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检测:1.3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人教版)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检测:1.3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人教版)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检测:1.3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人教版)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检测:1.3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人教版)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检测:1.3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人教版)

1. (江西红色六校2014级高三第二次联考)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立即呈现砖红色,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糖

B. 若利用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换小光圈或换平面镜

C. 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像,从而判断出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D. 利用小麦幼叶作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若所得色素带只有两条,可能是研磨时未加SiO2

[解析] 1.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裴林试剂,试管内不会呈现砖红色,这是因为裴林试剂起作用时需要水浴加热;若利用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换小光圈或换平面镜;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不再分裂,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像,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能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利用小麦幼叶作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若所得色素带只有两条,可能是研磨时未加入CaCO3保护叶绿素,SiO2起到研磨充分的作用。

2.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对右图曲线模型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浓度的关系,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酶浓度

B. 若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速率与膜内外浓度差关系. 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

C. 若表示植物细胞产氧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C02浓度

D. 若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物种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环境容纳量

[解析] 2.若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浓度的关系,则AB段说明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限制因素可能是酶浓度、温度等;若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速率与膜内外浓

度差关系,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低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若表示植物细胞产氧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AB段表示产氧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则AB段限制因素可能是C02浓度;若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物种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当演替到顶级群落后,物种数量不再增加。

3.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发现细胞的含水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减少后,不再发生变化,原因是()

A. 细胞膜上载体数量有限

B. 细胞大量失水后死亡

C. 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

D. 细胞内外蔗糖浓度相等

[解析] 3.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发现细胞的含水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减少后,说明洋葱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不再发生变化,此时水分的进出平衡,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蔗糖分子,不能进出细胞。

4.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理综试题)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假设膜融合的特异性是由蛋白复合物提供的:囊泡和其细胞膜上都存在自身的蛋白复合物,只有二者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后方可实现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他因为发现了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荣获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A. 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识别蛋白

B. 胰岛素和神经递质均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外发挥作用

C. 囊泡和细胞膜的识别并特异性结合表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说明准确的信息传递保证了细胞代谢的有序性

[解析] 4.囊泡和其细胞膜上都存在自身的蛋白复合物,只有二者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后方可实现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所以蛋白复合物可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识别蛋白;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合成后,经膜泡运输到细胞外,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起作用,神经递质在组织液中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所以. 胰岛素和神经递质均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囊泡和细胞膜的识别并特异性结合表明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的作用;囊泡和其细胞膜上都存在自身的蛋白复合物,只有二者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后方可实现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可以保证细胞代谢的有序性。

5. (河北唐山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在下面以洋葱为材料完成的实验中,正确的是

A. 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以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 浸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以观察到液泡紫色变浅

C.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代替根尖细胞

D. 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起固定作用

[解析] 5.细胞核内含有DNA,所以被染成绿色;浸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液泡颜色有浅变深;洋葱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卡诺氏液起到固定细胞形态的作用。

6. (石家庄2014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下列四项概念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环境包括淋巴、血液和组织液

B.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小体三部分构成

C.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D.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6.人体内环境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包括膜泡运输和跨膜运输,膜泡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理科综合试题)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矿工中常见的“硅肺” 是由于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

B. 真核细胞中存在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它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科研上鉴别细胞死活可用台盼蓝染色,凡是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表面的AFP等蛋白质会增加

D. 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消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解析] 7.硅肺是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引起;真核生物细胞中细胞骨架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形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本质是蛋白质纤维;根据细胞膜

的选择透过性,可用台盼蓝鉴定细胞的死活;癌变的细胞膜成分没有变化,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AFP等蛋白质会增加;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消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8. (广西玉林市田家炳中学2014届高三3月月考生物试题)右表是对农作物Ⅰ和农作物Ⅱ在同一土壤中N. P. K三要素肥效试验结果。“+” 表示施肥,“—” 表示未施。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农作物Ⅰ的氮素来自共生固氮菌

B.农作物Ⅱ的氮素来自固氮菌

C.对农作物Ⅰ来说,氮是非必需元素

D.不同的农作物对P. K的需要量相同

[解析] 8.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作物Ⅰ不施用氮肥时,产量并不会减少,说明土壤中有共生固态氮菌,能与农作物Ⅰ互利共生;农作物Ⅱ不施用氮肥时,产量会降低,说明其氮素不能来自固氮菌;对农作物Ⅰ来说,氮是必需元素;不同的农作物对P. K的需要量不同。

9. (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理科综合试题)黑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小而薄。小王同学利用黑藻进行下列生物学实验,其中错误的是选项()

[解析] 9.由于叶绿体本身有颜色,所以观察叶绿体时直接制作临时装片就可以观察,所用试剂是水;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观察质壁分离时,用30%蔗糖溶液,由于30%蔗糖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在玻片一侧滴加清水,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自动复原;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是为了溶解色素,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液泡中的酸破坏色素,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使研磨充分。

10.(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理科综合试题)下列中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是()

[解析] 10.A是磷脂双分子层模型,C是DNA双螺旋,D是基因,以上三种属于生物分子,用电子显微镜看不到;B是线粒体,属于细胞结构,可以看到。

11. (福州2014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图示溶酶体能与进入细胞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结合并使之分解,它也能分解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①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B. ②过程与膜的某些糖蛋白功能有关

C. ③过程表示将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D. 正常条件下溶酶体内的酶不能透出膜外

[解析] 11.①过程表示通过细胞膜的胞吐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膜,发生生物膜的融合,体现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识别细菌要通过细胞膜的糖蛋白;③过程表示溶酶体要分解自身

衰老线粒体,有利细胞代谢,是细胞凋亡,不是免疫疾病;酶为大分子,由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正常条件下溶酶体内的酶不能透出膜外。

12. (福州2014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关于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小球藻类培养液中的水20%为H218O,则光合作用释放的O2中约20%的氧原子为18O

B. 经胰蛋白质酶处理的S型肺炎双球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C. 用带不同颜色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证明膜的流动性

D. 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雄果蝇中首次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来自基因重组

[解析] 12.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水中的氧;S型肺炎双球菌遗传物质为DNA,经胰蛋白质酶处理,DNA不发生变化,故仍然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用带不同颜色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可证明膜的流动性;白眼果蝇的白眼来自基因突变。

13. (山西四校2014级高三第三次联考)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A. “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中,若未经搅拌就进行离心,则上清液放射性低

B.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的实验中,NaOH扩散速度是因变量

C. 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D. 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然后再盖上盖玻片并镜检

[解析] 13.35S标记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吸附在细菌表面,如果没有搅拌就进行离心,与细菌一同在下层,则沉淀物放射性较高;NaOH扩散/整个琼脂块体积比值为因变量;以实物或者图画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特征,为物理模型,拍摄照片不属于模型;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14.(天津市和平区2014年高三一模) 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将它们铺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在下列生物中,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和最小的细胞分别是()

①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②蛙的红细胞

③人体浆细胞④乳酸菌细胞⑤酵母菌细胞

A.①②B.③④C.③②D.⑤④

[解析] 14.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蛙的红细胞、人体浆细胞和酵母菌细胞中都含有细胞核和膜性细胞器,但是人体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所以浆细胞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数多于其他细胞,所以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乳酸菌细胞,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细胞核和膜性细胞器,所以其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小。

15. (天津市河东区2014年高三一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血脂人群相对增多。脂质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送, 并可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如图所示) 。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图中物质Ⅹ很可能是具有识别功能的受体蛋白

B. 与血浆脂蛋白结合后, 物质X会进入细胞内, 并在溶酶体的作用下被水解为氨基酸:

C. 该过程的完成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D. 该过程需要消耗ATP直接提供的能量

[解析] 15.图中物质Ⅹ位于细胞膜上,与血浆脂蛋白相互识别,所以很可能是具有识别功能的受体蛋白;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物质X最终又被转移到细胞膜上,没有被溶酶体酶水解;脂质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送, 并可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该过程是膜泡运输,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密切相关;膜泡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16. (天津市河东区2014年高三一模)对下列示意图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甲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该细胞失水过程中①内溶液的浓度高于②内溶液的浓度

B. 图乙(b) 所示的过程可以表示(a) 中的Na+的运输方式

C. 图丙曲线1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果将反应温度略微升高, 变化后的曲线最可能是3

D. 图丁中的①是mRNA,该过程最终形成的②③④⑤具有不同的结构

[解析] 16.甲图中,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离,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该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图乙(b) 所示的过程表示主动运输,将物质由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可以表示(a) 中的K+的运输方式;图丙曲线2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图丁中的①是mRNA,②③④⑤是多肽,具有相同的结构,⑥是核糖体。

17.(河北蓟县二中2014级高三一模)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正确的是 ( ) A.通过建立不同体积的琼脂块模型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B.用样方法研究蝗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C.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低的多基因遗传病来调查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D.制作小生态瓶时,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解析] 17.当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时,不同体积的琼脂块代表不同大小的细胞,通过研究相同物质在琼脂快上的传输速度来反应物质在不同大小细胞对物质的传输速度关系;调查蝗虫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调查遗传病的发病情况,一般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小生态瓶作为一个人工模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不应有任何外界的因素对瓶内的环境造成影响,所以不能定时通气,应该一直保持完全密闭,直至实验结束

18.(河北蓟县二中2014级高三一模) 下列有关生物知识的叙述,正确的项数是 ( )

①在基因工程中,DNA连接酶只用于DNA拼接重组

②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

③用于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也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④胰岛细胞比心肌细胞具有更多的高尔基体

⑤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如果将温度从37℃升高到100℃,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

再将温度从100℃降低到37℃,酶的活性可增加。

⑥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全能性增大

A.1项B.2项 C.3项D.4项

[解析] 18.在基因工程中,DNA连接酶的作用是连接DNA片段,即用于DNA拼接重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不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洋葱表皮细胞已经不再分裂,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高尔基体的作用是加工蛋白质,而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都是蛋白质类的激素,所以具有更多的高尔基体;高温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酶失去活性,温度恢复,活性不能恢复;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增强,全能性增大。

19. (重庆市五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的频率越高,获得有利突变的几率就越大

B.长期使用农药,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会定向增大

C.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

D.适宜条件下,酶颗粒越大催化效率越高

[解析] 19.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随机性和多害少利性,所以基因突变的频率越高,获得有利突变的几率不一定就越大;长期使用农药,会使不耐药的害虫死亡,留下的具有耐药性,所以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会定向增大;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酶的催化效率与酶的活性有关,与颗粒大小无关,酶活性越大催化效率越明显。

20.(北京西城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红甜菜根的液泡中含有花青素。某同学将红甜菜

根切成大小相同的薄片,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再分别放在等量清水中浸泡1小时,获得不同温度下的浸出液,然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浸出液中花青素吸光值,吸光值大小可以反映浸出液中花青素的含量。根据图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花青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B.温度超过50℃,膜结构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大

C.在50℃以下,甜菜细胞内合成的花青素极少

D.在10~50℃间,甜菜细胞膜流动性保持不变

[解析] 20.从图中结果不能得出花青素渗出细胞的方式;从图中可以看出:10-50℃时,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低且相同,50℃后,花青素吸光值变大,说明膜结构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大;在50℃以下,浸出液中花青素含量很少,只说明从细胞中渗出的花青素很少,不能证明合成量的多少;在10~50℃间,浸出液中花青素的吸光值相同,说明甜菜细胞膜流动性相同。

21.(北京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生物学实验及操作,不合理的

是()

[解析] 2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充分;在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便于观察,选择撕取紫色洋葱的外表作为观察材料,因为外表皮呈现紫色,不用染色即可清楚观察实验现象;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庞大,取样调查要做到随机性,将酵母菌培养液摇匀(搅匀)后随机取样进行计数,并依次推断出单位体积或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此探究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果胶酶的用量,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各实验组应该保持除果胶酶量以外的变量相同。

22.(汕头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E. 罗斯曼等3位科学家关于“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

机制” 的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下列与囊泡运输无关的是()

A.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B. 转录产物由核孔运输到细胞质

C. 胰岛素的运输、加工和分泌

D. 高尔基体中的水解酶向溶酶体的转运

[解析] 2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以囊泡形式运输;信使RNA直接通过核孔,不以囊泡形式运输;胰岛素为分泌蛋白,运输、加工和分泌要以囊泡形式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运输转化;水解酶为蛋白质,经高尔基体加工后运输到溶酶体,溶酶体是高尔基体释放的囊泡。

23.(开封市2014届高三一模)在一定气候条件下,运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原理,测试田间作物的细胞液浓度,以此法获得作物代谢情况的必要数据。在此项测试中,自变量是()

A. 作物的细胞液浓度

B.作物细胞质壁分离状态

C.制备的系列浓度梯度的检测液

D.一定的环境温度或其他气候数据

[解析] 23.要检测田间作物的细胞液浓度,需要制备一系列浓度的外界溶液,与植物细胞组成渗透装置,观察细胞的状态,运用渗透原理以判断田间作物的细胞液的浓度。

24.(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即使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也不能判断是死细胞

B. 硝化细菌既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C. ATP在细胞内含量并不高,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

D. 对真核细胞而言,呼吸作用产生CO2一定是在线粒体中

[解析] 24.如果没有细胞壁,即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也不能判断是死细胞;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在细胞质中进行

有氧呼吸;活细胞进行性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所以活细胞都能产生能量;植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5.(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浸泡在一定浓度硝酸钾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A.核糖体、液泡 B.核糖体、内质网

C.线粒体、液泡 D.线粒体、高尔基体

[解析] 25.由于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均可以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而主动运输需消耗细胞内的能量和膜上载体的协助,载体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能量主要由线粒体的有氧呼吸提供,细胞吸水和失水与液泡密切相关。

26.(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图甲是物质A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如果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Ⅱ→Ⅰ

C. 物质B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D. 罗伯特森提出电镜下细胞膜是亮—暗—亮的结构

[解析] 26.由图可知:物质A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所以物质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为Ⅰ侧有糖蛋白,所以是外侧,Ⅱ是细胞内,所以如果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Ⅱ→Ⅰ;物质B是载体,其本质是蛋白质,彻底水解产物是氨基酸;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是亮—暗—亮的结构,提出所以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

27.(苏北四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

是()

A. 小分子物质均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 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C. 分泌蛋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到细胞外

D. 抑制细胞呼吸对细胞吸收K+的速率无影响

[解析] 27.气体分子及脂溶性小分子可以通过扩散进入细胞;氨基酸、离子等物质进出细胞一般是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其动力来自于浓度差;分泌蛋白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ATP,所以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细胞吸收K+的速率。

28. (苏北四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关于“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 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用龙胆紫对细胞进行染色后,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一定更明显

D. 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清水后均能复原

[解析] 28.在“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中,质壁分离的前后可以对照,质壁分离过程和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也可以对照,所以本实验有对照;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增加,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用龙胆紫对细胞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而观察不到的质壁分离现象;使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会使细胞由于大量失水而死亡,不会再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9. (赣州市2014届四所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细胞的各种膜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关于“膜流”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膜流可参与细胞不同结构间或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

B.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均能发生膜流现象

C. 膜流的方向只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D. 神经递质的释放、质壁分离和吞噬细胞摄取抗原都体现了膜流

[解析] 29.由题意可知:膜泡运输是细胞不同结构间或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属于膜流;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均为单细胞生物,不能发生膜流现象;膜流的方向可能有细胞外到细胞内,比如胞吞;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吞噬细胞摄取抗原都体现了膜流,质壁分离是液泡失水缩小,导致原生质体缩小,没有膜结构的转移,不能体现膜流。

30. (成都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检测理综)科学家将水稻和番茄分别放在含Ca2+、Mg2+和Si044+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水稻吸收Ca2+、Mg2+的速度与吸水的速度相同

B. 番茄从培养液中吸收Ca2+,而从体内排出Si044+

C. Ca2+和Mg2+的跨膜运输可以是逆相对含量梯度的

D. 水稻和番茄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由浓度差来决定

[解析] 30.水稻吸收水分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吸收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受到载体和能量的影响,一段时间后,溶液中Ca2+、Mg2+的浓度变大,所以水稻吸收Ca2+、Mg2+少,吸水多;一段时间后,培养番茄的溶液中Ca2+浓度降低,Si044+浓度增大,说明番茄吸收钙离子比吸水多,吸收Si044+比吸收水少;Ca2+和Mg2+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水稻和番茄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由遗传因素来决定。

31.(东莞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平板划线法对土壤细菌进行计数

B.氨基酸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通常使用卡诺氏液来解离低温处理过的洋葱根尖细胞

D.使用低倍镜可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解析] 31.利用平板划线法对土壤细菌进行分离纯化,计数应用血球计数板;肽或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氨基酸中无肽键与与双缩脲试剂不发生作用不发生反应;卡诺氏液起固定作用,解离时应用解离液: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1:1);用低倍镜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因为观察这个过程不需要看到细胞内部,只要看到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相对移动就可以了。

32.(东莞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相关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下列有关囊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囊泡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

B.核糖体通过囊泡把肽链转移到内质网

C.内质网加工的消化酶借助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

D.胰岛素的外排需要囊泡的运输

[解析] 32.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囊泡膜属于生物膜;核糖体没有生物膜,不能形成囊泡;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加工分泌依次经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其运输方式是膜泡运输。

33.(厦门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变小

B.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画滤液细线时应快速重复几次

C.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CO2

D.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制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

[解析] 3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胞失水,使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变大;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画滤液细线时应画一次后,待滤液干燥,再画,如此重复几次;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检测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需要对线粒体进行染色,所以制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

34.(厦门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右图表示据图分析,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离子为()

A﹒K+和Cl - B﹒Na+和Mg2+

C﹒Na+和Cl - D﹒K+和Mg2+

[解析] 34.由图中细胞内与细胞外离子的浓度可知:细胞内K+和Mg2+浓度大于细胞外,所以K+和Mg2+进入细胞;而细胞外Na+和Cl -浓度大于细胞内,所以Na+和Cl -从细胞中出来;钾离子维持细胞内渗透压,而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细胞外渗透压。

35.(济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图表示某种离子跨膜运输的过程,下列叙述不确切的是()

A. 图中膜结构可表示细胞膜

B. 该离子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C. 该离子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

D. 膜上载体蛋白可以使该离子逆浓度运输

[解析] 35.由图可知:该离子的跨膜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属于主动运输;图中所示膜结构可以是细胞膜,也可以是其他生物膜;由图1可以看出该离子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图中离子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可以顺浓度运输,也可以逆浓度运输,因为有ATP提供能量。

36.(济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个细胞很可能是()

A. 效应T细胞

B. 鸡的红细胞

C. 蛔虫的体细胞

D. 大肠杆菌细胞

[解析] 36.由题干可知:这个细胞中没有膜性细胞器和细胞核;效应T细胞、鸡的红细胞和蛔虫的体细胞有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大肠杆菌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37. (天津2014届高三七校联考)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0.5g/ml 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B. 利用32P标记的丙氨酸追踪了解胰腺细胞产生胰蛋白酶的全过程

C. 针对以下实验①观察线粒体;②观察叶绿体;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④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只有③需要设置对比或对照

D.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的分布,细胞内染成红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绿色的面积

[解析] 37.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大液泡,无法发生典型的渗透作用,所以无法发生质壁分离;氨基酸不含P元素,所以无法用32P标记;①观察线粒体,②观察叶绿体不要设置对比或对照;

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④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都需要;DNA主要在细胞核,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主要在细胞质,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38. (天津2014届高三七校联考)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蓝藻和水绵都可以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B.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视野中找到一个细胞进行连续观察,可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

C. 用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不同

D. Na+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相同

[解析] 38.蓝藻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需要用盐酸解离,细胞死亡,所以看不到一个细胞连续分裂各个时期;由于小鼠不同器官和组织的mRNA不同,所以反转录生成的cDNA;Na+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为胞吐。

39. (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理科综合试题)(16 分)磷是植物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植物代谢、生长和繁殖中有着重要作用。

(1)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PO43—的主要方式是,吸收后的磷元素可用于合

成等化合物(要求2 项)。

(2)根据含磷化合物的作用,叶片中磷元素含量与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下列中的。

(3)下表是冬小麦和棉花对磷的吸收量。

表中数据表明,作物对磷的吸收量因和的不同而异。

(4)农民每年都需要施磷肥来提高作物产量,但残余的磷肥成分进入江河湖泊后,常常促使蓝藻等生物的大量繁殖,出

现现象。

(5)科研人员发现,土壤中存在着一类细菌,能够将土壤中难溶的含磷化合物溶解转变为植物能吸收的磷酸盐离子。对这类细菌进行分离并计数的方法是。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天然菌株的溶磷能力,则可以通过等方法。

[解析] 39.(1)植物吸收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细胞内含磷元素的物质有DNA、RNA、磷脂、ATP、NADPH等。

(2)随着叶片中磷元素含量的增加,叶片中ATP和NADPH的含量增多,光合作用速率增大,但是细胞中ADP与NADP的含量有限,所以当磷元素增到一定量后,叶片中ATP和NADPH 的含量不变,光合作用速率不变。

(3)由图可知,不同植物在相同时期对磷的吸收量不同,同种植物不同生育期对磷的吸收量不同。

(4)残余的磷肥成分进入江河湖泊后,是水体富营养化,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现象。

(5)稀释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计数时,首先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成单个细胞存在(否则一个菌落就不只是代表一个细胞),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经培养后,由单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此法所计算的菌数是培养基上长出来的菌落数,故又称活菌计数;基因工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性状,所以提高天然菌株的溶磷能力,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

40.(广州2014届高三下学期调研)(16分)下图是根据细胞壁松散学说绘制的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原理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结构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图中表明,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酶X所处环境溶液pH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被激活的酶X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__,从而使细胞壁松散,最终使细胞伸长。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另一种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

(3)不能用图中这种细胞作为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理由是_____________。

(4)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图中现象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侧更明显。若要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验证,可取弯曲处作 (横切/纵切) 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相应细胞长度。判断并解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_____________。

[解析] 40.(1)由图可知结构A是载体,协助H+从细胞膜内运送到细胞壁。

(2)生长素刺激载体,促进H+从细胞膜内运送到细胞壁,所以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进入细胞壁的H+从细胞膜内运送到细胞壁增多,酶X所处环境溶液pH变小;H+进入细胞内激活酶X,该酶的作用是催化连接纤维素分子的多肽链水解断裂;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3)观察有丝分裂用的实验材料应是具有分裂能力比较强的细胞,而不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因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有丝分裂。

(4)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会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使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要测量细胞长度,需要对材料作纵切;由于生长素对胚芽鞘的两侧都是促进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促进生长,所以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41. (山西四校2014级高三第三次联考)(11分) 下图是人体骨骼肌细胞中发生的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人体不能进行(填标号) 过程,根本原因是。

(2)A物质是氧气分子,能不断由组织液扩散进入骨骼肌细胞,其原因是。

(3)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中并不会引起血浆PH大幅度变化。这是由于的调节作用。

(4)图中哪几个过程可释放能量?(填写标号)。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并用于。

(5)用光学显微镜能否观察到骨骼肌细胞中的染色体,为什么?。

(6)骨骼肌细胞参与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吗?请说出理由。。

[解析] 41.⑴该图为葡萄糖的有氧分解和无氧分解,人体由于缺乏对应酶,无法将丙酮酸分解为酒精。

⑵由于骨骼不断消耗氧气进行物质氧化分解,所以骨骼肌细胞中的氧气浓度小于组织液中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能不断由组织液扩散进入骨骼肌细胞。

⑶血浆含有缓冲物质,能进行酸碱中和,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A

⑷①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②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氧,③还原氧和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三个过程都能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大多以热能散失,维持正常体温,部分能量储存在ATP 中。

⑸骨骼肌细胞高度分化,不再进行性能分裂,染色体为细丝状染色质,不能称为染色体,故不能观察到染色体。

⑹多余血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后,合成肌糖原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42. (2014届青岛高三一模)(11分)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作用的原理引起科学家的关注。下图是根据细胞壁松散学说绘制的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原理图。请分析回答: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免疫调节教案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免疫调节教案 教学课题:免疫调节 高考考点:考点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 考点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 教学内容:1、免疫和免疫系统 2、特异性免疫 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 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目录: 1、免疫和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类型(3)免疫系统:①物质基础(内容)②功能 2、特异性免疫 (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程 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的两重性: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 (2)免疫学应用 二、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免疫和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 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注意: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等

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包括主要是淋巴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 3、免疫系统:(免疫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免疫的物质基础)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①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可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可发育成B细胞。 :能产生胸腺素(是一种多肽),能诱导造血干细胞转变为T细胞,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甚微;能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②免疫细胞: -抗体结合体,但其认识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能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 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能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效应T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并分泌淋巴因子;能参与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也起一定的作用)。 浆细胞(专一性):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细胞;能分泌抗体(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只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但不能将抗原消灭。 例1、以下能识别抗原的一组细胞是(A) 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浆细胞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 D.①⑤ 例2、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D)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例3、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 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 C.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位于体液和外分泌液中) a、抗体: (a)、概念: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注意:来源:浆细胞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 本质:球蛋白特性:专一性 (b)、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注意: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正常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的比较:

高中生物 专题9——细胞分裂教案

专题9——细胞分裂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复习细胞分裂 二、教学目标 1.细胞周期(了解)、有丝分裂(综合应用)、无丝分裂(了解)、减数分裂(综合应用)2.细胞的分化、癌变与衰老(理解和掌握) 三、复习过程: 1.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假定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 3.细胞分化在达到最大限度。 4.细胞癌变的原因:外因1 2 3 内因 四、典型例题

[例一] 下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图中曲线A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 体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请推断: ①有丝分裂后期开始在() A. 5分钟 B. 10分钟 C. 0和10分钟之间 D. 十几分钟以后 ②上图曲线B代表() A. 分裂中期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B. 分裂中期中心粒之间的距离。 C. 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D. 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两条染色体间距离。 例题二.如图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 周期中,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含量的 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细胞核内DNA含量加倍发生在 ______________。 (2)最易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时期是 _______________。 (3)代表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____,其数目在各时期的变化规律是(用箭头和N的倍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代表DNA含量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___,其变化规律是(用箭头和N的倍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例三、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②染色体和DNA均等分配③细胞质和核物质均等分配④同源染色体分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题四图4-14是同一种生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 下列与此有关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中心法则所表示的生命活动内容主要是在图⑤所示的时期进行的 B.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之一的基因重组的发生与图①有关而与图③无直接关系 C.在图②示细胞分裂方式,在其间期发生的基因突变传递给下一代的可能性要比图 ③所示的大得多 D.在雄性动物体内,同时具备上述5个图所示细胞分裂时期的器官是睾丸而不是肝脏 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 精原细胞的增殖方式() A. 无丝分裂 B. 有丝分裂 C. 减数分裂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第八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考纲要求: 1.细胞呼吸的场所、过程、反应式等是高考复习的重点 2.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动物呼吸与植物呼吸等相系间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的 1. 呼吸作用的概念(B :识记)。 2. 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 :理解)。 3. 呼吸作用的意义(C :理解)。 重点、难点和疑点 1. 教学重点 (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2) 呼吸作用的意义。 2. 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3.教学疑点: 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 ②细胞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关系的综合题。 教材教法及课时安排 1.教材教法: ⑴用“图解联想法”理解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 ⑵用“并列比较法”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3)用“图文转换法”和“类比分析法”解细胞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关系的综合题。 2.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呼吸作用的概念 生物的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与光合作 光合作用:无机物?? ?→?光能合成 有机物(储存能量) 过程虽相反 用的关系 呼吸作用:有机物????→?有氧或无氧分解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 但不是简单的逆转 (释放能量) 一、有氧呼吸 (一)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要点:条件、反应物、反应程度、 产物、能量多少) (二)总反应式:C 6H 12O 6+6H 2O +6O 2?→? 酶 6CO 2+12H 2O +能量 (三)过程及场所(注意三种原料参与反应的阶段,两种产物生成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反应 场所)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11)

[必备知识整合] 1.种子与“水” 2.种子与有机物及检测 3.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方式变化曲线分析 在种子吸水的第Ⅰ阶段,由于(吸胀)吸水,呼吸速率上升,胚根长出之前,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减少,主要原因是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在种子吸水的第Ⅱ阶段,细胞产生CO2的量要比消耗O2的量大得多,说明此期间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可产生有毒物质酒精)。 4.种子与植物激素

1.(2013·课标Ⅰ,29)某油料植物的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 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__色的脂肪颗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填“C”“N”或“O”)。 (3)实验第11 d后,如果要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苏丹Ⅲ(苏丹Ⅳ)橘黄(红) (2)O (3)光照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 2.(2012·全国卷)将玉米种子置于25 ℃、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生物的复习重点内容介绍

高考生物的复习重点内容介绍 高考生物的复习重点内容 高细胞增殖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

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篇一: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 2013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 教案特色: (遗传——生态) 2012年11月——2013年1月 垫江第三中学校 温德志 、明确复习考点 、复习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章节知识框架 、课后有少量例题和【课堂复习巩固】、实验复习 6、增加每章总复习和阶段复习反馈后记 12345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试要求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说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过程。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解释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理解孟德尔用测交验证分离现象的原因。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阐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6.基因型和 表现型。举例说明基因型和表现型。 7.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设计育种过程或分析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教学目的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理解) 2、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应用)。重点 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学过程 【知识框架】 科学的实验程序: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强调相对性状的概念。 (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 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让 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对 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 比接近3∶l。具有规律性。 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控制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大 写字母d表示,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 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dd、dd、dd, 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2∶1。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 现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且数量比为3∶1。 (四)对分离现象解 释的验证---测交法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另一个试 验---测交试验。测交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 来测定f1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f1在形 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了不 同的配子中。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 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 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七)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 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 某些遗传现象,而且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这对于动植物育种实践和医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棋盘法

高中生物细胞分裂图像及曲线常见题型的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c13943023.html, 高中生物细胞分裂图像及曲线常见题型的解析 作者:蒋传凤 来源:《中学生理科应试》2017年第01期 细胞分裂是活细胞繁殖种类的过程,能够将一个细胞分解为母细胞和子细胞.其中将分裂前的细胞称为母细胞,将分裂后的细胞称为子细胞.细胞分裂的步骤由细胞核分裂及细胞质分裂两部分的内容组成,在核分裂过程中是母细胞将遗传物传递给子细胞的过程. 一、合理辨别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形及染色体行为 要想合理辨别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形及染色体的行为,第一,需要了解动植物细胞器的中心体.第二,明确动物细胞分裂的后末期现象及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由中央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并向周围进行扩展,促使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第三,合理绘制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像,首先,正确画染色体位置,确保着丝点靠近两级.其次,确保染色体形状、大小及颜色与上面所附着的基因相同.最后,大多数生物在细胞的每一级均有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 例1图1中表示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各种距离或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曲线,叙述正确的是(A) A.曲线a代表两个中心体间的距离 B.曲线b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的着丝点间的距离 C.曲线c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级间的距离 D.曲线d代表染色体纺锤丝的长度 解析由于题中给出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两个中心体在前期分开,可用a曲线表示. 两个着丝点是从后期分开,距离从0开始增加,因此10分钟开始进入后期,用c曲线表示着丝点间的距离.同时兩套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所以d曲线表示着丝点距细胞两极的距离.附着在着丝点的纺锤丝从前期形成到末期消失,因此b代表纺锤丝的长度.本题的答案为A. 二、正确认识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限时规范特训 专题2 新人教版 选修1

选修1 专题2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 ) 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②都需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③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接种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使用固体培养基,故①正确;平板划线法采用接种针进行操作,而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涂布器进行操作,故②错误;纯化时,要进行无菌操作,需要在火焰旁接种,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混入培养基,故③正确;平板划线法一般用于分离而不是计数,故④错误。 2.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是固体培养基 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D 解析:在只含有尿素作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3.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培养基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不需加工的培养基 B.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C.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 D.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 答案:C 解析:天然培养基是成分不明确的培养基,并不是不需加工配制的培养基;实验者的双手需进行消毒处理;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唯一氮源而不是唯一的碳源。 4.下列对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接种环用灼烧法灭菌 D.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法、干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第五单元 第15讲 【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1版步步高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001)

第15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纲要求]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Ⅱ)。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 (2)结果及结论 结果结论 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和圆粒为显性性状F2中圆粒∶皱粒=3∶1 说明种子粒形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F2中黄色∶绿色=3∶1 说明种子粒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F2中出现两种亲本类型(黄色圆粒、绿色皱粒)和两 说明不同性状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种新类型(绿色圆粒、黄色皱粒) (3)问题提出 ①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②这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1的数量比有联系吗?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提出假设) ①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②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③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且数量比相等。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棋盘格式) 3.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1)演绎推理图解 (2)实施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演绎结果相符,则假说成立。 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测交实验结果如下: 表现型 项目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实际子粒数F1作母本31 27 26 26 F1作父本24 22 25 26 不同性状的数量比 1 ∶ 1 ∶ 1 ∶ 1 4.自由组合定律 (1)实质与各种比例的关系

(2)细胞学基础 (3)研究对象: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适用范围 5.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 不同优良性状亲本――→杂交F 1――→自交F 2(选育符合要求个体)――→连续 自交 纯合子 (2)指导医学实践: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病的传递规律,推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及群体发病率。 6.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材拾遗 (1)F 2中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类型,称为重组类型,重组类型是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3 8 。(P 9) (2)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其性状的数量比都是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3∶1)2。(P 10)

(完整word版)高考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复习讲义

热点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讲义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分析 1、有关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几组曲线分析及生产上的应用 (1)光照强度 ① 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同化吸收CO 2的速度也相应增加,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当植物在某一光照强度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 2与该温度条件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 2量达到平衡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光补偿点,这时光合作用强度主要是受光反应产物的限制。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受暗反应系统中酶的活性和CO 2浓度的限制。 光补偿点在不同的植物是不一样的,主要与该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有关,与温度也有关系。一般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生植物高。光饱和点也是阳生植物高于阴生植物。 所以在栽培农作物时,阳生植物必须种植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而阴生植物应当种植在阴湿的条件下,才有利于生长发育,如果阴生植物光照强度大,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体内因失水而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如人参、三七、胡椒等的栽培,就必须栽培于阴湿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光照面积 ①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OA 段表明随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 土地面积 叶片面积 )的不 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 点为真正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真正光合作用不再增加,原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在光补偿点以下。 OB 段干物质量随真正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于A 点以后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而叶片随叶面积 联 系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人教版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蛋白质

知识内容要求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氨基酸及其种类I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II 蛋白质的功能II 二、考题规律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功能多样。而多样的功能是由其多变的结构决定的,在复习中对于结构的把握是重点和基础。蛋白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点还往往会与后面遗传部分的转录和翻译结合在一起出题。本讲内容考查广泛,在多种题型中均有渗透。 三、考向预测 对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承担者的理解需要在本讲内容的学习中完成,以便更准确地解答相关的简答题,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题量较小的综合试卷中,对于物质基础的理解考查是命题的趋势,而相关计算的比重会减小。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多肽——肠肽酶——氨基酸——吸收(主动运输)——血液运输——组织细胞 一、氨基酸的结构:约20 种

结构特点:至少含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与中心碳原子相连;氨基酸不同,R基不同。该特点也是判断组成生物体氨基酸的依据。 二、蛋白质的结构和多样性 (基本组成元素:共有元素是C、H、O、N,很多含P、S,有的含微量元素Fe、Cu、Mn、I、Zn 等。) 1.基本单位氨基酸的连接:(常见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元素的去向、肽键数目、脱水数)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以脱水缩合的方式通过肽键(-CO-NH-)连接,形成肽,其连接过程如下图: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2.空间结构: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 3.结构特点-多样性: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样,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 样性。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有丝分裂讲义

三、有丝分裂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相对表面积决定:表面积/体积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速率就越低。 2、核质比一定。 二、细胞周期的理解 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细胞周期分段: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历时长,分裂期历时短。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3、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 【例1】如图中a→d表示连续分裂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 B.c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 C.遗传物质平分一般发生在d段 D.b和c为一个细胞周期 【解析】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时间比较长,所以可以判断a和c是分裂间期,b和d是分裂期。其中ab和cd是属于一个细胞周期。虽然bc的时间之和等于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长,但是由细胞周期的定义可知,bc并不是一个细胞周期。【答案】D 【例2】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 B.细胞周期是一个与代谢有关的过程,温度越高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C.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可能不相同 D.一个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为止 【解析】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的一个过程。温度越高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影响细胞分裂,影响细胞周期。温度过高可能会使酶失活,导致细胞死亡,一定的温度又是生化反应所必须的。要注意题目中绝对化的选项,如:“最”、“越…越…”等。【答案】B 【例3】连续分裂的细胞,计算细胞周期开始的时间应从什么时期开始 ( ) A.细胞形成时 B.细胞核开始形成时 C.染色体出现时 D.染色体消失时 【解析】细胞周期的概念中,起点是上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即新一代细胞刚形成。【答案】A 二、细胞增殖 1、过程: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方式: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三种。 3、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三、有丝分裂 1、有丝分裂过程(高等植物细胞) (1)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热点题型十五

一、能量流动传递效率的计算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1)。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审题关键 (1)因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103 kJ·m-2·a-1),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0.25+0.05+5.1+2.1=7.5(103 kJ·m-2·a-1),又因为有机物输入为5(103 kJ·m-2·a-1),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7.5-5=2.5(103 kJ·m-2·a-1)。 (2)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的能量=2.5+0.5+9+4=16(103 kJ·m-2·a-1),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5÷16×100%≈15.6%。 (3)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6-2=14(103kJ·m-2·a-1),第一营养级的能量=14+3+70+23=110(103kJ·m-2·a-1),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 答案 2.515.6%12.7% 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2)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特别注意:必须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1.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 、B 、C 、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 为分解者。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 =Pg -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102 kJ/(m 2·a) 回答下列问题: (1)能量流动是从A 、B 、C 、D 中的哪个营养级开始的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_________。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B 营养级含能量最多,B 为生产者 (2)5.7% (3)是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的能量之和 解析 首先根据表格、题干分析可知,B 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最多,故B 为生产者,又因为E 为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B →D →A →C ,再根据公式②计算从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0.9/15.9×100%≈5.7%。输入的总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870.7,输出的总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点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运输 1.植物的向光性: (1)原因分析: 2.明辨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1)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2)横向运输发生在根尖、茎尖等生长素产生部位。这些部位在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单侧光、重力和离心力等)时会发生横向运输。 (3)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芽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植物会水平生长。 3.不同情况下胚芽鞘的生长方向: 实验胚芽鞘的生长方向 暗盒开 孔类 云母片 插入类

【高考警示】 有关生长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2)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4)单侧光的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5)弯曲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 (6)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7)生长素的产生是否需要光——不需要。 (8)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典例】(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 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解析】选C。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含量多,引起弯曲生长。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生长快,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向光侧与对照组,A项错误;对照组燕麦胚芽鞘有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正常生长,但没有单侧光照射,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B项错误;产生生长素和感光部位都在尖端,所以去除尖端,胚芽鞘不生长,C项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项错误。 (1)生长素在幼嫩的组织中的运输是极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填“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2)胚芽鞘尖端合成IAA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单侧光,单侧光对IAA的影响是引起分布不均匀。 下图中,A、B、C表示花盆放在具有一定转速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A放在转盘的圆盘上,B 放在开小窗的暗箱内,暗箱放在转盘正中;C放在转盘正中,外面套上开小窗的暗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花盆随转盘旋转,花盆中的小苗将会背离圆心生长 B.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

高三生物必修一一轮复习试题讲义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一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两部分,考试时间90 分钟,共100 分 第Ⅰ卷(本卷共 50 个小题) 一、选择题(1—40 每题1 分,41—45 每题2 分。共50 分) 1、(课标Ⅰ卷)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课标Ⅱ卷)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3、(福建卷)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图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4、(2014 重庆卷)获2013 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5、(2014 山东卷)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内的 RNA 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6、(安徽卷)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测试 细胞分裂及变异 (含答案)

2020年高考专题-细胞细胞分裂及其变异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人的细胞周期中周期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细胞分裂间期包括DNA复制前期、DNA复制期和DNA 复制后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周期蛋白A的主要作用是调控DNA分子复制 B.细胞周期蛋白在分裂间期结束时基本都被降解,在下一 个细胞周期会重新合成 C.细胞周期蛋白可参与中心体的构成 D.细胞周期蛋白的合成只与原癌基因有关 2.细胞分裂间期依次划分为G1、S和G2期。研究者将处于 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灰色 的部分是细胞核,黑点代表中心体。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 B.中心体和DNA复制可能同时进行 C.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 D.中心体的复制始于G1期,在G2期复制完毕 3.下面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 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 确的是() A.①时期染色体还未复制,核DNA已完成了复制 B.③时期核膜、核仁重建,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C.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 不变 D.②→③表示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目也 随之减半 4.如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变化曲线图及细胞分裂图像,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乙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图乙所示细胞对应图甲中DE段 C.图甲中实线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D.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均发生在AB段时期 5.图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 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b图表示人的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c图细胞可能来自d图所示细胞 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6.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7.图甲为一个精原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示意图,图乙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四种配子示意图(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未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精原细胞只产生①②两个精子 B.若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精原细胞只产生③④两种精子 C.若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精原细胞产生①②③④四种精子 D.若发生交叉互换,则该生物体产生的精子中,③④类型的

2021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考能提升(一) 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含答案)

考能提升(一)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一、核心综合归纳 1.细胞内有机分子的元素组成、单体构成与合成场所 种类元素组成构成单体合成场所 多糖仅含C、H、O 葡萄糖内质网、高尔基体(纤维素) 脂质脂肪和固醇:C、H、O 磷脂:C、H、O、N、P 其中脂肪由甘油、脂 肪酸构成 内质网 蛋白质C、H、O、N等氨基酸核糖体 核酸C、H、O、N、P DNA:脱氧核苷酸 RNA:核糖核苷酸 主要在细胞核 物质消化(水解)产物氧化分解产物 淀粉葡萄糖CO2+H2O 脂肪甘油+脂肪酸CO2+H2O 蛋白质氨基酸CO2+H2O+尿素 DNA酶氨基酸CO2+H2O+尿素 3. 物质试剂预期实验结果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先加A液,摇匀,再加B液,摇匀) 紫色反应 脂肪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还原糖斐林试剂(现用现配,水浴加热) 砖红色沉淀淀粉碘液蓝色 酒精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 CO2 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混浊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细胞中的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均不具备特异性,但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却具特异性,归纳如下: 常见的具有专一性或特异性的物质 (1)酶的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载体的专一性: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过程中,不同物质需要的载体不同。 (3)激素的专一性:激素的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存在特异性的受体。 (4)RNA的专一性:由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间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所以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5)DNA分子的特异性:每种特定的DNA都有其独特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6)抗原的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7)抗体的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8)受体的特异性:细胞膜上激素、神经递质等的受体(糖蛋白)一般具有特异性。 二、阅卷案例促规范 阅卷案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真题再现 (2018·江苏卷,26)下图为真核细胞中3种结构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丙 (1)甲的名称为______,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具有____(在甲、乙、丙中选择)。 (2)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而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肌细胞中结构c很小,这表明结构c与____(填序号)的形成直接有关。 ①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③中心体④核糖体 (3)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乙、丙分别通过____(用图中字母填空)扩大了膜面积,从而为这些反应需要的____提供更多的附着场所。 (4)在细胞分裂间期,结构乙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 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结构乙的放射性。结果如下: 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 1 2 3 4 测得的相对放射性 2.0 1.0 0.5 0.25 。

2018高考高中生物学史上课讲义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 一、细胞学说 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 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二、生物膜结构

四、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 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 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 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 (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 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 (2)实验结论 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