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一、规划背景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1、实践国家城镇化发展要求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战略。特别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工业化为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的“四化同步”发展体系已经逐步确立。六合区一直以来是国家战略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在加速人口集聚、推进产业转型、创新政策体制等方面积累了广泛经验。“十三五”期间六合区将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家总体发展要求,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进一步探索适应于六合自身发展特征的城镇化道路。

2、呼应六合区域地位提升

伴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以及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六合区已经成为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门户、支撑南京服务都市圈的北部服务中心和江南江北跨江联动发展的前沿阵地。“十三五”期间,六合区将加快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享发展,构筑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3、破解现实发展问题

2015年六合区城镇化率达到60.03%,而南京市2015年城镇化率已达81.4%。因此,提高城镇化数量和质量是六合区在“十三五”的双重目标。一方面六合区要承载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

3 / 112

尽管六合是江北新区的重要部分,但功能发展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和城市品质尚显薄弱,产业提质和转型尚待完善,交通设施服务不够便利,对南京主城区人口的吸引力不足,难以有效缓解主城区人口压力。

4、探索改革转型的新路径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国家、江苏省和南京市深化改革、促进转型的重要实施路径。近年来六合区在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与管理、保障性住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经济开发区与行政区互动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对转变当前发展模式、构建全新发展体系的有效路径进行了全面探索。未来六合区还将继续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化解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空间布局、均等供给服务、创建包容社会等做为多元目标,进一步保障长效发展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整合市场力量,形成六合城镇化稳步有序发展的新路径。

(二)规划依据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

《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

《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

《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

《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4 / 112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1、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六合区紧扣“三大主体功能区”定位,落实“六大板块”开发。六合雄州新城板块围绕六合新城和雄州老城同步建设,完成金穗大道、林场路等23条道路和内河水系整治工程,建成中央、茉湖和莉湖三大公园,基本建成六合文化城和新城大桥;雄州老城先后完成复兴路二期、建设西路、旭光路一期、双客路、北大街拓宽、长江路西延拓宽等城市主次干道和老城街巷改造近39条,新浮桥建成通车,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六合经济开发区板块形成“三纵四横”路网,重点实施江北大道沿线和龙池街道城市更新。化工园区板块实施老城改造、环境整治,加快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金牛湖板块以体育休闲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开展城镇建设。竹镇板块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配套和旅游设施建设。龙袍、程桥、横梁、马鞍、冶山等新市镇新社区板块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0-2015年,六合区城镇建成区面积由70.20平方公里增至113.21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从58.81平方公里增至105平方公里;总人口由91.58增至93.4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由46.06万人增至56.09万人;城镇化率由50.30%提升至60.03%。

2、交通设施狠抓落实,综合交通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六合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约61.4亿元,年均12.28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2.3倍。至2015年底,

5 / 112

全区公路新增里程200公里,总里程达2660.8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79.1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顺利完成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有实现江北大道葛塘-雍庄互通段、南京长江四桥及其北接线、右宁扬辅道、宁洛高速六合段、绕越高速东北段和江六高速六合段建成通车。干线公路建设成绩显著,乌鱼洲连接线、六合北部干线公路工程、353省道六合金牛湖至程桥段工程和X001金牛湖环线东北段改建工程均已通过验收。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有条不紊,至2015年末,“十二五”共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86.6公里,新改建桥梁27座;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60.6公里。镇村公共交通通达率100%。有效改善了村民公交出行条件,民生民权得到保障。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格局基本形成,总投资127.1亿元,其中六合段投资约20亿元。宁天城际轨道S8号线将极大地推动了六合融入主城。空军南京机场投入使用。万吨级深水港区西坝港区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建设,重要码头已建成投运。

表1 六合区“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情况表

6 / 112

图1 六合区现状公路网线路图

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环境质量加速提高

园林绿化建设围绕“绿色六合”建设目标,成绩显著。完成复兴路两侧、雄州西路侧分带、“青奥通道”宁连公路等12条城市主次道路绿化工程。完成东门立交广场、园林广场等4个广场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增绿地面积1360公顷。城镇绿化覆盖面积由2010年的2864公顷增长到2015年的4586.58公顷,增长了60%。公园个数从2010年的1个增长到2015年的6个,其中免费公园5个,公园面积从14公顷增长到73.62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5%。2015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4.6%,林木覆盖率达25.2%,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3.8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

滁河的综合环境整治工作速度加快。已完成滁河河滨八、九、

7 / 112

十期环境整治工程、滁河左岸(新城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护城河西段一期环境整治工程、招兵河左岸(招兵桥至赵营桥段)可作业面环境整治工程。内河水系环境综合整治水利工程(含泵站)有序进行,工程包括排涝泵站一座、排水工程包括5条河道、2个人工湖的环境整治。水系主要承担着工程范围内地块的排水,河道总长5960米,项目投资8120万元。

扬尘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制定每年度的《六合区扬尘污染控制工作方案》,确定扬尘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并树立雄州街道、六合经济经济开发区2个扬尘污染控制示范街道。渣土车密闭化运输率100%,城市主干道机扫率保持60%以上。

重点产业空间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化学工业园区与73家企业签订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和应尽义务,同时与长芦和大厂两个街道分别签订责任状,要求街道协助开展环保工作。

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等创建工作成绩显著。全区10个街镇通过全国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区涉农行政村居(社区)122个,建成全国生态村1个、省市级生态村71个,创建绿色学校36所。完成涉及10个街镇2532个点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完成造林1467.4公顷,完成村庄绿化建设102个。

4、市政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整合区域供水资源。十二五期间远古公司根据区委区政府和园区的指示精神,实施了六合北部地区供水、六合区农村水改、青奥会自来水保供等工程,解决了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排除了供水设施、设备老化等不利因素。铺设各类管道1105公

8 / 112

里,为街道新建10座增压站。

雨污分流进程加快。完成雄州主城区污水主次干管30.25公里,污水到户支管建设52.35公里,完成了城区“十必接”到户支管建设43个片区18.18公里。雄州污水处理厂完成2万吨扩建、一级A提标建设及污泥深度脱水工程建设,污水日处理量平均约3万吨。“十二五”末主城集中污水处理率达95%,其他各街道污水处理率达71.6%。

城市排涝泵站更新和改造步伐加快。完成了雄州西路三期道路提升泵站、四坝泵站、前扬泵站、泰山沟泵站、南西泵站等5个城市排涝泵站新改建任务。

电网建设、供电安全、供电服务不断完善。竣工投运工程包括110千伏长城变电站工程、220千伏宁北至雄州送电线路工程、110千伏红星变电站升压工程、110千伏招兵河变电站工程。

供气设施建设和燃气改造工程有序开展。至2015年,天然气专用管道铺设管道中压111.63公里、低压203公里,中低压调压站12座,CNG母站1座,居民用户安装12.7万余户,用气人口超过35万人,近147个小区开通天然气,年供气量超2千万立方米,同时为化工园区、六合经济经济开发区内38家工业用户配套安装天然气设施。

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出新。2011年以来雄州城区共投资9210万元实施了米巷小区、长江新苑等36个老旧小区环境出新改造和雨污分流工程,提升了居民居住环境。

5、住房保障进一步提高,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住房保障工作成效明显。一是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经过

9 / 112

这几年的不懈努为,已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从低保家庭拓展至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符合规定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申请者和城市低保无房家庭实物配租申请者的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全区享受租赁补贴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为483户,发放补贴约900.5万元,廉租住房实物配租19户。二是住房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根据省市要求,六合区适时出台了相关住房保障政策,形成了区、街镇、社区三级全方位覆盖的住房保障工作网络和对外服务窗口。住房保障审查和退出机制不断完善,坚持“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审查机制,坚持对在保家庭定期动态审查和对不再符合条件的在保家庭给予及时清退。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区共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约350万平方米,竣工保障性住房约370万平方米,油厂地块、复兴园二期、滨河南苑、兰荷苑六期(高层〉、丽岛新苑、四坝机场家属区、锦绣家园、火车站地块等安置房相继建成交付,深井泵厂地块安置房主体完工,金水湾二期项目有序推进。城镇农村家庭住房成套比例分别达到95.04%和85.12%,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率达100%。

棚户区改造全面有序推进。完成蒋湾周边、七里、护城河整治、金水湾二期、煤机厂周边、大企业周边等40余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量约140万平方米,近1万户,棚户区居民居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申请并获得中央、省级补助引导资金约4000万元;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全面梳理危旧房拟改造片区,编制上报了2013-2017年全区城中村危旧房五年改造规划;加强省国开行、扬子集团、商业银行、区内银行对接力度,全面做好危旧房改造

10 / 112

项目融资工作,包装了15个项目融资额度约60亿元,已放款约35亿元,为棚户区改造资金保障奠定了基础。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监管得到强化,商品房市场行为不断规范,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房屋抵押、房屋权属登记等全部纳入网上管理,房产档案管理迗省一级标准。“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证252件,商品房上市面积685.08万平方米,办理现房抵押登记25432件1413.5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30.65万平方米,二手房办证面积255.88万平方米。

6、社会保障能力提升,民生事业取得实效

困难群众受惠面扩大。五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0483人,实现再就业3313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70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600元,每年新增养老床位600张以上。民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事业方面,区机关幼儿园河畔分园基本建成,完成大厂区实验幼儿园、长城小学易地新建工程,完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复兴路幼儿园,竹镇民族第二小学、棠城中小学、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双语小学雄州分校如期招生,高考本科上线率再创新高,“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成功。完善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区中医院主体完工,大厂医院易地新建工程竣工,与中大医院合作建设中大医院江北分院,建成江北地区首家三甲医院。竹镇医院、葛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福利院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区残联和红十字会完成换

11 / 112

届。计生奖励扶助政策依法兑现,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率达95%。文化事业方面,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00场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14.87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600平方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其中区级文化场馆包括图书馆2所,文化馆2所,博物馆(纪念馆)3所,街道公共文化站12所,社区(村)文化室(农家书屋)144个。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持续下降。2015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11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5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08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持续下降,分别由2010年的37.7%和37.9%降至2015年的26.5%和30.2%。

图2 六合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较(%)

资料来源:六合统计年鉴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城镇化水平总体仍然不高,地区对外吸引力有待加强

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虽然六合区城

12 / 112

镇化进程较快,城乡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但是城乡建设发展规模规模仍然不足。2015年末六合区城镇化率首超60.03%,而南京市城镇化率已达81.4%,与全市差距较为明显。户籍人口比例较高,外来人口偏低。六合区户籍与常驻人口比率为0.97,高于南京市平均比率0.18点,在南京11区中,仅低于溧水和高淳区,说明六合区常住人口基本与户籍人口持平,外来人口有限,区域居住环境的综合吸引力欠佳。

2、城乡建设水平仍然偏低,发展质量有待优化提升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偏大。六合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87.20平方米/人,由于现状居住模式、大型石化工业发展、自然生态等因素影响,人均建设用地偏大,高于国家110平方米/人的标准。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比例偏大,工业用地占35.90%,人均居住、工业用地指标高,人均居住用地46.60平方米/人,人均工业用地79.68平方米/人,远高于一般城市用地指标。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有待提高。雄州老城、沿江地区内分布着大量危房棚户区需要拆迁改造,部分建设年代较早居住小区需要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居民居住环境。城市道路网结构清晰,但需进一步完善改造现有道路网。随着城市建设交通压力日益增大,现有老城区部分道路已不能满足交通需要。

3、城乡二元问题仍然存在,城乡融合发展有待推进

六合区地区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差异性。“十二五”期间,仅2015年六合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化系数出现下降趋势,但均高于0.5的临界线,二元结构特征相对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失衡现象依旧存在,基础设施城乡二元

13 / 112

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仍存在制度性障碍。农村的投入机制有待健全,城乡交通及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差距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给水排水设施、通讯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邮政邮电设施,以及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图3 2010-2015年六合区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单位:元)

图4 2012-2014年各街道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图

资料来源:六合统计年鉴

4、城乡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污染防治有待加强

水污染形式仍然严峻。黑臭河道反复的现象仍然严重,有待加强水污染治理保护,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控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

14 / 112

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工业用水中,中水回用和园区串联用水还未形成;农村污水处理还未统一规划、建设及管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还未向农村延伸推广。工业废气排放仍需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工地和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依然突出,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的效果不明显。垃圾分类工作刚刚实施,垃圾分类处理体系需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不足,在资源回收利用和最终处置方式上仍有待改进。“组保洁、村收运、镇中转、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修复工程任重而道远。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工业污染场地和农业土壤生态修复工作需要加快进行,湿地旱化严重,需继续推进生态防护林种植活动。园林绿地分布仍不够均衡。特别是雄州老城区内绿地存量不足、分布不均。

5、城市管理平台仍然缺乏统一,管理机制有待梳理

六合行政区与化工园区之间存在机制问题。拥有六合区和南京化工园区两个管理平台。六合行政区包括六合经济经济开发区、中山科技园(所辖紫金六合中山)、新材料产业园、雄州工业集中区、瓜埠台商工业园、金牛湖工业集中区、横梁工业集中区、程桥服装工业园、四桥经济产业园、竹镇民族工业集中区、马鞍机电产业园、马集工业集中区、新篁门窗家具产业园、冶山印务包装产业园,共14个工业园区。南京化工园区所辖为紫金化工园。两个平台导致很多管理的盲区和低效重叠区,也模糊了操作

15 / 112

主体,很多企业甚至地方政府都对自己被谁管或者管理范围的理

解有着很大的出入,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地得到整合,有些行政交

界地区甚至成为政策的真空区。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江北新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六合区新

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叠加,为此南京市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2015年国家又批复设立国家级江北新区,这不仅赋予了六合区更高的城市功能定位,而且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六合新一轮城乡建设拓宽了视野思路、提供了用武之地。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建设必须深刻把握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特点,更加紧密地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布局,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深化城市功能调整和区域分工协作,有序疏散区域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着力强化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加速区域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互惠,在新的起点上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区域协同水平。

2、南京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特大城市的定

位将扩大六合区的发展腹地范围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炉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

规划》,其中南京定位为特大城市。同时要求作为南京都市圈(南

16 / 112

京、镇江、扬州)的核心,南京要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六合作为南京江北新区的重点区域,势必将与江南联动发展,将辐射腹地扩大到江北的扬州、淮安等城市。

3、“中国制造2025”宏观产业创新转型思路为六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

拥有南京化学工业园区这一国家级的石化基地和省级六合经济技术经济开发区,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基地。通过产业高端发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平台,整合区域产业要素资源,围绕石化、高端装备等领域,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有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有益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提升。

4、新常态下资源束缚趋紧,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六合带来绿色变革机遇

随着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六合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城市用地紧张,可持续发展等挑战。六合区具有优越的环境资源,后发优势显著,今后可借鉴先发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7 / 112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牢牢把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结合《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和《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提出的要求,积极抢抓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机遇,努力打造江北新区生态宜居宜业新城区。根据南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要求进一步强力推进江北新区开发建设,将其作为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同时深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土地管理、产城融合等改革创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在彰显特色上做文章,在丰富内涵上下功夫,使其成为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的新平台,转移就业、促进增收的新空间。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新常态发展模式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为指导,将六合建设成长江三角洲高端制造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区、江苏省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领先区和南京江北新区宜居宜业新城区,以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六合。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 112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体系是在最新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经验上确定的,同时也区别于《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体系,体现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管理的侧重点。

目标体系具体分为了六大类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

19 / 112

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口径是常住人口。所谓常住人口就是城里面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群,包括一次性居住6个月,或者是一年之内居住过6个月以上,这都被统计为常住人口。

2六合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测算依据:

(1)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预计“十三五”期间每年增长1%左右,到2020年达到60%;

(2)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中预计“十三五”期间每年增长1.68%左右,到2020年达到72%;

(3)在《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中预计“十三五”期间每年增长5.06%左右,到2020年达到80%。

(4)六合区201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3%,2015年60.03%,年均增长1.95% (5)在《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预计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因此借鉴国家、江苏省和江北新区“十三五”期间城镇化率增长速率以及六合区实际情况,“十三五”期间六合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2.5%,到2020年达到72.5%。

3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采用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中的平均指标。

4城乡统筹多规融合规划覆盖率。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多规融合为基本原则的城乡规划优化工作完成情况。

5该指标的2020年目标采用南京市平均标准。

20 / 112

党员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

党员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 会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它有何新特点?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 范文1 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该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对我国未来5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规划共分8篇27章,从创新主体、创新基地、创新空间、创新网络、创新治理、创新生态六个方面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并从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其中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从现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现在的%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提高到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它有何新特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认为,规划突出顶层设计,坚持有序推进,充分体现了需求驱动和创新驱动的紧密结合,特别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确立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进而部署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认为,首先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规划,它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研究、改革和发展,更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进行的一次整体规划。其次,规划更加注重科技的超前引领性,更加关注依靠创新构建先发优势。第三,规划非常关注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问题。第四,规划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重大部署,比较体系化地提出在深海、深蓝、深空、深地等能够拓展国家战略利益、保证国家战略优势的领域的考虑部署。 近些年,国家陆续发布了多个涉及科学技术的规划,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国家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规划。 一直参与规划制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科技创新计划方案

科技创新计划方案 一、宗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展示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特举办2008年度科技活动节。 二、活动主题 为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学校2008年度科技活动节的主题是:“节约、创新、发展”。要求学生从节省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及未来的能源入手,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三、参赛对象:全校学生 四、活动内容 (一)科普宣传 1. 利用国旗下讲话,做好校主题科技节宣传发动工作。 2. 利用板报、广播进行宣传,学校与班级各出一期科普教育橱窗和黑板报或手抄报。 3. 各班级通过班会、团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主题教育。 4.各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相关的科普知识教育。 (二)科普实践 1. 利用班级活动,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竞赛选拔活动。 2.学生每人选读一本科普读物,写出读后感。通过因特网在网络上学习科技知识,收集科技资料,在班会上互相交流。 3.开展一些科普实验、饲养、栽培活动,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或观察日记。 4. 举办一次科普知识讲座,召开一次科技教育的班级活动。 5. 组织学生看一场科普录相片。 (三)科普比赛 1、科技创新制作活动 科技创新制作活动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所研究的领域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以实物、模型或设计图参展。参赛作品应围绕科技节主题,有科技含量、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与学生课余生活联系密切,提倡利用废旧物品为材料进行科技制作。 可以下几种形式: (1)“科技创新小制作”——比如利用身边的旧电器、旧玩具、旧包装等物品,运用科学原理自主创新。比如:发现生活、学习用品中的不足、缺陷,发明创造出可以弥补不足与缺陷的小发明。制作成可以操作使用的实物作品或实物模型。 (2)“电脑制作” ——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站(网页)设计、程序设计、自动控制等。将作品制作成光盘参展,另附说明书。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任务: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实施该项计划涉及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尤其涉及到障碍新型城镇化的住房体机制机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满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需要,不可能由政府包揽,住房保障不能走福利分房的老路,政府只能“补好位”对社会上及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吃低保的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是以货币来调节商品供给的经济法则,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住房保障的土地也必须执行有偿使用,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定性为政策性商品房,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把基本住房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一、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用地从哪里来? 城市以“就业人口”数量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以人均100㎡划定城市边界,鼓励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在划定的城区内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提高容积率、增加人口密度,把新建的住房全部纳入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在满足原地居民基本住保障后,将多余房屋向当地符合购买基本住房人群出售,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建设用地问题。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

部署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科技创新创客教育发展规划

科技创新创客教育发展规划 2018年8月

目录 一、政策背景 (2) 二、建设目标 (4) 三、建设标准 (5) 四、整体规划 (6) 4.1主管部门层面 (6) 4.2 学校层面 (7) 4.2.1特色文化课程建设 (7) 4.2.2创客教育实体空间 (8) 4.2.3创客相关活动开展 (10) 五、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11) 5.1开设“人工智能创新班” (11) 5.2本地特色创客空间建设 (12) 5.3特色课程开发及建设 (12) 5.4形成创客标杆 (14) 六、创客空间运营管理 (15) 6.1校园创客空间的定位 (15) 6.2校园创客空间运营方式 (15) 6.3校园创客空间装备管理规范 (16) 6.4校园创客空间安全管理规范 (17) 6.5校园创客空间线上分享 (17) 七、预期成果 (18)

一、政策背景 2015年9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中第一次提到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概念,“创客教育”首次得到国家教育部的关注。2016年7月13日,《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到开始建设创客空间,国家要求在中小学普及创客教育,各省市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再根据自身情况再次按需配备相应规模的创客空间。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深化落实创客教育,提到课程设计需要结合STEM和创客教育,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需要有跨学科的要求,各个当地按照课标编写教材。2017年07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首次明确人工智能需要在中小学开展课程,Python等人工智能的编程语言受到老师们的热捧。接下来,在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中首次提到了“造物”的概念,这也是创客教育的初衷之一,让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中感受“造物”的魅力。在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更是把人工智能、开源硬件等列入高中选择性必修课程,移动应用设计列入选择性必修课程。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b4043964.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doczj.com/doc/3b4043964.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

(新)技术创新规划及措施

技术创新规划及措施 技术创新规划 一、总体思路 围绕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的总体布局和促进经济增长,择优确定主攻方向,面向区内外市场,优化运行机制,建设技术高地,实现技术跨越,用现代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把握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使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成为确保我公司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水平的强有力措施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为支撑,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加强领导,实行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落实。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为

副组长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狠抓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落实。 2、进一步完善与技术创新相关制度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结合我公司实际,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轮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技术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技术创新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动力,激励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出精品出人才。按市场机制培养、配制人才,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才惜才的用人之道,在实践中造就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广开渠道,引进一批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集中高素质人才智慧构划大思路、筛选大项目、促进大开发。 建立更完善的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实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工程,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荣誉,给地位,给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前沿技术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管理人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