形按要求填空。8 ()个钝角()个直角()个钝角()个角 9、下列各角中,( )是直角,( )是锐角,( )是钝角。 ①②③④⑤⑥ 二、我会连.12分

三、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4分) 1、直角是角中最大的角。() 2、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 3、直角比锐角大,但比钝角小。() 4、一个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5、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6、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得边张开得小角就小())(、用一副三角尺拼出来的角一定是钝角。7. )

分(每小题5共20四、我会找。”)里画“√ 1、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 ))()()(()(”)里画“√ 2、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在它下面的( ()()()()()3、下面哪几个图形是锐角,在它下面的()里画“√” ()()()()()五、我会比。(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下面各题左右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在○里填上“>”“<”或“=”)(10分)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四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对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以及几个运算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仅需要教师提供回顾、梳理、归纳和概括的平台。让学生借助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从本源上来说清道理,从“运算律”生长的“根”上来理性的分析。 苏教版版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把“运算律”单设单元,来完成加法和乘法的5 个定律,单设单元集中教学几个“运算律”,其目的是便于学生系统学习,集中体现用字母表示几个运算规律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但,笔者以为,此时,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和创设情境来让学生经历几个运算律的发现、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对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以及几个运算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只不过,这时的经验是感性的、模糊的、零碎的,仅需要教师提供回顾、梳理、归纳和概括的平台。让学生借助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从本源上来说清道理,从“运算律”生长的“根”上来理性的分析。 一、基于学生对“运算律”已有认知经验的分析笔者以为,在学习 交换律之前,学生对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空白纸,如,在一年级加法单元教学,不同版本教材都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建构加法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教材创设了小朋友浇花的情境,学生在回答“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的问题时,由于还没有正式学过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因而,大部分同学是用“数数”累加的方法的。如先数正在浇花的有3 个小朋友,再数又来的2 个小朋友,也就是从3 往后累加数2 个,既浇花的一共有5 个小朋友。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是从2往3来累加数的。然后,教师会引导学生想“怎样把刚才数的过程,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教师在适时介绍3+2=5或2+3=5 这两个加法算式。从这里可以看出,从一年级“加法认识”单元教学开始,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加法的交换律。先数左边 3 个同学再接着数 右边2个同学与先数右边2个同学再接着数左边3 个同学,其结果是不变的,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雏形” ,是“具体” 的、“情景化”的。随着经验的积累,这种“雏形”将日益完善,这个“规律”将被学生逐步内化成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加法来计算,合并是不考虑先后的认知经验。 同样,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雏形” ,早在二年级就已 经有了初步地感知。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认识” 教学时教材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依托情境图让学生分别列出求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这就是乘法的意义)。这种特出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表示,由此,引出乘法算式。如2+2+2 可以写成2X 3或3X 2。老教材突出2+2+2表示3个2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2X 3, 3+3表示2个3相加,写成

最新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最新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二年级数学公式 ①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②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③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④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比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根据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求比值的方法:用前向除以后项。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四则混合运算 ①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③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

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39.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 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最新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式大全:基本公式:前一个数后一个数(比较量标准量) ②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单位1已知) 基本公式: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③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 基本公式:分率对应的数量分率=单位1的量或者列方程解。 ④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 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 基本公式:两个数的差单位1的量(标准量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人人网百度贴吧复制网址 ②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利息税=本金时间利率5%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 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 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同 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程标准要求: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长度的认识也较模糊,因此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和事物去观察和认识米和厘米。 教学目标: 1.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 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主要研究问题: 1.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 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件 课时分配:6课时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22页)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排的,是在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下册“中国古典名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提升。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读书的视野,从中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3篇文章中,《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节选的片段的编排方式。《骑鹅旅行记(节选)》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课文主要记叙了小男孩尼尔斯变成拇指般大小后,遭到了院子里昔日被他欺负的禽畜们的嘲笑和起哄等情节,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以强欺弱的道理。《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主要写了汤姆·索亚和贝琪从山洞中脱险回家后的故事,表现了汤姆·索亚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3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引人关注。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一起来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习作”部分要求学生选择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板块。其中“交流平台”讨论的是在阅读名著时怎样评价人物;“词句段运用”则列举文中一些运用了夸张手法的句子,让我们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列举了不同译者对同一句子的不同翻译,让我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日积月累”部分则要求我们积累一些关于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快乐读书吧”一方面意在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们认识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提供阅读名著的方法,引导我们阅读更多的名著。 1.能够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各国多样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片段欣赏)、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4.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的外国名篇名著。 重点 1.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的外国名篇名著。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2课时 《骑鹅旅行记(节选)》1课时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快乐读书吧1课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试卷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二年级数学科单元检测卷(一) (内容:至练习二完)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0分) 1、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当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作单位。 2、笔算两位数加法,首先要()对齐,从()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就向()位进1。 3、15厘米+8厘米=()厘米400厘米=()米 4、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厘米这支铅笔长()厘米。 5、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哥哥的身高1()28() 6、在直尺上从0刻度到8刻度是()厘米。 5、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条()条()条()条二、在○里填上“>”“<”或“=”。(12分) 15厘米+12厘米○27米15-5○15-1048○30+18 1米○50厘米18+12○12+1823+32○23+40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8分) 1、1米的木棒和100厘米的铁丝一样长。……………………() 2、长度单位米可以用“cm”来表示。…………………………………………() 3、小明每天上学大约要走30厘米。……………………………………() 2、小红的爸爸身高是170米。…………………………………………()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下面三条线中,()是线段。 【①②③】 2、你的椅子大约高()。 【①45厘米②45米③100米】 3、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①厘米②米】 四、量一量。(4分) 1、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厘米 第二条()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厘米。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厘米。 五、画一画。(6分)

小学一二年级趣味数学

小鸭子游泳 鸭妈妈带着10只小鸭在小河里游泳,一会儿,4只小鸭上了岸;过了一会儿,又来了2只小鸭子。这时河里还剩下多少只鸭子 答案与解析: 10-4+2+1=9(只) 【小结】很多孩子在做这题的时候容易粗心,最后问你的是鸭子多少只,所以不仅要把小鸭子算清楚,鸭妈妈也要算进去。 妈妈去上班 妈妈从家里到工厂要走3千米,一次,她上班走了2千米,又回家取一很重要工具,再到工厂。这次妈妈上班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答案与解析: 妈妈先走2千米,再回家又走2千米,然后再去工厂又走3千米,所以一共走2+2+3=7(千米) 猴子爬树 一个六米高的树,猴子每次都能爬4米,但是会掉下来2米,请问猴子第几次就可以爬到树顶了 答案与解析: 猴子第一次爬过后,爬高了2米,第二次又爬4米,可以直接到树顶了。4+2=6.所以猴子第二次就可以爬上树顶了。

兔子赛跑 黑兔、灰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 )跑得最快,( )跑得最慢。 答案与解析:灰兔跑的最快,白兔跑的最慢。 小兔的萝卜 小白兔有12 个萝卜,它给了小灰兔3 个萝卜后,它俩的萝卜就一样多,小灰兔原来有多少个萝卜 答案与解析: 3×2=6(个),12-6=6(个) 老鹰抓小鸡 13个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还有几只没抓住 答案与解析: 答案:13-5-1=7(只) 精明的商人 从前,有一个商人特别精明。有一次,他在马市上用10两银子买了一匹马,一转手以20两银子的价钱卖了出去;然后,他再用30两把它买进来,最后以40两的价钱卖出。在这次马的交易中,他赚了多少钱 答案与解析: 这次买卖可分为两次来看。第一次买进10两银子,卖出20两银子,所以赚了10两银子。第二次买进30两银子,卖出40两银子,因此也赚了10两银子。在马的交易中,商人共赚了20两银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写作品梗概

范文一: 《妈妈不是我的佣人》梗概 《妈妈不是我的佣人》是一本校园励志小说,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战胜一系列挫折的心路成长历程。 上五年级的阿章原本是一个都市小男孩,他自私又蛮横无理,生活上对妈妈百般依赖,稍有不如意,便大发脾气。后来因为妈妈怀孕了,爸爸又在首尔工作,阿章便暂时去乡下舅舅家生活。 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开始的时候阿章特别开心,可很快就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在学校,他不是把作业忘在家里,就是因为没带颜料被老师惩罚、被同学取笑。在舅舅家,表妹对阿章充满了敌意,表妹经常对他说:“我不知道你的妈妈是不是你的佣人,但我的妈妈不是。” 来到乡下后的阿章,生活简直一团糟。阿章心里特别失落,特别留恋以前在家的生活。他想到以前在家里的时候,他可是什么都不用管,妈妈会帮他备齐所有该带的东西,会帮他把房间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这个时候,他才醒悟:过去他成绩优异,成为全班同学喜爱的班长,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妈妈在身后默默付出,只是他从来不曾注意到妈妈的辛劳,从来不曾感激妈妈。 从此,阿章努力学习独自面对生活,尽量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尽管一路磕磕绊绊,挫折不断,但他先后经受了读书、守约、诚信的考验,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勇敢、节俭、关爱他人的小男子汉。 小说的结尾,阿章认识到作为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独立的人格,长大后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这一天,阿章归来,他终于可以自豪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的!我阿章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做得很好!” 名师点评:作者在开头用一句话就介绍了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语言非常简洁。在正文部分,小作者抓住主要故事情节,分层概述主要情节内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目了然。这篇习作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描写生动,中心突出。 范文二: 《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他们冒险的故事。 汤姆·索亚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汤姆在镇上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以及哈克。一天深夜,他与好友哈克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场凶杀: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狠的乔埃,他们相互发誓决不开口说出真相。 后来,汤姆和乔奇、哈克来到荒无人烟的杰克逊岛,在这里他们当起了“小海盗”,过着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日子。而镇上的人们在着急地找他们,找了好几天,镇民们渐渐绝望了。在镇民们为他们三人开追悼会时,三个调皮鬼却若

2018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同步测试 一、下面是明明调查本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每人选择了一张水果卡片如下: 1.数一数,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水果葡萄苹果菠萝草莓香蕉火龙果人数 2.喜欢吃()的人数最少,有()人。 3.喜欢吃()的人数与()的人数同样多。 4.明明的班级一共有()人。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考查目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记录整理到统计表中,呈现出统计结果。 二、下面的统计表记录的是二年级(1)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情况: 名称 人数 看动画片 13 读课外书 2 打游戏机 18 去户外玩 8 1.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的人最多。 2.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打游戏机的人数比喜欢读课外书的多()人。3.你在课余时间喜欢()。 4.看了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想给同学们提那些建议? 三、下面是调查二(2)班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的情况:

1.根据上面的信息填写下面统计表 课外书《宠物小精灵》《少儿百科全书》《奥特曼》 人数 2.喜欢()的学生人数最多,有()人。 3.喜欢《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比喜欢《少儿百科全书》的多()人。 4.喜欢《奥特曼》和《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四、调查全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玩具。 玩具变形金刚美洋洋柯南赛车喜洋洋 人数 1.最喜欢()的人数最多,最喜欢()的人数最少。 2.我喜欢()玩具,喜欢这种玩具的有()人。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4.玩具厂要生产玩具,请你根据调查结果,建议玩具厂多生产哪种玩具,为什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同步测试(2) 一、体育课上,老师对二年三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统计表后回答问题。 运动项目人数跳绳 9 跑步 14 踢毽子 6 篮球 10 1.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 2.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多()人, 3.二年三班一共有()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并解答出来。

2020年小学数学一二年级破十法和平十法

数数法 以15-8=7为例,孩子很可能会利用手指头,或者小积木等,从15里面一个一个的去减,减掉8个后,发现还剩下7个。 这种算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较费时。刚开始可以允许孩子用这种方法,因为对于学前和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帮助他们进行具象到抽象的演绎,所以很多孩子会借助掰手指或者小积木等来完成计算,这是正常的表现。 以后我们只要慢慢让孩子通过练习,体会到其它方法更便捷,并且抽象思维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放弃这种算法。 做减法想加法 比如我们要算15-8=?,我们可以利用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8加几等于15,然后由此推出15减8就等于几。 这种方法最省时,但也最难。孩子不但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很熟练,而且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破十法 比如13-5=?那么第一步就是将13拆成10和3,我们知道10-5等于5的好朋友5,再用5加上3最后等于8。

也就是说将十几拆成十和几,那么减去一个数的得数就为这个几加上减数的好朋友。比如17-9=?就是将17拆成10和7,7加上9的好朋友1就等于8。 平十法(砍尾法) 以15-8=?为例,可以将其拆成连减法来计算,15先减去5,再减去3。 为什么这样要算呢?因为如果你问孩子15-5=?26-6=?39-9=?98-8=?你会发现孩子可以很快做出答案。 也就是说个位相同的两个数(俗称尾巴)相减好算,把尾巴砍了就行了,比如26减去6就是把尾巴6砍了剩下20。然后用一个整十的数减去一个数,也非常好算。 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破十法”比较容易掌握,之前就教过“凑十歌”: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