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篇一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论语》的别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触《论语》一书,特别是《学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机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经南怀瑾大师一点化,可谓是茅塞顿开,顿时生出无限的感叹出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学习而能经常地复习,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怀吗? 可是南怀瑾大师却完全超脱了字面,敢于质疑自古以来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强调回归原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品味《论语》。

虽说《论语》是本古书,可是南怀瑾却将它巧妙得与时代接轨,读来朗朗上口。

对于《论语别裁》,南怀瑾大师可谓用心良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小学生到大学者,一个个恰到的鲜活的例子,犹如一剂剂催化剂,令人品味之余多了几分感慨。

孔子的学问即是做人的学问,一点不错。

南怀瑾大师仅就《学而》一章已经阐述了各个阶级,各种角色做人的道理。

目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谈几点感想吧。

初入大学,我们仿佛笼中之鸟重获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

可是天空广阔了,鸟儿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

很快,我们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厌倦了每天重复的虚度光阴,时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标明确的奋斗生活,总算有点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了。

尽管南怀瑾提到:其中“学“的含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学问。

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说。

就是告述我们,经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评,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但我觉得“悦是相对的,只有经历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回味曾经拥有的快乐。

时习之,时而回味之,快乐自会油然而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点我深有体会。

从前,只是一心埋头于功课中,根本无心交朋友。

毕业了,同学们各有去向,偶尔有老同学千里迢迢赶来作客,真的是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着实令人费解。

尽管南怀瑾大师作了详尽解释,也许是入世不深,还不能完全领

会。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可是世上能够做到不怨天尤人的又有几人?倘若只有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在未达到君子境界的前期就不该做学问了吗?又如何提升自己成为君子呢?按照南怀瑾的标准,很多人是没资格学习人生之道的,可是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任何人都应当在学习中进步。

南氏有这样的著作问世自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也不乏值得审思的地方“为政一词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显得特别遥远,感触也不是很多,但是却为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不错的解题思路。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生活不就是一个政治舞台,有风雨,也会见彩虹。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形形色色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生活图景,人与人的交往就运用到了诸多政治技巧。

于是又想到:孔子的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

如果《学而》是为了修身,是为了个人修养,那么《为政》就是在《学而》的基础上拓宽了范围,融入到与别人的交往中。

孔子只提出了“为政以德,至于怎样才称得上“德,还是各执己见。

对否?全凭个人把握。

南先生说,儒家如同百货店,人生每天都必须,这话实然。

当今的人,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也越来越便利,科技也越来越发达,可是,心灵却越来越茫然,对于人生之道的思考相对古人来说也越来越少,问题自然越来越多,可是没有几个人能确切地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更多的人处于茫然,和你一样的茫然。

人就像生活在迷雾中,寻不到归路也找不到出路。

“在路上成了最时髦的词汇,路的尽头是什么?思索过吗?也许《论语》能够告诉我们最确切的答案。

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心灵感到的是慰籍,有一种跨越时空,俯视千年的感觉。

我想,这应该算是在智者精神的感召下,应有的心领神会吧。

书尚未读完,陶醉仍在继续。

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

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政治,孔子只说“为政,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站在学术的立场,态度要非常严谨。

我们常说一句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

作学问的立场,就是“在学术面前,态度要非常严谨,服从真理。

孔子只讲“为政,不谈政治;“政治如国父所说的:“管理众人的事。

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

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

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

这个重点我们必须把握祝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风范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即“拱。

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

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德。

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篇来用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到道德,都当成讨厌的名词。

这是文化思想的演变。

所以我们要知道,秦汉以前,德是德;而“道与“天,在当时可说是最麻烦、最难于界说的两个字,同样的有无穷意义。

有时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的代表;有时候是道路之道,有时候是原则或法则,像《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

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又是道德的代表。

“天字也是这样,包含有四五个意义之多。

在同一本书,甚至在同一句里,前后的道字,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同。

这个好像是中国文化的毛病,其实也是长处,尤其在古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一个观念用一个字来代表,用刀刻到竹简上,在当时就足以完全表达。

再说到这个“德字的意义,过去“德是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

古时人解释“德者得也。

因此我们了解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也和后世讲的“道德意义差不多。

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学校里,就告诉学生,这里的“德就是“道德,因为学生不到相当的程度,老师也无法多搬古董来为他们作详细解说。

孔子为什么提出这个“德字,这是第一个问题。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受于丹的影响,附庸风雅地,买了一本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买来之后就锁进了抽屉,总是自我推脱没时间看。

今年暑假,应学校读书、做笔记的要求,总算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读了读这本口碑极佳的《论语别裁》。

如今的我们,对国学望而生畏,这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不感兴趣,也是因为“之乎者也,迂腐守旧的缘故。

初读这本书时,确实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但坚持读十几页后渐渐地就想读了,而且越读越有味,听南怀瑾先生侃侃而谈,古今逸事,娓娓道来,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颇有感悟。

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于单个人个体而言,一个人思想所在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宽度:包括眼界的宽度,思想的宽度,心境的宽度,和前途的宽度。

我认为说的很有道理。

在我看来,通篇所讲,不过两个词而已:“为人,“处事。

简单的两个词,几乎可以概括所有人的一生。

每个人,都不过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状态,去“处事而已。

不同的处事,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而这个不同的处事的方法的根本原因何在?就在于为人。

“为人其实是个人一切一切的根本。

而一个人为人的出发点,或者说,一个人为人所体现出来的,乃是一个人的思想。

或许,《论语别裁》是印有南怀瑾标签的南怀瑾的论语,但正是这种谈古论今,纵横开阖,旁征博引,磅礴大气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很多读者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思想上的冲击。

南怀瑾先生言:《论语》传今,历经朱熹等所谓儒之大家注解,已经成皇权御人、愚人的工具,实在污秽不堪,有悖孔子思想的本意,如同“百年老店卖了假东西,砸了“金字招牌。

所以剥腐取真当做,孔家店却砸不得呀!作者在此书中注解《论语》,不借皇权,不假虎威,而以人文视角来诠释“仁、“忠、“孝、“礼、“义,恢复其本意,让人倍感亲切,符合我们现代社会人的精神需要!作者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现行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

他认为,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

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在这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谐何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这个世界,人是决定性力量。

若是人文尽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这个世界何能不乱?!上面凌乱的文字是自己借到的和想到的一点感悟,其实直到今天才匆匆地把这本书看完,虽然以自己现在的学识和眼光还不能完全领悟本书的真谛,但看完本书之后,心里仍感叹不已!不停的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思想的人性光芒。

所以,《论语》跨越几千年、传承至今,而且必将继续延续,以其人性的光辉照耀着人类前进的历程!论语别裁读后感为政篇相关文章:1.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2.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3.《论语为政篇》读后感4.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5.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

《春》读后感三篇

《春》读后感三篇 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春》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暑假我读了《春》这篇散文,读完之后仍然记忆深刻。 《春》这篇散文主要描写了春景,春天的日子在慢慢地靠近我们。春天到来的时候,整个大地都醒了,来迎接美丽的春天。散文中讲述了桃树、杏树、梨树等等的景物都在忙活着迎接桃花、幸子、梨的到来,它们的到来,给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充满了希望。文中,有许多的语句都描写得十分生动,有声有色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天给大地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文中的比喻十分生动,将春天变成了一个七彩的天地。这是多么的地方呀!整个大地都精神抖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正如文中提到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在于晨。”我们要追赶我们时间,我们要追赶每天的太阳,去拥有美好的生活。 《春》这篇文章给人感觉: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

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它一个有着活力、生机的娃娃,它给我们美好的憧憬,美好的希望。春天的景色多么呀,我们要去拥有它。春天是我们希望的开始,是我们美好的开始,我们一起努力吧!它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们就从春天开始奔跑,去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手捧着朱自清爷爷的文选,读着读着,我脑子里浮现出一副美丽的景象,我更加爱上了“春天”。 一副春天特有的景象:桃树,梨树,杏树上都开满了一朵朵娇艳的花,有的红的像熊熊烈火,有的粉红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洁白的像雪花,花儿散发着迷人的香味,闭上眼睛,树上仿佛结满了桃子,杏子,梨子!蝴蝶,蜜蜂围着花儿翩翩起舞,野花数不胜数:杂样儿,有名字的,无名字,都像赶集似的聚在草丛里,像一只只彩色的眼睛,像一棵棵闪烁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调皮地眨着眼睛。在朱爷爷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写出这等精彩之笔!在朱爷爷笔下,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我读着读着,仿佛

读后感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

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

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论语别裁读书报告

论语别裁读书报告 [标签:标题]2016 论语别裁读书报告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论语》年代久远且内涵丰富,谁又能断言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条理清晰,道理明白,十分易于消化。且南先生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几十年间又孜孜不倦,博闻强记,从不惮学科门槛,追究学问务必求真求知,更本着做学问的精神,尽心思索,并不从善如流。因而读南先生的书竟使我有些庆幸之前不曾在这些学问上下过功夫,因而未曾被各类谬误迷惑太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 1 / 1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标签:标题]2016 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

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记录的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指点。孔子教育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学会领导一个有一千辆马车的地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做到做事尽心尽力,对百姓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当中去体会的,并不是死读书。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坏, 2 / 17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标签:标题]2016 知识渊博与否与他是否有学问无关,做学问的道理是要在做人做事的积累当中慢慢感悟的。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南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宋代儒家学者有着较大的出入。关键的分歧点在对“色”字的认识上,宋儒们认为“色”即女色,“贤贤易色”就是指看到有道德的人马上就抛弃女色。这在南先生看来是对孔子的误解,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对“饮食”和“男女”大欲是持认可态度的,因此

读后感三篇范文

读后感三篇范文 这种奇耻大辱何止一次,“落后就要挨打”也是先人给后人血的教训;现时,我们已不再落后,国家慢慢地昌盛起来;科技慢慢地发达起来——“发展才是硬道理”。现时,睡狮已醒,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国内,巨龙腾飞了!祖国如同巨人,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未来将要我们去创造! 在雪城中那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让我体会到人所具有的潜能,人原来具有如此大的潜能,而这些潜能只有在遭遇绝境时才会喷发出来。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和斗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无疑是可笑的,也许他们自己回头看时也会觉得可笑,可是支撑他们去革命,去战天斗地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缺少的不正是精神吗?在雪城中那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让我体会到人所具有的潜能,人原来具有如此大的潜能,而这些潜能只有在遭遇绝境时才会喷发出来。

前几天又买了一本《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收藏,顺便买了一本辛夷坞的新作《我在回忆里等你》。刚刚看完,说实话,有点小小的失望:故事有点做作、拖沓,害得我没看到一半,就急着看结局...即便如此,故事的结局,还是赚到了我的眼泪。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会想去哪里?” “但凡觉得辛苦的,都是强求” “时光不可倒流,所以最动人的誓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今天我读了《世界上最伤感的,你不哭我不是人》这篇文章,让我读懂了: 如果往事可以当作梦一场,是不是就不会有太多的人为之去心伤。在心痛的时候安慰自己一声,不过梦一场,让自己清醒清醒,不必念念不忘,执着只会让自己有太多的内伤…… 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鲁西西外传》,在书中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 书中的人物鲁西西是一位比我大六岁的姐姐。她爱吃零食,小心眼,还爱哭鼻子,和我倒有几分相似。鲁西西自从认识团团后,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篇一】 当我再次翻开南老师《论语别裁》这本书时,已经是集团总经理在读书会作业布置中第三次让我们学习此书,而我前面两次都没有认真地读完,看完后不知道自己真正学了些什么?有多少活学活用了呢?这次我认真地读完了《学而第一》和《为证第二》,对“学”和“德” 有了浅显的认识,付与大家分享。 一、“学而实习之”中的“学”到底学的是什么? 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置于全篇之首,可见孔子对“学”的重视。孔子说的“学”除了学习诗书礼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修身的学问。我的体会是,人生下来一直到死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谓做学问,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就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学问。当然,从儿童、少年、到青年,这都离不开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到成年以后参加工作,接触社会,这就要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鉴别、去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渐成为一门做人的学问。当然,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就是善知识,反就是恶知识,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你走的是正路还是歪路。因而要得到真正的学问,就必须要分清正反两方面,这样一来,人生的方向就不会错。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比如,我们身在任何企业或公司,不管你是上级还是下属,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一心一意地为公司的利益着想,齐心协力地维护公司的利益,这就是真学问。 自我在敦煌公司任职以来,行政、财务、运营及工程等方方面面的事务,都跟以前在审计部门完全是一种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

境,学接待知识、学项目介绍、学着配合运营搞活动、学跳藏舞, 总之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很多,多得无法一一列举。我时时告诫 自己要“不耻下问”,不管是比自己职位高的还是低的,只要是自己 不懂的,我都愿意去问、去学。把学习当做一种乐事,这样自己才 能不断地进步并不断地超越自我。自己每天要扪心问自己,今天学 到了什么,能把学到的多少应用在了工作中?今天又犯了什么错误,哪些地方没有学好需要再学习?哪些地方学好了要交给大家来共同 学习?就像我们公司的微信专员利用下班时间,在给行政人员讲解 作图的PS软件时,我自己也很认真地去听了。以前觉得编辑图片都是专业编辑人员才能完成的,可是听了田助理的讲解,我觉得收获 很大,以往很多年都不知道的一些拼图知识一下就懂了,可见人总 是“学无止境”的。人一生中总有学不完的知识。不管学什么,学的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表现给 别人。但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学了,应用到了工 作中,教会了大家,让更多的人受益了,这才是“学”最终目的所在。学了知识,学了方法,然后在工作中,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尽 忠职守,才是做到了活学活用。 我个人认为“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的态度。人在知识运用 的实践工作当中,犯了过错,做错了事情,说错了话,但自己不晓 得自己是错的,还在找各种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这就不是真 有修养的人。所以学习每一个人身上的长处,发现身边每一个人身 上的优点,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永远要有 一颗勇于改过的心,这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才是真正领会了“学”的含义。就比如敦煌公司每月在汇报经营结果时,每次都给自己找 各种忙的理由,而没有认真的去分析,各部门汇总的工作内容和数 据分析是否认真地填写了,财务数据是否仔细地分析了原因,人和 事的汇报是否清晰地总结了要点,经营情况的分析是否全面地总结 了小镇的运营状况等等,总之没有花心思去认真地看待这个事情, 所以每次都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分析。这就是对待学习没有一颗认 真改正的心,没有把所学的知识抱着一个认真的态度应用到实际工 作中。因此,学到学问很容易,但是真正要做到学了知识及时消化,并能指导自己不断地完善工作是很难的,如果我们天天能在失误发 生前就认真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好,这个事情那样做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下面是网带来的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范文 1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

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 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三篇名著读后感

三篇名著读后感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肯定是有它刻骨铭心的地方,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名著读后感吧! 名著读后感篇一:《骆驼祥子》读后感《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 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 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

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着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 名著读后感篇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是一段意义非凡人生,是一首革命英雄的颂歌。 这本书以十月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穷苦的不懂事的少年,在战争爆发后,意外邂逅了一位布尔什维克——朱赫来,他不但教会了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一)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通过数年来的研究分析,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经典之作。下面,的小编整理了《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愿大家喜欢!!!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一】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 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三体读后感三篇

三体读后感三篇 小时候就对科幻比较有兴趣,但是这兴趣后来大部分转移到了悬疑推理上,所买的书基本没有涉猎过科幻,只是欣赏了一些科幻影视作品,比如星战系列。看完三体,总觉得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史书,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三体读后感三篇,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体读后感篇一曾经因为一个不经意,闯入了科幻小说的迷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听说《三体》是从一个同事的介绍开始的,那是在20xx 年吧,最开始听他介绍起来还觉得挺正常的,男生嘛,或多或少会对科幻主题的东西着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后来,随着他有所保留的跟我提起此书的起点发生在文革年代,并且在那个年代就埋下了伏笔,其中描述不无赞赏的夸奖着这部小说。作为一个对科幻片不怎么感冒的我来说,可能也就听听就过了。没想到随后的两年,《三体》崭露头角,被跟多的大众熟知,深受好评。这不,我们吴晓波书友会的小伙伴们也按耐不住了,在1月7日举行了《三体》分享会。 作为分享会面壁计划小组的小组长,我很高兴的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三体话题,其中的一个组员大灰狼就是这样看待这部小说的: "三体是一部科幻巨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虽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它却与其他的科幻小说大相径庭,

在骨子里就是一本独特的书。举例,在大多数小说中,外星人都有着上帝般的形象,对人类亲切至极,会安慰人类,帮助人类,可谁知外星人是善是恶呢?《三体》便一反常态,将外星人刻画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形象——迫于生存的危机而侵略地球的生物,存在着缺陷,却又十分的合于情理。这一下,就将它们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书中提到的智子。刚开始,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被三体人用我们前所未有的高科技赋予了生命,可随意维度化的微不足道的质子!这想象,真是既天马行空,却又有着科学的依据,这也是三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而另一个小美女明月对《三体》故事的主人公"罗辑"印象深刻: "——这个世界真有那样的人么? ——你才见过多少人啊! 我为罗辑而来,理应加入面壁者一组。我这样想着,也这样做了。 关于《三体》,有太多的经典,可我唯独只想谈他。 不谈他的学识,不谈他的事业,也不谈他的功劳,只谈他的爱情。 他在脑子里描绘了一位完美爱人,细到一言一行、一毛一发、一呼一吸…最后居然直接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与她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精选论语读书笔记500字篇一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论语读书笔记500字篇二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想修养的。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还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论语别裁》-读后感 这几天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和南老师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书中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老师认为“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而研究学问,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谓宋朝一代大儒,六、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一直笼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读书人学优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为标准答案。然而,时至今日,在南老师的《论语别裁》里,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会显得威严,学问也不稳固,要讲求忠诚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怕改。而南老师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忠诚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没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同时,他用调侃的笔调写到:“无友不如己者,按照他们的解释,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大学校长只能跟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交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解释与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背道而驰,是严重的谬误。难怪南老师笑言:朱文公及其后儒们,真该打屁股三百大板了。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灵,听了这话会汗颜的。但是我们也要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会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大浪淘沙,始见真金闪烁!《论语》等经典着作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对我们当代人的人生观依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努力将它的精髓发扬光大!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董诗抡“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

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

三篇名著读后感

三篇名著读后感 导读: 三篇名著读后感(一) 父母、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自从我读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才更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写了海伦对光明那热切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慨,让读过这本书的人和她一起分享海伦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书字里行间,无不洋溢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戒世人应该珍惜享有的一切。她希望拥有三天的光明去看尽世界的一切景观。海伦·凯勒想看的事物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梦。 "要是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那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然而人利用时间和享受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话,那这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人生中的短暂的一刻。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三天光明,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无非是在漫无目的地游玩著,他们追求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乞丐,至少还知道去要饭。而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也有这么一些人,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他们不是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点苦,把学习当成一大苦差,无心向学。对于学习,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而是

哀叹命运对于自己的不公,责怨上天没有赋予他们聪颖的天资、超人的智慧,让他们能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的社会是靠知识才能生存的社会,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我们可以好好学习,让学问把大脑给占据的话,就可以为以后的道路铺上一层石头了! 海伦·凯勒双木失明,她还能用自己的残疾的身躯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闻名于世的书。而我们拥有的健康的身体,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所谓闻名不如见面,前不久,我就读了这本好书。 三篇名著读后感(二)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原因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同时,祥子最终的堕落与社会之堕落是分割不开的。有些人因出身贫寒,所以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奋斗,却无果。这是什么造成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社会中,钱似乎能代表一切,什么知识大于金钱,根本是个“假命题”。因此,若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充分的知识、良好的生活背景必不可少。相比之下,

论语读书心得篇(总结类)

论语读书心得(一):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样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应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就应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说明了做人要以德为先。也就是《论语》中说的仁,我们这天说的德乃为人之根本。道德实践也是学,与文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以前问过老师说:老师啊,敢问君子,一个君子的状态什么样呢老师回答得很简单,四个字,叫做不忧不惧。这就是君子了太简单了吧那老师又反问了他一句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啊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歉疚,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可内疚的老百姓讲一句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坦然。孔子说,如果在当今社会,外在有如此多纷扰的声音,我们偏偏困顿于一派喧嚣之中,但是叩问内心,无忧无惧,这容易吗这还不够做一个君子吗所以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君子就必须要兼济天下、建功立业,于社会士工,做出大辉煌的人才配这个称号。其实一个君子首先应对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朴素的坦然。这对于这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话:事君数(念),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写出来是数字的数,也就是过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数,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对你的领导的态度:对你的上司老板,你对他有言必从,不管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从来不违背。你想我这么对他,他就应对我个性好吧错!他会认为你的人格没尊严,离你招致羞辱不远。这叫斯辱矣。因为他觉得你是仰望他的。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在仰望他人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在跪着。你怎样样能够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来。所以其实你对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数。你去这样失去自我的尊严去伺候领导,那最后会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觉得朋友之间无所谓了吧多好都没关系。有一些男朋友说,我去我哥儿们家,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们家能够把他的冰箱翻得乱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样。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闺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什么样保密都对人讲。那闺中密友就出主意,说你离开这个男人吧,你离婚算了。其实这样的朋友都必须好吗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朋友要走到这么近的时候,就是疏远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永远要以个体生命的独立尊敬为前提,包括父母对孩子。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处世中,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谨慎;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气行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也学会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爱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豁达、朴素与和谐;学习那种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诚信精神;体会到未若贫而乐,有道而正焉的快乐。总之,让我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论语读书心得(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