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 3、翻译前五句并理解其中意思。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四,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一。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是非常有智慧的,弟子将他的语录编成了《论语》,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三、作者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案3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3篇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论语十二章教案欧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

论语十二章展示课教案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 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倡导的修身(个人修养)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专家审查签字: 第 1 页 校长审查签字: 装 订 线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部书吗? 学生答:“孔子”,《论语》。 老师板书课题,并特别强调“论语”的“论”字声调为阳平,论(lún)。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同学们请打开书,找到课本50页注释(1)。请圈画出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句。请重点圈画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七经”之一,“四书”之一等文学常识。 装 订 线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一:新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精编 10、《论语》十二章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尚书》)《礼》《易》《春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东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 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前六章) 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学习前六章 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着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

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着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 2019-10-1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2019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 一、孔子简介 1、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字词句解析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三、语言特点 【思考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作归纳。 2.《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一、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梁纥老而征在少,时人谓之野合。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2课时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资料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张》 【朗读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导语:《论语》十二章,是指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十二章教案怎么写?下面为小编整理分享的一些教学方案,欢迎借鉴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一.展示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 ( ),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 ,政治上主张(),鼓励人()。 《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 )合称为“四书” 2.问题预习 a、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b、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 内自省也( ) 其恕乎( ) 愠( ) 罔( ) 殆( ) .....

三:合作探究 1、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 (3)人不知而不愠( ) (4)吾日三省吾身( ).(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 (6)传不习乎( ) .. (7)三十而立( ) (8)四十而不惑( ) .. (9)不逾矩( ) (10)学而不思则罔( ) ... (11)思而不学则殆( ) (12)人不堪其忧( ) ..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 (14)饭疏食饮水( )( )( )( ) ..... (15)曲肱而枕之( ) (16)于我如浮云( ) .. (17)逝者如斯夫( ) (18)不舍昼夜( ) .. (19)匹夫不可夺志也( ) (20)博学而笃志( ) ... (21)切问而近思( ) (22)仁在其中矣( ) ..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封面)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 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

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

《论语十二章》展示课教案

单位(盖章): 教 案 纸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倡导的修身(个人修养)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装 订 线

专家审查签字: 第 1 页 校长审查签字: 单位(盖章): 教 案 纸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知道这 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部书吗? 学生答:“孔子”,《论语》。 老师板书课题,并特别强调“论语”的“论”字声调为阳平,论(lún)。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 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同学们请打开书,找到课本50页注释(1)。请圈画出孔子及《论语》 等有关的语句。请重点圈画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七经”之一,“四书”之一等文学常识。 装 订 线

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尚无数据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最新七年级《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二章教案

安全提示语: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