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作业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作业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作业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作业

第2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焰色试验

1.油条和豆浆是我国传统的早餐食物,炸油条时常用到一种白色物质,它既能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这种白色物质是()

A.NaHCO3

B.Ca(OH)2

C.NaOH

D.NaCl

2.下列有关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向碳酸钠中加入少量水,碳酸钠结块变成晶体,并伴有放热现象

B.向碳酸氢钠中加入少量水,碳酸氢钠能溶解,并伴有吸热现象

C.碳酸钠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

D.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溶液均显碱性

3.下列有关纯碱和小苏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NaHCO3消耗的HCl多

B.等质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NaHCO3产生的CO2多

C.向NaHCO3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无沉淀,而向Na2CO3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D.Na2CO3和NaHCO3都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灯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只含有Na+

B.该溶液中可能含Na+或K+中的一种

C.该溶液中不含Na+、可能含K+

D.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a+、也可能含有K+

5.为确定碳酸氢钠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钠,下列实验操作及判断正确的是()

A.观察加热时能否放出气体

B.观察滴加盐酸时能否放出气体

C.溶于水中,滴加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D.溶于水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6.碳酸钠俗名纯碱或苏打,在外观上与食盐相似,可用于清洗厨房用具的油污等。区分厨房中的食盐和碳酸钠的方法有很多,下列方法中不能区分二者的是()

A.分别取少量两种物质,尝一下二者的味道

B.分别取少量两种物质于试管中,滴加醋酸溶液观察现象

C.分别取少量两种物质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用pH试纸分别测两种溶液的pH

D.分别取少量两种物质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再加AgNO3溶液观察现象

7.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相互反应时,其生成物与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用量无关的是()

A.Na和O2

B.Na2CO3和盐酸

C.CO2和NaOH

D.NaHCO3和NaOH

8.图2-1-7是某兴趣小组根据教材中实验设计的一个能够说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请观察图示实验装置结合相关实验原理,判断下列有关的说法和做法中不科学的是()

图2-1-7

A.甲为小苏打,乙为纯碱

B.若要证明干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能产生水,可以在小试管内塞上蘸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C.加热不久就能看到A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发现A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取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粉末样品22.1 g,将其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冷却后称固体质量为15.9 g。则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

A.4.2 g

B.5.3 g

C.8.4 g

D.10.6 g

10.纯碱和小苏打都是白色固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若要在家中将它们区分开来,下面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A.分别放在炒锅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残留物

B.分别用干净铁丝蘸取样品在煤气炉的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C.在水杯中各盛少许相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加入足量的水,观察样品是否溶解

D.在水杯中各盛相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白醋,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

11.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Cl和NaHCO3混合物中NaH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 g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 g

B.取a g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 g

C.取a g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 g固体

D.取a g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 g固体

12.下列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B.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

C.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前者产生二氧化碳少

D.足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含等量HCl的盐酸反应,两者产生二氧化碳一样多

13.某干燥粉末可能由Na2O、Na2O2、Na2CO3、NaHCO3、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逸出,X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体积缩小(同温、同压下测定),且有气体剩余。若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且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粉末中一定有Na2O、Na2O2和NaHCO3

②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2CO3和NaCl

③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2O2和NaCl

④无法确定粉末中是否含有Na2CO3和NaCl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某银白色金属单质A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得到淡黄色固体B,A露置在空气中足够长时间变为C,B和酸性气体D能生成C,A和B都能与水生成E,E和D也能生成C。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C,D,E。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和水生成E:。

②A生成B:。

15.某同学拟用50 mL 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为了防止通入的CO2气体过量生成NaHCO3,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用25 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

②小心煮沸溶液1~2 min;

③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 mL)NaOH溶液,使溶液充分混合。

(1)他能否制得较纯净的Na2CO3溶液?。理由是

(2)按他的设计,第①步实验装置如图2-1-8所示。装置A中使用的试剂是石灰石和盐酸。装置B使用的试剂是,作用是。

图2-1-8

(3)有人认为实验步骤②③的顺序对调,即先混合再煮沸更合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6.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图2-1-9为联合制碱法的主要过程(部分物质已略去)。

图2-1-9

资料:ⅰ.沉淀池中的反应为NaCl+CO2+NH3+H2O NaHCO3↓+NH4Cl

ⅱ.溶解度

物质NaCl NH4HCO3NaHCO3NH4Cl 20°C溶解度/g 36.0 21.7 9.6 37.2

(1)煅烧炉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物质X是

(填化学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沉淀池中有NaHCO3析出,因为一定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B.滤液中主要含有NaCl、Na2CO3和NH4Cl

C.设计循环的目的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3)工业上可用纯碱代替烧碱生产某些化工产品,如用饱和纯碱溶液与Cl2反应可制得一种在生产生活中常用于漂白、消毒的物质,同时有NaHCO3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1.A解析:NaHCO3能与酸反应生成CO2,可作发酵粉,A正确;Ca(OH)2与酸反应不能产生气体,且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作发酵粉,B错误;NaOH是强碱,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作发酵粉,C错误;NaCl与酸不反应,不能用作发酵粉,D错误。

2.C解析: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CO2和H2O,而碳酸钠比较稳定,受热不易分解,C错误。

3.B解析:由反应方程式可知,106 g Na2CO3消耗2×36.5 g HCl,84 g NaHCO3消耗36.5 g HCl,故等质量时,Na2CO3消耗的HCl多,A错误;106 g Na2CO3完全反应生成44 g CO2,84 g NaHCO3完全反应生成44 g CO2,故等质量时,NaHCO3产生的CO2多,B正确;NaHCO3、

Na2CO3溶液均能与Ba(OH)2溶液反应,且均生成白色沉淀BaCO3,C错误;NaHCO3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Na2CO3和H2O,而Na2CO3则不能,D错误。

4.D解析:焰色试验时火焰呈黄色,则该溶液一定含有Na+,由于未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不能判断是否含有K+。

5.D解析: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故不能采用加热法判断,A错误;NaHCO3滴加盐酸立即生成CO2气体,Na2CO3滴加盐酸先生成NaHCO3,后生成CO2,故不能滴加盐酸判断,B错误;Na2CO3、NaHCO3溶液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均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反应现象相同,不能判断,C错误;固体溶于水,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则含有Na2CO3,NaHCO3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D正确。

6.D解析:各取少量两种物质,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有涩味的是碳酸钠,能区分,A正确;食醋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与食盐不反应,能区分,B正确;食盐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两种溶液的pH大小不同,能区分,C正确;食盐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碳酸钠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银沉淀,实验现象相同,不能区分,D错误。

7.D解析:Na与O2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在点燃条件下生成Na2O2,生成物与反应条件有关,A错误;Na2CO3溶液与少量盐酸反应生成NaHCO3、NaCl,与足量盐酸则生成NaCl、CO2和H2O,生成物与反应物用量有关,B错误;CO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CO3,与少量NaOH溶液则生成NaHCO3,生成物与反应物用量有关,C错误;NaHCO3与NaOH溶液反

应生成Na2CO3和H2O,生成物与反应条件及用量无关,D正确。

8.C解析:碳酸氢钠在小试管,碳酸钠在大试管,大试管直接加热,温度较高,如温度较高的不分解,而加热温度较低的物质分解,可判断稳定性强弱,故甲为小苏打、乙为纯碱,A正确;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到水显示蓝色,则证明碳酸氢钠受热能产生水,可在小试管内塞上蘸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如果变蓝则说明有水生成,B正确;碳酸钠较稳定,加热过程中不会分解,则连接A烧杯的试管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C错误;碳酸钠比较稳定,加热过程中不会生成二氧化碳,则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D正确。

9.B解析:假设原混合物中含NaHCO3质量为x。NaHCO3不稳定,受热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H2O+CO2↑质量减少

168 g106 g168 g-106 g=62 g

x22.1 g-15.9 g=6.2 g

所以168 g∶x=62 g∶6.2 g,解得x=16.8 g,所以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22.1 g-16.8 g=5.3 g,B正确。

10.D解析: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者加热时都有残留物,不能鉴别,A错误;二者都含钠元素,焰色试验都呈黄色,不能鉴别,B错误;二者都易溶于水,不能鉴别,C错误;加入白醋,碳酸氢钠反应剧烈,可鉴别,D正确。

11.B解析: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加热分解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出NaHCO3的质量分数,A不符合题意;混合物中NaHCO3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会混有水蒸气,即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能测定含量,B符合题意;NaCl和NaHCO3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与足量Ba(OH)2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 O3-+OH-+Ba2+H2O+BaCO3↓,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BaCO3,依据碳元素守恒计算,可以计算出NaHCO3的质量分数,C不符合题意;NaCl和NaHCO3混合物中,碳酸氢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所以b g固体是氯化钠,利用差量法可计算出NaHCO3的质量分数,D不符合题意。

12.D解析: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故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A 正确;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B正确;由反应方程式可知,106 g 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44 g CO2,84 g NaHCO3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44 g CO2,故等质量时,Na2CO3产生二氧化碳少,C正确;足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含等量HCl的盐酸反应,NaHCO3产生二氧化碳多,D错误。

13.D解析: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可能为Na2O2(生成O2)、Na2CO3或NaHCO3(生成CO2),X通过NaOH溶液后体积缩小(而不是气体全部消失),说明X由O2和CO2组成,原粉末中Na2O2一定存在,Na2CO3和NaHCO3至少有一种一定存在。将原混合粉末加热,有气体放出,说明混合物中一定有NaHCO3,但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过氧化钠可与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反应产生氧气,但最终粉末质量减小,而实际剩余固体的质量却增加了,原因只能是发生了反应2Na2O+O2

2Na2O2。综上分析,混合物中一定有Na2O、Na2O2、NaHCO3,无法确定混合物中是否有

Na2CO3和NaCl,即正确的是①④。

14.(1)Na2CO3CO2NaOH

(2)①2Na+2H2O2NaOH+H2↑

②2Na+O2Na2O2

15.(1)能用一半NaOH溶液生成NaHCO3,另一半NaOH和NaHCO3正好生成Na2CO3

(2)NaHCO3饱和溶液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

(3)不对多余的CO2不除去会有NaHCO3生成

解析:用NaOH溶液与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不能直接通过吸收CO2气体来制备,因为若CO2气体过量则混有NaHCO3杂质;若CO2气体不足,则有部分NaOH不能转化为

Na2CO3。因而应当将一半NaOH溶液与过量CO2气体反应生成NaHCO3,再与另一半NaOH 溶液恰好反应,全部生成Na2CO3。

16.(1)2NaHCO3Na2CO3+CO2↑+H2O CO2

(2)AC

(3)2Na2CO3+Cl2+H2O NaCl+NaClO+2NaHCO3

解析:(1)沉淀池中的反应为NaCl+CO2+NH3+H2O NaHCO3↓+NH4Cl,则煅烧炉中对沉淀池形成的碳酸氢钠进行高温煅烧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

Na2CO3+CO2↑+H2O,根据图示煅烧炉中产生的物质X可用于沉淀池的循环使用,则物质X是CO2。(2)根据题干提供的溶解度表格资料,沉淀池中有NaHCO3析出,因为一定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最小,A项正确;沉淀池中的反应为NaCl+CO2+NH3+H2O

NaHCO3↓+NH4Cl,过滤后滤液中主要含有的是NH4Cl,B项错误;沉淀池和煅烧炉中反应得到的产物都可作为制取纯碱的原料,故设计循环的目的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C项正确。(3)根据题意,可将反应看作两步,首先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和次氯酸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CO3+Cl2+H2O

NaCl+NaClO+2NaHCO3。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5课_课时作业

第二单元第五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北学业水平测试)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她”是(A) A.古希腊B.古罗马 C.英国D.美国 [解析]古希腊民主是近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所以题干中提到的源头“她”是指古希腊。 2.(2018·遵义高一期末)“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D) A.小国寡民B.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D.独立自治 [解析]材料强调“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显然这是“独立自治”之意,D项正确。 3.(2018·江门高一检测)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该项改革措施应该是(A) A.废除债奴制B.实行财产等级制 C.设立陪审法庭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梭伦废除所有债务,这为雅典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 4.(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开始民主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是(C) A.才能B.血缘 C.收入D.道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中按照财产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因此,划分的标准是财产收入,C项符合题意。 5.(2018·通化高一联考)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一变化有利于(A)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 C.产生高素质领导者D.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 [解析]“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说明选举不再由贵族掌控,故A项正确;B项中一切政务说法绝对;抽签选举难以选拔出高素质领导者,故C项错误;雅典仍然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钠及其化合物》测试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 钠及其化合物》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 A .钠的熔点低 B .钠的密度小 C .钠的硬度小 D .钠有强还原性 2.观察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基本方法。一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 象:银白色――→①变灰暗――→②变白色――→③出现液滴――→④白色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 .②变白色是因为生成了碳酸钠 C .③是碳酸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 D .④只发生物理变化 3.焰火“脚印”“笑脸”“五环”,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浪漫,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反应” 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非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均为无色 B .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均有颜色 C .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 .NaCl 与Na 2CO 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 4.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 ( ) A .加热时无气体放出 B .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 C .溶于水后滴加稀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5.钡和钠相似,也能形成O 2-2的过氧化物,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氧化钡的化学式是Ba 2O 2 B .1 mol 过氧化钠或过氧化钡跟足量水反应都生成0.5 mol 氧气 C .过氧化钡是离子化合物 D .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钡都是强氧化剂 6.16.8 g NaHCO 3和7.8 g Na 2O 2在密闭容器中灼烧,充分反应后,将密闭容器保持温度为500℃。最后容器内的物质是( ) A .Na 2CO 3、Na 2O 2和O 2 B .Na 2CO 3、O 2和H 2O(g) C .Na 2CO 3、CO 2、O 2和H 2O(g) D .NaHCO 3、Na 2CO 3和O 2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7:1.2.1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 一、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原因的是( ) A .选择了山柳菊作为实验材料 B .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成功后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C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D .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 2.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 ) A .YR ∶Yr =1∶1 B .YR ∶yr =1∶1 C .R ∶r =1∶1 D .Y ∶R ∶r =2∶1∶1 3.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 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F 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 1产生基因型YR 的卵和基因型YR 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 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能自由组合 D .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 和基因型为yr 的比例为1∶1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 ) AaBb ――→① 1AB ∶1Ab ∶1aB ∶1ab ――→②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 子代9种基因型 ――→④ 4种表现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有人种了100株番茄,它们都是同一植株的后代,发现其中有37株为红果、短毛叶;19株为红果、无毛叶;18株为红果、长毛叶;12株为黄果、短毛叶;7株为黄果、长毛叶;7株为黄果、无毛叶。根据以上结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亲本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 B .亲本性状为红果、长毛叶 C .子代(F 1)群体中的基因型有9种 D .子代(F 1)群体中的纯合子占1/4 6.在F 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类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 .F 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 1的四种雌、雄配子自由组合 D .必须有足量的F 2个体 7.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 1,F 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全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题。 材料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材料2:“嫦娥二号”奔月模拟图。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B.图中包含两级由自然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D.“嫦娥二号”奔月途中,与地球组成天体系统 2.有关“嫦娥二号”卫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奔月途中工作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B.在地月转移轨道段未飞出地月系 C.在其飞出地球大气层的奔月途中属于天体 D.在月球上探寻到存在生命的证据 解析:第1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 第2题,“嫦娥二号”卫星在奔月途中,满足天体的条件;主要依靠太阳能发电提供能量来完成其工作;“嫦娥二号”在奔月过程中都未脱离地月系;从目前情况看,月球上还没有存在生命的证据。 答案:1.C 2.D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重温童谣,据此回答3~5题。 3.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恒星、行星、卫星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都属于()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 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⑥宇宙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D.①③⑤⑥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一级B.二级 C.三级D.四级

答案:3.A 4.D 5.B 6.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左邻右舍是() A.金星、地球B.地球、木星 C.木星、土星D.水星、木星 解析:选B。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具有庞大的体积、质量,吸引着众多天体在一定轨道上围绕其旋转。据此回答7~8题。 7.太阳系的众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同向性——各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在同一平面上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8.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解析:第7题,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而共面性指的是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第8题,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会对地球地表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因白天气温过高,而使表面无液态水存在,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合成。大气的存在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有关。 答案:7.B8.B (2012·枣庄高一检测)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于2011年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开展火星探测活动。读地球与火星的相关材料回答9~10题。 A.火星距日较远 B.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特别强 C.火星大气逆辐射强 D.火星上昼夜更替周期比较长 10.在八颗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其主要表现是() ①火星和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和成分相同 ②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和地球的温度比较适宜 ④火星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④ 解析:第9题,行星表面的温度与距日距离有关,火星距日较远,温度较低。第10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接近且较适中;由于火星和地球赤道面与轨道面

高一化学必修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钠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现象:银白色变暗。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以隔绝空气。) 2.钠受热后,与氧气剧烈反应:2Na+O2△====Na2O2 (现象: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钠与酸反应(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2Na + 2HCl= 2NaCl+ H2↑ 2Na+2H2O=2NaOH+H2↑ 5、钠与盐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再与盐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 Na 2 SO4+Cu(OH) 2↓ 另:钠放置在空气中的变化: 1、4Na+O2==2Na2O 2、Na2O+H2O=2NaOH 3、2NaOH+ CO2=Na2CO3+H2O 4、Na2CO3+10H2O= Na2CO3﹒10H2O(块状) 5、Na2CO3﹒10H2O= Na2CO3+10H2O(Na2CO3为粉末)风化是化学变化 记:1、K、Na、Ca 与水反应生成碱+ H2 2、Mg与冷水反应慢,与沸水反应快 3、Zn-H前的金属与水蒸气(高温),生成金属材料氧化物+H2 4、金属与非金属单质(O2 Cl2 S)反应时, 当与Cl2生成高价:2Fe+3 Cl2△= 2Fe Cl3 当与S生成低价:Fe+ S= Fe S Fe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在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Fe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 △=Fe3O4+4H2↑ Na2O Na2O+H2O=2 NaOH Na2O + CO2 = Na2CO3 Na2O2 2Na2O2+2H2O=4NaOH + O2↑2Na2O2 + 2CO2 = 2Na2CO3+O2 (Na2O2遇到CO2和H2O时,先和CO2反应,再和H2O反应) Na2CO3和NaHCO3 Na2CO3俗名:纯碱、苏打;NaHCO3俗名:小苏打 1、都易溶于水,NaHCO3比Na2CO3溶解度小 2、都显碱性, 3、热稳定性:Na2CO3加热不分解;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19:3.3 DNA的复制

DNA分子的复制 1. 关于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双链DNA分子中,含氮碱基与脱氧核糖的数目相等 B. 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C. 解旋时需要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和解旋酶的作用 D.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 2. 将蚕豆根尖细胞放在含有32P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时(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及染色体变异),发现某条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内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有放射性,则其姐妹染色单体内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是( ) A. O B. l C. 2 D. 4 3. 真核细胞DNA分子的复制( ) A. 可在细胞核和核糖体上进行 B. 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C. 以4种游离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D. 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 4.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不可能出现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 下列实验使用和同位素标记法的有几项() ①卡尔文发现卡尔文循环 ②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③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半保留复制假说,大肠杆菌繁殖实验证实了该假说 ④鲁宾和卡门证实光合作用中的氧气自于水 ⑤赫尔希和蔡斯发现DNA是遗传物质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6.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子代噬菌体内DNA的合成原料来自于细菌 B.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 C.子代噬菌体的所有物质都具有放射性 D.子代噬菌体不含32P个体与含32P个体的比例为1:31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根通过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艾弗里提出的有关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没有得到科学家的一致公认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8.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B. 科学家利用“假说-演绎法”证实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 C. 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可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D.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9. 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那么所产生的4个DNA分子的特点是() 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 10. 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个 B.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必修一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3 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迁峰会业已闭幕,中国作为主动参与制订客观标准的 创建者,其在峰会上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 B.2012年4月10日晚,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洛阳国花园工作人员表示,盛 花期在14日以后,届时人们将能看到浩如烟海 ....、千姿百态的牡丹。 C.园内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 067棵,其中600年以上的古树有198棵,一棵棵 古树老态龙钟,如白衣苍狗 ....,在风雨中飘摇。 D.热播电视剧《蜗居》针砭时弊,描述了当今都市持续攀升的房价下各阶层的 生活情状,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但瑕不掩瑜 ....,剧情过多讲述了社会的不良现象,有 炒作的嫌疑。 解析:A项,“可圈可点”本义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后多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B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用于此处使用对象不当。C项,“白衣苍狗”意思是白衣般的浮云,刹那间又变得像黑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用于句中属于适用对象不当。D项,“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句中先说的是剧情的优点“瑜”,后说的是剧情的不足“瑕”,应使用“白璧微瑕”。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天色已晚,我只得依依不舍地走出了“红旗渠精神”展览大厅,抬眼望去,只见长安街两旁华灯初上,犹如千万朵含苞待放的白玉兰,映照着中南海的绿树红墙。 B.此次布克文学大奖,希拉里·曼特尔不仅拔得头筹,将5万英镑收入囊中,而且她的这本小说也有望可能获得世界关注,进一步热销。 C.众所周知,电线、电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生活用电的安全。许多火灾的起因就是由于使用了质量低劣的电线、电缆造成的。 D.2012年在中国举办的第一项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第十二届中国全国冬季运动会1月3日晚上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了开幕式。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犹如千万朵含苞待放的白玉兰”改为“犹如千万朵白玉兰含苞待放”,这样方能与前面的主语“华灯初上”搭配。B项,成分赘余。“有望”意思是有希望、有可能,后面再加“可能”就犯了语意重复的语病,可以将“可能”删去。C项,结构混乱。“火灾的起因就是……”与“由于……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可以把“的起因”删除。 答案:D 3.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句是( )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0:1.1.1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1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2 豌豆和小麦的高茎对矮茎均为显性.将纯种的高茎和矮茎豌豆间行种植,另将纯种的高茎和矮茎小麦间行种植.自然状态下,从矮茎植株上获得的F1的性状是() A. 豌豆和小麦均有高茎和矮茎 B. 豌豆均为矮茎,小麦有高茎和矮茎 C. 豌豆和小麦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 D. 小麦均为矮茎,豌豆有高茎和矮茎 3 关于“分离定律”的揭示和验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B. 孟德尔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运用了统计学方法,使得遗传学研究从定量研究上升到定性研究 C.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个数,从而验证其假说的正确与否 D.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花药离体培养也可直接证明“分离定律” 4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过程中孟德尔运用了杂交实验法和假说-演绎法 B. 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C.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提出假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D.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5 下列关于性状显隐性或纯合子与杂合子判断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只有甲→-甲为显性性状 B. 甲×甲--→甲+乙-→乙为隐性性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时作业1.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1.(2012·枣庄市高一期末考试)某有机物叫苯酚。其试剂瓶上有如下标识: 上述标识的含义是( ) A.自燃物品、氧化剂B.腐蚀品、有毒

C.爆炸品、腐蚀品D.氧化剂、有毒 【解析】苯酚有关的标识分别为腐蚀品和有毒物质。 【答案】 B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加热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角),外壁干燥后再加热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 【解析】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必须盖上灯帽,主要是为了避免因酒精的挥发而使下次使用时不能点燃的情况。 【答案】 A 3.为了列车客运安全,下列药品:①NH 4NO 3 ②(NH 4 ) 2 SO 4 ③KCl ④油漆⑤汽油⑥过磷酸钙⑦MgO,从化学性质判断,由于易燃易爆而不能带上列车的是( ) A.③④⑤⑥⑦B.①②⑦ C.①④⑤D.①④⑦ 【解析】本题涉及的一些物质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从化学安全常识角度来说应该了解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本题也有巧解,MgO是不易燃物质,由此排除A项、B项、D项。 【答案】 C 4.(高考组合题)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

①②③ A.(2010·江苏高考改编)洗涤沉淀时(如图①),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B.(2012·北京高考)用CCl 4 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2009·广东高考)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2/3,液体也不能蒸干 D.(2012·北京高考)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解析】洗涤沉淀,在过滤器中的沉淀中,加入蒸馏水,浸没沉淀,让水 自然流下,不能用玻璃棒搅拌,A错;用CCl 4 提取碘水中的碘,应选取不和水相溶的萃取剂,装置为③,B对;粗盐提纯,首先将粗盐溶于水加合适试剂后过滤,再将食盐溶液蒸干即可,装置为①和②,D对。 【答案】 A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 B.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C.给盛有2 3 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向着手心 【解析】取用固体时,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液体时,量少可用胶头滴管,量多时可倾倒;加热盛有液体的试管时,液体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钠及其化合物》练习题含答案

2.1《钠及其化合物》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金属钠是一种活泼金属,除了具有金属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硬度大 B.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淡黄色的氧化钠 C.在氧气中加热时,金属钠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D.金属钠着火可以用泡沫灭火器或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解析A中,钠的硬度小,可用小刀切割;B中,放置在空气中,钠被缓慢氧化生成白色Na2O;D中,钠着火时生成Na2O2,泡沫灭火器释放的泡沫中有CO2、H2O会与Na和Na2O2反应生成H2、O2,故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答案C 2、将一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表面迅速变暗―→“出汗”―→变成白色固体(粉末),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 B.“出汗”是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H2O在表面形成了溶液 C.最后变成碳酸氢钠粉末 D.该过程中的所有化学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钠露置在空气中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Na与O2反应生成了Na2O,A项错误;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又吸收空气中的H2O和CO2,生成Na2CO3·10H2O,Na2CO3·10H2O逐渐风化脱水,最后变成Na2CO3粉末,B正确;该过程中只有钠的氧化是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应该是碳酸钠,碳酸氢钠不稳定,D项错误。 答案B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久置于空气中变成白色氢氧化钠固体 B.过氧化钠中阴阳离子比例为1∶2 C.用过氧化钠漂白织物、麦秆等日久又逐渐变成黄色 D.Na2O与Na2O2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解析过氧化钠久置于空气中变成白色碳酸钠固体,A错误;过氧化钠漂白是由于它的氧化性将有色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26: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对点强化] 强化点1中心法则 1.1983年科学家证实,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下列能正确表示HIV感染人体过程的“遗传信息流”示意图是() [解析]HIV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DNA,该DNA又和人体细胞核内的DNA整合在一起,整合后的HIV的DNA分子在人体细胞又可以复制,还可以转录出RNA,并以RNA为模板翻译成病毒的蛋白质。 [答案] D 2.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③④⑥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 B.①③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 C.①②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⑤进行的场所为核糖体 D.①②⑤所需的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解析]①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③过程需要特定的逆转录酶,故B 选项错误。 [答案] B

3.遗传信息从RNA→RN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下列能够发生该传递途径的生物是() A.烟草 B.烟草花叶病毒 C.噬菌体 D.大肠杆菌 [解析]由RNA→RNA说明发生了RNA的复制,该过程只发生在RNA病毒中。烟草、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其遗传信息是通过DNA→RNA→蛋白质途径传递的。 [答案] B 4.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a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b和c在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能发生 B.c过程中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逆转录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内须通过d、b、c过程才能最终合成蛋白质 D.细胞中的基因通过b、c过程合成的蛋白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性状[解析]a、b、c、d、e分别表示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R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整个生命过程中,A正确;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也就没有相对应的tRNA,B错误;逆转录病毒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先经逆转录合成DNA,再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经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合成蛋白质,C正确;b和c为基因表达,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影响生物性状,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D正确。 [答案] B 5.《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动物能否被驯化并和人类很好相处,取决于这种动物的“驯化基因”。在生物体中,基因控制性状表现的主要途径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全一册优质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全一册优质课时作业 (含答案) 课时作业 1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百舸.孟轲.沉疴.枝柯. B.怅.惘蚊帐.苌.弘伥.鬼 C.峥.嵘狰.狞挣.扎风筝. D.寥廓.城郭.敦.厚淳.厚 解析: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k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 ɡ”;D项,读音依次为“kuò”“ɡuō”“dūn”“chún”。 答案:C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 ..(力量)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同伴)激扬 ...(地位很高的人) ..(激浊扬清)万户侯 D.击水 ..(不平凡)岁月稠.(多) ..(击打水)峥嵘 解析: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

军阀、大官僚。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在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作业30:2.2 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萨顿推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理由()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每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C.受精卵中成对的基因和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D.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和染色体中的一个 2.摩尔根的重要贡献是() A.首先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总结了遗传学上的三大定律 C.用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首先提出了“基因”一词 3.下面是科学家探究基因本质的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正确的是()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分离定律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C.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自由组合定律 D.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4.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的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5.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B.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D、d之间自由组合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不相等6.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课时作业 10课

课时作业(十)Unit 3Section ⅡWarming Up & Reading —Language Points Ⅰ.单句语法填空 1.Finally(final),I'd like to thank all those people who helped make the conference such a success. 2.Those activities were_organized(organize) by our school, which really provided us with much pleasure. 3.All the students in my class are determined(determine) to work hard to serve our country. 4.Everybody has his own disadvantages(advantage), so don't laugh at others. 5.After his graduation(graduate) from college, Mr. Li has been teaching in our school. 6.It is said that the task is difficult to_complete(complete). 7.The worker insisted that the work was(be) too hard and that someone should_be_sent(send) to help him. 8.Alice trusts you:only you can persuade her to_give(give) up the foolish idea. 9.It was your bad attitude towards/to your work that made your parents upset. 10.One of Mary's shortcomings(shortcoming) is that she never cares about details when doing things. Ⅱ.阅读理解 If you're planning on travelling, there are a few simple rules about how to make life easier both before and after your journey. First of all, always check and double-check departure(出发) time. It is amazing how few people really do this carefully. Once I arrived at the airport a few minutes after ten. My secretary had got the ticket for me and I thought she had said that the plane left at 10:50. When I arrived at the airport, the clerk at the departure desk told me that my flight was closed. Therefore, I had to wait three hours for the next one and missed an important meeting. The second rule is to remember that even in this age of credit cards, it is still important to have at least a little of the local currency(货币) with you when you arrive in a country. This can be necessary if you are flying

人教版《化学必修1》化学方程式归纳

人教版《化学必修1》化学方程式归纳 一、钠及其化合物 1.钠与氧气:常温:4Na+O2=2Na2O 点燃:2Na + O2 Na2O2 2.钠与水反应:2Na + 2H2O=2NaOH + H2↑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3.钠与硫酸反应:2Na +H2SO4= Na2SO4+H2↑ 4.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O2↑ 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 =4NaOH+O2↑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 7.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NaOH+CO2= Na2CO3+H2O 离子方程式:2OH-+CO2= CO32-+H2O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NaOH+CO2= NaHCO3 离子方程式:_ OH-+CO2= HCO3-_____ 8.①向碳酸钠溶液滴入少量稀盐酸: Na2CO3 + HCl = NaHCO3 + NaCl 向稀盐酸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②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 Na2CO3 + H2O +CO2 =2NaHCO3 ③碳酸钠与氢氧化钙: Na2CO3 + Ca(OH)2=CaCO3↓ + 2NaOH ④碳酸氢钠与盐酸: NaHCO3+HCl=NaCl+H2O+CO2↑ ⑤少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 NaHCO3+ Ca(OH)2=CaCO3↓ + NaOH+ H2O 少量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 2NaHCO3+ Ca(OH)2=CaCO3↓ + Na2CO3 + 2H2O ⑥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 NaHCO3 + NaOH Na2CO3 + H2O ⑦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 2NaHCO3 Na2CO3 + H2O +CO2 ↑ ⑧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Na2CO3 + CaCl2=CaCO3↓ + 2NaCl 二、铝及其化合物 1.铝与氧气的反应:4Al + 3O2 2Al2O3 2.铝与氧化铁反应(铝热反应):2Al + Fe2O3高温 2Fe + Al2O3 3.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离子方程式:2Al + 6H+ = 2Al3+ + 3H2↑ 4.铝和NaOH溶液:2Al+2NaOH+2H2O=2NaAlO2+3H2↑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 5.氧化铝和稀硫酸:Al2O3+3H2SO4=Al2(SO4)3+3H2O_离子方程式:Al2O3+6H+=2Al3++3H2O 6.氧化铝和NaOH溶液:Al 2O3 + 2NaOH = 2NaAlO2 +H2O 离子方程式:Al 2O3 + 2 OH-=2 AlO2 -+H 2O 7.氢氧化铝和盐酸:Al(OH)3+3HCl = AlCl3+3H2O离子方程式:Al(OH)3+3H+ = Al3++3H2O 8.氢氧化铝和NaOH溶液:Al(OH)3+NaOH=NaAlO2+2H2O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 9.氢氧化铝受热分解:_2Al(OH)3Al 2O3+3H2O _ 10.硫酸铝与氨水反应: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离子方程式:_ Al3++3NH3·H2O=Al(OH)3↓+3NH4+_______ 11.Al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AlCl3+3NaOH=A l(O H)3↓+3NaCl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AlCl3+ 4NaOH =NaAlO2+ 3NaCl+2H2O 12.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NaAlO2+3H2O+CO2=2A l(O H)3↓+Na2CO3

必修二生物第二章课时作业

二、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名称和数目的变化 变形 1个精 原细胞 1 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 母细胞 4个精细胞 4个精子 裂过程中相关概念辨四分体,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四分体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姐妹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发生在____________期__________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名称和数目的变化 1个卵原细胞 减Ⅰ间期 1个初级卵母细胞 减Ⅰ 1个次级卵母细胞 + 1个极体 1个卵细胞 + 3个极体(退化消失)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

课时练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 C.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C.同源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3.下列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其正确顺序是( ) ①形成四分体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交叉互换④联会⑤染色复制⑥染色单体分离 A.②①③④⑤⑥ B.⑤③②④⑥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④③⑥②① 4.下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程顺序的是( ) A.③—⑥—④—①—②—⑤ B.⑥—③—②—④—①—⑤ C.③—⑥—④—②—①—⑤ D.③—⑥—②—④—①—⑤ 5. 如图是部分同学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制作的细胞分裂的模型,其中错误的是( ) 6.下图为某植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正确的描述是( ) A.①纺锤丝牵引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②纺锤丝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C.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D.④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7.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如何移向细胞两极() A.父方和母方染色体随机地结合并移向两极 B.父方和母方染色体中各有一半移向一极,另一半移向另一极C.通常母方染色体移向一极而父方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D.未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一极,而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8.人类的生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多胞胎现象,若要形成异卵四胞胎,在双亲体内至少有多少个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同时参与减数分裂()A.4个,1个 B.4个,2个C.4个,4个 D.1个,4个 9. 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叔述,正确的是 ( ) A.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10. 某动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 分子数依次是( ) A.4、8、8 B.2、4、8 C.8、16、16 D.8、0、8 11.下图为某一哺乳动物体内的3张细胞分裂示意图。相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图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 B.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甲图所示时期 C.丙图细胞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或极体 D.上述三图细胞可能同时存在于该动物体的某器官中 12.已知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如图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模式图,该细胞处于( )。 A.有丝分裂后期B.有丝分裂末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裂 13.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①蚕豆的雄蕊②桃花的雌蕊③蝗虫的精巢④小鼠的卵巢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4.如图是雌性动物的一个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