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五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 (11)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五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 (11)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五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 (11)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五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 (11)

山东省临沂南郊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

(解析版)

1.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1H 、D 、T

B.C 60和C 70

C.正戊烷和新戊烷

D.CH 3OC 2H 5和CH 3CH 2OCH 3

【答案】C

【解析】1H 、D 、T 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C 60和C 70是C 元素的2种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CH 3OC 2H 5和CH 3CH 2OCH 3是同一种物质。

2.有一瓶14%的KOH 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 水后,变为28%的KOH 溶液80 mL ,该80 mL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5 mol·L -1

B .6 mol·L -1

C .6.25 mol·L -1

D .6.75 mol·L -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4%的KOH 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 水后,变为28%,则原溶液的质量为200g 。溶质的物质的量为mol 5.0=mol

/g 56%14×g 200,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L /mol 25.6=L 08.0mol 5.0。答案选C 。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点评:本题的关键就是蒸发100g 水,溶液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因此可求得原溶液的质量。

3.有一种黄棕色气体X ,其体积为20 mL ,完全分解后生成10 mL 氯气和20 mL 氧气(同温同压下测定)。判断X 为三原子分子的依据有:①质量守恒定律;②能量守恒定律;③能量最低原理;④阿佛加德罗定律。合理的组合是 (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由阿佛加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体积之比=物质的量之比,即得2mol 气体X 完全分解生成1mol 氯气和2mol 氧气;再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222O CL X +=,所以X 的分子式为2CLO ;

4.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硫酸的摩尔质量与N A 个硫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

B .N A 个氧分子与N A 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6∶1

C .28克氮气所含原子数为4N A

D .标准状况下,0.5N A 个氯分子所占体积为11.2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硫酸的摩尔质量与N A 个硫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为98,单位不同,故A 正确;N A 个氧分子与N A 个氢分子的质量分别为32g ,2g ,质量比为16:1,B 正确;28g 氮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原子数为2N A ,C 错误;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 ,故0.5N A 个氯分子所占体积为11.2L ,D 正确,答案选C .

考点:阿伏伽德罗常数

5.0.5L 1mol/L FeCl3溶液与0.2L1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数目之比

A.5:2 B. 3:1 C.15:2 D. 1: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粒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氯化铁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5Lx1mol/Lx3=1.5mol,氯化钾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Lx1mol/L=0.2mol,故数目比为15:2,答案选C.

考点:

6.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但SO2气体可以用浓硫酸干燥

B.常温下实验室可以用稀硝酸与铁反应制取NO气体

C.从海水中提取溴的过程中常鼓入热空气,其目的是氧化Br-

D.SiO2不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与氢氟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二氧化硫中S的化合价是+4价,硫酸中S的化合价是+6价,不存在中间价态,所以二氧化硫与浓硫酸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正确;B、常温下,稀硝酸与铁反应生成NO气体,正确;C、从海水中提取溴的过程中常鼓入热空气,其目的是将易挥发的溴吹出,错误;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同时还与HF 反应,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物质性质的判断,海水提取溴的工艺判断

7.下列各溶液中分别加入Na2O2后,既有无色气体又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A.(NH4)2SO4溶液B.MgCl2溶液C.NaHCO3溶液D.CuSO4溶液

【答案】B

【解析】过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所以A、C中只生成气体,B还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正确。D中生成的是蓝色氢氧化铜沉淀,不正确。答案选B。

8.短周期元素X、Y、Z、W、Q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工业上获得Y、Q

B.形成简单离子的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是:r(Y)<r(Q)<r(W)

C.Z的最高价氧化物可溶于水,也能溶于强碱溶液

D.X的气态氢化物浓溶液可用于检验管道氯气的泄漏

【答案】C

【解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判断,X是N,Y是F,Z是Si,W是S,Q是Cl。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一般通过电解法制取,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即得到氯气,A正确。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其微粒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B正确。二氧化硅不溶于水,C是错误的。氨气和氯气相遇会冒白烟,因此可用于检验管道氯气的泄漏,所以答案选C。9.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SO 2氧化成SO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SO2(g)+O2(g) 2SO3(g);△H=-a kJ·mo1-1 在相同条件下要想得到2akJ热量,加入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4 mo1SO2和2mol O2

B.4mol SO2、2mo1 O2和2mol SO3

C.4mol SO2.和4 mo1 O2

D.6mo1 SO2和4 mo1 O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要想得到2akJ热量,需要4 mo1SO2和2mol O2完全反应,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4 mo1SO2和2mol O2不可能完全反应,故A错误;加入4mol SO2、2mo1 O2和2mol SO3不可能完全反应,故B错误;加入4mol SO2.和4 mo1 O2,4mol SO2不可能完全反应,故C错误;加入的6mo1 SO2和4 mo1 O2,可能有4 mo1SO2和2mol O2反应,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

10.关于O2与O3气体,下列比值一定为2:3的是

A.若两种气体所占体积相同,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

B.若温度及压强相同,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

C.若两种气体原子数相同,两种气体的质子数之比

D.若两种气体的质量相同,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之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若两种气体所占体积相同,未指明体积的条件,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同,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不一定等于摩尔质量之比等于2:3,错误;B、若温度及压强相同,则气体摩尔体积相同,则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等于2:3,正确;C、二者都是由O 原子构成的,所以原子数相等,则O原子中的质子数相等,错误;D、若两种气体的质量相同,则氧原子数相同,则分子数之比为3:2,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对气体粒子数比值的判断

11.已知NH4CuSO3与足量的6 mol·L-1硫酸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①有红色金属生成②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③溶液呈现蓝色。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硫酸作氧化剂

B.NH4CuSO3中硫元素被氧化

C.1 mol NH4CuSO3完全反应转移0.5 mol电子

D.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氨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的发产生为:2NH4CuSO3+4H+═Cu+Cu2++2SO2↑+2H2O+2NH4+。A、由发产生为:2NH4CuSO3+4H+═Cu+Cu2++2SO2↑+2H2O+2NH4+,反应只有Cu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硫酸根反应前后未变,反应中硫酸体现酸性,不作氧化剂,故A错误;B、NH4CuSO3与硫酸混合微热,生成红色固体物、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蓝色溶液,说明反应生成Cu、SO2和Cu2+,反应前后S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C、反应只有Cu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分别由+1→+2,+1→0,反应的发产生为:2NH4CuSO3+4H+═Cu+Cu2++2SO2↑+2H2O+2NH4+,每2molNH4CuSO3参加反应则转移1mol电子,则1molNH4CuSO3完全反应转移0.5mol电子,故C正确;D、因反应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不可能生成氨气,故D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注意从反应现象判断生成物,结合化合价的变化计算

电子转移的数目,NH4CuSO3与硫酸混合微热,生成红色固体物、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蓝色溶液,说明反应生成Cu、SO2和Cu2+,则NH4CuSO3中Cu的化合价为+1价。

12.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 苯中含有的苯分子数是N A

B.标准状况下,1mol氦气中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 A

C.常温常压下,15g乙烷分子中含有的碳氢键数目为3 N A

D.常温常压下,0.10 mol·L-1CH3COOH溶液中含有的H+数小于0.1N A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标准状况下苯不是气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不选A;B、1摩尔氦气含有2摩尔电子,不选B;C、15克乙烷的物质的量为0.5摩尔,含有碳氢键为0.5×6=3摩尔,正确,选C;D、醋酸溶液没有说明溶液的体积,不能计算其物质的量,不选D。

考点:阿伏伽德罗常数

13.用CO合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H<0,按照相同的物质的量投料,测得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 T1>T2>T3

B.正反应速率:υ(b)>υ(d)υ(a)>υ(c)

C.平衡常数:K(a)>K(c) K(b)=K(d)

D.平均摩尔质量: M(b)>M(d) M(a)<M(c)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CO的转化率越小,则T1<T2<T3,A错误;B、由图可知,b、d两点温度相同,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则v(b)>v(d),a、c两点压强相同,温度T1<T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则υ(a)<υ(c),B错误;C、由图可知,a、c两点压强相同,温度T1<T3,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K(a)>K(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b、d两点温度相同,则K(b)=K(d),C正确;D、CO转化率的越大,气体的总物质的量越小,平均摩尔质量越大,则M(a)>M(c),M(b)>M(d),D 正确。答案选C。

考点:图像分析

14.煤气化的一种方法是在气化炉中给煤炭加氢,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s)+2H2(g)?CH4(g).在VL的容器中投入a mol碳(足量),同时通入2a molH2,控制条件使其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碳的平衡转化率随压力及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在5MPa、800K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L2?mol-2

C.在4MPa、1200K时,图中X点υ(H2)正>υ(H2)逆

D.工业上维持6MPa 1000K而不采用10MPa1000K,主要是因为前者碳的转化率高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图观察,温度越高碳的平衡转化率越大,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正确;B.在5MPa、800K时,此时碳转化率为50%,

C(s)+2H2(g)?CH4(g)

始量量:a 2a

转化量:0.5a a 0.5a

平衡量:0.5a a 0.5a

k=,故B错误;

C.由图观察,X点是未平衡时,反应正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B正确;D.该选择的原因是两者转化率相差不大,但压强增大对设备要求高,能量需求大,故D错误.

故选AC。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有关问题,注意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及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5.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均为 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CH3OH(g) 33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逆反应为放热反应

B.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的CH3OH体积分数比容器Ⅱ中的小

C .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的压强与容器Ⅲ中的压强相同

D .若起始时向容器Ⅰ中充入CH 3OH 0.15 mol 、CH 3OCH 3 0.15 mol 和H 2O 0.10 mol ,则反应

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容器Ⅰ、Ⅲ在反应开始时的物质的量相同,温度不同,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由

于温度低时反应产生的CH 3OCH 3多,说明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降

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因此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该反应的逆反

应是吸热反应,错误;B .容器Ⅰ、Ⅱ反应温度相同,由于在反应开始时Ⅱ的物质的量是Ⅰ

的2倍,即增大了体系的压强,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所以增大压强,

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因此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的CH 3OH 体积分数与容器Ⅱ中的相同,错

误;C .容器Ⅰ、Ⅲ在反应开始时的物质的量相同,但是由于温度Ⅰ>Ⅲ,升高温度,分子运

动速率加快,体系的压强增大,因此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的压强大于容器Ⅲ中的压强,错

误;D .对于容器Ⅰ,化学平衡常数是404.008.008.0)()()(2

32233=?=?=OH CH c O H c OCH CH c K ,若起始时向容器Ⅰ中充入CH 3OH 0.15 mol 、CH 3OCH 3 0.15 mol 和H 2O 0.10 mol ,则

467.015

.010.015.0)()()(232233<=?=?=OH CH c O H c OCH CH c Qc ,所以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确。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的平衡移动的影响的知识。

16.(4分)已知某有机物的式量是58,根据下列条件回答有关问题:

(1)若该有机物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为 、 。

(2)若该有机物为含氧衍生物,则分子中有2个—CH 3,则结构简式

为 。

(3)若该含氧衍生物的分子中无—CH 3,又无—OH ,但能发生银镜反应,则结构简式

为 。

【答案】 (1)CH 3CH 2CH 2CH 3,CH 3CH (CH 3)2 (2) (3)

【解析】由分子量来确定碳、氧、氢原子个数

(1)C 4H 10 (2)C 3H 6O (3)CH 3CH 2CHO 分子量是58,但含有甲基,排除,只能是

乙二醛

17.(8分)

⑴3.6g H 2O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含有_______________个水分子,含有________mol H

原子。(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

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 ,

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答案】(1).0.2mol 0.2N A (0.2×6.02×1023 ,1.204×1023) 0.4mol

(2)两种电解质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解析】

18.(8分)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设计实验验证Fe、Cu的金属活动性,他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有关实验项目:

方案Ⅰ:有人提出将大小相等的铁片和铜片,分别同时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据此确定它们的活动性。该原理的离子方程式为

方案Ⅱ:有人利用Fe、Cu作电极设计成原电池,以确定它们的活动性。试在下面的方框内画出原电池装置图,标出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

若该电池中有0.1mol的电子转移,请问消耗克Fe

方案Ⅲ.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再设计一个验证Fe、Cu活动性的简单实验方案(与方案Ⅰ、Ⅱ不能雷同):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

【答案】(共8分)

方案Ⅰ:Fe+2H+=Fe2++H2↑(1分)

方案Ⅱ:(画装置图完全正确2分,合理的均给分)

2H++2e-=H2↑(1分)Fe-2e-=Fe2+(1分)2.8 g

方案Ⅲ:把铁片插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铁片表面是否生成红色物质(1分)Fe+Cu2+ = Cu+Fe2+(1分)

【解析】金属的活动性有多种验证方法。例如与水和酸置换氢气的能力;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金属之间的置换等等。

19.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

⑴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乙醇催化反应是反应。

⑵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

甲的作用是;乙的作用是。

⑶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干燥试管a中能收集到不同的物质,它们是、、

。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⑷若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说明液体中还含有。要除去该物质,可现在混合液中加入(填写字母)。a.氯化钠溶液b.苯c.碳酸氢钠溶液d.四氯化碳

然后,再通过(填实验操作名称)即可得到乙醛。

⑸图中丙处导管应倾斜的原因是。

⑹本实验中若不鼓入空气,其他操作不变,乙处试管内也得到了乙醛,则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⑴2Cu+O22CuO CH3CH2OH+CuO △

CH3CHO+Cu+H2O 放热

⑵加热冷却⑶乙醛乙醇水氮气⑷乙酸 c 蒸馏⑸使冷凝的乙醇蒸汽易于回流

⑹CH3CH2OH △

CH3CHO+H2

【解析】(1)在加热的条件下,铜被氧化生成红色的氧化铜。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说明生成的氧化铜又被还原重新生成了铜单质,即氧化铜被乙醇还原,而乙醇被氧化生成了乙醛。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反应一定水放热反应。(2)反应中需要乙醇的蒸汽,所以甲通过加热来产生乙醇气体。乙醇的氧化产物是乙醛,常温下是液体,所以通过乙冷却得到乙醛液体。

(3)由于反应中乙醇气体不可能被完全氧化。所以在试管a中一定含有没有来得及反应的乙醇,所以a中的物质有乙醇、乙醛和水。空气中的氮气不参与反应,最好通过排水法收集到集气瓶中。

(4),试纸显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即部分乙醛被氧化生成了乙酸。所给的物质只有碳酸氢钠和乙酸反应,所以通过碳酸氢钠来除去乙酸,由于乙醛和水是互溶的,所以应通过蒸馏得到乙醛

(5)丙处导管应倾斜主要是为了冷凝的乙醇蒸汽易于回流,增大产率

(6)乙醇脱氢发生了氧化。

20.Ⅰ、甲醛是深受关注的有机化合物。甲醛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例如:在调至中性的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甲醛水溶液,经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与甲醛的物质的量相等,然后用已知浓度的硫酸滴定氢氧化钠。

(1)将4.00 mL甲醛水溶液加入到经调至中性的亚硫酸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用浓度为1.100 mol ·L―1的硫酸滴定,至终点时耗用硫酸20.00 mL。甲醛水溶液的浓度为mol ·L―1。上述滴定中,若滴定管规格为50mL,甲醛水溶液取样不能超过mL。(2)甲醛可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表示如下:HCHO + 2Cu(OH)2

HCOOH + Cu2O↓ + 2H2O在该反应中体现了甲醛的(填“氧化性”、“还

原性”)每1mol甲醛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个。甲醛中的碳的杂化方式为。(填sp、sp2、sp3)

Ⅱ、硝酸在工业及科研上常用于物质的制备。

实验室常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取干燥且较纯的一氧化氮,现设计如下实验。按下图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在A中加入0.5g碳酸钙粉末,再加入20.0 mL 5.0 mol ·L―1的稀硝酸,片刻后塞上胶塞,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

① 从右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接入上图虚线框中,则a接、接b(填连接的字母)。

② 当观察到现象时,表明NO已收集满,立即将铜丝抽离液面。【答案】(13分)

Ⅰ(1)11;10;(2)还原性;1.206×1024;sp2

Ⅱ①f、e ;②E中球形干燥管中出现红棕色;

【解析】

试题分析:Ⅰ(1)产生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与甲醛的物质的量相等。n(H2SO4)=1.100mol/L×0.02L=0.022mol,将4.00mL甲醛水溶液加入到经调至中性的亚硫酸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中含有NaOH,加入硫酸发生H2SO4+2NaOH=Na2SO4+2H2O,则n(HCHO)

=n(NaOH)=2n(H2SO4)=0.044mol,c(HCHO)=0.044

0.004

mol

L

=11mol/L,若滴定管规格为

50mL,如硫酸全部反应,体积为50mL,则可知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05L×1.1mol/L=0.055mol,则n(HCHO)=n(NaOH)=2n(H2SO4)=0.11mol,甲醛水溶液

取样不能超过的体积为

0.11

11/

mol

mol L

=0.01L=10mL,故答案为:11;10;

(2)根据HCHO + 2Cu(OH)2HCOOH + Cu2O↓ + 2H2O,反应中Cu的化合价由+2价降低

为+1价,Cu(OH)2为氧化剂,甲醛是还原剂,体现了还原性,每1mol甲醛参加反应转移2mol 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1.206×1024,甲醛是平面分子,其中碳的杂化方式为sp2杂化,故答案为:还原性;1.206×1024;sp2;

Ⅱ、①实验室常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取干燥且较纯的一氧化氮,生成的一氧化氮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一氧化氮的密度与氮气密度相等,而比二氧化碳的密度小,故应该选用排二氧化碳的方法收集,收集时从f进,从e出,故答案为:f、e

②一氧化氮与空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E中球形干燥管中出现红棕色表明NO已收集满,立即将铜丝抽离液面,故答案为:E中球形干燥管中出现红棕色。

考点:考查了甲醛的性质、硝酸和一氧化氮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21.将相同物质的量的SO3充入下面的两个容器中,已知甲容器有活塞可以上下移动,乙容器体积固定,在相同的温度、压强下开始发生反应:2SO3(g)2SO2(g)+O2(g),在反

应过程中维持体系温度不变。

(1)求达到平衡状态时SO3气体的转化率的大小关系?

图2-2

(2)达到平衡状态时分别充入一定量的Ar气,平衡是否会移动?会怎样移动?

【答案】(1)甲容器中SO3的转化率比乙容器中SO3的转化率要大

(2)甲容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3的转化率增大,乙容器平衡不移动

【解析】开始时两个容器中SO3的物质的量、体积、温度都是相等的,而且在反应过程中维持温度不变,即两个容器的温度始终是相同的,由于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目增多的反应,所以对于乙容器来说,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其压强会逐渐增大,而甲容器随着气体分子数目的增多,活塞会逐渐向上移动,其体积会逐渐增大,所以乙容器相当于在A容器的基

础上进行加压,而对于可逆反应2SO3(g)2SO2(g)+O2(g),加压会使得平衡向逆反应

方向移动,这样会使转化率减小,所以达到平衡状态时甲容器中SO3的转化率比乙容器中SO3的转化率要大。

当两个容器中都达到平衡状态后,再分别充入一定量的Ar气,乙容器由于体积没有改变,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并没有变化,正、逆反应速率仍然相等,所以其平衡不会移

动。甲容器由于活塞的移动会导致体积增大,三种物质的浓度同等倍数减小,这和直接将活塞向上提一样,所以这时的情况相当于压强减小,其平衡向正反应(气体分子数目增多)方向移动,SO3的转化率要增大。

22.某烃类化合物A的质谱图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4,红外光谱表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分子中只有一种类型的氢。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2)A中的碳原子是否都处于同一平面?____________(填“是”或者“不是”);

(3)在图中,D1、D2互为同分异构体,E1、E2互为同分异构体。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C的系统命名名称是_____________;

E2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

④、⑥的反应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是

(3)为

2,3-二甲基-1,3-丁二烯 1,4-加成反应取代反应【解析】

试题分析:某烃类化合物A的质谱图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4,令组成为CxHy,则x最大值为84/1=7,红外光谱表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A为烯烃,所以x=6,y=12,因此A 的化学式为C6H12,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分子中只有一种类型的氢,故A的结构简式为:

,则B为,在乙醇的碱性溶液中加热时发生消去反应,生成

的C为,C发生1,2-加成生成D1,则D1为,D1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E1,则E1为,D1、D2互为同分异构体,故反应④发生1,4-加成,则D2为,D2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E2,

E2为,(1)由上述分析可知,A的结构简式为:;

(2)中含有C=C双键的平面结构,4个甲基的C原子处于C=C双键的平面结构内,分子碳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C为,化学名称为:2,3-二甲基-1,3-丁二烯;由上述分析可知,E2的结构简式是

;反应④是1,4-加成反应、反应⑥是取代反应。

考点:考查有机物推断,涉及卤代烃、烯、醇等的性质以及分子式的求解、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的书写等

23.(10分) 聚合物G可用于生产全生物降解塑料,在“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关转化关系如下:

已知:CH3CH2CH2CH3CH2CH2OH + NaBr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分子式为,B的结构简式为;

(2)请写出F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3)反应①~④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4)写出由F生成聚合物G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0分)

(1)C6H12O6 CH3—CH=CH2(2)羟基、羧基(3)①④

(4)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上述路程图可知,B为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丙烷,1,2—二溴丙烷与NaOH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1,2—丙二醇,1,2—丙二醇经过催化氧化生成HOOC—CO—CH3,HOOC—CO—CH3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OH)COOH,CH3CH(OH)COOH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G,另外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生成HOOC—CO—CH3,据此回答:

(1)物质A是葡萄糖,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B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2;

(2)F是CH3CH(OH)COOH,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羟基、羧基;

(3)反应①—④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①④;

(4)由F生成聚合物G的化学方程式为

考点:考查有机流程图物质的推断,化学反应类型及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

鲁科版化学教案选修四1.2.2《电解原理的应用》

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 ⑵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电解原理,能准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式;掌握惰性材料作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及计算。 ⑵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观看氯碱工业的模型、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等,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迁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1.2.2《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1、电解的工作原理 2、采用何种装置完成电解? 【板书】课题电解原理的应用 【设疑】 1 工业上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2、工业上如何冶炼钠、镁、铝? 下面我们进行第1个小活动,以饱和NaCl溶液和熔融的NaCl为离子导体设计电解池。 【交流研讨1】请选用合适药品和仪器画出你设计的电解池装置并写出电解熔融的NaCl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阳极:2Cl--2e-=Cl2↑

阴极:2H ++2e-=H 2↑ 总反应:2NaCl=====通电 Cl 2↑+2Na 【点拨】刚刚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冶炼金属钠的原理。 【讲述】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法是冶炼金属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冶炼像Na 、Ca 、Mg 、Al 这样活泼的金属我们常选用电解其熔融态的化合物的方法。这就是电冶金。 【板书】1、电冶金,冶炼活泼金Na 、Mg 、Al 等。 【投影】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镁,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取铝。 【讲述】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制取烧碱的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得烧碱的同时还得到了H 2和Cl 2,习惯上把这种工业叫做氯碱工业。 【板书】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氯碱工业) 【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观察、思考】 (1)电解池的两极各产生什么现象?若在两极附近均滴加酚酞试液,会有什么现象? (2)怎样初步检验两极产物的生成? (3)结合教材,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总结】 现象: 阳极:有气泡产生,使湿润的淀粉-KI 溶液变蓝 阴极:有气泡产生,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阳极:2Cl --2e - =Cl 2↑ 阴极:2H ++2e - =H 2↑ 总式: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 【讲述】这就是氯碱工业的核心原理,具体生产工艺则属于化学与技术范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 【知识拓展】氯碱工业: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 (1)生产设备名称: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阴极:碳钢 阳极:钛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学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法。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2、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二、学习重点、难点 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探索新知](1—18号) 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以H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b. 以He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c. 以C 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活动探究](1—18号) 书写下列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N 、 O、 Ne 、 Al、 Mg 、 Si 、 [学无止境](19—36号) a.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Sc Fe 结论: b.再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Cr Cu 结论: 练习:V、As 第2、3课时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看图·思考] 仔细观察图1-2-7鲍林近似能级图回答下面问题: 鲍林近似能级图中分为几个能级组?每一能级组中共有多少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 [交流·研讨] 请根据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参照鲍林近似能级图,尝试分析原子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划分的内在联系,回答下题。 (1)周期的划分与什么有关? (2)每一周期(前4周期)各容纳几种元素?这又与什么有关? (3)周期的序数与什么有关?(从原子中电子排布式分析)[同步检测1] 已知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根据这一排布式可知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练习]书写19号钾原子,24号铬原子,30号锌原子和35号溴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共同分析]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与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有什么区别? [观察讨论]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从中找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课时1 原子结构 1.主族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Ca2+:1s22s22p63s23p6B.O2-:1s22s22p4 C.Cl-:1s22s22p63s23p6D.Ar:1s22s22p63s23p6 解析:氧离子(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B选项是氧原子(O)的电子排布式。 答案:B 2.下列电子排布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 解析:A、B两项不符合洪特规则;C项,原子处于激发态,不是能量最低状态;D中能够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 答案:D 3.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解析:A中1s2结构的原子为He,1s22s2结构的原子为Be,两者性质不相似;B项X原子为Mg,Y原子N 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碱金属元素可以,过渡元素中也有很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一定相似。 答案:C 4.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和离子,其对应的元素一定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两原子其核外全部都是s电子 B.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离子 C.原子核外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而d能级上没有电子的两种原子 D.两原子N层上都有1个s电子,一个原子有d电子,另一个原子无d电子 解析:氢原子和锂原子都只有s电子但不在同一周期,A错;2s22p6的离子如果是阳离子的话,对应的元素就和2s22p6的原子对应的元素不在同一周期,B错;虽然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即使d能级没有电子,但4s上可能有电子或没有电子,C错。 答案:D 5. 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1。请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判断,错误的是() 元素I1I2I3I4 X 500 4 600 6 900 9 500 Y 580 1 800 2 700 11 600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选择题 (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升高温度可以抑制盐类的水解 C 、正盐水溶液pH 均为7 D 、硫酸钠水溶液pH 小于7 2、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 离子浓度分别为 A mol ·L -1与B mol ·L -1,则A 和B 的关系为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4、向0.1 mol ·L —1醋酸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会引起 A 、溶液的pH 增大 B 、溶液中c (CH 3COO — )减小 C 、溶液中c (H +)增大 D 、溶液中c (H +)·c (OH —)增大 5、pH=1的HClO 溶液与0.1 mol ·L —1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A 、c (Na +) = c (ClO —) B 、pH>7 C 、pH=7 D 、pH<7 6、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 、纯碱溶液去油污 B 、加热氯化铁溶液颜色变深 C 、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 D 、浓硫化钠溶液有臭味 7、0.1 mol/L NaHCO 3溶液的pH 最接近于 A 、5.6 B 、7.0 C 、8.4 D 、13.0 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 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反应的溶液中,pH 最大的是 A 、Na 2CO 3溶液 B 、NH 4HCO 3溶液 C 、NaHSO 4溶液 D 、NaHCO 3溶液 9、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0.1 mol/L Na 2CO 3溶液:c (OH —)=c (HCO 3—)+c (H +)+2c (H 2CO 3) B 、0.1 m o C 、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 (Na +)>c (CH 3COO —)>c (H +)> c (OH —) D 、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的pH =5的混合溶液:c (Na +)>c (NO 3- ) 10、有①Na 2CO 3溶液、②CH 3COONa 溶液、③NaOH 溶液各25 mL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 (s )+Ba(OH)2·8H 2O (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 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 3、符号:Q>0 反应放热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5、 ①中和热 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Q=-57.3kJ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 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2)原理:Q= —C(T2—T1) (C为热容) 或Q= —C m (T2—T1)(C为比热容)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人们通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某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 A.1s22s22p63s23p6 B.1s22s22p63s23p63d54s2 C.1s22s22p63s23p63d54s1 D.1s22s22p63s23p63d104s1 【解析】根据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A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0;B 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5;C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6;D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1。 【答案】 C 2.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子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形状相同,半径越大 B.在同一电子层上运动的电子,其自旋方向肯定不同 C.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p2时,释放能量,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D.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π键或用于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解析】s原子轨道是球形的,电子层序数越大,其半径越大,A项正确;根据洪特规则,对于基态原子,电子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B项错误;由于3s轨道的能量低于3p轨道的能量,基态镁原子应是吸收能量,C项错误;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和容纳

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不能形成π键,D错。 【答案】 A 3.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①CaC 2②N 2 H 4 ③Na 2 S 2 ④NH 4 NO 3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解析】CaC 2是由Ca2+和C2- 2 构成的,C2- 2 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 2 H 4 中含N —H键(极性键)和N—N键(非极性键),属于共价化合物;Na 2S 2 是由Na+和S2- 2 构 成的,S2- 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H 4 NO 3 含离子键和极性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B.分子中若含有化学键,则一定存在σ键 C.p和p轨道不能形成σ键 D.含π键的物质不如只含σ键的物质稳定 【解析】A项,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分子由单个原子构成,不存在化学键。B项,如果分子中存在化学键,则一定有σ键。C项,若两个原子的p轨道“头碰头”重叠,就能形成σ键。 D项,如氮气中就有π键,氯气中只含有σ键,但氮气比氯气稳定。 【答案】 B 5.下列物质所属晶体类型分类正确的是( ) C 选项中氯化铯为离子晶体。 【答案】 D 6.某物质熔融状态可导电,固态可导电,将其投入水中水溶液也可导电,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

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鲁科版) 章末过关检测卷(五) 第5章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某人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尿液呈微酸性,医生建议他( ) A.少吃苹果、梨等水果 B.少吃菠菜、芹菜等蔬菜 C.少喝牛奶、豆汁等饮料 D.少吃含蛋白质、脂肪多的肉类食品 解析:尿液呈酸性,说明他身体呈“酸性”,应多吃碱性食品加以调节,苹果、梨、菠菜、芹菜等水果、蔬菜代谢以后呈碱性,牛奶、豆汁等代谢以后呈碱性,而肉类食品代谢以后呈酸性,所以应少吃此类食品。 答案:D 2.20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 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 B.尿素食盐聚乙烯 C.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 D.石英橡胶塑料 解析:A中纤维素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如棉花、木材等;B中食盐大量存在于海水中,提取即可,不必合成;D中石英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石英砂、水晶等;C中物质全部为合成而得,故选C。 答案:C 3.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氯气和二氧化硫均可作为漂白剂,若同时使用它们去漂白某一润湿的有色物质,漂白效果会明显加强 B.为了消除碘缺乏病,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C.苯酚有杀菌和止痛作用,药皂中也掺有少量苯酚,所以我们可以用苯酚对环境消毒或直接涂抹于皮肤 D.工业酒精不能加水当酒品尝,其原因是它含有甲醇,它虽具有酒香,但饮用后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解析:Cl2与SO2及水反应会生成没有漂白作用的盐酸和硫酸;食盐中加的碘是以碘酸根的形式存在;苯酚不能直接涂抹于皮肤上。 答案:D 4.我们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日常生活中许多小窍门和小常识往往包含着化学知识。生活中以下做法符合化学原理的是( ) ①用钢丝球擦洗铝锅上的油污②用食醋清除暖水瓶中的水垢 ③用热的纯碱洗涤铁锅上的油污 ④用汽油清洗电风扇叶片漆面上的污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各种饭锅上的油污是酯类物质,热的纯碱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OH-的存在能使油污水解而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洗去,故③对;钢丝球不仅不能擦洗去油污,而且能将铝锅擦伤,因为铝的硬度小于钢丝,故①错;用汽油清洗风扇叶片漆面上的污渍时,叶片表面上的漆面会被汽油溶解而破坏,故④错。 答案: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氟牙膏含氟越高越好 B.牙膏中加入抗菌剂可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 C.牙膏的主要成分包括摩擦剂和清洁剂 D.由于铝元素对人体有害,所以牙膏中不能有氢氧化铝 解析:在牙膏中加入叶绿素,有一定预防龋齿的作用,氢氧化铝是牙膏中常用的摩擦剂。 答案:C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综合检测(二)

综合检测(二) 第 2 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 含有羟基的有机物称为醇 B.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都是醛 C?苯酚俗称石炭酸,酸性比碳酸强 D.含高级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一般呈固态 【解析】A选项中要注意醇与酚的区别,醇是羟基与链烃基相连的化合物,而酚是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B选项中应是只要有醛基的物质都能发生银镜反应;C选项中应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 【答案】D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B.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区分己烷和3-己烯 C. 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 D. 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葡萄糖溶液和乙醛 【解析】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气体,与乙醚不反应,A正确;3-己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己烷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B正确;苯和溴苯在水中分层,苯在水的上层,溴苯在水的下层,C正确;葡萄糖和乙醛中都有醛基,都能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故用新制的银氨溶液不能区分葡萄糖溶液和乙醛,D错误。 【答案】D 3. 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C3H8 + C12—>GHCI + HCl B. 2FeCl2+Cl2===2FeC3l 催化剂

C. -------------------------- CH===C出H2O > CHCHOH 浓H2SQ D. CHCHO -------- >CH===C凶 + H2O 170 C 【解析】由各有机反应类型的定义知:A为取代反应,D为消去反应,只有C 符合,而B为无机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4. 下列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水 A. CHCHCI + NaOH—>CHCHOH^ NaCI △ 浓硫酸 B. --------------------- 2CHCHO > CHCHOC2CH+ H2O 140 °C OH 1 / U(C G H?OQ—OH -3H HO—N02 - OH」, /ONO》「 (Cft H? Og). OXO^ ONO2_ 【解析】根据取代反应的定义判断,A B C三项中的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D项中的有机物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D 5. 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 制取乙酸乙酯时,先将1体积的酒精倒入3体积的浓硫酸中 B. 配置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至白色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C. 实验室做钠与乙醇的实验时,余下的钠屑投入到废液缸中 D. 制乙烯时,用量程为100 C的温度计代替量程为300 C的温度计,测反应液的温度 【解析】制取乙酸乙酯时,应将浓硫酸倒入酒精中,A选项错误;实验中 剩余的金属钠不能投入到废液缸中,因为金属钠能和水发生反应,C选项错误;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精品】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1.1 关注空气质量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2.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3.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4.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目标: 通过空气质量报告反映的内容,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确定。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 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 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测试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测试 姓名_________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7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一定条件下反应N 2(g)+3H2(g) 2NH3(g )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 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小到8mol,则2min内N2的反应速率为A.1.2mol/(L·min) B.1mol/(L·min) C.0.6mol/(L·min) D.0.4mol/(L·min) 2.已知450℃时,反应H 2(g)+I2(g) 2HI(g)的K=50,由此推测在450℃时,反应2HI(g) H 2(g)+I2(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A.50 B.0.02 C.100 D.无法确定 3.用酸滴定碱时,滴定前读酸式滴定管读数时视线低于水平线,滴定结束时读数正确,这样会使测得的碱溶液的浓度() A.偏高 B.偏低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4.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如下:PbO2 + Pb + 2H2SO4= 2PbSO4↓+ 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PbO2是电池的负极 – 2e – = PbSO4↓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 + SO 2 4 C.PbO2得电子,被氧化 D.电池放电时,溶液酸性增强 5.在25℃、101kPa下,1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9.72kJ,下列热化学方 程式正确的是()A.CH3CH2OH(l)+3O2(g)=2CO2(g)+ 3H2O(l);△H=+1367kJ/mol B.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2734kJ/mol C.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1367kJ/mol D.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2734kJ/mol 6.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H2(g)+O2(g)=2H2O(l);ΔH=-142.9kJ·mol-1 B. 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 C. 2H2+O2=2H2O ;ΔH=-571.6kJ·mol-1 D. H2(g)+1/2O2(g)=H2O(g);ΔH=--285.8kJ·mol-1 7、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因保存不当,吸收了少量的二氧化碳,若有1%的NaOH转变为Na2CO3,以此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盐酸浓度的测定结果会()

高中化学 《烃》教案鲁科版选修五

第一章第三节常见的烃 (第一课时) 【问】你知道什么是烃? 烃是一类只含有C、H元素的有机物。 一烃的分类 1 结构中有无苯环 不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饱和烃——烷烃不含苯环————脂肪烃 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不饱和烃——烯烃、炔烃 烃 含有苯环————芳香烃 二脂肪烃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交流与讨论】 (1)烷烃的熔、沸点(见课本P40) 【问】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 (b)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4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c)烷烃的相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注意:表中所列烷烃均为无支链的烷烃,常温常压下是气体的烷烃除了上述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几种分子之外,还有一种碳原子数为5的分子,但分子中含有支链的戊烷, 【问】烷烃分子的熔沸点为什么会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大即相对分子质量的提高而升高呢? 由于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逐渐增大,从而导致烷烃分子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补充:烷烃的熔点在开始时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呈折线上升,这是由于其熔点不仅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还与结构的对称性有关。 (2)水溶性——烷烃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故一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液态烷烃本身就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2 特成反应 【学生回答】——完成下列填空 (1)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 这类反应中,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2)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构成有机物不饱和键的两个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A 单烯烃中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HCl的反应 乙烯与H2O的反应 乙烯与氯气的反应 乙烯与H2的反应 乙炔(“能”或“不能”)使溴水褪色。 乙炔与少量溴水反应 乙炔与过量溴水反应 乙炔与足量H2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牟平一中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练习 1.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1)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2)单位时间内amol A生成,同时生成3amol B;(3)A、B、C的浓度不再变化;(4)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5)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6)单位时间消耗amol A,同时生成3amol B;(7)A 、B、C的分子数目比为1:3:2。 A (2)(4)(5). B.(2)(7) C. (1)(3)(4) D.(5)(6)(7) 3.已知:xA(g)+yB(g ) zC(g);△H=a。将x molA和y molB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T1>T2)及压强(P1>P2)下,C的物质的量n(C) 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y=z;a>0 B.x+y>z;a<0 C.x+y0 4. 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 3C(g)达到平衡时,测得C(A)为0.5 mol/L在温度 不变的情况下,将容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C(A)为0.3 mol/L,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混合气体密度一定减小 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化学计量数:m+n<3 D.物质C的体积分数减小了 5. 可以判断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 B.加入催化剂 C.增大压强 D.反应转化率的改变 6.可逆反应aX(g)+bY(g)cZ(g)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某一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v)—时间(t)图象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B.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催化剂 C.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催化剂 D.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7.反应A2(g)+2B2(g)2AB2(g)的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知X 2 、Y 2 、Z的起始浓度分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已 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 Z为0.3mol/L B. Y 2 为0.4mol/L C. X 2 为0.2mol/L D、Z为0.4mol/L 9.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 CO和3mol水蒸气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 达到平衡后,测得CO 2 为0.75mol,再通入6mol水蒸 气,达到新的平衡后,CO 2 和H2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A.. 1.2mol B .1.5mol C. 1.8mol D . 2.5mol 10.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O22SO3,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 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容器中SO2、O2、SO3共存 B. SO2与SO3的浓度相等 C. 容器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D. 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11. 一定条件下的反应:PCl5(g)PCl3(g)+Cl2(g)(正反应吸热)达到平衡后,下列情况使PCl5 分解率降低的是 A.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氩气 B. 体积不变,对体系加热 C.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氯气 D. 温度不变,增大容器体积 CO g H O g CO g H g ()()()() ++ 222 X g Y g Z g 22 2 ()()() + A g B g C g ()()() +32 桑水

鲁教版化学选修三

鲁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 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林秀銮永安市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如甲烷、二氯化铍分子、三氟化硼分子、乙炔、乙烯、苯等)。 (2)了解一些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并能用杂化轨道知识解释二氯化铍分子、三氟化硼分子、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分子中共价键的形成原因以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3)利用分子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分子的立体结构,并动态演示sp、sp2、sp3型杂化轨道,帮助并加深对杂化轨道理论的理解。 (4)通过具体实例BeCl2、BF3、CH4等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和分子的空间构型,理解杂化轨道的空间排布与形成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关系。 (5)利用气球模型来模拟杂化轨道的空间构型,体会模型法在建立和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研究分子空间构型的重要作用。 (6)通过对鲍林的介绍,学会赞赏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章第1节“共价键模型”学习,学生以轨道重叠为基础,从轨道重叠的视角重新认识共价键的概念和特征。有了第1节的知识,学生理解发展了的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就有了可能。但由于轨道重叠知识还未巩固,“杂化轨道理论”是从微观角度建构认识分子的空间构型,学生缺乏相关的经验与直观的认识,因而对部分学生而言,仍感到抽象,还有部分学生空间想像能力较差,给本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杂化轨道理论”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分别介绍sp、sp2、sp3杂化轨道的形成原理,进而分析乙烯、乙炔分子和苯分子的空间构型,逐渐实现单个中心杂化——两个中心杂化——多个中心杂化的阶梯式递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分子的空间构型,全面地了解共价键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杂化轨道概念的基本思想及常见类型。 难点:杂化思想的建立;甲烷、乙烯、乙炔等分子中碳原子杂化轨道成因分析。 【教学设计】 【导入】[环节一]创设情境 碳原子的价电子为2s22p2,根据共价键饱和性,碳原子只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在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碳原子最多只能与两个氢原子形成两个共价单键;再根据共价键的方

高中化学鲁科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OH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NO2CH 3CH2—CH3 OH CH = CH2 CH3 CH3 CH3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对点训练(含答案)

第1章原子结构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2.知道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及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3.知道什么叫基态和激发态。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____________的模型;1903年汤姆逊在发现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模型;1911年卢瑟福在________________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________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子结构模型;20世纪20年代中期建立起了____________模型。 二、氢原子光谱 1.光谱: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发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即得到该物质 的________。光谱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氢原子光谱:是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线状光谱。 三、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 (1)原子中的电子是在具有____________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的,并且不_____。 (2)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________的能量,而且能量是__________的。轨道能量 依n值的增大而________。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________(能量为Ei)跃迁到另一个________(能量为Ej)时,才会 ________或________能量。如果该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2.成功之处: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3.不足之处: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和复杂的光谱现象。 四、基态与激发态 原子中的电子处于____________状态时叫做基态;能量高于________的状态叫做激发态。 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D.④⑤②①③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原子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之一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不但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