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案例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案例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案例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案例

本案例是由案例中心研究助理沈梅华在杨思群教授指导下开发完成的。本案例仅作为

课堂讨论的材料,不表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判。

本案例版权归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所有,如订阅或申请使用本案例请致电8610—

62789786,或访问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主页:https://www.doczj.com/doc/3a4289761.html, 。未经清华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复制、传播、使用本案例或者案例正文中

的任何部分。

杨思群 沈梅华 案例编号:

2014-10-16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

1992年8月26日上午,英国财政大臣诺曼?拉蒙特(Norman Lamont )出现在财政大

楼前的阶梯上,他身着深色西服面对电视摄像镜头,面带笑容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不会

使英镑贬值,不会离开欧洲货币体系。我们绝对地支持欧洲货币体系。”话音刚落,成群的

记者高举话筒蜂拥而上,面对记者的提问,拉蒙特一概置之不理,只补充了一句“我们正在

采取行动。”便匆匆离开……

拉蒙特此举无疑是为了稳定人心,而记者与心理专家却从他的肢体语言中捕捉与解读出

了深藏在他内心的不安。为《每日邮报》做录像分析的一位专家说:“这个人内心十分不安,

大部分人一分钟眨眼六到八次,但拉蒙特在45秒里眨了64次。”①……

这一幕发生在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前夕,为什么拉蒙特要强调英国不会离开欧洲货币

体系?这与接下来的欧洲货币危机有何联系?欧洲货币危机的前因后果又是什么?这还要

从欧洲一体化说起。

欧洲统一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中世纪,就曾有思想家憧憬通过基督教统一欧洲。然而,

一直到近代欧洲史上,除了交替出现列强逐鹿,战胜国试图统治战败国和弱小国的局部短暂

“统一”之外,欧洲长期处于因民族利益冲突而导致的不断的纷争之中。争夺霸权以及利益

的直接对立,使得欧洲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在经历了两次大战炮火的洗礼之后,欧洲各国终于认识到,通过武力谋求民族与国家利

益、通过武力“统一”欧洲是行不通的。战争期间出现的欧洲联邦主义思潮和战后欧洲政治

安全格局的变化促使西欧国家开始认真思考用和平手段统一欧洲的途径。

一、一体化的起点:“舒曼计划”

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遭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经济凋敝,社会问题突出,欧洲彻底丧失

① 参考淳洋:《乔治?索罗斯成就一生的投资艺术》,金城出版社,2001,P180

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英国政府为了支付战时的军需供应,变卖了大部分海外资产,黄金储备几乎消耗殆尽,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外债高达30亿英镑。英国甚至变成了自己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债务国。此外,越来越多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辉煌不再。丘吉尔在1947年无可奈何地感慨道:“我万分悲痛地看到大英帝国威望尽失和国运衰弱。”

作为被占领国,法国因为战争耗费的经济损失高达14,000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法国的全部生产总值。1944年法国解放时,工业生产和农业产值分别只及战前1938年的20%与50%,而法郎价值仅及战前的1/6,外加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法兰西帝国国运堪忧。

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和德国损失更加惨重。意大利因为战争损失了近1/3的国民财富,以及全部殖民地;而德国在战争结束时,约有30%-40%的工厂丧失了生产能力,此外,统一的国土被一分为二,数以万计的难民从东部流入西部。①

经济复兴成为战后欧洲各国的首要任务,同时由于西欧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多数西欧国家认为,只有将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才能复兴欧洲的世界地位;此外,德国问题也是推动战后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原因,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法国等西欧国家希望将德国置于欧洲各国的联合监督和控制之下。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向法国政府提交了关于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即“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联营管理。“舒曼计划”的提出迅速得到了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的支持,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也随即积极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也叫《巴黎条约》。该条约规定,联营的主要目标是在六国之间建立起取消关税、商品数量限制和其它技术性歧视措施的煤钢共同市场,以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由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为欧共体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为欧洲一体化打开了局面,因此,现

在的欧盟将每年的5月9日定为欧洲联盟的生日,

也叫“舒曼日”。

煤钢共同体成立初期,由于取消了关税与数量

限额,贸易量迅速增加。但是,由于价格与投资决

策仍然受到其它歧视手段的扭曲,如铁路运输费用,

税收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高级机构的权限。

煤钢共同体在后期的运行遭遇到了重重障碍。然而,

这些困难不但没有导致煤钢共同体的解散,反而促图1.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

使成员国坚信共同体必须从煤钢部门扩展到其它商品以及普遍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去。

“舒曼计划”标志着法德两国关系的和解,是法国对德政策的根本转折,同时,也使得法国在欧洲煤钢共同体以及接下来的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罗马条约》:关税同盟和欧共体的发展

1957年3月25日,法德等6国签订了《罗马条约》①,宣布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The European Community),简称欧共体。其中,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三个共同体中最为复杂的,它将一系列原本属于国家范畴的重要经济职权纳入共同体的决策机构。

《罗马条约》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包括:建立关税同盟;实现四个自由流通,即废除阻挠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对于工业品关税,罗马条约规定在12年的过渡期内分阶段地逐步取消成员国间一切关税和贸易限制。

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到六十年代末的十几年,正值战后欧洲经济长期增长的时期,经济一体化发展顺利。六十年代末,关税同盟建成,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工业品关税与进出口数量限制,并统一了对外关税;同时,共同农业政策也获得实施,共同体的农产品价格也得到统一。这两大目标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共同体的经济发展,提升了成员国的贸易与投资水平,为共同市场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英国分别于1961年和1967年两次提出了加入欧共体的申请,丹麦、爱尔兰和挪威也分别两次紧随其后提出了申请。由于担心英国对欧共体建设可能有负面影响、担心英国的加入会削弱其自身的领导地位,法国连续两次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3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戴高乐总结了20年来英国与六国的分歧:“《罗马条约》在六国间缔结,这些国家从经济上说是同一性质……而且它们都是接壤的邻国,相互渗透……它们之间没有政治愤怒,没有边境问题,在统治和权利上没有相互对立……英国事实上是一个岛国,是一个海上国家,其贸易是与市场供应线非常不同的非常遥远的国家相联系。”②

1969年12月,欧共体在海牙召开的首脑会议上确定“完善、深化、扩大”的一体化战略。所谓“完善”,是指巩固和完善关税同盟,“深化”是要求在货币与外交政策方面开展一体化合作,“扩大”是通过英国等四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1970年10月,受欧共体理事会委托,皮尔瑞·魏尔纳(Werner)③领导的一个委员会,提交了魏尔纳计划④,该计划建议从1971年到198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欧洲货币一体化。1973年1月1日,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

①罗马条约正式名称是:《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TEEC)。该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六个条约签署国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②参考李士安、刘丽云等:《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P138

③时任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

④该计划全称为《关于在共同体内分阶段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亦称为“魏尔纳报告”(Werner

欧共体,挪威由于未通过国内公民投票而未能加入,欧共体完成了第一次扩大。此后,希腊于1981年1月1日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与葡萄牙加入。至此,欧共体扩大为12国。

三、欧洲货币体系:固定汇率制度——货币一体化的准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石油冲击和国际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欧洲经济增长停滞,各国货币进入到浮动汇率的时代。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为了稳定货币,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被提上了日程。

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成立,其运行机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简称埃居)、汇率稳定和干预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埃居是由当时欧共体成员国的货币按照一定比重构成的篮子货币。成员国货币比重的构成由该国国民生产总值及在欧共体内部贸易中的份额确定。由于当时的西德是欧共体中最大的经济体,其和周边国家的贸易也占主要的份额,这使得德国马克在汇率的决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调整汇率,欧洲货币体系规定,每五年对成员国货币的权重做一次修订。

埃居对其他货币如美元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浮动状态。各成员国的货币与埃居挂钩确定一个中心汇率,然后通过中心汇率建立双边汇率的平价网体系(Grid Parity System)。参与国的汇率波动幅度围绕中心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各为2.25%,允许意大利有较宽的波动幅度为6%。中心汇率可以调整,但只有获得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变动,成员国不能采取单边汇率调整。这样,欧洲货币体系的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使得成员国之间形成了一个盯住埃居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的货币围绕着埃居,进而实际上围绕着德国马克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波动。

欧洲货币体系规定了三种干预机制以确保汇率波动维持在规定的界限范围之内:当一国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达到规定界限时,有关货币当局必须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在持续一段时间仍不见效后,应使用货币政策;当出现结构失衡时,应使用财政和收入政策。如果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最后可申请中心汇率调整。①

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之后的1979年至1983年,是汇率频繁动荡期,出现了7次重组和高通货膨胀率,成员国之间没有出现经济周期趋同的倾向。这段时期恰逢国际货币体系解体后的滞涨期,欧洲经济形势严峻。

1983至1987年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渐趋稳定期,汇率重组次数与调整幅度逐步缩减,通货膨胀率下降且出现明显趋同。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政策合作程度的增加。其中,法国政府于1983年3月开始改变其经济政策,由此前通过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内需,转向与德国相近的控制通货膨胀率和稳定汇率的政策。

1987年1月至1992年7月是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期,其间只出现了一次重组,还是积极的重组:即1990年1月意大利里拉的汇率波动从6%的宽幅进入2.25%的窄幅。这一时期,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通胀率等经济变量进一步趋同,欧共体稳定汇率的能力和信誉大增。此外,为了实现罗马条约中提出的四个自由流通,大多数国家相继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这一时期汇率机制进一步扩大:西班牙比塞塔在1989年6月加入;英国在抵制汇率机制长达11年之后,于1990年10月加入①;葡萄牙埃斯库多1992年4月加入(此三国的波动幅度均为6%)。至此,欧共体12个成员国仅希腊的德拉克马没有加入,此外,一些欧共体之外的国家也开始将本国货币与埃居挂钩,包括塞浦路斯、挪威、瑞典和芬兰。②

欧洲货币体系建立后的十几年,虽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断,但是,参与汇率机制的成员国还是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区。由于德国马克在埃居的汇率决定中(埃居兑美元等其他货币的比率)占有决定性的作用,欧共体成员国的货币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这使得联邦德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其他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也有着非常重要性的影响。换句话讲,在欧洲货币体系下,欧共体的一些成员国的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就大大降低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德国作为核心国决定总的货币政策,而其它参与国作为追随者纷纷采取趋同的货币政策以确保汇率固定。德国的低通货膨胀倾向与其它国家反对通货膨胀的意愿相契合,再加上德国的经济地位,使得它能够为其它成员国确立货币政策标准;

其次,随着德国马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提高,德国中央银行在整体的对外货币政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西德马克兑美元的汇率在短期内实际上也影响了EMS体系中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

再次,由于短期利率对汇率具有传导作用,也即利率平价的关系在这些国家间基本可以成立,当德国联邦银行出于国内经济稳定目的而发起利率调整时,通常,其它成员国包括汇率机制外的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几乎立即效仿。

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迈向单一的货币

八十年代末期,欧洲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1990年10月,原东、西德合并完成的德国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的经济实力将更加强大。

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等国,更加迫切地希望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欧共体,形成集体协商机制来约束统一后的德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权力,从而确保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同时,欧洲货币体系中隐含的不稳定性,也促使德国以外的成员国寻求建立权力对称的制度。希望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本国的利益可以得到考虑。因此,在欧共体内部,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货币被看作各国经济加深融合的手段,同时也是加快实现政治联盟的

①英国加入时,允许英镑的浮动空间为6%。

助推器。在统一的货币联盟下,将出现一个超越国家主权范围的欧洲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将由成员国协商一致才可以确定,这就避免了在以往欧洲货币体系下,欧洲各国的货币政策要被动地跟随德国的事实。

法国认为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可以消除欧洲货币体系中的不对称因素,从而强化法国在欧共体中的地位,因此强烈支持欧洲经济联盟的建立,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也给予强烈支持。德国最初并不热情,德国中央银行认为经济货币联盟的成立会失去德国在货币领域的独立地位,并且失去其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柏林墙倒塌,“德国问题”再次成为欧洲人眼中的威胁因素,并引发了邻国的担忧。出于外交需要,德国政府决定对建立经济货币联盟让步,以赢得法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①

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十二个成员国首脑,在荷兰城市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讨《欧洲联盟条约》,该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reaty of Maastricht),简称《马约》。《马约》由《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两部分组成。另外,会议决定将欧共体正式改称为欧盟(European Union,EU)。欧洲一体化进入由旧的经济联合走向政治、经济的多元一体化联合的新时期。

经济与货币联盟是《马约》中最为实质的内容,条约明确了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发行统一货币的终极目标,并制定了时间表:

1990 年7 月~1993年12月为第一阶段,在旧的欧洲货币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合作,取消外汇管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所有成员国均纳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并实施相同的波动幅度;

1994年1月到1996年10 月为第二阶段,建立欧洲货币局,在货币和金融管理方面赋予一定权力;逐步缩小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法定汇率的调整;促进埃居的使用并扩大其功能。在第一、二阶段,成员国应使经济状况尽可能达到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

1997年1月(或最迟1999年1月)起为第三阶段,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洲统一货币。②

《马约》签署之后,必须在12个成员国全部通过才能生效,即使只有一国反对,《马约》也难逃胎死腹中的厄运,这使得《马约》从签署到生效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92年6月丹麦全民投票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马约》的通过蒙上了一层阴影。1992年9月20日,法国全民投票以51.05比48.95通过《马约》。在欧共体对丹麦作出若干让步(包括享有可以不参加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的选择权等)之后,1993年5月,丹麦第二次公民投票最终通过了《马约》。之后,一直在等待丹麦公民投票结果的英国议会于1993年7月批准了《马约》(英国在签署《马约》时已经获得关于是否进入第三阶段的选择例外权)。德国议会于1992年12月通过了《马约》,但由于部分反对派人士起诉《马约》侵犯了德国主权,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经过审理后,于1993年10月12日裁决《马约》不违宪,这才使

①参考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P269

得《马约》在德国获得通过。1993年10月29日,欧共体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宣布《马约》于11月11日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马约》从1991年年底开始签署,到1993年11月由各国经过公投通过,历经了很多波折。其中,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是对统一货币产生、经济一体化深化以及欧盟的出生最大的冲击事件。

五、“三驾马车”与欧洲一体化

英、法、德三国是战后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对欧洲整体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也被称作欧共体“三驾马车”。由于三国战后所处的国际环境各异,再加上历史、民族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对欧洲一体化持不同观点,导致其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分歧与矛盾不断。

(一)英国

英国,是战后欧洲联盟最早的呼吁者,然而其自身却没有参与欧洲联合的打算。1946年,丘吉尔年在瑞士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欧洲的悲剧》演讲,呼吁法德和解,作为迈入欧洲合众国的第一步,但却把自身定位为“欧洲合众国”的“朋友和赞助者”,超然于“欧洲合众国”之外。

英国想游离于“欧洲合众国”之外的主要原因是想保持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尽管,战争使得英国经济遭到了严重削弱,导致其国际地位下降,但同时,战争也给英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它是欧洲为数不多的战胜国之一。此外,基于英美两国在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关系,英国成了美国在欧洲的“第一盟友”。英国甚至在战后提出了旨在恢复其世界大国地位的“三环外交”的思想,将它与美国及英联邦的关系置于欧洲大陆之前。

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逐渐意识到,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的西欧来对抗苏联,而西欧的联合对于欧洲经济复兴与发展极其重要,因而全面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法国提出的“舒曼计划”。此后,伴随着欧共体在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发展,它作为西欧地区核心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作为欧洲代言人的地位日益明显。

英国逐渐意识到了加入欧共体的重要性,在六十年代两次申请加入,均遭到了法国的否决,直到1973年才最终加入。

如果说在加入欧共体之前英国是超然的姿态,那么在加入之后,英国则像是局内的旁观者,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者。由于过分强调维护自身的国家主权,英国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坚持反对损害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任何一体化举措。

(二)法国

对于法国而言,造成其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近邻德国是其心头大患。从1870年普法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70年的时间内,法国先后3次被德国彻底打垮。尽管战争的硝

烟已消散,德国成为二战的战败国,但法国仍心有余悸,担心德国军国主义再度复苏。战后戴高乐政府承袭传统的严惩德国的策略,企图通过国际力量肢解德国。

1947年冷战开始后,法国的外交策略逐渐发生了转变。首先,在欧洲形成泾渭分明的东西方阵营之后,国际关系非敌即友,法国迫于英美的压力,被迫放弃肢解德国的计划。其次,法国与昔日在战场上的宿敌德国此时在同一个阵营里,苏联与“共产主义”是他们的共同敌人,世仇冤家结为利益伙伴已是大势所趋;最后,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法国逐渐意识到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获得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才能重振法国的大国地位。

法国环顾四周,英国已经奉行超然于欧陆之外的政策,追寻“世界大国的梦想”而去,欧洲联合只有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开展。法国外交部长曾经说过“没有德国,一个统一的欧洲是不可能的。”①然而,法德和解并不代表法国对德国放弃戒备心理。事实上,在倡导与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法国对德国的防范心理从未减弱。1948年3月,法国外长曾宣称:“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可以保证更完善的防卫,也能给德国带上一个紧箍。”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舒曼计划”本质上是法国钳制德国的计划。

(三)德国

重新统一是战后德国政府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德国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战后阿登纳( Adenauer)政府希望通过欧洲联合来强化西方阵营的实力,从而迫使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做出让步,实现德国的统一。德国统一与欧洲联合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德国很清楚,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其自身已经失信于欧洲邻邦国家,并且引起了其它国家的恐惧和反感。要想获得国家的重新统一,就必须消除西欧各国对德国的不信任和恐惧心理。所以,阿登纳在谈到重新统一的问题时,总与欧洲统一联系在一起。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将德国重新融入欧洲,重新赢得欧洲各国的信任,这是阿登纳政府主要的外交思想。

虽然法国对德国存在强烈的戒备心理,但是德国对法国的态度却全然不同。德国深知,在英国追随大西洋主义之后,如果没有法国的参与,欧洲一体化将一事无成。因此,德国频频向法国递橄榄枝,极力寻求法德和解。阿登纳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直把始终不渝地争取和法国建立友好睦邻关系看成是德国外交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必须不顾一切困难、挫折和失望坚持这个目标。必须做出不断的努力甚至牺牲,因为不这样西方就不能达到为与东方进行谈判所迫切需要的那种团结一致。跟法国取得谅解乃是西方团结的基本前提。”③

因此,法国的“舒曼计划”一经提出,德国迅速表达了赞同与支持。在之后的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德国更是与法国结成了法德轴心,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

“三驾马车”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微妙差异,使得这三个国家在应对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与措施,也使得投机者进行投机时采取了差异化的策略。

①转引自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P48

②转引自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P48

六、货币危机的进程

(一)不对称冲击提供的机会

1990年10月,随着苏联和东欧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西德和东德开始了统一的进程。1991年底,苏联解体,战后冷战格局结束。然而,欧洲政治局势的变化给统一后的德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政治版图的变化并没有给德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带来起色,西欧各国经济低迷,正处于衰退期。1992年,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乃至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他们需要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刺激居民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的巨变,唯独给统一后的德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增长刺激。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政府和私人部门都加大了对东德的投资。统一后的德国将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进行等价交换,原东德人的购买力大幅提升,刺激了消费需求。东西德马克的等价交换也使得短期德国马克的数量就有了迅速的增加。同时,德国的财政赤字也快速增长。在短期,德国经济出现了和周边其他国家不同的快速增长。这引发了德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显著提高(参见附件5)。由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奔腾式的通货膨胀(1919—1924年),德国央行对于通胀率上升异常敏感①,德国央行迅速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通胀率大约为6.2%,并开始下降到5.8%的过程中,德国央行将国债回购协议利率提高到9.7%,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样,德国的经济和欧共体内的其他国家的经济相比较而言就出现了所谓的“不对称冲击”。(参见附件y)。首先,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德国从1989年第四季度就和欧共体内的其他国家产生了分化或不对称现象。德国经济增长率在1991年时曾一度接近7%,而此时英国是“-1.95%”,法国是0.8%,英法两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中。其次,德国和英国的通胀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称运动。从1990年12月到1992年6月,德国的通胀率一直在攀升,从2.7%上升到6.2%;而此时,英国的通胀率则呈相反方向,从7.6%下降为3.6%。经济周期的不对称使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方向也产生不对称性:德国需要提高利率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英国和其他国家则需要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国和英国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调整利率水平,则欧洲货币体系所确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就将难以维持。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法国、德国都面临着各自的两难选择。英国如果选择跟随德国提高或维持高利率水平,并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不进行调整,将以牺牲其短期经济增长为代价。法国除了有同英国一样的问题外,还纠结另一个问题:如果在1993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法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欧元的产生是否将遥遥无期?德国的两难选择是:是继续采用高利率政策治理通胀,还是采用妥协的政策,适度降低利率政策,以便推进欧洲货币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

1992年6月,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仍在经济衰退中挣扎,但为了维持欧洲①鉴于德国历史上出现过奔腾式的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与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德国宪法的规定,

货币体系下的利率平价关系,他们发现:即使其通货膨胀率低于德国当时的水平,其利率水平也需要高过德国的利率水平。这样,英国向德国提出了降低德国利率的要求。但是,德国央行出于强烈的抑制通胀的意图,非但没有降低利率,反而将贴现率在7月份提高至8.75%的水平。德国的这一举动使一些投机者认为德国不会为了维持欧洲货币体系而放弃用高利率政策治理通胀的行动。投机者的机会来了,他们闻到了血腥味。有人认为德国的行动成为了欧洲货币危机的导火索,其实如果没有德国的这个行动,危机也会到来的。

(二)“黑色星期三”

英国政府担心一旦英镑贬值,民众将对政府的管理经济的能力丧失信心,政府将受到动摇甚至倒台,同时,也担心一旦利率降下来,英镑将经不起国际金融投机家的群起攻击。而大幅贬值。整个夏天,英国财政部长拉蒙特一直在声明英镑绝不贬值。

8月下旬,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跌至允许浮动范围的下限,尽管英国与德国央行大量买进英镑,仍无法阻挡英镑下跌的趋势。

接下来,便出现了案例开头的那一幕。

8月26日上午,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发表电视讲话,再三强调英镑不会贬值,欧洲不会离开欧洲货币体系。拉蒙特此举无疑是为了稳定人心,而记者与心理专家却从他的肢体语言中解读出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安。记者和心理专家捕捉到的信息当然不会逃过投机客的眼睛,他们推测英国政府已是外强中干。就在拉蒙特发表讲话的同时,英格兰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动用3亿外汇储备买进英镑,抛出德国马克,然而收效甚微。

9月3日,拉蒙特对外宣布,政府已拟定计划向国际银行借款价值75亿英镑的外汇来保卫英镑,这在英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在此之前,当德国宣布提高利率之后,投机客便悄悄在市场上抛售芬兰马克,购买德国马克,同时制造舆论恐慌,导致芬兰人纷纷将芬兰马克兑换成德国马克。为了汇率稳定,芬兰央行不得不大量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然而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储备有限,很快便消耗一空。

9月8日,芬兰政府不得不宣布与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投机客小试牛刀便轻而易举击垮了芬兰央行,更重要的是掀起了舆论的恐慌。

英国再次向德国政府建议降低利率,然而德国认为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国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史莱辛格更是在1992年9月11日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专访中表示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只能让一些欧洲货币重新定值,才能使欧洲货币政策稳定下来。

史莱辛格的讲话无疑给投机客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推断一次千载难逢的货币投机时机已经到来。

弱者向来都是最好的突破口,这条法则似乎适用于任何生态圈,投机客很快做空了意大

利里拉。

9月12日,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狂跌到了里拉对德国马克的最下限。尽管意大利政府曾分别在7日和9日两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向外汇市场大量抛售德国马克和法郎,仍然未能挽回局势。

9月13日,疲惫不堪的意大利央行最终申请里拉贬值。面对严峻的形式,欧盟宣布意大利里拉中心汇率下调3.5%,同时其它货币相应上调3.5%,即意大利里拉贬值7%。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首次调整。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投资者的进攻,反而激起了他们更高的热情。

9月14日,德国好像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出于维护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作出了细微的让步,宣布将贴现率降低0.5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第一次降息。然而,为时已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等待着英国。

9月15日,英镑汇率一路下滑,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比价达到了1英镑兑换2.7836德国马克,接近2.778的最低限。

9月15日晚上,在大西洋彼岸已是9月16日了,成千上万手持英镑的人们挤破了交易所的大门,在纽约外汇市场,一开盘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就跌至2.7,比汇率机制的最下限低了0.08,人们将这一天称作“黑色星期三”。

英国政府乱了阵脚,英国国会被迫提前复会,有内阁成员说他们似乎又恢复成了1940年的战争内阁。

9月16日早晨,拉蒙特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由10%提高到12%。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拉蒙特再次宣布英镑利率在12%的基础上再提高3个百分点到15%。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这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英国还联合欧洲其它国家的中央银行共同注入了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

此时市场信心已经动摇,英格兰银行方寸大乱显然成了投机客的兴奋剂,他们开始更加疯狂的抛售英镑。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比价跌至2.64。

9月16日晚上,英格兰银行已黔驴技穷,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英镑自有浮动,并将银行利率降低3个百分点至12%。消息一出,英镑更是一路狂跌。

同一天,意大利政府在为抑制里拉下跌花费了价值40万亿里拉的外汇储备未奏效后,也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其自由浮动。

9月17日上午,拉蒙特又宣布将银行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恢复到原来的10%。

(三)法郎保卫战

英镑退出欧洲货币体系之后,紧接着法国法郎面临巨大的冲击压力。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法国法郎的地位仅次于德国马克,一旦法国法郎失守,也就意味着欧洲货币体系的瓦解。因

此,法国法郎的保卫战也就成了欧洲货币体系与投机客之间的背水一战。

9月18日,法国法郎与德国马克的比价跌至欧洲汇率机制规定的最低限,法国央行被迫闭门半小时。

9月21日,法国央行一天之内买入了510亿法郎用以维持汇率。

9月23日早上,法国央行宣布将短期回购率提高250基点,到13%,但仍未能阻止法国法郎的贬值。

德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对芬兰马克、里拉与英镑的退出无动于衷,然而对于法国法郎的贬值,是决不会作壁上观的。

1993年初,国际投机客对法国法郎的攻击火力猛增。仅1月4日一天,法国央行就买入了250亿法郎,德国央行买进了100亿法郎。此时,法国的外汇储备已不足280亿法郎!

1993年2月4日,德国央行经过再三权衡,终于宣布降低利率,贴现率从8.25%降低至8%,抵押贷款利率从9.5%降低到9%。随着德国马克利率的降低,欧洲各国弱势货币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普遍上升;同时,由于降息,德国马克出现了贬值的可能,国际投机客一时不敢轻举妄动。

1993年7月,投机客再度发起进攻,法郎保卫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仅7月22日至29日,法国央行共买入1000多亿法郎,其外汇储备降为负28亿法郎。法郎近乎弹尽粮绝,岌岌可危!

1993年7月30日,法国、德国、比利时、西拔牙、丹麦和荷兰的中央银行投入200多亿美元,支持不断疲软的法国法郎,法郎对德国马克的比率仍旧跌破 3.4305:1的极限至3.4328:1。

1993年8月2日凌晨,欧共体12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并宣布“放宽”欧洲汇率机制:除德国马克与荷兰盾围绕中心汇率的浮动范围维持在2.25%之外,将欧洲汇率机制中的其它国家的货币围绕中心汇率的浮动范围放宽至15%。

七、世界最大的外汇投机客

因为与市场打交道,投机客们向来乐于保持默默无名的状态,从不对外宣扬自己的胜利。英镑危机却使得其中的一位投机客名扬天下,他就是乔治 索罗斯。

1992年10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六早上,索罗斯正准备外出,当他推开位于伦敦的公寓大门,媒体、闪光灯迅疾潮水般向他扑过来,记者们纷纷往他跟前挤,高喊着要他接受采访。出于本能,索罗斯立刻退回屋里,他需要搞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

在跟一位熟悉的媒体朋友通过电话之后,他才明白原来当天一早《每日邮报》在头版刊出一篇文章,斗大的标题写着:“英镑崩盘,我赚十亿!”文章刊出了一张索罗斯的照片,他

微笑着举着一杯酒,仿佛在向世人炫耀自己的胜利。事件发生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16日,即“黑色星期三”,英国政府被迫让英镑贬值了20%。

英国民众都知道,梅杰总理和拉蒙特财长吃了大败仗。他们从8月起就信誓旦旦说会采取一切行动来对抗投机客,而在花了数十亿英镑的外汇储备用来支撑英镑之后,却仍一败涂地。与美元、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相比,英国人的薪水、退休金和储蓄等统统贬值了20%。

一个多月来,漫天盖地的报道都在说投机客打败了英国政府,迫使英镑贬值,但是从未有报道提到哪些投机客取得了胜利。这个周六《每日邮报》公布了其中一位赢家,索罗斯也变成了世人所知的唯一赢家。对于英国民众来说,“邮报上刊出的照片让索罗斯看起来像一个恶棍。”①

索罗斯意识到,他至少出现了公关危机。很快,他搞清楚了邮报是如何锁定他的。他的量子基金②按照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严格规定,发布的本季财报显示英镑资产激增,这一信息传到华尔街,随后又被秘密传递给有邮报,邮报又捕捉了一些细节,凑成了他们在头版上刊出的报道与照片。报道很短,甚至没有明确索罗斯赚的是10亿英镑还是10亿美元。

为了正面应对公关危机,索罗斯随后接受了《泰晤士报》的专访,坦言在“黑色星期三”前两周,他跟英国政府玩了一场历史上赌注最高的赌局。他解释说,因为对英镑会贬值十分肯定,所以量子基金大量卖空英镑,其在“黑色星期三”之前的仓位价值约100亿美元,其中,借来的钱是基金资产的一倍半。索罗斯说:“赚10亿的估计大致正确,不过是美元,不是英镑。”③除卖空英镑之外,他也做多大量的德国和法国外汇期货,此外还买了大量英国股票。这段期间内,索罗斯旗下的四支基金大约赚了20亿美元。此外,他在专访中表示:“任何汇率制度都有缺陷,唯一的办法是没有汇率制度,形成欧洲的单一货币。”

八、危机过后

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危机中意大利里拉、英国英镑、法国法郎等多国货币先后被攻击,英镑和里拉更是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在法郎保卫战中欧洲汇率机制不得不采取“放宽”举措,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此外,货币危机对成员国货币及汇率机制的冲击使人们对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前途产生怀疑。

英国在退出货币体系之后,通过货币贬值和降低利率,开始了经济复苏(参考附件5),英国对此感到高兴,并且多次声称,如果欧洲汇率机制不加以改革,英国就不返回(英国至今未加入欧元区);意大利在退出货币体系之后,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大大增加,由长期以来的出口逆差转为出口顺差(参考附件9)。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对欧洲货币体系以及统一货币前途的怀疑。

①参考考夫曼著,王柏鸿译,《金融大鳄索罗斯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173

②量子基金: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由双鹰基金演变而来。双鹰基金由索罗斯和吉姆·罗杰斯

于1969年创立,资本额为400万美元,基金设立在纽约。1973年,双鹰基金被更名为索罗斯基金,资本

额约1200万美元;1979年,索罗斯将其更名为量子基金。

有舆论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实际上是美国的“政治阴谋”。他们认为,美国政治家视欧洲为危险的贸易对手,不愿意看到欧洲货币体系成功走向统一货币,那将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阴谋轮的证据之一是,在攻击法郎的浪潮中,美国金融市场上投机商们抛售的法郎总额约占各大市场抛售总额的一半;此外,1993年7月30日,包括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内的6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联名写信,呼吁法国带头放弃欧洲汇率机制。①

尽管欧洲一体化的脚步受货币危机的影响而被迫放缓,但是一体化进程并没有停止。欧元于《马约》规定的最后期限1999年1月1日在11个成员国实现流通,并在2002年1月1日完全替代欧元区内的所有货币。

思考题:

1.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创立之初,罗马条约中并未包括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任何具体内容,请结合当时的历史分析其原因。

2. 欧洲大陆国家为什么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为什么创造出EMS的体系?

3. 投机客利用了什么样的汇率决定理论来决定其投机行为?他们有可能面临什么样的风险?

4. 英国至今仍未加入欧元区,甚至曾经一度威胁过要退出欧盟,请思考其原因有哪些?

①参考李占五:《欧洲货币危机与欧洲货币联盟》,《国际贸易》,1993年第11期,P36

附录1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巴黎条约》到欧元流通

附件2 德国经济与欧洲其它主要国家的经济不对称冲击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附件3 1992年(3.1-12.18) 英镑兑德国马克的汇率走势

附件4 1989-1995年欧洲十二国及美国的GDP

(现价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EPS数据库

附件5 1989-1995年欧洲十二国及美国的GDP增长率(年%)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EPS数据库

附件6 1989-1995年欧洲十二国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按 GDP 平减指数衡量的年通货膨胀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EPS数据库

附件7 1989-1995年欧洲十二国存款利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EPS数据库

附件8 1989-1995年欧洲十二国贷款利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EPS数据库

附件8 1989-1995欧洲十二国失业率(含德国)

(%)

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EPS数据库

附件9 1989-1995年欧洲十国与美国贸易差额(货物出口减去货物进口)(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EPS数据库

附录10 1992年8月-1993年8月欧洲十国与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基于CPI)

(月平均汇率; 2010=100)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参考文献

1. 王鹤:《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 李士安、刘丽云等:《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 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

4. 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5. 贾文华:《法国与英国欧洲一体化政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6. 考夫曼?M.T. (Kaufman? M.T.)著,王柏鸿译,《金融大鳄索罗斯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 李永胜、马飞:《索罗斯和全球金融危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8. 李占五:《欧洲货币危机与欧洲货币联盟》,《国际贸易》,1993年第11期,P35-38;

9. 郑华伟:《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有限公司,2011;

10. 淳洋:《乔治?索罗斯成就一生的投资艺术》,金城出版社,2001。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及三大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及三大启示(张昀;5月27日) 文章作者:张昀作者单位:央行上海总部文章出处:《上海证券报》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已经当前成为全球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经济及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有四大不利影响。 第一,影响欧元币值稳定。受希腊等国家面临的主权债务问题影响,欧元汇率从2009年12月起一路下跌,至2010年4月27日,欧元兑美元汇率报收一年来的最低点,较2009年12月初下跌了12.8%。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希腊等国家的债务问题,市场信心难以恢复,会进一步打压欧元汇率。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欧元已经被希腊等国的债务问题拖入自诞生以来的最困难时期。 第二,拖累欧元区经济发展。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采取的激进财政紧缩政策,可能使其经济重新陷入衰退。根据IMF最新预估,2010年,希腊、西班牙、爱尔兰和葡萄牙四国实际GDP增长率为-2%、-0.4%、-1.5%和0.3%,是欧元区成员国中表现最差的几个国家。目前,尽管主权债务问题集中在希腊一国,但也存在继续扩散至其他欧元区国家的风险,标普公司在4月27日、28日接连降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更是助长了这种恐慌。 第三,延长欧元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作为单一货币区,欧元区内部经济失衡给执行统一货币政策制造了障碍,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复苏的步调不一致,使欧央行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时很难确定一份适合所有成员的时间表。而希腊和其他一些欧元区国家暴露出来的债务问题,拖累了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也使欧洲央行可能不得不在更长的时间内把基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点。 第四,威胁全球经济金融稳定。IMF在4月20日和21日先后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和《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都表达了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的担忧。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说,短期内的主要风险是,如果不加控制,市场对希腊主权债券流动性和偿还能力的担忧,可能会演变成一次充分的主权债务危机,并形成某种蔓延之势。 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年底,全球政府的负债额将高达37万亿美元,到2011年则将突破45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如果不能充分改善金融业及个人家庭资产负债状况,债务问题恶化将影响银行系统并波及其他国家,削弱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新阶段的开始。 尽管在希腊债务危机初期,由于危机救助机制的缺乏而使危机有加重趋势,但从最新公布的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和欧洲国家领导人的承诺等来看,危机可以限定在少数几个经济规模较小、影响较小的国家,并不会大规模蔓延而使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也不会导致欧元区的分崩离析,

欧洲货币体系的危机

1992年9月下旬,欧洲外汇市场弥漫着一种恶战的气氛,一方是以德国中央银行为首的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立志要保护马克兑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的汇率,不断在外汇市场抛马克买英镑和里拉,另一方是外汇市场的投机势力,似乎联合着要与中央银行对着干,抛英镑和里拉买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激烈厮杀中,中央银行先后抛出200多亿美元的马克,全部被市场投机者吃进。最后,这场较量以欧洲中央银行无力维持马克与英镑、里拉的固定汇率范围而败北、英镑和里拉被迫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而告终。许多大的风险资本投资集团都在这一个月赚了数千万美元,最多的赚了近十亿美元。其实,欧洲货币体系的这场危机的种子是从欧洲货币体系产生的这一天起就埋下的。 1979年3月,在德国总理和法国总统的倡议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将各国货币的汇率与对方固定,共同对美元浮动。在欧洲货币体系成立后的10年内,它的内部固定汇率不断在调整,使它的汇率体制得以生存。1989年6月,西班牙宣布加入欧洲货币体系,1990年10月,英国也宣布加入,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国扩大到10个。 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汇率制并非完全固定的,成员国之间货币汇率有一个可波动的范围。每一成员国的货币都与欧洲货币单位(ECU)定出一个中心汇率,这个汇率在市场上的上下波动幅度为

正负2.5%,对英镑来说是6%。由于马克是欧洲货币体系中最强的货币,马克又是国际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货币之一,人们便常常把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与马克汇率的波动,作为中央银行干预的标志。以下是1992年12月17日,各成员国货币与马克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超过上下两个界限,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就必须干预。由于英镑和里拉已在9月16日退出,它们与马克的汇率波幅要在它们重新回到欧洲货币体系时再定。 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法是,每个成员国把黄金和美元储备的20%交给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同时换回相应数量的欧洲货币单位。如果某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需要对本国货币与马克的汇率进行干预,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欧洲货币单位,或其他形式的国际储备金向另一个成员国中央银行购买本国货币,从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根据规定,成员国之间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波动超出规定范围的话,这两国的中央银行都有义务进行干预,干预所需的费用也应共同负担。但实际情形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当某成员国货币与马克的汇率接近上限或下限时,该国中央银行就往往要引起警觉,或直接进行干预。而德国就没有义务进行干预。因此,中央银行要转移干预的负担也是可以的,转移的方式也有多种,此处不再赘述。 钜丰金业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a4289761.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增速放缓,风险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至4.3%,比该组织4月份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2008年后,得益于各国政府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世界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复苏。刺激政策一方面使金融市场领先于实体经济出现“V”形反转;另一方面,各国央行大规模释放流动性,推动大宗商品,尤其是黄金、石油的价格一路攀升,在全球范围造成了事实上的通胀压力,成为世界经济的现实威胁。 2、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再次衰退 彭博社7月24日预计,美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仅增长1.8%,低于一季度的1.9%。而且,美国目前房产销售下滑,消费者信心低落,经济扩张的步伐已经放缓至1年以来的新低。美国经济学者戈德伯格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出台的美债法案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令美国勉强渡过了眼下的债务危机,充其量只是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恶斗告一段落。法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3、欧元区经济和日本前景黯淡 欧元地区经济增长已经降至两年来新低。而日本在遭遇大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事故的冲击之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暗淡。 4、新型经济体遭受通胀风险 作为本轮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不断升温的通胀风险。为了抵御通胀,大部分新兴经济体不断加息或采取其他紧缩政策给经济降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经济的强劲复苏。 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外储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目前我国拥有着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在这些资产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此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一定压力。降级之后,可能会带来投资者对美债的抛售行为,不排除美元贬值的可能,这可能会让中国外汇储备遭遇一定的损失。 2、引发热钱压境之忧 由于此次降级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史上首次”,因此其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震荡不言而喻。这一事件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一股“震荡波”,同时也将加快国际游资冲击新兴市场的步伐。相比于欧美等国,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持续高增长,利率水平较高,汇率升值空间大,因此中国市场可能会成为部分国际游资的觊觎之地。 3、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 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会带来美元走势继续疲软,人民币会面临一定升值压力。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美元的贬值将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进口大量原材料的我国来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增加。 4、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制约 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令央行加息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三、中国的对策 连日来,美国国债危机、美股大跌、美国主权信用被降级等连串事件不断发酵,美国经济一片“愁云惨雾”,引来老百姓诸多疑问:这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如何应对?7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广东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值得重点关注。 1.被通胀压力增大,拖累股市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称霸全球,美元是事实的国际货币,美国国债则是全球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交易品种。近日很多分析认为,这次事件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潜在影响不言而喻,很多与老百姓关系还相当“贴身”: ———外汇储备可能缩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逼近3.2万亿美元,当中约有1.16万亿美元是持有美国国债。有分析认为,美国再次提高了债务上限,意味着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走势将继续走弱;而主权信用遭降级,投资者减持美债意欲增大,将进一步冲击美元,直接后果是会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 ———“被通胀”压力增大。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砂等进口均价大幅上升。长远看美元将走弱,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暴涨,我国输入性通胀将更为突出。 ———出口增长可能受阻。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增速呈明显回落趋势。有分析认为,一方面,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将增大融资成本,打击投资者信心,美国经济可能“二次探底”;另一方面,美国国债市场大幅波动,将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影响全球经济,进而影响中国出口。 ———股市受拖累。上周美国股市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大一次重挫,三大股指跌幅均超5%,中国股市也不能幸免,周五沪指下跌2.15%,深成指下跌1.95%。市场预计,评级下降的影响周一后还会逐步显现,可能继续拖累全球股市。 不过,也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王曦等专家认为,这次更多的是信心问题,实际影响还有待观察。 2.外汇储备的格局,短期难改 目前更受关注的是,如何减少这些外围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AA+评级,现在美国国债信用水平还不如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减少其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对此各界已有共识,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就表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将继续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加强风险管理。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大增30%,但前5个月却减持了3亿美元美国国债。 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教授郑英隆认为,更重要的启示,是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国长期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既存在突出的保值增值问题,也造成了外汇占款形成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膨胀。美国国债信用下降,但全球却找不到同样容量和信用的国债市场;美国经济数据不佳,但欧洲债务危机更加严重;发达国家复苏缓慢,但新兴经济体也存在通胀、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要短期改变我国外汇储备格局不容易。

欧洲债务危机解决方案

债务危机拖累经济衰退 本报记者梁婷婷北京报道 11月14、15两日,欧元区多个国家GDP统计数据悉数“亮相”,欧洲经济形势继续不容乐观。 糟糕的成绩单 根据法国统计及经济研究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第一和第二季度连续0.1%的负增长后,法国第三季度经济呈现稍许好转迹象,国内生产总值(GDP)季率初值上升至0.2%。其中,家庭消费支出从第二季度0.2%的负增长恢复至0.3%的正增长,反弹较为明显。 然而,除了法国传来稍许利好外,欧洲其他多国的GDP统计数据却着实让人担忧。 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得益于国外持续需求所贡献的小幅贸易顺差,德国第三季度GDP勉强得以维持0.2%的增长,但从第一季度的0.5%,到第二季度的0.3%,再到第三季的0.2%,德国经济增速已经显现出了明显的放缓趋势。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随后也公布了统计结果。数据显示,意大利第三季度GDP继续延续了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负增长局面,季率初值下降0.2%,同比萎缩2.4%。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结果也颇为负面。数据显示,西班牙第三季度GDP季率初值为-0.3%,同比缩水1.6个百分点。 而于这几大经济体前一天发布第三季度GDP数据的希腊,也继续扩大着走衰态势。希腊官方统计机构ELSTAT的数据显示,希腊第三季度GDP继续萎缩7.2个百分点,经济衰退较第二季度的-6.8%愈加明显。 如果说,欧洲这几大经济体公布的GDP相关数据只是局部地交代了欧洲经济第三季度下行的现状。那么,最后由欧元区官方统计机构Eurostat公布的欧元区17国第三季度GDP

季率初值,则是彻底清晰地勾勒出了一路下行的欧洲第三季度经济全貌。数据显示,继第二季度0.2%的负增长之后,欧元区第三季度GDP继续萎缩0.1个百分点,仍然步履蹒跚地行进在经济衰退的道路上。 按照广义的经济衰退定义,即连续两个季度GDP的萎缩,在过去的7-9月份,欧元区国家经济已经滑入了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二个衰退期。 受GDP下行影响,11月15日,除西班牙IBEX35指数上涨0.47%之外,欧元区各主要经济体股市走低。德国DAX指数下跌54.06点,跌幅0.82%;法国巴黎CAC指数下跌17.62点,跌幅0.52%;意大利FTMIB指数下跌56.91点,跌幅0.37%;希腊ASE指数下跌6.66点,跌幅0.84%。 继续看衰 欧盟委员会今年早些时候曾发布了一份《春季经济展望报告》,对欧洲2012年和2013年经济形势做出预期。报告预测,欧盟国家和欧元区国家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0%和-0.3%,2013年为1.3%和1.0%。 然而,就在11月15日欧洲多国GDP统计数据公布的前一个星期,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其继春季报告之后的《秋季经济展望报告》。报告中,欧盟委员会下调了对欧洲经济的预期。其中,报告分别下调欧盟国家和欧元区17国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至-0.3%和-0.4%,下调欧盟国家和欧元区17国2013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为0.4%和0.1%。如果说欧盟委员会在今年春季对欧洲经济衰退程度的判断还略显“轻松”,那么,在经过近一年的观察后,欧盟委员会对于接下来的欧洲经济态势不得不秉持更为保守的态度。 “欧洲正在经历一个宏观经济再平衡的艰难过程,这一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欧盟经济暨货币事务执委雷恩在秋季经济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万方数据

成员国处于景气的经济周期,各国都能遵守务约维持较好的赤字水 平和债务水平; 2.随着9.11美国的经济急剧减速,欧洲经济也开始转寒,2000年后为抑制经济滑坡和老龄化危机,欧元区乃至欧盟国家都纷纷违约,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来刺激经济复苏,处于欧元区经济核心地位的德国和法国的赤字率(如表1所示)也连续三年持高不下,最终通过德国、法国的政治博弈,违约惩罚暂缓。许多小国也纷纷“搭 便车”避开惩罚继续通过赤字来扩大支出,避开惩罚后各国更加主动通过债务和赤字来刺激消费和投资,进一步造成财务状况恶化。 表12002—2005年德国、法国赤字率 2002(%)2003(%)2004(%)2005(%)德国3.74.03.73.3 法国3.24.23.729 数据来源:裘元伦.欧元区财政状况恶化及前景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长久以来政策搭配的极度失衡,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下,进一步加剧了成员国政府的激进式财政扩张,财政赤字和债务比例急速上升,最后融资困难无法还债弥补赤字,酿成偿付危机。 (三)欧元区成员国资质:经济结构、财务状况差异大 1.加入欧元区时:标准放宽,导致成员国的财务状况有好有坏。虽然在对成员国的准入标准规定中做出了严格的比例控制,但妈约》中模糊词汇以及事实表明欧元区成员国中有极大部分国家在被批准加入欧元区时,并没有真正达到马约的趋同性标准,这里就包括当初粉饰自己的财务“挤”入欧元区,而最近已经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 2.加入欧元区后:标准松弛。惩罚机制没有落实,成员国牺牲主权利益大规模赤字,比加入前更甚,同时影响欧元区整体经济。在(_-)的分析中得知,欧元区各国的激进式财政扩张最终在经济滑坡中融资失败,导致资不抵债,偿付危机出现。说明欧元区成员国早已违背忪约》而迟迟未受惩罚,其赤字率和债务率早已严重超标,下面的两组数据分别是欧元区数据对比图3所示: 图3欧洲主要国家财政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欧盟执行委员会2009年秋季预测整理 作为欧元区国家,德国是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他们的赤字率和债务率都已超出托马约》规定。而在对09年秋的比率预测中意大利的债务比率最高,希腊紧随其后。 3.债务危机来临时:重债国有违约风险,与同盟国和国际货币组织进行利益博弈。以取得政治经济援助;债务健康国隔岸观火,迟迟无法达成一致,拖延产生的时间成本加重了危机蔓延和损失,直接导致博弈双方将来的偿付成本更大。危机更严重。 三、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一方面严重挫伤了欧盟国家的经济,使其从金融危机后复苏的速度放慢,同时也使全球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分析看出,欧元区相对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中的描述而言,尚显稚嫩,此次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整个货币区仍缺乏一种有效的对称性政策搭配来平衡成员国内外经济均衡。但如今,并非仅有欧洲国家有主权债务问题,全球相当多的经济体都在此次主权债务危机中暴露出其自身的或多或少的财务问题,所以说,主权债务危机是一个帮助各个经济体重新认识自身政策制定、反省自身财务状况的好时机。 (一)对亚洲的启示 1.审慎选择货币联盟的形式。亚洲经济不同于欧洲、美洲区,亚洲的经济中,国家地位两极分化严重: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GDP主导整个亚洲GDP的三分之二,但从90年代开始其经济泡沫后一直未有回升的转机,且日本的右翼政治令亚洲乃至国际对其认可度下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已经以千亿记,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币的经济实力仍有待提高,且国家“一国多币”、香港的国际自由港地位及其货币局制度使人民币境地尴尬t亚洲其他经济体规模较小,影响力甚微。因此,要实现亚洲货币一体化,首先要解决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的极度失衡,或者将人民币与中国其他可兑换币种进行全方位统一、整合.为货币区域化或单一货币联盟打基础。 2.努力平衡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亚洲国家在产业结构、货币制度、收入结构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减少差异制造趋同性才有货币合作的可能,这就需要亚洲各国在进行高度的货币联盟前利用亚太经合组织高度互通经济,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为经济融合打下基础,才有可能实现货币一体。 (二)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乃至亚洲,离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都有一定距离,但是,关注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经验性的启示。 首先,欧洲债务危机短期内将转移国际对人民币的升值的关注。 其次。作为从09年开始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要审慎对比经济结构,关注自身债务结构,尤其是“临时性负债”变坏张呆账的风险。 最后,欧洲财政扩张的过度对中国激进式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经验性警告。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相对宽松的、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这一方面奠定了其在国际的出口大国地位,另一方面也为众多投机性需求、过剩产能的创生孕育了温床,尽管中央赤字率、债务率一直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地方财政的赤字率、债务占比是非常高的,这与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情况何其相似:尽管地方财政赤字可以由中央政府买单,但最终会反映在货币扩张和财政扩张上,最终很可能造成本币对内急速贬值,引发衰退。 参考文献 …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2)【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卜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1【3】张继民.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决定——政治经济视角下的均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 【4】宋世方.国际经贸政策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1) 【5】李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金融危机模型研究综述.商场现代化.2009.7(上旬刊) 【6】周建平.欧洲一体化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1) 吲王亚娟.希腊连遭降级酝酿新一轮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知识.2010.1 【8】姜波克,罗德志.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兼欧元、亚元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02(1) f9】张锐.希腊主权债务阴霾或将危及欧元区生存.金融经济.20lO(3) 【10】朱芳.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南方金融.2003(7) 【11】曲谐.主权债务危机.从迪拜波及欧洲.沪港经济.2010(3) 【12】李迅雷,吕春燕.欧洲经济缓慢上升.主权债务不触发危机.-一2010年欧洲经济展望.国泰君安证券宏观研究.2010.3(3)【13】李东荣.关于主权债务危机的若干思考.中国金融.2010(5) 【14】范庆华.如何保护债务重组的国际安排.世界知识.2002年(23) 【15】郭砚莉汤吉君.金融危机的一种存量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7(4) 【16】【美】MIuldeu.R_A.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汇率与最优货币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0(1) 【17】【美UohnNevmKeynes,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华夏出版社.2001.1(1) 【18lf日】Makot0Itoh[希】costasLapa、,i吼s.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1)f19】TorStenPelsona11dGIlidoTabelli血PolidcalEconorllics:ExplaimngeconoIllicpohcyM勰sachuset七sIns石nlteofTechnology2000【20J^JlenDrazen,Poh石calEconofnyilIMacroeconornics。PrincetonUniversityPre骆,2000 作者简介:张舒(1988一)。女,湖北十堰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Tjm∞FimI∞e 13万方数据

国际货币制度习题及答案

国际货币制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是()。 A.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B.国际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牙买加体系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 A.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B.国际金块本位制 C.国际金本位制 D.严重削弱的金本位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 A.金汇兑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牙买加体系 4.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以()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A.美元 B.黄金 C.特别提款权 D.多种储备资产 5.特别提款权的创立是()。 A.第一次美元危机的结果 B.第二次美元危机的结果 C.第三次美元危机的结果 D.以上都不是 6.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汇率制度是()。 A.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 B.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C.浮动汇率制度 D.弹性汇率制度 7.二战后的第一次美元危机发生于()。 A.1960年 B.1969年 C.1971年 D.1973年

8.欧洲货币体系实行的汇率制度是()。 A.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B.自由浮动 C.联合浮动 D.管理浮动 9.欧洲货币体系创立的一篮子货币是()。 A.特别提款权 B.欧元 C.欧洲计算单位 D.欧洲货币单位 10.目前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实行的单一货币是()。 A.特别提款权 B.欧元 C.欧洲计算单位 D.欧洲货币单位 11.欧元正式启动的时间是()。 A.1999年1月1日 B.2000年1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日 12.根据欧盟的有关规定,欧元现钞开始流通的时间是()。A.1999年1月1日 B.2000年1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日 13.发行特别提款权的时间是()。 A.1968年 B.1970年 C.1971年 D.1973年 14.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采纳了()的结果 A 怀特计划 B 凯恩斯计划 C 布雷迪计划 D 贝克计划 15. 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论文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论文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自xx年末起,经多轮谈判协商,历程艰难。 那么希腊危机根源何在? 宏观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欧盟成员国中规模较小、较不富裕的国家,1999-xx年间希腊GDP年均增长率为3.9%,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然而希腊经济过度依赖消费,同一时期经济增长对消费依赖程度平均为90.4%,导致外部逆差扩大、政府债台高筑。过度债务容易导致违约和危机。 简言之,希腊处于一个困境:债权人知道,希腊缺乏信誉度,不可能以其可负担的利率借到资金。希腊仍将依赖数量越来越大的官方融资。而这又创造了一个更深的陷阱。 爱尔兰是欧元区第二个接受救助的国家。 __之前,爱尔兰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流入,带来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但全球 __使得资本流入嘎然而止,银行坏账累积。爱尔兰政府在xx年9月为银行债务提供了担保。但由于经济陷入衰退,加上纾困银行,爱尔兰政府的财政成本上升,爆发了公共债务危机。

如果没有外部融资,爱尔兰政府将会违约。但欧盟提供了救助,爱尔兰的债务水平近一步上升。 xx年3月份,葡萄牙成了第三个申请资金援助的欧元区国家。 3月份,葡萄牙以将近6%的利率借入10亿欧元的一年期贷款(作为比较,德国能以1.3%的利率借到同样的贷款);五年期贷款利率 则高达10%。只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才能负担这么高的利率。但葡萄牙的经济增长在欧元区极为迟缓,。不景气的经济、沉重的利 息支出、艰巨的财政调整措施,都让葡萄牙举步维艰。 纾困的困境: ①由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无力偿付过高的债务,人们建立 了一种机制,为它们提供偿债所需融资。按照设想,提供这种融资是为了换取它们采取相关措施,让它们的债务负担在未来变得可持续。但用来解决欧洲外围国家债务问题的这种模式,本身就提高了它们的债务水平。按照人们的设想,流动性问题的出现只是暂时的,官方融资能够帮助相关国家进行改革,让它们能够以正常状态回归自愿市场。但事实是,第一个接受救助的希腊,恢复的状况远不及预期,现在必须有新增资金不断流入,目前的局面才可以继续下去。只有得到公共资金的支持,外围国家的债务才可以无限制地增长下去。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

专业:物流管理1101班 姓名:袁天祥 学号:201124141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 作为一名外行人看‘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刚看到这份作业倍感压力,但经过有限时间学习之后渐渐地对欧债危机事件略知皮毛。长话短说,让我们直接进入文章主题——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 在了解欧洲债务危机之前,先向读者们介绍一下主权债务这个名词,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现在很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债务的比重也在大幅度的增加。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主权违约,当一国不能偿付其主权债务时发生的违约 那么整天在财经频道或网络出现的欧洲债务危机新闻,那么到底什么是欧洲债务危机呢?在这里可以向大家简单的阐述一下,简单点讲,就是欧洲许多国家的债务都要到期了,但它们拿不出那么多钱还债,就像企业的资金链要断了!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无法偿还到期本息就会破产,欧猪五国都到了边缘,而且因为如果一国破产违约其他国家持有的该国债券无法收入,形成连锁反应,纷纷破产,所以称为危机。。欧债危机是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还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政府面临着巨额的债务,这些债务是政府发行了大量的债券融资来应付财政支出,本来在发债时根据预测是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但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经济疲软,失业率激增,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爆发了债务危机。危机拖累了欧盟成员,因为,欧盟内如法德,需不断想这些国家注资,以保住欧元,这些救援国流动性减少,国内经济也受连累。整个欧元曲陷入危机。就是政府举债经营失败。一国财政支出是有一定底线需求的,政府公务、社会保障、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维护等等,但财政收入却来自商品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果中的税收分割,如果一国市场主体在共同市场中因为技术、成本控制、销售、售后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国家财政收入就失去保障,被迫赤字运行,运行期间国家市场主体在共同市场的竞争力得不到相对优势的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得不到改善,最终导致政府债务危机。这是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采取共同市场的必然结果。就如同在我们中国国内,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对落后省份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落后省份不但市场主体被兼并、挤垮,而且地方政府正常财政支出也无法应付一样的道理。共同市场,要求对落后区域的政府公务、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必须予以转移支付的支持,否则共同市场的事实,对落后区域是不堪重负的,因为财富向先进区域流动的太多太快,而非共同市场国家之间要好一些,毕竟汇率、进出口管制还可以对落后生产力国家有一定的自我保护。

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分析

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分析 摘要:2009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2009年12月15日希腊发售20亿欧元国债2009年12月1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2009年12月22日穆迪09年12月22日宣布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1下调到A2,评级展望为负面。2010年1月11日穆迪警告葡萄牙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赤字将调降该国债信评级2010年2月4日西班牙财政部指出,西班牙2010年整体公共预算赤字恐将占GDP的9.8%2010年2月5日债务危机引发市场惶恐,西班牙股市当天急跌6%,创下15个月以来最大跌幅。2010年2月4日德国预计2010年预算赤字占GDP的5.5%2010年2月9日欧元空头头寸已增至8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2010年2月10日巴克莱资本表示,美国银行业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1760亿美元。2010年3月3日希腊公布48亿欧元紧缩方案2010年4月23日希腊正式向欧盟及IMF提出援助请求2010年4月26日德国表示,除非希腊出台更为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否则不会“过早”援手。2010年5月4日欧债危机升级欧美股市全线大跌。2010年5月6日欧债危机引发恐慌,道指盘中暴跌近千点。2010年5月10日欧盟和IMF斥资7500亿欧元救助欧元区成员国。2010年5月20日“问题债券”恐酿欧洲银行危机,金融股频频失血。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违约危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在希腊发生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就欧盟而言,他们面临着科技很难水平短期内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 体制问题是诱发主权债务危机,乃至蔓延为欧洲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仍以希腊为例。作为欧元区中较弱的经济体,希腊政府有动力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在未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政府采取刺激政策时要考虑因此带来的通胀以及汇率的上涨对出口的影响、通胀以及出口下滑或将导致经济情况变差会严重削弱本国的信用状况,降低本国的融资能力。但是,在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后,这些约束条件就被大大弱化了,因为在希腊看来,通胀压力可以被其他欧元区国家摊薄,而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不存在汇率风险,出口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汇率风险大大降低。因此,在前几年经济状况较好时,希腊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优化其财政状况,而是不断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也就出现了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效应”的情况。 另外,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少了一个重要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希腊政府调控经济就几乎完全依赖于财政政策,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为挽救经济,避免衰退,不得不扩大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结果赤字更加严重。 僵硬的欧元区制度,仅以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欧洲各国的差异化国情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财政政策与僵硬的货币政策存在矛盾,而其他方面的政策协调性缺乏磨合与一致性,监管也不够严格。欧元区成了一部零件不配套的机器,摩擦力大,运行缓慢,吱嘎作响。 当然,对于希腊而言,主权债务危机还有重要的历史原因。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当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渐消退,经济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之时,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又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愈演愈烈且呈蔓延趋势。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标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原因;启示 发端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已由单一国家演变为欧盟债务危机,进而发展为制约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场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果的一种延续,因其产生和发展又带有欧洲的独有特征,成为制约欧洲经济发展的长期痼疾的一种现实表象。目前,欧元区各国正希望通过多方面合作和共同努力来摆脱困境,但步伐却蹒跚和艰难。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期内对我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危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国深思和警醒。 一、主权债务危机的基本概念 主权债务又称政府债务、公共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中央政府的债务。财务赤字则是单一财政年度政府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因政府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纳税人,故主权债务间接上是纳税人的债务。主权债务可以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是政府对本国投资者所欠的债务,外债是政府向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或他国借来的债务。广义上的主权债务也包括政府未来的养老金支付以及尚未偿付的货物和服务支付〔1〕。主权债务根据债务到期前所经历的持续时间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务。短期债务是在一年内到期的债务,中期债务时介于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债务,长期债务是在十年以上的债务。主权债务清算标准是由国际清算银行规定,但主权债务违约则由一系列复杂的随司法管辖区的不同而不同的法律所规定。〔1〕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即主权债务违约风险非常高时就会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一国的主权债务危机甚至会导致“国家破产”,这种破产与企业或部门因不能偿债而破产不同,政府不能停止提供给国民的社会公共服务,所以管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需要更加复杂的一套程序和方法。从国际来看,IMF可以应危机国的请求,向其提供暂时的流动性支持,但一般会附加严格的条件,譬如制定一个通胀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紧缩货币政策等,这些措施有可能会引发危机国的社会动乱,而且向IMF求助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对国家管理不善的屈辱。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危机国是不会向IMF求助的。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 仔细研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现,此次危机的产生是金融危机冲击、长期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等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美国次贷危机是主权债务危机的诱因

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法学0902缪旖 随着欧洲股市的“滑铁卢”,欧洲金融市场再度强烈震荡,市场恐慌进一步加剧。欧债危机暴露的是美欧经济实体没有好转,美国在金融海啸时对欧洲引起的强烈震荡也在持续的发挥其余温,暴露的是“结构性问题”,全球结构性问题。 从根源上来讲,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后果,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形成,对其成员国来说,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该种制度安排的本身,导致了区域内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丧失。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由于欧元区各国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只好更多地倾向于使用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比如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又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长期的高福利政策是欧元区诸国财政负担沉重一大诱因。这些国家一直奉行高福利的社会经济政策,执政者出于选举的需要,不敢对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长期维持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财政的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日趋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 除此以外,欧盟各国的创新能力下降,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新鲜的动力。而经济的萎靡不振,又使得国家税收来源减少,加剧财政的负担。 面对欧洲债务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中国的国情虽然和欧洲各国有很大差别,但其中也有许多可供借鉴和参照之处。从欧洲的困境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应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其次,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将解决本国问题置于制定货币政策的中心环节。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但其实不然,在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剧烈时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被国外的政策动向所左右。最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掘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是解决包括债务危机在内的各种经济问题的最佳良方。欧洲各国以及美日等国目前的债务危机,究其根源还在于增长乏力甚至停滞不前。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寻找未来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点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发力,国际产业竞争力下降。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加入欧元区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在私人投资不旺的情况下,政府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而增加政府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希腊借助筹备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东风,希腊大量举借国内外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而当长期投资与短期借款的期限匹配出现问题时,债务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特别是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倍受打击、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屡试不爽。我国也从2007年的财政盈余变成近两年的财政赤字。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