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步练习(II )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步练习(II )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步练习(II )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步练习(II )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7题;共71分)

1. (12分)补全词语。

赞不________ ________ 勇________直________ 相________相________

竭尽________ ________ 兴高________ ________ 直言________ ________

2. (5分)仿写句子。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

3. (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合拢—________ 上升—________ 升高—________ 裂—________ 轻—________ 倒—________

4. (3分)按拼音写汉字

qiáng dào cǎn bài táo tu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分)多音字组词

行xíng________ háng________

着zháo________ zhe________

6.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雄壮招展信心

7. (3分)写出反义词

密集—________ 英雄—________ 著名—________

8. (4分)形近字组词

待________ 特________

计________ 汁________

9.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天经地义

②千秋伟业

10. (5分)抄写词语

登陆肯定利用

11. (2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垂死________ 负隅________

12. (2分)给加横线字注音

震动________ 巨浪________

13. (3分)查字典

“送”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14. (5分)扩句

①敌军顽抗。

②钱塘江罩着雾。

15. (5分)缩句

①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②英勇的我军将士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

16. (2分)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万古常青________ 兴高彩烈________

17. (2分)照样子写词语。

心事重重 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9分)

18. (5分)读课文《郑成功收复台湾》,简要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19. (24分)阅读理解

快乐和感触

依稀记得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天天跟着妈妈到学校里玩耍,那时妈妈在学校里给幼儿班代课。课间一群比我大点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我手中或嘴里塞干粮的。他们一听到铃声嘴里“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于是我便一人悠闲自在地在校园里溜达:一步一步地踱到东边看看美丽的花儿;爬到西边的球台上翻着晒晒太阳;听到南边教室里悠扬的歌声,于是又跑到窗户下踮着脚使劲儿地仰起头向里看;仰倦了头嘴里嘟嘟地哼着,若无其事的来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条条块块,也不知道是些什么。

如今,我已是那时年龄的四倍了,仍在这熟悉温暖的校园里,那时一切不懂的,今天都明白了。那时的快乐依在,那时的天真依在。不过现在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悟的比那时多得多了。

清晨的校园,阳光钻透东边茂密的柳林,斑驳的光点印在绿绿的草坪上。无数只鸟儿横着或倒挂在柔柔的柳条上凑响清脆的晨曲。在通向教师办公大楼的水泥道上,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他们又上班去了。

当校园正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悦耳的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早已把校园装点得生机勃勃。我再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踮脚仰头地去向往了。我尽心地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享受着

群体的温暖与关爱。

课间,我们三三俩俩去拉着或牵着幼儿班的那些小娃娃,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他们手中或嘴里塞泡泡糖的。有一天,我把三四个小娃娃牵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指着地图比比划划地讲:“这是中国,这是长江、那是黄河……,我们的学校在这里,要记住,别忘记。看我的手好大,把一个省都罩住了。” 小娃娃们叽叽喳喳地笑个不停,我也笑得前俯后仰。

上课铃响了,我们“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那天我们进了教室,唱完了一首长长的歌,没见老师来,于是我站起来对大家说:“大家先读读书吧,我去办公室看看”。话音刚落,只见李老师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注视着他的脚。原来他脚上缠着一圈大大的药纱布。我们明白他的脚受伤了。他开始给我们讲课,和往常一样站着,不时还转去转来。一会儿,我从他变化了的语调中感到:他的脚疼痛难忍了。我忍不住环视一下四周,发现所有同学的眼里都水晶晶的,此刻我心头一热,眼泪夺眶而出。这天我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许正痛苦着;在我们获取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奉献着;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消亡着。”

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灿烂的阳光总是洒满校园。当我的年龄到了是现在的若干倍的时候,我会依然记起今天的快乐与感触。

(1)作者的感触是什么。

(2)在文中找出拟人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3)在文中找出三对反义词写在下面。

(4)把你对“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的理解写在下面。

(5)第________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文字。

(6)文章先写回忆,再具体写________ 的校园、________ 的校园、________ 的事例及感触。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 (共17题;共7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9分)

18-1、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五年级下册语文23课

一、正确拼读,将汉字写在括号里。(10分) fàn wéi hé xùqiān míng gōng diàn jīn mài ()()()()() 二、补充词语,再按要求分类。(12分) 字斟句()眉()目秀()览群书大()晚成 ()人忧天深()远虑容光()发神()妙算 表示外貌描写:_____________ 表示历史故事____________ 表示读书方法:_____________ 表示好品质:____________ 三、请用“——”标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6分) 1、在像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中,我们班勇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 2、坚苦的环境才能锻练人。()() 3、当五大州倾听东方声音的时侯,我娇傲,我是中国人。 ()()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4分)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如果……就…… 无论……都…… 1、()天气多么炎热,运动员()坚持训练。 2、()这项试验失败了许多次,()他不灰心丧气。 3、在被软禁的那段日子里,钱学森()没有低头,()更加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4、()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写作文时()可能会无话可说。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4分) 1、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群穿着用厚厚的兽毛做的长靴子,拿着渔叉,坐上雪橇出发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回忆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填空。(8分)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__________________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_______________,完全_________________,颜色真红得可爱。 2、由成语《视死如归》,我们会想到曹植写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我们从“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中能读出诗人杜牧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4、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七、阅读。(26分) (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咕、侄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的任务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 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 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读题,注意“嘎”读ɡā)。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文。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 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前后桌两位同学,可 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书、表演) 2、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 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 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 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 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 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浮现出他们 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五、课后延伸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或者观看电影《小兵张嘎》。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步练习(I)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90分) 1. (3分)按拼音写汉字 qiáng dào cǎn bài táo tu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分)多音字组词 行xíng________háng________ 着zháo________ zhe________ 3.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雄壮招展信心 4. (5分)给下面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摸:A.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摸;B.探求,试着做或了解。 ①一来二去,我也摸出了一些养花的门道。 ________ ②这床被子摸上去很柔软。 ________ 特别:A.不一般,与众不同;B.非常,格外;C.着重,特意。 ③妈妈的脾气特别暴躁。 ________ ④在这次会议上,我们特别把环保问题提了出来。 ________

⑤他写的字很特别。 ________ 5. (3分)写出反义词 密集—________ 英雄—________ 著名—________ 6. (4分)形近字组词 待________ 特________ 计________ 汁________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天经地义 ②千秋伟业 8. (5分)口语交际 在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以“我受到的启示”为题,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字数不超过100字。 9. (5分)抄写词语 登陆肯定利用 10. (5分)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②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11.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②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作者介绍: 费奥多罗夫:苏联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 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其编著的资料集

《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形近字: 绞(绞刑)痴(痴迷)胚(胚胎)赋(天赋)窘(窘态) 饺(饺子)疾(疾病)脂(脂肪)武(威武)室(教室) 多音字: 朝cháo(朝着)zhāo(朝阳) 旋xuán(盘旋旋律)xuàn(旋风旋子) 禁jīn(情不自禁)jìn(禁区禁令) 他禁(jīn )不住满园的春色,闯入了花园的禁(jìn )区。 近义词: 惩罚——处罚迷恋——痴迷 澄澈——清澈轻盈——轻巧 妨碍——阻碍困窘——窘迫 羞愧——惭愧驱逐——驱赶 反义词: 独立——依赖迷恋——厌恶

四年级语文29-30课练习

四年级语文29~30课练习 姓名:班级: 一.我会正确拼写。 bǎi fābǎi zhòng 1. 奥运赛场上,射击运动员( )的枪法,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cháng wèi jìtāng yào 2. 这几天我的( )不好,医生给我开了几( )( )。 二.查字典,填空。 1. 当我们不知道“蕃”的读音时,可用( )查字法查字典,先查( ),再查( )。“蕃”在字典中有三种读音:bō、fān、fán。在“吐蕃”一词中读( )。 2. 用音序查字法查“鱼刺.”的“刺”字时,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字典中“刺”有以下几种解释:①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②刺激;③暗杀;④讽刺;⑤像针一样的东西。在“鱼刺”一词中,应选第( )种解释;在“刺绣”一词中,应选第( )种解释。 三.选字填空。 鹊雀 喜( ) 麻( ) 扁( ) 鸦( )无声螳螂捕蝉,黄( )在后 彩采菜踩 早晨,妈妈出去买( ),姐姐去山上( )茶,我在家拿起( )笔画画,谁都没时间理( )小花猫。 四.选词填空。 注视观察容易轻易 1. 纪昌睁大眼睛,着梭子来回穿梭。 2.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 3. “射箭能手”的称号可不是得来的,要靠勤学苦练。 4. 医治没有病的人,才显示自己的高明。

五.读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唐朝皇帝的女儿文成公主,( )漂亮( )聪明。 2. ( )松赞干布真的去世了,我( )要去看看。 3. ( )蔡恒公不听扁鹊的话,( )病死了。 六.按要求写句子。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1)纪昌( )地盯着小虱子。 (2)练到后来,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眼里大得( )。 2. 缩句。 每匹小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3. 修改病句。 从此西藏和内地的往来更加亲切了。 七.读句子,完成填空。 1. “蔡恒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恒公听了非常不高兴。”“蔡恒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这几个句子写出了蔡恒公心里的变化,他对扁鹊的态度由( )→( )→( )→( )。 2.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恒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恒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恒公病死了。” 这几个句子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有( )、( )、( )、( ),虽然蔡恒公不听劝诫,但扁鹊还是一次次来提醒他,可见扁鹊是一个( )的人。 八.我爱看书,我爱积累。 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寓言故事。我了解到:寓言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考考你,将下列寓言故事及蕴含的道理连一连。 《纪昌射箭》舍本逐末 《扁鹊治病》持之以恒 《买椟还珠》以偏概全 《一叶障目》防微杜渐

第23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导学案

牛心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年(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郑成功收复台湾课时:第 1 课时总第38 课时 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检查领导: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认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 2.认识生字“憎、厦、舰、踞、铭、撰”;积累“憎恨、盘踞、铭记、撰写、千军万马、张牙舞爪、走投无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认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 活动过程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写下列词语。 憎恨、厦门、舰船、铭记、撰写、荆榛、荷俘、盘踞、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举目四望、沉着镇定、惊恐万状、争先恐后、义正词严、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垂头丧气、张牙舞爪、喜气洋洋、成群结队、载歌载舞、街头巷尾、走投无路、天经地义、箪食壶浆 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上打“√” 憎.恨(zēnɡzènɡ)厦.门(shàxià)乘.势(chénɡchènɡ)应.战(yīnɡyìnɡ)喝.退(hēhè)获悉.(xīxì) 3.比一比,再组词。 曾()居()名()密()挣()憎()踞()铭()蜜()争()张()钩()功()隅()乖()涨()钓()攻()遇()乘() 4.你能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本课的四字词语吗? A形容兵马极多、阵容强大。() B张开利牙,挥舞爪子。用作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或形容坏人猖狂的样子,或形容人手舞足蹈时动作十分粗鲁。() C无路可走。形容处境十分困难。() D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也比喻枯萎而没有了生气。() E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汤。形容百姓热情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也表示馈赠食物。()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按照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们对郑成功的评价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起因:(第1——2自然段): 经过:(第3——8自然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2 手指(教案)

22 手指 文 本 分 析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 解“试探、养尊处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 到启示的习惯。 4.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 要性。 教 学 重 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 路,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 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 的。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感悟人生哲理。 教 学 难 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 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 作方法。 2.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明白 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 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儿、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和风度。 3.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曹小三心理变化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俗世奇人》,搜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等。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笔下的——《刷子李》。[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3.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而且技术高超) 二、自读课文 过渡:那么,作者笔下的“刷子李”是否真的刷墙技术高超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圈点批画。 (3)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方言,多读几遍,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独立自学。 3.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读准字音,读正确、流畅) (2)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儿、发怔、发傻、半信半疑。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1.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明确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2.板书课题,提出疑问。(板书:手指) 思考: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具有什么特点?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司空见惯的手指?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丰子恺(1898—1975)我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浙江桐乡人。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21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善于选取熟悉的生活题材,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另外还著有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 2.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分别扮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及叙述者来朗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刷子李

第23课刷子李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3.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重点句段,加深体会“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领会中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感受人物的形象。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写人的写作方法,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初识“刷子李”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1)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姓李的人;(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活的人;(3)这个人刷墙特别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比如:做豆腐特别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特别好的,姓陈德任叫“剃刀陈”……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可以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理由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整教学顺序。教学时要把理解、朗读结合起来。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2《手指》精品教案

22 手指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都能读懂文意。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设计“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子恺的人物漫画。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幅人物漫画(课件展示)。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了忍不住就想笑。这些都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 2.丰子恺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白鹅》,谁能谈谈对他的认识?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丰子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4.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对它们的存在是否感到司空见惯?我们是否仔细观察过它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过,认真思考过,这些普通的手指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丰子恺写的《手指》一课。(板书课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0课文成公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xx30课文成公主 进藏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0课《文成公主进藏》课文 唐朝的时候,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吐蕃,在今天的西藏一带。吐蕃有个年轻的首领,搅松赞干布,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即漂亮又聪明,就派大臣到唐朝去求婚。 唐朝皇帝接见了吐蕃的使臣,想试一试他的智慧。他派人牵来一百匹小马和一百匹母马,让使臣认出哪一匹小马是哪一匹母马生的。使臣一点儿也不着急。他先把小马和母马分开,分别拴在两个地方过夜。第二天早上,他把一匹母马放到小马群里,小马一见自己的妈妈来了。立刻就跑过去吃奶。这样一匹一匹地放母马,每匹小马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接着又来了五百个姑娘,她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头上戴着一样的花。皇帝让使臣认出哪一个是文成公主使臣看过每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 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都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唐朝皇帝见这些都难不住吐蕃的使臣,心里很高兴。他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不用说,他们的首领就更聪明能干了,于是就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了。她从京城带上青稞、豌豆、油菜、小麦、荞麦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了。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来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后来,老百姓就把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叫做“内地桥”。文成公主过河以后,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地,不好走。”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 文成公主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的时候,可恶的乌鸦飞来说了坏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教案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 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 一、多音字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区禁令) 朝cháo(朝着)zhāo(朝阳) 旋xuán(盘旋旋律)xuàn(旋风旋子) 二、理解词语 胚胎:本课指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澄澈清澈透明。本课指湖水清澈见底。 岂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本课指远古时代的人不止是鸟。 困窘:为难。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绞尽脑汁:费尽脑筋。本课形容“我”费尽心思思考问题。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惩罚。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具体写“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讲“我”在课堂上得知自己几年前的发现竟然与进化论一致时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也深有感悟。 四、重点句子解析 1.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 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半句引起下文,是作者要说的真正意思,体现了作者是个幽默的人。作者之所以说“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是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2.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这句话表现了“我”求知若渴、追根究底的特点。 3.“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老师的这个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围绕老师的解释引出下文,“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4.“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生物。文中一连串的提问说明“我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我们”的提问逻辑性非常强,说明“我们”爱思考、会思考。 五、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 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本阅读理解(30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理解(30篇) 1、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__________溪东,中儿___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溪头__________。 【问题】 1.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题目是“______”我还知道“渔歌子”“西 江月”“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是词牌名。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相媚好”形容老夫妇互相逗趣取乐的样子。 B.词的上阕描写了江南山村的景色,下阕描写了两代人的生活画面。 C.这首词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3.词的上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清新优美的自 然环境。词的下阕中“亡赖”一词并无贬义,而是形容小儿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句中“____”字用得甚妙,使小儿天真、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 4.征战沙场多年的作者,看到《清平乐·村居》中描绘的情景时,他会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 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打“√”,在横线上写出词语的意思。 (1)翁媪(wēn ǎo):_________________ (2)亡赖(wú wáng):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23课 童年的发现(含答案)

第23课童年的发现 一、看拼音,写词语。 pēi tāi huòhuàn jīqíng jīng yà fùgài jiǎo shājiǒng pòqūzhú 二、比一比,再组词。 祸()患()赋()痴()窘()锅()忠()斌()疾()窟()三、照样子写词语。 1.清清楚楚(AABB)______ ______ ______ 2.哈哈大笑(AABC)______ ______ ______ 3.情不自禁(带“不”字)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四、选词填空。 痴迷着迷 1.我想得是那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看个仔细。2.那里风景如画,令我(),常常在那里流连忘返。 发明发现 3.找到攻克艾滋病的疫苗,是人类医学史上重大的()。 4.我在九岁的时候就()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五、结合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我”在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我”的发现始于一本科幻书。() 3.老师在上生物课时,讲人的起源问题,逗得“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4.“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 六、填空,把词语补充完整。 ()不自()默()()声 ()尽脑()随()所()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吗?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对我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听说我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改成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___________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___________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___________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2.“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___________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语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___________。 3.本文记叙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九岁男孩,他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非常痴迷,并居然发现了___________发育的规律,但在上课时因发笑而被老师误解被赶出课室,表现了小男孩的天真、___________,赞扬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留恋和___________之情。 九、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在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索(_______)愉快(_______)推想(_______)特别(_______)2.用下列成语写一个句子。 绞尽脑汁: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语段中画“______”的句子改写成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 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设计

22 手指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都能读懂文意。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设计“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子恺的人物漫画。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幅人物漫画(课件展示)。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了忍不住就想笑。这些都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 2.丰子恺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白鹅》,谁能谈谈对他的认识?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丰子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4.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对它们的存在是否感到司空见惯?我们是

否仔细观察过它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过,认真思考过,这些普通的手指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丰子恺写的《手指》一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谈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在介绍作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呢?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不够流利的自然段,再仔细读一读。 3.交流自学情况。 相机进行多音字“薄”的教学。 (1)课件出示由会认字组成的词语: 按弦.揿.电铃窈窕 ..薄.弱 (2)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薄”在本课中的读音,然后讲解它的另外两个读音。 (3)课件出示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原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原文 1.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 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sāo)痒,人舒服后,感 谢的是其他四指。 3.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yǎo)窕(tiǎo),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hùi;)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y

à)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 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niǔ)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4.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5.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miǎo)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大舞台分段讲解教学设计冀教版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大舞台分段讲解教学设 计冀教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学会七个生字,理解“童稚、聊天”等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了解在课文中童年的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又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饱含的情感,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 4.从文中受到感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既注意观察,又用心思考。 5.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相关练习。 教学重点: 了解冰心童年生活中的“大舞台”指的是什么,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个童年的大舞台上生活的怎样。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饱含的情感,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冰心奶奶的许多作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冰心,看看冰心奶奶在童年的舞台上是如何演绎的吧!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花蕊、茸毛、古董、童稚、聊天、辽阔、奔游、欢畅、莫名其妙、绘声绘色。 (1)“老么古董花”是当地对白头翁花的称呼,读时要快些,口语化些。 (2)“号”是多音字,读四声。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冰心童年的“大舞台”指的是什么? 2.交流汇报。 冰心童年的“大舞台”指的是营房、旗台、炮台、码头和周围的海边、山上。 四、课堂小结。 海上的风光和海上的人,吸引了冰心,使她成了个关不住的孩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冰心一起感受欢畅和自由。 五、书写生字,重点指导。 稚:左右结构,“禾字旁”。 聊:写时要注意右半边“卯”字的写法,避免写的过于宽扁。 斤:可以和“斥”对比记忆 茸:不容易写端正,要注意最后一笔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了解冰心的童年生活。 师:回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大舞台”到底指的是什么? 师:在这个“大舞台”上,冰心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啊? 出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件事。(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板书) 二、引读课文,感悟真情。 1.是啊,作者的童年生活真是非富多彩,真让人羡慕——你最喜欢哪种生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通过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独特的感受。 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读出的感受? 2.全班交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出感受。 阅读二至七自然段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能反映童年的冰心的内心情感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 (1)喜欢到山上采摘野花。 体会冰心的快乐、自由。 (2)喜欢去海边看潮起潮落。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资料,感受大海的亲切与伟大。) (3)喜欢听海军军营里休息的号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