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统计数据描述与显示作业答案

第3章 统计数据描述与显示作业答案

第3章 统计数据描述与显示作业答案
第3章 统计数据描述与显示作业答案

第3章统计数据描述与显示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l.按照反映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以分为( 3 )。

①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②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③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④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2.下列指标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1 )。

①商品销售额②商品库存额

③商品库存量④职工人数

3.将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所得的综合指标称为( 4 )。

①动态相对指标②结构相对指标

③比例相对指标④比较相对指标

4.下列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4 )。

①人均粮食产量②资金利税率

③产品合格率④学生人数

5.结构相对指标是( 3 )。

①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②实际数与计划数之比

③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之比

④甲单位水平与乙单位水平之比

6.某地区2000年底有1000万人口,零售商店数有5万个,则商业网点密度指标为( 1 )。

①5个/干人②O.2千人/个

③200个/干人④2个/千人

7.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是( 2 )。

①劳动生产率②产量

③人口密度④资金利税率

8.下列各项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2 )。

①企业实有人数②工资总额

③产品库存量④设备拥有数量

9.某种商品的年末库存额是( 4 )。

①时期指标并实物指标:②时点指标并实物指标;

第三章 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

第三章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 对整理后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是认识数据的特征。由于指标是描述总体数量特征的具体表现,故调查数据特征的认识表现为指标的设计与计算。设计什么样的指标取决于所要认识的数据特征。本章讨论的数据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数据间的数量关系特征、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特征和离中趋势特征,相应地,设计的指标有三类,分别为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程度指标。这些指标的计算和运用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相对指标分析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将两个有联系的数据值进行对比形成的相对数,称为相对指标,它反映着事物内部或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特征。例如:将实际完成的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可反映计划执行的进度和完成的程度;将不同时间上的同类数据值对比,可反映现象变化的快慢程度,等等。 > 相对指标通过对比不同数据值,将现象总体数量上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从而使那些由于规模不同,条件不同,无法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比较的基础,化不可比为可比。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比较分析中。 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如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但也有相对指标采用名数表示,如流动资金周转率指标用“次”表示。 二、常用相对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一)反映数据结构特征的相对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的比值,需在数据值分组的基础上计算,通常又称为比重,习惯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100?= 总体的全部数值 总体的各组数值 结构相对指标 【例】某一项城市住房问题的研究中,调查数据值统计整理如表3-1所示: 表3-1 甲城市家庭对住房状况的评价 应该注意到,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数值之和等于100%。 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中,结构相对指标除了能够反映总体内部的结构状态特征,揭示事物的性质外,还可用来说明总体中各个部分对总体的影响程度,即可以用来寻找主要影响因素。 (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的比值,也是在数据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如果说结构相对指标反映的是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那么,比例相对指标反映的则是部分与部分间的数量关系。比例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既可用百分数表示,也可用一比几或几比几的形式表示。

第3章数据统计与分析【教案】

第3 章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2节数据处理与统计-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教材分析 数据处理与统计是江苏省教材《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3单元第2节的内容。从教学内容来看,前面已经完成了公式、函数的教学。本节课所要教授内容为本小节的最后一部分,即数据的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这部分内容是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与分析。因此,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从他们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出发,构建相应的问题触发学生的思考,设计有效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操作。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WPS表格的第2课时。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WPS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感受到了WPS表格软件在数据运算上的巨大优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感知查找的作用,掌握查找的基本方法。 (2)感知排序的作用,了解排序的一般过程,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 (3)感知筛选的作用,掌握单字段自动筛选的基本方法。 (4)感知分类汇总的作用,了解分类汇总的三要素,知道分类汇总操作的一般过程,掌握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知道分类汇总的注意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找出问题答案的方法,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wps表格操作,感知查找、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wps表格操作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4、行为与创新: 通过问题驱动,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查找、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1、关键字的选择 2、能够依据需求正确分析分类汇总的三要素,并正确实施分类汇总。教学过程:

第三章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练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对于离散空间最佳的内插方法 是: A.整体内插法 B.局部内插法 C.移动拟合法 D.邻近元法 2、下列能进行地图数字化的设备 是: A.打印机 B.手扶跟踪数字化仪 C.主 机 D.硬盘 3、有关数据处理的叙述错误的 是: A.数据处理是实现空间数据有序化的必要过程 B.数据处理是检验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 C.数据处理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关键步骤 D.数据处理是对地图数字化前的预处理 4、邻近元法 是: A.离散空间数据内插的方法 B.连续空间内插的方法 C.生成DEM的一种方法 D.生成DTM的一种方法 5、一般用于模拟大范围内变化的内插技术是: A.邻近元法 B.整体拟合技术 C.局部拟合技术 D.移动拟合法 6、在地理数据采集中,手工方式主要是用于录入: A.属性数据 B.地图数据 C.影象数 据 D.DTM数据

7、要保证GIS中数据的现势性必须实时进行: A.数据编辑 B.数据变换 C.数据更 新 D.数据匹配 8、下列属于地图投影变换方法的 是: A.正解变换 B.平移变换 C.空间变 换 D.旋转变换 9、以信息损失为代价换取空间数据容量的压缩方法是: A.压缩软件 B.消冗处理 C.特征点筛选 法 D.压缩编码技术 10、表达现实世界空间变化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 空间位置、专题特征、时间 B. 空间位置、专题特征、属性 C. 空间特点、变化趋势、属性 D. 空间特点、变化趋势、时间 11、以下哪种不属于数据采集的方式: A. 手工方式 B.扫描方式 C.投影方 式 D.数据通讯方式 12、以下不属于地图投影变换方法的是: A. 正解变换 B.平移变换 C.数值变 换 D.反解变换 13、以下不属于按照空间数据元数据描述对象分类的是: A. 实体元数据 B.属性元数据 C.数据层元数据 D. 应用层元数据 14、以下按照空间数据元数据的作用分类的是: A. 实体元数据 B.属性元数据 C. 说明元数据 D. 分类元数据 15、以下不属于遥感数据误差的是: A. 数字化误差 B.数据预处理误差 C. 数据转换误差 D. 人工判读误差

第三章 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资料讲解

第三章调查数据的 描述分析

第三章调查数据的描述分析 对整理后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是认识数据的特征。由于指标是描述总体数量特征的具体表现,故调查数据特征的认识表现为指标的设计与计算。设计什么样的指标取决于所要认识的数据特征。本章讨论的数据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数据间的数量关系特征、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特征和离中趋势特征,相应地,设计的指标有三类,分别为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程度指标。这些指标的计算和运用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相对指标分析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将两个有联系的数据值进行对比形成的相对数,称为相对指标,它反映着事物内部或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特征。例如:将实际完成的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可反映计划执行的进度和完成的程度;将不同时间上的同类数据值对比,可反映现象变化的快慢程度,等等。 相对指标通过对比不同数据值,将现象总体数量上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从而使那些由于规模不同,条件不同,无法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比较的基础,化不可比为可比。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比较分析中。 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如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表示;但也有相对指标采用名数表示,如流动资金周转率指标用“次”表示。 二、常用相对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一)反映数据结构特征的相对指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5 1.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的比值,需在数据值分组的基础上计算,通常又称为比重,习惯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100?= 总体的全部数值 总体的各组数值 结构相对指标 【例3.1】某一项城市住房问题的研究中,调查数据值统计整理如表3-1所示: 表3-1 甲城市家庭对住房状况的评价 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中,结构相对指标除了能够反映总体内部的结构状态特征,揭示事物的性质外,还可用来说明总体中各个部分对总体的影响程度,即可以用来寻找主要影响因素。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的比值,也是在数据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如果说结构相对指标反映的是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那么,比例相对指标反映的则是部分与部分间的数量关系。比例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指标=

第3章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习题.doc

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有n 辆汽车在同一距离的公路上行驶的速度资料,确定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速度的平均数公式是:( C ) A . n x ∑ B .∑∑f xf C .∑x n 1 D .∑∑x m m 2.权数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取决于( B ) A. 权数所在组标志值的大小; B. 权数的大小; C. 各组单位数的多少; D. 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3.是非标志不存在变异时,意味着:( B ,C ) A. 各标志值遇到同样的成数; B. 所有单位都只具有某种属性 C. 所计算的方差为0; D. 所计算的方差为0.25 4.能够综合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对总体标志变异程度作全面客观评定的指标有( A ,C ) A.方差 B.算术平均数 C.标准差 D.全距 二、判断题 1.甲乙两地,汽车去程时速20公里,回程时速30公里,其平均速度为25公里。 [答]错。本题应采用调和平均法计算平均速度。 2.权数起作用的前提是各组的变量必须互有差异。 [答]对。 3.变量同减某个数再同除于另一数然后求其方差,其方差等于原方差乘于除数的平方。 [答]对。 4.与平均数相比,中位数比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答]对。 三、计算题 1.甲乙两企业生产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资料如下表,试比较哪个企业的平均成本高,并分析其原因。 [解] 甲企业的平均成本210030001500660019.4118210030001500340 152030 ++= ==++

乙企业的平均成本 3255150015006255 18.2895 325515001500342 152030 ++ === ++ 由上面的计算得知,甲企业的平均成本高于乙企业。 因为乙企业单位成本低的A产品生产的数量多,占总成本一半以上,即成本低的产品相对权数大,而甲企业生产单位成本低的A产品数量少,仅占总成本的31.8%(=2100/6600)。由于权数的作用,乙企业的平均成本低于甲企业。 2.甲、乙两市场农产品价格及成交量资料如下表,试比较哪个市场的平均价格高,并分析其原因。 [解] 甲市场的平均价格 1.2 2.8 1.5 5.5 1.375 1.2 2.8 1.54 1.2 1.4 1.5 ++ === ++ 乙市场的平均价格 1.22 1.41 1.51 5.3 1.325 44 ?+?+? === 由上面的计算得知,甲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高高于乙市场。 因为价格低的甲产品在甲市场成交额少,仅占21.8%(=1.2/5.5);而在乙市场的成交额大,占45.3%(=2.4/5.3),由于权数的作用,甲市场的平均价格高于乙市场。 3.某企业工人平均月工资为1440元,月收入少于1280元的占一半,试估计众数,并对该企业工人工资的分布情况做一简要说明。 [解] 由题中可知,企业工人月工资的中位数=1280 所以众数≈1440-3×(1440-1280)=960 所以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则该企业的月工资分布为右(正)偏,说明该企业工人的月工资分布中出现极大值,即出现有人拿到高额的工资,导致月工资分布呈右偏。 4.某城市对3000户居民户均月消费支出进行调查,得到下表资料。

统计学答案第3章

二、选择题 1 落在某一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A.频数 B.频率 C.频数分布表 D.累积频数 2 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称为()。 A.频数 B.频率 C.比例 D.比率 3 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称为()。 A.频数 B.频率 C.比例 D.比率 4 将比例乘以100得到的数值称为()。 A.频率 B.百分数 C.比例 D.比率

5 下面的哪一个图形最适合于描述结构性问题()。 A.条形图 B.饼图 C.雷达图 D.直方图 6 下面的哪一个图形适合于比较研究两个或多个样本或总体的结构性问题()。 A.环形图 B.饼图 C.直方图 D.茎叶图 7 将全部变量值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这样的分组方法称为()。 A.单变量值分组 B.组距分组 C.等距分组 D.连续分组 8 组中值是()。 A.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之差 B.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值 C.一个组的最小值 D.一个组的最大值

9 下面的图形中最适合描述一组数据分布的图形是()。 A.条形图 B.箱线图 C.直方图 D.饼图 10 对于大批量的数据,最适合描述其分布的图形是()。 A.条形图 B.茎叶图 C.直方图 D.饼图 11 对于小批量的数据,最适合描述其分布的图形是()。 A.条形图 B.茎叶图 C.直方图 D.饼图 12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用于描述其变化趋势的图形通常是()。 A.条形图 B.直方图 C.箱线图 D.线图 13 为描述身高与体重之间是否有某种关系,适合采用的图形是()。 A.条形图 B.对比条形图 C.散点图 D.箱线图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 通过统计调查,我们得到许多原始数据,但这些数据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分散的、不系统的,为此必须对数据进行整理,使之由“个别”上升到“一般”,成为既便于储存,又便于传递的反映总体特征的资料。统计数据的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关系到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有:数据预处理、数据的分组(类)、汇总、整理后的数据显示。 第一节数据预处理 一、数据的审核 在分类汇总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核。审核的内容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所谓完整性审核,一是审核各调查单位的调查表或调查问卷是否汇集齐全,比如,已对500个学生分别发放了调查问卷,要审核是否全部回收,如果回收不全要及时催收;若无法催收,要清点已回收的数量;若回收的数量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补充调查。其次,要审核各份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项目是否填写齐全。若填写不全要补充完整;若一些缺失的重要项目无法补充填写,视为无效调查表或调查问卷对其剔除。 所谓准确性审核,就是审核各调查项目的填写内容是否准确。数据的准确性审核主要采用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逻辑检查就是根据项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从逻辑上或常识上判断其合理性,以确定其正确与否。计算检查就是根据有些项目之间数量上的依存关系,通过简单的计算,检查数据有无错误。 对于二手数据,应该弄清楚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口径、数据的时效性以及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便确定这些数据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是否需要重新加工整理。 二、数据的录入 在对数据审核基础上,应该将调查所得的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文件,以便进行分组与汇总。用计算机Excel录入数据的文件格式为:第一列为各总体单位(或调查单位)的名称或编号,以后各列分别为调查所得的各变量的具体数据。应该注意的是,必须标示每列变量的名称——标志。 【例3-1】用单一表对重庆市5个企业2006年的销售收入等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资料(单位:万元),将其录入到计算机Excel表格中。 企业名称销售收入利税资产负债 红星公司1050 5 152 142 嘉林公司3600 19 420 290 红光公司3750 40 670 370 白云公司400 5 54 35 渝乐公司380 3 60 33 录入后的文件格式如图3-1。

统计学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一、填空题 3.1.1 是指一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的倾向。 3.1.2 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另一个是各组变量值出现的。 3.1.3 计算比率的平均数时,如果已知比率及其基本计算式的分母资料,则采用。 3.1.4 计算比率的平均数时,如果已知比率及其基本计算式的分子资料,则采用。 3.1.5 是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发展速度最适用的一种方法。 3.1.6 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3.1.7 是指将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划分为四等分的三个变量值。 3.1.8 是指将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划分为10等分的9个变量值。 3.1.9 在数据分布呈时,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者相等。 3.1.10 是指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3.1.11 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称为。 3.1.12 各个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称为。 表 3.1.13 总体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其的离差平方的平均数,通常以2示。 3.1.14 皮尔逊测度法就是利用算术平均数与众数的关系来测度数据分布的一种方法。 3.1.15 是指用标准差的三次方除三阶中心矩计算偏态系数的一种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3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3.2.1 先将一组数据的变量值按一定顺序排列,然后取某一位置的变量值来反映这些数据的一般水平,把这个特殊位置上的数值看作是平均数,称为()A.数值平均数B.位置平均数C.离散系数 3.2.2 算术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分布的什么特征

A .集中趋势 B .离散趋势 C .偏态趋势 3.2.3 根据算术平均数的性质,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 A .0)(=∑-f x x B . 0x x f -=? C .2()0x x f -=? 3.2.4 如果分布数列中各变量值呈几何级数变化或频率分布极不对称,计算平均数的常用方法是 ( ) A .算术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 .调和平均法 3.2.5 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其实际数据计算算术平均数时,通常假定 ( ) A .各组数据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 B .各组次数相等 C .各组数据之间没有差异 3.2.6 当数据分布为右偏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关系表现为 ( ) A .o e M M x << B .e o x M M << C .o e x M M << 3.2.7 离散程度测度指标中,受极端值影响最大的是 ( ) A .平均差 B .标准差 C .全距 3.2.8 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 .说明问题的角度不同 B .对离差的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C .计算对象不同 3.2.9 标准差系数消除了 ( ) A .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 B .平均数大小和计量单位的影响 C .离散程度的影响 3.2.10 直接使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其前提条件是 ( ) A .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该相等 B .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该相等 C .两个总体的离差平方和应该相等 3.2.11 下列指标中,实际应用最广泛的离散程度测度指标是 ( ) A .平均差 B .标准差 C .离散系数 3.2.12 皮尔逊测度法就是利用算术平均数与众数的关系来测度数据分布的

第3章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习题

1 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有n 辆汽车在同一距离的公路上行驶的速度资料,确定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速度的平均数公式是:( C ) A . n x ∑B .∑∑f xf C .∑x n 1D .∑∑x m m 2.权数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取决于(B ) A. 权数所在组标志值的大小; B. 权数的大小; C. 各组单位数的多少; D. 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3.是非标志不存在变异时,意味着:(B ,C ) A. 各标志值遇到同样的成数; B. 所有单位都只具有某种属性 C. 所计算的方差为0; D. 所计算的方差为0.25 4.能够综合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对总体标志变异程度作全面客观评定的指标有(A ,C ) A.方差 B.算术平均数 C.标准差 D.全距 二、判断题 1.甲乙两地,汽车去程时速20公里,回程时速30公里,其平均速度为25公里。 [答]错。本题应采用调和平均法计算平均速度。 2.权数起作用的前提是各组的变量必须互有差异。 [答]对。 3.变量同减某个数再同除于另一数然后求其方差,其方差等于原方差乘于除数的平方。 [答]对。 4.与平均数相比,中位数比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答]对。 三、计算题 1.甲乙两企业生产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资料如下表,试比较哪个企业的平均成本高,并分析其原因。 [解] 甲企业的平均成本210030001500660019.4118210030001500340 152030 ++= ==++

乙企业的平均成本 3255150015006255 18.2895 325515001500342 152030 ++ === ++ 由上面的计算得知,甲企业的平均成本高于乙企业。 因为乙企业单位成本低的A产品生产的数量多,占总成本一半以上,即成本低的产品相对权数大,而甲企业生产单位成本低的A产品数量少,仅占总成本的31.8%(=2100/6600)。由于权数的作用,乙企业的平均成本低于甲企业。 2.甲、乙两市场农产品价格及成交量资料如下表,试比较哪个市场的平均价格高,并分析其原因。 [解] 甲市场的平均价格 1.2 2.8 1.5 5.5 1.375 1.2 2.8 1.54 1.2 1.4 1.5 ++ === ++ 乙市场的平均价格 1.22 1.41 1.51 5.3 1.325 44 ?+?+? === 由上面的计算得知,甲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高高于乙市场。 因为价格低的甲产品在甲市场成交额少,仅占21.8%(=1.2/5.5);而在乙市场的成交额大,占45.3%(=2.4/5.3),由于权数的作用,甲市场的平均价格高于乙市场。 3.某企业工人平均月工资为1440元,月收入少于1280元的占一半,试估计众数,并对该企业工人工资的分布情况做一简要说明。 [解] 由题中可知,企业工人月工资的中位数=1280 所以众数≈1440-3×(1440-1280)=960 所以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则该企业的月工资分布为右(正)偏,说明该企业工人的月工资分布中出现极大值,即出现有人拿到高额的工资,导致月工资分布呈右偏。 4.某城市对3000户居民户均月消费支出进行调查,得到下表资料。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简单描述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简单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 在总量指标中,综合性最强的统计指标是()。 A. 实物指标 B. 价值指标 C. 劳动量指标 D. 标准实物量指标 2.“某年中国人均收入是美国人均收入的1/3”,这一指标是()。 A. 平均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3.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是()。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动态相对指标 E. 强度相对指标 4. 我国1999年的税收收入是20年前的5倍,这一指标是()。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动态相对指标 E. 强度相对指标 5. 某厂1996年完成产值2000万元,1997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 A. 5.5% B. 5% C. 115.5% D. 15.5% 6. 将比较的基数确定为10,计算出来的相对数是()。 A. 系数 B. 成数 C. 百分数 D. 千分数 E. 倍数 7. 以一个企业为总体,该企业报告期职工人数200人,全年工资总额2500万元,则()。 A.企业职工人数是总体标志总量,工资总额是总体单位总量 B.企业职工人数是总体单位总量,工资总额也是总体单位总量 C.企业职工人数是总体标志总量,工资总额也是总体标志总量 D.企业职工人数是总体单位总量,工资总额是总体标志总量 8. 在相对指标中,用有名数形式表现的统计指标是()。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动态相对指标 E. 强度相对指标 9.在总量指标中,指标数值与时间长短直接相关的是() A. 时期指标 B. 时点指标 C. 平均指标 D. 相对指标 10. 某地区2008年年平均人数为1000万人,商业零售企业4000个,则商业网点密度指标为()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是()。 A、质量指标 B、总量指标 C、相对指标 D、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 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是()。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 A、结构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7、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 A.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B.各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的大小 C.标志值本身的大小 D.标志值数量的多少 8、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 B.平均差 C.全距 D.均方差 9、某企业2003年完成产值2000万元,2004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为()。 A、105.5% B、105% C、115.5% D、15.5% 10、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相同()。 A、权数不等 B、权数相等 C、变量值相同 D、变量值不同

第五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第五章空间数据的处理 §5-1 坐标变换 一、图幅数据的坐标变换 几何变换:1、比例尺变换:乘系数 2、变形误差改正: 通过控制点利用高次变换、二次变换和仿射变换加以改正 3、坐标旋转和平移 即数字化坐标变换,利用仿射变换改正。 4、投影变换: 三种方法。 二、几何纠正 1、高次变换 2、二次变换 3、仿射变换 三、地图投影变换 假定原图点的坐标为x,y(称为旧坐标),新图点的坐标为X,Y(称为新坐标),则由旧坐标变换为新坐标的基本方程式为: 1、解析变换法 1)反解变换法(又称间接变换法) 2)正解变换法(又称直接变换法) 2、数值变换法 利用若干同名数字化点(对同一点在两种投影中均已知其坐标的点),采用插值法、有限差分法或多项式逼近的方法,即用数值变换法来建立两投影间的变换关系式。 3、数值解析变换法 §5-2 图形编辑 图形编辑又叫数据编辑、数字化编辑,是指对地图资料数字化后的数据进行编辑加工,其主要的目的是在改正数据差错的同时,相应地改正数字化资料的图形。 图形编辑是一交互处理过程, GIS具备的图形编辑功能的要求是: 1)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即操作灵活、易于理解、响应迅速等; 2)具有对几何数据和属性编码的修改功能,如点、线、面的增加、删除、修改等; 3)具有分层显示和窗口操作功能,便于用户的使用。 一、编辑操作 1、结点的编辑 1)结点吻合(Snap) 或称结点匹配、结点咬合,结点附和。 方法: A、结点移动,用鼠标将其它两点移到另一点; B、鼠标拉框,用鼠标拉一个矩形,落入该矩形内的结点坐标通过求它们的中间坐标匹配成一致; C、求交点,求两条线的交点或其延长线的交点,作为吻合的结点; D、自动匹配,给定一个吻合容差,或称为咬合距,在图形数字化时或之后,将

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对统计调查阶段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资料的工作过程。 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预处理是统计数据整理的第一步,是在对数据进行分类或分组之前所做的必要处理,包括数据的审核、订正、排序等。 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根据客观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或类型,使组和组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大,同组内的差异尽可能小。 分配数列: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布或分配数列。构成分配数列的要素有两个,即分组标志序列(或分组)和与各组对应的分布次数。 组距式数列:用变量值变动的一定范围(或距离)代表一个组而编制的变量数列称为组距数列。 单变量数列: 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的分组标志值所编制的变量数列称为单项数列。 组距: 组距是指每组所包含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实际上组距就是每组上限、下限之间的距离,即组距=上限—下限。 组限: 组限是指各组的数量界限,即数列中每个组两端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分为上限和下限。每个组较小的组限称为下限,较大的组限称为上限。 组中值: 组中值是组距数列中各组所有变量值的代表值,实际上就是各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值。 统计表: 统计表是统计用数字说话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把搜集到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得出一些系统化的统计资料,将其按一定顺序填列在一定的表格内,这个表格就是统计表。 二、单项选择 1~5: B C B A A 6~10: A A A C B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5:√√×√√ 6~10:××√××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整理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习题答案

《统计学》习题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A)。 A、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组距和组数 C、确定组距和组中值 D、确定全距和组距 2、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就表现为( C )。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3、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D )。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 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C、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 D、各组次数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4、频数分布用来说明(A)。 A、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情况 B、各组变量值的构成情况 C、各组标志值的分布情况 D、各组变量值的变动程度 5、在编制分配数列时,离散型变量的相邻组的组限( C )。 A、必须是间断的 B、必须是重叠的 C、既可以是间断的,也可是重叠的 D、应当是相近的 6、在编制分配数列时,连续型变量的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C )。 A、交叉 B、不等 C、重叠 D、间断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作用在于(ABE)。 A、划分现象的类型 B、反映总体内部结构 C、比较现象的一般水平 D、分析现象的变化关系 E、提示现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 2、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一般有(ABCE)。 A、对原始资料进行预处理 B、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 C、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 D、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E、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3、某单位100名职工按奖金额多少分组为“300以下、300~400、400~600、600~800、800以上”这五个组。这一分组(BDE)。 A、是等距数列 B、分组标志是连续型变量 C、末组组中值为800 D、相邻组的组限是重叠的 E、某职工奖金600元,应统计在“600~800”这一组内 4、在次数分配数列中,(B C E)。 A、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00% B、各组频率大于0 C、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D、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E、频率表明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的相对作用程度 三、简答题: 1、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是什么? 统计整理的步骤主要有:第一,设计统计整理方案;第二,对数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第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组和汇总);第四,要用适当的形式(统计图、表)显示数据;第五,进行数据积累和保管。

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表格数据处理

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表格数据处理 第三节用表格自动计算(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函数(sum,,max,min等)。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使用函数(sum, max,min等)计算所给数据的和、最大最小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新函数的使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并能够对计算的数据结果合理利用。 3、情感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sum函数的插入和使用 2、教学难点 函数的格式、函数参数正确使用以及修改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四、教学素材准备 Excel文件《初一(6)班“校园小歌手”选拔赛评分表》、统计表格一张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Ⅰ、情景引入: 1、展示投影片,创设数据处理环境。 2、以《初一(6)班“校园小歌手”选拔赛评分表》为素材来进行教学 3、展示《初一(6)班“校园小歌手”选拔赛评分表》工作簿中的工作表,要求根据已学知识计算各选手的总分。 利用自动求和函数SUM分析函数的基本格式:一个完整的函数包括函数名和参数两部分 函数名表示函数的计算关系 =SUM(起始单元格:结束单元格) 例如“SUM”表示统计指定的单元格的值的和,以“=”为函数的起始,SUM为函数名,“()”中为函数的参数,参数是在函数中参于计算的数值(例子中为统计区域)参数被小括号包围,可以是常量、公式或其它函数。“:”表示中文到的意思 4、问:求各选取手的总分用公式法和自动求和哪个方便? (注意参数的正确性) Ⅱ、新课教学: 1、简单描述函数:函数是一些预定义了的计算关系,可将参数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 在公式中计算关系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而函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已定义好的计算关系,我们只需要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去选择、提供参数去套用就可以了。 2、使用函数SUM计算各选取手的总分。(强调计算范围的正确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