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

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生我喜欢《雨巷》。

师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生我喜欢《雨巷》。因为,我就是在丁香花开的雨季出生的,所以,我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师那你也应该喜欢时下流行的《丁香花》这首歌啦?

生老师真是我的知音!

……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去喜欢诗歌。那么,诗歌也应该是可以走近的,对吗?

生(齐声)对!

推进新课

师好,那就请你把认为更喜欢读的那一首诗反复再读两遍。这一次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怎样读能读得更好呢?

师下面,我们每首诗分别请出3位同学来给大家范读,大家先挑选自己的代表吧。

师请选出的同学,各自朗读一遍诗歌,每首诗,我们再让大家点评一下。

【两首诗都分别由三位同学范读,由学生点评其读得好在哪里,哪里是不足。教师边引导学生在点评中归纳朗读的要点,边在黑板上板书】

生我觉得王林读的《雨巷》最好。

师为什么?

生她在朗读时特别注意感情投入,有的地方重读,有的地方轻读,让人感觉抑扬顿挫,很有诗味。

师李丽同学提到了朗读诗歌时要注意的两点:感情投入和重读与轻读的问题。很好!

生我觉得梁敏读的《再别康桥》最好。因为,她在朗读时注意到了节奏快慢。好的朗诵者应该就像演唱者一样,让听众陶醉在旋律和节奏里。

师对,刘力同学又给大家归纳出了朗读的第三条注意事项:注意节奏。大家还有什么看法?

生应该还要注意适当的停顿吧。刚才,我就是有几句诗的停顿上把握不好,所以,没读好。

师好,王军又总结了一条:注意适当的停顿。既然,王军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失误,我们欢迎他再为我们朗诵一遍,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这次感觉怎么样?

生好多了!

师大家说呢?

生(齐声)好!

师看来,朗读诗歌真是一门学问啊。我们在合作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归纳得也很好。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注意节奏、注意重读和轻读等。那我们现在一起再来读读,牢记刚才归纳的要点。

师同学们觉得自己读得足够好了吗?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在朗读中好像还缺了点什么?

师嗯。老师也觉得大家的朗读是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大家一齐想想。

生似乎还缺了点感情。

师是啊。因为我们还没体察到诗人的感情。上一课我们讲到,体察诗人的情感应透过什么去分析呢?

生诗中的意象。

师对。那我们还是分工合作,刚才你选择哪一首诗来朗读的现在还选哪一诗来分析其

中的意象,及透过意象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也可以低声诵读,帮助理解。

知识拓展、提升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意象及其蕴涵的感情。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紧扣诗歌中的意象,不背离诗的感情基调,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生我觉得《雨巷》中的“姑娘”这个意象很独特。

师深入分析一下。

生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的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她很神秘,很幽怨,让人难忘。

生我认为,《雨巷》中的“姑娘”应该不是现实中的人,这个意象应该别有含义,可我还没想出来。

师大家帮他想想吧。

生这位“姑娘”应当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对这个意象,学生分成两派,各自说出不同的观点】

师其实,大家的理解都有道理。对“姑娘”的理解历来也像大家一样存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解释符合诗歌的意境就是合理的。

师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那么,《再别康桥》呢?

生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师很好,还有吗?

生“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师作者对康桥除了留恋和热爱,还有别的感情吗?

生在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

师没错。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师了解了诗歌的感情,剩下的时间,我们再读、再背诗歌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啦。时间交给大家!

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两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布置作业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朗读的要点???--------重读和轻读注意感情投入节奏

快慢注意停顿,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让我们继续美的历程,把音乐之美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结合在一起。请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你们挑选的配乐。

【学生播放自己挑选的音乐】

师 音乐都很美,但哪一段与我们的诗是最相配呢?同学们讨论讨论,要说出理由。 推进新课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生 我们觉得王军选的那首中国古典音乐很好,跟《雨巷》的意境很配合。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这首诗很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味道,我在网上看过介绍,“丁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就是忧愁、落寞的象征,而且还常常与雨联系起来。王军选的古曲让人很容易就沉浸在那种幽怨的气氛里了。

师 好,李立同学是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很好。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 我更喜欢王林选的那首轻音乐。

师 也谈谈自己的理由。

生 第一,我认为,这首曲子也符合《雨巷》的意境;第二,从节奏上,这首曲子与诗歌的节奏更配合。王军的那首好像太慢了一点儿。

师 梁亮同学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节奏。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两首曲子哪一首更符合诗歌。我们就请挑选者配乐来朗诵一下,大家来做评委。

【两位学生分别配乐朗诵《雨巷》】

师 好了,朗诵结束,哪一首更好,评判权归大家。

师 结果出来了,王军选的古曲以34票战胜了王林选的轻音乐。

师 《雨巷》有了它的“搭档”,我们也不能冷落了《再别康桥》啊。大家也评一评吧。 生 我们觉得刘丽选的那首钢琴曲不错,符合刚才大家提的标准。

生 我们都喜欢你上节课播放的《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

师 看来,又是要用擂台赛的形式解决了。刘丽选的音乐当然由她朗读;《人间四月天》的主题曲让谁来朗读呢?

生 (齐声)老师!

师 (微笑)这个擂台赛,我的身份有些尴尬啊。我应该当裁判,还是参赛选手呢? 生 老师,您就当一回参赛选手,让我们也来当一下裁判吧。

师 也好,现在的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不过,你们裁判可要公平啊!

生 (齐声)一定公平!

【教师和学生各自用配乐朗诵了《再别康桥》】

师 好了,到裁判出手的时候了。

师 结果是我的《人间四月天》以40票战胜了刘丽的钢琴曲,谢谢大家的支持。 师 通过讨论和表决,我们给两首优美的诗歌配上优美的乐曲。下面。我们就用自己选

出的曲子来配合朗诵吧。大家也来感受这种诗美配乐美的意境。

【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配乐朗诵】

师美的音乐,美的诗,其实诗的语言本来就如音乐一般是美的。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说说其美在哪里?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的第2节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这句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

师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里“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把虹与梦,这两个奇异的意象,叠加起来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潭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师分析得很恰当。

生我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诗人在此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师看来,你一定是在课下翻看了不少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了。

生我很喜欢这首诗,也因此喜欢上了徐志摩,还看了一些关于他的介绍。

师由一首诗而到一位作者,再到整个诗歌的世界,这是我们步入诗歌乃至文学殿堂的开始,祝贺你!以后,我们再找时间让你给大家谈谈对徐志摩的看法,怎么样?

生没问题!

师《雨巷》呢?谁来谈谈?

生我喜欢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全诗的主旋律。闭上眼睛,浮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的情与景:情,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景,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让人难忘至极。

师李立的分析一下就抓住了主题,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也很好。作者心目中的女孩,她也撑着油纸伞,像诗人一样,彷徨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她从诗人对面而来,她与诗人只是瞬间相遇,又像梦一般的飘散而去。有种难以言表的神秘和幽怨。

师很好!大家都谈到了自己的感受。诗歌的内蕴最终都是要我们自己去理解的。下面的时间给大家,在音乐中,自由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歌。

课堂小结

伴着音乐,我们赏读了两首优美的诗篇。《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布置作业

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堂毕竟有限。今天的作业是选择你最欣赏的一首

诗或一句、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语言之美???

????)()

()()(情感美意境之美绘画美意象之美建筑美结构之美音乐美音韵之美

拓展阅读

口 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鉴赏提示:《口供》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景象,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画面是那样绚烂多彩,突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理想。但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又使诗人的抒情中含有了些许苦涩。最后两行诗,是诗人对自身严酷的反省,对旧我的否定,对灵魂蜕变的渴望。

闻一多的诗讲究结构上的“建筑美”,语言上的韵律美,对新诗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把握节奏,熟读并能背诵全诗。

参考答案:1.节奏例释:

例1: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例2: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答案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紧扣诗中意象分析,合理揣测诗人的感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三、命题意图:品味诗歌的美,分析诗歌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提示:1.这一问是开放性的设问,无论回答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只要是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都是可以的。

2.最后一节诗与第1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以三个“悄悄的”与第1节中三个“轻轻的”回环对应,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的特征,体现了志摩诗的“建筑美”之特征,形成了全诗遥相呼应、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四、命题意图:拓阔阅读视野,进行对比阅读。

参考答案:1.三首诗词中的“丁香”都是诗人“愁心”的象征。这愁心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固结不可解。而李词和王词还把丁香置于雨中的境界,使丁香更加凄艳动人。

2.第二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抓住诗中淡淡的愁绪展开描述即可。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备课资料

“雨巷诗人”和他的《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思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凄清、太息、迷茫,不过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在这里坚持了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命力的追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静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这首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诗。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雨巷》虽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等特点,但它不带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它的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子。诗里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关于《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怦怦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第1节中所谓的轻轻的来和走,正说明了他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第2节实际上只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但他却写得那样鲜明,那样甜蜜,那样美丽,而且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3节实际上只是写剑河里的水草,“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正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的恋情。第3节中所谓的“榆阴下的一潭”,即是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是一个非常清凉的地方,诗人过去读书时常在那里乘凉、遐想。那里明明是一潭清泉,但诗人偏说不是,而是天上被子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上的水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因为第4节写到了梦,于是诗人在第5节很自然地转到了寻梦。

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在诗的末尾,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着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无法调和的事物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则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此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迭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

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读者自己去领会。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 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节课,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 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 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 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见所发资料书)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 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 学。1918.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 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 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 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 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 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 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 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 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 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 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 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 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主讲教师:李润霞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在这众多文 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 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 们的隽永的记忆。不管《雨巷》的文字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感伤,还是个人情感的 抑郁,这首诗给我们的情感的体验都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含蓄之美。这种 美让我们整个人安静,沉浸在紫色的忧郁之中。 而1928年,另一位前去悄悄拜访老友的男子,也在那条寂静的康桥上回味 着自己的一幕幕往事。从马赛归国的途中,他展纸执笔,写下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经典的诗句。千般不舍,万般离愁正如康河的涟漪荡漾开 来,散发着儒雅的气息。 风云激荡的社会中,这两篇诗歌就像是两点星光,细小却明亮,他们在与整 个社会写作风格大潮流不相应的同时,却彼此相似。比如:文章结构、韵律上的 音乐性,语言文字上的运用风格,音节、节奏、句读、平仄、或轻重音等音乐元 素。反复,复沓重叠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的含蓄性,朦胧性,诗歌在陌生化的 表现上等等,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也就是他们意象运用 所体现的古典美。 首先,这两首诗从整体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就很符合中国诗歌的写作要求。 《尚书》有云:诗言志。《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说法。《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首诗都从诗人的个人体 验出发,写自己内心深处对情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 闻一多的《死水》还是鲁迅的《野草》,他们都于诗人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感。那条北京的普通臭水沟被诗人赋予了过多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普通人无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但是戴望舒和徐志摩不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会对 雨巷中邂逅的姑娘有所挂牵,我们也会对生活过的学校,与爱人共度过的康河有

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作品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作品赏析】 (一) 本文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学情分析 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导入】再别康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讲授】再别康桥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 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1931年11月1 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2、了解背景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活动】再别康桥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检测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 雨巷再别康桥 徐志摩诗二首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鉴赏:诗《沙扬娜拉》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开头,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沙扬娜拉”是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音译,既是杨柳依依地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偶然》写于1926年5月,诗中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著名诗人卞之琳认为“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ánɡ) 巷.道(xiànɡ) 怅.惘(chànɡ) 寥.若晨星(liáo) B.踟.蹰(chí) 漫溯.(sù) 颓圮.(qǐ) 载.歌载舞(zài) C.河畔.(pàn) 埋.怨(mán) 青荇.(xìnɡ) 悄.然无声(qiāo) D.斑斓.(lán) 长篙.(ɡāo) 似.的(shì) 泥.古不化(nì) 解析:A项,“巷”应读hànɡ;B项,“圮”应读pǐ;C项,“悄”应读qiǎo。 答案:D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节课,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见所发资料书)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① ② ③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再别康桥》教案完美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3、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后拜见了哲学家卢梭,去剑桥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发起“新月社”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同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并与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京《晨报》的副主编、《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来到剑桥访友,可谁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地等着他。11朋乘船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1931年11月,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遇大雾,飞机出事遇难。年仅35岁。对于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 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 学号: 20092101102 指导教师:龙瀛老师 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 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 (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 ——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 (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 (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 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 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 (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 1、音乐美 (10) 2、建筑美 (11) 3、绘画美 (11) 4、语言美 (11) 三、结语 (12) 四、注释 (13)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 引言 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2020.03 1,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2,(2005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 C.静谧猕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 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具体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第二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 2.感知《再别康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3.领悟本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轮盘》等。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最新整理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最新整理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从而爱上诗歌。 教学重点 1、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培养写诗的观点。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作者将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将自己告别剑桥的淡淡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 ..(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 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 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 解析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 执笔,信手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 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汪 凯

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汪凯 汪凯">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汪凯心海中的孤雁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这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 二、朗读: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好,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tu)圮(p),太息,彳(ch)亍(ch)。(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景、物、人、事,要具体可感。)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 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生我喜欢《雨巷》。 师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理想的主义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四、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1.正音,正字河畔(pagrave;n) 青荇(xigrave;ng) 长蒿(gāo) 漫溯(sugrave;)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agrave;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

雨巷和再别康桥

诗两首(教案) 雨巷戴望舒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二、诗人“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

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整体感知,正字音 (1)了解字词读音和意思。 (2)听朗读带,正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低沉、伤感、朦胧,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 四、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姑娘、“我”。 2、具体意象解读 1)雨巷(悠长寂寥)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颓圮)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 大家见过油纸伞吗?当年《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在断桥上拿的那把伞就是油纸伞。在这首诗中,如果我们把油纸伞换为雨伞或阳伞好吗? 不好。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丁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暮春、寂寥的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撑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销魂的形象。 4)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那我们再来看看几首古典诗词,了解一下丁香在古人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