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内容提要】学者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之间联系的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美国当时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社会思想观念上主要表现为沃德的“社会导进说”以及哲学领域逐渐形成的实用主义理论等,这些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摘要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关键词】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思想观念

【正文】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儿童妇女问题、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工伤事故问题、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为此许多学者投身于这方面的思考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在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比较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而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联系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文试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并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期望为当今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某种借鉴。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1893年,美国已跃居为世界头号强国,而随着整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美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每10年增加40%—50%。[1][p.154] 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由于劳动力的增加,雇主大幅度地降低工人工资。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变得拥挤,犯罪和失业急剧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各种弱势人群福利的日益关注,其中私人慈善活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政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当时美国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儿童问题。提高童工的工作年龄,减少工作时间,并限制童工夜间工作,还要求童工必须入学。尔后,大多数城市建立了八小时工作制。1909年1月,白宫召开了全国儿童福利会议。会议的主要成果:一是建议联邦政府设立儿童福利主管机构;二是主张各州制定母亲补助金法案,使单身母亲能够继续抚育其子女;三是主张贫困儿童除了不得不送孤儿院收容者外,应尽可能安置在寄养家庭中,以使其能够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长;四是呼吁组建一个全国儿童福利联盟,建议1912年联邦政府设立儿童局。此后还形成了惯例,每隔十年由总统召开一次儿童福利会议,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儿童问题的关心。联邦政府儿童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状况,提出建议与计划。1918年,儿童局向国会提交了谢泼德·托纳法案,经过3年辩论于1921年11月,通过了此法案。它授权政府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卫生与健康。(p.48) 这是第一部联邦政府福利计划,它规定了联邦政府就上述问题向各州提供补助。

与儿童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保护妇女的身心与健康问题。1916年密苏里州制定了第一部

寡妇年金法,规定各县向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寡妇提供现金补助。根据这样的法案,政府对一些母亲和儿童给予扶持,承认家庭生活比机构抚养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其次,住房制度的改革。1901年纽约城、1902年芝加哥市颁布了建造经济公寓和普通住宅的法律。到1917年有40个城市、11个州有了关于提供经济公寓的法律、规定来改进环境卫生和居住状况。改革住房的理念是1914年由美国的劳动者联合会提出来的,虽然遭到了那些认为提供住房不是政府责任的人的反对,但劳动者联合会还是推动了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由各城市建造公共住房的方案。191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建筑修正案,允许由州政府建造低成本的住房。[1][p.156]

第三,颁布了工业灾害赔偿法,雇主对因工作受伤的职工负责补偿。当时美国的工业化加速,频繁发生的工伤事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劳工局和罗素·赛奇基金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建立公共保险来保护民众,以便抵御生活中的风险。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1906年,国会通过一项联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在联邦政府一系列法令的推动下,1909—1920年有43个州实施了工人补偿金法,

以补偿工人因工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p.49] 工人补偿金法是美国实行的第一种保险方式。尽管有许多不足,但它毕竟是实质性的福利立法之一,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开端,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险开辟了道路。

第四,战时保险。这种保险开始于1914年,主要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向在潜艇战中私人无法承担的损失提供保险,到1917年这项保险已扩大到所有船员,后又扩大到全体服役人员。如果服役人员因负伤致残而失去工作能力,政府将按规定给予本人及其家属补助金,并为那些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恢复就业所需的资格培训。如果服役人员死亡,则给予其未再婚的妻子、18岁以下的子女和无生活来源的父母提供补助金。

第五,失业保险,失业现象在美国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日趋严重,对劳动者生活与社会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因此,1916年,马萨诸塞州政府率先通过了关于社会保险的法令,试图以支付保险金的办法来解决失业工人的困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社会政策方面的这些改革,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而本文则着重分析美国在社会政策方面的这些改革与当时处于加速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美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当时的美国经历了19世纪特别是南北战争以后的迅速的工业化时期,美国工业迅速增长,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最大的工业国。[p.126] 在充满着淘金热的19世纪后半期,垄断企业、资本家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金钱成为在美国获得社会承认的最重要的手段,财富的多寡是能否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社会风尚使美国的资产阶级在攫取财富时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疯狂。到19世纪末大企业组织、大财阀已经称霸美国的经济领域。他们凭借其经济上的强大实力,控制市场、规定市场价格、划分经营范围,不择手段地排挤和打击竞争者,对工人则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对公众进行各种无耻的欺骗。大资产阶级的这种毫无顾忌地聚敛财富的行为,不仅激怒了无产阶级,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其他各界的极大不满。

美国社会经济方面的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受美国、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个人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以及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思想的影响。赫伯特·斯宾塞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关于生物界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理论移植到人类社会,把人剥削人、大公司兼并小公司和种族压迫等作为“生存竞争”的手段,大谈“适者生存”。这对美国政府的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美国自由竞争的激烈和残酷。一些人开始注重竞争的规则、发展的秩序。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沃德虽然也受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的影响,但是他反对自由放任主义,认为文明是人创造出来的,人不是服从自然力量,而是运用其才能来计划和指导其未来,人类可以通过设计有目的的行动来影响环境。因此,他倡导“社会导进说”,主张人们从事有秩序地改造活动以控制社会的进化过程。他还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不会促进人类进步,而是适得其反。他建议由政府进行积极的社会规划。只要依靠全体选民的意愿,民选政府的行动就能改革社会。

[p.405] 这种观点很得人心,特别受到当时兴起的“进步运动”的欢迎。

因此,愈来愈多的美国人认识到,在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只有对贫困者提专为社会进步而奔波的机构和个人,都十分自觉地致力于增加孩子们的福利。所以,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广泛的关注儿童福利运动在美国刮起了一阵旋风。纽约市率先建立起关心儿童健康的机构。其次,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城市人口有很大的增长,主要是移民。如在纽约市150万人口中,每6个人中就有5个人挤在低矮简陋的房屋中,[p.95] 由此产生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进步派展开了为移民和定居者改善城市居住条件、消除贫困根源的运动。同时,进步派还为失业保险、战时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推进改革的运动。进步派的这些“进步运动”的改革,突出的反映出他们不是把政府看作独裁者,而是把政府看作仲裁者和保护者,他们认为政府的职责是像警察那样执行那些旨在促进平等和保证正当行为的法律,总的趋势是推动政府对“人民”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适当的社会政策对社会变迁的受害者提供保护和安全,以维护城市的稳定。因此,“进步运动”的改革促使政府正式关注儿童问题、工伤保障、都市问题、失业问题、住房问题、老年保险等社会问题。

由于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世纪初,主张对社会进化过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的思想开始影响政府的行为。加之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果,如大机器、大型设备比手工业和农业生产造成的工伤事故显着增加,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劳动者失业等,更产生了对社会过程予以适当干预的迫切需要。所以,美国在20世纪初的20年就制定了以解决严重社会问题的多项社会政策立法。为此,我们可以说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通过对以上社会政策内容及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密切相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处在社会政策的始初阶段,社会政策受益的对象是当时美国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生活上不能自助的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援助;社会政策的内容比较单一,一般限于“社会救济”,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妇女儿童保护、房屋住宅政策等;社会政策的行动主体当时几乎一致地认为应该是政府;社会政策主要是立足于解决或是缓解已出现的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个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为社会的运行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尽管当时美国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城市中的问题,但是当时社会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运行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所以,社会政策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对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问题的解决,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出现,往往会引起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反之,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策的制定就起到了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因此,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升了社会发展的质量,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后续力,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化发展。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新教育运动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象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学校作息时间分成三个部分:上午主要学习功课,下午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实践,晚上则是娱乐和艺术活动。 (2)1893年,英国教师巴德利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实行男女合校,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创造者;更关心教学过程;学校管理亦更加民主,因此受到更广泛的欢迎。 (3)1898年德国教育家利茨在哈尔茨山区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2-16岁的学生,并推动了德国的“乡村之家运动”。 (4)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出现迅速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使各垄断组织、非垄断的企业界、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等日益成为利益与愿望不同的各类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便出现了工人运动,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在工业、科技、竞争意识、社会变迁迅速动荡的环境里,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三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的作用)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其中对20世纪福利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㈠、思想渊源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浦鲁东的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㈡、形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 另一派则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的修正。 1896—189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把各种修正主义思想融合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系统的修正,由此也产生了所谓的修正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修正主义的思想观点,形成了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㈢、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 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的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的“绝对命令”。 2、民主主义精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世纪末世纪初期地社会福利思想 一、历史背景 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新地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地改变.世纪末世纪初地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b5E2R。 工业地大发展和垄断组织地出现迅速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使各垄断组织、非垄断地企业界、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等日益成为利益与愿望不同地各类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便出现了工人运动,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起作用地社会因素.在工业、科技、竞争意识、社会变迁迅速动荡地环境里,人们地观念也在发生变化.p1Ean。 (三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地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地作用)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其中对世纪福利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地社会福利思想. 二、欧洲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㈠、思想渊源 世纪初期地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浦鲁东地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地国家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地自由、民主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地修正 ㈡、形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国家地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地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 另一派则认为马克思地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社会经济地新地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地修正.DXDiT。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地文章,把各种修正主义思想融合成了一个比较完备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系统地修正,由此也产生了所谓地修正主义.RTCrp。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地提高,各国地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修正主义地思想观点,形成了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5PCzV。 ㈢、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人道主义思想 是社会民主主义地思想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地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地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地工具地“绝对命令”.jLBHr。 、民主主义精神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word版本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为全人类提供了火车、铁路、汽车、汽船、飞机、电报、电话、邮政等先进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所有这些都大大缩短了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进行大规模交往成为可能。再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并在全世界建立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高涨。这种高涨使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保护和争夺。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美等国家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同时把手伸向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武力的或经济的手段打开了东方国家紧闭的大门,把全世界变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市场,亚、非、拉广大地区都被汇合到这一市场中来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形成的基本途径:海外殖民扩张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后, 它不但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物质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都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于是, 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文档

20世纪20年代美国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对此研究十分薄弱,成果寥若晨星。究其原因在于,史学工作者普遍认为20年代美国经济是虚假繁荣,它为30年代大危机埋下了伏笔。然而笔者认为,20年代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之一,它是从自由放任走向全面国家干预的过度期,它把保守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处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尾声阶段,它经历了两次危机中间的繁荣阶段。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宝贵的经验,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并汲取历史的教训。 一、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调 20年代柯立芝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飞速增长。1918年美国国民收入总值为645亿美元,1919年为630.93亿美元,1920年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84亿美元。此后国民收入又持续稳定增长,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达828.1亿美元(1)。 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繁荣而带来的好处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和繁荣的20年代,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少数富有的人占有的国民收入的比例急剧上升,而下层劳动人民占有的比例则越来越少,而这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这是20年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无时不在动摇着美国经济繁荣的根基。就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差异而论,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表明: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却只占有8%的财富,而它们的人数却在1.04亿以上(2)。到1929年美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调现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量利润都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1929年资本家在制造业中的纯利润比1923年增加了28%,垄断公司纯利润总额1923年为38.72亿美元,1929年为57.6亿美元。这些公司对投资者付出的利润,1923-1929年期间由32.77亿美元增加到49.24亿美元,7年间公司支付的红利、利息总额高达880亿美元(3),这样作为国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巨额资金,则以红利和利息的形式分别流入了美国大中小资本家和富裕阶层者的腰包。在家庭收入方面,1929年,美国住在城市的家庭总数为2750万个,有近1200万个家庭年收入在在1500美元以下,占美国家庭总数的43%多,其中有600万个家庭收入在1000美元以下,占美国家庭总数的21%强,有近2000万个家庭(含1200万个家庭——笔者)年收入在2500美元以下,大约占美国家庭总数的71%。据估计,当时维持象样的生活标准,起码得2500美元(4)。另一方面,在14816个城市家庭(占美国城市家庭总数的0.05%强——笔者)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最富有的36000个高收人家庭的年进款额总和大致等于年收入在1500美元以下的1100万个家庭进款总和(5)。在个人收入方面,1920-1929年,按全国人口平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从635美元增加到693美元,然而在同一时期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上层人口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7492美元提高到13114美元,提高了75%左右,1929年占全国人口10%的上等阶层占有全国可自由支配总收入的40%(6)。也是在1929年,年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富翁达到40000个(7),占总人口5%的人垄断了国民收入的26%(8)。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明个人收入的差异。在整个20年代中,工业的产量增加了50%左右,可是工人获得的工资按实际标准来计算增加还不到30%。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人获得的工资占它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17.5%,1929年在经济如此繁荣的情况下,只占16.5%,反而下降了1%(9)。就经济部门而论,20年代没有出现增长和繁荣的工业部门如纺织工业、煤炭工业和处于慢性危机之中的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众所周知,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而国民收入的平均分配程度又是判断人民的一般福利的唯一标准。由于20年代美国国民收入的极大不平衡性,造成美国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由于美国下层劳动人民国民收入分配量相对日益减少,购买力日益下降而导致生活贫苦。另一方面,美国上等富裕阶层手中积聚了无

20世纪初美国酒店业的进一步变革

20世纪初美国酒店业的进一步变革 19世纪的欧洲掀起了豪华酒店的浪潮,但是在20世纪初的酒店业变革却出现在美国,这与美国的经济政治史分不开的 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突出的社会现象。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美国新中产阶级崛起的首要因素;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新中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条件;美国妇女广泛就业也促进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美国新中产阶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本的加速积累、积聚和集中,使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资产阶级分化为垄断资产阶级、旧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19世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不仅仅使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而且使中产阶级力量急剧扩大。作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美国中产阶级尤其是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出于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寻求社会公正,以使美国社会和平而有序地向现代社会转型。美国中产阶级因此而成为社会的黏合剂,起到了稳定社会的“安全阀”作用19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经济的“腾飞”(takeoff)和工业化,美国社会阶级对抗加剧,这从当时大规模的工农组织和工农运动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工业化不仅仅制造了两大对抗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而且使中产阶级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 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到1894年跃居世界第1位,工业生产量占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从1860年至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6倍。 20世纪初,美国工业优势更加突出。1913年美国工业产品已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1/3以上,比英德法日4国工业产品的总和还要多。其中煤、铁、钢和石油的产量增长尤为显著。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铁路增加23万公里。从国家独立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美国在半个多世纪里从版图仅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狭长地带的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版图的大国。从此一个强大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在大西洋西岸迅速崛起。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儿童妇女问题、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工伤事故问题、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为此许多学者投身于这方面的思考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在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比较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而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联系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文试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并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期望为当今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某种借鉴。 一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试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 首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而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人们热心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一种与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 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 ①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②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

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③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④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 ⑤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⑥片面强调实用、适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智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 欧美教育思潮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儿童的调查研究,重视儿童活动在其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局限性或不成熟性,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如儿童研究中存在生物化倾向、夸大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片面强调实用等,因而引起了传统派思想的回潮。 2.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1)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①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 a.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b.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指“国家的好公民”。 c.“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第一,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第二,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内容提要】学者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之间联系的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美国当时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社会思想观念上主要表现为沃德的“社会导进说”以及哲学领域逐渐形成的实用主义理论等,这些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摘要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关键词】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思想观念 【正文】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儿童妇女问题、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工伤事故问题、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为此许多学者投身于这方面的思考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在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比较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而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联系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文试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并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期望为当今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某种借鉴。 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1893年,美国已跃居为世界头号强国,而随着整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美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每10年增加40%—50%。[1][p.154] 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由于劳动力的增加,雇主大幅度地降低工人工资。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变得拥挤,犯罪和失业急剧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各种弱势人群福利的日益关注,其中私人慈善活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政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当时美国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儿童问题。提高童工的工作年龄,减少工作时间,并限制童工夜间工作,还要求童工必须入学。尔后,大多数城市建立了八小时工作制。1909年1月,白宫召开了全国儿童福利会议。会议的主要成果:一是建议联邦政府设立儿童福利主管机构;二是主张各州制定母亲补助金法案,使单身母亲能够继续抚育其子女;三是主张贫困儿童除了不得不送孤儿院收容者外,应尽可能安置在寄养家庭中,以使其能够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长;四是呼吁组建一个全国儿童福利联盟,建议1912年联邦政府设立儿童局。此后还形成了惯例,每隔十年由总统召开一次儿童福利会议,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儿童问题的关心。联邦政府儿童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状况,提出建议与计划。1918年,儿童局向国会提交了谢泼德·托纳法案,经过3年辩论于1921年11月,通过了此法案。它授权政府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卫生与健康。(p.48) 这是第一部联邦政府福利计划,它规定了联邦政府就上述问题向各州提供补助。 与儿童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保护妇女的身心与健康问题。1916年密苏里州制定了第一部 寡妇年金法,规定各县向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寡妇提供现金补助。根据这样的法案,政府对一些母亲和儿童给予扶持,承认家庭生活比机构抚养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其次,住房制度的改革。1901年纽约城、1902年芝加哥市颁布了建造经济公寓和普通住宅的法律。到1917年有40个城市、11个州有了关于提供经济公寓的法律、规定来改进环境卫生和居住状况。改革住房的理念是1914年由美国的劳动者联合会提出来的,虽然遭到了那些认为提供住房不是政府责任的人的反对,但劳动者联合会还是推动了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由各城市建造公共住房的方案。191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建筑修正案,允许由州政府建造低成本的住房。[1][p.156] 第三,颁布了工业灾害赔偿法,雇主对因工作受伤的职工负责补偿。当时美国的工业化加速,频繁发生的工伤事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劳工局和罗素·赛奇基金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建立公共保险来保护民众,以便抵御生活中的风险。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1906年,国会通过一项联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在联邦政府一系列法令的推动下,1909—1920年有43个州实施了工人补偿金法,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 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

最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汇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际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 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 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

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三皇同盟缔结后,俾斯麦认为反法的条件已经成熟,遂于1875年春挑起德法冲突,战争一触即发。但俾斯麦想借助三皇同盟争取俄国支持的计划没有成功。俄国同德国结盟的目的并不是同法国对抗,而是为在同英国争夺中无后顾之忧。同时,俄国也不愿看到德国因击败法国而过分强大,因此反对德法战争。英国为了维持它传统的均势政策,坚决反对德国对法国用兵。迫于英俄的压力,俾斯麦不得不停止对法国的战争计划。危机虽然平息,但三皇同盟的裂痕已十分明显。 二、近东危机与三国同盟的建立。 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同盟政治的形成。近东巴尔干问题本来是斯拉夫民族反对土耳其的奴役、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解放运动。但由于大国的插手,使巴尔干的矛盾变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国际斗争。1875年7月,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欧洲列强产生不同反应。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有特殊的利害关系,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直寻求契机重获在近东地区的优势,因此

结合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分析管理学为什么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结合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分析管理学为什么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答: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其对应的历史及历史特点作为支持。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因此,管理学的特点必然要求管理学的产生需要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管理学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的原因可以归纳为:(1)第一次世界大战;(2)美国经济的发展;(3)现代工业的发展;(4)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4)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欧洲大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欧洲经济的衰落、美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大战中大发军火财)、从而全球经济中心向美国的转移、欧洲大量学者逃难到美国从而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2)美国经济的发展。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全国性的铁道网,增进了货品流通。应大众的需要,许多新发明出现在市场。而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开始显现,垄断的出现打乱了美国市场经济的自由与公平的竞争秩序,一些中小型企业开始在垄断的夹缝中难以生存,为了获得发展,中小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效率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在这个时期的美国开始重视管理,掀起了一股管理狂潮,也就促进了管理理论在美国的诞生。 (3)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期。现代工业的发展为学者研究如何提高工厂里面的劳动效率提供了条件,开启了管理学的发展。同时,工业革命后,机器大规模代替手工劳动,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大规模、结构复杂的经济活动开始涌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传统的管理经验却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无法满足这一时期的生产活动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成为各工业公司的主要任务和压力

19世纪末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财政对重工业的支持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沙皇俄国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国家的发展重点毫无疑问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于是国家财政也将重工业作为自己的扶持对象予以大力支持。 关键词:沙俄;国家财政;重工业;影响 从19世纪80年代下半期开始,俄国的工业革命进入到了完成阶段,俄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俄国的工业革命中,重工业起到了全局性的作用。 一、冶金工业上的国家订货 1882年春天,俄国大臣委员会就开始关注俄国铁路车厢、铁路和其他铁路附属产品的销量了。[1]从1882年1月1日开始,俄国政府先后与普提洛夫、布良斯克和亚历山大等5家工厂签署了订购铁路产品的采购协议。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俄国政府对本国重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就开始加大了。到了90年代,俄国黑色冶金工厂的蒸汽发动机动力增长了489%,工人数量增长了65%,生铁产量在十年间增长了216. 3%,这些数字都见证了俄国黑色冶金工业的发展。 应该说俄国冶金工业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俄国国家财政对其国内冶金工业的支持,这主要表现在其对冶金企业生产的钢轨和蒸汽机车的大量订货上。不断发展的铁路建设和逐渐开始的工业高涨为俄国政府对本国冶金工业的支持提供了条件。成立于1892年的顿涅茨克钢铁公司从1893年4月便开始接受国家订货,其每年的订货合同包括20万普特的钢轨和10万普特的履带,1894年向国家提供的20万普特的钢轨价格为每普特1卢布55戈比,1895年为每普特1卢布56. 5戈比,1896年为1卢布55戈比、1897年为1卢布53. 5戈比。而此时俄国基辅生铁市场的生铁价格每普特却只有85戈比,可见政府订货价格的高昂。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 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因此,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打破贵族教育的旧模式,实现教育平民化成为必要。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地方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现代科学方面课程,中等学校数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875年德国共有各类中学921所,学生183,248人;到1911年时,德国各类中学数目增加到1,476所,学生397,835人。[3]中等教育从少数特权等级扩大到普通民众,这给德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它走出旧式教育的怪圈,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第三,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1872年,在德意志帝国领域内的在校大学生为20,576人,到1913年人数已经达到79,557人,平均在每万居民中有在校大学生11.6人。[4]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