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

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跟踪检测(五) 物质的量浓度

A 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将40 g NaOH 溶于水中,配制成1 L 溶液,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 -1

B .0.5 mol·L -1

C .4 mol·L -1

D .1 mol·L -1

解析:选D n (NaOH)=40 g

40 g·mol -1=1

mol ,又因溶液的体积是1 L ,故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 -1

2.下列关于容量瓶及其使用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 ②使用前要先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③容量瓶可以用来加热

④不能用容量瓶长期贮存配制好的溶液 ⑤可以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250 mL 溶液 A .①③ B .①②④ C .除了③

D .除了⑤

解析:选B ③容量瓶不能加热,错误;⑤配制250 mL 溶液应用250 mL 容量瓶,错误。 3.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 ) A .0.5 mol 的K +

B .3.0 mol 的O 2

C .1.0 mol 的NO -3

D .1.0 mol 的OH -

解析:选C A 项,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n (K +

)=2 L×0.5 mol·L

-1

=1.0 mol ,错误;B 项,KNO 3溶液里没有O 2分子,错误;C 项,n (NO -

3)=2 L×0.5 mol·L -1

=1.0 mol ,正确;D 项,KNO 3溶液显中性,OH -

的量很少,远远小于1.0 mol ,错误。 4.V L Fe 2(SO 4)3溶液中含Fe 3+

m g ,溶液中SO 2-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56

V

mol·L -1

B.3m 56V

mol·L -1

C.m

56V

mol·L -1

D.

3m 112V

mol·L -1

解析:选 D n (Fe 3+)=m g 56 g·mol -1=

m

56 mol ,c (Fe 3+)=m

56 mol V L =m 56V

mol·L -1,SO 2-

4的

物质的量浓度是Fe3+的物质的量浓度的 1.5倍,则c(SO2-4)=

m

56V

mol·L-1×1.5=

3m

112V

mol·L-1。

5.25 ℃时,向KCl溶液加入少量KCl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B.溶液中KCl的质量分数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D.KCl溶液的质量

解析:选C 向不饱和KCl溶液中进入少量的KCl固体直至溶液达到饱和,整个过程中溶剂水的质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而溶质KCl的质量、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都发生了变化。

6.配制0.200 mol·L-1的NaCl溶液1 L,需要的容量瓶规格以及所称量的NaCl质量为( )

A.500 mL 11.7 g B.500 mL 23.4 g

C.1 000 mL 23.4 g D.1 000 mL 11.7 g

解析:选D 配制1 L 0.200 mol·L-1的NaCl溶液需要1 000 mL容量瓶,称量NaCl质量为m(NaCl)=1 L×0.200 mol·L-1×58.5 g·mol-1=11.7 g。

7.(2018·山东合格考)实验室配制500 mL 0.2 mol·L-1的Na2CO3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称量时,若将Na2CO3固体置于托盘天平右盘,将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B.将Na2CO3固体置于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

C.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应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将配制好的Na2CO3溶液转移至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

解析:选C A项,称量时,若将Na2CO3固体置于托盘天平右盘,则称取Na2CO3固体的质量偏小,将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正确;B项,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之前,要先冷却到室温,正确;C项,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是正常现象,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将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错误;D项,Na2CO3溶液显碱性,应将配制好的Na2CO3溶液转移至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正确。

8.(2019·济宁高一期末)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 mL 1 mol·L-1AlCl3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 )

A.150 mL 3 mol·L-1 NaCl溶液

B.50 mL 3 mol·L-1 KClO3溶液

C.25 mL 2 mol·L-1 FeCl3溶液

D.75 mL 2 mol·L-1 NH4Cl溶液

解析:选A 50 mL 1 mol·L -1AlCl 3溶液中Cl -浓度是3 mol·L -1

。A 项,150 mL 3 mol·L

-1

NaCl 溶液中Cl -浓度是3 mol·L -1,正确;B 项,50 mL 3 mol·L -1 KClO 3溶液中不含Cl -

错误;C 项,25 mL 2 mol·L -1

FeCl 3溶液中Cl -

浓度是6 mol·L -1

,错误;D 项,75 mL 2 mol·L

-1

NH 4Cl 溶液中Cl -浓度是2 mol ·L -1

,错误。

9.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 溶液时,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 ) A .所用NaOH 已吸潮

B .向容量瓶加水时液面低于刻度线即摇匀

C .有少量NaOH 溶液残留在烧杯内

D .向容量瓶加水时眼睛一直仰视液面

解析:选B 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误差分析的理论依据:c =n

V

,可知当n 变

大,V 不变或n 不变,V 变小时,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所用NaOH 已吸潮会使所称量的NaOH 质量减少,物质的量会对应减少,A 错误;向容量瓶加水时液面低于刻度线即摇匀会导致加水量减少,V 变小,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B 正确;少量NaOH 溶液残留在烧杯内会导致NaOH 的物质的量减少,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C 错误;向容量瓶加水时眼睛一直仰视液面则会导致加水量增加,V 变大,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 错误。

10.100 mL 0.3 mol·L -1

的Na 2SO 4溶液和50 mL 0.2 mol·L -1

的Al 2(SO 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 2-

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不考虑混合后溶液密度的变化)( )

A .0.20 mol·L -1

B .0.25 mol·L -1

C .0.40 mol·L -1

D .0.50 mol·L -1

解析:选C 混合后,n (SO 2-

4)=0.3 mol·L -1

×0.1 L+0.2 mol·L -1

×0.05 L×3=0.06

mol ,溶液的体积V =0.1 L +0.05 L =0.15 L ,则混合后溶液中c (SO 2-

4

)=n (SO 2-

4)

V =0.06 mol 0.15 L

0.4 mol·L -1

11.(1)在稀H 2SO 4中,若c (H 2SO 4)=0.2 mol·L -1

,则c (H +

)=________mol·L -1

,c (SO 2-

4)=________ mol·L -1

(2)在Al 2(SO 4)3溶液中,若c (SO 2-

4)=0.3 mol·L -1

,则c (Al 3+

)=________mol·L -1

c [Al 2(SO 4)3]=________mol·L -1。

答案:(1)0.4 0.2 (2)0.2 0.1

12.实验室中经常需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 溶液,现将24.4 g NaOH 固体溶于水配成100 mL 溶液,其密度为1.219 g·mL -1

(1)该溶液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溶液中NaOH 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该溶液中取出10 mL ,其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含NaOH 的质量为____________,含NaOH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

(4)将取出的10 mL 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mL ,稀释后溶液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解析:(1)24.4 g NaOH 的物质的量为0.61 mol ,c (NaOH)=0.61 mol 0.1 L =6.1 mol·L -1

。(2)100

mL NaOH 溶液的质量为100 mL×1.219 g·mL

-1

=121.9 g ;NaOH 的质量分数为

24.4 g 121.9 g

×100%≈20%。(3)因为溶液是均匀的,所以这10 mL 溶液与原100 mL 溶液相比,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但NaOH 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均为原来的1

10。(4)这10 mL 溶液中NaOH 的物质的

量浓度为6.1 mol·L -1

,稀释到100 mL 后,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为 6.1 mol·L

-1

10

=0.61

mol·L -1

答案:(1)6.1 mol·L -1

(2)20% (3)6.1 mol·L -1

2.44 g 0.061 mol (4)0.61 mol·L

-1

13.用18.4 mol·L -1

的浓硫酸配制100 mL 浓度为1 mol·L -1

的稀硫酸。其操作步骤可

分解为以下几步:

A .用量筒量取5.4 mL 浓硫酸,缓缓注入盛有约50 mL 蒸馏水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搅拌

B .用约30 mL 蒸馏水,分成三次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每次洗涤液都倒入容量瓶里

C .将稀释后的稀硫酸小心地用玻璃棒引流入容量瓶

D .检查100 mL 容量瓶口部是否发生滴漏

E .将蒸馏水直接加入容量瓶,至液面接近环形刻度线1~2 cm 处

F .盖紧瓶塞,反复倾倒振荡,摇匀溶液

G .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里逐滴滴入蒸馏水,至液面最低点恰好和环形刻度线相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2)进行A 步操作时,应选用下列量器中的________(填标号)。 ①10 mL 量筒 ②50 mL 量筒 ③500 mL 量筒

④1 000 mL 量筒

(3)如果对装有浓硫酸的量筒仰视读数为5.4 mL ,配制的稀硫酸的浓度将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进行A 步操作时,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才能进行后面的操作。 (5)配制上述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 .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溶液未转移入容量瓶中

b .定容时,眼睛俯视使溶液凹面最低点与容量瓶刻度线相切

c .容量瓶中原残留有少量蒸馏水

d .定容后加水过量,又从容量瓶中取出部分溶液,使液面降至刻度线

解析:(1)配制一定体积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应掌握以下六个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洗涤、定容、摇匀,据此可确定配制的正确顺序。(2)所取液体为 5.4 mL ,则只能用10 mL 量筒做量器,若用50 mL 量筒,则会因读数与溶液体积相差太多而影响精确度。(3)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浓硫酸的量偏多而导致结果偏高。(4)溶解后的溶液必须冷却至室温才能将其转移到容量瓶中。(5)选项a 、d 使配制结果偏低,选项c 对配制结果无影响,选项b 使配制结果偏高。

答案:(1)DACBEGF (2)① (3)偏高 (4)待溶液冷却至室温 (5)b

B 级—选考等级考试增分练

1.在只含有Na +

、Al 3+

、Cl -

、SO 2-

4四种离子的溶液中,已知Na +

、Al 3+

、SO 2-

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2 mol·L -1

、0.1 mol·L -1

、0.1 mol·L -1

,则溶液中 Cl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 -1

B .0.2 mol·L -1

C .0.3 mol·L -1

D .0.4 mol·L -1

解析:选C 根据溶液中正、负电荷代数和为0有 c (Na +

)+3c (Al 3+

)=2c (SO 2-

4)+c (Cl -

),则c (Cl -

)=c (Na +

)+3c (Al 3+

)-2c (SO 2-

4)=0.3 mol·L -1

2.V mL Fe 2(SO 4)3溶液中含a g SO 2-

4,取出溶液12V mL ,用水稀释成2V mL ,则稀释后溶

液中Fe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25a 36V

mol·L -1

B.250a 36V

mol·L -1

C.

250a 48V

mol·L -1

D.

125a 72V

mol·L -1

解析:选 D n (SO 2-4

)=a

96 mol ,n (Fe 3+

)=23n (SO 2-4)=a 3×48 mol ,c 1(Fe 3+

)=n (Fe 3+

)V

1 000

L =

1 000a 3×48V mol·L -1,根据稀释公式得1 000a 3×48V mol·L -1×12V mL =c 2(Fe 3+)×2V mL ,所以c 2(Fe 3+

)=

125a 72V

mol·L -1

。 3.某MgCl 2溶液的密度为1.18 g·cm -3

,其中Mg 2+

的质量分数为5.1%。300 mL 该溶液中Cl -

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

A .0.37 mol

B .0.63 mol

C .0.74 mol

D .1.5 mol

解析:选D c (Mg 2+

)=1 000ρw M

=1 000 mL·L -1×1.18 g·cm -3

×5.1%24 g·mol

-1

≈ 2.5 mol·L -1

,n (Cl -

)=2.5 mol·L -1

×2×0.3 L=1.5 mol 。

4.把100 g 某NaOH 溶液(密度是1.2 g·mL -1

)蒸发浓缩,余下50 mL 溶液时(没有沉淀析出)物质的量浓度为8 mol·L -1

,原溶液的浓度是( )

A .8 mol· L -1

B .4.8 mol·L -1

C .3.3 mol· L -1

D .16 mol·L -1

解析:选B 蒸发浓缩前后,NaOH 的物质的量不变。n (NaOH)=8 mol·L -1

×0.050 L=0.4 mol ,蒸发浓缩前溶液的体积为V (NaOH)=100 g 1.2 g·mL -1×

1 L 1 000 mL =1

12

L ,所以c (NaOH)=0.4 mol 112

L =4.8 mol·L -1

。 5.标准状况下V L 氨气溶解在1 L 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 -1

),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 -1

,质量分数为w ,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 -1

,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ρ=17V +22 400

22.4+22.4V

B .w =17c

1 000ρ

C .w =17V

17V +22 400

D .c = 1 000ρV

17V +22 400

解析:选A A 项,由于溶液的体积既不是水的体积也不是二者体积之和,溶液的体积不能直接确定,仅利用V 无法确定ρ,错误;B 项,由c =

1 000ρw M =1 000ρw 17可得w =17c

1 000ρ

,正确;C 项,氨水的质量分数w =

V L

22.4 L·mol -1

×17 g·mol

-1

V L 22.4 L·mol

-1×17 g·mol

-1

+ 1 000 g =17V

17V +22 400,正

确;D 项,氨水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溶液的体积V =m ρ=

V

22.4

mol×17 g·mol -1

+1 000 g

ρ g·cm -3×1×10-3 L·mL -1

=17V +22 40022 400ρ L ,则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c =n V =V

22.4 mol

17V +22 400

22 400ρ L

1 000ρV 17V +2

2 400 mol·L -1

,正确。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大全,推荐文档

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 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反应: 1、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 Na 2O 2 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4Na + O 2 == 2Na 2O 2、Na 与H 2O 反应:2Na +2H 2O == 2NaOH +H 2↑ 3、Na 2O 2与H 2O 反应: 2Na 2O 2+2H 2O == 4NaOH +O 2↑ 4、Na 2O 2与CO 2反应: 2Na 2O 2+2CO 2 == 2Na 2CO 3+O 2 氯气的相关反应:1、实验室制Cl 2 : 4HCl(浓)+MnO 2 == Cl 2↑+MnCl 2+2H 2O 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 2 == 2FeCl 3 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 2 == CuCl 2 4、钠与氯气反应:2Na + Cl 2 == 2NaCl 5、氯气与氢气反应:Cl 2 + H 2 == 2HCl 6、氯气与水反应: Cl 2+H 2O == HCl +HClO 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O 8、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 2HCl + O 2↑ 9、工业制漂白粉: 2Cl 2+2Ca(OH)2 == CaCl 2+Ca(ClO)2+2H 2O 10、漂白粉漂白原理: Ca(ClO)2+H 2O + CO 2 == 2HClO +CaCO 3↓ 11、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 2O + CO 2 == CaCO 3↓ + 2HClO 2HClO == 2HCl +O 2↑离子检验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 2++ SO 4 2— == BaSO 4↓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 2+ + CO 32— == CaCO 3↓ 3、银离子的检验: Cl — + Ag + == AgCl ↓铁的相关方程式 1、铁和稀盐酸Fe +2HCl == FeCl 2+H 2↑ 铁和稀硫酸Fe +H 2SO 4 == FeSO 4+H 2↑ 2、铁置换金属铜Fe +CuCl 2 == FeCl 2+Cu 铁置换金属银Fe +2AgNO 3 == Fe(NO 3)2+2Ag 3、铁和非金属反应:3Fe +2O 2 == Fe 3O 4 Fe +S == FeS 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氧化亚铁与稀盐酸:FeO +2HCl == FeCl 2+H 2O 磁性氧化铁和稀盐酸:Fe 3O 4+8HCl == FeCl 2+2FeCl 3+4H 2O 5、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 2 + Cl 2 == 2FeCl 3 点燃 光照△△点燃点燃光照点燃点燃加热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学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法。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2、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二、学习重点、难点 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探索新知](1—18号) 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以H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b. 以He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c. 以C 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活动探究](1—18号) 书写下列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N 、 O、 Ne 、 Al、 Mg 、 Si 、 [学无止境](19—36号) a.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Sc Fe 结论: b.再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Cr Cu 结论: 练习:V、As 第2、3课时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看图·思考] 仔细观察图1-2-7鲍林近似能级图回答下面问题: 鲍林近似能级图中分为几个能级组?每一能级组中共有多少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 [交流·研讨] 请根据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参照鲍林近似能级图,尝试分析原子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划分的内在联系,回答下题。 (1)周期的划分与什么有关? (2)每一周期(前4周期)各容纳几种元素?这又与什么有关? (3)周期的序数与什么有关?(从原子中电子排布式分析)[同步检测1] 已知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根据这一排布式可知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练习]书写19号钾原子,24号铬原子,30号锌原子和35号溴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共同分析]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与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有什么区别? [观察讨论]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从中找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一化学教案]]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部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化学必修I全部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推荐文档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的量n 单位-摩尔(mol) ①n= N/N A N:微粒个数N A: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2.摩尔质量M ②n= m/M m:物质质量 M:摩尔质量,单位g?mol-1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四、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 3.胶体提纯:渗析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 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反应则不共存,下列离子间不共存: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不共存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等不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如H+与ClO-、F-、S2-等弱酸酸根离子不共存; OH-与NH4+等弱碱阳离子不共存; HCO3-与H+、OH-均不共存。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Fe3+、MnO4-、ClO-、NO3-(H+); 还原性离子:Fe2+、S2-、SO32-、I-等 5、离子检验: NH4+、Fe3+、Fe2+、Mg2+、Al3+、Cu2+ CO32-、SO42-、Cl-、Br-、I-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人们通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某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 A.1s22s22p63s23p6 B.1s22s22p63s23p63d54s2 C.1s22s22p63s23p63d54s1 D.1s22s22p63s23p63d104s1 【解析】根据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A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0;B 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5;C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6;D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1。 【答案】 C 2.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子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形状相同,半径越大 B.在同一电子层上运动的电子,其自旋方向肯定不同 C.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p2时,释放能量,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D.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π键或用于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解析】s原子轨道是球形的,电子层序数越大,其半径越大,A项正确;根据洪特规则,对于基态原子,电子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B项错误;由于3s轨道的能量低于3p轨道的能量,基态镁原子应是吸收能量,C项错误;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和容纳

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不能形成π键,D错。 【答案】 A 3.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①CaC 2②N 2 H 4 ③Na 2 S 2 ④NH 4 NO 3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解析】CaC 2是由Ca2+和C2- 2 构成的,C2- 2 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 2 H 4 中含N —H键(极性键)和N—N键(非极性键),属于共价化合物;Na 2S 2 是由Na+和S2- 2 构 成的,S2- 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H 4 NO 3 含离子键和极性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B.分子中若含有化学键,则一定存在σ键 C.p和p轨道不能形成σ键 D.含π键的物质不如只含σ键的物质稳定 【解析】A项,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分子由单个原子构成,不存在化学键。B项,如果分子中存在化学键,则一定有σ键。C项,若两个原子的p轨道“头碰头”重叠,就能形成σ键。 D项,如氮气中就有π键,氯气中只含有σ键,但氮气比氯气稳定。 【答案】 B 5.下列物质所属晶体类型分类正确的是( ) C 选项中氯化铯为离子晶体。 【答案】 D 6.某物质熔融状态可导电,固态可导电,将其投入水中水溶液也可导电,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鲁科版化学选修五 有机化学 全册教案

第1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烃 【课时安排】共8课时 第一节:3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3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学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完《化学2(必修)》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向他们展示有机化学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系统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本节还介绍了许多有机化学的概念,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官能团、同系物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化学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知道有机化学的发展,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 (2)掌握有机物的三种分类方法,建立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分类框架。 (3)理解同系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方法的研究,能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类。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有机化学世界的奇妙与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后续的新、相关内容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有机物的分类。难点是官能团的认识几同系物的判断。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机物的分类 【问】同分异构体的种类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分子式为C3H8O的有机物有几种可能的同分异构体?写出结构简式。 CH3CH2CH2OH CH3OCH2CH3CH3CHCH3 其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有哪些?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答】结构中有(醇)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 由此,我们知道,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主要跟它所具有的基团的性质有关。 我们把这种反映一类有机物共同特性的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官能团呢?它们存在于哪些物质当中? 【学生举例】—COOH 羧酸中存在

高中化学目录鲁教版

高一化学教材 绪言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碱金属 第一节钠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 第二节卤族元素 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 第四节化学键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第二节二氧化硫 第三节硫酸 第四节环境保护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节碳族元素 第二节硅和二氧化硅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高二化学教材 第一章氮族元素 第一节氮和磷 第二节氨铵盐 第三节硝酸 第四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第五节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章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化学平衡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三章电离平衡 第一节电离平衡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酸碱中和滴定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 第一节镁和铝 第二节铁和铁的化合物 第三节金属的冶炼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 全章(未分到节) 第五章烃 第一节甲烷 第二节烷烃 第三节乙烯烯烃 第四节乙炔炔烃 第五节苯芳香烃 第六节石油的分馏 全章(未分到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六章烃的衍生物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高中化学选修五大题专项练

【链接高考】 1.化合物Ⅳ为一种重要化工中间体,其合成方法如下: (1)化合物Ⅱ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化合物IV中含有的官能团是。(写名称) (2)化合物I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反应,生成两种有机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请写出任意一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 (3)1mol化合物III与足量NaOH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mol。(4)化合物IV在浓硫酸催化下反应生成六元环状酯类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题给化合物转化关系及相关条件,请你推出(2-甲基-1,3-丁二烯)发生类似①的反应,得到有机物VI和VII,结构简式分别是为、,它们物质的量之比是。 【答案】(1) C6H9O2Br ;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羟基、羧基、溴原子 (2) (3)2 (4) CH3 Br OH O O CH 3 +H2O (5);;或CH3COCHO HCHO ;1:2

2.黄酮醋酸(F)具有独特抗癌活性,它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RCN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 RCN RCOOH (1)上述路线中A转化为B的反应为取代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分子中有3种含氧官能团,名称分别为醚键、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3)E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产物可通过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该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2种符合下列条件的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子中有4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 ②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一种水解产物含有酚羟基,另一种水解产物含有醛基。(5)对羟基苯乙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写出以A和乙醇为主要原料制备对羟基苯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选)。 合成路线流程图请参考如下形式: 【答案】(1) (2)羰基;羧基 (3)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后剩余的钠粒可放回原试剂瓶中 B.用一般的化学还原法不能制取金属钠 C.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钠存在 D.钠在自然界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取一小块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钠先熔化②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得到浅黄色固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①③④ 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 C.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 下图A、B、C、D、E、F六种物质中除D为单质外其余均是常见的化合物,E和F的水溶液均呈碱性,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D的化学式A ,B ,D 。 (2)E和F可相互转化,图中己标明F向E转化的关系,请写出E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H2O CO2Na2O2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高中化学选修五系列3脂肪烃和芳香烃

脂肪烃和芳香烃 一、脂肪烃的结构与性质 1.脂肪烃组成、结构特点和通式 3.脂肪烃的化学性质 (1)烷烃的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 如乙烷和氯气生成一氯乙烷:CH 3CH 3+Cl 2――→光照CH 3CH 2Cl +HCl 。 ②分解反应 ③燃烧反应 燃烧通式为C n H 2n +2+3n +12 O 2――→点燃n CO 2+(n +1)H 2O 。 (2)烯烃的化学性质 ①与酸性KMnO 4溶液的反应 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②燃烧反应 燃烧通式为C n H 2n +3n 2 O 2――→点燃n CO 2+n H 2O 。 ③加成反应 CH 2==CH —CH 3+Br 2―→。

CH 2==CH —CH 3+H 2O ――→催化剂△。 CH 2==CH —CH==CH 2+2Br 2―→。 CH 2==CH —CH==CH 2+Br 2―→ (1,4-加成)。 ④加聚反应 如n CH 2==CH —CH 3――→ 催化剂。 (3)炔烃的化学性质 ①与酸性KMnO 4溶液的反应 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如: CH≡CH ――→KMnO 4H 2SO 4 CO 2(主要产物)。 ②燃烧反应 燃烧通式为C n H 2n -2+3n -12 O 2――→点燃n CO 2+(n -1)H 2O 。 ③加成反应 CH≡CH +H 2――→催化剂△CH 2==CH 2, CH≡CH +2H 2――→催化剂△CH 3—CH 3。 ④加聚反应 如n CH ≡CH ――→催化剂 --[CH=CH-]-n 题组一 脂肪烃的结构与性质 1、某烷烃的结构简式为 (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该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烷烃是由烯烃和1 mol H 2加成得到的,则原烯烃的结构有__________种。(不包括立体异构,下同) (3)若该烷烃是由炔烃和2 mol H 2加成得到的,则原炔烃的结构有__________种。 (4)该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生成的一氯代烷最多有__________种。 答案 (1)2,3二甲基戊烷 (2)5 (3)1 (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