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及水文

气象及水文

气象及水文
气象及水文

4.1气象及水文

4.1.1气象特征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略偏北地区,范围介于东经113 °48′26″至114°24′58″,北纬23°20′06″至23°57′5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侯。山多是影响龙门县气侯差异的主要原因,导致县内气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明显的山区气侯特点,南北温差较大,可达4.7?。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春暖来得迟,春末升温快;夏季降雨多;秋凉来得早,秋季降温明显;冬季日温差大,有不同程度的低温、霜冻天气。

根据龙门县气象台的资料,该台气象资料统计各特征如下:

年平均气温21.1?

年平均相对湿度83%

年最大相对湿度100%

年最小相对湿度14%

年平均降雨量2151.4mm

日最大降雨量171.9mm

年平均蒸发量1394.3mm

年平均雷暴日数78d

年平均霜日数7d

年平均风速 1.2m/s

年最大风速18m/s

附风向玫瑰图如下:

比例图例

风向频率:1:2 风向频率:-----

4.1.2水文条件

方案(一)金山站址地下水为赋存于第四系各地层中的潜水类型,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位变化因气候、季节而异;丰水季节地下水水位明显上升,第四系各地层多处于饱水状态;此外在砂砾岩各

风化带裂隙中尚赋存少量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和上层地下水补给。勘察期间测得潜水的稳定水面埋藏深度变化于1.00~5.50米之间,相当于标高-4.61~3.19米。

方案(二)庙山站址地下水以潜水为主,赋存于基岩裂隙及上覆土层孔隙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位明显受地表水体的影响,往地形低洼处渗透排泄。

根据对地下水试样进行的水质分析得知:拟建场地内地下水水质在强透水性地层中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在弱透水性地层中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勘察结果表明,拟建场地内无强透水性地层。

4.2地震烈度、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龙门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拟建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均为Ⅱ类。该场地属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

4.2.1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4.2.1.1工程环境条件评价

站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金山站址其东北侧距龙门县金龙大道约200米,东侧与科达装饰板厂相邻,场地经人工堆填整平后,大部分较为平坦,仅场地南端有一高约7米的小山包,其附近均基出露,场地周边空旷,有简易公路通入场地,有利于施工机械进出场及在场地施工作业;庙山站址紧靠过境公路,施工机械进出场及施工作业不成问

题。

4.2.1.2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根据岩土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是稳定的,适宜兴建该项目。

4.2.1.3场地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发育,陆区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南海北部近岸浅海区则有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两组。

(1)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以高要—惠来断裂带(F11)、佛冈—丰良断裂带(F12)和贵东断裂带(F13)为代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花岗岩和喜山期基性岩受其控制呈东西向分布,如佛冈岩体、贵东岩体等。佛冈—丰良断裂带的地球物理场有明显的反映,是断裂带南北两侧的不同区域背景场的分界线。本组断裂属潜伏的基底断裂,除切割最深外,其生成时代也最早,大多数在加里东运动期已具雏形。

东西向断裂是深部构造的主要骨架,控制本区的大型隆起和拗陷。断裂在燕山运动及其以前主要表现出挤压的特征,新生代以后断裂活动转化为张性的正断层。据热释光测年资料表明,高要—惠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年龄在距今78.4~8.55万年,相当于中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早期。

1962年河源Ms6.1级地震及1605年琼山Ms71/2级地震,其极震区或极震区以外的等震线都呈近东西向展布,这表明东西向断裂是Ms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或控震构造。

(2)北东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由东而西主要有潮安—普宁断裂带(F8)、莲花山断裂带(F7)、紫金—博罗断裂带(F6)、河源断裂带(F5)、广州—从化断裂带(F4)、鹤城—金鸡断裂带(F3)、苍城—海陵断裂带(F2)、吴川—四会断裂带(F1)等。

断裂带控制地形地貌,是隆起和拗陷的分界线。断裂带强烈活动于燕山期,沿带岩浆活动强烈,并形成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如莲花山断裂带上的淡水盆地,紫金—博罗断裂带上的古竹盆地,河源断裂带上的河源—杨村盆地,广州—从化断裂带上的太平盆地、龙归盆地,苍城—海陵断裂与鹤城—金鸡断裂间的恩开盆地等。断裂带在第四纪以来活动有所减弱。

北东向断裂带与地震的关系密切,东南沿海地区的Ms43/4级以上地震震中基本是沿北东向断裂呈条带状分布,表明北东向断裂是控制强震震中空间分布的主要构造之一。

(3)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主要发育在沿海地区和南海北部海域,一般延伸不长,在靠近沿海地区,断裂较为密集,规模较大,活动较明显;在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断裂规模较小,活动也较弱。

北西向断裂以榕江断裂(F19)、练江断裂(F18)、隆江断裂(F17)、狮子洋断裂带(F16)、西江断裂带(F15)和那扶—镇海湾断裂带(F14)为代表,这组断裂形成较晚、活动较新,控制水系、港湾和第四系的发育。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的东西两侧就受狮子洋断裂带和西江断裂带控

制,并沿断裂出现多个第四纪沉降中心,第四系等厚线呈北西向展布。狮子洋断裂和西江断裂的最新活动年龄分别是距今37.1~2.34万年和34.9~7.5万年,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有明显活动,局部地段在晚更新世中晚期仍有活动,故此,北西向断裂是较新的活动断裂。

北西向断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密切,北西向断裂是本区的主要发震构造,经研究发现,东南沿海内陆地区不少地震断裂的破裂方向呈北西向,强震的极震区以及余震震中的分布也呈北西向,表明北西向断裂是中强震以至强震的重要发震构造。

(4)北东东向断裂

北东东向断裂以南海—担杆断裂带(F10)为代表。南澎列岛—担杆列岛为正异常,异常值较刁,在其南侧,则为大面积的负异常带,两者之间显示明显的北东东向重力梯度带。南海北盏断裂带是一条新生代较长时期内控制海陆交界的分界线,断裂北部陆地的珠江三角洲的新生界主要为陆相沉积,南部的珠江口外盆地,则沉积厚达7000m的上第三系和250m的第四系新生界海相沉积,地层等厚线呈北东东向分布。陆上的北东向断裂延伸至海域均被断裂带所阻截。

沿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在该断裂带上,历史上发生多次中强地震,东南沿海Ms7级以上的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是Ms7级以上地震的主要控震构造和Ms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场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西段,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于沿海附近,形成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的相对狭长的东南沿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7级以上大震发生在滨海一带,从这一带由沿岸向内陆,地震

活动强度逐渐减弱。

在场区范围内,地震活动不明显。场区范围内发育多条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断裂的规模均较小,延伸不长,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

综上所述,从地表构造地质调查和钻探资料分析,未发现断裂切割或错动全新世地层的现象,即所选场地现今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适宜兴建变电站。

昆山水文气象资料

昆山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气候资源丰富。但也因各年冬、夏季风进退早迟,强度不一,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分布不均,旱涝、高温、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根据近三十年(1980~2009年,下同)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8.0℃。年平均降水量1133.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522.4毫米,最少年降水量826.1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24天,最多年降水日数144天,最少年降水日数9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74.8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307.4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643.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5%。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初霜日11月13日,终霜日3月26日,年平均无霜日230天。年平均风速3.1米/秒,冬季盛行东北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 一、四季特征 春季(3~5月)气温逐步回升,雨水逐渐增多。春季平均气温14.7℃,平均降水量264.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23.3%,平均日照时数503.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5.5%,春季有时有“倒春寒”和连阴雨天气发生。 夏季(6~8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26.6℃,夏季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历年平均有8.1天。夏季降水量平均为508.7毫米,比春季增加近一倍,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9%。初夏有一段集中降水时段,称为“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末出梅。“梅雨期”过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盛夏高温天气,日照强烈,总日照为585.8小时,占全年总日照的29.7%。8-9月台风季节,热带风暴(台风)造成大风、暴雨危害。 秋季(9-11月)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水减少,秋季平均气温为18.0℃,近五年来秋季气温持续偏高,平均值均在19.0℃以上。秋季总降水量平均207.6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8.3%,个别年份有秋旱发生。前期由于副热带高压势仍较强,有时出现“秋老虎”天气,但高温持续时间不长。后期由于冷空气开始活跃,气温明显下降。秋季总日照时数500.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5.3%。 冬季(12月-次年2月)主要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冬季平均气温为5.0℃,各年差异较大,最高冬季平均气温达7.1℃,最低2.6℃。近年来随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出现暖冬机率增加,近十年来,冬季平均气温有8年高于历史平均值。冬季少雨,平均降水量148.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3.1%。冬季总日照时数为400.7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0.3%。 二、气温 昆山近三十年平均气温为16.1℃,最高年平均气温17.8℃,出现在2007年,最低年平均气温14.6℃,出现在1980年,年际变幅达3.2℃。四季中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2℃,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3.7℃。由于气候变暖,统计最近十年的平均气温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升高了1.0℃,比八十年代则升高达2.0℃。夏季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均仅2.7天,九十年代为6.9天,最近十年达14.8天,并多次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8℃以上的酷热天气。如2007年7月24日-8月3日间连续11天的高温天气。相反,冬季常出现暖冬天气,冬季平均气温近十年比八十年代升高了2.0℃。 三、降水、湿度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133.3毫米,年际差异较大,最多年降水量达1522.4毫米(1991年),最少年降水量为826.1毫米(1992年),统计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的有十年,占三分之一,有五年的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下。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04.9毫米,出现在1985年8月1日。统计全年暴雨日数(日降水量≥50 毫米)平均为2.9天,以6-8月出现次数最多。 统计全年总降水日数,历年平均为124天,最高年份1980年达144天,最少1995年仅99天。月降水日数最多的为6月份,1月为最少。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9%,各年变化差异不大,最大84%(1984年),最小69%(2005年),日最小相对湿度极值为6%(1986年3月5日)。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正好与温度相反,一天中清晨气温出现最低时,往往是相对湿度最大时,反之亦然。 四、日照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 【摘要】气象水文信息与工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军事活动、科学试验息息相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提高气象水文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决策参考的科学性,从而使气象水文信息保障优质、高效。本文构建一个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主要介绍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气象水文信息系统;信息采集 气象水文信息与工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军事活动、科学试验息息相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提高气象水文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决策参考的科学性,为优质、高效的气象水文信息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集定位、短报文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能较好地担当气象水文信息保障职责。 一、系统组成 气象水文信息系统主要由气象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组成。 1.气象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 气象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由气象水文监测室及其所辖自动气象水文监测站、卫星遥测站、移动式气象水文数据采集终端、固定式气象水文数据采集终端和测量船等自动气象要素终端采集设备组成。 2.信息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由北斗卫星及定位总站组成。北斗卫星接收到采集终端发来的数据后,将其发送给定位总站。总站进行分拣后将数据通过北斗卫星发送到相应气象水文监测室的指挥型用户机;同时将所有数据通过地面链路发送到指控中心。定位总站通过逆向流程将指控中心发出的远程终端配置指令通过卫星发送到相应普通型用户机,由普通型用户机发送数据采集终端,进行系统识别码、采集频率等参数的修改。 3.信息综合应用系统 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由信息分析处理机、信息显示设备、信息存储设备、信息应用工作站、网络互联设备、网络安全设备、信息交换处理机等组成。 二、系统功能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WMO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 供决策者参考的 世界气象组织的声明 世界气象组织 天气 ? 气候 ? 水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 供决策者参考的世界气象组织的声明 1. 世界气象组织(WMO)编写这份声明的目的是敦促决策者加强对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支持, 以便于其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从而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关键的社会经济动力 2. 民众的安全与保障、水和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日益繁荣、加强抵御灾 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改善公众健康都是每个政府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 国政府必须制订和落实考虑了气候变率和变化所带来挑战的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并提倡社会和环 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然而,关于社会民生和经济增长,众所周知,我们正面临着自然环境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使之恶化,反过来又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灾害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频发 引发了各种灾害,危害粮食安全,造成清洁的淡水量减少,人口被迫迁移,疾病增加和肆虐等等。 由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使这一形势更加复杂化,人类居住扩大到以前荒芜人烟的高风险地区,如: 干旱地区、山坡、泛洪平原和易遭受内涝的沿海地区,使人口暴露在粮食无保障、空气和水传播疾病、炎热天气、干旱、山体滑坡、洪水、风暴潮和海啸的环境之中。 3.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为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全球范围内,灾害造 成了严重的后果,超过70万人丧生,超过180万人受伤,还有超过2400万人无家可归。总体而言,将近17亿人口从多种方面受到了灾害的影响。总经济损失超过1.4万亿美元。此外,2008年到 2012年期间,1.44亿人因灾害而流离失所。只有清楚地了解这些与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相关 的风险、建设多灾种早期预警、将天气和气候信息与决策结合、以及充分地减少灾害风险和采取防 灾措施,我们才能发展抗灾型社会并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为NMHS布的早期预警投资一美元,就 可以挽救至少七美元的损失。 4. 并非所有会员的NMHS具备开展监测、预测和发布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所需的科 技和人力资源能力。NMHS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天气、气候、水文和相关环境服务取决于:(a) 是 否具备收集、加工、存储以及交换资料和产品的现代基础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人员;(b) 是否有能力 维持高标准的观测和资料;(c) 是否参与科研工作,并是否获取科研成果,从而改进监测、预测和 认识所有时空尺度的天气、气候、水和相关环境条件;(d) 是否有能力准备和提供高质量天气、气 候和与水相关灾害的早期预警和基于影响的预报;(e) 以及是否能够理解包括紧急响应当局在内的 各类用户界的需求,并且将此类需求融入到预报和预警计划中。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 5. 为天气、水文和气候服务投资将极大地推进拯救生命和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 维持自然环境等各项工作。世界气象组织公约重申“国家气象、水文气象和水文部门在观测和认识 天气与气候以及提供气象、水文和相关服务以支持相关的国家需求方面的使命至关重要,该使命应 包括以下领域:(a) 保护生命与财产;(b) 保护环境;(c) 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d)促进长期观 测和气象、水文和气候资料的收集,包括相关环境资料;(e) 促进内生能力建设;(f) 履行国际义务;(g) 为国际合作做出贡献。” 6. 自从人类社会和环境管理进入新纪元以来始终如此,有关天气、水文和气候过程的知识关 系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已对文化、传统和社会的发展路径产生了影响。正是在这个框架下,各 国的NMHS有能力针对多种与天气、气候、水相关的事件开展监测、预报和发布预警,这类事件可影 响人民生命和社会经济发展。例如,在自然灾害方面,NMHS赋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来监测和预警单 个事件,以帮助人们提前察觉灾害影响,保护生命,加强社会的抗御力,维持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并减少财产损失。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一、气象、水文 武汉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向内陆过渡地带,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6.7℃,7月平均气温高达28.9℃,1月仅3.5℃。夏季气温高,35℃以上气温天数为40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1℃,武汉日均温≥10℃持续期达235天,年平均无霜期240天。一年四季分配也以夏季最长,达135天,冬季次之,为110天,具有冬夏漫长而春秋短促的显著特点。武汉地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84.0mm,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5.7%,湿度系数Ψw=0.903,本地区大气影响深度da=3.0米,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米。 武汉市区内水系发育,长江、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切割”成武汉三镇,两大水系支流有府河、滠水、长河、倒水等。以长江和汉水对区内地下水动态、水质影响最为突出。市区内分布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对位于湖泊四周的建筑工程应高度重视地面水体的影响。 据汉口(武汉关)水文站实测资料,长江武汉段最高洪水位为29.73m(吴淞高程),最低枯水位8.87m,水位升降幅度20.86m。长江、汉江与其两岸地下承压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愈靠近长江、汉江江边地段,水位互补关系愈明显。 二、地形及地貌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

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谓之武汉三镇。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武汉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最高点高程150m 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m。 武汉地区地貌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地区,丘陵呈线状或残丘状分布,如武昌的磨山、珞珈山、汉阳的扁担山等,丘顶高为80~150m,组成残丘的地层为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砂页岩。 2)剥蚀堆积垄岗区(III级阶地):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的平原湖区与残丘之间。地形波状起伏,垅岗与坳沟相间分布,高程为28~35m。组成垅岗的地层主要为中、上更新统粘性土(老粘土)。 3)堆积平原区:分布于整个汉口市区及武昌、汉阳沿江一带,主要为由长江、汉江冲洪积物构成的I、II级阶地。 I级阶地:广泛分布于长江、汉江两岸地区,地面标高19m~21m。地层由全新统粘性土、砂性土及砂卵石层构成。区内有众多湖泊、堰塘、残存的沼泽地及暗沟、暗浜等。 II级阶地:主要分布于青山镇及汉口张公堤附近及以北东西湖与武湖一带,地面标高为22m~24m,地层由上更新统的粘性土与砂性土组成。 武汉地区无全新活动断裂,地震烈度I≤6度,属于地壳稳定区。

水文、气象实时监测系统(浮标)

水文、气象实时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浮标安装) 目录

一、前言 二、港口海域建立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的意义 三、港区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a)结构组成 b)主要技术指标 c)系统集成 i系统集成图 ii系统集成工作原理 1.系统组成组建 2.组件连接和系统工作流程 3.电源 四、附件 阔龙相关工作原理介绍 GPRS数据通讯模块介绍 浮标体相关介绍

一、前言 水质环境实时监测(传输)系统是一个用于监测港域海洋环境因素(如水温、潮流、流向、水位等)、气象环境因素(温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雨量、能见度等),并为船舶进出港、离靠泊提供安全保障的监测服务信息网络。其核心是及时将海洋气象环境要素观测值予以传输和显示。 港区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传输)系统最早建成于美国的一些港口和海湾,如美国的纽约港、新西泽港、西雅图港等,近年台湾和日本的一些港口亦已建有该系统。然而我国大陆港区至今尚未建立与开展此项工作。 本海流气象实时监测系统旨在提供有效可靠的海流的流速、流向、气象的温湿度、风速风向、能见度等实时数据,为港口海域的船只航行安全等提供实时水文和气象监测数据。系统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声学多普勒法测量海流和流速剖面,最为稳定的温湿度、风速风向、能见度等气象传感器,使用GPRS无线数据传输完成实时系统监控和数据传输。可实现远程现场数据查看、数据分析。

二、港域建立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的意义 随着航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种运输方式,各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立足本港,不断提高港口的管理水平,己成为顺应复杂竞争态势的关建之举,其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则是实现此目的的强力支撑和后盾,亦是衡量现代化港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后,其实时信息可有效地保障船舶的进出港和离靠泊的安全,降低船舶的在港时间,规避船只对码头设施的碰撞和破坏,切实获取港口的最佳经济效益,同时大大地提升基地的著名度和竞争力,填补我国港口在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方面的空白。 此外,我们亦关注到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对港口海域的现实需要和意义。 泊前沿的特殊流况_迴流现象,是靠泊船只多次发生碰撞码头设施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码头前沿设置可以测量剖面流速、流向的自动测流系统,及时向靠泊船只提供泊位前沿水域的实际流况特征,乃是减少或避免船舶碰撞码事故发生的现实和有效的举措。 据此可知,“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对基地营运管理的现实需要和意义。

大数据时代的气象水文信息保障

大数据时代的气象水文信息保障 孙子兵法中讲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可见气象水文信息对于军事领域和国民经济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气象水文信息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气象水文信息保障也不仅满足于天气预报,而扩展到现有的气候预测、气候可行性论证、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等,大数据时代到来,又将给气象水文信息保障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气象水文信息的大数据特征气象水文信息保障离不开气象水文数据,包括对气象、水文、天文、潮汐、空间天气等观测数据以及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产品数据,且是海量数据,如美国国家气象频道每天要处理20 兆兆字节的数据,这里包括有关风、雨、雪、冰雹、龙卷风、温度、气压、湿度、地震、飓风、闪电等的相关数据。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气象数据就达到PB量级,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数千倍,并仍在快速增长中。气象水文保障对气象水文信息的时效性要求高,比如天气预报粒度从天缩短到小时,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时时效要求更严苛。大气运动的随机性,导致各气象水文要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气象水文信息是动态变化的。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动态数据,发现数据与结果之间的规律,并假设此规律会延续,捕捉到变量之后进行预测。最早得到应用天气象预报就是利用了气象信息的规律性。 二、大数据技术在气象水文信息保障中的应用(一)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在从大量数据中提取特征与规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自动发现以前未知的模式,自动预测未来趋势和行为。由于气象水文数据的数据量巨大,数据本身又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因此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气象水文数据分析和气象水文预报决策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归纳能力,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可以自动地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有用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气象水文信息保障中数据挖掘过程由数据准备、挖掘、表述及分析 3 个主要的阶段组成。数据准备阶段就是从历史数据和当前的操作数据中提取数据并集成,同时对数据进行数据消脏、数据选择和格式转换等预处理,为数据挖掘做准备。挖掘阶段就是综合利用分类、序列分析、关联规则等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经过预处理的数据,发现事件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从中提取有关特征和规则。上述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和评估,以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气象水文预报模型。表述就是将数据挖掘所获得的特征和规则以便于理解和观察的方式反映给系统。分析就是对数据挖掘所提取的异常模式或正常轮廓进行评价, 如果它能够有效地反映入侵情况,就说明它是成功的,否则,就可以重复执行上述过程,直到满意为止。 (二)云计算技术将各类计算资源融合在一个大资源池中,资源池被云计算平台管理之后,动态地在上面创立一个虚拟化资源池,使它成为新的气象水文数据处理中心。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只需向云计算管理平台发送指令就可以动态添加新的资源或取走资源。 1.数值运算由于云计算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这为气象水文数据运

气象地质水文

自然条件 气象 沈阳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坐落在辽河平原与东部丘陵的衔接地带, 是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最大的铁路、公路枢纽。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22度25分09秒至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至42度17 分30秒。沈阳地区属北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同时受海洋、大陆性气流控制,其特征据沈阳气象站观测资料记载是冬寒夏热,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凉爽湿润。春秋季短,冬夏季长。 据沈阳市1951年至200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和2003年以后的资料显示,沈阳地区多年平均风速s,最大风速为s,发生在4月份,风向为南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降水在年内各月分配很不均匀,其中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5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20mm,4~9月份为最大,占全年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其中四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小为%,七、八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多年平均气温为℃,最高气温为℃,最低气温为℃;多年平均地温为℃;结冰 最早为10月19日,解冰最晚为5月7日;最大积雪深度为28cm,出现在2月份,冻结深度一般为120cm,最大冻结深度为148cm。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 (1)地形和地貌: 沈阳地区地貌上属于浑河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市内最高处是东部的大东区,海拔65m,最低处是西部的铁西区,海拔36m,平均海拔约50m,地势由东 向西缓慢倾斜。地貌类型为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 (2)地质构成: 根据钻探揭示,本项目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 筑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冲积层(Q42al)、第四系全新统浑河新扇冲洪积层(Q41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浑河老扇冲洪积层 (Q32al+pl)、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2pl+fgl)组成。根据地层沉积

基于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设计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结课论文 题目:基于GIS的气象水文预报系统设计 学院:水文水资源学院 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

基于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设计摘要 通过探讨气象与水文预报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特殊要求,提出应该将气象与水文信息相结合、气象水文信息与GIS有机结合的系统设计思路,明确了基于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设计出一套基于GIS的气象水文预报系统。 关键词:气象;水文;GIS 一引言 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应用的信息工具,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集成在一起, 使之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 以便于作出水文预报。 二需求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暴雨、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灾害的预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更加及时准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求预报产品的时空分辨率更加精细,灾害性天气识别尽可能覆盖到自然村、山洪沟和地质灾害点;三是要求有较高的应急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GIS气象水文预报系统适用领域特点是:该流域暴雨,山洪等极端性天气频次高,影响大,范围较广,易引起突发性灾害。GIS系统

能够迅速地整合分析卫星、雷达资料,降雨、地形、水文资料,并且GIS同样可以获得灾害风险区的工矿、企业、学校、居民定居点等地理信息,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气象水文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山体、水系、居民点等属性,特别是灾害敏感区的地理属性有机结合,对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灾害的地点进行较准确定位和及时报警, 能有效提高暴雨洪水灾害及地质灾害的预警与服务能力。 就空间分布而言, 虽然目前的降水观测点已经分布到乡镇,但当与能分辨到自然村、山洪沟精细的地理信息相结合时,预报员却很难将卫星、雷达所监测的暴雨信息与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风险区紧密联系,导致卫星、雷达监测产品不能在气象灾害预警报与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系统目标与设计原则 基于GIS设计气象水文预报系统的目标是:充分利用GIS以及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一个集气象水文信息为一体的气象水文预报平台,为预报员提供气象水文信息的检索查询,提供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监测图像的立体定位显示与跟踪,提供降水、洪峰流量与水位等信息的跟踪与报警,这能够提高对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跟踪,以助于提高对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跟踪监视与预警能力。 针对以上目标,确定了以下原则进行系统设计: (1)水文与气象信息相结合。气象和水文虽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两者联系紧密;就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而言,水

水文气象报告

目录 1 前言 2 沿线水文条件 3 河流跨越 3.1 颍河 3.2 泉河 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 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 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 4.3 导线覆冰取值 4.4 气温及雷暴日数 5 结语 1 前言 工程,为一新建工程,该工程主要为电气化铁路配套的110kV太和牵引站供电。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路径长约km。 本阶段水文气象专业的主要工作是:现场踏勘、水文调查、气象调查、收资。主要进行沿线历史洪水调查、洪涝调查、大风及覆冰等气象灾害的调查,收集沿线水利工程设施及规划,附近线路运行情况,线路沿线气象站最大风速、覆冰、气温、雷暴日数等气象资料。内业工作主要是分析计算水文、气象等设计参数,并分析确定设计气象条件,编制水文气象报告。 本线路经过地区有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观测站,与线路相距较近,具有多年观测统计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 注:报告中水位及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2 沿线水文条件 本线路所经地段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形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向行走,经过新陈集西,傅庄,孙营,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继续向南行走,经李集西,后新庄,于张三湾以西跨越泉河,继续向南行走,直至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总长约km,跨越颍河、泉河为通航河流。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0~1.5m。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本线路沿线经过一些小的沟渠,如柳青沟柳河等,它们分别汇入颍河或泉河,主要起到排泄内涝积水的作用,目前无大的整治规划,其最高水位建议按现状堤顶高程确定。 本线路经过一些小的排涝及灌溉沟渠,线路立塔位置只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即可。 3河流跨越

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监测问题及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a3477666.html, 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监测问题及展望 作者:翟少婧王大鹏周振鲁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5年第22期 【摘要】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是防止和治理海洋环境污染造福 人类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对海洋灾害要素成因机制和相互作用研究、提高预报技术和水平以缓解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在新世纪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监测技术,并从世界范围内和我国两个方面总结了现阶段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气象水文 海洋环境监测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监测技术获取海洋环境中污染物质浓度、分布以及变化规律,进而为决策部门制定和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多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海洋监测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建立了一个运转较灵活的监测系统,基本掌握了我国近海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减缓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资源,减轻海洋灾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 1 海洋环境监测的意义 我国的海洋经济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海洋环境正在恶化的事实提醒要注意保护海洋环境。上世纪70年代前只在少数海域发生过的藻类灾害,近年来发生频率逐年增加,面积加大,持续时间增长,损害非常严重;其他如海岸侵蚀、海平面升降等灾害也频频出现,如何加强将对海洋灾害要素成因机制和相互作用研究、提高预报技术和水平用于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以缓解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在新世纪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现代海洋监测技术 随着海洋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监测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海洋监测逐渐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逐步在局域内以及局域间形成互联互通,监测数据资源得到了统 一管理和有效共享。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监测技术有浮标工程技术,水下拖曳式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自持式水下多任务观测平台,固定式水下无人自动观测站,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海洋环境航空遥感监测,水声高速数据通讯和水下GPS定位,区域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服务技术[2]。 3 现阶段海洋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3.1 世界范围内海洋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气象及水文

4.1气象及水文 4.1.1气象特征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略偏北地区,范围介于东经113 °48′26″至114°24′58″,北纬23°20′06″至23°57′5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侯。山多是影响龙门县气侯差异的主要原因,导致县内气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明显的山区气侯特点,南北温差较大,可达4.7?。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春暖来得迟,春末升温快;夏季降雨多;秋凉来得早,秋季降温明显;冬季日温差大,有不同程度的低温、霜冻天气。 根据龙门县气象台的资料,该台气象资料统计各特征如下: 年平均气温21.1? 年平均相对湿度83% 年最大相对湿度100% 年最小相对湿度14% 年平均降雨量2151.4mm 日最大降雨量171.9mm 年平均蒸发量1394.3mm 年平均雷暴日数78d 年平均霜日数7d 年平均风速 1.2m/s 年最大风速18m/s 附风向玫瑰图如下:

比例图例 风向频率:1:2 风向频率:----- 4.1.2水文条件 方案(一)金山站址地下水为赋存于第四系各地层中的潜水类型,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位变化因气候、季节而异;丰水季节地下水水位明显上升,第四系各地层多处于饱水状态;此外在砂砾岩各

风化带裂隙中尚赋存少量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和上层地下水补给。勘察期间测得潜水的稳定水面埋藏深度变化于1.00~5.50米之间,相当于标高-4.61~3.19米。 方案(二)庙山站址地下水以潜水为主,赋存于基岩裂隙及上覆土层孔隙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位明显受地表水体的影响,往地形低洼处渗透排泄。 根据对地下水试样进行的水质分析得知:拟建场地内地下水水质在强透水性地层中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在弱透水性地层中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勘察结果表明,拟建场地内无强透水性地层。 4.2地震烈度、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龙门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拟建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均为Ⅱ类。该场地属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 4.2.1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4.2.1.1工程环境条件评价 站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金山站址其东北侧距龙门县金龙大道约200米,东侧与科达装饰板厂相邻,场地经人工堆填整平后,大部分较为平坦,仅场地南端有一高约7米的小山包,其附近均基出露,场地周边空旷,有简易公路通入场地,有利于施工机械进出场及在场地施工作业;庙山站址紧靠过境公路,施工机械进出场及施工作业不成问

大连长兴岛--水文气象和地质等工程资料

第2章大连长兴岛—水文气象和地质资料 2.1 工程地理位置 长兴岛位于辽东半岛、大连市渤海一侧海岸线的中段,属瓦房店市辖境,主要包括长兴岛、西中岛、凤鸣岛等三个接近半岛形态的自然岛屿。本港区位于长兴岛北部马家咀子至高脑子海域,其岸线直线长度约10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21°35′,北纬39°34′。 2.2 气象 长兴岛地处辽东湾东岸,属海洋性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长兴岛海洋站曾于1961年建站,位于八岔沟海边,地理坐标:N39°31′,E121°16′,气象观测场拔海高度4.7 m。该站于80年代后期撤消。为进行长兴岛区域的港口开发,2004年12月在该站北侧马家咀(地理坐标:N39°32.5′,E121°13.6′)设立临时观测站,进行气象、波浪、潮位观测,现已取得三年的观测数据(见图2.2-1)。根据长兴岛海洋站1961~1982年观测资料统计,并补充了一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及最新三年的风资料,其气候特征值如下:

图2.2-1风、浪、潮观测站位图 2.2.1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0.0℃,最热月为8月,平均23.9℃;极端最高气温32.8℃(1968年8月2日),最冷月为1月,平均-5.5℃;极端最低气温-19.2℃(1966年1月20日)。 据2004 年12 月~2007 年11 月海洋站气温资料统计,该区域全年平均气温为10.9°C,最高气温平均为13.9°C,最低气温平均为8.2°C。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3.7°C(8 月)、最低为-3°C(1 月),全年中以12 月~翌年2 月为月平均气温较低月份,以6-8 月为月平均气温较高的月份。全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0°C(2005 年7 月18 日、8 月13 日)、 -15.6°C(2006 年2 月3 日)。

气象气候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II——气象、地貌、水文》

海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系 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课程:《自然地理学II——气象、地貌、水文》姓名:潘良 专业班级:_ 05 地理科学 学号:__ 200511101005_

实习地区 儋州海南热作植物园、儋州“石花水洞”地质公园、昌江棋子湾、三亚亚龙湾、 万宁东山岭、三亚河中下游、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实习内容 掌握用气象仪器对近地面气层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连续观测,用肉眼对大气的一些现象,如云、光、电等进行观测,了解影响近地层气温的因素。 认识有关地貌类型,基本掌握认识、记录、描述地貌类型的方法、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判别地貌类型。 了解水文观测的主要项目和观测手段,掌握河流的水情要素,认识水文观测的重要意义。 实习时间2007年8月20 日→ 8 月24 日指导教师毕华、唐本安、谢跟踪、唐少霞、赵从举、余天虹实习课题海南剩各地气象、地貌、水文综合考察 实习目的 1、通过考察实习,了解海南岛的地貌、气象与气候及其类型和分布规律。 2、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罗盘仪、便携式GPS、空盒气压表、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通风干湿温度表等有关仪器和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3、学习掌握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剖面的测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归档等。 实习内容与过程︿摘要﹀实习报告内容:1、实习概况(实习目的、实习路线及内容、实习达到的目标),2、实习记录,3、分析与讨论,4、实习心得,5、参考书目,6、对实习的建议。内容摘要: 顶着海南的烈日,我们出外实习了5天,经过了儋州海南热作植物园、儋州“石花水洞”地质公园、昌江棋子湾、三亚亚龙湾、万宁东山岭、三亚河中下游、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看到这些地方的地貌、水文状况,自己动手观测了各个地方的气象要素并做了详细的记录。 回来后根据记录的现象数据和我们的查找资料,我们分析了整个海南省的气象、地貌、水文状况和特征。还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出植被对气象要素的影响。比较分析沿海地区和内陆气象要素的区别;以及海陆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 经过这次实习,我学会了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还学会了观测并记录气象要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貌和水文特征并且能够识别出一些基本的地貌类型。使我能够自己动手记录并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指导教师评语成绩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下页开始附实习报告正文(报告正文字数要求在2000以上,一般用A4纸打印)

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气候与水文部分)教学大纲 课内学时数:72 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地理教育专业 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 编制人:李勇 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气候与水文学部分是地理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气候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大气温、湿、压、风等主要要素的意义、表示方法。初步掌握上述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主要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了解大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三)初步掌握现代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类原则,气候的地理分布特征,气候变迁及原因,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变化及分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适应中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文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过程。 (二)了解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水体的概况、性质、运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利用情况。 (三)了解水资源的特性、评价、利用和管理。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课内教学7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建议 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四、理论教学部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部分 第一章:引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②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气象地质水文

气象地质水文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自然条件 气象 沈阳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坐落在辽河平原与东部丘陵的衔接地带,是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最大的铁路、公路枢纽。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2度25分09秒至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至42度17分30秒。沈阳地区属北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同时受海洋、大陆性气流控制,其特征据沈阳气象站观测资料记载是冬寒夏热,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凉爽湿润。春秋季短,冬夏季长。 据沈阳市1951年至200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和2003年以后的资料显示,沈阳地区多年平均风速s,最大风速为s,发生在4月份,风向为南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降水在年内各月分配很不均匀,其中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5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20mm,4~9月份为最大,占全年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其中四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小为%,七、八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多年平均气温为℃,最高气温为℃,最低气温为℃;多年平均地温为℃;结冰最早为10月19日,解冰最晚为5月7日;最大积雪深度为28cm,出现在2月份,冻结深度一般为120cm,最大冻结深度为148cm。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 (1)地形和地貌: 沈阳地区地貌上属于浑河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市内最高处是东部的大东区,海拔65m,最低处是西部的铁西区,海拔36m,平均海拔约50m,地势由东向西缓慢倾斜。地貌类型为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 (2)地质构成: 根据钻探揭示,本项目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冲积层(Q42al)、第四系全新统浑河新扇冲洪积层(Q41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浑河老扇冲洪积层 (Q32al+pl)、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2pl+fgl)组成。根据地层沉积特点,本次勘察在资料整理过程中,第一个数用①、③、④、⑤⑥按序分别代表上述不同时代成因的结构层,而第二个数代表亚层。亚层的数值均代表岩性:1为粉质黏土;2为粉砂;3为细砂; 4为中砂;5为粗砂;6为砾砂;7为圆砾。如:⑤-6代表第四系上更新统浑河老扇冲洪积层中的砾砂层。

水文气象

--水文气象 林甸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内蒙古和西伯利亚气候的影响,四季冷暖分明,春秋两季多风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漫长,其特点是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风多风大、频率高,土壤蒸发量大,春夏之交干旱频发。易形成“春旱、夏涝、秋早霜”的灾害,严重的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地多年平均气温 2.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8.4℃;极端最低气温-39.2℃,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9.8℃。多年平均降雨量420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时空、地域分配不均,差异较大,一般多集中在汛期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春季风大雨少,雨量仅占全年的15%,年蒸发量为1440mm,年日照2822h,有效积温2700℃。初霜在九月下旬,终霜在五月中旬,无霜期为125d左右,最大冻土层深度2.3m,风向多为西北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为4.0m/s,最大风力九级。 多年平均各气象因子表 --地形地貌 林甸县地势低平,东北略高,地形缓缓向西南倾斜,自然坡降

1/3000左右,海拔高程在175~154m之间,呈缓状大平原,小地形较为复杂,平原分布有碟形洼地、闭塞的锅底坑,境内无丘陵,南部草原受风沙影响形成起伏的条状沙丘。 --农业种植结构 林甸县提出了发展“五花经济”(米花、稻花、豆花、菜花、乳花)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构想,确定了“以扩大玉米、水稻种植面积为重点,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的粮食产业发展思路。 --土壤 林甸县土壤主要有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沼泽土和风沙土等六个土壤类型,七个亚类,十七个土种。成土母质为黄土状亚粘土,土质多属重壤和轻壤之间。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在2.47~4.77%之间。全县从东到西基本呈南北带状分布四种主要土壤,即薄层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中薄层碳酸盐黑钙土、薄层风沙和泥碳腐殖质沼泽土。腐殖质土层厚度一般在12~30cm,由西向东逐渐加重,PH值为2.5~9.5,腐殖质含量为2~5%。 --河流水系 林甸县内有天然和人工河流两种。天然河流有乌裕尔河、双阳河、九道沟子。人工河流有西北引嫩干渠和北部引嫩干渠。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从本县西北边界流过,县境内12.5km。双阳河属季节性河流,起于拜泉县新生乡,在本县李大犁地以上集水面2300km2。一股从东向西经东兴、四合、三合乡流入

水文气象

一.黄、渤海区 A.气象情况 1. 风黄渤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向稳定,风力较强。夏季盛行偏南风,以东南风为主,风向不很稳定,风力较弱。冬、夏季风期之间各有一个过度期,由冬到夏的过渡期稍长,由夏到冬的过渡期则比较快。 1)季风期冬季风于10月即控制黄渤海区,至次年3月开始衰退,盛行期约6个月。夏季风于4月即出现于我国东南海区,但4~5月间仍有冷空气南下,因此把4月份称为转换期。夏季风的盛行期为5~8月,7、8月份为夏季风的极盛行期。 9月份西伯利亚高压势力逐渐恢复,迫使夏季风撤退,转换为冬季风,这个转换过程较为迅速。 2)风向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季是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偏南、偏北气流交替出现,风向分布比较紊乱。偏南季风开始的时间南部比北部来得早,黄海沿岸一般4月份已转为偏南风,而渤海大部分地区5月份才转为偏南风,真正的东南季风,6月份才能到达北部海区。 夏季风6月开始影响黄海南部,7月份到达黄海北部和渤海,多为东南和南风。渤海由于地理条件所致,东南季风的特征不甚明显。秋季是夏、冬季风的过度时期。黄渤海区自9月份已经变为偏北风,10月份迅速加强,经过几次冷空气南下,到秋末已形成频率高,风力强劲的冬季季风。 3)大风大风指6级以上的风,是黄渤海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60天左右,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100天左右。以冬季强度最大。黄渤海区的大风,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地区特征:①渤海海峡和成山角附近,为有名的大风地带,在同一天气系统的影响下,风力比其他地区大1-2级。②当冷空气从内蒙进入东北平原之后,由于受长百山的影响,冷空气沿长百山西侧向西南经辽东半岛入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引起6~7东北大风,强度大时可达到山东半岛北部沿岸,这种地方性大风冬季较多。③当在一定的气压场配置下,等压线与岸线大致平行时,则在山东半岛南岸20~30海里的范围内,往往出现东北大风。 4)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 据三十年资料统计,6月份渤海曾出现过一次台风,黄海出现过4次台风。7月是最多的月份,黄渤海都可能遭到台风袭击,有12%的台风进入黄海,6%可达到渤海。8、9月份以后台风很少袭击本海区。 5)寒潮寒潮是指强冷空气南下,造成8级或8级以上大风者,并且气温急剧下降(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最低温度48小时内下降10度以上,且最低温度在4度以下)或伴有雨雪。黄渤海区的寒潮,一般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约有6~7次,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平均每月1~2次,3、4月份减弱。强烈的寒潮可以产生10级以上的大风,若在低压系统的配合下,大风可维持数日之久。 2.雾黄渤海区3~7月为雾季,6、7月份最多。年平均雾日渤海为20-24天,黄海北部和南部为30-50天,黄海中部为60-80天,成山角附近海面平均可达76天,曾有持续25天大雾的记录,素有“雾窟”之称。 B.水文情况 1.潮汐潮差:黄渤海区最大潮差发生区域(我国境内)在黄海北部丹东港(大东港区),最大潮差可达7.2米(1990年10月8日),平均潮差4.5米。一般来说,平均潮差的最大值出现在秋季或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或夏季。 2.冰情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 1)气候正常年份的冰情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渤海和黄海北部沿海自北向南逐渐结冰,到次年2月下旬或3月上、中旬,海冰融化,逐渐消失,冰期约2-4个月。冰情通常在1月至2月上、中旬比较严重,即所谓盛冰期。 2)气候特别寒冷年份的冰情据记载,我国北方沿海曾发生过四次特别严重的冰情,1936 年、1947年、1957和1969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9年2月15日到20日发生的海冰灾害。这期间进出天津港的123艘客货轮有58艘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有7艘船只被海冰推移搁浅,19艘被冰夹住不能航行,5艘万吨轮被冰挤压得船舱进水,船体变形。重550吨的“海二井”钻井平台被海冰推倒。 3)主要港口受影响情况①丹东港该港每年都有结冰,但一般不影响航行。大东港区最早始于11月上旬结冰,3月上、中旬结束。1月下旬至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