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中物理科教版八年级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案 教学设计

最新初中物理科教版八年级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案 教学设计

最新初中物理科教版八年级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案 教学设计
最新初中物理科教版八年级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案 教学设计

8.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熟知实验探究的过程。

5.领悟通过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表格的方法。

6.体验由实验结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探究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探究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毛巾、纸板、玻璃板、橡皮、钢笔帽、纸条、铅笔、书本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做实验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参考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师: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

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学活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承接刚才的实验现象,演示当物体不再受手的推力时,物体停止运动。

师: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生:一段时间后撤走该力时,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停下。

师:根据以上的例子,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

生1:需要。因为用力推物体它才能运动,而撤走了这个力物体最终会停下,所以,运动必须用力来维持。

生2:不一定,按照生1的说法,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的话,撤走了力,物体应该立刻停下才对。

生3:例如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已经不再受到脚的作用力,但仍然向前运动,因此“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

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

让学生阅读教材P24“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分组实验:

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记下每次小车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6)推理:小车在光滑的(阻力为零)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

师:物体除了运动,还有静止。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的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定律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2)“一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不受外力”是本定律成立的条件,定律要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力,或者是合外力为零。“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只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不是直接的实验结论,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时木块运动,撤去推力后木块停下来,从表面现象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顿第一定律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流。

二、惯性

1.惯性

运动的火车比运动的自行车停下来要困难得多,可见物体的惯性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本领,它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实验1: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上面的鸡蛋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2: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么样?

教师提问:

(1)打出纸板的时候,鸡蛋为什么没有飞出,而是落进杯子?

(2)为什么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几个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

以四人为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现象分析:因为鸡蛋原来是静止在硬纸板上的,当纸板飞出去时,鸡蛋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鸡蛋最后没有随硬纸板飞出去,而是掉进玻璃杯里。

实验2现象分析: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落在正下方。

教师总结: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

多媒体课件展示:

对惯性的几点理解:

(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

(3)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多媒体展示: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教师随时纠正不准确之处。

学生阅读教材,做P26“活动:物体的惯性”。

我们可以发现,在P26图8-1-5中,当书突然停止运动时,橡皮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会向前倾倒。这说明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图8-1-6中的小物体仍留在原地,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可见,物体有保持自身原有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作惯性。事实上,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1)教师先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于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2)教师利用表格对两者进行对照比较,并跟学生一起总结填写表格内容。

多媒体展示:惯性(性质)≠惯性定律(运动规律)

两者的区别及联系:

学生阅读教材P26,做“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随时纠正。

2.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以下两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最后师生交流得出,分析惯性现象这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现象。

现象(1)分析: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向后倒。

现象(2)分析:木块处于运动状态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停止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

教师归纳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1)交代研究对象初始状态;

(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

(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状态。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呢?

教师拿两枚鸡蛋演示,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

综合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因为生鸡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当我们转动鸡蛋后,蛋壳开始旋转,而鸡蛋里面的液体由于惯性的作用,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生鸡蛋转起来比较慢!

活动2:请学生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越过最高点的运动;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等。

板书设计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八年级下册科学【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科学【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在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呼吸作用之后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初步学习。本节课教科书的呈现顺序是:先给出光合作用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等;接下来通过设计一个个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哪些原料、必须满足哪些条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若没有这些原料、不满足这些条件,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因此本课时应以实验设计及操作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条件和产物。本课时的学习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及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对学生树立能量守恒、物质守恒等重要的科学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作用; 2.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和叶绿体,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科学过程与方法:通过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的一系列实验,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方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观念,体会生态文明的内涵。 2.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以及能量来源,初步建立能量守恒、物质守恒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难点: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法:通过提问法、讲授法了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及其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 实验物品及药品:银边天竺盆栽(或替代植物)、放置在暗处24小时后经光照4小时处理的银边天竺叶片(叶片部分区域用铝箔遮掩)、金鱼藻(或替代水生植物)、卫生香、酒精、碘液、火柴 实验器材:水浴加热装置(500mL烧杯、100mL 烧杯、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各一个)、氧气收集装置(500mL 烧杯、漏斗、试管各一个)、胶头滴管、100W的台灯

教科版初中物理目录及重点

教科版8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考试重点) 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本章重点) 2.运动的描述(考试重点)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考试重点) 4.能量 第三章声 1.认识声现象(本章重点) 2.乐音的三个特征(考试重点) 3.噪声(考试重点) 4.声与现代科技(本章重点)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源光的传播(本章重点) 2.光的发射定律(本章重点)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考试重点) 4.光的折射(本章重点)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考试重点)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与温度(本章重点) 2.熔化和凝固(本章重点) 3.汽化和液化(本章重点) 4.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考试重点) 2.物体的密度(考试重点) 3.测量密度(本章重点) 4.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下册 第七章力 1.力 2.力的描述 3.弹力弹簧测力计(本章重点) 4.重力(考试重点) 5.摩擦力(考试重点) 第八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本章重点) 2.力的平衡(考试重点) 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九章压强 1.压强(考试重点) 2.液体的压强(考试重点) 3.连通器(本章重点) 4.大气压强(本章重点)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1.在流体中运动(本章重点) 2.认识浮力(考试重点)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考试重点) 4.沉与浮(本章重点)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 1.杠杆(本章重点) 2.滑轮(本章重点) 3.功功率(考试重点) 4.机械效率(考试重点) 5.改变世界的机械(本章重点) 第十二章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本章重点) 3.水能和风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2021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电与磁教案 (新版)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电与磁教案1 (新版)浙教版 主题电与磁 教学内容 重点: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知道磁场的方向和判断方法。 2.认识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特征,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 3.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1.知道地磁场的存在,知道地理北极就是地磁南极。 2.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并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理解换向器的作用。 磁体和磁极: 1、【观察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小磁针在静止后的位置总是指向南北方向的。 结论:小磁针或条形磁体指向北方的一端叫北极;指向南方的一端叫南极。 2、【实验】 (1)让磁铁与铁块、木块、塑料、铝块、铜块等接近。 ——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铁块 结论: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物体。 (2)用条形磁铁去吸一些铁屑。 ——发现原来均匀分布的铁屑不再均匀,磁铁的两端吸附的铁屑特别多。说明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

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结论:磁体有两个磁性最强的磁极--南极(S极)和北极(N极) 【设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向南北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3)用磁铁的一极靠近小磁针。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体间有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讨论】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有南北极呢? ——有。在水平面上有南北指向性。 【实验】铁棒的下方放些铁屑,让条形磁铁靠近铁棒。然后把条形磁铁拿开。 ——现象:条形磁铁靠近时,铁棒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有了磁性。 拿开条形磁铁后,铁屑又都落下。说明铁棒的磁性立即消失。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实验】用一根磁铁在钢棒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 ——钢棒有了磁性,而且能永久保持,就成了永磁体。人造磁体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补充】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 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 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10【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第二章复习梳理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学生姓名年级科目 日期《 时间段课时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8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梳理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及 考点分析 : : 教学过程 、 > 一、模型与符号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 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 ^ 2、符号的作用:(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扩散现象 分子运动论(2)间隔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3)引力、斥力 】 三、构成物质有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 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2、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食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水H2O、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一氧化碳CO、甲烷CH 4、氧气O2、蔗糖、酒精等 四、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 五、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 教学过程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六、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1)' (2)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因此元素有只讲种类不论个数的特点。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是:氧(O)、硅(Si)、铝(Al)、铁(Fe)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七、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 质都很相似。 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表示某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3)、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原子个 数比;(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5)、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分子构成:(6)、表示一个分子 由什么原子构成 单质和化合物 九、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A化合价有正、负之分;B在化合物里,通常金属元素显正价(氢为+1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显 -2价);C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D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E 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是可变的;F同一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化合价也可能不同。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 方法:先写元素符号——在其上方标出化合价——利用交叉法在对应元素的右下角标出原子个数。要 注意各元素原子的个数应为最简整数比! 十、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初中九年级物理 电压教案

16.1电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 例: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 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 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 二、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是电压? 利用课件的仿真实验,把电流类比为水流,电压类比为水压再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小灯泡发光. 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小灯泡不亮. 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课件显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想想做做] 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 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 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电压的符号是“U”.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

最新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 全面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全面复习 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为0.1℃ 水的比热:C水=4.2×103J/(kg.℃)(最大) 2、速度:1m/s=3.6km/h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 时间差 0.1s以上、声源与障碍物距离 17m以上 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υ=340m/s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υ=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单位换算 1g/cm3=103kg/m3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1m3=103dm3=106cm3 g=9.8N/kg 水银的密度13.6×103kg/m3 4、压强:单位换算 1Pa=1N/㎡ 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0 ㎜Hg =76cm汞柱≈10m水柱 5、电学: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 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度=1Kw.h=3.6×106 J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频率50Hz(1s内50个周期,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初二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3.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 km 103 m 10 dm 10 cm 10 mm 103 um 103 n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试讲教案

新版人教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物理全册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模板 (先敲门,敲门进去好要鞠躬,然后说声“评委老师上午好”(下午好),之后记得关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您们辛苦了!我的试讲号是X号。我讲课的题目是《》,下面开始上课。 (师喊)上课!同学们好!(鞠躬)请坐! 试讲教案编写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下面开始试讲。 试讲(模拟课堂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

最新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总结 姓名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 锰- 金- 铝- 氯- 硅- 铁- H - C - N - O - Na - Mg - P - S - K - Ca - Cu - Zn - Hg - I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 二氧化碳- 金刚石- 氧化铜- 硫- 一氧化氮- 氧化铝- 五氧化二磷- 氯化氢- 氯气-- 硫化氢- 氧化钠- 氧化镁- 氖气-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氧化钙- 碳酸钙-- 硝酸根 离子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 Fe 2O 3- Na 2S - FeCl 3 - Fe 3O 4 - ZnO - NaCl - MgCl 2 - KCl - CaCl 2- CuSO 4- K 2MnO 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 (带 电)= (带 电),相对原子质量= +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4. H 2O 有那些意义(1)、 (物质);(2)、 (元素); (3)、 (分子);(4)、 (原子): (5)、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 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如 。 6. “2”的含义:2Ca 2+ 前2:表示 ,后2:表示 +2 2H 2O 前2:表示 ,后2:表示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 >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列”称为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 渐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都很相似。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49份) 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 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 【复习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 专题一:分子动理论 ?知识聚焦 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 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 (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 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我们通过扩散现象来验证分子的运动,这里运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_法。实

【八年级】八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第5节磁生电教案新版浙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1章第五节磁生电编写者日期课题第五节磁生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 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 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 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 规律的能力.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 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 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 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重点 难点分析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电磁感应,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 方法与准备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一、引入: 先回顾奥斯特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说明电能生磁。 设问:既然用电流能获得磁场,那么能否用磁场获得电流呢?许多科学 家都在探索这个问题。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研究,在1831年 发现了磁产生电的条件和规律,实现了他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法拉第 的这个重要发现,导致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二、新课教学: (一)、磁生电--电磁感应 【实验】将一根导体放入磁场中,导体和电流表串联成一个闭合回路。然后 让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①回顾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一是需要电源,二是电路要闭合。怎样知 道电路中有电流呢?--显然需要一个电流表。因为获得的感应电流较小, 所以采用测量微小电流的灵敏电流计较好。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 1 -

- 2 -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0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6.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教案电能 电功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电能 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电能,了解电能和我们生活的联系,知道电能的单位 和符号 2.电能的计量会读家用电能表,知道电能表上参数表示的意义;会通过电能表计算家庭电费,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3.电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高低和通电时间有关,能利用电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符号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教学目标 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 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 【板书】一、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

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 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通过读图,可知: 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练习】 【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马龙老师备课】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

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 【新授】 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 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乱 三、模型 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 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 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 (二)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