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复习考试重点

中医儿科复习考试重点

中医儿科复习考试重点
中医儿科复习考试重点

明代万全提出:①“二有余三不足”:“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②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清代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

年龄分期:①胎儿期:受孕-分娩40周②新生儿期:出生-满28天③婴儿期:出生-1周岁之前④幼儿期:1周岁-满3周岁前⑤学龄前期(智力发育最快):3周岁-6~7周岁⑥学龄期:入学-青春期前⑦青春期:10—18岁。

体重:初生3kg,前半年0.7kg/月,后半年0.5kg/月。1岁以上:2kg/年。

体重计算公式(kg):

①<=6个月:3+0.7×月龄

②7~12个月:7+0.5×(月龄-6)

③1岁以上:8+2×年龄

身高:出生身高约50cm,前三月增长12,第一年共长25,第二年长10。

2~12岁身高(cm)=70+7×年龄。

囟门:前囟闭合时间:12—18个月。后囟部分出生时闭合未闭合者生后2—4个月内闭合。牙齿:生后4~6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20颗乳牙,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或6)。

血压(mmHg):收缩压=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运动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进展。过程归纳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即“稚阴稚阳”之体,说明小儿肌肤柔嫩,筋骨未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阴指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未成熟。

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望神色:①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②红色多为热证③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④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⑤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审苗窍:

木舌:舌体肿大,板硬不灵,甚则肿塞满口,不能转动吮乳。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

弄舌: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

吐舌: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吐舌不收,心气将绝。

舔舌: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多因脾经伏热所致。

审舌苔: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机不足所致。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染苔一般比较浮浅而不均匀。

察目:寐时眼睑张开而不闭,是脾虚气弱之露睛;平时眼睑不能闭,是肾虚之睑废;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

察指纹:第一节风关,第二节气关,第三节命关。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指纹辩证纲要: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问个人史:分为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六纲脉”:以浮、沉、迟、数四种脉象辨别表、里、寒、热,以无力、有力分虚、实。

小儿用药原则:①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②处方用药精简灵活。③注意顾护脾胃。④重视先证而治。⑤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乳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量。

常用内治法:疏风解表法、止咳平喘法、清热解毒法、凉血止血法、安蛔驱虫法、消食导滞法、镇惊开窍法、利水消肿法、健脾益气法、培元补肾法、活血化瘀法、回阳救逆法。

外治法种类:熏洗法、涂覆法、罨包法、热熨法、敷贴法、擦拭法、药袋疗法。

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之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者称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完全采用配方乳或兽乳。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而需添喂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时,称为混合喂养。

母乳喂养优点:①满足婴儿营养需求,减少营养不良发生②增强免疫,降低婴儿死亡率及患病率③喂哺简便④增进母子的情感交流⑤母亲产后哺乳可产生催乳激素,促进子宫收缩而复原;有利于计划生育;减少乳腺癌、卵巢癌发生

添加辅食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胎黄病因病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气滞血瘀,脉络瘀阻。

生理胎黄与病理胎黄鉴别:生理/病理

出现时间:生后第二到三天/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之内)或出现过迟

消退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3-4周/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程度: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早产儿<257//足月儿>221,早产儿>257

进展情况:每日血清胆红素增加值85umol/l

伴随症状:无其他临床症状/有其他症状,如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有原发疾病表现。

胎黄分证论治常证:

①湿热郁蒸: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舌质红,苔黄腻。治法:清热利湿。主方:茵陈蒿汤加味。

②寒湿阻滞: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大便溏薄色灰白,舌淡,苔白腻。治法:温中化湿。主方:茵陈理中汤。

③气滞血瘀::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右肋下痞块质硬,舌见瘀点。治法:化瘀消积。主方:血府逐瘀汤。

感冒病机:卫表失和,肺气失宣。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

夹证:①感冒夹痰: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

②感冒夹滞: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乳食停滞,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

③感冒夹惊:小儿神气怯弱,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感邪之后,热扰肝经,易致心神不安,烦躁不宁,睡卧不实,容易惊惕,甚则热盛动风,而致惊厥。

感冒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法:辛温解表。主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鼻流浊涕,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法:辛凉解表。主方:银翘散。

(3)暑邪感冒:发于夏季,以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为特征。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病起急骤,肺系症状轻、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黄。治法:清热解毒。主方: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5)兼证:

①夹痰:风寒夹痰: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主方:杏苏散。

风热夹痰: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主方:桑菊饮。

②夹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主方:在疏风散寒基础上,加用保和丸。

③夹惊:兼见高热,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风惊厥。治法:清热解表,祛风定惊。主方:银翘散加用钩藤、菊花、蝉蜕、珍珠母。

咳嗽病因病机:咳嗽病因虽多,但其病位不离于肺,常射击脾,基本病机为外邪犯肺或内伤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宣通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

咳嗽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①风寒咳嗽:咳嗽频作,痰稀色白,鼻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主方:杏苏散。

②风热咳嗽:咳嗽,痰白粘稠或黄,咽红疼痛,舌红,苔薄黄。治法:疏风解热宣肺。主方:桑菊饮。

③风燥咳嗽:干咳无痰,连声作呛,鼻燥咽干,舌干红少津。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主方:清燥救肺汤。

(2)内伤咳嗽:

①痰热咳嗽:咳嗽痰多色黄,舌红苔黄腻,无表证。治法:清肺化痰止咳。主方:清金化痰汤。

②痰湿咳嗽: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纳呆,舌淡苔白腻。治法:燥湿化痰止咳。主方:二陈汤。

③气虚咳嗽:咳嗽反复,咳嗽无力,痰白清稀,纳谷不香。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主方:参苓白术散。

④阴虚咳嗽:久咳不愈,干咳少痰,咽痒,舌红苔少或花剥。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主方:沙参麦冬汤。

肺炎喘嗽病因病机: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痰热既是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肺炎喘嗽证治分类:

(1)常证:

①风寒闭肺:风寒表证伴呛咳不爽,呼吸气急,气促、鼻煽较轻或不显。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主方:滑盖散。

②风热闭肺:风热表证伴咳嗽,气促,痰液粘稠,一般气喘不重。治法:辛凉宣肺,化痰止咳。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③痰热闭肺典型的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主方:五虎汤合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④正虚邪恋:

阴虚肺热: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数为特点。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主方: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咳嗽无力,多汗易汗为特征。偏于肺气虚者,又见面色少华,容易感冒;偏于脾气虚者,又见纳差便溏,神疲乏力。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主方:人参五味子汤。(2)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心肝。

哮喘发病机制:哮喘的发生都是外因作用与内因的结果,正虚痰伏,邪阻肺络是其主要病机。其发作期的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内因不除,外因屡犯,所谓风有动静,痰有鼓息,导致哮喘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但亦有发作期、缓解期不明,发作延迟,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哮喘证治分类:

(1)发作期:

①寒性哮喘:咳嗽哮鸣,痰涎清稀舌淡苔白,伴风寒表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主方: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②热性哮喘: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鸣,咯痰稠黄,舌红苔黄治法:清肺涤痰,平喘止咳。主方: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③虚实夹杂:咳喘日久,动则喘甚,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腻。治法:化痰降气,纳气平喘。主方: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

(2)缓解期:

①肺气虚弱:易出汗,易感冒,神疲乏力。治法:补肺固表。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②脾气虚弱:面色萎黄,倦怠无力,时有咳嗽痰鸣,食少便溏。治法:健脾化痰。主方:六君子汤。

③肾气虚弱:动则气短,畏寒肢冷,夜尿增多,舌淡苔白。治法:补肾固本。主方:金匮肾气丸。

鹅口疮: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因其颜色白如雪片,故又称“雪口”。

鹅口疮证治分类:①心脾积热:口腔舌面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烦躁不宁,伴全身邪热炽盛之症。治法:清心泻脾。主方:清热泻脾散。

②虚火上炎: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粘膜红晕不著,伴阴虚内热之症。治法:滋阴降火。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味。

口疮:是以口颊、唇舌、齿龈、上腭等处出现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溃疡只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口糜。

口疮证治分类:

①风热乘脾:治则:疏风泻火,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

②脾胃积热:治则:清热解毒,泻火通腑。方药:凉膈散。

③心火上炎:治则:清心泻火,凉血解毒。方药:泻心导赤散。

④虚火上浮:治则: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泄泻发病机制:泄泻之因,以湿为主;泄泻病位,以脾为要。由于小儿具有“稚阳稚阴”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加之泄泻常易伤津耗气,故病情重者,常可发生“伤阴”“伤阳”的变证。一般暴泻者常伤阴,酒泻者常伤阳,病情危重者,也可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而出现阴竭阳脱之变证。泄泻迁延不愈者,可因脾虚失运,生化乏源,脏腑肌肤失于荣养,久则可致疳证,甚或因脾虚肝旺而出现慢惊风证。

泄泻辨证要点:①辨常证变证②辨伤阴伤阳③辨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

泄泻证治分类:

(1)常证:

①湿热泻:泻下急迫,量多次频,黄褐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肠解毒,利湿止泻。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②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伴风寒表证。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主方:藿香正气散。

③伤食泻:大便稀溏酸臭,脘腹胀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苔腻脉滑。治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主方:保和丸。

④脾虚泻:病程较长,食后作泻,食少便溏,面黄神萎,舌淡苔白,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

⑤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粪质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2)变证:

①气阴两伤:泻下无度,精神欠佳,皮肤干燥,小便短少,目眶及前囟凹陷,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主方:人参乌梅汤。

②阴竭阳脱:泻下不止,面色青灰或苍白,精神萎靡,气息微弱,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脉沉细欲绝。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主方: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厌食: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1~2个月以上)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发病率较高。

厌食病因病机:引起小儿厌食的原因,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最为常见。掩饰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其病机关键为脾胃不和,纳化失职。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厌食证治分类:①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②脾胃气虚:异功散。③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质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不调为特征。

积滞病机:积滞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其病机关键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积滞与厌食鉴别:积滞与厌食同属脾胃病,但厌食是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一般无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酸臭等症。积滞可有厌食症状,但其不思乳食是由宿食内停所致。厌食主要病位在胃,积滞主要病位在脾。厌食病机为脾胃不和,纳化失职,积滞病机为食积气滞。

脾虚夹积与疳证鉴别:

脾虚夹积/疳证

①病机:脾胃受损乳食停滞/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②主症:纳呆腹胀大便酸臭/形体消瘦腹大肢细

③兼症:肢倦乏力形体偏瘦/饮食异常毛发稀疏

④病程:较长/长

⑤病情:较轻/重

⑥预后:可转为疳证/可病涉五脏

积滞治疗原则:以消食化滞为基本法则。

积滞证治分类:①乳食内积“保和丸。②脾虚夹积:健脾丸。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罹患他病,损伤脾胃,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中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疳证病机:疳证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也可累及心肝肺肾四脏。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脾胃失调,化源不足,气血津液亏损。

疳证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基本法则。

疳证证治分类:

(1)主证:①疳气:形体略瘦,食欲不振,大便干稀不调。治法:调脾健运。主方:滋生健脾丸。

②疳积:形体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膨胀,饮食异常。治法:消积理脾。主方:肥儿丸。

③干疳:形体极度消瘦,精神萎靡,杳不思食。治法:补益气血。主方:八珍汤。

②兼证:①眼疳:形体消瘦,两目干涩,畏光羞明。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主方:石斛夜光丸。

②口疳:形体消瘦,虚烦不安,口舌生疮。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主方:泻心导赤散。

③疳肿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肢体浮肿,按之凹陷难起。治法:健脾温阳,立水消肿。主方: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病因:本病以外感风热、湿热邪毒为发病主因,瘀血、痰浊为主要病理产物,气阴耗伤,血脉受阻为主要病理变化。

病毒性心肌炎分证论治:

①风热犯心: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伴咽红等风热表证。治法:清热解毒,宁心复脉。主方:银翘散。

②湿热侵心:心悸胸闷,泄泻等肠胃湿热蕴结表现。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复脉。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③气阴亏虚:心悸不宁,动则尤甚,伴气虚、阴虚征象为特征。偏气虚者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偏阴虚者头晕目眩,烦热口渴,舌光红太少。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主方:炙甘草汤合生脉散。

④心阳虚弱:心悸怔仲,脉缓无力或结代,面色苍白等阳气虚弱表现。病情严重,心阳暴脱者,可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紫息微,脉微细欲绝。治法:温振心阳,宁心复脉。方药:桂枝甘草骨龙牡蛎汤加味。

⑤痰瘀阻络: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治法:豁痰化瘀,活血通络。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

注意力缺陷多动证: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产伤外伤瘀滞,情绪抑制失调,后天护养不当,阴阳失调。病机:阴失内守,阳躁于外。

证治分类:①肝肾阴虚:急躁易怒,冲动任性,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细弦。治法:滋阴潜阳,宁神益智。主方:杞菊地黄丸②心脾两虚:神思涣散,多动而不暴躁,记忆力差,神疲乏力,脉虚弱。治法:养心安神,健脾益气。主方: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③痰火内扰:多动多语烦躁不宁,难于制约,懊恼不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宁心。主方:黄连温胆汤

多发性抽动证:病因病机: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风痰内蕴。

证治分类:①气郁化火: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烦躁易怒,发作频繁,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惊。主方:清肝达郁汤。②脾虚痰聚:精神不振,胸闷纳少,喉中声响,抽动时作,舌淡苔白。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主方:十味温胆汤。③阴虚风动: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时做抽动,舌暗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治法:滋阴潜阳,柔肝熄风。主方:大定风珠

慢惊风证治分类:①脾虚肝亢:治法:温中益气,缓肝理脾。主方:缓肝理脾汤。②脾肾阳衰: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主方: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③阴虚风动:治法:育阴潜

阳,滋肾养肝。主方:大定风珠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急性起病,临床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及氮质血症为常见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二脏,病情严重者,也可累及心肝肾脏。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为其基本病理改变。若湿热久恋,伤阴耗气,则可致病程迁延。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消肿。

急性肾炎诊断要点:①发病前2~3周常有乳蛾、脓疱疮、丹痧等病史。②急性起病,急性期一般为2~4周。③浮肿及尿量减少,浮肿为紧张性。约1/3~2/3患儿病初有高血压,常为120~150/80~110mmHg。(非典型病例可无水肿、高血压及肉眼血尿,仅发现镜下血尿)重症早期并发症:高血压脑病,严重循环充血,急性肾功能衰竭。⑤实验室检查尿蛋白“+”~“++”也可见透明、颗粒管型。血清总补体及C3下降。

急性肾小球肾炎证治分类:

(1)急性期:

常证:①风水相搏:起病急,水肿发展迅速,以颜面始,以颜面重,全身浮肿,伴风热或风寒表证。治法:宣肺利水。主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②湿热内侵:血尿,烦热口渴,头身困重,舌红苔黄腻。治法:清热利湿。主方:小蓟饮子。变证:①邪陷心肝:视物模糊,烦躁或嗜睡,甚至抽搐,昏迷。治法:平肝泻火,清心开窍。主方: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

②水凌心肺:全身浮肿,频咳气急,胸闷心悸,不能平卧。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主方: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③水毒内闭:尿少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治法:辛开苦降,辟秽解毒。主方: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2)恢复期:

①阴虚邪恋:手足心热,盗汗,舌红苔少,镜下血尿,持续不消。治法:滋阴补肾,兼清余热。主方: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②气虚邪恋:乏力纳少,大便不实,自汗,易于感冒。治法:健脾化湿。主方:参苓白术散。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肾病综合征分为单纯型肾病和肾炎型肾病。

病因病机:肾病的病因病机涉及内伤、外感,关系气血、脏腑、阴阳,均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蕴育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证。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总原则。

诊断要点:

(1)单纯型肾病:①全身水肿②大量蛋白尿(尿蛋白+++以上,24h尿蛋白定量>0.05g/kg)③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儿童<30g/l,婴儿<25g/l)④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儿童>5.7mmol,婴儿>5.2mmol)其中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

(2)肾炎型肾病:除单纯型肾病四大症状外,还有①明显血尿,尿中红细胞>10个/HP②反复出现或持续性高血压③持续性氮质血症④血总补体量或血C3反复降低。

肾病综合征证治分类:①肺脾气虚: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②脾肾阳虚: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偏脾阳虚,实脾饮。③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减。④气阴两虚:六味地黄丸合玉屏风散。

麻疹:是外感麻毒实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满身布发红疹和早期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为特征。

出疹顺序:先见于耳后、发际,渐遍及全身,最后达手心与足心,疹退后皮肤见脱屑及色素

沉着,体温渐降,全身症状随之好转。

麻疹粘膜斑:指口腔黏膜近臼齿处出现约1mm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是麻疹的早期诊断特异性指征。

麻疹治疗原则:心凉透疹、清热解毒。

幼儿急疹:是由感受风热实邪(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疹出为特征。

幼儿急疹诊断要点:①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尤以6~12个月婴儿为多见。②起病急骤,常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疹出,皮疹呈玫瑰红色,以躯干、臀部较多,面部及四肢较少。皮疹出现1~2天后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③发热时除个别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外,全身症状轻微。④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分类淋巴细胞增高。风疹:是感受风疹时邪(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咳嗽、皮肤出现细小如沙的淡红色斑丘疹,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风疹诊断要点:①有风疹接触史。②初起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从头面开始,1日内布满全身。出疹1~2日后,发热渐退,疹点逐渐隐退,疹退后可有脱屑,无色素沉着。③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④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病原学检测在患儿鼻咽部分泌物中,可分离出风疹病毒;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猩红热:是一种由痧毒疫邪(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腐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退后脱皮脱屑为特征。(本病属中医“丹痧”“喉痧”“疫痧”“烂喉丹痧”范畴)

猩红热诊断要点:①有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史。②起病急骤,高热,舌状如杨梅,肘窝、腋窝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成线状,环口苍白圈。③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屑。④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四种出疹性疾病鉴别:

病名:①麻疹②风疹③幼儿急诊④猩红热

病原:①麻疹病毒②风疹病毒③人疱疹病毒6型④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潜伏期:①7~14天②4~21天③7~14天④1~7天

初期症状:①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麻麻疹黏膜斑②轻度发热,咳嗽,流涕,耳后,帧部淋巴结肿大③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④发热,咽喉红肿疼痛或伴腐烂

发热与出诊的关系:①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热更高②发热1~2天出疹③高热3~4天,热退出疹④发热1~2天出诊,出诊时高热

特殊体征:①麻疹黏膜斑②无③无④环口苍白圈

皮疹特点:①暗红色斑丘疹,出疹顺序依次为头面、颈、躯干、四肢、最后手、足心见疹,约3~4天出齐。3~4天退疹②淡红色充斑疹,出疹顺序依次为面部、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2~3天退疹③玫瑰红色斑丘疹,较麻疹细小,颈及躯干部多见,1天出齐。1~2天退疹④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出齐。3~5天退疹

周围血象:①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②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③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④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升高

恢复期:①疹退后有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②疹退后很少有脱屑,及无色素沉着③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④疹退后有脱屑、脱皮,色无素沉着

水痘:水痘是由外感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斑丘疹、疱疹、结痂并见、分批出现为特征。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法则。

水痘证治分类:①邪伤肺卫②邪炽气营。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手足肌肤、口腔黏膜疱疹为特征。(中医“湿温病”)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原则。手足口病证治分类:

①邪犯肺脾:手足掌心及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全身症状不重。治疗:选妃解表,利湿解毒。主方:甘露消毒丹。

②湿热蒸盛:高热、手足、口腔、臀部、四肢疱疹,全身症状深重。治疗:清气凉营,解毒祛湿。主方:清瘟败毒饮。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温邪毒(三线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本病是由风温邪毒壅滞足少阳经脉所致。临床由于小儿体质强弱、感邪轻重、病情深浅之不同,而有邪犯少阳、热毒蕴结之区别。若邪毒炽盛,正不胜邪,则可见邪毒内陷心肝、内窜睾腹之变证。

流行性腮腺炎证治分类:常证:①邪犯少阳:发热恶寒,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全身症状轻。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主方:柴胡葛根汤。

②热毒蕴结:高热,耳下腮部漫肿剧痛,坚硬拒按,头痛烦躁,全身症状较重。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主方:普济消毒饮。

变证:邪陷心肝、内窜睾腹。

紫癜:是小儿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其主要特征,常伴鼻衄、齿衄、尿血、甚则呕血、便血。

紫癜病因病机:本病外因为感受风热、异气,内因为气阴亏损。病位在心肝脾肾。早期多为风热伤络,血热妄行,属实证;病久由实转虚,或素体亏虚,则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紫癜治疗原则: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随证配用祛风通络,缓急和中;虚证以益气摄血,滋阴降火为主。

紫癜分证论治:①风热伤络:起病急骤、皮疹大多分布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伴风热表证。治法:疏风散邪。主方:连翘败毒散。

②血热妄行:起病急,以紫癜及其他出血鲜红,伴热毒内盛,血分郁热。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方:犀角地黄汤

③气不摄血:病程迁延,紫癜反复,颜色淡紫,伴气血不足。治法:健脾养心。主方:归脾汤。

④阴虚火旺:紫癜反复发作,舌光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主方:大补阴丸。

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发病季节:春季多见/无或冬春多见

发病年龄:3~14岁/2~8岁

发病诱因:感染、药物、食物等过敏因素/可有病毒感染病史

皮疹特点:针头大小、高出皮面、呈对称性/瘀斑多、不高出皮面,不对称

皮疹分布:两下肢及臀部、关节周围/四肢、头面部

关节肿痛:有/无

腹痛:有/无

血小板计数:正常/减少

抗血小板抗体:阴性/阳性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紊乱而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主的慢性营养缺乏病。

临床分期:①初期: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或有发稀枕突。血生化轻度改变或

正常,常见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下降,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②激期:头部颅骨软化<6个月,方颅,囟门闭合延迟,出牙延迟;胸部串珠样改变,鸡胸、漏斗胸、肋膈沟;四肢手镯脚镯证,X型腿O型腿;脊柱出现后凸畸形;肌肉出现坐立行走无力,蛙状腹;神经系统说话延迟。血清钙磷都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③恢复期: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体征减轻,X线片临时钙化带重现,血生化恢复正常,但可遗留骨骼畸形。

④后遗症期:重症患儿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无其他临床症状,理化检查正常。

中医儿科学复习要点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培训资料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 理

中医儿科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功能方面的变化。 3、纯阳: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4、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 5、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6、人工喂养:完全以乳制品、牛羊乳品或代乳品为食物喂养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 7、硬肿症:新生儿时期特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 8、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而得名。 9、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0、肺炎咳嗽: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1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12、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13、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4、积滞: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15、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17、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 1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19、惊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的常见病证;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势急暴,形证有余,症状表现为急速强劲有力,证属实证热证;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损耗肝肾阴津,虚风内动,来势缓慢以抽搐无力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为特征。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中医儿科学 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4~6h 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 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中医儿科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中医儿科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目前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在治疗感染疾病的同时,来医院就诊者就目前西医难以解决的免疫、遗传代谢等疑难病症也日渐增多。面对以上情况在我院儿科科将在研究方向上重点对小儿肾病、脑病、哮喘等3个方向的疑难病进行研究、使每个方向均有相应的学术梯队、临床医疗。中医儿科学科内涵建设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大力加强专业分化(二级学科建设),成立小儿肾脏病专业、脑病专业、呼吸专业等,使每个专业均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学术带头人,使病床由36张增长到70张。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上,一手抓中医特色和优势,一手抓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推动中医儿科临床的不断发展,促进中医儿科学科的发展壮大。同时严格规范管理和人才培养,使人才梯队更趋合理。完善科室建设,保证儿科重点专科展开。随着我院儿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医院正在加紧实施儿科的长期建设,我们始终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长”的方针,把专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提出了医院儿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儿科远景规划的蓝图一定能实现。 实施方案 1.为配合重点学科建设要求,学术带头人的遴选采取了积分制考核的办法,并相继建立了个人科技档案、考核积分办法、岗位轮换制、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业务学习、奖金分配及奖惩方案等多项考核制度与完备的管理文件,奖勤罚懒,取消了大锅饭,以便有效地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科建设。 2. 为了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我们针对研究方向,派人多次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讲学。 3.营造科研氛围,力争有省级科研项目。 4,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更好的开展业务,同时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学习。

2016儿科重点方剂速记歌诀

2016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试重点 儿科病生理要点 1、稚阴稚阳学说——“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吴鞠通)。 2、纯阳学说——“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颅囟经》 3、小儿五脏特点——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4、了解小儿四诊特点:如望诊头颅、囟门等与成人不同。其他可参考内科内容。 5、掌握小儿指纹诊察方法,了解‘三关’(风、气、命)的定义、意义。 6、小儿指纹的病理概念——“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7、了解‘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和临床概念。(不要混淆寸口三关与指纹三关。) 8、小儿诊察中四诊的弱点——问诊。古代儿科称为‘哑医’。 9、‘囟填’——囟门突起紧张,为风火痰热、肝阳上亢、热盛生风。 10、‘囟陷’——囟门凹陷柔软,为津液大伤、气精不足、佝偻病。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 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 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 5。咳嗽金山请陈六 外感 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内伤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 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 气虚咳嗽:六君子 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 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 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word完整版广中医二院级中医学许尤佳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

2011年期末考试——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二院级中医学许尤佳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08 总论 1、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1 )对变蒸论的独特理解 (2)诊病 6 种脉 (3)创立五脏证治法则 (4)重视望诊“面上证” 、“目内证” (5)对出疹性疾病的描述 (6)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 (7)把“疳”列为脾胃病 (8)善于化裁古方 2、明?万全一一〈〈片玉心书》、〈〈幼科发挥》 ( 1 )胎养、蓐养、鞠养; (2)三不足两有余; (3)善于小儿推拿; (4)用药注重保护胃气; (5)小儿发病三因论; (6)对急惊风转归的认识。 3、唐?〈〈颅囟经》:第一部儿科著作,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5、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 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 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 天—满 1 周岁; (4)幼儿期——1—3 周岁; (5)幼童期——3—7 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青春期——女:11、12-17、18周岁;男:13、14—18、19 周岁。 6、体重 (1 )初生: 3 公斤 (2)1—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3)7—12个月:体重(kg)=7+0.5* (月龄-6) (4)1岁以上:体重(kg)= 8+2*年龄 7、小儿生理特点 ( 1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2)稚阴稚阳: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3)三不足,两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8、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 ( 1 )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脏气清灵,易趋恢复。 (2)试述“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小儿病初常见邪气呈盛

中医儿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模拟试题(二) 31.小儿出齐20颗乳牙的时间是 A.8~10个月 B.I1~12个月 C.13~15个月 D.16~19个月 E.20~30个月 答案:E 解析:小儿一般1岁时出8个牙,1岁以后长出上下左右第一乳磨牙,1岁半出尖牙,两岁出第二乳磨牙,于20-30个月时出齐20颗乳牙。 32.最早把“疳”列为脾胃病的儿科医家是 A.万全 B.薛铠 C.刘昉 D.董汲 E.钱乙 答案:E 解析: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把“疳”列为脾胃病,并在病因、病机、分类和治疗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观点。 33.“纯阳”学说是指小儿 A.发育迅速 B.脏腑娇嫩 C.有阳无阴 D.阳亢阴亏 E.形气未充 答案:A 解析: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而言,并非说正常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34.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主要原因是 A.心常有余 B.肝常有余 C.稚阴稚阳 D.脏腑已成 E.脏气清灵 答案:E 解析: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轻灵,反应敏捷,且儿科疾病一般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伤害,所以小儿患病后经过恰当治疗,病情好转比成人快,容易恢复健康。 35.婴儿(<1岁)服用的中药煎出量是 A.10~20ml

B.21~30ml C.31~40ml D.41~5Oml E.60~lOOml 答案:E 解析:婴儿(<1岁)服用的中药煎出量大约是60~lOO毫升;1-6岁约150-200毫升;7-12岁约为200-300毫升。 36.《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 A.牌、胃 B.肝、胆 C.心、小肠 D.肺、大肠 E.肾、膀胱 答案:A 解析:《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 37.小儿正常舌象是 A.淡白 B.绛红 C.紫暗 D.暗红 E.淡红 答案:E 解析:小儿正常舌象与成人一样,都是淡红舌。 38,4周岁小儿的身长应为 A.90cm B.95cm C.100cm D.105cm E.llOcm 答案:B 解析:小儿初生时身长约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以后身长计算公式为:身长=周岁数×5+75。 39.随着小儿年龄的增加 A.脉搏增快,血压增高 B.脉搏增快,血压减低 C.脉搏减慢,血压增高 D.脉搏减慢,血压减低 E.脉搏,血压均无明显变化 答案:C

儿科重点专科三年发展规划

儿科重点专科三年发展规划 乐清市中医院重点专科三年规划( 儿科) ——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2012 年儿科被设为我院重点专科,为了更好地传承以及创新中医药文化,为了 保证和推动儿科特色专科建设,规范特色病种诊疗方案,实施中医儿科专科临床路 径管理,强化信息数据统计质量,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 求,经科室成员开会充分讨论,拟定了年度建设计划和工作方案。 一、专科规模 我院儿科科现有人员 4 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医师 1 人,主治中医师 1 人,住院医师1 人,轮转医师 1 人。科室现有设备低频治疗仪 1 台,雾化器 1 台。我科以门诊收治病人为主,在治疗上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结合治疗,取得一定成 绩。并在门诊临床中发挥中医特色治疗,开展穴位外敷疗法治疗小儿汗证、多涎、 三伏天冬病夏治治疗小儿哮喘、过敏性咳嗽、易感、鼻炎、咽炎; 膏方等;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院的特色专科。 二、主要发展方向: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制定凸显中医特色优势、理法方药相一致、的中医儿科特 色病种规范化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制定完备的特色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特色 病种质量控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医药临床评价 要求的临床数据管理以及分析系统,探索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和疗效评估。创 建严格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强化特色病种质量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提高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疗效,降低医疗成 本,提高病人满意度。特色病种平平均年门诊人次逐年增加。诊疗方案体现中医临

床思维且规范可行。在疾病诊治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中医理念,在治疗过程中首选中 医药解决问题,特色病种临床疗效明显。 三、中医诊疗方案的制定: 1、2012 年按照浙江省特色病种诊疗规范,我科室两次会议讨论制定的特色病 种为: 支气管哮喘、小儿便秘、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小儿积滞。特色技术操作为: 冬病夏治三伏天敷贴疗法,小儿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汗证,中暑刮痧疗法。 2、2013 年,按照国家级特色病种诊疗规范,并在2012 年特色病种发展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重新确定特色病种,分别为小儿哮喘( 气管哮喘) 、小儿泄泻( 小儿腹泻病) 、肺炎喘嗽、小儿便秘。特色技术操作为: 冬病夏治三伏天敷贴疗 法,小儿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汗证。 四、特色病种的实施: 1、确定特色病种,并制定相应的特色病种诊疗方案。 2 、建立特色病种的中 医药疗效评价。 3、建立特色病种的中医特色疗法,进行规范化临床确证,形成规范化操作规 程益推广使用。 4、不断总结重点病种中医治疗经验,发挥各自优势,取长不短,不断提高临 床疗效。 5、建立完善系统性强的和完善的儿科各特色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 体系。 6、建立特色病种小儿哮喘( 气管哮喘) 、小儿泄泻( 小儿腹泻病) 、肺炎喘嗽、 小儿便秘临床数据库及随访工作。发展特色技术,小儿汗证穴位敷贴疗法、冬病夏 治“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中暑刮痧疗法并作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7、加强学术交流,将本专科建设成为中医药诊治重点病种的高级人才培养基 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建立乐清市中医儿科的培训基地。五、人才培养:

中医儿科学 重点 复习整理

中医儿科学重点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 ●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 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

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 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 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 脏腑- 指五脏六腑; 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 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 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

中医儿科学

[分享]第七版教材<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精品推荐 上次看到雪菖蒲版主共享的标题为 <中医儿科学>病症分型治法方药总结表...期末复习绝佳资料! 看过之后发现和咱们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 很多东西都与现在我们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考虑到本校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版本 即第七版<中医儿科学> 封面 故本人特别赶制了此第七版<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 以便大家复习考试 其中的内容与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科书完全匹配 (我们现在上课用的就是这本汪受传主编的第七版教材) 总结的内容包括学校儿科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病症的定义概念,病位,治法,分型,方药及其有关重点知识请大家放心使用 资料如下 此帖售价 6 学分,已有60 人购买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中医儿科学题库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最早儿科医生为( ) A .巫方 B .扁鹊 C .钱乙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2.相传至今,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为( ) A .《山海经》 B .《诸病源候论》 C .《小儿药证直诀》 D .《颅囟经》 E .《五十二病方》 3.下列哪位医家被誉为“儿科之圣” ( ) A .钱乙 B .扁鹊 C .巢元方 D .张仲景 E .薛己 4.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在其以下哪一著作中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 ) A .《活幼口议》 B .《保婴摄要》 C .《育婴秘诀》 D .《幼幼新书》 E .《幼科发挥》 5.下列哪位医家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 A .吴鞠通 B .陈复正 C .万全 D .薛已 E .扁鹊 6.一般将多少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 ) A .11岁 B .17岁

C .14岁 D .18岁 E .9岁 7.妊娠早期多少周前的胚胎期,从受精卵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 ) A .4周 B .8周 C .12周 D .16周 E .6周 8.幼儿期一般是指( ) A .自出生至生后28天 B .1周岁至6周岁 C .出生28天后至l 周岁 D .3周岁至7周岁 E .7周岁至10周岁 9.新生儿的头围一般为( ) A .26 B.28 C .44 D.34 E.20 10.“变蒸学说”最早见于哪本书。( ) A .《脉经》 B .《诸病源候沦》 C .《颅囟经》 D .《温病条辨》 E .《山海经》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著作为明代名医万全所著的儿科专著。( ) A .《幼科发挥》B.《育婴秘诀》 C .《保婴撮要》 D .《片玉心书》E.《幼科铁镜》 2.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下列哪些辨证治疗观点。( ) A .阴常有余 B .阴常不足 C .阳非有余 D .阳常有余 E .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中医儿科学》常考知识点总结(精)

1、胎怯补肾调元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湿热泻:葛根芩连汤风寒泻:合香正气散伤食泻:保和丸脾虚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11、厌食换功增脾运失健:和脾助运-不换金正气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儿科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功能方面的变化。 3、纯阳: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4、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 5、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6、人工喂养:完全以乳制品、牛羊乳品或代乳品为食物喂养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 7、硬肿症:新生儿时期特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 8、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而得名。 9、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0、肺炎咳嗽: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1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12、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13、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4、积滞: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15、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17、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 1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19、惊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的常见病证;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势急暴,形证有余,症状表现为急速强劲有力,证属实证热证;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损耗肝肾阴津,虚风内动,来势缓慢以抽搐无力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为特征。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21、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尿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22、五迟: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23、遗尿: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24、麻疹: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肤按序泛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中医儿科学 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得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得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4~6h 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这就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得时 期(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得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与教养。 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与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得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 ,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得其她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得营养、 7.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得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 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与。 保健重点:足够得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出生体重3kg 1~6个月体重(kg)= 3+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 7+0。5×(月龄–6)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着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着——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4~6h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 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着。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出生体重3kg 1~6个月体重(kg)=3+月龄×0.7

中医儿科复习考试重点

明代万全提出:①“二有余三不足”:“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②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清代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 年龄分期:①胎儿期:受孕-分娩40周②新生儿期:出生-满28天③婴儿期:出生-1周岁之前④幼儿期:1周岁-满3周岁前⑤学龄前期(智力发育最快):3周岁-6~7周岁⑥学龄期:入学-青春期前⑦青春期:10—18岁。 体重:初生3kg,前半年0.7kg/月,后半年0.5kg/月。1岁以上:2kg/年。 体重计算公式(kg): ①<=6个月:3+0.7×月龄 ②7~12个月:7+0.5×(月龄-6) ③1岁以上:8+2×年龄 身高:出生身高约50cm,前三月增长12,第一年共长25,第二年长10。 2~12岁身高(cm)=70+7×年龄。 囟门:前囟闭合时间:12—18个月。后囟部分出生时闭合未闭合者生后2—4个月内闭合。牙齿:生后4~6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20颗乳牙,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或6)。 血压(mmHg):收缩压=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运动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进展。过程归纳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即“稚阴稚阳”之体,说明小儿肌肤柔嫩,筋骨未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阴指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未成熟。 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望神色:①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②红色多为热证③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④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⑤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审苗窍: 木舌:舌体肿大,板硬不灵,甚则肿塞满口,不能转动吮乳。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 弄舌: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 吐舌: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吐舌不收,心气将绝。 舔舌: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多因脾经伏热所致。 审舌苔: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机不足所致。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染苔一般比较浮浅而不均匀。 察目:寐时眼睑张开而不闭,是脾虚气弱之露睛;平时眼睑不能闭,是肾虚之睑废;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 察指纹:第一节风关,第二节气关,第三节命关。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指纹辩证纲要: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问个人史:分为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颅囟经》:最早儿科专著,提出“纯阳”观点 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淳于意:西汉,最早记录儿科医案的医家 巢元方及《诸病源候论》:隋代,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北宋,“儿科之圣”钱乙: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万全:《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 吴瑭:清代《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 一、绪论 1、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唐代 2、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医家,由其弟子阎孝忠收集整理的《小儿药证直诀》首 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五脏辨证体系 3、明代儿科世家万全,系统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 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儿科生理病理学说,治疗方面“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 慎勿伤胃气。” 4、小儿年龄的分期: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 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婴儿期:出生28天至一周岁 幼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7周岁,也称幼童期 学龄期:7周岁至青春期来临(一般女12岁,男13岁) 青春期: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至18~20岁。 5、体重:<6个月体重(kg)=3+0.7 x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 x(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 x年龄 6、身高:出生时约50cm,出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三个月增长约12cm,第二年身长增 长速度减慢,约10cm,2~12岁身高=70+7 x年龄 7、囟门:后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4个月闭合;前囟在12~18个月闭合 8、头围:2岁前儿童头围大于胸围;2岁后头围小于胸围。 9、牙齿:乳牙20颗,恒牙32颗,6岁左右萌出第1颗恒牙 年龄呼吸脉搏呼吸:脉搏 新生儿45~40 140~120 1 : 3 ≤1岁40~30 130~110 1: (3~4) 1~3岁30~25 120~100 1: (3~4) 3~7岁25~20 100~80 1 : 4 7~14岁20~18 90~70 1 : 4 11、血压:收缩压(mmHg)=80+2 x年龄,舒张压=收缩压 x 2/3 (mmHg/7.5=kPa) 二、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 ·稚阴稚阳:清代吴鞠通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 稚:指幼嫩而未臻成熟。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形体和生理功能都不足。 ·《颅囟经脉法》:“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概括为“纯阳”。 2、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A.发育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传输等方面异常。 B.小儿处于生长发育之节,脾胃负担较重,故常患病:小儿之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需为小儿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其脾胃功能状态与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常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