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

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

B.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表明他们兄弟间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

C.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惋惜之情。

解析:选C C项,从第五段的内容可知,父亲栽树的根本原因在于爱好,之外还可补贴家用。

2.(物象作用分析题)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5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从全文看,“椿树”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承载着作者的情思,具有象征意味。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②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③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

3.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6分)

答:

解析:第一种观点,回答时应突显“平凡”,由点及面,归纳总结出父亲的共性特点;“小事”不小,承载着父亲的行为举止。第二种观点,回答时应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三个角度,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①文章中叙述的父亲的确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既勤劳又善良淳朴。②文章选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父亲种树。父亲种树的原因一是业余爱好,二是卖钱养家。

③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更深沉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同身受。

(示例二)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①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②从手法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③从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述中表达深沉的爱。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请判断下面对散文形象分析鉴赏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

(1)文中画线句子,实写蜂鸣的祥和轻柔以及清新的花香,暗含着作者老家村庄具有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乡味,没有“官商”、没有“肥瘦”,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父亲去世后,留下的这棵椿树已经成为“我”心灵感应的象征,看到这棵树,“我”内心便产生孤独空虚和烦恼。(×)

分析:应为“看到这棵树,‘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和烦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天空飘着小雨。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②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③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④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⑤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⑥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

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⑦美国学者金介甫说,如果要为中国现代作家排座次,鲁迅是当然的第一,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第二!

⑧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以雨起笔,用嫩嫩的鸟鸣、怯怯的蓓蕾等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细雨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B.文章写拜谒沈从文墓的那对年轻情侣并非闲笔,意在表明沈从文的作品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中也具有影响力。

C.作者从沈从文墓的特点联想到他的作品及其人生经历,坚信沈从文的作品会永恒,表达了心中的崇敬之情。

D.文中多处使用反问、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准确,清新自然,具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选D D项,文章没有多处使用借代手法。

5.(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5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对沈从文形象描述的相关内容。文中对沈从文先生形象塑造的内容散布全文,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人对其评价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平和谦卑;②内敛刚强;③文采斐然;④热爱自然、热爱乡土;⑤孤独寂寞;⑥追求真善美。

6.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中“小书”和“大书”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小书”指在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中所学的书本知识。“大书”运用比喻手法,指的是丰富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生活。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请判断下面对散文形象分析鉴赏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

(1)沈从文的坟茔和墓碑都是奇特的,这说明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创作之路是一条异于常人的艰难探索之路。(×)

分析:前后无因果关系,且“极富传奇色彩”无依据。

(2)文中多次提到那对年轻情侣是为了说明虽然沈从文先生已经逝去,但年青的一代仍然对他及他的作品很推崇,这从另一角度表现了沈先生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须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渐疏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是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做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生活现象出发,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段,说明人类应该懂得倾听的道理。

B.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不客气地打断他的叙述,这是一种不懂倾听的表现。

C.懂得倾听与否,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

D.作者正反举例,无非是想说明世界上天然就掌握倾听艺术的人绝少。

解析:选D D项,依据文意,作者举例还有一个目的:说明倾听的“魔力”。

2.第一段写了“我”在当初对“倾听”的理解,作者有何用意?(5分)

答:

参考答案:①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出话题;②写自己对“倾听”的误解,为后文写“倾听”的重要性做铺垫。

3.(理解句子的含意题)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6分)

答:

参考答案: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圈子在不断扩大,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和别人交谈,倾听别人谈话,并达成心灵的共鸣,就显得难能可贵,简直就是“心灵的艺术”了。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请判断下面对词义、句意理解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

(1)作者认为倾听的“倾”字,就是表示身体向前倾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

分析:“就是表示身体向前倾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不准确,从文中“其实不然”“仅仅做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可知此说法不对。

(2)文章中说“这就是倾听的魔力”,其中的“倾听的魔力”是指:①给人尊重,给人关爱;②给人的孤独以抚慰,给人的无望以曙光;③给人的快乐加倍,给人的哀伤减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愁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解析:选A A项,从第①段的内容看,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有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季的阴冷。

5.(理解词语的含义题)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5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从“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参考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6.作者在第①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可从内容、情感和主旨三方面进行思考。从内容表达看,引用诗句概括了眼前所见的景象;从内心情感看,诗句本身就是表达乡愁的,引之具有突出乡愁的作用;从文段主旨看,这一段是写眼前景象所具有的中国色彩,引用诗句具有突出中国元素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概括眼前所见的景象;②表现内心的乡愁;③异域的景象与充满中国传统

元素的诗词形成独特的对照。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请判断下面对词义、句意理解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

(1)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分析:从第②段的内容看,作者肯定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思乡,指出仅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思乡是狭隘的,而并没有比较东西方两种思乡观,引述海德格尔的话是为了具体说明从空间角度理解思乡的狭隘。

(2)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的含意为: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共2套卷)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我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听说今春杭州举行金刚法会时,班禅喇嘛叫某剃头司务来剃一个头,送他十块钱,剃头司务叩头道谢。若果有其事,我想当他工作的时候,“活佛”也是默默地把头交付他,任他支配的。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我们岸上这位被剃头者,耐力格外强:他的身体常常为了适应剃头司务的工作而转侧倾斜,甚至身体的重心越出他所坐的凳子之外,还是勉力支撑。我躺在船里观看,代他感觉非常的吃力。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

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给十个铜板与小杂货店,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了。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丰子恺是文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儒者,文章“文中有画”,描绘了理发司务的理发技艺和过程,显示了作者迥乎寻常的眼光。

B.作者把“船窗”当作“画框”,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近距离观察,通过极其平凡的画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生活哲理。

C.文章取材于生活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D.文章语言明快朴实、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人之真性情。

解析:选B B项,作者并没有“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而是从远处客观地观察人物,客观地描写人物和事件。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答:

解析:理解句子本意时,抓住关键词“失却了人生的自由”“傀儡”,傀儡意为“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根据上文意思,转换为“摆布”。深层含意应从理发师和被理发者两个角度思考,结合上文“班禅喇嘛剃头”的事例理解。

参考答案:①在理发时,无论贵贱,都会失去自由,任由人摆布。②在生活中,低贱的人物也会有机会摆布别人,高贵的人也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时候。

3.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来结构文章,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答:

解析:文章设计了两组对比来结构全篇,第一组对比揭示了生活中的道理。第二组对比揭示了艺术上的道理。

参考答案:①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了生活之理。②“我”与船主妇艺术观的对比,以船主妇的“优美华丽”的审美观突出了“我”的“质朴”、生活化的审美艺术观,揭示出艺术之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难舍的礼物

刘文艳

女儿今年春节回家,与我一起探讨人与物的关系。她说:“人是有感情的,一旦与物建立了关系,便难以割舍,难以割舍的东西越多就越累。”我很赞同她的观点。于是她帮我收拾出许多衣物、书籍和一些积攒起来的生活用品,并确定哪些送与何人,捐赠何处,我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清理行动。

但也有例外。有样东西已经被女儿清理出去了,我却又把它们捡了回来。这样东西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就是两双拖鞋。然而在我看来,这两双拖鞋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辽宁北票二中读书。当时我与班里的一位女同学非常要好。她学习成绩好,经常在班里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非常出色。她还多才多艺,会唱歌,会识谱,舞蹈方面也很有造诣。她对我也十分亲近。

当然,我们俩十分要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差不多的家庭背景,我们都是农村户口。高中毕业时,城市户口的同学都分配了工作,只有我和她没分配工作。我三年后进入北票县妇联、县委办公室工作。可她却没有我这么顺利,回到村里一直没有机会展现才华。她曾想去当一名民办老师,可没能如愿。后来她嫁给了一个赶着马车拉土特产的“车老

板”。我曾经去过她的家里,三间平房,东西两个屋是土炕,中间的屋是锅台,很是俭朴。

有一年春天,我出差去朝阳,一些中学同学赶来相聚,她也带着女儿来了。当时她正在为得了脑瘤的女儿愁眉不展。后来因为工作忙,跟她联系得也少了。又过了几年,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她的女儿不仅病治好了,而且已经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又过了四年,孩子要大学毕业了,我又接到她的电话,说孩子已经经过笔试、面试纳入了留校任教的名单,近期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考核。我知道她很不容易,于是找到在校工作的一个朋友,请她帮助了解一下情况。朋友回话说,这个孩子确实很优秀,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被录用,现在名单已经定了,不能再改了。过了一段时间,她来电话说,女儿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希望我能帮帮忙。我也很为她着急,就答应了。过了些日子,我介绍她女儿参加了一个国有企业的招聘,孩子很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以较高成绩被录取。尽管这份工作每个月只有一千元工资,可她女儿还是很高兴地去了。一个月后,这个孩子买了水果来看我,很自豪地说:“阿姨,我开工资了,这回我能供妹妹上学了!”我听了有些惊诧,这点儿钱还能供妹妹上学?她却说:“我一个月给妹妹六百元钱,妈妈、爸爸就不用再给她生活费了。爸爸妈妈供我们姐妹俩上学挺不容易的,这回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我问:“你的生活费只有四百元够用吗?”她说:“够了,我中午吃饭不花钱,住宿也不用花钱,四百元一个月足够用了!”那一刻,我真觉得这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也很懂事。

那年秋天,我的这位同学来了我这里。她说:“孩子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非常感谢你,特意赶来看看你。”说着,从一个大的旅行袋里拿出两个小布袋,边拿边说:“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带,这是我家新磨的高粱米,这是新小米。”接着,从旅行袋里拿出一个用塑料薄膜封好的玻璃瓶,“这是我自己做的酱,是用黄豆做的,非常好吃。”我一一接过,连连说:“这都是绿色食品,是好东西,谢谢、谢谢!”她又从袋子底拿出一个纸包,打开,是两双色彩鲜艳的拖鞋,“这两双拖鞋是我自己做的。”我接过来仔细地看着,这两双鞋做得真是很精细:用麻绳和布做的鞋底,钩针钩织的鞋面,一个是网络状用丝线勾织成的,一个是毛片状用毛线编织成的,一双粉红色,一双火红色,很是喜庆。我十分高兴地收下了这两双鞋。

现在,虽然这两双鞋旧了,可我还是觉得非常亲切。穿着它们,除了感觉到浓浓的情意外,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说这两双拖鞋意义非同一般,是因为这是相识多年的女同学亲手做了送给自己的,承载了很多情谊。

B.作者的女同学上学时非常出色,但毕业后过得并不是很好,作者对她的遭遇充满同情,所以常常帮助她。

C.文章结尾再一次强调了拖鞋的珍贵,照应了标题,并且以一段感悟表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升华了文章主题。

D.作者借用两双原本要扔掉的拖鞋,展现了对青春时代的回忆,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故事。

解析:选 D “作者借用两双原本要扔掉的拖鞋,展现了对青春时代的回忆”说法不正确,作者由拖鞋引出的主要是“女同学”的人生故事。

5.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字词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此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的效果等。如文中画线句属于细节描写,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突出了拖鞋做工的精细,做鞋人的认真,以及承载的非同一般的精神重量,传达出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考生理解了这些,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拖鞋材质、样式、颜色的细致描写,突出鞋的精细、美观。②用细节描写说明这是同学精心制作的,突出同学的用心。③这两双拖鞋承载着非同一般的精神重量,与前文作者舍不得扔掉相照应。④句子形式整齐,富有节奏,使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6.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先抑后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抑扬的概念,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哪些地方是“抑”,哪些地方是“扬”。本文先写对人与物的关系的感悟,说作者支持女儿清理旧物,然后又说不舍得丢掉两双旧拖鞋,由此讲述了一段故事,凸显了这两双拖鞋的珍贵。先抑后扬这一手法的使用又往往有使读者从情节的跌宕中进行思考,受到启迪的作用。据此即可答题。

参考答案:作者开篇绕道而行,从抒发人生的感悟起笔,说人不应受物所累,自己支持

女儿丢弃旧物的行动。这是抑。但对被扔掉的两双拖鞋,作者又恋恋不舍地捡了回来,接下来围绕这两双拖鞋,讲述了一段情感故事,凸显了这两双拖鞋承载的精神重量。这是扬。先抑后扬,对比之间突出了这份礼物的珍贵,令读者印象深刻,也使主旨更加鲜明。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有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解析:选B B项,“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错,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2.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

答:

参考答案: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3.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散文阅读 赏析散文形象题题组训练

赏析散文形象题题组训练 一、对点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 胡家胜 我又一次打量那些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的农具。 我拉开三居室的金丝绒窗帘,又打开铝合金落地窗。金色的阳光泻入,清新的空气水样地弥漫。 一束阳光触及正面雪白的墙壁,我的那张木犁“哗”地炫目了。金属的犁铧被点燃镀亮,弯曲成我老父脊梁样的犁轭开始兴奋地左右摇摆,我看见那头健壮剽悍的黄牯“泼剌泼剌”骄傲地行进在水田中,溅起我满身泥花。我狠心地将犁铧切入土层深处,又在它身上加了一鞭。霎时,两股手腕粗的棕绳一下拉直、绷紧。父亲气得嘴唇发抖。你怎不晓得心痛?牲口也是人,人是吃牲口的一碗米饭哩。 我管不了谁吃谁的饭,我就痛恨这头牲口。它正当青春旺年,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和我较劲,让我成天在水里浸泡,让我一天犁六亩水田挣两天口粮。好在我有张坚韧硬实的桑木犁,它力气再大脾气再倔也拉不直弯曲的犁轭。这只犁轭是我爬岩溜壁于绝崖石缝里寻得的一棵“小老树”,它经历了不知多少寒暑,细密的年轮比我老父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爱这张木犁远胜那头牲口。那头牲口是父亲的宝贝。它一歇息,父亲便抱来青草喂它,抚摸它晶亮的犄角、磨出老茧的肩,抚摸它锦缎似的皮毛。而对肩膀已鼓起了柔韧饱实疙瘩,皮肤被太阳镀成了古铜色的亲儿子连觑视一眼的意思也没有。 我是极爱那张木犁的。当初,装修这套房子时,我将这张犁挂在雪白的墙上。 我终于选择了那些蛰居乡村的农具。春日的一个上午,父亲像以往一样站在田埂上,他看我吆喝牲口犁田,看我白净的两手沾满乌泥,看我把泥坯翻得又直又匀,看牲口的尾巴把我扫成泥人。父亲开心地笑了。我把那些农具洗净,带往城市。我把它们装饰在居室显著的位置,与那些充满墨香的书籍为邻。荒野山林是淡远了,村庄农事是淡远了,可那些农具却是清晰可触。 居然,我的居室就很壮观了。我嫁接了城市和乡村,我是城市和乡村间的一只两栖动物。 后来,乡下的父亲来过一次,他带来了玉米、红薯、土豆。儿子和女儿缠着他讲墙上的那些农具。父亲说,这些都是种地打粮食养家糊口的家什,你们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祖父用过的……(有删改) 1.文中写父亲的文字比较分散,统观全文,请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四: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四: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 【典例分析】 【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素材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常见刻画方法; 2、学会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考纲要求】考塑造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生在鉴赏散文时应当重视人物鉴赏||。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此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其基本要点有: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等特点;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启示性的联想等||。《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评价是阅读最高层级的能力||。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它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有时也包括物象||,如对文中出现的动物、植物的形象的鉴赏||。在实际考查时||,可单独考查||,也可与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试题内容看||,命题的材料主要是现当代具有较浓人文色彩的散文||,也有少量小说||。从题型看||,通常是以简答题形式出现||。 一、人物形象 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摹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高明的作者||,往往是“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隐藏于人物描写之中||,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又使作品极具韵味||。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从而去挖掘作品思想内容:历史、哲学、审美、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探讨作品中蕴涵的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鉴赏形象和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鉴赏形象和技巧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鉴赏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鉴赏形象一般包括赏析形象的特点和赏析物象的作用两点。 (1)赏析形象特点 (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留在窑洞 安宁 ①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②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 洞,便一直留了下来。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唧唧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 了。 ③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 转身不知去向。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得多了,拿到山下卖掉。 ④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 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干部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所以我 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内。 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着面前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 中。 ⑤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 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渐茂密起来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安静过着。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可恰恰是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静寂。外界再怎样喧哗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他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住过几十年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 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

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分析

散文阅读中的物象意蕴分析 导读:散文阅读中有一考点,就是形象的鉴赏。形象的鉴赏,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一是物象的鉴赏。物象的鉴赏同人物形象的鉴赏一样,向来为考试所重视。如2011年新课标卷大纲卷中16题考查到的“针挑土”、四川卷16题考查到的“铁铃铛”。这两套题中的“针挑土”“铁铃铛”就是物象。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又叫它为意象。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是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大致为三步:分析人物——明确寓意——概括作用 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物象的鉴赏,主要涉及物象的形象特征,物象与象征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者借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物象对表达主旨的作用,欣赏意象的美等。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物象呢? 散文物象的鉴赏思路,也大致为三步:分析物象外在特征——分析物象内在精神——分析物象的作用 又如何就物象的意蕴进行分析呢? 物象的意蕴的分析,主要抓以下两方面: 情感义——比喻义——象征义

并非每篇散文都涉及如上三方面,我们要根据文本实际来分析。 先说《怀念一只羊》中“羊”的意蕴分析: (1)你不能忘记那只羊,那只羊像你生命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2)那是怎样的一只羊啊!它柔细的毛,憨实的样儿,脖子里套着一条项圈,上面挂着一个小铜铃,让人一看就喜爱。 (3)那只羊是你5岁那年父亲赶集买回来的,有了它,你的童年生活便多了一项内容:牧羊。于是,乡村的小巷里、村外的阡陌上便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一个孩童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走着,身后一只小羊一颠一颠地追赶。 (4)在草地上牧羊,羊总不离你左右,它偎依在你脚下吃草。一次,一群小伙伴让你和羊捉迷藏,在小伙伴的掩护下,羊低头拽草的一瞬间你疾步跑进远处一条沟壕中伏下身子藏了起来。等羊拽下一撮草抬起头咀嚼时,不见了你,便丢弃口中的青草,“咩咩”地叫着围住你失踪的地方转,那叫声凄凄惨惨,使藏在沟壕中的你忘记了这是在做游戏,你一跃而起,呼唤着你的羊向它奔去。羊看见了你,撒开四蹄也向你奔来。你和羊跑到一块儿,你跪下搂住羊颈,羊用温热的头蹭着你的脸,你的泪水忍不住“扑嗒嗒”砸进细柔的羊毛里。 (5)从那以后,你懂得了什么叫做“亲密”。 (6)你和羊分别是在一年的春天,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你家断粮了,父母商议着把羊卖掉换粮,你听后哭闹着不依,但最终你没能拗过父母。你的羊在一个黄昏被一个可恶的汉子牵走,撒下一路哀婉悲切的“咩咩”声。

散文阅读之赏析题

散文阅读之赏析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散文阅读理解——赏析题知识梳理

等。 7、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赏析。 品味语言运用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 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表现独特的物态特 征等方面的魅力。8、从语言的个性化角度赏析。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以语言分析人物 性格 答题模式语言特色╃结合鉴赏角度、结合文本实例分析特色 的表现╃效果(表达的情感、哲理) 高考真题呈现 2015广东⑴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4分) ①徒让邻人的手凝固在半空之中。②但最终还是迟 迟疑疑地走近了他。 答案:“凝固”一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乡下人想抱小 狗而小狗跑掉的的尴尬之态,反映出老人的心理。 “迟迟疑疑”一词写出小狗和乡下人保持提防的心 理,两个词语写出了乡下人和城里的小狗之间的隔 阂。 2015北京高考 《说起梅花》⑹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⑷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

跟踪检测(三十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

散文的形象

散文的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要注意: 1. 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在鉴赏人物 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又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2. 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包括:(1)环境和情节对人物的作用; (2)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3)人物描写的技巧: 人称、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 文学作品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写什么、怎么写、读出了什么。写什么,就是一篇 现代文学作品,究竟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通过 它反映了什么主题;怎么写,就是这篇作品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包 括语言风格的选择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读出了什么,就是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实际上也 就是对形象的认识。因此,对于现代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应该是今后命题的重中之重。 1. 人物形象的鉴赏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 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 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例如2019年高考湖北卷: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 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 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 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 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

05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 导学案 (教师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 001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导学流程 教学目标 1、掌握散文形象的作用和形象概括的方法。 2、掌握答题思路和方法 自主学习 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角度 1.叙事情节——分析事件,理清情节,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从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细节概括 3评价议论——分析带倾向性的议论和评价性语句,进而分析概括。 4.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 二.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本身的作用(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对其他人物或正村或反衬的作用);揭示或暗示主题(思考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各种启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次要人物形象——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三.概括物象特点的角度 注意: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象征意义,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四.把握两类物象的不同作用 主要物象①内容主旨方面: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的情感(意蕴),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主题意蕴),只有这样,才不空泛笼统。 要结合文本的特殊性答出其特殊作用。如运用了技巧,则要兼及其技巧效果,有的还有调动、激发读者的效果。 合作探究 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

人物类散文阅读

人物类散文阅读 【学习目标】 1.明确记人散文的特点。 2.掌握记人散文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1.高考真题剖析。 2.掌握记人散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方法。 【学法指导】链接高考,讲练结合。 【学习过程】 一.概说 记人散文是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 二.主要考点——鉴赏人物形象 考点诠释: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应重点把握:①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和社会意义,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②艺术性。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三.方法点拨 1.作品中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 ①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 ②鉴赏人物形象应注意: 一是从作品实际出发,即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人物的言行及作品对其所作的种种描写和评述)出发; 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的分析,即联系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 2.作品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赏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 分析人物性格主要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鉴赏时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行动,领悟人物的肖像,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

重要途径: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基本套路: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形象的意义 形象的社会意义、教育意义、进步意义等。 四、真题剖析 例1:2013江苏卷 见《南方凤凰台》P.150-151 阅读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完成1—4题。 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例2:2015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 2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散文考点八:把握人物形象 附参考答案解析

散文考点八:把握人物形象 常见问法: ①请联系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结合文章内容,试着概括小说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技巧点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 ①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人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赏析环境描写,明细人物思想。这里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交代时间和天气,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③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情节本来就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人手。 ④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所谓细节,是指对人物形象的某些局部或微小变化所进行的细腻描写,它是构成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主题服务。因而,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 【21】秋夜 (2017,分)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散文人物形象复习

高二语文试题 三、鉴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高考要求 此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在咏物类和写人类的散文中都涉及作品的形象,它既指咏物类散文中的物象,也指写人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基本要点有: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等。 ◇命题思路 散文中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精神、思想等,尤其是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设问方式一般为: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具体分析。或作品中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核心目标 高考散文中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般是比较立体而丰富的,鉴赏人物形象就要做到全面而综合。全面而综合地鉴赏人物形象,一指要全面考察作者写作人物的多个角度;二指全面理解作者写作人物的多样手法;三指全面综合归纳人物形象的多元特征。 ■解题指津 ◇知识方法 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是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散文通常以精当的描写、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答题时,应先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然后将这些语句适当归类,看哪几句集中表现了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然后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时应结合文本展开具体分析,不能笼统空泛,主观臆测,不能过分拔高人物的形象,应该紧密结合文章内容、文章要表现的主旨和抒发的情感。 在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思维过程如下: 第一步,结合叙事情节,提炼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抓住传神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心理状态和情绪。 第三步,重视特殊交待(年龄、身份、地位、背景等),关注思想特征。 第四步,把握作者情感倾向,品析感受人物心理和情感。 第五步,选择合适的答题模式,“分析+概括型”或“概括+分析型”。

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检测(四十四)“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专项强化练

检测(四十四)“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专项强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雄素描 许知远 ①从下午到傍晚,高雄一直在下雨,码头边的大风不断把手中的雨伞吹翻了面。在旗津岛上,我在天后庙中躲雨,在一家叫鸭脚的海鲜店里吃螃蟹,老板祖籍江苏,他的父亲是1949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老兵。“能统一,”他听说我来自北京后说,“柏林墙两边能统一,海峡两岸为什么不行?” ②也是在风雨中,我来到鼓山上游览“打狗”英国领事馆。“打狗”是原住民的发音,英国人将之拼写成“Takow”,汉字则成了“打狗”。那是个满是农业气息的台湾,北部的基隆被称作“鸡笼”。当日本人入侵之后,“Takow”变成了高雄——“Takow”的发音与日文中“高大”“雄伟”的发音近似。 ③“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卷入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遗产。我坐在露天平台的阳伞下,看着雨打院子里的海棠树叶,红楼旁的一面米字旗,被雨淋湿垂落在那里——帝国的年代早已退却。 ④才过下午5点,天已近乎全黑。狭长的高雄港,静谧祥和,对岸有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以及观光的摩天轮。往来于旗津岛和高雄码头间的渡轮内灯光通明,在墨蓝色的海面,它像是个巨型的灯笼,悠然地漂过洋面。我忘记了,是谁唱过一首《港都夜雨》。 ⑤在高雄的捷运站(地铁站)里,我碰到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我们正在找高雄县体育馆那一站。“是在凤山站下,你们是去看林怀民的演出吧,我也去。”他头发短短的,脸圆圆的,上面青春痘的痕迹尚未褪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窄边眼镜,一脸学生的稚气。 ⑥在车厢里,他坐在我们对面。得知我们来自北京后,他的谈兴变得浓烈。他今年25岁,刚刚从东沙岛服兵役归来,之前他在台北阳明山上的文化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现在,他正准备公务员的考试,他想当一名消防队员。 ⑦“我喜欢苏东坡,”他说,“他写诗、旅行、喝酒,还修缮了西湖,活得真是潇洒。”5年前,他去过江南的苏州与杭州,喜欢那里的小桥、流水和房屋上翘的飞檐,他也发现,上海很现代,比台北的楼更高,灯光更明亮,更富现代气息。 ⑧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10年前他上中学时,台湾的教科书开始不断压缩中国历史的内容,台湾的内容则不断增加,中国变得日益抽象。 ⑨“北京好像大得不得了。”8月份时他还通过谷歌地图来寻找鸟巢,结果发现这个著名的建筑在北京地图上是那么不起眼的一点。 ⑩我们还谈起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最近的访问。他不喜欢发生在圆山饭店前的大规模示威,因为那不符合“待客之道”,他也说两岸之间沿袭了共同的语言与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与协商。我喜欢他谈话的方式。或许他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却很愿意坦诚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你的意见。台湾南部的高雄,30年前(1979年),正是一群青年,在此进行了第一场大规模的挑战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开始了台湾的民主之旅。在一张当时的黑白老照片上,我看到了大批手持火把的游行群众,他们脸上是特定时代、特定年纪的意气风发。

散文复习四-分析概括形象学案

散文(四)分析概括形象学案 学习目标 : 1、学会分析概括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突破难点,探究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作用题的思路、方法。 3、培养答题的文本意识、角度意识。 知识点梳理:散文形象包括物象和人物形象两类。 一、物象 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却是临时被赋予的,不能脱离了文本。1、物象的含义:表层意义和内涵意义(精神品质等) 2.分析物象特点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 三是物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物象作用 (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 1.结构上: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把材料组织贯穿起来,使文章紧凑;衬托作用;呼应作用。 2.内容上:联想的触发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渲染作用。 3.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象征某种含义,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 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略,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 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二、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1.分析人物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 ②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 *注意:分析时抓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集中概括;抓散文中作者的议论、抒情文字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 2.适当关注散文的写人类型,有助于掌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①从时间上分,有历史之人、追忆之人、现实之人等。 ②从身份上分,有功成名就之人、对作者产生重要影响之人、生活中平凡之人等。 ③从作者态度上分,有作者敬仰之人、批判之人、同情之人、褒贬不一之人等。 ④从写作目的上分,有追念亡人、激励后人、引人深思、博人同情等。

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

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 考点解读 1、“作品的形象”广义上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散文中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物象。欣赏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形象的特点以及塑造方法和作用,二是形象的内涵、意义。 “作品的内涵”是指由作品中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2.高考在“作品形象”方面的命题有何特点? 答案(1)就命题文体上讲,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因为这两类散文都包含着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 (2)作品的内涵较广泛,命题时往往选择它所依附的事物,如象征物、人物形象等考查,这时,形象和内涵就合二为一。有时会选择一些内涵丰厚、情感丰富的句子作为命题对象。 (3)虽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但就散文而言,考查重点放在“物象”上。考查“物象”,主要考查主要物象、次要物象的内涵和作用。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品质、精神、思想等,尤其注意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基础整合 一、认识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其分析方法 【知识储备】 1.基本概念 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分析方法 (1)明了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身份、地位、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性格牲和人物形象意义。(简言之,性格+精神) 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 (2)掌握分析人物的手法,理解、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 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即要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所不同的两点是:①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在

考点18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意象)(讲义)(原卷板)

考点18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意象)(讲)一、必备知识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考生应该通过分析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 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三点:①概括形象的特点;②鉴赏刻画形象的手法;③评价形象塑造的意义。(一)人物形象 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睦与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 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1.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为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通过开形分析分析出内在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