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

(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

(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

(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

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占全

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

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二)按震源深度划分:

浅源地震 (<70 km); 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大于300 km)

(三)按震级划分:

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大地震、巨大地震。

(四)按震中距划分:

地方震(<100 km)、近震(100-1000 km)、远震(>1000km)、极远震(>11000km)。

(五)按主震前后划分:

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

地震引发的灾害粗略地可分为两类:

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性的地面振动摇晃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引发地震的构造应力也会使自然地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加重了破坏。

间接灾害:又称次生灾害,包括海啸、滑坡、塌陷、砂土液化、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等。

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

洋中脊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特点:该地震带是全球最大的地震带,释放的能量占到77%,这其中,八成左右的浅震发生在60km以内,在60到300km之间有许多中深震,当h>300km时,几乎全是深震。

2(欧亚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特点:该地震带情况复杂,条形带不鲜明。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特点:该地震带具有窄、长、弱、浅的特点,释放的地震能量仅占全球的6.1%而已。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这五个地区:

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

湾。

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特点:我国的地震带有数量多、分布广、独特性和灾害重四个主要特点:

(1)数量多:在20世纪的钱80年中已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500多次,平均每年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5.4次。

(2)分布广:20世纪前80年中,全国30个省、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其中吉林有600km的深震,而台湾的地震活动水平是最高的,相比之下,大陆西部地震活动水平也比较高。

(3)独特性:全球的大陆内部杜宇8级的地震集中在我国及邻国。

(4)灾害重:古今死人最多的地震均在我国,中国地震局统计,1970—1980年间,我国地震伤亡比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还多。

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地震预报的研究是从邢台地震开始的,之后对于海城预报的成功预测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大家都以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是唐山大地震的到来彻底粉碎了人们的梦想,直到现在,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近几年来,地震预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大陆地震活跃区地壳岩石物理参数变化的高精度测量上。5种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参量: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的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

地壳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而且地壳的厚度也不均匀。地壳结构的特点包括:

(1)地壳的地面是莫霍面,这一点具有全球性,地壳的厚度没有统一的标准,随地形变化和地质构造有某种对应关系,这跟重力学中的均衡理论一致。在莫霍面

附近,纵波速度从8.1km/s降到7km/s;横波速度从4.7km/s降到3.8km/s。一般假定莫霍面是一个化学界面,地壳由含长石较多的岩石组成,上地幔则是镁铁橄榄石和辉石。

(2)在地壳的垂直方向上,其主要的分界面有Conrad面,低速层,这些都不是全球性的。在垂直方向上地壳还具有轴对称横向各项同性。其分层可以分为大陆型的和海洋型的,大陆型的由上到下分别为花岗岩玄武岩和低速层顶部,海洋型的由上到下可分为海水、沉积层和地壳(玄武岩)。

走时曲线: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经由内向外传播,地震波信号为地震观测站所记录,距离震源愈近的测站越早收到信号,利用不同距离所对应的不同时间,建立出来的曲线称为走时曲线。由于走时曲线的特殊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用来定位。

地震学为地球存在“壳”提供了证据。在1889年记录到了第一张可供分析的远震图;十年之后,Oldham识别出P波和S波;1904年Lamb计算半空间,表面源,表面记录的理论图;1910年又发现了库尔帕山谷的地震在39到2405km的29个台上记录到成对的P震相,根据其走时曲线推想存在首波。按照首波理论,估计出地壳厚度为35到165公里。此后世界各地军观测到Pn,Sn。称上面一层介质为地壳。

早年就有Jeffrey的推导,从理论上证明了地壳的存在。之后,各地的科学家们也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说法。

关于板块边界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

发散边界:当两侧的板块都是海洋时,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大洋中脊,例

如大西洋中脊。当两侧的板块都是陆地时,其地貌特征表现为裂谷,例如东非裂谷。

汇聚边界:当两侧的板块都是海洋的时候,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岛弧和海

沟,例如西阿留申群岛。当两侧的板块分别为海洋和大陆的时候,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山脉和海沟,例如日本海沟。

转换边界:当其两侧边界都是海洋时,其地貌特征表现为错断的海洋中

脊,例如太平洋中脊。当其两侧边界都是大陆时,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形变小的山脉沿断层变形。例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

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其基本步骤主要包括灾害预防、灾害预报、灾害监测、救灾赈灾、灾后重建五个重要环节。

1) 灾害预防:防患于未然。灾害预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大大

减轻灾害的损失。

2)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进行预测,包括发生时间、空间范围、强度与规

模等,为有效防灾做准备。

3) 灾害监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随时监测洪水、干

旱、地震、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的发生情况,提供客观、及时的灾情信息数据,为制定抗灾对策、控制灾害范围作出贡献。

4) 救灾赈灾:救灾是指对发生灾害地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紧急抢救。赈灾

是对灾区人民救济和资助。我国的防汛指挥部及各种救灾委员会,由各级政府挂帅,形成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

5) 灾后重建: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科学规划、全面协调。气候灾

害的灾后重建往往需要一、二年等,时间较短。城市地震灾害的重建则

需要几年、十几年。唐山大地震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个崭新的工业城市又重新崛起在华北平原,新唐山的建立取得全世界瞩目的成就。

海啸

海啸的英文Tsunami来自日语(tsu的汉字是津,表示港湾,nami的汉字是波,表示波浪),因此Tsunami意指港口内的波浪。海啸是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山崩而引发的巨型海浪,常造成海岸地区巨大灾害。在大洋中,海啸的波长可长达数百公里,波高约1米左右,常被风浪或涌浪覆盖,因此在传送过程不易被发现,当传到海岸时,波长变短,波速降低,波高增大,可达几十米。

海啸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有巨大水体,二是发生海地地震,且其震级大于

6.5。海啸按形成原因分为地震海啸、气象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和核爆海啸;

按海啸发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远洋海啸和近海海啸。

海啸最容易发生的地区:综观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啸的孕育条件,地震海峡多发生在海沟、岛弧和年轻的褶皱带等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构造运动差异大,如智利海岸的安第斯山、日本岛弧山系高达千米以上,濒临的海沟深达万米、高差达几千米至十几千米。因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断层倾滑的可能性大,所以人们视海沟为海啸的潜伏所。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简而言之,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形成有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其形成条件十分复杂,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四个方面: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地下水活动。

1. 地形地貌:我国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崩塌分布较集中,形成规模大,

危害较为严重。

2. 地层岩性: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质基础。一

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石,大都是碎屑岩、软弱的片状变质岩。岩性多为泥岩、页岩、板岩、含碳酸盐类软弱岩层、泥化层、构造破碎岩层。这些软弱岩经水的软化作用后,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软弱滑动面,形成崩滑体。

3. 断裂构造:构造条件是形成滑坡、崩塌的基本条件之一。断裂带岩体破碎,

并为地下水渗流创造了条件。此外,活动断裂带上易发生构造地震。因此,断裂带控制着滑坡、崩塌的发育地带的延伸方向、发育规模、发育规模及分布密度。滑坡、崩塌体成群、成带、成线状分布的特点几乎都与断裂构造分布有关。

4.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也是形成滑坡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质边坡或

岩质边坡受地下水作用时,泥质岩层往往会泥化、软化;另外,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增高,产生浮托力、动水压力,这些都会使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形成软弱面。

5( 影响因素:形成滑坡还有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它们为崩滑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外动力条件或触发条件。主要考虑暴雨、地震和人为活动三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泥石流

泥石流是沙石、泥土、岩屑、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或坡面向下运动的特殊流体。泥石流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经常发生在峡谷和地震、火山多发区。

形成泥石流条件:一是地形陡峻,二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是短时间内大量水流。下面将详细论述山区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1.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2. 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3. 植物条件,植物覆盖较差,地面缺水保护;

4. 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就会沿

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1) 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我国许多滑坡、崩塌发生在水电工程附近。它们毁坏水

渠管道,破坏大坝、水电站、变电站以及其他设施。崩塌、滑坡体落入水库中常造成水库淤积,有时甚至激起库水翻越大坝冲向下游造成伤亡和损失。有些滑坡、崩塌还可以造成水库报废。

2) 对铁路的危害:铁路是遭受崩塌、滑坡危害最频繁,最严重的一项工程。尤

其是宝成线、陇海线的宝天段及成昆线,几乎年年遭受滑坡、崩塌的袭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铁路沿线的大中型滑坡点有一千处,崩塌点为数更多,致使铁路部门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整治它们。

3) 对公路的危害:山区公路也是遭受滑坡、崩塌危害最频繁的一项工程。主要

危害是:掩埋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造成行车事故、引起人身伤亡。

4) 对河运及海洋工程的危害:对河运的危害主要表现是,堵江断流、中断航运

交通;形成江中险滩、威胁过往船只;激起涌浪,推翻船只,引起民人身伤亡。对海洋工程的危害,最常见的是海底地基发生滑坡。引起海上钻井平台的下沉、滑移和倾倒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5) 对房屋建筑的危害:滑坡对房屋建筑无疑是有很大的危害。他可以使楼面拉

裂,甚至倒塌。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1、在室内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并紧紧抓牢桌子腿。没有桌子等藏身处,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做饭,要立即关火,关掉正在打开的电视等。 2、不要慌张地向楼下冲或跳楼楼梯拥挤危险,碎玻璃、砖瓦、广告牌、水泥预制板墙等砸下来,也很危险。可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3、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玻璃窗、门柱、墙壁、售货亭等危险之处,要蹲在空旷处。在高楼群区,应根据情况进入低矮建筑物中躲避。 4、在学校、商场、剧场时应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不发生混乱。 5、正在搭乘电梯时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停车避开十字路口。为了不妨碍疏散人群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注意收听汽车里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离开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离开。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婴幼儿要抱着背着。 9、不听信流言飞语不轻举妄动,从广播、电视和携带的电脑等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地震前兆——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人们可以听到、感觉到的,如小震前震、气象异常、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等。 小震前震: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大气异常: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反常气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降温或酷热蒸腾等。 动物反常:比较确切的骚动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昆虫如蜜蜂、蜻蜓等。 地下水异常:震区地下水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地光:我国近年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有红、黄、蓝、白、紫等,出现时往往一闪而过,不易观测。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结课论文 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131 学号: 6001113005 姓名:李享 2015年 6月 14 日

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

地震论文

工程地质分析论文 题目:“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姓名:陈富伟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093541 学号:09354101 指导老师:余修日 日期:2011/11/11

目录 0 引言 (1) 1 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常见结构型式及其破坏分析 (2) 1.1 砖混结构 (2) 1.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 2 建筑结构的主要安全隐患 (4) 2.1建筑特点 (4) 2.2结构形式的安全隐患 (4) 2.3无圈梁一构造柱体系 (5) 3 小结 (5) 参考文献: (6)

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陈富伟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09354101)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严重破坏或完全坍塌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砖混结构缺乏必要的整体连接措施;建筑体型不对称加剧了地震中建筑的倾倒。建议高烈度地区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应重视剪力墙的设置,砌体结构的窗间墙采用组合砌体: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方案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重视对建筑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分析5.12汶川地震中建筑的破坏特征,研究其破坏特征与结构型式、结构构造特点之问的关系,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从震害中提炼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措施。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建筑工程破坏研究经验教训 0 引言 根据有关资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一次千年不遇的特地震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此次地震震级8级,震源浅10km 左右,烈度高达1l度,断层带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为中心,向东北方向一直延续至广元市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一带,向西南方向一直延续至成都市都江堰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概述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 学号:1104050712 日期:2013年4月19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 (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 (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 (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 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占全 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 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二)按震源深度划分: 浅源地震 (<70 km); 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大于300 km) (三)按震级划分: 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大地震、巨大地震。 (四)按震中距划分: 地方震(<100 km)、近震(100-1000 km)、远震(>1000km)、极远震(>11000km)。 (五)按主震前后划分: 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 地震引发的灾害粗略地可分为两类: 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性的地面振动摇晃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引发地震的构造应力也会使自然地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加重了破坏。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的概念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2、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3、极震区和震中距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4、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5、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二、关于我国地震的简单介绍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1、情况简介在20 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 次8.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 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 年以来,100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 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 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统计数字表明,中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列表分析法 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 1.地震 (1)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 ) 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 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 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 earthquake )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

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 以上的浅源地震(0 千米~60 千米),全部的中源(60 千米~300 千米)和深源地震(>300 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烟台一中高一十班赵成诗 探究目的: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由此对地震的成因与预防措施有了兴趣。 探究计划与形式:本组主要通过网络及图书馆收集资料,必要时咨询有关技术人员,争取得到第一手资料。 探究结果 (一)地震成因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数量不多,只占地震总数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军事施工及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触发某些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引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也能诱发地震。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来,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发生了6.1级地震,使混凝土大坝产生82米长的裂缝。 (三)日本对地震的预防措施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在应对地震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高层大楼每隔数层会有一层防震措施,就像我们垒积木一样,我们垒一个完整的“高楼”容易倒,但是我们可以把几个小积木垒接起来,用“胶”粘连,下层建筑震动,在粘结处震动被化解一部分,对上层的影响变小。这是常见的防震措施。 (2)日本在地震预警很出色,可以在地震发生,但震动尚未传到地面之前12秒预警,并将地震预警在所有电视频道上播出。很多人正是在看到预警之后从容应对的。 (3)日本多地震,所以很多家庭、学校都有“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包中日常用品是不宜多储存的。日本多地震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心储存日常用品,因为可以在保质期内就派上用场。 (4)民众的地震自救意识极强,平时的逃生演习也很充分,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及时的听从调遣,迅速撤离。 (三)地震的长期预防措施 长期预防有两方面的内蓉,一是国家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布局要考虑地震问题,包括在进行工程建设之时避开断层等不稳定地区,建设之前加强论证,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城乡的建筑物、构筑物要考虑杭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否则一旦发生大震,损失将更为惨重。 同时地震部门加强地震的预报与上报机制,首先将我国未来年左右的地震危险区和重点防御区作出基本预测,在此基础上开展震害预测,确定各区震害的防御重点,做到防患未然。 地震现阶段几乎无法避免的,为了降损失降到最低,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向群众普及应对地震的自救措施,加强对消防人员的培训,做到准备充分

自然灾害论文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地震灾害综述

地震灾害综述 041005084 王小莉城环1001 摘要:地震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全球地震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洋区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分析地震构造因素以及震后的影响和治理方案。探究在地震预警和预报方面有无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地震、构造、治理方案 引言 地震灾害当指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祸害。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现象,地震是岩石的破裂,严格地讲是断层的粘滑失稳只有在破裂贯通时才产生失稳和压力降。本文探讨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特征,并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最后分析了地震的预报和预警的可行性。 地震的形成原因 浅源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地壳内部应变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并且和断层的活动密切有关,显然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破裂机制及构造格局是受地壳活动和地壳内部介质的物性条件所控制。因此对地壳活动的规律、介质的特性以及深部构造与强震关系的研究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最根本的因素渊源于地慢深处物质的上涌和沿上地慢顶部的侧向移动,控制了断裂活动和地震的形成。从山东地区上地慢的几何形态及地壳结构,显示了上地慢物质由沂沐壳隆带向东西两侧流动的状态。沂沐断裂带及聊考断裂带的深部分别为两个地慢隆起带即沂沐地慢隆起带和聊考地慢隆起带。两个隆起带之间为泰沂蒙地慢凹陷区。沂沐地慢隆起带以东是胶东地慢凹陷区。这种上地慢形态控制了沂沐断裂带、聊考断裂带及鲁西断块、胶东断块中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如中生代时期地慢物质大幅度的上涌引起沂沐断裂带的扩张,产生强烈断陷并充填了数千米甚至近万米的沉积物伴有大量的基性岩浆溢出。 针对于地震这种地质作用过程,特殊情况有:当断裂作用发生、并向地壳深部扩展,该断裂向上与地表连通,由于断裂减压,使得含水区域上方的压力接近水临界压力时,从而温度和压力都达到水的临界值时,此时热容等物理化学参数出现奇异性变化,而趋于无穷大,相应的热压系数及热压也将趋于无穷大,出现瞬时压力的增加,从而触发地震。简言之,即断裂与水物理化学性质临界奇异性变化的耦合可触发地震。 这其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 地壳(包括整个岩石圈)中局部降温过程是缓慢的,而局部降压可以是很快的,如出现连通地表的深断裂时、就可造成地壳中局部区域压力的快速下降。 地震的分布 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 ( l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大陆,这里的地震活动是除4个环太平洋俯冲地震区外全球第5强的地震活动区绝大部分地震活动分布在中国及其邻区。 ( 2 )北美洲:北美大陆中部为稳定的加拿大一格陵兰地盾和中央台地组成的地台,西部为科迪勒拉褶皱带。北美洲板块主要地震活动位于西部,即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而又被胡安德福卡板块分为南北两区。 ( 3 )非洲: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近纪末以来,东部非洲在区域隆起的基础上出现裂谷运动。裂谷西支规模比较小, 发生过一系列7级大震。东支火山活动比较广泛,未记录到M7以上地震活动。东支向北的红海裂谷,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裂谷之北的死海转换断层上。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 1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关于地震研究方面的论文

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 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 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 在地震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增强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因为每一场地震都会带来许多灾难,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1. 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 3. 选材过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4. 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5.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语文作文评语大全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初中作文资源请搜索初中作文频道与你分享! 6. 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7. 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8. …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9.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

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10.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11. 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12.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13. 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14. 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5.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6. 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7. 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8. 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9. 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20. 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推荐1. 作者对…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富有新意 2. 全文语言朴实结构自然…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浅谈地震灾害对输油管道的影响

浅谈地震灾害对输油管道的影响 李东凯(长庆输油气分公司惠安堡维抢修队) 摘要地震波影响的区域要比永久性地土移动所发生的区域广,破坏管道系统薄弱部分的可能性大,但是永久性地土移动比地震波产生的后果要严重的多,由地震引起的大规模永久性土地移动,如地表断裂、沙土液化、塌方等对输油管道的损坏尤为严重。宁夏处于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的北缘,历史上曾出现过里氏8.0级以上地震两次并多次出现里氏7.0级以上的地震,属于地震多发区域。从管道损伤的角度来评价损坏的原因,对于规定地震危险等级和工程设施的定点都很重要。列举1987年厄瓜多尔发生的地震对石油设施的影响以及从这次地震中得到的教训。 主题词地震灾害输油管道影响 一、地震的危害性 地震波影响的区域要比永久性地土移动所发生的区域广,破坏管道系统薄弱部分的可能性大,但是永久性地土移动比地震波产生的后果要严重的多,它往往造成严重的灾难性破坏。在地震时,永久性的土地移动对地下管道和其他管道造成的最大扭曲,可以看作是地震中最严重的破坏形式。地震波对地下管道产生拉伸作用,但是由此动力激发的惯性效应极小,对管材的屈服点或断裂界限值的构成只占很小的比例。一些遭受腐蚀或焊接质量差的薄弱管段收到过地震波得破坏,而按照当代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建设的连续环缝焊接钢管在发生地震中几乎没有受到破坏。 大规模永久性土地移动,如地表断裂、土壤液化、滑坡对管道的损坏最为严重。 1.地表断裂 地表断裂是最显著的一种地动形式,主要原因是因为地表断裂活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一直是许多图表和报告的主题。其实地表断裂很少发生,地震等级不到里氏6级,不会产生地表断裂现象,地表断裂位移大到足以使管道损坏,一般地震等级必须要达到6-6.5级。 2.土壤液化 通常,对于地下管道,土壤发生液化诱发的地土移动对管道危害最大。流滑事故指完全液化的沙土位移,通常发生在坡度大于5度得疏松的、饱和沙土中。侧向扩展指由于下层沙土液化致使表面的土体产生水平运动。最大的位移通常为若干英尺,有时还可以出现在倾斜度0.5-1.0的缓坡上。沿着侧向扩展的边缘,地土的变形形式趋向于在法线方向和平移断层处反叠。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东台市地震局丁辉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 引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 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