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化的重要和意义

社会化的重要和意义

社会化的重要和意义
社会化的重要和意义

一、社會化的重要和意義

1重要:1930年美國的「_____________」、台灣的_______。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

2意義:一個新的成員加入這個團體的時候,必須接受並學習這些社

會文化,並且應用在他的生活中,才能夠在團體中得到其他或成員

的接納,而個人在得到團體的接納與認同之後,才能夠穩定的發展

自我。

二、社會化的成因

1人類具有超越________的行為模式

2人類的_________依賴期甚長

3人類擁有高度的學習與記憶能力

4人類創造社會化的重要溝通工具

二、社會化的內容:1_______2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

三、社會化的途徑:1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

四、社會化,有兩種分類

1

(1)_________社會化

(2)_________社會化:終身學習,繼續社會化較屬於潛移默化,漸進式

的進行與變化。

(3)______社會化:和繼續社會化有些相似,但是屬特殊和激烈方式進

行,變化較大,如軍隊之於軍人,監獄之於囚犯。

2

(1)_____社會化

(2)兒童社會化

(3)青年社會化:○1我是誰?「認同和________混淆」的危機

○2崇拜影歌星或政治人物?例如:______________

(4)成人社會化:○1職業

○2婚姻

(5)老年社會化:○1喪偶

○2退休後身份的喪失

五、社會化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格發展是社會化的表徵。

人格主要特色有四:_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_性、________性。

六、人格形成的理論

1心理分析論:奧地利精神病理學者____________提出。

(1)人一生的行為,大體上都是受到早年經驗,本能和潛意識等因

素的響所致,一個人個別的行為,可以從早年的成長經歷中找

到根源,並因而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潛意識。

(2)人格形成的重點集中在_________環境的塑造。

2人本論:

(1)人一方面有與生俱來的潛能,可以自我維護、自我擴展、自我

成長與自我實現。另一方面按照他自己的經驗來感受與認知,

就影響到一個人的人格與行為。

(2)要尊重每一個人的存在價值,並提供自由與受尊重的環境,讓

人可以發展其與生俱來的潛在能力。

3學習論: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

4認知論:信念系統。

七、成熟的人格

1學習的路,無限寬廣

2_________的人,特別美麗

3理性溝通,享受親情

4良朋益友,用心經營

5成熟的愛,_____________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当今幼教工作者的共同理念,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当前幼儿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的发展。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对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以及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生活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幼儿需要学习……这句话恰恰说明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社会教育包括:热爱幼儿园,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爱家庭,了解他人,学习有关社会知识、技能等,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人际关系的培养,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能力,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社会等。这些都需要幼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和强化。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 初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多2~3岁,在家中如“众星捧月”,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应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如一楼都有哪几个班,二楼是谁的教室,让幼儿知道喝水、上厕所、上舞蹈室的地方。对新的环境有了了解,逐渐培养他们热爱幼儿园的情感。让小班幼儿参加到中、大班的活动中,鼓励他们和大家一起玩,教师运用奖励、表扬的方法,说出哪个玩得好,没有抢玩具,没有打闹。对玩得好的小朋友,给他一颗小星星贴到身上,并鼓励其他小朋友都向他学习。对整天表现都出色的小朋友,评价出每天的幸运小天使。教师教育幼儿与小朋友相处要有礼貌,要团结友爱,学习过集体生活。

在游戏《玩具分享会》中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玩具?应该怎样玩?小朋友有的会说自己玩,有的会说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时教师可以说:“小朋友只玩自己的玩具,其他的小朋友都没有看到、玩到你的玩具,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你多么孤单啊?我们把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再把玩具借给你,这样你又多玩了一个玩具,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多好啊!”让小朋友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分享,对不愿借出玩具的小朋友,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礼貌交往,如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懂得问好,离园时说“再见”等礼貌用语。学习讲卫生,可以用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自己的小手等,让幼儿学会怎样清洗自己的小手,教幼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进而教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让幼儿知道手上会生长出很多细菌,如果吃东西时不洗手,细菌会吃到肚子里,身体就会生病。由此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用具等。在教育判断真伪时,要让幼儿知道社会上有正直善良、也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教师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幼儿明辨是非,学有榜样,学习文明行为时,教育幼儿走路轻,说话轻,做事时多为他人着想。 二家园结合进行社会教育 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现在的

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

一、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 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纷争”中,一个最基本的争论便是“文化”概念——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究竟包括了一些什么内容。为此,人们对“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作了不同的划分。 早在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合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这一概念的论著,名为《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列举了他们所能搜集到的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共161个。迄今,人们关于什么是文化的争论和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相应地也会给出不同的定义,而究竟现在有多种定义,就更难以统计了。这些不同的定义或对于文化的不同解释,有的从词源学上立论,有的从人类学领域入手,还有的从文化结构上阐述。“文化”概念上这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状态,使一位叫做H·约期特(HeinzJohst)的诗人愤言:“当我听到文化这个词时,我就伸手去拿枪。” 伸手拿枪当然是不必要的,必要的是用逻辑的批判,把缠绕在“文化”概念上纷乱的麻线理出个头绪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海》1989年版对“文化”一词注了3条:(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释“文化”为:(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其次,我们看一下国外辞书的解释。 由英国著名学者A·布洛克和O·斯塔列布拉斯共同主编的《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在考察了历史上对文化下定义的基本情况后,对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有时是故意的,有时是通过未能预见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果)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虽然经过各种程度不同的变化)从一个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工具、武器、房屋、劳动、崇拜、政府、娱乐场所、艺术品等等),集体的思想和精神制品(各种象征、思想、信念、审美观念、价值标准等等的体系),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各种揣度、群体、仪式、组织方式等等)的总体。” 最后,我们再列举一些学者给出的不同定义或阐释。 沙莲香在《文化沉淀与民族性格改造》(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一文中指出,虽然中国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的说法,但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来研究却是从19世纪德国人A·韦伯和M·舍勒等文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始的。然而,只有到20世纪20年代在英美出现了人类文化学之后,文化才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这些文化人类学家在诠释文化时,都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一个“复合体”。E·B·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1871年)。R·F·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的类型》(1934年)一书中认为,一个文化正如一个人一样,多少是一种思想与行为都一致的类型或整体。R·林顿在《文化人类学入门》(1936年)中指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和行为后果的综合体,是一种完整的“型”。B·K·马林诺斯基在《科学的文化》(1944年)中也认为,文化是完整的全体,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的器皿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思想(信仰、习惯、制度等)。 对于如上的不同阐释,沙莲香认为都缺乏广阔的社会历史视野,尚未把文化现象纳入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考究。为此,沙莲香指出,“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之总体。首先,文化本身是一种

浅谈法律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浅谈法律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所谓法律社会化,是指通过主体与法律的交互作用,使个体的法律共性与个性共同形成的统一过程。一方面,通过法律教化,使主体在法律环境的作用下,掌握法律文化,造就法律共性;另一方面,通过个体内化,使主体积极作用于法律环境,选择法律文化,塑造法律个性。 谈到法律社会化的必要性,首先想到的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为什么要社会化”的说明。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此,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那么法律社会化就是一个法治国家的人必不可少的社会化的一部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发现了社会要规则化、法律化,而当法律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

的时候,法律意识也就成了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必须习得的一部分。法律社会化的意义就包含在社会化的意义上,只有很好的法律社会化,当代的公民才能很好的适应法律化了的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另一方面于社会来说是立法不断完善,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正如那些没有很好的社会化的人不能适应社会而成为小众,弱势群体,被贴上“怪胎”的标签一样;往往那些违法犯罪的人都是法律社会化存在瑕疵的人,所谓的劳教和劳改就是继续法律社会化或者再法律社会化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的可能性可以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在班杜拉看来,人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模仿学习获得后天的发展,并且认为人在社会学习中是是行为,认知,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法律社会化,就是使“自然人”成为“法律人”的过程,也是主体逐渐学会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并为现存法律体制所接受的过程。同时,也就主体的法律态度、法律信仰、法律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主体认知自身所处的法律环境,并利用和改造这一法律环境的过程。法律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将主体培养成为在法律生活中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的“法律人”,使主体内化法律规范,形成法律意识。法律社会化的结果,在于使主体按法律规范为法律行为,按法律规范来调整法律行为。这正是体现了认知,行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法律知识是可以被人们很好的内化并运用的,我们缺少的只是有效合理的教育方式。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doc

具借给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再把玩具借给你,这样你又多玩了一个玩具,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多好啊!”让小朋友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分享,对不愿借出玩具的小朋友,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礼貌交往,如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懂得问好,离园时说“再见”等礼貌用语。学习讲卫生,可以用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自己的小手等,让幼儿学会怎样清洗自己的小手,教幼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进而教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让幼儿知道手上会生长出很多细菌,如果吃东西时不洗手,细菌会吃到肚子里,身体就会生病。由此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用具等。在教育判断真伪时,要让幼儿知道社会上有正直善良、也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教师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幼儿明辨是非,学有榜样,学习文明行为时,教育幼儿走路轻,说话轻,做事时多为他人着想。 二家园结合进行社会教育 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现在的独生子女,都以“我”为中心,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如

何爱父母、爱他人是许多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在爱家庭活动中,指导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组织幼儿分成几组拿出炊具玩具洗菜做饭,边做游戏边问爸爸妈妈:你们每天要上班,回家又要买菜,做我们爱吃的,你们辛苦吗?让幼儿了解父母的辛苦,体味父母的爱,进而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三通过其他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 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看清马路上的车辆,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斑马线。告诉幼儿不能单独出去,如果和大人走失了,要找警察叔叔。向幼儿讲解马路上车辆很多、很危险,不能在马路上玩,如果有车辆通过了小朋友也不要慌,过马路时要先看左,再看右,红灯停、绿灯行。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和遇事不慌的习惯。春天可带领孩子郊游、踏青、捡拾白色垃圾。带领小朋友看小草发芽了,大地渐渐绿起来了,迎春花也开了,这是春天到了。草绿了、花开了,多美啊!可是看到草地上的白色垃圾袋,吃剩的食品盒……今天你们想不想当环保小卫士?小朋友都抢着说“想”!可以把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发一个布袋子,看哪组的小朋友捡的多。这样的活动增长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活动能力,促进了动作的发展。在讲述《爱护花草》时,对幼儿说:怎样爱护花草,图上哪个小朋友做得好?你应该怎样做?教唱“小草青青我不踩,花儿红红我不摘”的儿歌。带领幼儿参观园里的花坛,告诉幼儿花朵好看,但是小朋友不能摘它。让幼儿珍惜和爱护花草树木,增强他们对花草的认识,同时培养幼儿珍惜、爱护花草的意识。 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教育幼儿正确与他人相处,使幼儿与

什么是社会化

什么是社会化 一,定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上的"社会化"是:将某种事物推广到社会上去,例:"环保意识要社会化".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是个专门术语, 郑:社会化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 的全部过程. 张德胜: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过程. Kurt:社会化是成人的过程. 郑,张的定义都侧重于如何将个人纳入社会,Kurt的定义含义广一点,侧重于表达个人的独特性,因为成人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体格成长,一个是性格或人格的成长,前者属自然发育,后者属社会化范围. 狭义:主要研究童年社会化. 广义:包括青年及成年社会化,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二,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第一个作用就是: 1, 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一个社会只有当其成员都一道来支持和维护它们时,它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个社会都 力求使其成员的行为符合该社会的利益,有效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使成员学会使自己想做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社会化的不同内容,我们这里介绍郑 本讲的3大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常指人格,与政治上的人格意义不一样.它的基本含义是:个人具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学把个性与社会标准相吻合时称为个性调适,反之,则称为人格解组. 2,内化价值观 所谓社会人,就是把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在化了的人,社会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 两大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由外而内的过程,因此Eleanor Maccoby说: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使得个人即使在不被监视的情况下也能遵从规范,甚至作为下一代的行为监查者,规范传道者. 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结果,最后都是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也就是讲我们的社会化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四,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社会化一词己用于社会学学科中100多年,通过长期的研究,社会学家己对社会化问题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庞德的法律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法治的意义

庞德的法律社会学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庞德是美国的著名法学家、现代社会法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强调实现法的目的、法的效果这一前提出发,认为法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法的目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调和相互冲突的利益。这种思想很早传入中国, 并颇为流行。特别是从1946年起, 他担任了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和教育部的顾问以后, 对中国的法律教育等, 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 在中国法学界的影响也就更大了。现作简要分析探讨如下: (一) 关于法律教育的问题, 是庞德社会法学派思想的重要方面。在他看来, 对于不够重视法律、法律知识远远没有普及的中国, 法律教育更为显得重要。庞德指出, 今日中国司法行政的需要, 莫过于对中国本身的法律, 要有充实的统一的法律教育。关于这一问题, 他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 法律教育在现代立宪政体中的地位 庞德认为, 现代立宪政体下的法律, 是一种有系统的社会控制, 可以用来“调整关系、整顿行为。”所以, 法律不是社会控制的描写,而是社会控制的指南。 而立宪政体的最大特征, 是一切依法而行, 这是与专制政体不同之点。因此, 法律教育与立宪政体的关系, 应该是立宪政体需要法律, 法律同样需要有系统的法律教育。因为, “有宪政而无法律, 不能有效的运用, 有法律而无有系统训练的法官、行政官及法律家,也不能发生宏伟的效力。(庞德著《法律教育第一次报告》,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此书。) 法律教育是法律的基本问题, 而法律是宪政的基本问题, 所以法律教育也是中国建立永久的立宪政体的关键。同时, 法律教育,可使司法行政更为稳妥而有效, 并且是人民与官吏间公正与和谐的关系的保证。 第二, 统一法律教育及发展充实学理上论著的必要 他说, 中国现在是需要用统一的法律教育, 来讲述中国本位法律的时候了。故应当放弃研究他国法律中理想的规定, 不再就每一细小节目, 力图模仿外国, 以求取最时髦的法律。因为, 若将他人制度原则及规律移植于本土, 而不了解其过去的历史及经验的过程, 实在是一种错误尤其法律中的“新理念” , 在未置于经验中试验以前, 即予采用, 更属不智。所以“此时, 哑需对于中国已有的法典, 予以理解及实验, 使成为彻底中国所有的法律。” 与统一的法律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理上的写作和阐发, 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非官方的学理上写作, 实胜于琐细的立法。学理上的论著, 确可成为法院判案时有力的指南。”这是因为, 它们既是统一法律教育的产品, 又可使法律得到统一的发展和适用。 第三, 中国法律教育的特种问题 中国法律教育的特种问题, 是指法律教育的范围与目标。庞德指出, 普通的法律训练, 对于法官、法律教师以及从事实务的人,都是必须的。如普通文官、行政官员, 必须了解什么是个人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

社会化营销的传播意义及发展趋势

社会化营销的传播意义及发展趋势 社会化营销,在营销学中被称作“社会营销”是由著名专家学者科特勒连通其他学者共同提出。而在网络营销专业方面则被称作“社会化媒体营销”或“社交媒体营销”,属于借助媒体、网络、技术实现商业管理与运作的模式。是通过商业手段达成社会公益目的,并借助公益价值宣传推广商业服务的营销理念,而其目标是借助社会公益改变消费者对商业品牌的消费选择。 现代企业所采取的社会化营销,主要是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解决营销和传播方向遇到的问题。国外企业通过facebook、twitter、Blog、youtobe等社会化媒体平台投放病毒式内容,由网络平台用户受到社会公益及兴趣喜好影响,自发参与评论和转发扩散,进而产生用户思维引导、品牌价值的增强、营销渠道质量的提升。而国内则主要通过微信生态、微博、小红书等社交生活类平台,以及抖音、快手、B站等知名视频平台,开展营销内容及广告的投放并达成消费转化、用户导流、品牌识别度提升的效果。所以国内普遍认知的社会化营销更倾向于变现和引流作用,在社会公益和品牌公关层面关注度较低。

一、社会化营销基于网络媒体的意义 在网络中进行社交和舆论话题的病毒式传播需要借助新闻事件、创意内容、热度话题,以及目标受众群体易于接受和分享的商业互动广告,开展品牌和产品的宣传或销售,并通过平台上用户基于社交分享和评论的人际传播形成几何级的推动二次传播效果。 l 增加消费者购买量 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定位是制定有效营销策略和展销创的意重要基础,社会化营销是通过社会体系传播模式完成消费者体验,并引导消费者购买品牌商产品与服务。社会人际网络正是聚集有相同审美与价值观的人群,在互联网上形成或集中或节点相连的关系脉络并通过网络社交传递信息分享价值的体系,借助社会化网络关系体系的高效传播特性,营销策略和内容创意能够使精准目标群体通过良好的视觉感受与内容理解产生优质体验并购买转化。 尤其在国内生活工作节奏不断提速,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接受有视觉冲击、易于理解、符合个人价值观念的信息,能够透过五大分享要素促使消费者轻松且自愿的传播到人际网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

儿童社会化量表(父母填) 儿童姓名:性别:1. 男2.女年龄: 下面是关于孩子行为的一些问题,每题后面都有从“1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种选择,其中“1不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差的,“5完全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好的。请您根据每题所说的和自己孩子是否符合的情况,选择最符合您孩子的一个,在数字上面画圈。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在幼儿园或学校里遵守各项常规和纪律 1 2 3 4 5 2.能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并修正自己的意见 1 2 3 4 5 3.做事善于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 1 2 3 4 5 4.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很痛快 1 2 3 4 5 5.家里来生人不害怕,喜欢往跟前凑 1 2 3 4 5 6.知道疼妈妈爸爸 1 2 3 4 5 7.情绪不大起大落 1 2 3 4 5 8.知道自己长得好不好 1 2 3 4 5 9.在小孩子当中人缘好,朋友多 1 2 3 4 5 10.不爱打人 1 2 3 4 5 11.提出大人意想不到的好主意 1 2 3 4 5 12.不爱说谎话 1 2 3 4 5 13.心肠软,心眼儿好 1 2 3 4 5 14.玩游戏时爱争强好胜 1 2 3 4 5 15.爱把自己和别的孩子比(好坏) 1 2 3 4 5 16.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能够遵守 1 2 3 4 5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7.对小伙伴说的话理解快 1 2 3 4 5 18.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做事有“长性” 1 2 3 4 5 19.吃饭随叫随到,吃饭时不说笑停顿 1 2 3 4 5 20.到没去过的地方不怕生 1 2 3 4 5 21.对爸爸妈妈特别亲 1 2 3 4 5 22.很快忘掉不高兴的事 1 2 3 4 5 23.知道自己聪明不聪明 1 2 3 4 5 24.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 1 2 3 4 5 25.不爱骂人 1 2 3 4 5 26.提出和大人不同的意见 1 2 3 4 5 27.不偷家里的钱出去花 1 2 3 4 5 28.同情别人的困难 1 2 3 4 5 29.对大人的表扬特别在意 1 2 3 4 5 30.爱面子,怕被老师批评 1 2 3 4 5 31.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听话 1 2 3 4 5 32.懂得故意干坏事比无意做错事更坏 1 2 3 4 5 33.对左右为难的事情能果断选择一种办法 1 2 3 4 5 34.容易改掉坏习惯(如咬手指) 1 2 3 4 5 35.和不认识的孩子能很快混熟,跟他们玩 1 2 3 4 5 36.看见父母干活很累就上前帮助 1 2 3 4 5 37.不爱生气,不发大火 1 2 3 4 5 38.知道自己做事能力强不强 1 2 3 4 5 39.和小孩们一起玩时不爱和他们吵架 1 2 3 4 5 40.不毁坏自己的玩具物品 1 2 3 4 5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政治班江芹2012211675 摘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 与和建设。在现代,社会化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一个现象,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还比较模糊,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群体、相互影响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新生儿生活不能自理,但已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开始逐渐接受社会的影响,他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狭义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它与狭义社会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广义社会化不仅把儿童和少年时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应贯穿人的一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以往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一般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后来,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比如一个同龄群体、一个文化群落,甚至处于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某种文化传统。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精选.]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摘要: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探讨了家庭、幼儿园和同伴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给予指导。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家庭幼儿园同伴群体 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对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一些儿童、青少年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他们不会关心他人,社会生活能力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缺乏社会适应性。这样的儿童在目前就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困难,如果不积极地培养教育,这些人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遇到更多的困难。学前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已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学前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界定 学前儿童社会化是指学前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即使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①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儿童掌握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多方面内容,如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调节、交往技能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学、心理学界普遍将社会化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即社会(父母、学校等)影响儿童的过程,儿童则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随着研究的进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此过程看作是一个个体与社会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将个体视为其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影响者。就个体而言,首先,社会知识和价值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决非从社会向个体原封不动地转移,个体也并非机械、被动地接受它们,而是要经由主体的主动思考、理解来接受它注:①李幼穗.儿童社会化与非智力因素.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2).23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摘要:该文对“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不同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和过程等一系列与个体社会化相关的概念作了剖析,力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涵。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中国文化;社会化内容;社会化过程 1 引言 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心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杨国枢先生的下述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心声:“…必须指出一项事实: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 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它能适用于佛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人民 吗?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不能只以基督教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础石,还需要以另外三大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支

柱,甚至也需要以不同中小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参考……。”[1] 对于心理学怎样中国化的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曾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是:“(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要密切结合实际开展研究;(3)要有辨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4)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2]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文章试图以上述观点作指导,探索与“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心理学重要概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2 “人”的不同含义及“个体社会化”定义辨析 对以下两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 问题1:“地球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个婴儿降生,请问这些婴儿是人吗?” 问题2:“现在的你与刚出生时候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可以预测,绝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人”;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不一定是那么的一致,也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是同一个人”、“是不

浅析罪犯再社会化

浅析罪犯再社会化 罪犯再社会化是通过发挥刑罚的矫治功能和教化作用,使犯罪人得以改过迁善,再度适应社会;作为一种现代刑法思潮,体现着法治、人道和效益,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是社会法治建设的一部分。它是再社会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罪犯通过再社会化,可学得一定的劳动技能,树立法制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改变过去的恶习和生活方式等,促使其由被迫接受改造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状态过渡。 一、罪犯再社会化的社会意义 罪犯再社会化的社会意义是将犯罪分子从社会不合理与反社会行为的恶性循环中解救出来,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重新犯罪;它是监狱提高改造质量,增加“改好率”降低“重犯率”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向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材,加速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积极因素。 二、罪犯再社会化的内容 人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等。人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达到在社会互动中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并同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也是人社会化的最高境界。罪犯是一个特殊的人,法律社会化的缺陷是罪犯共同的、明显的特征。因此,对罪犯再社会化内容是以法律再社会化

为主,同时也要根据罪犯个体的情形,对其他社会化的缺陷进行“修补”。罪犯法律再社会化是对其法律社会化缺陷所作的“修补”。“修补”的目标与法律社会化目标是一致的。这样,罪犯再社会化实现与法律社会化实现面临同样的问题。刑罚的目的是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方面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另一方面告诫社会上一般人为避免惩罚应遵守法律。那么,这个“守法”要求的程度有多高?是服从、认同还是达到内化? 一般地,罪犯在服刑期间,对过去行为反思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状态。主要有: (1)有的罪犯因刑罚效应和教育改造而认罪服法,真诚悔悟。 (2)有的罪犯则从功利角度,衡量所犯罪行获得的利益或满足与受到的刑罚惩罚的得失,由此计算犯罪是否合算。 (3)还有的罪犯是分析作案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等等。 一般说来,知罪认罪者,经过教育改造,认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犯罪意识的顽固性和对改造的抵抗性较弱,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价值观念,愿意与社会和谐相处,尽早进入自觉改造的阶段。而对于那些具有“不合算心理”、“失策后悔心理”的罪犯而言,他们知法、懂法,法律惩罚对他们具有威慑力,但内心不接受法律,只要有“合算”或“万无一失”的时机,就会铤而走险,因此,遵守法律是功利计算的结果,对他们而言,很难实现法律规范的内化。事实上,法律社会化层次表明,即使是一般社会成员,法律社会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那么对罪犯而言,在不同罪犯个体之间实际效果的差异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这种差异还会

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以下笔者分别从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本土学者的研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教养方式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和阐述,最后肯定在我国本土,以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为前提,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会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 西方心理学者研究得出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但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1].他发现:采用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

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不宽容的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1].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人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职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霍夫曼等人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性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回收”两种方式,强制是父母对儿童体罚冷漠地拒绝和剥夺及威胁等[1]。他的研究表明:强制的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因为强制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种表达敌意的方式。“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