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46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6%,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4.97公顷;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344.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9%,2006~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120.94公顷。

(三)交通水利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到2010年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64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7%,期间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增加168.95公顷;2020年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0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2%; 2006~2020年基础设施等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85.85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296.14公顷,占用耕地120.11公顷。

三、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到201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8%,期间未利用地减少463.52公顷;至202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9%, 2006~2020年未利用地面积减少666.08公顷。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围绕建宁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战略、城市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及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做好耕地与基本农田、城乡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布局调整优化,实现土地利用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一、农用地布局

(一)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科学调整划定基本农田,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任务,形

成以集中连片耕地和高产稳产优质良田为主体,主要分布于里心、溪口、均口和黄埠乡等河流两侧平原地带的基本农田格局。推进形成以基本农田为主体的耕地布局。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耕地和基本农田实行用途管制,发挥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景观和间隔作用,使生态建设、耕地保护和构建城乡宜居环境三者有机统一。调整划定后全县基本农田面积15720公顷。

实施基本农田弹性布局。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划定任务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划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与下达的基本农田任务数共同构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略大于基本农田面积。

(二)园地布局

建宁县是中国黄花梨之乡,近年来大力加强果树生产,因地制宜种植有地方特色的果树,提高园地面积,通过开垦荒山、荒草地进一步发展果园、其他园地;老龄园逐步退耕,加强新增园地及现有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着重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着力发展优质果园,建立优质果产品基地。规划期内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重点分布在里心镇、均口镇、溪口镇等乡镇。

(三)林地布局

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充分利用宜林荒草地资源进行造林。在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建设一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重点实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和村镇绿化工程。同时通过调整将部分灌木林地、疏林地改种为果园和其他

园地。规划期内,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二、建设用地布局

(一)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以建宁城市总体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保障城镇建设用地的供给,确保县级以上重点项目和工业园区用地需求。

1、城镇工矿用地布局

以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按照空间做大、产业做强、环境做优的要求,发展壮大中心县城,推进主城区逐步向水南、金溪方向发展,拓展城市构架。在改造提升老城区的同时,加快水南、河东、黄舟坊等片区开发,逐步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水南、黄舟坊为副中心的发展格局。同时推进里心、均口等县域次中心镇发展,引导群众有序向中心镇梯度转移,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城区紧凑发展、乡镇集聚发展的城镇土地利用格局。

优先保障省级开发区(翔飞工业园区)用地需求。优化产业用地结构,鼓励集约挖潜,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形成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工矿规模化发展的布局,从而获得更多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2、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按照集约用地、集中建设、集聚发展的原则,布局新农村建设用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用地保障。通过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造福工程”、“地质灾害搬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合理引导农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鼓励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加强对“空心村”用地的改造,逐步形成保持建宁县传统乡

土特色、又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点格局。

(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针,合理规划适度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市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着力提升现有设施能力,加强配套衔接和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基础设施整体效率和集约用地水平。

1、交通运输用地布局

按照三个层次(铁路、高速公路和出县公路)同时推进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的公路运输网络,有效缓解交通基础设施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向莆铁路建宁段、建宁至龙岩铁路、邵武至江西广昌高速公路建宁段、建宁至长汀高速公路、省道205线均口至宁化公路、建宁城关至武调火车站快捷通道。形成便捷、通畅、安全的综合交通网络。

2、能源和水利设施用地布局

根据建宁县水电为主的电力发展格局,支持高压变电站建设,保障建宁的用电供应。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保障推进防洪堤工程建设、城镇水电站的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完善城镇防洪体系并保障其用地。

(三)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支持风景旅游景点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障金铙山风景旅游区、鸳鸯湖风景区以及高峰休闲度假区建设用地,形成以生态、休闲、度假为特色的闽西北生态旅游县城。

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发表时间:2016-01-18T13:48:19.26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9月供稿作者:孟艳 [导读] 山东省寿光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寿光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己经成为制约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孟艳 (山东省寿光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本文主要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系统分析,对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等方面优化配置的程序与方法进行浅析,及提出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优化方法;优化程序; 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己经成为制约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忽视和缺少对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不仅导致了大量耕地占用与破坏,而且还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而现有的城市土地不可能一味的通过外延扩张占用农民耕地,故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城市现有的土地,对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进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调控,提高用地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数据评价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1.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系统分析 将土地认为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对土地利用系统改造、重设计、交换、组合和布局的社会经济过程就是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多层次、多功能结合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构成了人与自然交换的中心环节,它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系统,即通过人与土地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出现了自然、经济和社会这三个组成部分。同时人地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转换与传递及在转换与传递的过程中,两者存在的非线性相关关系,维持着耗散的结构。与此同时,三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正相关和负相关,对自然、经济和社会这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认识和改变它们能力的提高,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改变各个组成部分或者是组成部分的各要素的状态,即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来协调人们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相同的土地,如果使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将会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会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各地区可以通过实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措施,使林地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自然植被的恢复,提高森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同时,提高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在欧美的一些国家提倡农户不使用肥料及农药等污染环境,且对人身健康不利的物质,国家补贴通过因这些措施而导致的农产品收益下降的农户。这种新的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及经济发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程序与方法 2.1 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首先要了解地方区域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地方区域由于其地理分布不同,区域内部的环境差异性相比较显著,从而造就了内部土地的生态属性、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众多方面的不同。除了收集这些材料之外,还应收集土地气候、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地形坡度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构成要素的文件与资料,土地利用现状、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值等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方面的要素的资料与文件。为了合理的利用土地,必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土地现状评价,为构建土地数据库做准备,进而为实施土地结构优化提供信息依据。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一定的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其过程就是尽最大的所能,使每一部分土地的利用率达到或逼近其最大的潜在生产力。这时,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特性符合土地利用要求,如某地区的土壤是片酸性的土壤,像种植柏树、花椒等喜碱性的植物,植物势必生长不量,这就对于这块土地来讲种植碱性植物是不适宜的,可一旦改变土地利用方向,改种山茶花、广玉兰、木棉等喜酸性土壤时,其土壤的评价结果肯定是适宜的。也可以通过降低土地利用要求的标准,来达到其目的,如在梯田地区,土壤层较薄,土壤中石头较多,当种植作物时,如果不能使用机械工具的土地,可以通过人工劳动及播种一些抗逆性较强的农作物来改变土地利用,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2.3各种土地的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社会经济情况稳定时,一定时期内,某块特定的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给人类带来的产品的上限。同一地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时期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产潜力是大不相同的。可以利用AEZ等方法计算出不同层次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土地的光温、光温水和光温水土的生产潜力。这样在理论依据之下,我们可以准确有效的优化土地结构,使其适应人们的需求。在其他条件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提高和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最有效途径。 2.4土地利用方式的划分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一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评分。另一方面是对试验区进行抽样调查,在各适宜性区划内,抽取样点进行调查。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根据不同土地的功能,进行土地优化配置。 3.小结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满足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发展必定遵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底线思维,重点强化资源保护。要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基本稳定,保持规划的一贯性、传承性和科学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优化用地布局。要通过规划布局优化调整获取更大突破,解决问题,统一协调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重中之中做好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的优化调整。三是坚持目标指向,重点突出节约集约。四是坚持着眼未来,重点解决目标期内的问题。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分布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鉴于目前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湖北省结构分析 1.绪论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用地,特别是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此外,由于技术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除地理学以外,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学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中,确定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1]自此,土地利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凤凰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一节规划修改目的 (2) 第二节规划任务 (2) 第三节规划修改依据 (2) 第四节规划范围及期限 (3) 第二章规划修改背景 (4) 第一节区域概况 (4)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 (5) 第三节土地利用形势 (7)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规划调控目标 (9)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9)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9) 第三节规划调控目标 (11)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 第一节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13) 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14)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5) 第五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 (16) 第一节农用地布局调整 (16) 第二节建设用地布局调整 (16) 第三节其他土地布局调整 (18)

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 第二节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 (21) 第七章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 (24) 第一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4) 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24) 第三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和利用措施 (25) 第八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与节约集约利用 (27) 第一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及管制规则 (27) 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29) 第三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目标 (31) 第四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措施 (31)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33) 第一节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 (33) 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的安排 (33) 第十章土地生态建设及地灾评估 (35) 第一节生态环境分区 (35) 第二节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36) 第三节中心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7) 第四节中心城区压覆矿产查询与评估 (38) 第十一章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控制 (39) 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目标调控 (39) 第二节建制镇土地利用规划 (39)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3)

基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_以富阳市为例

基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富阳市为例 于少康1,赵小敏2,王珂3,李芳颢1 (1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江西 南昌,330002;2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3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摘要:研究目的:在GIS的支持下探索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利用GIS作为技术手段,在各类型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的结果,结合各类型用地的布局现状和布局原则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可以实现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半自动化,该方法在浙江省富阳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关键词:GIS;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富阳市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当前土地利用的结构性矛盾、布局混乱的情况较为突出,空间无序和失控的问题,特别是开发区的盲目圈定、农业生态园区项目的无序布点、农业形象工程的匆匆立项等,导致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且给地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1]。可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了现实土地利用的迫切需求。 国内外专家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2],主要集中的数量结构优化方面,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早期的空间布局研究主要体现在商业领域和农业领域[3-5]。即使利用GIS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也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方面,针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应用还未见报道。在应用模型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GIS与数学模型耦合的做法,但多运用于城市土地利用配置或小的试验区,县域及以上尺度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研究还不多见[6-9]。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利用GIS作为技术手段,探索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以期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有所裨益。 2 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是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以GIS作为技术工具,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空间上的排序和安排。因此,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技术方法首先有赖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优化、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三个方面。 1于少康,男,(1980,3—),甘肃天水人,管理学硕士,在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从事土地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赵小敏, 男,(1962-),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王珂,男,(1964-),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农业信息技术和土地管理方面的研究;李芳颢,男,(1975-),工程师,从事土地规划方面的研究。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

第26卷第9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6No.9 2010年9月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Sep.2010321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 马世发1,何建华1,2※,俞艳3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3.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包括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针对传统的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多目标、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其空间飞行搜索特性和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利用粒子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下进行全局优化处理,实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土地利用,智能体,GIS,粒子群优化,空间优化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0.09.053 中图分类号:S15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819(2010)-09-0321-06 马世发,何建华,俞艳.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321-326. Ma Shifa,He Jianhua,Yu Yan.Model of urban land-use spati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0,26(9):321-3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引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长期以来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形成了线性规划、多目标优化和多准则优化决策、系统动力学、景观生态学、逻辑回归、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模型[1-4]。然而,传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大多偏向于对土地数量结构进行优化,不能做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如何有效地把土地利用目标匹配到具体的用地单元是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土地资源利用决策过程中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而土地利用优化往往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传统的数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量的高性能优化计算,空间信息学的智能化发展为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了重要支撑[5],因而将智能优化算法和GIS功能相结合,构建智能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以实现土地资源数量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成为了相关人员的研究热点,推动了土地资源结构优化研究的发展。如黄波等人用逻辑回归模型[6];刘艳芳、董品杰等人用遗传算法优化土地空间结构[7-8];邱炳文等人的多目标元胞自动机混合模型[9];徐昔宝用元胞自动机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等等[10-12]。遗传算 收稿日期:2009-07-24修订日期:2010-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143,40701145);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基金. 作者简介:马世发(1985-),男,湖北宜昌人,主要从事智能优化决策、空间数据挖掘及GIS技术应用等。武汉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Email:whuma@https://www.doczj.com/doc/39997542.html,. ※通信作者:何建华(1974-),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等。武汉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430079。Email:hjianh@https://www.doczj.com/doc/39997542.html,.法虽然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但是涉及到复杂的图斑编码,程序实现较为困难,且空间搜索关联性不强;多目标控制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是在多目标优化结果的基础上用元胞自动机进行时序模拟,但是元胞自动机受邻域束缚,不能实现跨空间搜索。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进化算法,源于对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能对多维非连续决策空间进行并行处理分析,目前已有学者把粒子群引入空间优化领域,如Sylverin Kemmoé等人的粒子群优化模型[13];杜国明等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的空间优化决策选址研究[14],验证了PSO进行空间优化决策的可行性。在研究现有土地空间优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粒子群算法的空间搜索特性,利用粒子群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根据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分类的相关法规,将模型优化地类单元按照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优化到二级地类图斑,本文据此使用粒子群算法构建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并以县域中心城区城镇土地扩张为研究区进行实例研究,验证了PSO 在统一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性。 1PSO土地空间优化模型 1.1模型总体设计思路 粒子群算法原理要求在解空间随机布点(粒子),粒子通过历史最优值p b和全局最优值p g在权重的控制下不断更新自己的位置和速度来搜寻最优解。在应用PSO进行土地空间优化时,核心思想是利用粒子的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即每个土地利用图斑用其代表点如重心抽象为1个粒子,每个粒子有自己的地类(k)和位置(x,y),同一个地类(如建设用地)的粒子构成粒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规划调控和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1.行动目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统一部署,编制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与我省“三线一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相衔接,统筹谋划国土保护、利用、开发和整治,优化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规范开发秩序,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2.行动实施: (1)开展前期研究。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实效、问题导向、积极创新、部门协作的原则,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开发引导、保障能力建设和配套政策创新等问题研究。全面梳理现有各类国土空间调查数据,提出统一基础数据的思路与机制。根据需要,确定重要问题,对一些特殊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夯实规划工作基础。 (2)制定实施方案。围绕确定的重大研究专题,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参与部门和合作单位,保障专项经费,完善保障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安排。 (3)开展专题研究。按照实施方案,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开发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新旧动能转换与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空间优化研究、国土生态安全与陆海统筹研究、国土综合整治与资源开发研究、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空间优化研究、国土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等八个专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4)编制规划文本。在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和重大问题需求分析基础上,同步开展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形成征求意见稿。 (5)组织成果报批。经充分征求意见、协调论证后,报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审核,按照审核意见修改完善后,经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复。 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林业厅、环保厅、统计局,各市人民政府。 时间期限: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预计2020年底编制完成。 二、编制实施村庄规划 1.行动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条件的或有需求的地区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行动实施: (1)出台指导意见。研究出台我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编制标准要求。从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管制规则。从土地综合整治方面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2)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市)要做好村庄规划的指导督查工作;各县(市)要制定具体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各乡(镇)作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主体,具体组织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安排,完善保障机制。 (3)规划成果审批。规划成果应由规划文本、图件、表格和管制规则等组成。规划成果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作为修 - 1 - / 3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姓名: XXX 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土地资源管理XXX班 学号: XXXXXXX 成绩: 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 XXX 2014年12月12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 作者: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活动。土地利用活动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土地利用结构是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以及各用地类型组合而成的格局,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效率。本文从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出发,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当前有关于土地利用结构的状况,归纳总结了当前研究所存在的优缺点,指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资源有限、人增地减、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客观现实下,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持土地资源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土地利用变化是自发性过程和自组织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自发性过程取决于土地利用需求、供给和局地条件,自组织过程则是土地利用时间序列的结果[2]。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其结构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产生效益,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益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是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 1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经济社会、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土地利用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愈加趋于紧密,两者在多方位、多层次上相互影响[3]。关于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有四个发展阶段: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工业革命,围绕工业革命出现而导致的土地利用配置结构等问题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上半叶,土地利用规划只是传统的建设

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可用以分析土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及其潜力,以及开发的可能性。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可以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趋势。土地利用数据的测定,可按利用现状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同时,为使利用结构在时间、空间上有可比性,分类指标内容必须一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如城市的扩大和发展使农地减少、而农地减少又促使土地的集约经营等。自然经济条件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很大差别。 位置、交通条件对土地的经济用途、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土地的类型对土地利用的布局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土地是一个系统,它的组成部分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例如,在城市中,改变交通网布局,就会影响到商业、工业、住宅、文化、卫生、娱乐等一系列用地的布局。土地利用符合客观规律就会取得好的效益,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有些后果要时隔多年才出其不意地发生,等到人们醒悟后,为时已晚。由于自然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原因以及人们的素质等原因,土地利用中常常出现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为了在城市规划中将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控制到最低限度,就必须按照预定目标和客观规律,对土

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结构和布局调整。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项建设和发展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村镇发展的蓝图,是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村镇用地在内的全部土地做出的统筹安排。因此,在土地利用上,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的关系。两个规划应当协调,主要是城市用地规划和发展方向的协调。在协调的基础上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0年9月3-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吴良铺院士、周干峙院士等13位全国规划、建筑、交通、生态专业的著名专家成功地召开了“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讨会”。经过充分的研究与探讨,专家对广州未来发展达成了以下的共识: 城市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南部、东部,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一)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地区。 (二)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在保证贯彻“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系列模型的应用-地理科学进展

3 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来稿日期:1998211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系列模型的应用 ——以乐清市为例 刘彦随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既包括宏观数量与空间结构格局的优化,也包括微观尺度生产要素的合理比配,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持续拟合与决策过程。本文结合乐清市实证研究, 提出了运用系列模型研究县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新方法。系列模型由空间分区模型、结构优化模型和微观设计模型,按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内在联系性组合而成。系列模型既能够发挥单个模型的作用,也能充分利用它们在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决策中所具有的同一性与互补性,在科学协调土地利用配置数量与空间、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中更好地发挥其综合优势,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系列模型 乐清市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与其社会需求的增长性之间呈失衡发展的态势,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非农化倾向及其用途间竞争的矛盾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污染和退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人们已经感觉到人类社会将要经历一场如何利用土地资源的变革和挑战。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题下,如何在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间合理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土地科学特别是土地利用学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面对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问题,着眼于三项工作是必须的:一是从土地生态属性出发,重视对土地演替机理、分异规律和适宜利用方式的系统分析与评价;二是结合区域发展背景与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发展态势与类型转换的科学预测;三是从可持续性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优化摸拟与生态设计[1]。为此,充分发挥模型分析的作用,构建多途径、多目标的系列模型,用以支持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既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系列模型是依据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目标的内在联系性,从不同的角度所构建的多元模型组合。本文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以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持续利用为目标,建立了由空间、数量、时间等方面模型组合而成的系列模型,并运用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的实践,收到了较好效果。 1 空间分区模型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包括地域分区和类型分区。县域空间分区是以乡镇为单位,依据土第18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8,N o.1M ar .,199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研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农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耕地中的精华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科学合理的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是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保证,优化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本文以浙江省富阳市为研究区,提出了调整优化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包括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综合评价和调整优化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两个方面。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综合评价:首先对富阳市2005年现状耕地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查清富阳市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并把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作为衡量耕地质量的重要依据;然后综合考虑基本农田不同于一般农田的内在肥力差异、区位条件优势和集中连片特点,选择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耕地坡度、耕地连片程度、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包含灌溉保证率和排水设施健全度两个因子)、耕地到交通主干线的距离、耕地到城镇的距离和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七个指标,建立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GIS的数据分析模块获取各个指标的具体数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系数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将计算得到的两个权重的综合权重作为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最后采用逼近于理想点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优先程度。调整优化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以富阳市上一轮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1997-2010年)的布局为基础,从调出基本农田和调入基本农田两个方面对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一、土地利用结构 1、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用地结构有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之别,关键在于结构是否合理。根据系统论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只有用地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优化结构,提高功能,从而可用较少的消耗或投入取得较高的效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不需要追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效应的有力措施。 2、用地结构方案编制方法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土宜法、综合法和模型法。 ⑴土宜法 土宜法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之上,依据土地质量评价成果资料,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对于宜农、宜林、宜牧地和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树种和草种地,以及适宜建筑用途土地加以合理的归并,在土地需求量和土宜阈值范围加以比配,最终借以确定较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 应用土宜法的前提条件是已经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否则应用此法必须从土地质量评价开始。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反映规划区域宜农、宜林、宜牧和宜建筑地的上、下限面积,结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两者之间加以合理的协调比配,达到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此法的优点在于各类用地面积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⑵综合法 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各项用地需求量具体计算方法详见有关内容。 各类土地面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平衡关系。由于土地总面积是固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因此,土地面积的总体性表现为其内部构成的各类用地之间的此长彼消。土地内部构成的平衡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A B = 式中,A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B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用下式表示: 0t B B C D =+- 式中,t B —期末用地面积;0B —期初用地面积;C —期内用地增加量;D —期内用地减少量。 上述公式适用于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平衡计算。只是各类用地期内增加量和减少量内涵不尽相同。 应用综合平衡法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可依据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从而达到土地面积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 ⑶模型法 模型法就是依据调查提供的基础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反映土地利用活动与其它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式,揭示土地利用活动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