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39种法定传染病

最新39种法定传染病

最新39种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甲乙丙3类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较少综合症,AFP,其它。

精选-14种AFP病例及39种传染病

14种AFP病例及39种传染病 所有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 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麻痹、高钾麻痹、正常钾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9种传染病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26种)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三、丙类传染病(11种)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国家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参照乙类管理。

39种传染病及报告时限

精品文档 . 39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及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小时上报; 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上报。(乙类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报告时限为2小时,其余24小时上报) 39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及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小时上报; 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上报。(乙类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报告时限为2小时,其余24小时上报)

法定传染病及监测病种

现行39种法定传染病 甲类 (2种)–鼠疫, 霍乱 乙类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他监测报告病种:AFP、水痘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怀疑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一旦发现需24小时内上报)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鼠疫, 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其余24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摘要] 目的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年南宁市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73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23.67%、+14.23%、+49.69%。乙类传染病居前五5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丙类传染病居前三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结论在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和与方法 1.1 资料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南宁市的、发病日期在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的39种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基本信息系统》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组常住人口数。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采用Excel2003统计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传染病总发病、死亡概况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73 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 3.48/10万、0.32%,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23.67%、+1 4.23%、+49.69%。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23362例,死亡230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50.70/10万、3.45/10万、0.98%,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4.13%、+31.37%、+37.0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炭疽、流脑、百日咳、白喉、布病和血吸虫病等10种。丙类传染病报告报告8种49645例,死亡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4 5.24/10万、0.03/10万、0.004%,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30.35%、-92.87%、-89.8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黑热病、包虫病和丝虫病等3种。 2.1.2 传染病发病、死亡位次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在前5五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35种后增加到37种,至2009共39种。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备注: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备注: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页脚内容1

H5N1流感),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制定此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遵循谁接诊,谁报告的原则。 2、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或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或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3、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要求上报的传染病后,应立即询问患者,在登记本上详细登记要求上报的各项内容,做到字迹清楚,并在规定时限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送交本单位网络直报人员。 4、网络直报人员在审核传染病卡片(有无逻辑错误、填卡是否正确和完整)后,进行网络直报。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及防范措施 一、病区环境 页脚内容2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 时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 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 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 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 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 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 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 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培训考试试卷

传染病培训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法定传染病分三类: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2、甲类传染病为霍乱、鼠疫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为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卡报出。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4、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和肺结核病要分型报告。需分急、慢性报告的病种是乙型肝炎、血吸虫和丙肝;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和卫生部规定的其它传染病。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30分) 1、传染病报告卡中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的年龄范围(B)。 A 10岁以下 B 14岁以下 C 12岁以下 D 16岁以下 2、传染病报告卡中现住址的含义是(A)。 A 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B 户籍所在地址 C 病人就诊医院所在地址 D 病人工作单位所在地址 3、传染病报告卡中就诊日期的含义(C)。

A病人首次就诊日期 B 病人本年就诊日期C病人本次就诊日期 4、某病人如同时患艾滋病、乙肝和流行性出血热三种病: ①该病人应填写(C)张传染病报告卡。 A 1 B 2 C 3 D 4 ②若该病人因艾滋病死亡,需填写死亡日期的是(D)传染病报告卡。 A 艾滋病、乙肝、流行性出血热 B 乙肝 C 流行性出血热 D 艾滋病 5、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存(B)年。 A 1年 B 3年 C 5年 D 10年 6、病原携带者是指(C )。 A 恢复期传染病病人B急性期传染病病人 C 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病人 7、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D)、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A 早隔离、早治疗 B 早发现、早治疗 C 早发现、早治疗 D 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8、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疾病,未实行网络直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B)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 1小时 B 2小时 C 3小时 D 24小时 9、以下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有(A)。 A 流行性感冒 B 麻疹 C 淋病 D 狂犬病 10、下列哪种病需要报告阳性检测(C)。 A 脊髓灰质炎 B 霍乱 C 艾滋病 D 乙肝 11、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A)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法定传染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相关规定,现就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调整事宜通知如下。 一、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二、地方各级卫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感染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种管理调整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病种调整工作要求,科室自行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切实做好上述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三、各科室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技术文件,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对相关传染病诊断报告水平。要规范开展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共分三类39种,其具体分类如下: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的变化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35种后增加到37种,至2009共39种。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卫生部在公告2009年9号公告中规定甲型H1N1流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备注: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肺炭疽。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

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备注:(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发布时间:2020-04-20 来源: 疾病预防控制局 2019年(2019年1月1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244507例,死亡25285人,报告发病率为733.57/10万,报告死亡率为1.81/10万。 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按类别统计:一是甲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1例,死亡1人,其中鼠疫报告发病5例,死亡1人;霍乱报告发病16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0.0015/10万、0.0001/10万,报告发病数较2018年减少7例,报告死亡数增加1例。二是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3072317例,死亡24980人,报告发病率为220.00/10万,较2018年下降0.2%;报告死亡率为1.79/10万,较2018年上升7.2%。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猩红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1%;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9.6%。三是丙类传染病中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共报告发病7172169例,死亡304人,报告发病率为513.57/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22/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

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9.5%;报告死亡数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包虫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100%。 2019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按传播途径统计:一是肠道传染病发病150752例,死亡27人,报告发病率为10.79/10万,较2018年下降7.6%,报告死亡率为0.0019/10万,较2018年上升18.8%。二是报告呼吸道传染病发病890614例,死亡2999人,报告发病率为63.77/10万,报告死亡率为0.21/10万,分别较2018年下降4.6%和5.7%。三是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79642例,死亡360人,报告发病率为 5.70/10万,较2018年上升31.2%,报告死亡率为0.026/10万,较2018年下降45.1%。四是报告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1951265例,死亡21590人,报告发病率为139.72/10万,报告死亡率为1.55/10万,分别较2018年上升1.5%和11.1%。 附件: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法定传染病和常见非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表

传染病识别清单及预防措施 分 类 序 号 易感 人群 传染病名称 鼠疫 病原 潜伏期 主要症状和体征 主要并发症 传染源 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1 鼠疫杆菌 多 数 为 2-3 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 39-40℃, 啮 齿 动 鼠 蚤 叮 咬 人 群 普 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 甲 类 天。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 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先 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及伴有黑便,血尿。 腺鼠疫: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强迫体位; 肺鼠疫: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物和蚤。 皮肤传播, 遍易感 肺 鼠 疫 病 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暴 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 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 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人 经 呼 吸 道传播 2 3 霍乱 霍乱弧菌 潜 伏 期 可 从 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 急性肾功能 病 人 和 经 水 、 食 人 群 普 健康教育;加强饮用水和饮 甲 类 数 小 时 至 5 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 衰竭、急性 带 菌 者 物、日常生 遍易感 食卫生;对病人、疑似病人 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 对其吐泻物和污染环境、物 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 和终末消毒;预防性服药。 天 , 一 般 为 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 肺水肿、低 是 主 要 活 接 触 和 1~2日。 钾综合症 传染源。 苍 蝇 等 传 播 传染性非典型肺 冠 状 病 毒 SARS 的潜伏 并发症主要 病 人 和 通 过 密 切 人 群 普 生活、工作场所通风;注意 按 甲 类 管 理 的 乙 类 1、流行病学史: 1.1 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 炎(SARS ) ( SARS2Co 期通常限于 2 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 为:多器官 他人的证据; 1.2 发病前 2 周内曾到过或居住 病 源 携 接触病人、 遍易感 个人卫生;不与患者或疑似 患者接触;用肥皂和自来水 (流动的水)洗手;在人群 密度高或不通风的场所内 戴口罩。 V ) 周之内,一般 功能衰竭 带者。 短 距 离 空 气 飞 沫 以 及 呼 吸 道 分 泌 物 等 途径传播 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 约 2~10天。 感染病人的城市。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 (MODS )、呼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 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 吸窘迫综合 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 症(ARDS ); 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 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 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 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 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 数减少。 4、胸部 X 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 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 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双侧 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 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 天后应予 复查。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医疗事故赔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39种传染病及报告时限

39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及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小时上报; 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上报。(乙类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报告时限为2小时,其余24小时上报) 39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及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小时上报; 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上报。(乙类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报告时限为2小时,其余24小时上报)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 一、目的 为了使医务人员能掌握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种类和要求,按要求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 二、范围 适用于全院医务人员。 三、职责 1、医护人员:首诊医生发现法定的39种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 2、科室负责人:负责科室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收集、核对传染病疫情卡,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四、标准 (一)法定传染病的种类(39种)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甲型H1N1流感。 3、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计划免疫相关性疾病 1、 AFP病例:14种(15岁以下,含15岁) 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②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③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④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原因不明性),⑤神经根炎,⑥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部肌药物注射后),⑦单神经炎,⑧神经根和神经丛炎,⑨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高钾、正常钾软瘫和家族性周期性麻痹)⑩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⑾急性多发性肌炎,⑿肉毒中毒,⒀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⒁短暂性肢体麻痹。

传染病分类最新版本

1简介 随着新的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流行,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有所调整。 1989年及以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天花、白喉、流脑、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感、痢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炭疽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乙脑、狂犬病、疟疾、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25种。 根据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0一1995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25种。 1996年乙类传染病增加新生儿破伤风和肺结核。 2002年增加HIV感染者。添加新 2003年增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013年11月1日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 2014年1月1日起,甲型H1N1流感纳入流行性感冒统计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2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3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1]、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

最新39种传染病及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小时上报; 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上报。(乙类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报告时限为2小时,其余24小时上报)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2小时上报; 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上报。(乙类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报告时限为2小时,其余24小时上报)

现行39种法定传染病

现行39种法定传染病? 甲类 (2种)–鼠疫, 霍乱? 乙类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非典、肺炭疽、脊髓灰质炎(3种需升格管理) 最新变化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 其它依法报告病种及要求– 卫生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病种以外的其它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

不明原因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15种)。

–其它暴发、流行、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可疑新发传染病。?病例类型要求–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乙型肝炎、丙肝、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报告时限–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的有(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如电话和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 –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 –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 ––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除上述情况以外的其它传染病–提醒:其它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时应高度关注!!如手足口病、麻疹、乙脑等。 – – – – –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 –

工作报告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时间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时间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1、网络直报人员及设施 ①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②硬件设施:有独立的、用于网络直报的办公室,配备疫情专用电话及能登录到网络直报系统的整套微机。 ③人员要求:要有1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传染病报告病种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病种以及其它传染病病种进行报告。 3、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对发现的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4、报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登记在科室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送传染病防制科,疫情直报人员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对卡片进行审核、登记。疫情直报员必须及

时、准确上网录入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保管,传染病报告 卡应保存5年。 ①核对: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在录入前对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认真检查,对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或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核对与更正。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在录卡后,对传染病报告卡还要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填写卡片编号。 ②订正: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须当日通过网络对已报告卡进行修改或订正,并在备注栏内注明“由╳╳病订正为╳╳病”。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③补报:对在本报告单位中发现的未报告传染病病例,本单位应及时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通过网络录入报告。 ④查重:录卡前,对填写的报告卡,须进行重卡检查,确认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发现年龄、性别、现住址及诊断病种名称相同的报告卡时,要进行排查,对重报的报告卡,通过网络进行删除标记。 5、保密措施 ①网络直报人员应经常对直报网络进行维护,保障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②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 时限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分类和报告时限

天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传染病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39 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甲型H1N1流感(新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新加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注:我国法定传染病有哪些(最新调整新加甲型H1N1流感总共39种) 甲类传染病是要强制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要严格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是要监测管理的。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应及时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卫生防疫机构则应按不同种类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隔离、预防、控制等措施,管理好传染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源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制作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备注:请各位门诊医生遇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按时间、按程序、按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