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劝学》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

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

学习重点:

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

(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

生:(齐答)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

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

(生大声背诵。)

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

生:(很高兴地)好!

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

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

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

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齐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

(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错。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

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他生皆笑了。)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

(给一分钟时间。)

生6:五个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

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

师:非常正确。“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

教师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

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由此得出结论──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这“物”是什么?

生:(齐)学习!

投影显示:

人──物

学习──君子

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

(生齐背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

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

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

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

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学习要专心。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

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为,化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我们就课文中没有节选的《劝学》的另外一段文字做一个扩展练习。

(篇子已经发到学生手中,且上有详细的注解。)

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这个小片段,找找这段文字中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不时回答学生的疑问。)

(两分钟后。)

师:简单提示一下:这段文字提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后来怎样了?

生17:提到了四个事物,有南方蒙鸠鸟的巢,有西方之木,有蓬,还有兰槐之根,蒙鸠最后是“卵破子死”,巢没有了;西方之木,虽然只有四寸,但比其它植物都高;蓬草本来是趴在地上,弯弯曲曲,但后来变直了;兰槐之根本来是香料,但后来谁也不带它了。

师:解释有理有据,也很有条理。同学们看看,他答全了吗?

(几秒钟的沉静后。)

生18:老师,还有一个他忽略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沙变黑了。

师:你很细心,确实还有一个。所以这一段一共用了五个比喻。考虑一下,论述了什么问题?稍作提示,这些事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投影显示:

南方蒙鸠之巢系之苇苕卵破子死

西方之木生于高山之上高临百仞之渊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兰槐之根其渐之滫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事物)(环境)(结果)

生15: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使它们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生:(齐)环境对人的影响。

师:非常正确。我发现同学们看问题真是有深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孟母为什么几次搬家呢?对,就是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所以,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从自己做起,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的课大家都很愉快,也都有收获对不对?下面,老师要给你们布

置一个课下作业。(投影显示“导入语”)同学们仿照这段文字的形式,以“生活”为本体,写两个比喻句,写在作业本上。好,下课。

班长:起立!

生:(齐声)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张翠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检测预习,掌握学情 (1)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及更.刮目相待()(3)、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涂: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刮; 3、小组互相评价,自主更正记忆 4、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5.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字音,卿(qing)涉(she)孰(shu)遂(sui)(为wei更geng)多音字; 6.齐读课文; 7.小组内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8、指名朗读,其他人倾听评价 9、学生结合注解自主疏通文意,教师观察、巡视、指导 10.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

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着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 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 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 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鲁肃“与蒙论议” ,“结友而别”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 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 说话时的口吻、 神态、 心理和性格。 在情节的安排上, 亦 别具风格。 吕蒙学习的起因是 “孙 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 。通过“论议” “结友” 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 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 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 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 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 通 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 品析欣赏。 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 挖掘出短文里 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的特点,于是,以趣学文言故事作为 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披文入情,体会人物性格,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读书有益人生”成语或者俗语的回忆,创设课文主题情景,引入课文 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即时调动现有知识的能力)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 出一些关于读书益处的成语或者俗语来么? 生:(自由发言 )如: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 书到用时方恨少。 3 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 4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 知识就是力量。 10书,是 人类进步的阶梯。1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12开卷有益…… 师:的确,从同学们说的这些名句、成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读书对人的成长、发展 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开卷有益”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 .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 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而书本就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朋友,你能说 的故事——《孙权劝学》 。 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

《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着,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着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 [说明]: 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

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例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例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一) 师:翻开《三国演义》,就会看到如此一首词,还能够唱…… 师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生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一起来笑谈发生在英雄们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二) 师:课文会读了不?会读了您告诉我,这篇文言文,哪些字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告诉我,告诉大伙儿。 生:邪(yé) 师:哦,读邪(yé),这不是xié不? 生:这是个通假字、 师:哦,是个通假字,我们明白,通假字的字音,往往要依照哪个字来读? 生:所通的那个字。 师:对,因此这个字读yé,还有哪个?还有哪个字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该您了,还有没有,容易读错的,

哦,后面男生,声音响亮点啊 生:卿 师:卿,就是那个爱称,“卿"字对不对,大伙儿找到没有?哦,这个字相当难写,我们一起用左手来写写看,也许如此会记得更深刻、 生:“更”,gēng不读gèng 师:因为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通假字 师:呵呵,它不是个通假字,它是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 师:对,什么缘故这个地方念“gēng",不念g&egrav e;ng呢? 生:因为是重新,改变的意思。 师:多音字,依照什么来判断读音,同学们? 生:意思 师:对,意思,这篇文言文里还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个呢? 生不答。 师:孤岂欲卿治经wéi博士,依然wèi 博士? 生:wéi 师:因为她的意思是什么? 生:当

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经典教学案例(孙权劝学)

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经典教学案例(孙权劝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卿、当涂、务、博士……”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3、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对话。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 章内容和主旨。 2、能够运用“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等词语。 情感目标: 1、学必有得,刻苦治学,提高自身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语句的翻译。 3、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谁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学 生)背诵。(教师)朱熹在这首诗后两句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告诉我们多读一些好书,会让自己的思维 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作为吴国的开创者孙权,深 深地懂得这一点,因此,他劝勉他的爱将吕蒙要读书学习。今 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孙权是如何劝吕蒙的。板书《孙权劝学》(二)司马光及作品 司马光,谁能讲一讲有关司马光的故事。(学生讲述)司马光自 幼神童,长大后成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并主持编纂了《资 治通鉴》。这本流传千古的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这本 书取名《资治通鉴》。 (三)整体感知 1、初读。第一遍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着读一读。 2、再读。第二遍,指名读,正音。 当涂 ...... ..孰.大有所益 ....非复吴下阿蒙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注意节奏。 4、齐读让学生齐读课文。 5、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6、讨论归纳: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吕蒙大有长进的事。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 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也是编年体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在南北朝时期已有。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力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猛,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谱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就来看《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师:这篇文章选自哪里? 生:《资治通鉴》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部书的相关资料? 生: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 师: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砸缸的故事应该不陌生吧,哪位同学讲一下? 生:讲故事。

师:大屏幕展示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孙权劝学究竟是怎么个劝法呢?俗话说书牍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这节课我们就从读做起,把握课文的内容。(展示大屏幕: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与句子的节奏。(师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展示朗读提示与要求) 生: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争取快速读通课文的内容和文意。(大屏幕展示:二读:读通内容和文意。)有疑问的地方标注一下。 生:自主学习。 师:通过自主学习,你会遇到不少疑问或者有许多收获需要请同学们帮助或者与同学们分享,下面就请同学们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激烈。 师:哪组的同学有疑问? 生:当涂怎么讲? 生:当权,当道。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4 孙权劝学 【课前导入】 导入一“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学习是何等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阐述了学习须“勤奋”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导入二《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家知道他是谁吗?(生答:吕蒙) 是的,但吕蒙年轻的时候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后来怎么会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如何做的。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己于国都意义重大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 1.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探究法。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学习是何等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阐述了学习须“勤奋”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二、基础积累 1.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其作品,请看大屏幕,完成填空题。 (多媒体显示) (1)司马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2)《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该书是一部______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共1 362年间的史事。 (学生完成,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学生识记) 明确:(1)君实北宋政治史学 (2)资治通鉴编年战国五代 2.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你会读下面的字吗?请看大屏幕,给加点的字注音。 (多媒体显示) 卿.今当涂掌事( ) 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 ) 孰.若孤( ) (学生完成,互相订正。教师出示正确注音,学生练读) 正确读音:qīnɡ yé shè shú 3.文中有很多文言知识你掌握了吗?请看大屏幕,完成练习。 (多媒体显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卿今当涂 ..掌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但当涉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见往事 ..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实录(01)

《劝学》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 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 学习重点:

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 (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 生:(齐答)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的特点,于是,以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披文入情,体会人物性格,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读书有益人生”成语或者俗语的回忆,创设课文主题情景,引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即时调动现有知识的能力)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而书本就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朋友,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益处的成语或者俗语来么? 生:(自由发言)如: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书到用时方恨少。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知识就是力量。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12开卷有益…… 师:的确,从同学们说的这些名句、成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读书对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开卷有益”的故事——《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3.指名读无句读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句读课文)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经典教学案例(孙权劝学).docx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经典教学案例(孙 权劝学).docx 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卿、当涂、务、博士……”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3、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对话。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 主旨。 2、能够运用“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等词语。 情感目标: 1、学必有得,刻苦治学,提高自身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语句的翻译。 3、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谁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学生)背诵。(教师)朱熹在这首诗后两句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告诉我们多读一些好书,会让自己的思维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作为吴国的开创者孙权,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因此,他劝勉他的爱将吕蒙要读书学习。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孙权是如何劝吕蒙的。 板书《孙权劝学》 (二)司马光及作品 司马光,谁能讲一讲有关司马光的故事。(学生讲述)司马光自幼神童,长大后成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这本流传千古的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这本书取名《资治通鉴》。 (三)整体感知 1、初读。第一遍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着读一读。 2、再读。第二遍,指名读,正音。 当.涂孰.大有所益.非复.吴下阿蒙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注意节奏。 4、齐读让学生齐读课文。 5、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6、讨论归纳: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吕蒙大有长进的事。 (四)译一译,想一想

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关于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着,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 1.自主读课文。 2.分工解读文意。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能够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拔学生,指导学生使用已学的文言知识来解决这里的问题。 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读懂内容。 三、赏文解“疑”(第二次合作) 1.齐读课文。 2.明确已解及未解的“疑问”。 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哪些是通过译读已经解决了的,答案是什么?哪些是通过译读还没有解决的,答案又是什么? 3.小组讨论未解决的疑问。 4.全班交流解决。 此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能迅速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反应,引导学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将所提的疑问予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依托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相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当然,教师能够作一些事前的设想,如考虑到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孙权和吕蒙在劝与被劝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 四、体验对话(第三次合作)。 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第2-4人为一小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 教学实录 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你们说这件事有难度吗? 生(齐):有。 师:别人能听他劝吗? 生(齐):不一定。(也有答“不能”或“能”的。) 师:是啊,这件事难度确实很大,别人很可能不听他劝。叫我们去做这样一件事,可能不太有人愿意,不过还真有一个人愿意做这件难度很大的事呢,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谁劝谁?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他为什么要劝这个武将?

《劝学》《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98934461.html, 《劝学》《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陈赣 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0年第01期 一、以生活阅读状态进入,体会先贤的智慧 师:今天学的是两篇文章,《劝学》和《师说》。这两篇都是谈学习之道的,与我们的生活很接近。《劝学》和《师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从学习之道或论证之道来说一下理由。昨天大家做预习时我看了一下,有的小组非常喜欢《劝学》,有的小组喜欢《师说》,还有的小组两篇都喜欢。谁来先说? 生:我比较喜欢《劝学》。这篇文章语言比较简练,很形象地说明了学习与个人品性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先以青与蓝、水与冰的关系来论证,然后又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学习可以使一个人的品位进一步提升。一个人在平地上挥手,远处的人看不见,然而他站在高山上挥手,远处的人也能看见。人的手臂没有变化,为什么可见的范围却发生了变化?因为从平地到了高山上。这座高山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高点。荀子讲“人性本恶”,古文中说古代君子从学习中产生,以明礼来修养自身,从外部不断获得事物的道理和处世的礼节来完善自身。 生:原文中还将环境与人的品性联系到一起,这也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对学习的看法——环境会影响个人,分别从好的环境和坏的环境进行比喻论证。文章接着论述学习方法:要用心专一,找到一个对的方向并不懈努力,然后以多个比喻来论证这个方法的重要性。其中一个比喻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就是说无论你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不专一,还是没有后天努力的成效好。这篇文章从多方面切入学习,然后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的影响。文中用多处比喻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观点更加明确、完整、生动,逻辑比较严谨,这是我的观点。 师:非常好!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对论证的分析已经有了基础,其他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觉得我喜欢《师说》的原因是带有一点个人主观因素的。我列出三点:第一点,我自己比较喜欢韩愈的文风,他讲究的是实而不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特别真切。第二点,感同身受,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平时羞于向老师请教,这篇文章给了我启示。第三点,从逻辑方面看,《师说》的逻辑比较清晰,如同模板一样。 师:逻辑清晰,好像模板一样,我倒是没有想到。你继续讲! 生:第一段由自身的感受来引入,第二段对比论证,第三段再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对比论证很好,文中句式多样,有反问句,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还想说几点不喜欢

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邸伟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语文课前活动 师:今天语文素养培养的第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来看两名同学书写的生字。评出书写规范的字。 生:共同评价出书写规范,结构好的字。 师:进入第二个环节课前诵读。 生:今天我为大家朗诵的是汉乐府诗歌《长歌行》,请大家配合我齐诵。 生:这首古诗的名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中我们领悟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希望我们2.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时间发奋学习。 师:史玉爽同学向我们全班同学发出了努力学习的号召。 二、导入新课(语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师: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孙权劝学》。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东吴的霸主是如何来劝学的。在朗读时,大家注意到本文有许多对话描写。 师: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师: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声音洪亮,饱含感情,组内朗读)师:下面我们来分配角色朗读一下好不好。 生:非常活跃,齐声答好。 师:男生,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像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所以男生读孙权,我希望2年1班的女生都能成为才女,你们读鲁肃,吕蒙全班齐读,旁白史玉爽同学来承担。 师:大家评价一下,哪个角色读得比较好? 生:女生。读得比较有气势。 师:男生继续加强。 [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朗读的情感,并且有利于把握人物形象。] (二)预习交流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课文分析: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H相待”两个成浯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 主、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孙权劝学”。 L 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淡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素材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着,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