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实验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一、热板法

【目的】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材料】

动物:昆明鼠,♀

仪器:恒温水浴1台,大烧杯1只,温度计1支,秒表1只,1ml注射器2支,

药物:0.1%盐酸吗啡,生理盐水

【方法】

取雌性小白鼠数只,测定每只鼠痛反应时间,挑选合格者2只供实验用。将恒温水浴加热并调节到55℃,其内放入大烧杯并固定之(或用热板),预热3分钟后将小白鼠投入烧杯底,立即记录投入时间。小鼠足部受热刺激产生痛反应,以小鼠舐后爪为痛反应指标,用秒表测定其痛反应时间。自小鼠投入烧杯底至舐后爪时间即为痛反应时间(痛阈),以秒计算。一旦出现舐后爪立即取出小鼠,以免烫伤。5分钟后再测一次,如两次痛反应时间均在10~30秒内者为合格鼠,取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正常痛阈。不合格的鼠弃去不用。

取合格鼠2只,称重标记,甲、乙两鼠分别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0.1mg/10g及生理盐水0.1mg/10g。注射后15、30分钟各测一次痛反应时间,如60秒内无痛反应则取出,以60秒计算,算出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平均值。痛阈明显延长或痛阈提高百分率明显为药物镇痛作用的指征。

【结果】

鼠号体重药物正常痛阈给药后痛阈

1次2次均值15分30分均值%

甲0.1%盐酸吗啡

0.1mg/10g

乙生理盐水

0.1mg/10g

给药后痛阈均值-给药后痛阈均值

痛阈提高百分率=×100%

给药前痛阈均值

如上式中的分子为负数,则以零计算

【注意事项】

1、雄性小鼠阴囊易接触烧杯底或热板,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计算正常痛阈和给药后痛阈拟统计全实验室结果。

3、室温以15~20℃为宜。

二、化学刺激法(扭体法)

【目的】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材料】

动物:昆明鼠(28~32g),雌雄兼用

仪器:秒表1只,大烧杯3只,1ml 注射器4支

药物:0.1%盐酸吗啡,生理盐水,0.6%醋酸溶液。

【方法】

化学物质刺激腹膜引起持久的痛反应。使小白鼠出现“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收缩内凹,后肢伸展,躯体扭曲,臀部抬高。取称重的小白鼠4只,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只。甲、乙两组分别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0.1mg/10g和生理盐水0.1mg/10g。注射后20分钟,各鼠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ml/只,记录15分钟内各组中发生“扭体”反应的动物数,以不出现“扭体”反应为药物镇痛的指征。

【结果】

组别药物扭体反应无扭体反应镇痛

鼠数鼠数百分率%

甲0.1%盐酸吗啡

0.1mg/10g

乙生理盐水

0.1mg/10g

统计全实验室结果,计算各药镇痛百分率

实验组无扭体反应鼠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鼠数

药物镇痛%=×100%

对照组无扭体反应鼠数

【注意事项】

1、醋酸需临用时配制

2、小鼠体重轻,“扭体”反应出现率低。

3、室温以20℃为宜。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原则教学内容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1)本类药物中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双氯芬酸等解热作用较好;对炎症导致的疼痛,其以吲哚美辛、双氯芬酸、氯芬那酸较好;对抗风湿,以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吲哚美辛较强。另解热镇痛药常与组胺拮抗剂、中枢镇静药、镇咳药、抗病毒药等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的对症治疗。 (2)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可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应引以重视。鉴于发热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因此本类药物仅适用于热度很高或持续发热时间较长的患者。此类药物还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几乎无效。但由于它只对疼痛的症状有治疗作用,不能解除疼痛的致病原因,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合并症的发生,故不宜长期服用。 (3)应当指出的是,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人体内的吞嗜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但另一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影响休息,甚至可引起惊厥,年老者、体弱者在高热骤然降下时,有可能引起虚脱。故在应用本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量,并注意间隔一定的时间(4~6h),同时在解热时,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

(4)为避免药品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有上消化道出血和(或)穿孔病史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对有特异体质者,使用后可能发生皮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反应,应当慎用。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应当慎用或不用。 (5)如患者对本类药物或其中成分之一有过敏史时,不宜再使用其他同类解热镇痛药,因为这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6)此类药物用于解热一般限定服用3d,用于止痛限定服用5d,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得长期服用。 (7)使用本类药物时,不宜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同时为了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尽量在餐后服用。 (8)本类药物中仅限复方制剂的活性成分,有些毒性较大,如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非那西丁可损害肾功能,严重者可导致肾脏乳头坏死,长期使用也可诱发成瘾性;为此,虽《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限定仅作为复方制剂并限定剂量,但其复方制剂目前在广泛使用,对其毒性不可忽视,不可随意滥用。 (9)吲哚美辛虽解热镇痛作用强,但口服后所致的不良反应较重,常见为头痛,发生率约为21%~50%,其次为恶心、胃烧灼感、胃痛、消化不良等反应;双氯芬酸有导致骨髓抑制的可能。基于安全的考虑,《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暂限定作为局部外用。布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 一、实验目的:1、学习甩尾法实验模型的制作。2、观察盐酸哌替啶和安乃近的镇痛作用。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3只小鼠 2、器材与药品:水浴锅(55℃)、天平、鼠笼、小鼠固定器、注射器(1ml)3支、注射针头、秒表、0.4%盐酸哌替啶溶液、3%安乃近溶液、生理盐水、0.5%苦味酸溶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筛选实验动物将小鼠装入小鼠固定器,暴露鼠尾,将鼠尾浸水浴锅1/3处,观察小鼠甩尾动作,记录出现甩尾动作的时间作为小鼠的疼痛阈值。选出3只小鼠在6s内出现甩尾动作的小鼠供实验用。 2、动物分组及给药将选出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及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称重编号。将小鼠装入鼠笼,暴露并抓住鼠尾,测量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给药实验组1小鼠称重:28g,腹腔注射盐酸哌替啶0.28ml,实验组2小鼠称重30g,腹腔注射安乃近溶液0.3ml,对照组小鼠称重22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2ml。并于注射后5、15、30min分别再次测定小鼠痛阈值。 3、记录、整理实验数据

痛阈改变百分率=用药前平均痛阈值 用药前痛阈值用药后痛阈值-×100% 四、实验结果 盐酸哌替啶、安乃近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 给药前痛阈值 (s ) 5min 给药后痛阈值15min 30min 实验组1 4″ 6″42 2″82 19″29 实验组2 4″ 4″70 3″6 4″4 对照组 2″ 2″79 2″79 3″ 29 五、讨论与分析 镇痛药的原理:各种伤害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达到大脑皮层感觉区而引起疼痛,中枢性镇痛药如吗啡等

和外周性镇痛药如水杨酸等,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和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1、盐酸哌替啶的作用机制: 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的人工合成,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作用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作用和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到1/8。 其作用机理为: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细胞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阻断神经冲动传递。 2、安乃近的作用机制:安乃近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引起的痛觉敏感性降低。 3、数据分析: ①实验组1注射盐酸哌替啶后给药后的痛阈值呈“V”字形变化。但平均痛阈值增大,异常数据:15min后小鼠的痛阈值下降,推测可能是时间测量有误差。 ②实验组2注射安乃近后小鼠平均痛阈值改变不大,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鼠挣扎过度出现脱针现象,推测药物未注入小鼠体内。 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小鼠平均痛阈值无明显变化。 六、总结:参考其他组实验数据比较后得出:哌替啶、安乃近均有

第四章循环系统药物

第四章循环系统药物 一、单项选择题 1)非选择性 -受体阻滞剂Propranolol的化学名是 A. 1-异丙氨基-3-[对-(2-甲氧基乙基)苯氧基]-2-丙醇 B. 1-(2,6-二甲基苯氧基)-2-丙胺 C. 1-异丙氨基-3-(1-萘氧基)-2-丙醇 D. 1,2,3-丙三醇三硝酸酯 E. 2,2-二甲基-5-(2,5-二甲苯基氧基)戊酸 2)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的药物是 A. H N O N N B. H N O O O NO2 O C. D. O OH O E. O O I I O N 3)Warfarin Sodium在临床上主要用于: A. 抗高血压 B. 降血脂 C. 心力衰竭 D. 抗凝血 E. 胃溃疡 4)下列哪个属于Vaughan Williams抗心律失常药分类法中第Ⅲ类的药物: A. 盐酸胺碘酮 B. 盐酸美西律 C. 盐酸地尔硫★ D. 硫酸奎尼丁 E. 洛伐他汀 5)属于AngⅡ受体拮抗剂是: A. Clofibrate B. Lovastatin

C. Digoxin D. Nitroglycerin E. Losartan 6)哪个药物的稀水溶液能产生蓝色荧光: A. 硫酸奎尼丁 B. 盐酸美西律 C. 卡托普利 D. 华法林钠 E. 利血平 7)口服吸收慢,起效慢,半衰期长,易发生蓄积中毒的药物是: A. 甲基多巴 B. 氯沙坦 C. 利多卡因 D. 盐酸胺碘酮 E. 硝苯地平 8)盐酸美西律属于()类钠通道阻滞剂。 A. Ⅰa B. Ⅰb C. Ⅰc D. Ⅰd E. 上述答案都不对 9)属于非联苯四唑类的AngⅡ受体拮抗剂是: A. 依普沙坦 B. 氯沙坦 C. 坎地沙坦 D. 厄贝沙坦 E. 缬沙坦 10)下列他汀类调血脂药中,哪一个不属于2-甲基丁酸萘酯衍生物? A. 美伐他汀 B. 辛伐他汀 C. 洛伐他汀 D. 普伐他汀 E. 阿托伐他汀 11)尼群地平主要被用于治疗 A.高血脂病 B.高血压病 C.慢性肌力衰竭 D.心绞痛 E.抗心律失常 12)根据临床应用,心血管系统药物可分为哪几类 A.降血脂药、强心药、镇痛药、抗心律失常药 B.抗心律失常药、降血脂药、强心药、利尿药

镇痛药比较

吗啡(morphine)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口服给药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皮下、肌内注射吸收较好。 1.中枢神经系统: 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及抑制呼吸、缩瞳、催吐等作用。其镇痛作用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和立体结构特异性,符合与受体结合药物的特点。研究证实,吗啡可激动不同脑区阿片受体的不同亚型,呈现多种药理效应。 (1)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类疼痛都有效。其镇静与欣快感可消除由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镇痛机理系药物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形成突触前抑制,减少递质(包括P物质)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发挥镇痛作用。 (2)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并可抑制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3)镇咳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4)吗啡可使瞳孔极度缩小,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吗啡可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产生止泻及致便秘作用;也可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提高胆囊内压而导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心血管系统吗啡作用于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该作用部分地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吗啡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可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 4.其他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尚能收缩支气管。 吗啡的临床用途有①各种急性锐痛、癌症剧痛、对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以用。②心源性哮喘吗啡配合应用强心甙、吸氧等措施,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其机理是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其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③阿片酊等制剂可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道的影响可引起相应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等。连续反复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此时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常迫使成瘾者不择手段的去获得这类药物,危害极大。应按国家颁布的《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严格管 理。吗啡能通过胎盘或乳汁抑制胎儿或新生儿呼吸,同时能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而延长产程,故禁用于分娩止痛及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患者,颅脑外伤及肝功能严重减退者亦禁用。 可待因(codeine)其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2,镇咳作用为其1/4,成瘾性也弱于吗啡。常用于缓解中等程度疼痛,也作为中枢性镇咳药应用。 哌替啶(pethidine),又名度冷丁(dolantin)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与吗啡相似,但镇咳作用弱,且维持时间短。也有扩张外周血管及脑血管的作用。对平滑肌的影响与吗啡有所不同,不引起便秘,也无止泻作用;不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故不延缓产程。临床用途为:(1)各种剧痛,可用于分娩止痛,但临产前2~4小时内不宜用,以防抑制新生儿呼吸;治疗胆绞痛时,需合用阿托品。(2)麻醉前给药(3)人工冬眠(4)心源性哮喘。 阿法罗定镇痛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主要用于小手术止痛及泌尿外科器械检查。 芬太尼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0倍,用量小,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可用于各种剧痛。与全麻药或局麻药合用,可减少麻醉药用量。外科小手术时,与氟哌啶醇合用有安定镇痛作用。本药成瘾性较小。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国家基本药物合理应用考试试题答案

国家基本药物合理应用考试试题答案(2014) 选择题 1.()的适应证是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A A. 秋水仙碱 B. 别嘌醇 C. 吲哚美辛 D. 双氯芬酸钠 2.胃食管反流病初始治疗首选() B A.多潘立酮 B.奥美拉唑 C.甲氧氯普胺 D.复方氢氧化铝 3.大便培养出()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 C A.绿脓杆菌 B.大肠杆菌 C.志贺菌 D.军团菌 4.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错误的是() B A.应足量、足疗程治疗

B.遵循联合用药原则 C.治疗采取剂量逐步递增的原则 D.减药宜慢 5.踝关节扭伤可使用弹力绷带、石膏或支具固定踝关节()周,有利于韧带的修复 C A.5~7 B.3~5 C.2~3 D.1~2 6.以下哪项不属于吡喹酮常见的不良反应() A A.听力下降 B.恶心、腹痛 C.乏力 D.头昏、头痛 7.口服大剂量叶酸可以影响微量元素( )的吸收 D A.钙 B.铁 C.硒 D.锌 8.()用于慢性迁延型肝炎伴谷丙转氨酶升高者;也可用于化学毒物、药物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者 D

A. 精氨酸 B.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 C. 熊去氧胆酸 D. 联苯双酯 9.腹膜透析液的禁忌证不包括() D A. 广泛肠粘连及肠梗阻 B. 腹部皮肤广泛感染 C. 高分解代谢者 D. 顽固性水肿 10.下列()情况应慎用巯嘌呤 A A.出现相应的严重感染或明显的出血倾向 B.绒毛膜上皮癌 C.恶性葡萄胎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1.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D A.注射局部红肿浸润轻 B.一过性发热反应

芬太尼类药物比较(1)

芬太尼族类镇痛药物比较 芬太尼族类镇痛药能激活μ型阿片受体,作用强度大大高于吗啡。芬太尼效价为吗啡的100倍,而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效价比为1:12和1:1.2。芬太尼族类镇痛药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μ1型受体介导的,但同时也会激活部分μ2型受体和δ受体,后两者被认为主要涉及到对呼吸动力的抑制作用。 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是目前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作用强度为吗啡的60~80倍。由于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强,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也易从脑重新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和脂肪组织。单次注射的作用时间短暂,与其再分布无关。如反复多次注射,则可产生蓄积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延长。注药后20-90min血药浓度可出现第二个较低的峰值。因此芬太尼如反复注射或大剂量注射,可在用药后3-4h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临床上极应引起警惕。 舒芬太尼:镇痛比芬太尼更强,安全范围广。舒芬太尼对μ-受体的亲合力比芬太尼强7~10倍。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好几倍,而且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可同时保证足够的心肌氧供应。静脉给药后几分钟内就能发挥最大的药效,药理学研究结果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心血管的稳定性,脑电图反应与芬太尼类同,同时不存在免疫抑制、溶血或组胺释放等不良反应。舒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引起胸壁僵硬的作用也相似,

只是持续时间较芬太尼长。但是另一方面,舒芬太尼的时量相关半衰期与芬太尼相比下降了7倍,因此也减少了蓄积的危险性。舒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时间短于镇痛时间,复苏时间也短于芬太尼。

瑞芬太尼:是纯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清除半衰期仅6min,是超短时,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等优点,适用于持续静脉输注。较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等短小手术领域中的应用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及其副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盐酸瑞芬太尼剂量高达30μg/kg静脉注射(1分钟内注射完毕)不会引起血浆组胺浓度的升高。瑞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停药后恢复更快,停止输注后3-5min恢复自主呼吸。也可引起肌僵硬,但发生率较低。 芬太尼注射液(国家基药)、舒芬太尼(农保目录)、瑞芬太尼(目录外)都可用于复合全身麻醉、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心血管“快通道”麻醉、门诊/日间手术麻醉(内窥镜检查、非住院手术麻醉)、术后镇痛等。舒芬太尼由于其心血管作用更为稳定,尤其适合心血管麻醉。瑞芬太尼药物消除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肝肾功能不全者可选用瑞芬太尼。瑞芬太尼虽然安全系数较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高、剂量易控制,但三者作用机理相同,药效相似,是可以替代使用的。另外,芬太尼的常规用量为3-5支,合计金额为14.18-23.64元;舒芬太尼的常规用量为2支,合计金额为100.35元;瑞芬太尼的常规用量为1-2支,合计金额为101.2-202.4元,由此可见三者中芬太尼的性价比最高。我院主要手术有胆囊手术、阑尾手术、疝气手术、剖宫产手术等,芬太尼可以满足我院大部分手术麻醉要求。临床可以根据病人的经济状

麻醉药品合理使用试题

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考试试题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精神药品按依赖性分成第一类和第二类,以下第一类精神药品为:()A、咖啡因 B、曲马多 C、安定 D、利眠宁 3.癌痛治疗不理想的原因是:() A.医务人员普遍具有癌性镇痛知识,但病人怕吗啡成瘾 B.病人积极报告疼痛病史,认为癌性疼痛完全能控制 C.许多医生对癌性疼痛评估不足,缺乏相关知识 D.医药管理部门已经不对吗啡药品进行严格管理,癌症病人的吗啡处方量不需限制 4.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对疼痛的估计(包括性质和程度)应该以病人描述为主 B.对疼痛的估计应该由医生根据临床判断 C.癌症病人合并的抑郁情绪不会加重癌性疼痛 D.尽管癌性疼痛的原因有多种,但在一个病人身上仅具备一种疼痛原因 E.对同样严重程度的肺癌患者,他们所经历的癌痛程度应该是一样的 5.癌症病人使用麻醉药品控、缓制剂时,每张处方量不得超过常用量为()。 A、10天 B、5天 C、7天 D、15天 6.疼痛评佑原则中不正确的描述是:() A.首先,医生应相信病人的主述 B.病人陈述、医生引导、家属帮助三者结合 C.查体要注意神经、肌肉体征 D.患者精神状态不在癌痛评估的范畴 E.评估包括促发因素、疼痛强度、持续时间、部位、缓解因素、加重因素等8.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遵守四个基本原则中错误的描述是() A.按阶梯逐级给药 B.按需给药 C.口服制剂首选 D.用药个体化 9. WHO 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不正确的描述是() A.遵守2个基本原则 B.已经向全球推荐 C.可以使 90%癌症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D.具有简单、有效、合理的特点 12.阿片类镇痛剂的特点有() A.杜冷丁适用于慢性癌性疼痛治疗 B.美菲康应每4小时服一次 C.吗啡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较差,因此需不断增加剂量 D.吗啡有短效和缓释2种口服剂型,选择任一种均可 E.芬太尼贴剂起效快 13.吗啡给药的不正确方法是()

镇痛药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 有镇痛、解热作用 B 有镇痛、抗炎作用 C 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 口服不吸收 B 片剂不稳定 C 易被肠道破坏 D 首关消除明显 E 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 迷走神经背核 B 延脑的孤束核 C 中脑盖前核 D 导水管周围灰 E 蓝斑核 4、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 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 作用于蓝斑核 张力的敏感区 D 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C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 2 E 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5、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 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 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 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 作用于蓝斑核 E 作用于边缘系统 6、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吗啡 B 喷他佐辛 C 芬太尼 D 美沙酮 E 可待因

7、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 无便秘作用 B 呼吸抑制作用轻 C 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 成瘾性较吗啡轻 E 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8、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 阿托品 B 哌替啶 C 氯丙嗪+阿托品 D 哌替啶+阿托品 E 阿司匹林+阿托品. 9、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 肾上腺素 B 沙丁胺醇 C 地塞米松 D 格列齐特 E 吗啡 10、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 黑质-纹状体通路 D 脑干网状结构 E 大脑边缘系统 11、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 神经痛 C 脑外伤疼痛 D 分娩止痛 E 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2、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阿片类镇痛药无极量限制:晚期癌症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的耐受程度决定用药剂量,但应注意监控不良反应。 WHO推荐:使用控(缓)释制剂,可同时使用即释麻醉药品,以缓解病人的爆发痛。口服给药、按时、按阶梯、剂量个体化、注意具体细节。 ◆阿片类药物首次剂量滴定原则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换算 ◆阿片类药物维持使用的原则 ◆阿片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原则 --NSAIDs、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双膦酸盐等 癌痛治疗不推荐使用度冷丁 度冷丁的止痛强度仅为吗啡的1/10。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且毒性作用较原形更强。主要采用注射途径给药,这种给药途径使药物较快在脑内达到高浓度,比较容易逾越镇痛浓度直达引起欣快感浓度,增加用药上瘾的危险性。用于术后或爆发痛的治疗,对于慢性疼痛不推荐。 病历要求 ◆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 类精神药品的,首诊医师应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病历,要求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历中应当留存下列材料复印件: 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 证明文件;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证明文件。-《处方管理法》21条 ◆要求长期使用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 痛患者,每3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处方管理法》27条 ◆医师开具麻醉、一精药品处方时在病历中记录。-《管理规定》第18条 ◆除需长期使用麻醉和一精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 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处方管理办法22条

试验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实验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一、热板法 【目的】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材料】 动物:昆明鼠,♀ 仪器:恒温水浴1台,大烧杯1只,温度计1支,秒表1只,1ml注射器2支, 药物:0.1%盐酸吗啡,生理盐水 【方法】 取雌性小白鼠数只,测定每只鼠痛反应时间,挑选合格者2只供实验用。将恒温水浴加热并调节到55℃,其内放入大烧杯并固定之(或用热板),预热3分钟后将小白鼠投入烧杯底,立即记录投入时间。小鼠足部受热刺激产生痛反应,以小鼠舐后爪为痛反应指标,用秒表测定其痛反应时间。自小鼠投入烧杯底至舐后爪时间即为痛反应时间(痛阈),以秒计算。一旦出现舐后爪立即取出小鼠,以免烫伤。5分钟后再测一次,如两次痛反应时间均在10~30秒内者为合格鼠,取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正常痛阈。不合格的鼠弃去不用。 取合格鼠2只,称重标记,甲、乙两鼠分别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0.1mg/10g及生理盐水0.1mg/10g。注射后15、30分钟各测一次痛反应时间,如60秒内无痛反应则取出,以60秒计算,算出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平均值。痛阈明显延长或痛阈提高百分率明显为药物镇痛作用的指征。 【结果】 鼠号体重药物正常痛阈给药后痛阈 1次2次均值15分30分均值% 甲0.1%盐酸吗啡 0.1mg/10g 乙生理盐水 0.1mg/10g 给药后痛阈均值-给药后痛阈均值 痛阈提高百分率=×100% 给药前痛阈均值 如上式中的分子为负数,则以零计算 【注意事项】 1、雄性小鼠阴囊易接触烧杯底或热板,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计算正常痛阈和给药后痛阈拟统计全实验室结果。 3、室温以15~20℃为宜。 二、化学刺激法(扭体法) 【目的】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材料】 动物:昆明鼠(28~32g),雌雄兼用

(甲组)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比较实验报告

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比较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2、学习药物镇痛作用的筛选方法(扭体法)。 二、实验原理 由于腹膜有广泛的感觉神经分布,某些化学物质(如冰醋酸等)注入小鼠腹腔内可刺激脏层和壁层腹膜,引起深部、大面积且持久的疼痛,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两侧内凹、躯体扭曲、后肢伸展和臀部高起等行为反应,统称为扭体反应。该反应在注射15min 内出现频率最高,故注射后15min内发生的扭体次数作为疼痛的定量指标。 三、实验仪器设备 电子天平、500ml烧杯、棉签、1ml注射器、鼠笼。0.2%哌替啶(度冷丁)生理盐水溶液、安痛定生理盐水溶液(取1ml安痛定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2.5ml)、0.7%冰醋酸溶液、生理盐水、碘酊、2%苦味酸溶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分组取体重相近同性别小鼠33只,分别称重、标记、随机分成3组,每组11只动物。均由腹腔注射给药,甲组给生理盐水0.1ml/10g,乙组给哌替啶0.1ml/10g,丙组给安痛定0.1ml/10g。30min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7%冰醋酸溶液0.1ml/10g。 2、观察扭体反应次数观察15min内小鼠是否出现扭体反应,并记录15min内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 3、计算受试药物镇痛百分率综合全实验室结果,求甲、乙、丙三组15min内出现的平均扭体反应次数,并计算两种受试药物镇痛百分率。将结果填入下表。 五、实验结果 小鼠镇痛指标记录 六、分析与讨论

1、比较哌替啶、安痛定药物的镇痛作用机理、特点并联系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分析有何不同? 答: 七、结论 1、度冷丁和安痛定两种药物都有镇痛作用。 2、度冷丁的镇痛效价大于安痛定。

第七章_巴比妥类药物题库

第七章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 一、选择题 (一)单选 相同知识点:结构与性质 1. 巴比妥类药物属于()。 A.镇静催眠药 B. 解热镇痛药 C. 麻醉药 D. 生物碱类 E. 抗生素类药答案:A 2.下列不属于巴比妥类药物性质的是()。 A.具有紫外吸收 B. 具有弱酸性 C. 具有氧化性 D. 能溶解于稀碱溶液 E. 可与铜吡啶试液形成配位化合物 答案:C 3. 巴比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A.氨基醚 B. 对氨基苯甲酸 C. 丙二酰脲 D. 对氨基苯磺酰胺 E. 吡喹酮 答案:C 4.苯巴比妥发生亚硝基化反应是因为分子中具有()。 A.胺基 B. 乙基 C. 酰脲 D. 甲基 E. 苯环 答案:E 5. 关于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同样的基本结构 B.C2位的氧可被硫取代 C. N1位与N3位可同时被取代 D. C5位可被苯环取代 E.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主要是5,5-取代巴比妥类药物 答案:C 6. 巴比妥类药物与碱共热,水解释放出氨基,是由于分子结构中具有()。 A.硫元素 B.丙烯基 C.苯取代 D.羰基 E.酰亚胺基团 答案:E 7. 巴比妥类药物是弱酸类药物是因为()。 A.在水中不溶解 B.在有机溶剂中溶解 C.有一定的熔点 D.在水溶液中发生二级电离 E.遇氧化剂环状结构不破裂 答案:D 8.吸光度用什么符号表示()。 A.n B.t C.A D. H E. D 答案:C 9. 巴比妥类药物在酸性溶液中的紫外吸收特征是()。 A.最大吸收峰为240nm B.无明显紫外吸收 C.最大吸收为255nm D. 最大吸收为304nm E. 最大吸收为287nm

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疼痛管理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且在快速康复外科中,多模式镇痛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单方药物镇痛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由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与弱/强阿片类镇痛药按固定比例组成的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是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等急慢性、中重度疼痛的重要药物。与单方相比,复方阿片类镇痛药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少、获取便捷、用药依从性好等优点被国内外专家广泛推荐。但临床应用中仍有潜在的安全性风险,且国内外关于复方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无法对复方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进行有效指导。为规范复方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国内疼痛科专家撰写了本共识。 二、常用组份及药理学性质 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主要由一种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氢可酮、羟考酮、曲马多)和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组成。组分不同导致联合作用机制、起效时间、作用时间、代谢途径等亦有所不同,复合使用后可起到协同镇痛、延长作用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效果。常用复方阿片类镇痛药组份和药理学性质见表1。

三、药物分述及临床应用 1. 洛芬待因:洛芬待因由布洛芬和磷酸可待因组成。布洛芬为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产生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可待因是中枢镇痛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作用,其与阿片受体亲和力较低,故镇痛效果弱于吗啡,其主要代谢产物为可待因-6-葡萄糖醛酸,是慢性非癌痛中度疼痛的一线用药。洛芬待因主要有两种剂型:(1)洛芬待因片:每片含布洛芬200mg和磷酸可待因1 2.5mg;(2)洛芬待因缓释片:每片含布洛芬200mg与磷酸可待因13mg。其主要适用于急慢性中度疼痛,尤其在骨关节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性疼痛治疗中具有优势,也可用于偏头痛和术后疼痛。对轻、中度癌痛治疗也有一定的适应证,较为适宜骨

几种镇痛药物在PCIA作用的初步比较

几种镇痛药物在PCIA作用的初步比较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麻醉科(710038) 赵晖杨永惠姚立农孙绪德柴伟* 患者自控全凭静脉术后镇痛(PCIA)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镇痛药物的选择上,各医疗单位却有着各种各样的方法。近年来丁丙诺菲、曲马多和氟比洛芬酯微球等药物,逐渐应用于国内医院的临床术后镇痛当中,我们对这几种镇痛药物在PCIA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观察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胸、腹部手术的患者92例,ASAⅠ~Ⅱ级,年龄18~63岁,其中男性59例,女性33例,术后均于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均23例)行PCIA术后镇痛,均采用奥美2300型电子泵,药液总量120ml,背景量2.5ml/hr,一次按压量0.5ml,间隔为15min。各组采用的PCIA药物配伍方案如下:A组:芬太尼1mg+氟呱啶5mg, B组:丁丙诺菲1.8mg+氟呱啶5mg, C组:曲马多50mg+芬太尼0.8mg+氟呱啶5mg, D组:芬太尼0.8mg+氟呱啶5mg,且于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微球50mg。 观察各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 AS)法评定镇痛效果: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5分为镇痛不良,所有术后随访观察均由麻醉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评定完成。采用第四军医大学统计学教研室SPLM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24小时PCIA过程内,所有4组患者循环系统监测指标平稳,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的表现,SpO2均在95%以上。 从PCIA术后24小时V AS评分来看(见表1):与A组(芬太尼)比较,B组(丁丙诺菲)无显著性差异;C组(曲马多+减量芬太尼)和D组(氟比洛芬酯微球+减量芬太尼)在术后8、12、24小时有显著性差异。 从不良反应上看(见表2):4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但C组稍高于其他三组。出现瘙痒A、C、D组各1例。A组有1例,C组、D组各有4例和6例患者要求可否增加PCIA剂量,但以上11位患者均认可疼痛并不严重;B组患者无此种情况出现。 表1 4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PCIA的V AS评分(x±s) 组别(n均=23) V AS评分 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 A 2.31±0.82 2.35±1.03 2.41±0.73 2.95±1.07 B 2.19±1.03 2.21±0.91 2.38±1.04 2.53±1.11 C 2.92±1.16 3.72±1.23* 4.15±0.89* 4.03±1.25* D 3.01±0.69* 4.31±1.16* 4.29±0.92* 4.73±1.27* 与A组比较* P<0.05

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哪些

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哪些? 鸦片类镇痛药是古老的止痛药,也是至今最有效的癌症止痛药。在目前所有的止痛方法中,鸦片类镇痛药是癌症止痛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对于癌症病人的中、重度疼痛,鸦片类药物是必不可少的。鸦片类药物的止痛作用超过其他任何非鸦片类止痛药。与非鸦片类止痛药相比较,鸦片类止痛药几乎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这些药物本身对胃、肠、肝、肾等重要脏器没有毒性作用。当病人的疼痛因为疾病的发展而加重时,可以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提高止痛效果,而其他止痛药有最高剂量的限制。不推荐使用有争议的鸦片类药物,这些药物包括杜冷丁,鸦片受体激动剂喷他佐辛、布托诺菲、纳布芬。杜冷丁的镇痛作用维持时间很短,而且在反复应用的情况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鸦片受体激动剂的止痛作用非常有限,并且可能产生不愉快的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幻觉等。 1、吗啡这是鸦片类止痛药的典型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强力止痛药,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这种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效果,对所有的疼痛都有效,对持续性钝痛比间断性锐痛和内脏疼痛效果好。此药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可改善病人的紧张情绪。同时,这种药物可抑制咳嗽中枢,具有一定的镇咳作用。长期应用可产生依懒性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成瘾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呼吸抑制,此药物可抑制呼吸中枢,因此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患者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对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可导致便秘和排尿困难。吗啡可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扩张脑血管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因此,患者存在脑转移、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使用时应该注意。 这种药物经口服、皮下注射或者肌内注射都可很好地吸收,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过肾脏排出,可通过胎盘对胎儿产生影响,也可少量经过乳汁排泄。但是,这种药物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半衰期短,因此止痛作用维持时间短,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缓释剂型,使作用的维持时间延长。 注意事项:该药可产生恶心、呕吐,在持续用药后会逐渐缓解,并且可使用止吐药物来控制。发生便秘时可用泻药。呼吸抑制、胃肠道排空延迟、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肺心病患者禁用。妊娠、哺乳期患者、儿童禁用。存在脑外伤、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在应用时应该慎重。 2、杜冷丁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止痛药,作用强度是吗啡的1/10,除了止痛作用以外,这种药物还有镇静、镇咳作用,有轻微的呼吸抑制作用。其反复应用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如震颤、精神错乱、癫痫发作。不良反应与吗啡基本相同,可有头痛、头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等,过量时会出现幻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注意不能与氯丙嗪合用。成瘾性比吗啡轻。 这种药物口服吸收不良,因此很少采用口服给药。皮下注射具有刺激性。因此,多数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在癌症的止痛中,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因为癌症病人多数需要

国家基本药物合理应用考试试题答案

精心整理 9.腹膜透析液的禁忌证不包括()D A.广泛肠粘连及肠梗阻

B.腹部皮肤广泛感染 C.高分解代谢者 D.顽固性水肿 10.下列()情况应慎用巯嘌呤A A.出现相应的严重感染或明显的出血倾向 B.绒毛膜上皮癌 C.恶性葡萄胎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1.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包括()D A.注射局部红肿浸润轻 B.一过性发热反应 C. D. 12. A. B. C. D. 13. D C.1 D.2 14. A.3 B.4 C.5 D.6 15. A.1 B.2 C.4 D.4 16. A.年青体壮者便秘时 B.月经期妇女 C.严重气质性病变引起的排便困难 D.严重的肠道憩窒 17.咪达唑仑的适应证不包括()D A.术前镇静 B.全麻醉诱导和维持 C.椎管内麻醉及局部麻醉时辅助用药 D.用于治疗失眠症 18.精神分裂症的病程标准,特征性症状在至少()以上的大部分时间内肯定存在A

C.15天 D.6个月 19.当白细胞低于()/L,应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并给予保护性隔离,升白细胞处理A A.3×109 B.5×109 C.6×109 D.4×109 20.生殖器疱疹第一次发作的治疗方案是阿昔洛韦()mg,口服,每天5次,连续7~10天或直至临床症状消退B A.100

34.()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B A.平板运动试验 B.冠状动脉造影 C.动态心电图 D.冠状动脉CT 35.以下哪项不属于头孢呋辛常见不良反应中的胃肠道反应() A.血栓性静脉炎 B.恶心 C.腹泻 D.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B.30 C.60 D.120 37.格列本脲的最大剂量为每天()mgA A.15 B.30 C.35 D.60 38.()禁用胶体果胶铋D A.慢性浅表性胃炎 B. C. D. 39.“ A. B. C. D. 40. A.2 C.0 D.-8 41. A. B. C. D. 42. A. B. C. D. 43 A. B.不可以 C.未做规定 D.视情况而定 44、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动态调整管理,不断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与结构比例,原则上几年调整一次?()C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45、哪些药品可以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A

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有镇痛、解热作用 B.有镇痛、抗炎作用 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口服不吸收 B.片剂不稳定 C.易被肠道破坏 D.首关消除明显 E.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导水管周围灰质 B.蓝斑核 C.延脑的孤束核 D.中脑盖前核 E.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迷走神经背核 B.延脑的孤束核 C.中脑盖前核 D.导水管周围灰 E.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作用于蓝斑核 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区 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作用于蓝斑核 E.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吗啡 B.喷他佐辛 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无便秘作用 B.呼吸抑制作用轻 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成瘾性较吗啡轻 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阿托品 B.哌替啶 C.氯丙嗪+阿托品 D.哌替啶+阿托品 E.阿司匹林+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肾上腺素 B.沙丁胺醇 C.地塞米松 D.格列齐特 E.吗啡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黑质-纹状体通路 D.脑干网状结构 E.大脑边缘系统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神经痛 C.脑外伤疼痛 D.分娩止痛 E.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壳核 B.大脑边缘系统 C.延脑苍白球 D.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E.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 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 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 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 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 15、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0倍的药物是:

第八章镇痛药

第八章镇痛药 第一节概论 一、镇痛药 镇痛药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减轻剧烈锐痛或钝痛的阿片样镇痛剂,它包括三大类: 1、吗啡及其衍生物:阿片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吗啡 2、合成镇痛药: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或结构简化发展的合成镇痛药。 3、内源性镇痛物质:体内存在的具有吗啡样镇痛作用的肽类物质。例如:脑啡肽,内 啡肽、强啡肽及其合成类似物。 它们通过与体内存在的阿片受体结合呈现镇痛及多种药理作用。本类多数药物连续反复应用,可产生耐药性并致成瘾,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危害极大。因此本类药物又称为麻醉性或成瘾性镇痛药,受国家颁布的《麻醉药物管理条例》管理。 二、疼痛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性反应。疼痛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如某些急腹症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病人体征和表现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疾病未确诊前慎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治。但是剧烈的疼痛如心肌梗死、癌症晚期及外伤等,不仅引起病人痛苦,还可引起生理功能严重紊乱甚至休克、死亡。故必须合理应用镇用药,缓解疼痛和减轻病人痛苦。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辩证统一的思想. 三、阿片及其提取物吗啡 <<药物的发现>> P36 阿片又称鸦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的蒴果被划破后流出的白色浆汁,干燥呈棕黑色膏状物,内含生物碱、三萜类和甾类等多种复杂成分,但仅有生物碱具有生物活性,已从阿片中提取多种生物碱,其中吗啡含量最多(约9%~17%),其它成分例如可待因(约0.3%~4%)、蒂巴因(0.1%~0.8%)、那可丁(2%~9%)、罂粟碱(0.5%~1%)等。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1923年,确定了吗啡的结构;1952年,完成了化学全合成工作。吗啡镇痛作用强,皮下注射5~10mg吗啡,镇痛作用可维持4~5小时,能显著的减轻或消除疼痛,同时具有镇痛和欣快作用。但是,吗啡不是一个理想的镇痛药,它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治疗剂量的吗啡有呼吸抑制、血压降低、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因此自1883年,吗啡用于临床后,寻找成瘾性小,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一直是研究开发新镇痛药的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