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本文主要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修辞分析,把它界定为一种择语的修辞手段,阐述修辞效果,并分析了修辞色彩,最后从多维修辞视角来审视NPNP状语,以期获得更多的修辞学解释。

标签:NPNP状语择语修辞色彩

一、引言

NPNP状语并立结构指充当状语的NPNP并立结构,即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并非只指两项NP)充当状语(储泽祥,1999)。NP可以是典型的名词,也指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名名结构的定中短语以及名方结构的方位短语和体词性的一些数量(名)短语等。例如:

(1)烟头纸屑(典型名词)地弄得屋子乱糟糟,你是怎么生活的啊?(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2)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的进城去。(老舍《骆驼祥子》)

(3)刘德山屋前屋后(名方结构)地转着,把家当都拾掇得妥妥帖帖的。(周立波《暴风骤雨》)

(4)学海走过来劝她不要哭,她还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数量名短语)地哭泣着:“我的小孙子,我的小孙子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5)其实岛上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在海里滩里泥泥水水(名词重叠并立结构)地滚,捉鱼摸虾的本事个个有一手。( 黄康俊《潮泱》)

邢福义(1988)《“NN地V”结构》①详细地阐述了NN状语的表义范围和必要的构成条件,指出NN状语具有突举性、累积性和可宾性等特点,分析了NN状语的语用价值,认为“NN地V”结构既是小夸张架式,又是表情式架式。从以上例子可知,本文将NN的范围外延为NPNP,试图在邢福义考察的基础之上,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这种陌生化的言语成分进行多角度的修辞分析。为了方便,NPNP状语并立结构在下文皆简称为NPNP状语。

二、NPNP状语的多角度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不是典型的状语形式,它在言语中的使用是为了达到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在语用需要下的恰当运用本身就体现了修辞的要求,即适应表达要求,提高表达效果。因此NPNP状语的存在有一定的修辞效果,它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方法的体现,在语境中彰显修辞意义。

修辞

修辞(1) 一、辞格及其作用 修辞格——又称辞格。指人们相习沿用的具有特定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修辞格有独特的构成方式 ◆修辞关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跟语音、词汇、语法(词语、句子、篇章)都有关系。 二、常用的修辞格 常用的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排比、层递、反复、回环、引用、仿拟、对比、衬托、设问、反问、通感、顶真等。 (一)比喻 1、比喻——根据跟甲物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 2、修辞功能——(1)描绘形象,更具体生动;(2)说明事理,更通俗易懂。 3、比喻的构成——(A)本体(表达对象),(B)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C)喻词(表示“相似”的词语),(D)喻解(相似点)。 4、比喻的类别 (1)明喻:(甲像乙)喻词: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甲是乙)喻词:出现是、成为出现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生活是一张空虚的网,张开着要把我捕捉。(艾青《火把》) (3)借喻甲代乙喻词不出现 例:◆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 乡》) (二)比拟 1、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一种辞格。 2、作用——把抽象变具体,把无形变有形。 3、结构——本体出现,拟体不出现如:莺歌燕舞 4、类别 (1)拟人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拟物 例:◆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二次革命的时候,就突然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三)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人或事物来“代”的一种修辞格。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洋,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了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施耐庵《水浒传》) (四)夸张 夸张是特意对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缩小或超前的一种修辞格。 例: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五)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注意: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六)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一种辞格。: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七)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的修辞手法就是反问。反问也叫反诘或激问。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1、课程描述 1、掌握新的语法的修辞理论。 语法:例:副词+名词很中国,很绅士,很女人,非常春天 修辞:例:教授曲解(修辞辞) 2、提高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能力。 3、一门语言应用理论的理解。 例:小草(主)偷偷(壮)的从土里(壮)钻(定)出来了(补),嫩嫩的,绿绿的。 例:《济南的冬天》,结尾:这就是冬天(定)的济南(中心语)。 小鬼,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不能调换,突出老班长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繁星》巴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六七月间的夜晚,在庭院中纳凉时,我最爱看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繁星。看着那星天,我就会忘掉一切,仿佛就回到母亲的怀里(复句多意性)。(但……也)递进 论: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的意义。(在中心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语言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老山界》: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红军战士形象:言行不文明,贬义褒用。 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定)思想家(主)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2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修辞手段,精确表述,模糊表达。语法手段:倒装句(突出时间的重要性),字下有线的——讳饰,都表示去世。 2、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用的儿话音多少(12处左右,喜爱,柔美)?用了多少小为词头的问?小山,小雪,小水墨画…….10多处(是虚化的写法,并非真的小,而是给人于亲切,喜爱的感情)。 例: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高,响亮(通感)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写外祖母: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写头发的密、黑、厚、长语法手段:形容词+补语+壮语+形容词词汇手段:重叠,变词语 二、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存在的不足 1、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无纲可依。 2、修辞理论研究与整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脱节。 三、现代汉语有那七种语法实体?举例说明。 答:语素、词、短语、小句、复句、句群、句子语气。 1、语素:是有意义的最小语法单位。例:徘徊(不自由语素)(不能分开)学(自由语素)、习(半自由)、山、水 2、词:是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例:学习、徘徊(动、名、形)

比喻的构成要素和修辞功能

二、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相似性 传统的说法是三要素,即本体、喻体、喻词;此外还有四要素的说法:“比喻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①后来有的人又在四要素的基础上加了个“延体”,成为五要素。②可见,比喻的要素大有与日俱增之势。尽管各家对比喻要素的分析很不一致,但是对“喻词”是构成比喻不可缺少的要素,几乎是众口一词。 外附一篇论文:(可以当讲义哦) 五、比喻的修辞功能,概括地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描绘形象,一是说明道理。比喻,它是用具体、熟知的事物或浅显的事理来比方,以描写、说明那些抽象、陌生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从内容上看,比喻可以是描绘人、事物的形象的,可以是提示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可以是说明某个道理的,可以是描写景物情状的,也可以是表达某种深的意境或是某种复杂心情的。比喻的内容不同,比喻的修辞功能也就有所区别。认识比喻的修辞功能,对于我们提高语言艺术的修养,提高写作和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讲,比喻的修辞功能是使事物描写形象化,深奥道理浅显化,事物本质鲜明化,爱憎感情强烈化,情境描绘生动化。现在结合实例,说明如下。 一、事物描写形象化 用来描绘人物和事物,使得人物和事物形象鲜明,这是比喻最显著的修辞功能。如: ①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②毛家的大儿子进来了,胖到像一个汤圆。(鲁迅《高老夫子》) 二、深奥道理浅显化 作家秦牧曾经指出,比喻也像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是的,有些抽象、深奥的道理,通过打比方,可以立刻变得浅显、易懂。如: ③因此,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毛泽东《组织起来》) 三、事物本质鲜明化 甲乙两个事物可以在形体、状态方面相似,也可以在本质、特征方面相似。利用两个事物在本质特征方面的相似点构成比喻,这种比喻可以使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更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如: ④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鲁迅《祝福》) 这些比喻把祥林嫂多次遭受精神上的打击之后,其性格中的悲剧性的变化都鲜明地描述出来了。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比喻的结构分析

汉语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 比喻的分析恐怕的修辞研究中的一个基础研究课题了。 一汉语比喻结构的成分分析 目前的比喻分析已是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分析。第一,分析出了本体、喻体、喻词等结构成分;第二,根据喻词的性质以及本体、喻词出现与否等结构成分的情况将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结构类型;第三,联系题旨情景,从本体与喻体的相像关系来分析比喻的效应,即从成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个比喻结构的修辞关系与修辞效果。但这种结构分析又只是一种残缺的结构分析,因为它分析的只是比喻的修辞结构,而没有兼顾其句法结构。任何一个比喻,既是修辞结构,又同时是句法结构。从它的结构成分、结构关系到结构类型都是这两者的统一。遗憾的是,现在不少比喻分析没有做到这种统一。对比喻中的某个词或词组,只是将其划为本体喻体或喻词等修辞成分、分析其修辞作用;根本不考虑它还充当了主语谓语或其他什么句法成分、具有何种句法作用。这样,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就很难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再说,它只从本体与喻体的相像关系去分析比喻的结构关系。所谓相像关系是着眼于A事物与B事物或A词语与B事物的对应关系,而不是着眼于语言结构中A成分与B成分的搭配关系。事物与事物的相像要取决认知经验、心理感觉等非语言因素,分析过程结构性不足,操作性亦不强,其结果千人千面,客观性不大。 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首先是结构成分的分析,包括基本成分的确定、成分的特性与功能分析。汉语比喻在结构上有四大结构成分:本体、喻体、延伸词,可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另外还有一个成分:喻词,由“比喻词(像、如、好像……)+比况词(似的、一样……)”组成。四大成分都齐全的一种最常见的比喻格式是“A像B似的,C”。如; (1) 车辆像流水一般哗哗流淌。  ̄ ̄ ̄ ̄ ̄ ̄ ̄ ̄ ABC 比喻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修辞结构中的修辞成分必定是语言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比喻结构的基本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句法特性,其对应情况是:本体和喻体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2比喻结构中的修辞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语法性能,本体和喻体大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有时也由动词性成分充当,延伸词的语法性能有两种:或形容属性,或陈述动态。这些修辞成分同时又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如上例中,“A”是主语,“像B一般,C”都是陈述A的,充当谓语; 3喻词部分可由“比喻词+比况词”组成一个喻词框架,如“好像……似的”“如……一样”。在许多情况下,可省去比况词不用,而单用比喻词,如上例可变为“车辆像流水哗哗流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省去比喻词不用,而单用比况词(如下文所述),但是,不能将比喻词与比况词全部省去不用。

修辞手法介绍

修辞手法介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刀小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 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本文主要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修辞分析,把它界定为一种择语的修辞手段,阐述修辞效果,并分析了修辞色彩,最后从多维修辞视角来审视NPNP状语,以期获得更多的修辞学解释。 标签:NPNP状语择语修辞色彩 一、引言 NPNP状语并立结构指充当状语的NPNP并立结构,即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并非只指两项NP)充当状语(储泽祥,1999)。NP可以是典型的名词,也指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名名结构的定中短语以及名方结构的方位短语和体词性的一些数量(名)短语等。例如: (1)烟头纸屑(典型名词)地弄得屋子乱糟糟,你是怎么生活的啊?(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2)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的进城去。(老舍《骆驼祥子》) (3)刘德山屋前屋后(名方结构)地转着,把家当都拾掇得妥妥帖帖的。(周立波《暴风骤雨》) (4)学海走过来劝她不要哭,她还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数量名短语)地哭泣着:“我的小孙子,我的小孙子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5)其实岛上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在海里滩里泥泥水水(名词重叠并立结构)地滚,捉鱼摸虾的本事个个有一手。( 黄康俊《潮泱》) 邢福义(1988)《“NN地V”结构》①详细地阐述了NN状语的表义范围和必要的构成条件,指出NN状语具有突举性、累积性和可宾性等特点,分析了NN状语的语用价值,认为“NN地V”结构既是小夸张架式,又是表情式架式。从以上例子可知,本文将NN的范围外延为NPNP,试图在邢福义考察的基础之上,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这种陌生化的言语成分进行多角度的修辞分析。为了方便,NPNP状语并立结构在下文皆简称为NPNP状语。 二、NPNP状语的多角度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不是典型的状语形式,它在言语中的使用是为了达到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在语用需要下的恰当运用本身就体现了修辞的要求,即适应表达要求,提高表达效果。因此NPNP状语的存在有一定的修辞效果,它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方法的体现,在语境中彰显修辞意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 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 (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杨朔:《荔枝蜜》 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但是,也应注意几点;(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7)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8)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以上的例子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大,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小,用的都是夸张法。 运用夸张得当,必须注意:(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必须和说话的目的相符合,不能让人费解。(二)运用夸张手法,必须和说话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三)运用夸张手法,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开事实的基础去一味地追求感人力量。 (4)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5)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10)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修辞法应该注意:第一,设问法对强调意思的确有帮助,但不可用得过多。第二,设问法不应几句话就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能把一种要不得的“口头禅”当作设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例句运用反问是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距离。 拟人:是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给它一个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会误导为拟人。拟人的好处: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柳树梳着她那又长又细的头发。(误导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轻轻悄悄的来了。(此句是个比喻句。轻轻轻轻的来修饰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构成:本体(春天)+比喻词(像)+喻体(小姑娘)。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十二种修辞方法

十二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现代汉语:论修辞和语言要素的关系

论修辞和语言要素的关系 10级中文本科班师吉05号 【摘要】修辞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离不开修辞,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中,我们都需要用修辞来修饰。同样,修辞也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的衬托修辞是无法展现的自己的魅力的。但是,修辞与语言却都又各有各的特点,各自展现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修辞语言魅力 正文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组成语言的要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三类。语言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要素都单独与修辞构成单独的联系,他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修辞与语音 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在语言的形、音、义三个基本属性当中,语音是第一属性,人类的语言首先是以语音的形式形成,世界上有无文字的语言,但没有无语音的语言,语音在语言中起决定性的支

撑作用。 修辞与语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增强音律美、突出语言义方面为修辞提供了条件,要研究谐音、叠音、拟声、双声、叠韵、平仄、押韵、儿化韵等,还要研究这些语音现象在特定思想内容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意义心理重心、音律美感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1、“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以“无履”谐“无礼”,以“不钟”谐“不忠。2.“The rain pattered against the window.”“雨哗啦哗啦地打在窗子上。”语言中加入拟声词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起来。 汉语音节分明,并有声、韵、调之分,除可借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量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仗、押韵的句式,使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音乐感。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使得诗句构造精妙,更具神采。 (二)修辞与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词的集合体,是指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等。 修辞与词汇的关系十分密切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

修辞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三种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上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辞趣:所谓辞趣指的是即利用各种语言文学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话语文章的情韵。它是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及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或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辞趣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趣、音趣和形趣。(“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就是指意趣而言的:第一,它是一种言语现象;第二,非辞格;第三,富有表现力。“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是就音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词语的音调;第二,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是就形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字形图符、书写款式;第二,能体现出某种情趣。) 互文(举例): (1)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举例:①单句互文:例如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烟"与“月" 同在上,“水”与“沙弦同在下,笼与被笼,不容偏向。应当是互文相足,合起来解释成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岸边的浅沙。”这是七言诗,因字数的限制,所以运用 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②对句互文:《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便也是互文的体现。刚健:刚健是言语风格类型中的一种,刚健是刚强、雄伟的文体。在句式选择上,刚健风格宜选取字数少、结构简单、节奏快的短句;在修辞手法上,也较多的使用排比修辞文体;在语音上,常常使用入声韵。刚健常常和柔婉形成一对。 语体:①语体是人们受交际因素的制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运用民族语言所形成的具有某些基本的、共同的言语表达特点的言语类型,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言语形式。②语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这个核心是内在的语言构成方式。③边缘是不断变化的,语体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核心受到侵蚀,会出现某些变化,是相对动态的。 修辞:(1)修辞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活动,它出现于语辞形成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种活动;(2)这种活动是一种调整或适用活动,一种针对情意内容而调整语辞的活动,即不一定是修饰,更一定不是离开意和情的活动;⑶这种活动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们“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⑷这种活动的对象是包括所有的语辞,而不是单指纸头上的文辞,更不是单指华巧的文辞;⑸这种活动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⑹这种活动所必须适合的是题旨情境;⑺这种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语辞”与“情意”之间的充分切当,做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辞就情发,就意修辞”而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处理必须靠调整来实现。 辞格:在符合语言表达常规的基础上,运用一些在词语、句子组合及语义实现上有所“违规”的表达手段,来取得特定的修辞效果,这种在言语行为中对语言规则或语言运用规则进行有效偏离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价值的固定模式,这就是辞格。辞格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辞面或辞体,另一部分是辞里。 论述题

修辞手法介绍

一、常用修辞的作用特点 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 本体 (2) 喻体(3) 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 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类别)甲像乙(特点)出现(主体)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比喻词)出现(喻体) 例句: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暗喻(类别)甲是乙(特点)出现(主体)是、成为(比喻词)出现(喻体)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类别)甲代乙(特点)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喻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A、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B、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4、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比喻的修辞分析

汉语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 一汉语比喻结构的成分分析 目前的比喻分析已是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分析。第一,分析出了本体、喻体、喻词等结构成分;第二,根据喻词的性质以及本体、喻词出现与否等结构成分的情况将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结构类型;第三,联系题旨情景,从本体与喻体的相像关系来分析比喻的效应,即从成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个比喻结构的修辞关系与修辞效果。但这种结构分析又只是一种残缺的结构分析,因为它分析的只是比喻的修辞结构,而没有兼顾其句法结构。任何一个比喻,既是修辞结构,又同时是句法结构。从它的结构成分、结构关系到结构类型都是这两者的统一。遗憾的是,现在不少比喻分析没有做到这种统一。对比喻中的某个词或词组,只是将其划为本体喻体或喻词等修辞成分、分析其修辞作用;根本不考虑它还充当了主语谓语或其他什么句法成分、具有何种句法作用。这样,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就很难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再说,它只从本体与喻体的相像关系去分析比喻的结构关系。所谓相像关系是着眼于A事物与B事物或A词语与B事物的对应关系,而不是着眼于语言结构中A成分与B成分的搭配关系。事物与事物的相像要取决认知经验、心理感觉等非语言因素,分析过程结构性不足,操作性亦不强,其结果千人千面,客观性不大。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首先是结构成分的分析,包括基本成分的确定、成分的特性与功能分析。汉语比喻在结构上有四大结构成分:本体、喻体、延伸词,可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另外还有一个成分:喻词,由“比喻词(像、如、好像……)+比况词(似的、一样……)”组成。四大成分都齐全的一种最常见的比喻格式是“A像B似的,C”。如; (1) 车辆像流水一般哗哗流淌。 ̄ ̄ ̄ ̄ ̄ ̄ ̄ ̄ABC比喻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修辞结构中的修辞成分必定是语言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比喻结构的基本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句法特性,其对应情况是:本体和喻体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2比喻结构中的修辞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语法性能,本体和喻体大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有时也由动词性成分充当,延伸词的语法性能有两种:或形容属性,或陈述动态。这些修辞成分同时又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如上例中,“A”是主语,“像B一般,C”都是陈述A的,充当谓语;3喻词

双关的结构类型及其修辞效果

双关的结构类型及其修辞效果 双关就是指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句子,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同时表达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如南朝民歌《采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首诗里的“莲”与怜惜的“怜”谐音,就起到了双关的作用。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既指天气晴朗同时又暗指对唱歌的情郎的“情”。这也是一种双关。 双关的类型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语法双关三种。 谐音双关是指利用同音现象构成双关语。我们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谐音双关,再如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寄人》:“寄语双莲子,须知用意深。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同样是以“莲”暗指“怜”。再如毛泽东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样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里的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树和柳树、杨花和柳絮,实际上指的是革命烈士杨开慧和柳直荀。有一道菜叫做“霸王别姬”,字面上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妾虞姬,实际上呢,说的是甲鱼和烧鸡做成的菜。爱新觉罗·溥仪3岁登基,大哭大喊,其父摄政王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完毕,文武百官窃窃私议,认为此乃不祥之兆,怎么能说“快完了”呢?袁世凯窃国坐上了龙椅,怕头上的吊灯掉下来砸着他,将座位往后挪退了一步,于是也有人认为此举预兆着——退位。

在很多民歌、民谣和歇后语中也大量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宋朝有民谣曰:打破筒(谐童贯姓),泼了蔡(谐蔡京姓),便是人间好世界。”《红楼梦》里有一张“护官符”:“假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旁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里就是用“假”谐“贾”用“雪”谐“薛”,民间常用的歇后语,如高山打鼓——卜通、卜通,实际上谐音“不通、不通”;外甥打灯笼——照舅,谐的是“照旧”。 语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和句子语言多义现象构成的双关。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夜”既指现实中的黑夜,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正如漫漫长夜,“路”既指现实中的路,又指革命斗争的道路也正长。再如周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可是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四周黑洞洞的”不仅指黑得看不见,也指当时的社会黑暗腐朽,“碰壁”也不光指字面上的撞了墙,同时也指做事不顺利,到处碰钉子。 歇后语里也有很多语义双关的,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语法双关,是利用语法结构的多种可能性造成的双关。如“做女人挺好”。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个单句:“做女人”是动宾短语做主语,“挺好”做谓语。“挺”在这里是副词。但是在广告语中,“做女人”

修辞构成的新词语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写作提纲 一、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就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和社会学的意义、语言学的意义。 二、“修辞学造词法”的含义。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这种构词方式我们把它叫做修辞方式造词法。我们套用任学良先生的说法“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 三、浅谈几种主要的修辞方式造词法。本文我主要针对比喻、借代、仿拟这几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方式造词法进行一些浅显的探析,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利用修辞方式构词的特点及趋势。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词新语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而且日益壮大,也往往会出现滥用新词而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更好的规范使用新词新语,本文通过新词语产生的途径,着重通过修辞方式造词法,主要选取了比喻、借代、仿拟修辞造成的新词语,阐述了这些修辞方式造词法的构词情况、特点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词语修辞造词法意义特点 正文 最近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刊物上看到一篇这样的报道:一日一女士在某酒店吃饭时突然内急,可转了半天也没找到洗手间。她问服务员,对方指着一个门牌上写着“听雨轩”的房间说:“那就是,”她正纳闷时,突然看到一男士从对面的“观瀑阁”走出来。后经了解,还有些酒店的男洗手间叫“轻松阁”等。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却不能不令人深思。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新词新语也随之不断出现,但不少新词语词义的模糊性很大,实在令人费解,特别是广告牌、宣传栏、公共场所指示栏等,出现的新词语更是五花八门,极不规范。如果不正确使用规范性的词语,一味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滥用新词会闹出诸如前文所说“观瀑阁”、“听

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的语篇结构分析

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的语篇结构分析 摘要:修辞结构理论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描写的理论,着眼于通过语篇结构的分析,解释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本篇将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描述框架对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的语篇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思考伊索寓言的语篇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其寓意服务的。 关键词:修辞结构分析《伊索寓言》语篇结构修辞结构 引言 “修辞结构理论”,简称“RST理论”,由美国学者曼和桑普森等首创于1983年,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描写的理论。它着眼于分析语篇的连接性和完整性,从而解释作者的交流意图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的。 自诞生以来,该理论在计算机语篇生成和自然语篇的分析和描写两个主要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研究,拓展其适用的领域。修辞结构理论被用来分析各种语篇的结构模式,解释汉语复句和句群,分析各类体裁文章的区别,以及指导它们的写作。语篇的标注研究便是基于该理论而进行的。研究发现,作者的交际意图与决定语篇元功能的情景语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情景语境与语篇

的修辞结构之间也存在一种功能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描述框架对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的语篇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思考伊索寓言的语篇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其寓意服务的。 一、修辞结构理论 韩礼德和哈桑指出将一个完整语篇与无关联的句子组 合区分开来的是语篇组织,而语篇组织主要受衔接与语域的制约,衔接即为意义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美国功能语言学家提出修辞结构理论,解决了语篇关系的本体论,语篇关系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对应问题等,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语篇理论。 修辞结构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句际关系,旨在描述使语篇成为人类交际有效的和可理解的工具的功 能和结构。该理论认为,完整和连贯的语篇中存在各种语义关系,并将之定义为修辞关系,即语篇关系。这些语篇关系大多具有不对称的语义特征。这种不对称性被定义为核心结构关系和辅助结构关系。语篇关系的核心部分表达作者的意图,离开了辅助部分,该关联所表示的语义意义不受影响;反之影响语篇关系所表达的语义。RST理论命名和定义了20多种结构关系,因为修辞结构具有相对开放性的特点,RST 理论所提供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常见的结构关系有:环境关系、目的关系、解答关系、对照关系、阐述关系、让步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