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_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_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_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_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王卫星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北京100820)

摘要:近年来,苏州市按照/把空间让给城市、把利益留给农民0的理念,以/三置换、三集中、三大合作0为抓手,进行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试验。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通过充分走访和调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各阶层,总结和梳理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经验与启示,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三农;产权置换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9)12-0024-08

Considerations on t he Develop m ent Patter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vesti g ati o n on U r ban-r ura l I ntegrati o n Developm en t i n Suzhou

WANG W ei-x ing

Ab 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 f/g i v i ng t he c ity space,mak i ng the far m ers benefit0,Suzhou has m ade efforts to ur-ban-rura l i n teg ra tion develop ment and re for m focused on/t hree replace m ents,three i ntegrati ons and three co ll abo ra-tions0.T his paper app lies field investi ga tion m ethod and s umm aries t he exper iences of the urban-rural i ntegrati on de-velop m ent and re for m of Suzhou afte r i nterv i ew ing and i nvesti ga ti ng government agenc i es o f all lev els and all stakeho lde-rs.The paper a l so analyses and exp l o res t he diffi culties and chall enges for Suzhou to furt her its urban-rura l integ ra ti on deve l op m en t and proposes e i ght po li cy reco mm enda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 ues.

K ey w ords:urban-rura l integ ra ti on;deve l op m ent pa ttern;three rural issues;equity s w ap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成长地区。全市现辖5个县级市、7个区,61个镇,32个街道办事处,1149个行政村,803个社区居委会。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0的历史性跨越。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把苏州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苏州市委、市政府相应出台了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总体上看,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走的是一条不断拓展、不断升华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由低到高,再到加速升级;区域发展由二元结构到城乡协调,再到城乡加速一体化;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到集约型,再向创新型大力转变;发展动力以内向型经济为主到以外向型经

收稿日期:2009-11-01修回日期:2009-12-18

作者简介:王卫星(1957-),男,山东文登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24

济为主,再到配套协作、内外并举;综合发展水平由点到面,再到整体提升。值得和重视研究的做法与经验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推行/三集中、三置换0为抓手,建立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新机制

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苏州市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同时,深刻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土地资源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把空间让给城市,把利益留给农民0的优化土地利用思路,即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村规划为依据,以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为前提,统筹安排城乡土地资源,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行/三集中、三置换0工作,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城乡之间土地要素的流动,优化各类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所谓/三集中0:一是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村新办工业一律进入工业规划区,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的原工业企业,通过采取投资、税收分配、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其逐步向工业规划区集中。二是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实行分类指导。对于地处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农户以及被拆迁农户,加快改造步伐,建设与城镇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新型社区;对于地处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的农户,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适合生产和人居的新型村庄;积极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以及已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户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引导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所谓/三置换0: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一是以农业用地区内的农户宅基地面积及住宅面积置换城镇商品房。具体按照/规划先行,总量平衡,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农民自愿,鼓励创新,先建后拆,先拆后得0的原则进行,宅基地置换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各县(市区)统一调配使用;二是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和城镇社会保障。鼓励农民逐步将承包地、自留地通过流转置换农保为城保,探索土地利用收益共享机制,加快构建农民转为市民的社保体系,加上社区股份合作社股份,鼓励农民带股、带保、带房进城镇,促进农民实现居住空间和社会身份向市民的/双转换0;三是以分散经营置换规模化经营。即按照农民自愿原则,鼓励通过土地合作化经营、集体组织经营、种养大户经营,发挥规模化、效益化、集约化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据统计,实施宅基地换商品房改革前,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为89.57万亩,以农业人口和农户计,人均和户均占地分别为0.34亩和0.9亩。目前,全市近35万农户实现了集中居住,户均占有宅基地由0.9亩减为0.3亩左右,节约建设用地约21万亩。腾退出的土地50%走向市场进行拍卖,用于二三产业发展,所得收益用于建设集中居住区和对农民的补偿;20%作为村集体资产,通过在城镇建设标准厂房或店面,让农民通过入股参与分红长期获得土地收益;30%复垦为耕地,用于置换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据测算,用于每户的补偿安置费用约60万元,腾退的土地必须拍卖到120万元/亩以上,可基本实现财务平衡。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有效促进了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溢价单向流向城市的不合理状况,建立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使农民的收益更有保障。

(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富民强村新机制

/苏南模式0的成功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而以/集体经济为主0发展乡村工业,使其经济发展突破/一大二公0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快速向经济主体多元化转变,逐步实现区域内共同富裕,真正让农民群众满意,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经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和管理者、社区公共物品提供者,以及国家基层政权管理的延伸和

25

补充作用。2001年开始探索推进以/三大合作0改革为主体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先后经历了稳步试点(2001-2004)、全面推进(2005-2006)、完善提高(2007-2008)三个阶段,有效推进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入社农户达到104.8万户,其中拥有股权的农户99.25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5.6%和90.6%。

所谓/三大合作0改革:是指在农村集体资产、农村承包土地、农村生产经营等方面,通过推进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促进富民强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统称。一是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通过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主要是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民(社员),实行民主管理,按股分红,从而把原村级经济合作社改革为村级股份合作社;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是在稳定家庭经营制度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由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民主管理和按股分红。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主要包括在农产品生产经营方面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服务方面组建的专业性合作社,以及投资于房屋出租、物流服务业等方面的富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农村/三大合作0组织已成为苏州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村级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基层民主创新的新形式和农村改革的主旋律。以/三大合作0为主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显著地提升了村级组织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民与集体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构筑,也从物质基础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促进更多的农民走创业之路,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体制。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新农村与和谐社会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三)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撑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三农0发展新机制

苏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相应带来了地方政府收入的不断壮大,也为政府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0,加快发展农业社会事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苏州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三农0投入,建立健全财政对/三农0的稳定投入机制,为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持保障作用。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现代农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设支农金融平台,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模式,拓展农民需要险种,推进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和农业企业贷款难现象。三是加强财政支农管理制度创新,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公共效益。比如,大幅度压缩对农业企业、农业基地等经济实体的直接资金投入,通过补贴、贴息等政策进行扶持和引导;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构建支农平台,加大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进行支持。四是大力扶持农村/三大合作0组织发展,积极支持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合作组织分工,增强农民收入增长合理预期。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村干部报酬财政保障力度,促进村级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五是积极鼓励引导/三资0(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资/三农0。财政对农村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四)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生态农业功能,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

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下,超小型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带来农业的高产稳产,也不可能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更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此,一方面,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全市从实际出发,通过出台财政扶持政策、规范承包管理、建立中介组织、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完善农村社保体系等措施,积极引导土地向种养能手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另一方面,用建设工业园区的工作力度狠抓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用现

26

代装备武装农业,着力提高设施农业水平。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建立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新机制

共同富裕是/苏南模式0的重要内涵,苏南模式之所以充满活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源于此。当因经济发展起伏影响农民共同富裕时,苏州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农民就业、创业,关注农民增收,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是夯实城乡统一就业市场建设。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和就业扶持政策,基本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达到85%,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园)60多个,青年创业见习(实训)基地32个。二是建立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同,实行一个社会保险体系、两种社会养老办法。即将农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分步过渡,逐步并轨;对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率先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05年以来,苏州市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建立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实现了拿医保卡看病。此外,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将所有用人单位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并规定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项目施工的所有建筑企业都要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等。

城乡一体化做法与成效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启示:一是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和自觉行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先试,有利于探索丰富城乡一体化的多种模式。二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同时始终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农村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三是盘活城乡土地资源,做足优化土地利用文章,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是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四是以/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0为特色的苏州城乡一体化模式,需要高度工业化发展带来的雄厚地方财政实力提供支撑,苏州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稀缺特点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他地区无法简单参照。五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农村富民空间,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强化农村民主管理,是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苏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面临或折射出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从政策体制上研究加以解决和突破。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突出

这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多或少都要面临的共性问题。苏州素有/鱼米之乡0、/苏湖熟,天下足0的美誉,历来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据统计,全市耕地面积1978年为565.5万亩,到2008年减少到346.7万亩,30年减少了218.8万亩,年均减少耕地7.3万亩。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人地矛盾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既要确保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动摇,又要保障合理适度的工业用地需要,必须在节约集约现有土地资源上做足文章,为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腾出空间,这是当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据测算,苏州市目前推进农村/三置换0工作,如果将农民居住点从目前的2.1万多个,按照规划调整到2500多个,可相应增加建设用地48万亩,按照前30年的耕地减少速度,也只能保证7年建设用地需要。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没有有效的衔接办法,直接影响到/三置换0工作顺利推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土地资源约束已成为苏州等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

一是现行5农民专业合作社法6涵盖范围窄,难以真正发挥保护农民合作权益的功效。当地基层普遍反映,现行5农民专业合作社法6仅限于以农产品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涵盖农村社区合作、土地合作、富民合作、旅游农业等其他

27

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因此,从法律上讲,苏州/三大合作0中影响较大的农村社区和土地两大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仍然没有明确。二是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工商登记的税费负担总体重,不利于加强管理和引导,导致合作组织发展越规范,税费负担越重的现象,与大力扶持发展的方向不尽一致。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面临用地制约和融资难的问题,影响合作社发展壮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与发达地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虽然镇域经济总量大,但相应的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乡镇政府管理权限小,财政分成比例低,而上面出台的许多政策大都需要乡镇来/埋单0,/小马拉大车0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庞大的公共支出负担,越来越不利于镇域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滞后

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特征,苏州金融业确立/大三农0金融服务观念,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有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中的小型企业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远远难以满足需求,农村/贷款难、贷款烦、贷款贵0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在推进/三置换0中需要垫支大量资金进行先期建设和向农民补偿,因缺乏金融支持直接影响了工作进度。二是银行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在农村网点逐年有所减少,部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授信额度减小,乡村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削弱,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溢出效应0或/抽血效应0,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不到金融资源的有效支持。三是农村信贷需求结构与信贷投入结构不相匹配,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大中城市、县域的大企业或大项目,导致对县域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对农村群众的金融服务不够。四是农民融资担保难。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较少,农村土地流转抵押没有法律依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一时难以推广。

(五)城镇化过程中的/两栖人0现象需要引起关注

许多农民进城打工后,在城市购置了房子,但仍将户口留在农村,形成城镇有房子、农村有资产的/两栖人0现象。这种既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又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农村享受股份、股权分红居民,客观上存在有限资源的闲置浪费,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目前苏州市有5万农民获得城市户口后要求迁回原村,形成人员/回流0或/逆城镇化0现象。新形势下如何合理界定/农民0身份问题,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研究的又一深层次课题。

(六)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市场化程度较低,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承认农民拥有的/三大产权0,即宅基地与房屋的使用权、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土地经营权,迅速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尽管/三大产权0的法律地位还未得到确认,不能进入市场交易或流转,毕竟已走出关键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需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益。否则,按计划模式由政府主导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结果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或费力不讨好。

(七)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法制空间需要进一步明确

苏州市在推进/三置换、三集中、三大合作0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物权法、公司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需国家层面进行支持和确认。无论从苏州还是重庆、四川等地实践来看,目前一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改革探索还存在许多法规条文的约束和限制,换句话说,现行法律法规有些规定与新的形势发展已不相适应,有的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和氛围。

三、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围绕破除城乡二元

28

体制,优化城乡布局和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而是使农村更像农村、城市更像城市,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基于对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与思考,特提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

苏州实践表明,中央作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顺时势、合民意。城乡一体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村生产发展,而且涉及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完善,需要冲破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调整不适应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牵扯面广,影响因素多,因发展阶段、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不同,在战略部署和开展工作的重点上也各有侧重,是促进城乡特别是农村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需要研究解决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加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应按照/统筹兼顾、尊重实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0的原则,加强对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地区的指导。对于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应留出足够的改革政策空间,从政策、制度层面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权力,允许其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前提下,大胆实践探索,敢于突破创新,以便经验总结,完善政策;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关键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做法,早规划,早动手,及时引导,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此,建议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有代表性地选择部分省份建立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指导推进地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搞好综合协调,中央财政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支持,确保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二)坚持规划先行,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

基于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考虑,一是加快实施城乡一体规划工作,改变/国外一套房住三代人,中国一代人盖三次房0的资源浪费现象,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发挥城乡规划的先行引导作用,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审查,建立健全违反城乡规划的惩处机制。三是统一规划管理体制,摒弃传统的/城市、农村0二分法,实现城乡一体的规划全覆盖。打破诸多规划自成一体、相互分割的格局,整体协调规划关系,实现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0。下一步关键是通过完善城乡一体化改革,赋予转型升级更具战略导向性的内涵,包括打破以区县为主的规划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具约束力地实现规划一体化;改变目前城乡工作二元领导体制,建立城乡工作一体化领导体制;强化人才战略,培养造就更多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的干部人才队伍等。

(三)鼓励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如何鼓励和引导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关键是抓好以下三点:一是用经济办法鼓励土地流转,加大补贴力度,通过土地相对集中,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和土地产出率。二是用好价格杠杆,逐步提高粮价,确保农民在弥补生产资料、人工费用后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同时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给予生活补贴,解决/米贵0问题,以建立新的平衡机制。三是优化粮食直补政策空间,重点支持粮食基地建设。按照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原则,将种粮补贴从对所有种粮农民的普惠制补贴调整为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支持规模粮食生产,既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又有利于政府通过抓粮食生产基地来保证粮源。

(四)大力发展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要有利于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合作组织,都应积极支持。为此建议,一是调整完善现有法规,扩大5农民专业合作社法6涵盖范围,逐步解决社区、土地、

29

金融合作组织的合作社法人地位问题。二是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扶持力度,依法保护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支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三是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正确引导、行为规范和严格管理,确保其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积极健康作用。

(五)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支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坚定不移地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农村政权基础和社会稳定。目前各类政府支农资金不少,但效果不一,有必要拓宽创新现行财政支农工作思路和支持机制:一是改变财政直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为龙头企业带动地村集体股份,使村集体随着企业发展相应增加收入;另一部分资金用于直接扶持有一定数量农户参股的龙头企业,并相应增加参股农民股权。二是在财政支农重大专项安排上,由主要支持/老板0转为主要支持村集体,将其作为股份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获得股份分红,以利于集体利用资源和资金招商引资,兴办高效农业项目。三是扶贫资金由主要扶持农民转为扶持村集体与扶持村民相结合,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给村,通过在工业园区建标准厂房等措施,达到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目标。

(六)加强制度创新,搞活农村金融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前农户融资难、农业贷款难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呼吁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质性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金融资本为城市服务的体制惯性和制度创新不足。建议尽快从以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加大对金融支农的财税支持力度。继续实施金融支农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措施。鉴于农业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探索实施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项目本金偿付风险财政分担机制,并根据农业产业扶持重点,引进公开招标等竞争机制降低财政本金分担风险,维护金融支农资本安全与合理利润预期。二是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在完善制度框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于合作组织和农户,这也是发达国家解决农业贷款难、促进农业发展的普遍经验。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发展面向农民的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现有农业发展银行体制,淡化其政策性功能,增强竞争和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三是抓紧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问题。应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像苏州等农村市场化程度高、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较快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适宜的抵押担保方式。

(七)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拓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

破解经济发达乡镇发展中的体制瓶颈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大课题。建议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启动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具体建议,一是加快推进行政体制创新。以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地方财力作为客观依据,对一些规模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条件具备的特大型乡镇,可撤镇建县或整合设立市辖区;与县级政府驻地联系紧密的乡镇,可探索/区镇合一0、/区镇互补0模式,条件成熟的可转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增强区域综合竞争优势。二是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但不宜作区划调整的中心镇,按照强镇扩权原则,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下放城建、环保、治安、规划等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三是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达镇发展要求的财政体制,赋予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财力支撑

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按

30

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持各级财政支持/三农0的资金总量、增量、增幅和占总支出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把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逐步全面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增加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以真实地赋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机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县乡财政实力,保证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支农惠农资金/四两拨千斤0的作用,积极探索财政贴息、信贷担保、以物代资、以奖代补、投资参股、农业保险等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投入新农村建设,尽快形成多方位、多元化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投入格局。

(本文责编:黄宁燕)

(上接第17页)

结果无法说服作为执行者的政府官员,无法融入现有的执行体系,科学合理的决策也就无从诞生,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软科学研究应与行政管理者/和而不同0。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软科学研究成果能否得到充分的应用。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软科学研究欠缺的就是对执行系统的漠视或认知不充分。当然,执行系统也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重视专家系统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给予专家系统更大的独立性和信任,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为其研究工作提供便利。如果以/御用文人0的心态来对待专家系统,软科学研究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毫无价值。推动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是一个双向递推过程,需要执行系统和专家系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不断沟通、不断完善,这也是软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万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日报,1986-07-31.

(本文责编:黄宁燕)

31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确定发展对象考察材料》样例

福州大学 确定发展对象考察材料 党总支名称: 党支部名称: 被考察对象: 入党考察人签名:、 中共福州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2005年8月制

使用说明 一、本表在入党积极分子拟提交支委会(或支部大会)确定为党的发展对象前发给党支部(一般在学期初),由党支部、入党考察人和被考察对象填写,填写要严肃认真、忠诚老实,不得有任何隐瞒和伪造,字迹要工整清楚,内容要准确。若综合考察后超过一年要发展入党的,应重新考察并填本表。 二、入党前综合考察要求 1、党支部要公示被考察对象,并指派两名党员,其中一名为支委(当学生党支部被考察对象较多时,至少须指派一名党性强的正式党员负责),作为入党考察人。 2、入党考察人必须本人填表,禁止委托他人(尤其是党外同志)填写。入党考察人领取本表后,应先由被考察对象填写第1、2页(教工被考察对象只需填写第1页),然后填写其他内容,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3、入党考察人要认真审查被考察对象的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函调、思想汇报,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工的自传等材料。 4、入党考察人要在被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群众中对其进行测评,并通过个别访谈或群众座谈会方式征求群众意见。要同被考察对象谈话,主要了解其党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入党动机、对自身存在的主要优缺点的认识。 5、入党考察人要填写综合考察报告,向支委会(未设支委会的召开支部大会)报告。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是否确定为党的发展对象。 三、发展对象的入党材料 ①入党申请书(及教工自传) ②《中国共产党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③《福州大学确定发展对象考察材料》(含学生学习成绩、入党积极分子分党校培训、党支部公示、群众测评、征求群众意见等情况,以及函调原件、综合考察报告) ④书面思想汇报(学生每三个月一次,教工每半年一次)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doc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最近,随第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常熟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张家港市区等地,感受颇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XX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XX年基础教育,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多年来,苏州gdp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去年,全市实现gdp3450亿元,

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19亿元,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发展教育也是发展经济,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坚持贴近经济办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等,形成现代化大教育格局,不断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为苏州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苏州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苏州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上到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到百姓对各类知识的通晓程度,让我们感到这个城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之强及教育体系的完善。苏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诠释了一个最根本的真谛,人才兴,则思路活,企业旺,经济强。苏州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遵循稳步、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主体直接办学、多种投资主体合作办学,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尽快的建立双鸭山大学,可通过招商的形式对外招学校,提高城市品味,双鸭山人的综合素质。构建与双鸭山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是从双鸭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体系。 三是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以就业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XX区。目前,园区以占XX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我的观察,两区在经济总量上超过苏州工业园区,但在城市建设、整体形象、区域管理服务等方面,与苏州工业园差距很大。一、城市建设大规划、大投入、大手笔苏州工业园区城区建设超前谋划,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突出特点是大规划、大投入、大手笔、大效果,给人感觉是不计成本.苏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苏州东部地区是长三角“区域中轴”重要区段的判断,确立了未来苏州中心城市将由“苏州主城"和“苏州新城"组成“双城”结构、东部新城是首要发展方向的定位,提出了“苏州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在东部、市域cbd在园区、未来新城在湖东"的城市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区根据这一发展定位,提出推进新一轮开发建设,追求完美全力打造苏州东部XX 区的目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近年园区重点围绕新十年发展目标和“洋苏州新天堂”的发展定位,通过国际招标等方式先后开展了30多项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为推进新一轮开发建设赢得了主动。二是区域环境展现新的面貌。超前投入3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特点是:第一,绿化高标准,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创业环境。沿湖沿河沿路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方洲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独墅湖湖滨公园以及金鸡湖风之园、玲珑湾、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苏州市总体规划要求,苏州高新区西北部地区将以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绕城高速公路、世纪大道及沿太湖公路等为交通骨架,实施出口加工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东渚开发分区、通安开发分区及旅游度假区组团开发、平行推进,努力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湖光山色秀美,适合创业和居住的湖滨城市。 苏州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新构想:双城两片 2010-04-13 09:45 我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通过专家论证 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 苏州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制图胡建益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 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T轴双城两片”结构 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两片

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 千年古城如何展现古今文明辉映的新气象,都市形态如何与世界著名城市相媲美。苏州从去年3月就启动了《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08—2020)》(以下简称总体设计)的规划研究。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分析、设计和论证,昨天,这份事关苏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论证,这也标志着苏州诞生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设计。它将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配合使用,作为指导苏州中心城区各项规划建设的依据。 现有的“4+1”格局难以形成统一规划 【现状】 苏州是一个有机整体,可是长久以来东、南、西、北、中相对分隔的“4+1”格局,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如高架路导致对城市交通、景观和功能的分割,快速路两侧形态杂乱,风貌参差大,建筑品质悬殊。苏州固有的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成了区块、路段、街道划分的界限。 目前的高新区、相城、园区、吴中、老城分散建设,失去了整体性,各自建构完整体系,反而加剧了分割。昨天与会专家认为,苏州城市现状结构较为“破碎化”,各片区次结构脱离主结构,相互错位,亟须统筹设计。 【规划】 权威调查显示,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面,只有%的市民选择经济高速增长,而有%的市民选择悠久的历史文化,18%的人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这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苏州,城市亟须一个融合人文景观、自然山水的协调统一的城市设计“蓝图”。于是总体设计提出,苏州城市发展总目标为“青山清水,新天堂”;具体为“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四大分目标。苏州城市设计总体策略为:和合强心,融通健体。协调各区发展,完善功能、交通、景观系统,打破片区分割,推动各个城区加速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苏州中心城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十字轴带”就是集中建设十字交叉的两条功能、交通、景观复合轴。

苏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

苏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 苏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发稿时间:2010-3-8 15:43:20 阅读次数:1872) /images/line2.gif" height=1> 2010年2月1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作为省委、省政府交给苏州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苏州实现发展新跨越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在目标定位上体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在思路理念上坚持“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在发展导向上突出富民强村,在组织保障上强化整体推进,在改革实践上注重完善政策制度和构建长效机制,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带动全局改革,促进全面发展,对全局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市已列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国家发

改委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国家发改委中澳管理项目四个试点城市(重庆、成都、苏州、嘉兴)之一。 为了切实巩固提高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开创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局面,有力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三区三城”,全面提升苏州创新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关键,以扩大内需为动力,以组织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推动“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使苏州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成果由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党员发展对象综合政审报告模板

关于发展对象XXX的综合审查报告 XXX,男,XX族,XXX人,生于X年X月X日,家庭出身农民,XXX学历,X年X月参加工作,现任XXXXX。 一、XXX同志基本情况 X年X月至X年X月,在X省X县X小学读书;X年X月至X年X月,在X省X中学读书;X年X月至X年X月,在X 大学读书;X年X月至今,在XXX工作。期间,一直从事XXX 工作。X年X月向XXX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 二、其家庭主要成员情况 父亲:XXX,XXX岁,政治面貌是X,职业是XXX,职务是XXX,政治历史清白。 母亲:XXX,XXX岁,政治面貌是X,职业是XXX,职务是XXX,政治历史清白。 妻子:XXX,XXX岁,政治面貌是X,职业是XXX,职务是XXX,政治历史清白。 妹妹:XXX,XXX岁,政治面貌是X,职业是XXX,职务是XXX,政治历史清白。 …… 三、其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 1 —

岳父:XXX,XXX岁,政治面貌是X,职业是XXX,职务是XXX,政治历史清白。 岳母:XXX,XXX岁,政治面貌是X,职业是XXX,职务是XXX,政治历史清白。 …… 经与XXX同志谈话了解和必要的函调审查,我们认为:该同志本人、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政治历史清楚,拥护党的领导,无违法乱纪行为。 四、XXX同志政治历史情况 该同志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拥护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稳定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上,勇于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决议、决定。 五、关于XXX同志申请入党和接受党组织培养、考察情况的情况 X年X月X日,XXX党支部召开支部委员会,根据团组织推优情况,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为XXX、XXX。经过党支部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X年X月X日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认 — 2 —

苏州考察报告 (800字)

苏州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5月 考察地点:北京、苏州、上海 考察目的:公共艺术主要通过参观各城市规划馆、城市规划、博物馆藏品、古代园林设计、现代公园广场设计了解现代建筑、古代建筑、以及各种公共场所的规划、策划原理,通过这些认识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深,同进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苏州博物馆给我的印象就是在光和水的处理上很到位,当然还有中国古园林建筑的窗。一、灵动的光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 物 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 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 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 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 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 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 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 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 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 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 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 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 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二、精致的景苏州博物馆把苏州园林借鉴了江南圆领的立窗借景,窗外的美在一个不露声色的刻意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贝聿铭先生在此展现得更加为妙,光影结合虚实并用尤为巧妙。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

( 考察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4659 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Excellent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visiting Suzhou

工作报告| Work Report 考察报告苏州参观优秀考察报告 最近,随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XX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XX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XX市区等地,感受颇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xx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教育 第2页

城乡一体化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城乡一体化实现方式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

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方式和工作的改进。元体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

2010年 第01期(总第192期)世纪桥Shi J i Q iao No .01,2010(General No .192)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 张琳琳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实施城乡合理规划、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等措施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更好更快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构建;措施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2-),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释义 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人们对其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广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打破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二者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渐改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乡一体化从本质上要求“四个实现一兼顾”,即:实现城乡政治管理体制的协调统一;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分布;实现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兼顾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城、乡两方面都发展,并非只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或是城市向乡村靠拢。” [1](P .13-23)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 内容应该包括:城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产业分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的一体化,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一体化等。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三个最需要”问题,也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第二,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市和乡村发展产生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导致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只有统筹城乡改革,推行城乡一体化,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最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能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收入。“此外,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统筹安排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使较多资金投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更加平等。”[2] 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维护和实现了 ? 78?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有利于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扩内需,推动消费,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注政府和党关注的几个个要点: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2.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党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单元总结设问: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协商民主) 1.国体 2.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代表及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3.制度保障 4.三个有机统一 5.国际视野 高考迫近,只有60天了,为使复习事半而功倍,不做无用之功,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成败的根本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也基础,败也基础”。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要出好成绩,抓基础最有效。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靠。数学、物理差,很大程度是有的连公式都没有记牢;英语差,很大程度是有好多的单词和短语没有记住。还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很不错,考试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这小小的错误,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没有夯实所致。从多年的考试来看,学生丢分的根本不是新题、难题,而是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把不该丢的分而丢弃了。 2、树立总分意识,提高总分是上乘的做法 高考命题的目的在于选拨各层次的学生。但要知道,高考录取最终要看总分,即使是偏点科也无妨,只有总分入围,达到投档线,才有被录取的希望;眼下一定要树立总分意识,扬长避短,千方百计提高学科总分。 3、抓“常考易错点”是考前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总分”,就要找出自己的“增分点”,增分点就是各自能提分的“常考易错点”。为什么“常考”,因为是重点;为什么“易错”,因为没有掌

2017年苏州考察报告3篇

2017年苏州考察报告3篇 *目录2017年苏州考察报告北京、上海、苏州都市农业考察报告重庆市开县乡镇领导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最近,随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常熟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张家港市区等地,感受颇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XX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

验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多年来,苏州gdp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去年,全市实现gdp3450亿元,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19亿元,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发展教育也是发展经济,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坚持贴近经济办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等,形成现代化大教育格局,不断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为苏州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苏州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苏州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上到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到百姓对各类知识的通晓程度,让我们感到这个城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之强及教育体系的完善。苏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诠释了一个最根本的真谛,人才兴,则思路活,企业旺,经济强。苏州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遵循稳步、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主体直接办学、多种投资主体合作办学,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尽快的建立双鸭山大学,可通过招商的形式对外招学校,提高城市品味,双鸭山人的综合素质。构建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 园林贺凤春、匡振鶠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 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

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古城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水系、自然山体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开辟各类城市绿地,形成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结构体系,构成环形带状加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五片:中心城区分区片、虎丘高新区分区片、相城区分区片、工业园区分区片、吴中区分区片; 八园:东部金鸡湖滨公园、东沙湖公园、西北狮山何山中心公园、横山公园、南部石湖风景名胜公园、澹台湖公园、西北部大白塘公园、北部虎丘风景名胜公园 四楔:东北角的阳澄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东南角的独墅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南角的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北角的三角嘴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 三带:沪宁城北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城西、城杭大运河沿岸防护及景观林带、城东虞嘉杭高速公路防护林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