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鉴赏:理趣之妙

古诗鉴赏:理趣之妙

古诗鉴赏:理趣之妙
古诗鉴赏:理趣之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诗歌到了宋代,少了几许山河壮阔的家国情怀,多了一些细微生活的理趣味道。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

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名题对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一、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二、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作者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文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子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突出了他的气节风骨。运用典故以简代繁,含蓄蕴藉。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高考语文古诗表达技巧例析(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知识卡片】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 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叠字 呼告讳饰(婉曲)仿词飞白回文列锦 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比喻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拟人 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对比比喻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纱》)比喻对偶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用典 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对偶 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夸张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互文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 10、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比喻 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拟人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13、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顶针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拟人比喻通感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设问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比喻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夸张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代 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2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问 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比喻对偶夸张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夸张借代 27、举酒欲饮无管弦。借代 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29、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凭栏人·春思》 反语 3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蜂恋花?答李淑一》双关 3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 3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呼告 33、他说话的时候带着地方口音:“武兄(松)把老五(虎)打喜(死)了。”飞白 3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用典对比 36、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借代 37、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叠字 3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二童下棋,终局斧柄已烂,下山才知过了一百年。

诗歌鉴赏——题目、注释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教案

诗歌鉴赏——题目和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并应用通过题目和注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自学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位讨论的方式,在回顾诗歌鉴赏步骤的同时,了解诗歌的题目、注释在鉴赏方面的作用。 2.自主探究结束后将进行实战演练 【自主探究】 一、导入: 泱泱中华,星河璀璨,诗歌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或悲或喜的情感,腾挪跌宕,总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挥洒。中国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含蓄,加之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当我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诗歌考试类型和答题技巧做了一些讲解,今天我们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看解读诗歌的方法。(板书: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过渡句: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过渡: 设问: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明确:看题目、看作者、看诗歌内容抓意象、看注释 (过渡句:为了让大家对解读题目和注释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解读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三、新知学习: (一)分析题目:“目”乃诗之眼 (过渡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的分析提供线索。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1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由题目我们可以抓住什么信息(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 那么可以想见分别时候的气氛如何诗中应该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氛围:凄清、悲凉;情感:离别带来的离愁别绪 2、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抓住题目中的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左迁”为“贬谪”之意。)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心境凄凉,壮志难酬之慨)。 3、像这样的诗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之意,自然有和故人就别重逢分欣喜.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乃重阳,古代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这些兄弟门分别,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景物描写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角变化、色彩渲染、意象叠加 1、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①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②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景、人、事,来烘托另一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绪情感。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被烘托之物不写) 古代诗歌中,渲染和烘托往往成对出现。既渲染气氛,又烘托人物。 ③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两物皆写,以次衬主)

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篇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篇》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古诗词比较鉴赏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特点,越来越为高考试卷所采用。分析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 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鉴赏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有助于 学生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的基本形式,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诗词比较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及鉴赏诗词中的形象特征。 教学流程:鉴赏高考样题、寻找方法、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进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而比较鉴赏题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成为诗歌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试题所选择的诗歌,或者是题材相同思想、情感相近的,或者是题材不同思想、情感相异的,可以是题材相同而思想情感不同的,也可以题材不同而思想情感相近的。考测的内容主要是:全诗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抒情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或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异同等等。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解答比较鉴赏题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名词解释: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古诗词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形象,调动积累,揣摩形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三、鉴赏高考样题: 例一:2005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并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题解: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荷花”是文人笔下吟咏不绝的意象,它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形象篇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教学设计 福州四中吴丽娟 教学思路:古诗词比较鉴赏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特点,越来越为高考试卷所采用。分析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 测试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鉴赏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的基本形式,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诗词比较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及鉴赏诗词中的形象特征。 教学流程:鉴赏高考样题、寻找方法、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进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而比较鉴赏题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成为诗歌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试题所选择的诗歌,或者是题材相同思想、情感相近的,或者是题材不同思想、情感相异的,可以是题材相同而思想情感不同的,也可以题材不同而思想情感相近的。考测的内容主要是:全诗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抒情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或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异同等等。 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诗歌的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包括人物形象、事物景象和景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身遭遇、社会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解答比较鉴赏题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鉴赏高考样题: 古诗词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形象,调动积累,揣摩形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高考常见命题形式: 对形象的比较鉴赏 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②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高考样题: 例一:2形象(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窗前木芙蓉 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诗歌结构诗句作用知识讲解

诗歌结构诗句作用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古诗鉴赏 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 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 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 (附答案解析) 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9分)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唐)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诗歌鉴赏专题之作用

高三诗歌鉴赏微专题之作用题 A01《江上雨寄崔碣》杜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一恨,相望意如何? (2)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4分) 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角度描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作者怅望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作铺垫。(4分)补充说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角度:描写了空蒙的景象1分,营造清冷迷蒙的意境1分。结构角度:承接上文1分,为尾联抒情作铺垫1分。 A03《南康望湖亭①》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B09《蝶恋花·离情》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 (3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每点1分) C18《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3分) C22《夜过鉴湖》戴昺(bǐng)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 (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D23《满庭芳·晓色云开》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1)上阙末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构上有何作用? 末句描写了一幅诗意的画面:春天里,东风吹拂,柳叶纷飞,一位端庄高雅的贵族女子正在弹筝(2分)这一句从前面的写景过渡到写人,为下阙回忆与旧识同游的胜景张本。(1分) D24《玉蝴蝶》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1)简要分析上阙“遣情伤”在全词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是由景及情的转折处);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没点1分)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六大题型及答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 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 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 d、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诗句有三种类型: 1xxx的写景方法,描绘了xx的优美景致等;景致优美,让人心怡; 2情重,景散,意明;思考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色彩与思想感情等;情真意浓,格调高亢。 3理-趣的融合、哲理给人的启示和思考等。蕴含哲理,启人心智。 A、本诗在描写上成功的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烘托了诗人……感情。 B、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这句话运用了……抒情手法,全诗主要写出了……(诗句内容解说),抒发了……情感,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抒发得……(用术语)。 本句或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表达了诗人……情感。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类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类 学习资料 (一)诗句在内容方面得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或就是环境 2、、渲染气氛 3、、表现(暗示)人物心情 4、、表现人物形象 5、描摹画面 6、点明主旨 (二)诗句在结构方面常见得作用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得作用: (1)总领全诗 (2)引起下文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埋下伏笔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得作用。 2、中间句得结构作用: 1、承上启下、 2、埋伏笔,做铺垫 3、尾句得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三)诗句作用题提问方式: 1.某句诗有什么作用? 2.某句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某句诗(词)对全诗(词)感情得抒发有什么作用? (四)诗句作用题答题方式: 1.内容上 2.结构上 示例: 1、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就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全词中得作用就是什么? 答案:内容上:1、渲染了冷清、孤寂得气氛2、表达了作者愁苦得心情 结构上: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得感情基调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中得作用就是什么? 答案:承接上文所描写赤壁壮观得景色,引起下文对周瑜得描写。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问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得作用就是什么? 内容上:这句描写了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得依依不舍之情。 结构上: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4、赴官寿安泛汴①张耒 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②。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注】①这首诗就是诗人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尉,途经汴河之作。②缊袍:以乱麻为絮得袍子。 问题:诗歌得首联“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得作用就是什么? 答案: (1)内容上:秋天来了,西风瑟瑟,到处萧条一片;昨夜下了霜,人们已经开始做棉衣了。渲染出 一种萧条冷落得氛围,暗示了诗人悲凉得心情 (2)结构上:为全诗定下悲伤得情感基调。 实战练习 1、

古诗鉴赏形象练习题

古诗鉴赏形象练习题 1、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答: 2、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 3、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 《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4、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5、寻陆鸿渐①不遇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古诗鉴赏之探究古诗中表达技巧的作用》教学设计

探究古诗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考试要求】 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复习目标】 1.让学生熟悉古诗中常用的表达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识记一些术语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一首好的诗歌它常常需要采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并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运用这些手法时,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古诗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真题再现】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2分) 答: 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从炼字与修辞角度赏析) 【例题精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北宋·王安石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项羽自杀了。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功过。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诗句作用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诗句作用题 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2、(2020中山纪念中学高三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9分)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唐)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伤感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情意真挚。(2)赏析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6分) 3.(2019·河南洛阳市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③歌式微④。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

第三课时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考点解析: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鉴赏示例: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常见的意境有四组: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三)、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四)、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三、典型例题【形象专项训练】 1、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问题:在诗的前两句中,由“酒痕”、“消魂”可以看出,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怎样情感特征的人物形象? 2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题:散文创作有“形散而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 3、诉衷情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问题: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四、课堂检测

4、鹊桥仙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题: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5、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他的性情的? 6、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问题:⑴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⑵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怎样描写小梅的优美风韵?

8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第八课时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学习目标: 1、能判断出诗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2 、能从正确的表达方式入手解读诗歌 学习重点:能从正确的表达方式入手解读诗歌 学习难点:能从正确的表达方式入手解读诗歌 一、知识积累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琵琶行》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小练:判断下列诗句的表达方式,: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记叙) 解说“藕红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 解说: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议论)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 二、方法与积累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1)通过描写来怀古,寓情于景 (2)诗人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抒发了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 (3)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总结规律:

诗歌结构诗句作用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