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诊治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诊治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诊治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诊治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诊治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XX年1月―20XX年6月接收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62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颅脑CT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等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降低颅内压、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血脂等对症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出院时血糖均控制在~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mmol/L以下。治愈36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死亡1例。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以高血糖为病发高危因素,病变以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最高,采用颅脑CT检查具有较高确诊率,治疗中加强对患者血糖控制,同时结合降压治疗、调节血脂等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率,而且有效进行血压及血脂调控,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塞;临床诊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XX)02(b)-0062-03

2型糖尿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紊乱而引起的机体代谢异常性疾病,2型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持续高血糖,由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造成微血管发生病变,引发血栓形成而致脑梗塞病发。脑梗塞是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进一步加强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对应性治疗效率,现就该研究6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XX年1月―20XX年6月接收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62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男42例,女20例,年龄49~80岁,平均(±)岁,糖尿病病程2~29年,平均(±)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8例,冠心病32例,高脂血症37例,糖尿病肾病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并将由脑梗塞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排除。

临床表现

62例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侧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减退、头痛、头晕、眩晕、语言障碍、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延髓麻痹等症状,其中急

性起病42例,慢性起病20例,昏迷6例,共济失调11例。

病情诊断标准

糖尿病病情诊断,根据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判定,有明显临床症状,空腹血糖检测值≥ mmol/L或餐后2 h血糖值≥ mmol/L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空腹血糖检测值≥ mmol/L或餐后2 h血糖值≥ mmol/L,经再次检测血糖值仍为上述值者;无明显临床症状,空腹血糖值≥ mmol/L或餐后2 h 血糖值≥ mmol/L,经糖耐量实验2 h血糖检测值≥ mmol/L者,符合任意一项可诊断为糖尿病。脑梗塞病情诊断需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颅脑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证实后确诊。

颅脑CT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颅脑CT检查,确诊为单发性脑梗塞者23例(梗塞区直径>15 mm);腔隙性脑梗塞者32例(梗塞区直径≤15 mm);多发性脑梗塞7例(2个或以上病灶);其中伴有脑萎缩25例。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糖、尿糖及相关血液检查,平均血糖值在(±)mmol/L,餐后2 h血糖均超过 mmol/L,其中25例患者总胆固醇升高,35例甘油三酯升高,22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31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9例合并氮质血症。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及时给予吸氧给氧治疗,叮嘱患者严格卧床静养,根据血压检测结果采取降压药物口服治疗或给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治疗,取20%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取利尿剂进行脱水治疗,以此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粘稠度的溶解,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水肿情况,同时取降血脂药物调整血脂情况,用药期间注意加强对患者血压、血脂、颅内压等的检查和观察,适当调整药量,还需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等。对血糖的控制是治疗的重点,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血糖的检测,根据患者高血糖情况采取对症降糖治疗,对空腹血糖超过 mmol/L者,需采用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用药后加强对血糖检测,根据患者血糖下降情况适当将静脉滴注改成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逐渐改为口服降糖类药物控制;对空腹血糖小于 mmol/L > mmol/L者,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根据血糖检查结果适当改为降糖类药物治疗,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对患者神志、表情、意识、血糖、血压、血脂等的检测和观察,注意患者有无不良病症发生,同时应将血糖控制在~ mmol/L为宜。所有患者均经持续4周治疗后,进行疗效观察。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4类,治愈指患者各项临床表现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活活动可自行处理,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或以上,肌力可抵抗一定阻力,较正常人稍有降低或恢复正常;显效指患者各项临床表现症状有明显改善,生活活动基本能够自理,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2级以上,不受外界重力干扰可进行适度活动,抬高困难;好转指患者各项临床表现症状有所改善,偏瘫肢体肌力至1级以上,各项生活活动需他人帮助;无效指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好转迹象,偏瘫肢体肌力无改变,不能自理。

2 结果

62例患者出院时血糖均控制在~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 mmol/L 以下。治愈36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是由于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塞脑疝形成,救治无效发生死亡。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病变类型,主要病发于成人,是临床比较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终身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尤其老年人病发率最高。病发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紊乱而引起的持续性血糖升高征状,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为肥胖、乏力、口渴、多饮、多尿、多食等,肥胖会随病程的增加而逐渐下降。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糖可经降糖类药物治疗进行控制,但病情较重时需借助胰岛素进行降糖,再采用降糖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由于血糖升高,易造成微血管病变,从而增加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或眼病等并发症,如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等。在脑血管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脑梗塞病发率。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具有较高致残率、病死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命质量严重造成威胁。病发后患者除血糖升高外,还会出现偏瘫、失语、活动功能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工作、家庭及社会关系等均会造成一定影响。且有学者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发率是非糖尿病者的3~5倍,说明糖尿病是脑梗塞病发的高危因素,同时其病发机制也可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病发机制与其病程有一定关系,一般老年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均在2年以上,甚至接近于30年,随年龄的不断增加,其病程时间越长,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越重,越容易引发患者出现梗塞并加大梗塞面积;而且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不断升高,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造成患者并发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高危因素的并发,导致患者微血管发生病变,血管壁损伤,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增加,会引发脑梗塞;血糖升高致血红细胞增殖,加快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计数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导致血管脆性加强破裂,同样造成脑梗塞;或者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致高凝状态,造成

血液循环下降,大脑供血不足,出现缺血、缺氧状态促使脑梗塞发生;而且高血糖易导致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引起微血管病变致凝血机制失调,导致患者发生血压升高状况,造成小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液循环减慢而引发脑梗塞。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情程度的确诊,需要进行相关详细检查,包括

血糖、尿糖、血压、血脂、心电及颅脑CT或核磁共振等,通过血糖检查可明确患者高血糖范围,对其病情控制提供依据,经颅脑CT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其较高的敏感性与精确的扫描作用,对患者脑部组织病灶位置、大小、形态、程度、边界情况及脑水肿程度、颅内压增高情况等进行明确显示,不仅为临床确诊患者病情提供可靠依据,而且也可为医生治疗提高准确参照作用。经该文研究表明,脑梗塞部位主要于基底节区,呈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发率最高,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是基底节处于脑动脉供血交界区,处于脑组织较为薄弱部位,因而易在缺血、缺氧情况下发生梗塞。临床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治疗,关键是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血糖的治疗先采用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待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采用降糖类药物长期控制治疗;同时对患者脑梗塞出现的颅内压升高情况进行控制,主要采用甘露醇进行治疗,甘露醇是一种脑部疾病的抢救药物,静脉滴注体内后可加强血浆渗透压,促使机体组织脱水,从而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加强对患者脑水肿的改善,不仅促进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而且具有辅助降低血压的作用[11],所以在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血压升高范围不高的情况下可不予以降压治疗,通过降低颅内压治疗可逐渐控制血压,对于血压较高者可利用具有扩张动脉,促进血液循环的硝酸甘油进行治疗,它可有效降低血压,同时加强心肌功能。经该研究还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除伴有高血压还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情况,因此治疗中还需要加强对冠心病及血脂的治疗和控制,由于血脂过高可致血液粘稠度升高,诱发患者脑梗塞发生,是一种危险因素,因而治疗中需进行血脂调控。经有效的血糖控制及相关对症治疗,该研究选取的62例患者发生死亡的患者仅有1例,治愈率、显效率及好转率的和高达%,且患者出院时的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说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以控制血糖为主,加强患者颅内压改善、血压控制、血脂调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由于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病发率大多为老年人,同时由于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逐渐减退,易合并各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或脑血管意外等,所以要加强老年者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需加强对糖尿病的定期检查,并及时采取血糖控制及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其引发脑梗塞的概率,尽量提高生命质量。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对症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临床

要想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及患者依从度,建议其加强对患者饮食控制、心理干预和疾病知识宣教等护理干预[12],饮食控制可加强患者饮食的注意并辅助降低血

糖;心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配合度,促进医护人员操作的顺利性;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法等的了解度,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增进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是合并脑梗塞的高危因素,病变以腔隙性脑梗塞发病最高,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诊,及早进行血糖控制,并结合降颅内压、降血压、调节血脂等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降低病死率,而且加强对患者血压及血脂调控,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王彦,乔妍.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53例临床分析[J].兵团医学,20XX,30(4):28-29.

黄玲.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54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20XX,(4):64-66.

欧美荣.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49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XX,27(1):49.

陶丽.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XX,34(5):820-821.

马晓霞,邵德荣,覃建阳.58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XX,24(7):4316-4317.

牛海帆.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XX,21(6):34-36.

王立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病变特点与临床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XX,27(6):669.

陈卫文,曹开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XX,24(4):1995-1997.

杨其军,魏善和.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XX,9(11):88.

钟茂辉,齐林.老年性糖尿病合并脑梗塞3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XX,24(5):27-2740.

[11] 陆明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87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XX,22(6):703-704.

[12] 胡培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XX,17(3):377-378.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97103312.html,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杨明花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5期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本院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发现确诊为合并肺部感染,立即给予抗生素和胰岛素等对症治疗。结果84例2型糖尿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 79例患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例患者因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应早发现,早治 疗。糖尿病患者应严格警惕肺部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做到早期预防和合理药物治疗,以减少2型糖尿型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病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肺 部感染就较为严重,且不易控制,预后较差。肺部感染可使糖尿病患者继发代谢紊乱,病情加重。现将河南省长葛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整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整合分析。本组患者共84例,其中男患者51例,女患者33例,年龄段为41~86岁,平均年龄(61.4±6.7)岁,病程为3个月~25年,平均病程(8.7±3.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 尿病的诊断标准。 1. 2 方法 1. 2. 1 检查方法网织红细胞10×109/L, 61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其中16例合并胸腔积液, 21例合并支气管炎, 8例合并支气管扩张, 2例合并肺结核,其它无合并疾病;84例患者中行痰培养检查患者例52例,分别为4例白色念珠菌, 9例大肠埃希杆菌, 18例 肺炎链球菌, 4例结核杆菌和8例克雷伯杆菌,其余患者痰培养均为阴性,痰培养阳性率为82.69%。详见表1。 1. 2. 2 治疗方法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发现确诊为合并肺部感染,立即给予抗生素和胰岛素等对症治疗,进行饮食控制。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糖监测,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根据临床动态血糖数值调整胰岛素使用的剂量。同时,积极关注患者原发病灶的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细菌药敏培养结果选择适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吸氧、吸痰 及止咳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54例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54例的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探讨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有效诊断及有效防治措施。对本院收治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尿常规,尿菌培养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经1~3周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后,除1例外,余均痊愈。控制血糖,适当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控制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关键词】糖尿病;尿路感染;抗生素;临床分析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糖尿病发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合并感染的发病率较高,而尿路感染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情重,不易控制,常常威胁患者生命。对本院3年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4例患者,男40例,女14例,年龄28~72岁,患者有糖尿病病史2~20年,其中膀胱炎49例,肾盂肾炎5例。 1.2 临床表现高热、寒颤1例,中度发热15例,腰部酸痛,

肾区叩痛明显4例,尿路刺激征5例。54例患者给予尿沉渣检查示白细胞大于10个/HP,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细菌计数大于1000个/ml 均诊断为尿路感染,尿培养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38例,变形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克雷白杆菌4例,白色念珠菌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控制血糖采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糖尿病,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1.3.2 抗感染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其中联合静脉用药3例,同时膀胱冲洗4例,余为单一用药。除1例外使用4天后,体温均有一定下降。平均疗程为2周。 2 结果 经过1~3周治疗后,患者血糖均可维持在6.6~7.9mmol/L,尿路感染症状消失,复查尿培养无细菌生长。1例膀胱炎患者出院后1周症状反复。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好,长期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1],加上其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降低,特别是高血糖时,血细胞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能力下降而易于感染[2]。因此血糖的水平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有关。

3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急性期预后分析

3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急性期预后分 析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CT特点及其急性期预后关系。方 法将119例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30例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对照组89例非 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比较两组的发病临床表现、CT特点与急性期预后及病死率 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预后差,好转率低。结论控制好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亦是糖尿病性脑梗死的重要 危险因素之一,而且预后差。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 文将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住院的3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 临床和断层计算机扫描(CT)表现以及急性期预后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确诊脑梗死患者临床CT 以及急性期预后相关资料,共119例,其中糖尿病30例,非糖尿病89例。糖尿 病组年龄范围53~81岁,糖尿病诊断病程3~15年,均达到1999年WHO糖尿 病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诊断脑梗死后首次血糖7.5~25.88mmol?L-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4%±2.4%;原有高血压13例;冠心病者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既往脑卒中史9例,睡眠中起病9例,活动中起病7例,安静状态下起 病4例,外伤后起病1例,右侧肢体无力8例,左侧肢体无力7例,以意识不清 起病5例,表现视物不清或头晕各2例,失语或头痛各3例。非糖尿病对照组年 龄43~82岁,其中血糖正常者86例,一次性血糖增高者3例。病后首次血糖 2.82~11.26mmol·L-1,入院前无明确糖尿病史;一次性血糖增高者随脑梗死病情稳 定后,血糖恢复正常。原有高血压16例;冠心病者11例,既往脑卒中史7例。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凝,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营养 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其他对症处理。有脑水肿临床表现者使用脱 水剂。血压高者用降低血压药,维持血压在140/85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给予 胰岛素或加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空腹血糖在7mmol·L-1以下,餐后2h血糖在10mmol·L-1以下。全部病例观察时间均在30d以上,按第一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 议判定标准的评定患者脑梗死疗效,分六级:(1)基本病愈,(2)明显进步,(3)进步,(4)已变化,(5)恶化,(6)死亡。 1.3统计分析数值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经对数转换,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糖、体重指数、血压及 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 2.2两组CT扫描表现及急性期预后糖尿病组的大片梗死、小片梗死及多灶梗死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为P<0.01,0.05,0.05)而灶出血性 脑梗死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急性期预后,除基本痊愈率对照组高于糖尿病组的 以外,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的病因迄今尚

老年人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临床分析

老年人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临床分析 谢国庆 朱慧琪 朱新喜1 (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总医院 平顶山市 467000) 摘要 作者对我院1992年~1997年494例住院病人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病史做回顾性调查。其中180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塞44例,占糖尿病的24 4%,254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梗塞146例,占高血压病的57 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60例,并发脑梗塞43人,占患者的71 7%。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是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2 37倍,而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是单纯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的1 24倍,是单纯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2 93倍。而预后不良率,糖尿病并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为81 3%,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为50%,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为16 9%。 关键词 老年人高血压病 老年人糖尿病 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软化,是老年人常患的老年疾病。老年人高血压病比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机率大,我们对494例患者做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糖尿病组 男156例,女44例,年龄61~84岁,平均73岁,均符合1980年WHO 糖尿病暂行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 8~11.1 mmol/L的为84例,11 2~20 1m mol/L的为126例,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8年。 1 2 高血压病组 男214例,女67例,年龄60~90岁,平均75岁,均符合1978年WHO 的诊断标准。 1 3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 男43例,女17例,年龄60~73岁,平均67岁。 所有脑梗塞均根据CT确诊。根据发病情况列表1。 表1 三组的发病情况 组别例数脑梗塞发病率糖尿病组1804424 4 高血压病组25414657 4 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组604371 7 三组比较( 2检验=62.54 P<0 01)2 脑梗塞功能恢复程度 糖尿病组死亡6例,高血压病组死亡10例。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组死亡11例。三组存活患者随访3年。按照1986年 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其功能恢复程度见表2。 表2 三组功能恢复情况 组别例数良中度不良 预后不良率 % 死亡率 % 糖尿病组388111950 013 6 高血压病组3646672316 96 8 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组32152681 325 6 三组比较( 2检验 P<0 01) 3 讨论 经过比较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较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梗塞较少,而糖尿病并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梗塞多见。功能恢复高血压病组最好,糖尿病组次之,而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组最差。死亡率糖尿病并高血压病组最高,糖尿病组次之,高血压病组最低。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主要病变是小动脉硬化及微小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 河南医药信息 第7卷 第1期(1999年1月)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不同报导为32.7%~90.5%,据统计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感染,而肺部感染约占糖尿病合并感染的45%,其病死率可达41%,糖尿病不仅使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而且病情加重,治疗较困难,预后更差。高血糖对机体有诸多不良影响:①使机体防御功能下降,高糖环境下不仅体液免疫失调,细胞免疫功能也下降,当血糖超过14 mmoL/L时,白细胞趋化性下降,吞噬功能减弱。血糖控制不良时,体内蛋白合成下降,分解加速,使免疫球蛋白、补体、抗体等生成减少,对致病菌的防御功能减弱,细菌可在肺内立足和生长繁殖;②肺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靶器官之一,糖尿病患者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床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导致弥散功能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功能受损;③糖尿病患者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2,3-DPG)合成减少,血中HbA1c增高,使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释放,易出现低氧血症,持续低氧及感染应激情况下使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感染风险;④糖尿病使肝脏转化VitA机能减弱,影响呼吸道上皮修复和角化过度,黏膜细胞分泌功能障碍,局部抵抗力下降;⑤糖尿病患者常并发胃轻瘫,尤其老年患者吞咽与声门动作不协调,增加误吸危险,加之气管和支气管粘液纤毛功能减退,咳嗽反射差,肺组织弹性低等均可致排痰障碍,易促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使其更易生长繁殖。 本例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发生肺部感染后即表现低氧血症,又因病原菌不明的经验性抗菌力度不够,尽管入院后即开始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糖代谢紊乱一度得到缓解,但由于感染病情进展,糖尿病病理生理所致的气道改变使排痰不畅发生痰阻塞,窒息加重缺氧,导致感染进一步恶化,再次出现高血糖及酮症,经纤支镜多次吸痰并多次取标本培养,最终明确致病菌并按药敏给药,使感染得到有效遏制,糖代谢也相应得到纠正。 糖尿病与肺部感染常互为影响,使病情复杂、迁延不愈,对此类患者治疗糖尿病与抗感染是否能同时重视,同时进行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均会影响预后。控制血糖是基础,血糖控制不佳者死亡风险高达30%。对于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静脉泵入,如能进食,可予三餐前追加相应剂量。由于感染制约,血糖常不稳定,治疗中定时监测血糖,精细调整剂量,使血糖控制在6~10 mmoL/L之间为宜。糖尿病肺部感染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包括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属)、结核杆菌和病毒,但多数为G-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比例大,对抗菌素的耐药率高,应争取尽快作出病原学诊断,合理应用抗菌素。在获得病原菌诊断之前常需采用广谱抗菌素,并需联合用药,足量足疗程,同时也要考虑肝肾功能,疗程虽无严格研究证据支持,但一般临床经验主张适当延长至X线上肺炎吸收或基本吸收。对气道管理不容忽视,由于高血糖,尤其高龄患者对气道的特殊影响,患者排痰不畅加之潜在的误吸,因此,气道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以解痉排痰,改善小气道通气功能,可减少由于通气障碍而发生的并发症,应用纤支镜吸痰不仅使气道通畅,而且对采取有效标本检出致病菌,应用有针对性抗菌素治疗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时,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易发生低蛋白血症,改

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100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有效诊断、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对100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大、女性、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高、留置导尿、合并其他疾病为感染危险因素,尿培养显示老年糖尿病尿路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产气肠杆菌。经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尿路感染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结论:对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治疗,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同等重要。适当的选择敏感抗生素,尽量避免导尿,定期检查尿常规。 糖尿病和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所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尿路感染为其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病情严重,病程长,不易控制。积极预防及及时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10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史2~20年。其中男22例,女78例;年龄40~80岁,平均(61.9±10.3)岁,留置导尿患者12例;尿频53例,尿急39例,尿痛34例,腰痛15例,肉眼血尿5例,发热23例,无症状菌尿18例。全部病例均常规留清洁中段尿培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6例,表皮葡萄球菌24例,其余为产气肠杆菌,粪肠球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白细胞+~++++,脓细胞+~+++。血糖7.0~15.0 mmol/L 65例,>15.0 mmol/L 35例。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1)凡是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真性细菌尿指: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 l,如无临床症状,则要求2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2)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1]。本院采取第一种方法。 1.2治疗方法 1.2.1控制血糖采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糖尿病,主要使用胰岛素,59例患者因合并不同其他合并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其中13例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点滴;其余46例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两次(诺和灵30R预混胰岛素,早晚各1次);其余41例采用口服药治疗,将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 1.2.2抗感染首选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如头孢曲松钠)抗生素,培养结果出来后根据培养结果调整为敏感抗生素,同时嘱患者多饮水,并给予对症治疗。严重感染采用联合用药,并加强营养支持。疗程7~21d。 1.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尿急、尿频、尿痛、血尿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转阴,尿菌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尿菌落计数减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尿常规转阴,尿菌仍阳性;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反而加重,尿菌检查达不到正常标准者。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患者血糖控制在 6.0~7.8 mmol/L。治愈68例,显效28例,好转4例。其中年龄大、女性、病程长、糖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探讨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住院接受治疗的50 例糖尿病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并且寻找预防措施。结果两组间血糖控制不佳、高胆固醇血症、β2 微球蛋白异常及D-二聚体异常,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血糖难以控制、出现高胆固醇血症、β2 微球蛋白异常及D-二聚体异常等因素,成为主要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积极控制患者血糖、血脂及微球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等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肺部感染的发生。 标签:肺部感染;糖尿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lung infection,and summarizes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Select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in our hospital of 50 ca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50 cases of diabetes without pulmonary infection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to analyz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observ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ection,and to find preventive measures.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oor blood sugar control,hypercholesterolemia,beta 2 microglobulin anomalies and D - dimer,compa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to control,hypercholesterolemia,beta 2 microglobulin anomalies and abnormal factors of D - dimer,becom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diabetic lung infectio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ontrol blood sugar,blood fat and micro globulin and D - dimer level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Lung infection;Diabetes;Risk factors;Preventive measures 糖尿病是臨床常见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中包括肺部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并且感染速度较快迅速,病情容易发生恶化,难以彻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给予重视,并积极防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次研究为探讨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现对该院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60例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6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4T10:41:09.46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李素芳[导读] 脂代谢紊乱:LDL-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李素芳【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12-01众所周知,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做一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6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42岁~80岁之间,发病前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病程半年~30年不等,其合并高血压34例,血脂异常45例,高尿酸血症3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6例。既往有脑梗塞病史10例,脑出血2例。60例患者中有口齿不清、流涎、口角歪斜、呛咳24例,肢体活动乏力、麻木、袜套感17例,头昏、头晕、记忆力下降15例,有行为异常、步态不稳、认知障碍8例。全部患者入院后查空腹血糖在9·0mmol/L~15·6mmol/L之间,随机血糖在13·1mmol/L~20·1mmol/L,HbA1c在7·2%~13·6%,单纯TC 增高17例,TG增高28例,TC和TG均增高10例,36例伴有LDL-C和HDL-C不同程度增高与降低,所有病例经颅脑CT检查证实,其中基底节区梗塞36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17例,大面积梗塞2例,小脑梗塞5例,20例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根据患者病情积极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降糖、降压、抗血小板、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酌情脱水以减轻颅内压等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出院时12例生活难以自理,其余病例生活能自理。 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脑血管病变是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而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致病因素,其危险性按顺序超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IGT、体力活动少、吸烟和高脂餐。而2型糖尿病伴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者为一般人群的2~4倍(男性)或3~6倍(女性)。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较多:1、脂代谢紊乱:LDL-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2、高血糖:高血糖的直接作用,糖基化蛋白和糖化脂质的作用,氧化应激和内皮细胞功能受损;3、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高血尿酸;4、腹型肥胖;5、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失常:胰岛素缺乏与生长激素过多,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表达异常;6、其他:吸烟、种族差异等。上述诸多因素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促成2型糖尿病易发生脑梗塞的因素,尤以多发性脑梗塞与腔隙型脑梗塞常见,梗塞部位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以缺血性卒中为主。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要总体兼顾,调整血糖、血压、血脂、抗氧化应激、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好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二级预防,尽可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对每位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661600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综合护理讲解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综合护理 沛县华佗医院韩晶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92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心理护理和积极有效的内科护理干预。结果治愈5例,显效23例,好转15例,无变化3例。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高血糖水平对脑血管的危害,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糖尿病;综合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cerebral infractio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comprehensive care of th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 the Methods for example,92 cerebral infraction merge diabetics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nd the treatment of the 46 cases the psychological care and take an effective medical care to intervene. The cure 5,To show Results 23 example ,the better no change in the 15 3.Conclusion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nursing hyperglycosemia to reduce the level of cerebrovascular to maximize the lower disability rate , rais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cerebral infraction .diabetic patients ; a comprehensive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患病人数

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观察

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实验组开展整体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GOS评分、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患者血压、血糖;肺部感染、压疮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GOS评分、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血压、血糖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血压、血糖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肺部感染、压疮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系统化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控制血压血糖,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患者配合度和满意度高。 标签:整体系统化护理;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护理;应用效果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当患者处于脑出血急性期时需及时施行抢救,因脑瘫等现象很容易发生并导致死亡。在脑出血和糖尿病合并发生的情况下,脑出血患者会受到体内血糖持续升高的不良作用,这会增加脑部神经损伤的程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死亡率高,通常在患者有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情况下,还要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来协助改善预后[1-2]。该研究分析了整体系统化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分组,实验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9.01±6.13)岁;脑出血量最少42 mL,最大112 mL,平均(68.52±7.01)mL;出血部位:脑干出血12例、脑叶出血12例、壳核出血9例、上腔出血5例、脑叶出血3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出血1例。 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年龄最小41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9.24±6.11)岁;脑出血量最少42 mL,最大110 mL,平均(68.15±7.24)mL;出血部位:脑干出血13例、脑叶出血12例、壳核出血9例、上腔出血5例、脑叶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脑室出血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实验组开展整体系统化护理。①监测护理。给予血压、脉搏监测,观察呼吸等情况,及时鉴别脑疝和通知医生。②血糖血压控制。加强

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曾前梅

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护理体会曾前梅【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 例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采取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针对性护理等 措施,比较所有患者护理前欧洲卒中量表(ESS)神经功能评分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38例患 者经过半年的护理后,患者的ESS神经功能评分及空腹血糖水平均较护理前有了显著改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采取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维持身体机能的稳定性,对改善治疗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老年性糖尿病;脑梗塞;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45-01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nursing experience of senile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38 case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to psychological nursing, living nursing, specific nursing measures, such as comparing all patient care before European stroke scale (ESS) nerve function score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Results: 38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six months of nursing, ESS neur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grade and fasting glucose levels than before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ic cerebral infarction for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ir blood sugar level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body func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o improv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senile diabetes;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nursing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脑梗塞是其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体现出病 程长、复发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对于老年人而言,其身体各项机能均有所下降,患 病后会对其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在采 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临床护理干预,以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以38例老年性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8例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 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0.4岁;糖尿病病程2-21 年,平均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核磁检查确诊,其中急性多发性脑梗17例、脑干梗死12例、多发腔隙脑梗5例、小脑梗死4例;38例患者空腹血糖值均高于 7.9mmol/L,32例尿糖阳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无法治愈,长期疾病缠身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再加之并发脑梗塞出现偏瘫、失语、生活无法自理等情况,促使患者产生自卑、消极、 绝望的情绪,这些负面情况又会对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产生促进作用,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在充分尊重、理解患者 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安慰、鼓励,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后提高心理疏导 的针对性;沟通过程中要采用温柔、平和的语气,避免使用教育式、命令式的语气;加强患 者的健康宣教,使其对糖尿病、脑梗塞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其

抗氧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RBP4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抗氧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RBP4及糖脂代谢的影 响 目的:探讨抗氧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患者均行生活方式干预,给予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循环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将α-硫辛酸注射液600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周,对照组予以维生素C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RBP4、胱抑素C(Cys-C)、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FPG、2 h PG、HbA1c)、血脂(TG、TC、LDL-C、FFA)、β细胞功能(HOMA-IR、HOMA-β)、血压、体重指数、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NIHSS评分等方面的变化,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RBP4、Cys-C、Hcy、hs-CRP水平、FPG、2 h PG、HbA1c、HOMA-IR、TG、TC、LDL-C、FFA较治疗前均下降,HOMA-β均升高,其中治疗组变化更明显,治疗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抗氧化剂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患者RBP4和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可降低NIHSS评分。 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共同机制,抗氧化已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新的治疗手段,α-硫辛酸是目前抗氧化剂中作用最强的一种,在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面备受关注[1-2]。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为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脂源性细胞因子,与肥胖、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成为新的研究热点[3]。有学者将RBP4视为判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4]。抗氧化治疗对该类患者RBP4水平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使用α-硫辛酸治疗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旨在观察其对患者血清RBP4水平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住院的T2DM合并ACI患者110例,其中男57例,女53例;年龄37~84岁,平均(60.7±1 2.8)岁;糖尿病病程11个月~28年,平均(9.3±4.1)年。将患者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变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 或MRI证实,且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72 h之内,并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感染、继发性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脑出血、胃肠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本研究已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高谷;夏斯桂;郁新迪;杨馨鑫;王敏;马建华 【期刊名称】《中国糖尿病杂志》 【年(卷),期】2014(022)006 【摘要】目的探讨T2DM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住院T2DM患者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及临床资料. 结果(1)T2DM 患者甲状腺疾病患病率16.67%;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15.71%.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甲亢组3.57%,甲减组8.10%,低T3综合征组4.05%.甲减组中,亚临床甲减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4.52%)最高,女性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P<0.05).(2)与T2DM组相比,T2DM合并甲状腺疾病组病程及胰岛素泵治疗时间增加,C-P120min水平降低;两组UAlb 30~299 mg/24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甲亢组DPN患病率最高,低T3组年龄最大,且合并冠心病史发生率最高(P<0.05). 结论 T2DM合并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较高,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形式多样,对T2DM患者进行早期甲状腺功能的筛查具有临床意义. 【总页数】4页(507-510) 【关键词】糖尿病,2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疾病;患病率 【作者】高谷;夏斯桂;郁新迪;杨馨鑫;王敏;马建华 【作者单位】2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2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2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2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2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90例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90例临床分析 周建党 (田阳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广丙百色5336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脂代谢的改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对危险因素及时有效治疗,防止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T2DM-HBP)和糖尿病(T2DM)两组,每组90 例,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C)、高密度 脂蛋白(HDL>以及出现冠心病、肾损害、脑出血、脑梗死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T2DM-HBP组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C)水平显著高于T2DM组(P<0 01),冠心病、肾损害、脑 出血、脑梗死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高T2DM组(P<0 01)。结论: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牛.及恶化,且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87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3-5028(2013)10-0230-02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两种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提高近2倍;同样地,2型糖尿病也可使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倍,两者合并的心血管危害的净效应是普通人群的4?8倍[1]。2型糖尿病是高血压病病人最重要的伴发危险因素之一, 可增加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并加速心、脑、肾血管严重病的发生发展,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我院2006.01?2010.10收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8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54例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54例的临床分析 【摘要】探讨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有效诊断及有效防治措施。对本院收治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尿常规,尿菌培养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经1~3周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后,除1例外,余均痊愈。控制血糖,适当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控制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尿路感染;抗生素;临床分析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糖尿病发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合并感染的发病率较高,而尿路感染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情重,不易控制,常常威胁患者生命。对本院3年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患者,男40例,女14例,年龄28~72岁,患者有糖尿病病史2~20年,其中膀胱炎49例,肾盂肾炎5例。 1.2 临床表现高热、寒颤1例,中度发热15例,腰部酸痛,肾区叩痛明显4例,尿路刺激征5例。54例患者给予尿沉渣检查示白细胞大于10个/HP,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细菌计数大于1000个/ml 均诊断为尿路感染,尿培养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38例,变形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克雷白杆菌4例,白色念珠菌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控制血糖采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糖尿病,皮下注射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1.3.2 抗感染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其中联合静脉用药3例,同时膀胱冲洗4例,余为单一用药。除1例外使用4天后,体温均有一定下降。平均疗程为2周。 2 结果 经过1~3周治疗后,患者血糖均可维持在6.6~7.9mmol/L,尿路感染症状消失,复查尿培养无细菌生长。1例膀胱炎患者出院后1周症状反复。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好,长期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1],加上其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降低,特别是高血糖时,血细胞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能力下降而易于感染[2]。因此血糖的水平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有关。 本组54例患者中有明显尿路刺激征5例,余多数为轻微症状或无症状菌尿患者,在诊断方面极易造成漏诊、误诊,故应仔细询问排尿特点,进行尿液相关检查,对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很有意义。本组尿培养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38例,变形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克雷白杆菌4例,白色念珠菌2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抗生素对控制感染有效,但继发真菌感染明显增加[3]。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行尿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