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知识即德性—述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摘要]:理性在苏格拉底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教会来说,这显然过分地抬高了理性的地位而蔑视了神的地位,这也是造成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理由之一:渎神。而黑格尔认为,“所谓苏格拉底引进的新神实际上就是用‘认识你自己’代替是神谕,人的自我意识是能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的,应该将传统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称为‘客观的自由’的东西都叫由理性来审查批判,使之成为‘主观的自由’即人得理性所认可的东西。”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道德标准存在于认得理性之中,这个道德标准是人行为的原则,即“德性”(arete)指“过好神火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于是,一方面,德性等同于知识,而这种知识存于人的灵魂中;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污秽的,感官无法令他信任,只有理性能明辨是非,获得知识,达到善,所以求知的过程就是理性近于灵魂的过程们就是善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德性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道德思想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提出“知识即道德”,在他的道德学说里,善知即善行,他否认人明知恶而为恶的可能性,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是出于对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不自知,于是他提出“无人有意为恶”。苏格拉底自喻为是“”雅典城邦针砭时弊的牛虻,希望通过自己的游说、辩论唤醒青年人们心中的道德良知,以道德兴城邦。本文将以知识即真理为线索,从其产生根源、目的、影响几个方面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试以述评。

一、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产生

(一)社会背景

苏格拉底生长于希波战争结束后,强盛、富裕的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而其壮年时,灾难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雅典由盛转衰,伯利克里死后,其继任

者为了获得领导地位,一味奉承、笼络民心,这样横农艺试政权陷入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操纵中,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状态,从前民主和谐的油耗钻天被打破。伯利克里超导的理想的民主整体不复存在,人们的监制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难免发生扭曲,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在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骑士》一剧中,借将军得摩斯忒斯之口讽刺当时无知卑鄙的人集跻身政界,而正人君子反而备受冷落。由此可见,当时的雅典城邦已呈现出“礼崩乐坏”的状态。

(二)思想背景

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了已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为代表的智者群体。他们最初以训练人们清晰有力地表述自己思想而获得良好声誉,而在之后的发展中,智者派越来越倾向于实用主义。卷入政治家们的活动中,为其出谋划策,多是通过修辞学来进行狡辩。智者派讲学,向学生们收取高昂的学费,他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普罗泰戈拉甚至说,只要他提供的教学使学生①极大获益,那么就算是学生送他一座神庙也是不足为奇的。在学说理念上,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发展到极端,认为“对于万物的一切看法,我们都能够由于我们说它而使它成为真理,会哦是由于我们不说它而成了谬误。”这样一来,在智者派的逻辑体系中,人与人由于所粗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根本无法真正实现沟通达到统一,对道德标准的判定也难以统一。当时有人把苏格拉底归入智者派,然而事实上,苏格拉底对智者一派的思想嗤之以鼻,多次加以攻击。他严厉批评这种感觉至上的思潮,认为人要最求善,追求真理,必须运用理性,他试图从流变的万物之后找到一个统一的道德基础,所以,“他认为智者的相对主义的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因而他强调知识,贬低感觉,要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通的绝对的善。”②这样,苏格拉底希望通过对智者派相对主义的驳斥,重新建构的价值体系,以维持雅典城邦的公序良俗。

二、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道德思想

(一)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理论准备

(1)苏格拉底的灵魂概念

苏格拉底起初致力于自然哲学,后来他意识到,“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

测天上的事实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他引用了德尔斐神庙中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当他把哲学的视角从天上拉回到人间时骂他试图完成追求真理的两个任务:即为确定的知识寻找基础和发现善的生活的基础。他发现这个基础不在于感官世界搁在于人,更确切的说,在于心灵,即灵魂。与阿那克萨戈拉仅把“努斯”作为宇宙第一推动力不同,苏格拉底更真切地意识到,努斯是自然万物的最终目的,它是一种理性的灵魂,是理性的认识能力。所以,苏格拉底试图摆脱神秘不可知,而建立起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体系,他坚信人的灵魂可以达到善的目的,他说:“如果我用眼睛去看世界万物,用感官去捉摸事物的真相,恐怕我的灵魂也会瞎的……我得依靠概念,从概念里追究事物的真相……我思想里的概念是我用来追求一切事物本相的出发点,凡是我认为牢不可破的原则,我就根据这个原则来做种种假设,一切论证,不问是关于原则或别的东西,只要和我这个原则相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③苏格拉底认识到的灵魂是一种等同于理智和性格的能力,是人格的结构,他认为,我们最应该关心的就是关照我们的灵魂,那些在思想上照料好了自己灵魂的人,也将根据他们对真实的道德价值的知识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的理性可以认识自己,从而追求到善的生活

(2)普遍定义

笔者认为,苏格拉底对事物的普遍定义语气道德思想体系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它们似乎都在寻找一个确定性原则,甚至可以说,普遍定义是苏格拉底道德思想体系的先导。

怎样用普遍定义来解释其道德思想的记建构?首先,我们可以举一个“美”得例子,山美、水美、花美、人美…..这些被称之为“美”的事物彼此间却各不相同。智者派看到了这一点,便以为美的概念是变化不居的,所以他们否认确定性、普遍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却看到了“美得东西,因为它有美,所以是美的。”他认为,之所以山、水、花这些事物均可称作“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的概念,即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美”的个体之后,必定有一个普遍性的概念是为“美”的共相,它独立于一切美的个体而存在,是一切美的本质性规定,是绝对的美。这边是他的普遍定义,他希望通过岁事物明晰的定义来确定事物的属性,也就是发现蕴含在事物之中的秩序,任何事物都为其确定的目的存在着满意这个思维模

式延伸,可以推知,人是目的性的存在,人的行为并非神意的安排,而是朝向某种有利于人的目的而存在,这个最终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就是善。这样,人的道德体系中,有了最基础的东西,这便是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原则即“知识即德性”。

(二) 知识即美德

(1) 求知即行善

理性在苏格拉底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教会来说,这显然过分地抬高了理性的地位而蔑视了神的地位,这也是造成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理由之一:渎神。而黑格尔认为,“所谓苏格拉底引进的新神实际上就是用‘认识你自己’代替是神谕,人的自我意识是能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的,应该将传统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称为‘客观的自由’的东西都叫由理性来审查批判,使之成为‘主观的自由’即人得理性所认可的东西。”④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道德标准存在于认得理性之中,这个道德标准是人行为的原则,即“德性”(arete)指“过好神火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⑤于是,一方面,德性等同于知识,而这种知识存于人的灵魂中;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污秽的,感官无法令他信任,只有理性能明辨是非,获得知识,达到善,所以求知的过程就是理性近于灵魂的过程们就是善的过程。于是,苏格拉底认为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探索善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精通道德的原则,色诺芬回忆说:“他(苏格拉底)时常就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做一些辩论,考究什么事是敬虔的,什么事是不敬虔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是什么是统治人民的政府乙级善于统治人民的人应该是什么品格……他认为凡精通这些问题的人既是有价值配受尊重的人,至于那些不懂这些问题的,可以正当地把他们看为是并不比奴隶强多少。”⑥

总之,在苏格拉底看来,“知善”与“行善”事一回事,知行合一,是同步进行的,这里存在一个假设前提,即知善的人一定不会为恶,因为知善的人必定是具有美德的人,苏格拉底将具有美德的人与智慧的人等同,智慧的人会最求对自己有利即趋于善的行为,而对于能带给他伤害的事,他是不会做的,而与此相

反,就引出了“无人有意为恶”的理论。

(2)无人有意为恶

既然知识即德性,有知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那么反而言之,无德性的人之所以作恶是由于其无知。在柏拉图的对话集《美诺篇》中,苏格拉底通过其思想的助产术—反诘方式层层设问,以一套严密的逻辑向美诺阐释了其“无人有意为恶”的观点。其论证的步骤大概是这样:首先,人的行为一定分善、恶两种,而为善之人一定不会作恶,这个前面已有论述;而为恶行之人分为两种—有意为恶和无意为恶,有意为恶者知道行为带来的恶果,如果说善就是有利于人,是人生活美好的行为,那么,恶就一定是对行为者不利的行为,以此推理,行为者是自知该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导致自己不幸福的,一个人怎么会做出故意使自己不幸的事来呢?这明显不合理;那么再来看,无意为恶者,那行为者在实施行为时是不自知的,不是他对自己实施行为过程的无知,而是对自己行为后果的不自知。苏格拉底相信,人们在做出行为之前,都是抱有善的目的的,因为他们一定是在实施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尽管他们实际上是恶的,但他们当初想得到的应该是善。这样,苏格拉底便推知,无人有意为恶,苏格拉底是向善的,他甚至将恶行都冠以一个“善”的初衷的解释,恶行既然出于无知,便有了教导匡正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说“我以为,所有既智慧而能自制的人都是宁愿尽可能地做对他们最有益的事情,因此没做不义之事的人,我认为都是既无智慧也不明智的人。

⑦苏格拉底所说的“既无智慧也不明智的人”,又能否通过教育来改造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下一个问题:美德是否可教?

(二)美德是否可教?

《普罗泰戈拉篇》中记载了苏格拉底与智者普罗泰戈拉关于“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辩论。普罗泰戈拉虽然起初持“美德可教”的观点,但他的理由引起了苏格拉底的反对。普罗泰戈拉认为,道德和法律都是约定的,因此不同的城邦就可以有不同的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没有绝对的标准。它们是相对的,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普罗泰戈拉的体系中,人之所以可教,是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具有没得,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而且,他们的美德具有相对性,此处的不义在另一个角度上也许就是正义的,比起正义的人来说有不正义之人,然而真阳的不义之人比起野蛮人则又算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则认为,“道德应该有共同

的客观的绝对的价值标准,美德出自人共有的理智本性,是一种知识,知识必然是可教的。”⑧所以,苏格拉底是承认美德的可教性的恶,而且正因为他承认这一点,才认为青年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善其品性,无人有意为恶,只要将善的体系、原则加以灌输,人去删别的本性就会促使人改变行恶的方向而趋于善的目的。“智慧和知识能力是人皆有的天赋本性,有些人缺乏美德是由于感觉的迷失和欲望的膨胀以至于扭曲了理智的本性。”⑨苏格拉底在诠释了人道德的可教性之后,便将此理论推广到社会,希望人们摆脱金钱利欲学会自制后,认识到善的原则,从而形成普遍的社会规范,即法律、规章制度以规范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社会有利可维持其正常运行的秩序,就如同人有了道德准则一样,会朝着善的方向发展,中达到重振城邦的目的。

(三)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的缺陷

当然,由于苏格拉底所处环境的局限,这套理性主义道德原则必然存在不足,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两点批判:第一,认为苏格拉底将美德只归结为理论性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德性,这不免引起人们的反诘,有了美德的知识就等于有力美德的经验了吗?因为苏格拉底的逻辑是建立在,

“明智者一定不为恶”“无人有意为恶”上的,所以他认为正义之人一定不为恶,为恶之人对恶又不知,如果否认了“知善者一定行善”的必然性,苏格拉底这一道德思想原则暴露其弊端,事实上,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推出的“凡有知即高于无知,有意为恶者高于无意为恶者”就暴露出了明显的谬误;第二,亚里士多德批判苏格拉底的没得论否定了情感的作用。“”“他遗弃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就遗弃了情感和性格。”苏格拉底完全轻视了感官世界,甚至认为其阻碍了人追求善的过程,其后的比拉图还继承并发展了“灵魂回忆说”。苏格拉底对感官过分的贬低显然不合理,他想当然地将灵魂与身体分割开来,然而忽视感官对事物的反映必然导致其道德体系的不完整性。

三、苏格拉底理性主义道德思想的政治延伸

苏格拉底对雅典城邦是忠实的,这就使得他在建构个人的道德体系后必然会将其引伸至城邦社会,这也是苏格拉底探求统一、普遍秩序的初衷。由于雅典社会民主制已发展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滥觞,苏格拉底认为唯有法制、规范能起到振邦兴国之用。他认为,那些最能使人们守法的领导人是最好的最不可抵抗

的,在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中,他认为到的是政治的基础,道德沦丧是城邦危机的根源,改善灵魂、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他力图扭转智者的怀疑主义思想,认为他们只是在政治上通过语言技巧进行诡辩,而这样的诡辩导致的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强权及正义”等说法都是蛊惑人心、扰乱社会秩序的,他说:“我这个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是一种牛虻,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行动迂腐不灵,需要一只牛虻叮咛它,是他精神焕发起来。”苏格拉底与人四处辩论,也就是为了匡正不正之风,是指趋向善。所以他才反对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民主政治,因为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价值体系为标准必然会导致混乱。

从普遍定义、到“知识即德性”的道德体系,再到道德兴邦的政治思想,苏格拉底始终在探索千变万化之后蕴含的确定的、普遍性的规则,甚至苏格拉底最终拒绝众人对他的营救也是由于对法律对规则的捍卫,他认为,他既然自知善、自知正义,就不会做违法之事,倘若他越狱,便是目无王法,是不正义的行为,有悖于他的德性,他所辩驳的是自己被冠以不该冠以的罪名,而对于法律本身,他是坚定服从的。

尽管苏格拉底“知识即德性”的道德原则有其自身不足,但他至少为我们找到了追求善的生活的基础,找到了道德体系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8页

〔2〕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存. 《希腊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3〕〔古希腊〕柏拉图杨绛译《斐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 69页〔4〕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存《希腊哲学史》413页〔M〕人民出版社2004.11 〔5〕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40页

〔6〕〔古希腊〕色诺芬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1986

(第一章第一卷第16节)

〔7〕〔古希腊〕色诺芬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1986 (第三章第九卷第4节)

〔8〕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存《希腊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4.11 467页〔9〕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存《希腊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4.11 436页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简易课本(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简易课本(知识点) 第一课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现阶段人民的构成: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 3、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叫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权利指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4、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公民则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②范围不同: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4、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5、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我国的普通法律则依据宪法进一步规定公民的具体权利。 6、公民应该这样正确行使权利?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第二课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2、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如何忠实的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第三课 1、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人身自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几种行为: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 2、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也是首要的人身权利。 3、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4、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几部法律: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1、我国的国家性质(p4)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现阶段我国的人民包括(p4)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注意,不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公民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②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③分裂国家的人④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3、人民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p4)(主人翁地位的表现:平等地享有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4、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叫公民的基本权利?(p5) 公民权利指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5、人民和公民有何异同,我国的公民包括哪些人?(p6) 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公民则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国公民:必须要有中国的国籍才能算是中国公民。(有些超生的中国人口没有中国国籍,所以不能算是中国公民) 6、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p7)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p9)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利⑤……⑨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 8、公民应该这样正确行使权利?(p10--11)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9、如何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p11 页)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 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0、公民的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两大类,什么叫法定义务?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p16)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法定义务,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法定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具体内容在课本上划记,共 6 条) 11、什么叫道德义务,道德义务有什么作用,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p17)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p14—15 页)①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因为这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③在我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

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相比之下,两者都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试图通过学生本身的学习发现进步,这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上,两者都注重文德教育。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孔子教学内容四个基本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是排在第一位的,历史上的孔子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偏重文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但与此同时,孔子也没有忽略技能技巧的培养,他也要求学生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苏格拉底呢,他认为美德即知识,他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并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当孔子遇到苏格拉底

当孔子遇到苏格拉底 【摘要】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影响绵长不绝。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其道德教育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其理论基础、教育过程、价值取向与教育方式也迥然相异。比较、反思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和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改善我国目前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异同;启示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孔子生活的时代环境。孔子生于春秋时代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组织变迁得最厉害的时代。是时,西周以来的国家权威开始全面崩溃,“周文疲弊”,传统世袭社会开始解体,社会阶层流动形成,社会经济出现某种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分封、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走向衰微;士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环境。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生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户修鞋匠家中。一生喜欢与人交谈,甚爱探讨政治、军事、道德等社会问题。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由盛及衰的转变,他试图通过引导人们的追寻美德从而重塑强大的雅典城邦。苏格拉底期望通过自己和人们的交谈使得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能够找回反思精神,而不是轻信智者的言论,从而找到真正意义上统一的道德。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简述 (一)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礼”是道德教育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礼”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国家安定、发展的基础。其作用为维护社会宗法等级制度和规范个人行为礼节。 (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若用一字来概括,那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万物的本源和最高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万物是受到善或道德的约束才结合在一起的。善是一切美的标准,是促使灵魂追求美德的动因,它催生道德之光并是这种道德光线的主导。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普及伦理,提倡德性具有可教性。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们通过理性把握的对事物自身本性的认识,主要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善的知识,整个世界的理念的知识,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是个体灵魂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 作者:mhlonline标签:道德道义注意2010-12-09 15:15 星期四晴 道德相对主义 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反,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相对主义立场认为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极端的相对主义立场提议其他个人或团体的道德判断或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一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例如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坚持个人的、主观的moral 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公共道德反映社会习俗,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真正的真实(Authenticity)。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在通俗文化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道德相对主义者”,表明他们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赞成没有一个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m)观点相对,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实践。同时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moral objectivism)、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义(moral naturalism)相区别。 相对主义与动机说 卡尔·马克思 一些人将卡尔·马克思(1818 – 1883)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典型。他宣称每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完全是其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的产物。他相信统治阶级的利益将成为社会的占优势的道德体系。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道德是二元论概念带给人们、又由教会继续维持的一个错误思想。他一生的任务,就是重新评估所有价值,把人类思想从这些错误拯救出来。他预想未来个体将自然地行动,充分利用他们的天赋潜力或权利欲(der Wille zur Macht)。他相信人类只有通过开始自然地、本能地、根据每个个人的愿望和动力行动,才会前进,实现这潜力。übermensch将呈现强壮、有力、自然和快乐的结果。快乐(“力量增长、阻力被克服的感觉”)将自然出现。尼采希望通过人类动力“再自然化”来准备人类成长的土壤。他相信,一旦人们摆脱道德(以及协会、宗教),下一代人将会不受污染地、自由地、强壮地成长。 道德相对主义不可避免地反对几乎世界所有宗教所教导的绝对道德。 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 m) 是一种一元伦理学立场,认为存在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普世伦理(universal ethic),不论其文化、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性取向或其他不同特征。例如,人性有共同的弱点,各种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或神的命令。它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相对主义相反。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 标签:苏格拉底,孔子,思想] っ说不会离开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11-02-03 15:3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 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

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 道德相对主义的界标 张言亮 卢 风 〔摘要〕 本文主要在理论上划清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界限。在对“道德”与“相对主义”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相对性、道德多元主义、道德地方主义,强道德相对主义与弱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区分。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分类;总结了道德相对主义的一般论证模式;阐明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对立面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家族相似概念。最后陈述了必须拒斥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即道德与法律有内在的联系,有普遍有效的法律,便有普遍有效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关键词〕 道德 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539(2009)0120026204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对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为作出正当或者错误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正当或者错误的理解,并没有绝对的正当与错误。现今流行的各种道德理论都有各自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但是,这些概念和原则是不可公度①(incom2 mensurability)的,因而当不同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似乎没有合理的方法去衡量它们的是非对错②。 为能直面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首先必须辨析“道德相对主义”的内涵和外延,给“道德相对主义”划定明确的界标。本文将从以下四个角度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细致的阐释,并提出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 一、辨析“相对主义”与“道德” 在阐释什么是道德相对主义之前,有必要分别对“相对主义”和“道德”这两个常用术语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按照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2 pedia Philosophy)的说法,“相对主义并不是单一的教义,而是一族观念,这一族观念的共同主题是说一些经验、思想、评价甚至实在的某些重要方面与其他某些事情相关。比如,证明的标准、道德原则或真理据 说有时是相对于语言、文化或生物构成的。”从这个简单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主义”是个与其他重要哲学观点纠缠在一起的复杂观念。要想理解相对主义,必须对相对主义涉及的其他观点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在谈相对主义时,一般是谈一个主题(或观点)与其他多种主题(或观点)的相互关系,这个主题(或观点)无法离开其他诸多主题(或观点)而得以阐释。相对主义的大致结构是:X相对于Y而存在(或X与Y有关)。有各种不同的相对主义。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解释,X是因变元(dependent variables),表示“什么是相对的”,Y是自变元(independent varia2 bles),表示“相对于什么”。X可指代重要概念、重要信念、直觉、认识评价(Epistemic Appraisal)、伦理(道德)、语义学、实践、真理、实在;Y主要指代语言、文化、历史时期、内在认知构架(Innate Cognitive Archi2 tect ure)、选择、科学结构、宗教、性别、种族或者社会身份、个人等等。当然,还可以根据特定考虑在这个结构中加入变元和自变元不同的值。显然,“道德相对主义”只是“相对主义”这一族概念中的一个而已。如果我们选定“道德”为自变元的值,那么,根据“道德”与因变元的关系,就可以得出十种以上关于“道德相对于Y”的不同组合。如,道德是依赖于文化的,道 ①②“不可公度”也被译作“不可通约”,它原是一个数学用语。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这个术语来说明不存在衡 量或比较不同科学理论的中立的标准,麦金太尔则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不同的道德理论之间缺乏统一的衡量和比较标准。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是歧见叠出,道德争论无休无止。他举了三个在现代道德领域争论颇多的例子:正义战争、人工流产、公费医疗和教育。从对这三个例子的分析中,很容易发现现代道德哲学话语中相对主义的气息。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必背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 第一课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现阶段人民的构成: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 3、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叫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权利指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4、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公民则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②范围不同: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4、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5、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我国的普通法律则依据宪法进一步规定公民的具体权利。 6、公民应该这样正确行使权利?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第二课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2、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如何忠实的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第三课 1、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人身自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几种行为: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 2、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也是首要的人身权利。 3、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4、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几部法律: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 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 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

when socrates met confusious当苏格拉底遇到孔夫子

(1)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to share with you some of my ideas about the topic: when Socrates met Confucius. Socrates, a sage in the Western history, and Confucius, a sage in the Eastern history, both are very famous educationists and philosophers. In ancient society, people couldn’t have a formal school to learn knowledge. It was these two philosophers, Socrates and Confucius, who set up schools of different style to bring light into people’s confused minds. So, Socrates and Confucius are great educationists in human history. But, Great educationists as they were, they had quit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s of their methods, let’s image a scene! One day, Socrates and Confucius were giving their own students a lesson on Truths. Confucius would say: “My students, today, I will teach you what is a truth and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rue and false.”and then presented some examples, mostly stori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ruths. Socrates: he would ask at first: “Dear sirs, this time, please tell me what a truth is?”Having been replied, he would not give out any comment and just kept on asking: “then dear sir, what is a fallacy!”“How can you distinguish them?” By such endless questioning and even debating, he cultivated students’ own ability to reason, to deduce and to put forward a conclusion themselves.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example, it is clear that Confucius favors giving instructions and directions to his students while Socrates more willing to question students, debate with them, inspiring them to independently find instructions and directions. Just as a saying-- Different minds lead to different ways. And, different minds of great sages even lead to different foundations for some systems. Socrates and Confucius, the two greatest pioneers, have brought the West and the East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East, especially China, stresses passing down knowledge but a little omits cultivat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while the West focuses 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reasoning ability but a bit overlooks fundamental knowledge. Just like, we can’t say who is the greatest educationist in human history, Socrates or Confucius? There is still no perfect one among their separated teaching methods. So, we just need to make Socrates meet Confucius ---I mean, mix their different methods together---let one’s advantages make up for the other’s disadvantages. Such meeting, of course, would bring human beings more benefits quite beyond these two great men’s expectations.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有影响的主要是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的三类问题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 知识论分为经验论和理性论。 (马克思单列) 主要两大纠结点 经验论 在经验论与理性论(即唯理论)的长期论争中,经验论由盛而衰,理性论有抬头的迹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开始,由B.A.W.罗素发展起来的分析经验论(见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以及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倾向于经验论。这一时期,理性论仅仅在新经院哲学(见新托马斯主义)中还有点影响。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运动,力图恢复理性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而对经验论最沉重的打击,是来自心理学方面。蓬勃发展起来的认识心理学派,给理性论提供了反驳经验论的最有力证据。按照认知学的看法,心灵完全不是一块白板,即使最简单的知觉也受认知作用的影响,决不是单纯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一个意象更是信息储存与检索的复杂操作,经验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经验或观察并不存在,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中,认知的模式或范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科学实在论根据新的物理实验结果对经验论所作的批评,也为理性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验论者不仅忽视了心灵或理性的作用,而且还否认或怀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的存在,并以可观察性作为实在性的标准。大多数科学实在论者反对经验论主张的这种观点,有些实在论者还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科学哲学中最后的裁判员不是理论,而是实验,不是我们怎样思想,而是我们如何行动。在他们看来,能够产生效果的理论对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们是实在的。经验论和理性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易位,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1)相同点: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 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2)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形成原因: 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2、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 在政治主张方面,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和寡头政治。在哲学观点方面,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对立,他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毋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先验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苏格拉底将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对象,将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倡人文精神,但他心中的人与智者心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他站在智者的起点上,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认为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有教养、崇尚理性的人,才是完美的人。苏格拉底通过对“美德”的讨论,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他说:“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当苏格拉底遇见孔子英语作文解读

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 Common people come to the world with nothing, and leave with nothing. Great people come to the world with nothing, but they’ ll leave with endless possibilities. Socrates and Confucius are such great people. Assuming these two wise individuals with their regional thoughts deeply in mind meet one day, what kind of spectacle will happen on them or even in the two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China? Firstly, Chinese will gradua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Confucianism centered on morality. It emphasizes that morality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aw, which inversely causes the citizen ’ s law consciousness to be light. While the Socrates lived in a more law-based country, comparing to the virtue, he attached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legislation. So, 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 he will share his legal awareness with Confucius and finally blend it to the Chinese culture. Secondly, Chinese will deal with things in a more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way. In ancient China, most people are superstitious. The Confucianism spread some kind of mysterious figure, such as the god and the fairy. So, many times when it came to something difficult to deal with or explain to the civilians, the rulers may choose to advocate the illusory theology to comfort them. This kind of handling will only cover up the facts in short term. While Socrates ’ thought is scientific, he may have an absolutely different way to deal with the same thing. Thus, 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 as the days progressed, Chinese will be more rational and no longer depend on the so called god to bless for a good life, but try to work hard on their own. Thirdly, Chinese culture will be more inclusive and exoteric in academic. The Confucianism is almost authoritarian in the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limited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chools. Whereas the Socrates treats the academic in a broader way, he recognizes the freedom of learning. Therefore, when

人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

21A.100 豪教授 人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 两个故事: ·1960-1970年,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Jerome Bruner杰罗姆.布鲁纳认为让年轻人接触一些社会科学的概念是个不错的主意,因此它开创了一门课程:“人类:研究课程” (MACOS). 课程以因纽特人为核心,持续7天,专为第9年级设置。 学生们观看了没有旁白的录像。其中一段持续了25分钟,一个男人拿着长矛在冰窟旁边守候着海豹破冰而出。 这门课程充满了刺激。 1970年,佛罗里达州湖城的一个官员,他的女儿正在接受这门课程。他看到了这门课程并深感恼怒。他通过当地电台播映,谴责这门课程助长枪支控制、色情和嬉皮士价值观。 从那里引发的抗议导致了强烈的反响。国会开始干预此事,课程最终被禁止。 原因是一些影片播映了人们不太乐意看到的东西。比如:多个因纽特男人共享一个妻子的行为。课程中涉及这项内容,却没有对此提出谴责。另一个例子:每逢饥荒,会有一些老年人为了群体的利益,自愿站出来,在深夜里悄然消失。 ·1910年巴拿马一位总统坐船去访问库纳人。他受到了村庄人民的热烈欢迎,但是却因库纳女人的穿着方式感到不舒服。库纳人用一条带子将幼女的鼻子刺穿。当她们长大时鼻子上就穿上更粗的带子直到能戴上一串首饰。 同时也有许多穿满念珠的带子精致地缠绕在腿上,并且永远不能摘除。(只有改变或固定图样时才被摘除)这改变了腿部的肌肉。 巴拿马政府决定要教育印第安人。他们视为非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这种挂念珠的行为。 他们主张要解放那些肌肉遭受迫害的妇女。 这些故事集中反映的是文化相对主义问题,尤其是它引发的道德问题。 1.文化中研究道德的历史:对差异的挑战和对种族中心主义的挑战。 a.对这种观点的挑战始于16世纪西方的扩张。 b.西班牙天主教认为其他人是完全缺乏理智的,因为他们不是天主教徒。 c.同样也有一些其他反对思潮。 d.著名的反对者:Bartolome de Las Casas i.新世界中的一个殖民者。 ii.为迫害加勒比海岸人口的负疚感所折磨,成为一名多米尼加人和当地人民的极力拥护者。 iii.1650年和一位名叫Sepulveda的多米尼加人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胜负论战。 iv.对印第安人的人性进行辩论。

【高考历史必修一】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释疑解惑 孔子苏格拉底目的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政治 主张核心为“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张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强调“礼”, 压抑人性;注重人的社会性;首创私人讲 学,主张“有教无类” “知识即美德”;崇尚人性自由;强调 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 值;“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不同点 影响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基础 崇尚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对后世 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真题突破 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