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位置评课稿

认识位置评课稿

认识位置评课稿
认识位置评课稿

青岛版《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评课稿

潍城区永安路小学王俊霞

一、前置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教学内容里的“上下、前后、左右”这3个方位正好对应这三维空间的的3个方向,所以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准确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在学生方面,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二、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三、环节点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板书:有趣的游戏)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一只左手,一只右手,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这个小游戏需要这对好朋友来帮忙,那么游戏到底怎么玩呢?

师:老师需要一位同学来帮老师一下,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游戏演示给同学看,谁愿意?

师:(师边说口令边摇手,生根据教师的口令迅速反应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想玩吗?同位两人来比赛,先剪刀石头布,赢得一方说口令,输的一方跟学。(同位一起玩这个小游戏)

师:停!现在老师来说口令,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做,你有赢得信心吗?(师说口令,生跟老师口令做动作)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做游戏时,上下,前后(板书)做的都没有问题,只有老师说左右时,有的同学就出现错误啦,看来左右还分不清,不过没关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肯定就能分清左右啦。那么现在咱们来学新知识吧?

点评: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既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1、身体中的左和右

师:左手和右手这对好朋友不仅能帮我们做游戏,它们还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呢。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呢?

生:写字,举手……

师:用左手做什么呢?

师:你看,左手和右手的作用可真不小,同学们再看看你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

生:边指边说(耳朵,肩膀,眼睛,腿,脚)

师:我们身体中藏着这么多对好朋友,你都能分清楚他们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2、教室中的左和右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分清我们身体中的左和右啦。接下来,老师详情善于观察的同学们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和右。

生:上下楼梯靠右走,行人汽车右行,汽车方向盘在左面。

师:在生活中我们用到了左和右,我们的眼睛,耳朵,腿也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来一起看,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描述他们的位置吗?

生:小明在小红的左面,小红在小明的右面师:有的同学说小明在左面,对吗?(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位置时,应说谁在谁的左面或右面)

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描述一下我们班里的同学的位置。(选两名学生,让同学描述)

师:说的真棒。老师要换个问题,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左面和右面的同学吗?谁能把你前后左右四名同学介绍给大家?(我左面的同学叫……我右面的同学叫……)

点评: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后,先让学生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教室里的左右”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师:这些问题都没有难倒大家,你们太聪明啦。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老师这里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答呢,你们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师:现在我需要用到数学书,练习本,橡皮,铅笔,文具盒。把数学书摆在你的正中间,橡皮放在书的左面,铅笔放在书的右面,练习本摆在书的上面,文具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摆的对不对。生听老师口令,摆学具。

师:摆在最左面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练习本的位置在哪里?

生:回答问题,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为什么是同一本练习本,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上,还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下呢?

生:应该说练习本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体验位置的相对性)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所以当完成数学知识的认知时,教师一定要把数学放归生活。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区分身体和周围的左右了,然后老师接着又设计了一个摆文具的练习题,充分加深了了左右的认识。(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师:看,森林里要开运动会啦,小动物非常高兴,正在排队报名呢。几只小动物在排队的时候也没闲着,他们给我们出了几道难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四、总评

从教与学的方式来看,教师注重了三多:活动多、表述多、体验多,三小:小步子、小活动、小体验,充分尊重了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三多、三少中,小步子认知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正迁移,小活动中充分观察、分析,小体验中充分表述交流,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知识模型的建构,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对于各种数学能力的评价,我们有对小组、个人的即时性评价记录,有对小组、个人的阶段性评价记录,今天在现场我们展示的小组及时性评价。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活动的课堂更精彩。”

人教新课标版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本组张振中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的结构合理,教学层次比较清晰,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

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这节练习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很好的巩固了对这几种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张老师才工作不久,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应该说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吧。但在课堂教学应用与教学机智方面还存在稚嫩的方面。比如: 1、教师的语言太多,语速太快,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走教案的感觉。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语速要慢,吐字清晰,适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从搭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8和9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

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认识面积》评课稿1

《认识面积》评课稿 海宁路小学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0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两个含义与“0”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硬币、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秋天到了,树上结满了又大又好吃的苹果,想不想尝尝?只要算对苹果上的题目,苹果就摘下来送给你。 计算完毕后提问:树上还有几个苹果?用几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去认识0。(板书课题:0) 创设生活情景,探究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1、出示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猴妈妈给小猴准备了2个桃,用数字几来表示?它吃了一个桃,盘子里剩下1个桃,用数字几来表示?桃真甜,它忍不住又吃了一个,这时盘子里一个桃也没有了。用数字几来表示? 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0”表示什么?(没有)(板书:没有) 2、“猜硬币”游戏 通过小猴吃桃我们初步认识了数字0,现在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请各位同学认真听。(教师轻摇装有硬币的盒子,发出声响,学生猜师:先听听盒子里有没有? 生: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有声音

师:既然有就请大家猜猜看里头有几个呢? 生:2枚 生:1枚 …… 师:盒子里到底有几枚硬币,用几来表示呢?我们打开看一看。(教师到出盒中的硬币,放在手心) 生:2枚,用2来表示 师:再来猜猜看盒子里到底有几枚硬币,用几来表示呢?我们打开看一看。(教师到出盒中的硬币,放在手心) 生:一枚,用数字1表示。 师:现在呢?再猜猜看。(教师使劲摇动盒子,听不到任何声音。学生私下猜测) 师:还有没有声音? 生:没有 生:我认为用0表示 师:打开盒子向外倒。真的一个也没有。是0个 师:同学们猜的真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用0来表示,表示一个也没有。 3、拍手游戏 看数字拍手,游戏规则,出示数字,相应的拍手。 (二)0表示起点 1、学习0表示起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也没有就用数字 0 表示,那请问同学们小组讨论在生活中见到过数字0呢?(比如说遥控器上有没有呢?大家想一想;手机上有没有?大家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了,再看看你的周围,在我们的学习用品中有没有悄悄的藏了数字0呢?)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把尺子,请看电脑,请大家观察一下直尺,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直尺图) 师:直尺上的0在哪里?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小结: 0不但能表示没有,还能表示起点。(板书) 师:请你读一读尺上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师: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0”开始,往后数越来越大,离“0”越来越远。3、“排排队”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请学生带上数字卡片,上台完成排队游戏。 4、教师小结:0排在最前面,表示起点,所以呀,我们的小朋友数字0不仅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1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1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塔泥小学许媛沁)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 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 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10这个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使学生掌握10的写法。 4、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一套、点子图、小棒。 三、说学生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 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烂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详尽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佳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例外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详尽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盛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

认识角的评课

一、成功之处: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1、课的开始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新课,再由老师的一句“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平面图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揭示出课题。 2、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4、教师教态自然亲切,不做作。在合适地时机对学生加以指导,能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 1、“让学生找物体上的角“这个环节,由于物体是立体的, 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指出是××面上的角。应注重叙述语言的规范,突出角是一个平面图形。 2、比较钟面上角的大小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判断出大小外,应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这里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思维的多样性。 3、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剪去长方形上的一个角,看看剩下的图形里有几个角。但是自始至终教师没有让学生动动手,只是让学生凭空想象,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该动手的地方还是要动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直观地找到答案。 一、详评《角的认识》 郏教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各部分知识点的衔接自然、流畅。课堂上师生交流融洽,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郏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时能对学生于新知会产生的错误认识作出正确的预设,并根据自己的思路重组了教学内容,上出了一堂非常个性化的课。 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0的认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本课可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0的认识,第二课时完成有关0的加减法,今天,我准备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课标 “0 的认识”是在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的内容。属于数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提到要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对于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来讲在认识了1~5的数后认识0 ,则意味着要在学生的脑中形成自然数的意义和初步的数字顺序。为以后认识更多的数建立基础。 二、说教材 0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广泛地接触过0,具有0的初步认识。教案时在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数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我们组制定了以下教案目标:(一)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 2、能力目标: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探究交流品质。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三、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5各数,而且都是用数的方法来认识的,对于学生来讲0不是完全陌生的,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广泛的接触0,具有对0的初步认识。对0表示没有也有一些直接感受,因此,在教案中我们决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给与他们充分、足够的感受、体验的时间和机会。另外,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在幼儿园里随意走动,讲话,吃东西的习惯一下还没有改掉,因此,本节课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做好组织教案。 四、说教法 鉴于以上的选择目标定位,本课设计时基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拓展拓展学生思路,并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案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案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案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讲授“猴子吃桃”时用课件出示吃的过程,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猜硬币的教案环节。 3、采用口头表扬,学生鼓励,实物奖励等方式组织课堂教案。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

“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认识角》评课稿

《认识角》评课稿 禅堂中心学校吕雅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李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李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李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

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三、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 李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一、在“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以上是我对李老师《认识角》一课课堂教学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学相长,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们通过对此课的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0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0的认识》说课稿 郝渠小学徐静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页《0的认识》。今天,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说教材 0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广泛地接触过0,具有0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力求在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数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5各数,而且都是用数的方法来认识的,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广泛的接触0,具有对0的初步认识。对0表示没有也有一些直接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给与他们充分、足够的感受、体验的时间和机会。另外,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上课随意走动、讲话的习惯一下还没有改掉,因此,本节课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做好组织教学。 三、说教法 鉴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以兔宝宝采蘑菇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兔子拔萝卜、观察直尺的教学环节。 3、采用口头表扬,学生鼓励,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讲述: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到野外去采蘑菇,我们 来看看,它们分别采了多少个蘑菇。 1、教学例1。(出示例1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李老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李老师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听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李老师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李老师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通过本节课,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准确体验0认识0,掌握0的写法. 2.通过直尺图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3.使学生初次感知0的含义,正确地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0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盒、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1.出示小猴正准备吃盘子里的2个桃子的投影片. 投影片上有一只猴子,一个盘子放了两个桃子.(板书:2) 小猴正准备干什么?(小猴正准备吃桃子.) 2.出示小猴吃了一个桃子的投影片. 图上小猴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小猴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还剩1个桃子.(板书:1) 3.出示小猴吃桃的第三幅影片. 小猴又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小猴又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了.(有的学生会说吃了0个桃子.) 教师小结: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这个数字读作“0”,“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了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您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讨论,看谁说得最好. 讨论后,指明4~5人说说. 二、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直尺.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还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直尺放大图. 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角的认识》精品优秀说课稿

《角的认识》精品优秀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长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单元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做准备,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在线段的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基于上述设想,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在低提级已经视频认识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重点放在射线知识的构建上。知识不能靠传递,只能靠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构建。新知的构建必须有效的联系旧知,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学射线相对比较抽象,没有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演示,此时,我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了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发挥学生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的处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想象可以射的很远很远,从而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再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线,画射线,加深对射线的理解,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学习直线直接从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体会直线的特点,由于有了射线做基础,学生对学习直线自然轻松了许多。 二、质疑讨论,深化理解。 “学习了三种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质疑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权和独立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堡上巷小学二年级数学组张彩云本周二我第一次听了孙翠娥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孙老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新”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孙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小棒做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孙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 四、教师言行中渗透着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

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