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学会与父母沟通学案

1.2 学会与父母沟通学案

1.2   学会与父母沟通学案
1.2   学会与父母沟通学案

1.2 学会与父母沟通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一、学习目标

1.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艰辛,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3.正确认识“逆反心理”,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本P9——13页,在课本上查找、勾划下列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8分钟)

1.下列词语你听说过吗,赶紧学一学吧:

心理上的“断乳期”、“逆反心理”

2.自己是否也有过王娜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交流一下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3.生活中与父母沟通的好做法有哪些?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二)自学检测:要求:2分钟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

【2014 武汉】1.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拨动了成千上万听众的心弦。歌词“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启发我们

A.与父母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求同存异

B.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C.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

D.要听父母的话,绝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

【2014湖北黄石】2.在家庭生活中,能够正确听懂父母的语言有时候也是做到与父母有效沟通的一种艺术。下列对父母语言理解正确的是

A.要帮妈妈洗碗,妈妈笑着说:“你先去做作业吧,碗我来冼。”

——妈蚂乐见我的帮忙,但更看重我未来的发展

B.半夜从网吧偷偷溜回来爸爸说:“你还回来干什么?你把网吧当家算了!”

——爸爸想把我赶出家门

C.我不爱弹琴.妈妈说,“现在不认真学点特长,将来怎么会有出息,”

——妈妈说我将来没有出息

D.爸爸送我去学校,临别时说“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有什么事情就及时跟爸蚂说。”

——在学校遇到任何事情爸妈都会帮我搞定

(三)我的疑惑

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要求:言简意赅,明确清晰;有疑问首先请教同桌、同组,不能解决的下一环节中在组内或班内解决。

三、合作探究

1.8分钟时间,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并巩固记忆。

2. 4分钟时间看问题并思考,把简单问题写上(可只写要点)。4分钟展示交流:先小组交流个人不会的问题,再全班展示。要求:展示同学交流的是本小组成果,要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补充和评价,随时做好笔记(补充内容用红笔)

1.[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某市中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初中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的对388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部分数据统计如下:

(2)根据你的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改善与父母的沟通情况,请你和几位同学共同想出一些沟通技巧,写在下面。

四、当堂训练(检测是限时独立完成(10分钟),结果计入小组量化。)

1.【2014山东聊城】2013年6月,武汉市民刘盛均被高温蒸汽灼伤,体无完肤。两个儿子争相割皮救父,被网友称为“中国好兄弟”。此材料说明

①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②感恩回报父母是积极承担责任,履行法定义务的行动③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同样需要坚强意志、挫而不折的品质

④中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只要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2014山东潍坊】“中考日益临近了,我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还时常被父母‘监视’。他们频繁地给老师打电话,了解我的学习状态,稍有不满就对我唠叨不止。我感觉快要崩溃了。”假如你是这位同学的好朋友,你会这样开导她

①要理解父母的这片爱心,多和他们沟通交流②“不放手的爱不是真爱”,设法摆脱父母的管理

③学习上还要不断自我加压,压力越大,动力越足④要正确看待考试,学会调节过度的考试焦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背诵: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生活中怎样与父母沟通?

五、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自学检测:B A

合作探究:1.⑴反映了初中学生与父母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⑵主要原因在于心理方面,同学们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有父母和子女间相互不了解、父母和子女间的矛盾、误解,缺乏沟通技巧、不能理解对方的真实用意等。(3)学会和父母沟通就要理解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父母;主动汇报学习和身心健康方面的情况;虚心听从父母批评建议;开展一些有利于沟通的活动如旅游、体育活动等。

当堂训练答案:B C

《众多的人口》学案2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学习目标: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总数与增长趋势。 2、会运用人口密度图指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教学难点:简要分析人口分布的成因 一、学前准备 1、人口大国: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__亿,是世界上人口__的国家。 比例: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__以上。 2、读P.11图1.9,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人口增长。 3、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 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多。 5、读图1.11(P13),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小。从黑龙江省__市至云南省__县一线,此线东部人口__,西部人口__。 6、读图1.12(P14),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是__,其次是__;面积最大的省区是__,其次是__。 二、探究合作 1、人口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2、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P.11图1.9),回答问题 a、___年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以后人口增长开始加快。从___年到___年人口增长几乎是呈直线上升态势。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b、人口迅速增长后,从___年开始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12页图1.10,说说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4、根据读图填下表 面积人口人口密度 江苏 山东 新疆 西藏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能不能把东部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使人口分布均衡呢? 三、学习体会 1、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自我检测 1、选择题 1)、下列省区人口最稀疏的是() A、新疆 B、湖南 C、江苏 D、黑龙江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0﹪ B、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 C、我国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D、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学会与父母沟通作文

学会与父母沟通作文 学会与父母沟通作文1:子多和父母沟通 让孩子每天和父母聊聊,可以让家长更了解他们的变化,也能让他们多了解父母的苦心,也可以减少两代人思想观念上的分歧,进 而让孩子和父母做朋友。 王小明自从上了高中,渐渐发现和父母没有共同话题了。王小明的父母只有初中学历,他说:"我老爸老妈连怎么上网都不知道,居 然以为电子邮件要到邮局去收。他们整天只知道叫我多吃点儿,多 穿件衣服,我真遇到什么问题,比如学习上的,却一点儿都帮不上忙。我真不知要说他们什么好。" 小菲学习很优秀,最近一位师哥经常找她聊天,有不少同学都起哄,说小菲和师哥"恋爱"了。小菲对这种起哄感到很不安。家教甚 严的她在爸妈面前很心虚,生怕自己在言语中不小心泄露这个秘密,于是每天除了必要的礼节性对话外,小菲总是借口要学习,很少主 动跟爸妈交谈了,经常是大人问一句,她答一句,就像完成任务一样。 一般来说,上了中学以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愿望,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 而沟通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有时候虽然表面上与孩子相处得很好,可内心并不相通,经常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而孩子也没真正理解自己。 当然,身为父母很愿意和孩子多多沟通,甚至恨不得孩子把他们真正的想法都告诉自己。但这种霸道的"沟通",其实并不是什么沟通,至少你还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仍旧认为他(她)还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假如家长不能抛弃这种想法,就无法和孩子 之间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桥梁,更无从谈及真正的沟通了。

本来任性的友泽在生气的时候不愿和任何人说话,但这次居然例外了。他抬起脸看了一会儿爸爸,然后坐起来,把下午去郊游的事 情跟爸爸说了一遍。 爸爸听完他的话后说道:"这雨什么时候下不好,偏偏这个时候下,真是的。" 友泽紧跟着说:"是啊,为什么现在下呢?" 这时,双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友泽说:"哎,这次不行,可以 等到以后再去。"显然,他现在平静了许多,并没有脾气。通常,只 要友泽气愤地跑回家,坏情绪就会影响到全家人,使每个人都不开心。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他睡后才会结束。没想到,今天父亲的 一席话竟让他变得乖巧起来。 要想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善于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想办法让孩子愿意和家长经常聊天,把家长当做朋友。 学会与父母沟通作文2: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 家庭是应该让大家感受到温馨和快乐的地方,而不是痛苦。家庭里不应存在家庭暴力,单亲家庭的父母更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家长的道德品质也是会影响到孩子的素质,所以家长就 应该做一个好的表率。 那作为孩子又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也应该主动的和父母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烦恼,多关心父母,理解他们,换位思考。要知道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一心为了孩子,无论是对是错,都是希望孩子过得好。你最应该相信的人就是 你亲爱的父母了。 作为父母,你应该相信你的孩子是天下最棒的;作为孩子,你要 相信你的父母是最好的。 父母和孩子不是仇人!是亲人!世界上最最亲的人。 学会与父母沟通作文3:沟通从心开始

12.1“杠杆”教学设计

12.1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更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用新闻报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出新课。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出示一把弹簧测力计,告知学生它的量程,问:能否用此测力计,测出某位同学的体重?学生回答:不能情景设置,使学生的认知 与原有知识发生冲突,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2、真的不能吗?请看大屏幕。用课件显示现代版曹冲称象的图片与新闻报道。 观看屏幕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小小弹簧秤能称出大象重? 3、周老师用小小弹簧秤 称出大象重,靠的就是杠 杆原理,杠杆是人们使用 的最简单的机械,无论机 械多么复杂,都是由杆、 倾听

轮、链组成,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探讨有关杠杆的 知识,相信同学们通过这 节课的学习定能找到称 象成功的秘诀! (二)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从生活工具中认识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约1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组织学生阅读材料60页,杠杆的定义。阅读、理解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 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请学生从课桌上摆放的生活工具中找出属于杠杆的工具,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动手操作工具,识别出杠 杆,选出发言代表。 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 生对生活热爱之情,同 时,给学生动手、动脑的 空间,体现学生主体地 位。 3、组织学生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杠杆(不必每个组代表都发言,由一个代表主要发言,其他的代表进行补充)学生代表发言,展示本组 属于杠杆的生活工具。 培养学生交流互动,倾听 的习惯。 4、师:为了更好地了解杠杆,我们先来熟悉几个名词,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0页上杠杆的五个名词解释。阅读、理解充分利用教材,用“接受 式探究”的学习形式,培 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5、在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画出此杠杆(撬大石块的棍)的五个要素,强调力臂的画法。学生用自学的知识指挥 教师进行作图。 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内化 新知情况,体现学生在课 堂上主人翁地位 6、课件显示:曲柄、铡刀的实物图片(已画好五要素)教师介绍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并用课件显示曲柄、铡刀的杠杆示意图 出示自制的玩具跷跷板,使此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要求学生画出它的杠观看屏幕,巩固认识自学 的杠杆五要素 听讲 动手画玩具跷跷板的杠 杆示意图,并上投影台展 示。 发现此力臂与杆重合 让学生从绘制杠杆示意 图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抽 象的方法。通过感知“在 水平位置平衡的玩具跷 跷板的力臂与跷跷板重 合”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 打好基础

祝福学案答案

《祝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二.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dùn )响寒暄(xuān )朱拓(tà)间(jiàn )或悚(sǒng )然踌蹰(chóu )(chú)不更(gēng )事谬(mi ù)种淡(dàn )然俨(yǎn )然雪褥(rù)瑟(sa)瑟有声尘芥(jia)堆形骸(hái )脸颊(jiá)沸反盈(yíng )天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a)驯(xún )熟桌帏(w?i )讪讪(shàn )咀嚼(jǔ)(júe )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蹙(cù)缩门槛(kǎn )窈(yǎo )陷惴惴(zhuì)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三、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四、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刘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点拨: 倒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教学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学会计算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3、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4、认识人口问题的影响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预习展示教师展示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回答,并 提出对本节内容还有哪些疑问。 1、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______亿人。 2、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用_____ __表示。 3、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______洲、 ______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 ______洲、 ______洲和、____洲。 4、我们通常用______来表示人 口分布的疏密。 5、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______和______ 、欧洲、南北美洲的 ______等______平原区。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预 习内容,并提出自己没理 解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 复习导入教师播放新闻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视频并思考,视频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视频 中提到世界第70亿人口 诞生时会发生的一些问 题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 趣,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出视频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位同学说人口增长过快,那么,现在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第一个问题:人口增长

讲授新课教师展示图片,请学生看图思考,人口 增长有什么特点 18世纪以前增长十分缓慢,20世 纪以后增速加快 曲线平缓增长慢曲 线 陡 增 长 快 学生思考后回答,1800年 以前增长较慢,1800年以 后人口增长较快。 培养学生,学会分 析人口曲线图 过渡教师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回答思考,引 出下一个知识点。 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 6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把结果填 入表中,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50 ~ 60 1830~1930 时间(年) 人口/亿时间间隔(年) 10 ~ 20100 20 ~ 30 30 ~ 40 40 ~ 50 60 ~ 70 1930~1960 1960~1974 1974~1987 1987~1999 1999~2011 想一想:我们如何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 得出答案:30、14、13、 12、12 学生回答后并思考后得 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可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 表示。 运用图表加深学生 对人口增长的理 解。 讲授新课教师展示图片,根据学生对人口自然增 长率的理解,要求学生说出图片中表示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部 分。 学生思考后回答各部分 表示的内容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就是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 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出生率是一年内出 生的婴儿数占总人 数的比率 ⑴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运用图的形式,加 深学生对人口自然 增长率的理解。 练一练1、某一地区人口总数为1000人,一年 内出生成活的人数是25人,死亡人数 是10人,这个地区在一年中的出生率、 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个是多 少? 2、计算下列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 率‰ 死亡 率‰ 人口自然增 长率‰ 德国8.3 10.3 印度22.8 7.4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得出 答案: 出生率25‰ 死亡率10 ‰ 人口自然增长率15 ‰ 德国:-2 印度:15.4 通过练习,加深学 生对出生率、死亡 率、人口自然增长 率的理解。

学会与父母沟通

学会与父母沟通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要尽自己的所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能力: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3.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会与父母去沟通,与父母之间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并使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教学难点:懂得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方法 温故知新:1. 怎样理解“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做? 学习探究: 1. 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2. 什么是“逆反心理”?如何看待“逆反心理”? 3. 什么是代沟? 4.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如何好父母沟通交流的?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学活动 环节一:话题讨论,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1:请你参与 王娜在日记里写到:“上初中后,我与父母的关系好象疏远了许多。每天放学回家,父母还和往常一样,问我的学习情况。自己也想对他们说说心里话,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话一出口,就变了味道,让父母很不高兴,影响了与父母的交流。所以心里特别烦,也恨自己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谈论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种经历和感受?那么,与父母沟通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到底有哪些重要意义呢?这就是我们本课要探讨的内容。 环节二:阅读感悟,探究新知 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学生可以参照课本中的P13页,看完以后,让学生来自己想几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环节三:分析原因,了解认识 分析学生不愿与家长交流,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12课《苏武传》学案设计

苏武传 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预习 写出下列加点字拼音 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 ) 侯阏( ) 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 厩(jiù)且(jū)鞮dī)侯单(chán)于缑(gōu)王昆(h ún)邪(yé)浞(zhuō)野侯阏氏(yānzhī)左伊秩訾(zī)旃 (zhàn)羝(dī )去(jǔ)辇(niǎn)雍(棫yù)阳宫劾 (hé)大不敬斧钺(yuè)汤镬(huò) 第一课时 一、阅读第1段,翻译下面加点词语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汉亦留之以.()相当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1.2《祝福》学案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预习作家作品以及文中重点字词 预习内容 1、字音积累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 ()()b5E2RGbCAP 少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plEanqFDPw 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DXDiTa9E3d 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 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 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RTCrpUDGiT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 惴惴(揣摩湍急) 3、《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 》, 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5PCzVD7HxA 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手中,由各组组长挑选疑问最多的问题交给老师。jLBHrnAlLg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圭寸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难点 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点拨: 2、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点拨: 3、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 4、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 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XHAQX74J0X 情节内容记叙顺序 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探究二、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点拨: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 三、反思总结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LDAYtRyKfE

世界人口导学案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图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能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能够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重点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9——40页 1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亿,预计到2025年人口将达到亿。世界 人口前三位的国家是。 2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1800年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 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人口仍以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3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表明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它是 由和决定的。 ()() 出生率=———————×100% 死亡率=——————×100% ()() 自然增长率=()─() 最后结论: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可以看出人口的,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 上表是2005年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世界上有常住人口的大洲中,人口增长最快,其次为,亚洲居第位,人口增长最慢的是,已经出现负增长。【合作探究】 1 读图3——1世界人口增长图完成下面内容: 10亿——20亿用了年, 20亿——30亿用了年 30亿——40亿用了年, 40亿——50亿用了年 50亿——60亿用了年 结论: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是,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的。2 世界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什么? 【跟踪练习1】 下列地区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拉丁美洲 B 非洲 C 欧洲 D 亚洲 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数量和速度方面的特点是() A 速度慢数量少 B 速度慢数量大 C 速度快数量少 D 速度快数量大 有一个省总人口为6562万人,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0.68%,则这个省自然增长的人口大约是() A 0.47万人 B 47万人 C 31万人 D 310万人 知识点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自主学习】读课本P41——42 1 人口密度 概念:。人口密度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程度。 计算方法:() 人口密度=———————— () 如:宜昌人口约400万人,面积2.1万平方千米,则其人口密度约为 2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读图3——2世界人口分布图。 世界人口的分布,有的地方,有的地方。 世界人口密集区: 原因是。 世界人口稀疏区 原因是。 【跟踪练习2】 ①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②热带雨林地区③欧洲的大部分地区④极地和沙漠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知识点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自主学习】读课本P42——44 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3人口城市化问题(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原因: 好处:不足:。 【知识拓展】“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①“城市化”: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入城市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大规模向农村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学会与父母沟通

学会与父母沟通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 材料:王娜在日记里写道:“上初中后,我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像疏间了许多。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和妈妈还是和往常一样,问我的学习情况。自己也想对他们说心里话,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话一出口,就变了味道,让爸爸妈妈很不高兴,影响了与爸爸妈妈的交流。 所以心里特别烦,也恨自己笨。 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过与王娜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 近年来,某市心理咨询中心对近百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学生感到很难与父母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忧愁和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还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要解决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了解、认识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与父母沟通。 2、板书标题:学会与父母沟通 (二)讲授新课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了解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克服这些影响沟通的障碍,学会与父母沟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中学生与父母沟通不良呢?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议一议: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P9页正文——4段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讲述:(按教材P9——10页讲述,板书要点。) (1)自我心理因素——逆反心理 相关链接——逆反心理(见教材P10页链接材料) 逆反心理的表现: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 造成我们与父母难以沟通除了自身的心理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沟通。由于子女与父母是两代人,生活经历例外,这就使得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距。(板书) (2)子女与父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方面的差距 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端正自己的态度,多从父母的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就能够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2、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11页材料) 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同学的妈妈的做法呢?下面的解决办法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找个时间,认真地和妈妈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的是既维护自己的权利,又尊崇母亲的荔枝态度。)

祝福

《祝福》导学案 (教师用) 隆回二中肖东光 三维总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祝福》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自主学习】 1、字音积累 钝(dùn)响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 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 淡(dàn)然俨(yǎn)然雪褥(rù)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形骸(hái)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贺家墺(ào)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è) 驯(xú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咀嚼(jǔ)(júe)赏鉴(jiàn)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 蹙(cù)缩门槛(kǎn)窈(yǎo)陷惴惴(zhuì) 歆享(xīn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 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合作探究】 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年谱。 26、27 春天前夫死、抗婚、初到鲁镇 27、28 春上被迫改嫁,年底生阿毛(一岁) 28—31 二夫死,春末阿毛死,被迫再回鲁镇 32、33 喜捐门槛,冬至祝福再被拒绝 33、34 被赶出鲁家 34—39 街头行乞 40左右春天来临前、祝福声中冻死街头

(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学案

中国的人口学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学习目标】 1、记住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特点、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基本国策。 2、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状况及原因、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学习重点】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自主学习】 1、回忆世界人口居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P11图1-9,思考活动题第一题。 3、阅读课本P12活动题,思考: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阅读课本P13-P14,回答:(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人口分界线? 5、我国的人口国策及制定该国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 任务一:

阅读课本P11,完成: 1、根据____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_____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_____ ,是世界上人口_____的国家。 2.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是______,人口最少的是_______.山东省人口居第 _______ 位。 3.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有哪九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哪?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来。 任务二: 绘制课本P12人口增长曲线图,思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读1-10中国人口分布图,找出: 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体以黑龙江的____到云南_____ 为界线,此线东南人口___________,西北人口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祝福》学案

《祝福》学案 《祝福》学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一、导入 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二、关于鲁迅: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1918年5月在《新青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和《彷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 三、时间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四、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五、情节:

1.1《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案(必修2)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班级 姓名 _____ 【学习目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重要图表等的解读,掌握常见的人口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学会对人口变化相关知识点的迁移。 【重点难点】 1.理解不同时期和地区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2.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特点及转变影响因素。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 【学法指导】 重视概念理解。弄懂概念内涵,准确理解把握概念;人口的增长模式要采用比较法,会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较、分析其不同的特点,把握其不同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夯实基础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因素: 、 。自然增长率= 。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1)时间变化特点: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 不同, 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2)地区分布特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 的水平,人口增长 。人口政策(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 ,人口死亡率 ,人口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 的措施,使人口增长趋于 。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 、 、 。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 、 。 3、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特征 原始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高低型)人口增长_______(特征)。 传统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低高型)人口增长_________。 现代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三低”型)人口增长________。 4、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 (1)过程:原始型 。 (2)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 和 等 (3)人口增长模式的区域差异:①原因:不同国家、地区的 和 差异的扩大 ②表现:以 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经进入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 。③总体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 ④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 。原因是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材第5页、第6页“活动”

鲁迅祝福》学案附答案

《祝福》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学习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3. 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课前预习]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 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 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 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 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 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 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来在《题〈彷徨〉》一 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 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 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学会与父母沟通教案

课题:《学会与父母沟通》 课型:新授 学校:峄城区底阁镇中学 姓名:郑梅 年龄:38 职称:中教一级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能力: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3.知识:正确认识“逆反心理”,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个项目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的基础上,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该项目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通过事例及学生自身的表现,总结出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为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提供认知基础。第二个层次“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集中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学会与父母主动、积极的沟通。前一个层次是教学的难点。后一个层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置了学生现场模拟表演的生活剧《爱的冲突》统领整堂课,根据学生表演的生活剧,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利用活动展现出来。表面上看是在分析生活剧的案例,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分析与探究中引发情感体验,获得心灵感悟。通过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也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根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并且表演出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利用观看《天堂的午餐》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激起热爱父母的情感,在《烛光里的妈妈》歌曲中,鼓励学生真情告白,写出对爸爸妈妈的爱,并主动展示,引导学生爱的释放,同时也落实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策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12 知识点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12 知识点+经典练习题Unit12.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One:phrases基本词汇 1.go(went) to a summer camp去进行夏令营;go on vacation.去度假; Go to the cinema;go to a movie去看电影;go for dinner\go to have dinner去吃饭; 2.go shopping去购物;go fishing去钓鱼;go swimming去游泳;go skating去滑冰; go boating 去划船;go bike riding去踩单车;go hiking 去远足;go camping去宿营; 3.do one’s homework做作业;living habits生活习惯;stay up late熬夜到很晚; Run away跑掉;put up the tents支起帐篷;put up your hands 举起手来;make a fire点火;look out of向外看;help each other 互相帮助;shout to sb对---大叫; wake up醒来;wake/woke sb up把---叫醒; 4.on a cold winter night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晚上;On Saturday morning;on the 5.morning of Saturday在星期六的早上; 6.have fun/have a good time过得开心;have fun doing sth.开心地做某事;

(完整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 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

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 二、掌握字词: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寒暄.(x uàn) 踌蹰.(c hú)朱拓.(t 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 h 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 iàn) 形骸.(hái)谬.种(m 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 uán) 驯.熟(xùn)炮.烙(pào) 咀.嚼鉴赏(jū)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寒暄.(太阳的温暖)形.骸(身体)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间或 ..一轮(偶而)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窈.陷(幽远)安逸.(安闲)D.鄙.薄(轻蔑)折.罪(抵作)素.不相识(向来)3.选出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 亮,沸反盈天 ....,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