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

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内容。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意义:二是会根据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我要讲的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进行学习的,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我通过分小花朵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不是难点,教材的明线是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操作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我觉得仅仅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位在理解平均分及两种情况是不够的,考虑知识前后的联系,应该在操作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初步探索要分的数、份数和每份的数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为除法引入做好铺垫,这是教材的暗线。对教材的处理:

在教材中,本单元以主题图导入的方法。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一起分东西的情境,它充分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为基础的,这也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中培养数感。但是我对本节课的教材做了一些调整,没有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而是采用了猴子分桃子的情景。为了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与乘法学习时的主题图相区别,主题图中增加了对猴子平均分桃子的过程展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本节课中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用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学生感兴趣,而且极易深刻。练习题的设计是用多媒体出示的,这样增加了练习的容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识与技能)

2、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

课本、课件、纸片苹果、纸片圆盘、学生每人20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PPT展示猴妈妈要求四个猴兄弟把8个桃子分了的情景图片。这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图中的猴兄弟这样分桃子,公平吗?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分呢?”通过探究,学生认为平均分桃子才公平。

2、导入新课

刚才通过同学的帮忙,四个猴兄弟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每只猴子平均分得2个桃子,最后猴兄弟四个都很开心。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等也存在这种问题,我们要寻找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好的方法就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平均分”有关。

二、合作探究,构建模型

1、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多媒体出示20个桃子、5只猴子)

师:这儿有20个桃子,分给5只小猴。小猴有要求了,要求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

师: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也就是说,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请同学们用20根小棒模拟桃子,平均摆放在5张纸片上面。每张纸片上平均摆多少根小棒?2、独立思考,判断对错

多媒体出示5道题目让学生判断下列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3、分一分,说一说

①、把6个苹果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怎么分?

②、6个苹果,每盘放两个,需要几个盘子?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然后再请学生展示。让学生明白:⑴、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是平均分。⑵、有6个苹果,平均每盘放2个,可以放3盘,是平均分。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用过这种分法?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设计分面包、苹果、矿泉水的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目标: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知道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 也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重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西师版教材把平均分、包含分整合在了一起,也就分别是今天的例题1、例题2。本节课教学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老师从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老师充分关注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道德,能力为一体的课堂.对于这堂课的认识我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张老师创设了学生爱好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张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4个小猴的照片,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 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 说课稿 》(四篇)

2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_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 白塔镇实验小学陈群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中探索算理,有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算法。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活动中: 一、说一说。在小组中说,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优化出最优答案。再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算式的意义。 二、对比练习 1、图形对比,在处理怎样给12个小熊排队进行体操表演这个问题上,学生在黑板上用图形画出排队方式,我又进一步让学生在图形的下面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子便能使学生直观形象的对比理解算理。 2、正误对比,在解决自主练习第2题时,在黑板上板演出正确的除法算式12÷2=6(个),同时我又在其下面写出错误的算式12÷6=2(个),让学生进行对比,随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第二个算式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它又表示的什么意义?在对比当中,学生更能掌握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贯穿于整堂课中。一开始除法算式的引入,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感知算理,对下一步除法算式的学习铺下了基础。除法算式的探索学习中,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算一

算等活动中掌握算理。在自主练习中,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算理。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应当注意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从这中间去找解决如何更好的传授知识的问题。还有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再明确一点会更好。以上这些问题,要感谢李主任的热心指导,相信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订正,我的课堂一定会是更加本真的课堂,更加实效的课堂。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8个乒乓球)。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8个乒乓球、6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 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 他们呢?(苹果、瓜子……)下面,我们就去看看 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 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 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 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 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明那样热情待客。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例1 自探提示一: 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2、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二、解疑合探:(10分钟) 1、不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2、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师:出示例2:分橘子(用乒乓球代替)。(学生拿出学具) 1.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盘? 2.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自探提示二: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怎样分? 解疑合探: 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得出结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有多种分法。) 三、质疑再探:(1分钟) 现在,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是仍有疑问,提出来一起解决。 四、拓展运用:(8分钟)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

除法的初步认识微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微课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

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201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优质课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可采用演绎法概括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小熊猫分竹笋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12个竹笋,今天,小熊猫要分多少个竹笋?怎么分呢?请看图。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题。) 教师小结: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5。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

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每份2个,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师: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分成了6份,12÷2=6。 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 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剩下的两道小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让学生把每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平铺直叙精彩纷呈 本周,在兼职教研员李开星老师的安排下,展开了教研活动听了张瑛老师的课。在二年级一班教室里,虽然没有激昂的讲解,没有热烈的掌声,但更多的是娓娓动听。随着张瑛老师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层层深入,使的“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一步步扎根。 张老师整节课语言精练、温柔可亲,耐人寻味。拿放学具时如要求学生“轻轻的拿”“静静的放”,都很讲究艺术,配上动作,让小朋友欣喜的接受并按她的要求去做。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不再有胆怯感。张老师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首先设计了参加森林救援的情景,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 本节课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从情景图中用小棒分一分,师生讲一讲,感知平均分,从学生熟悉的“分本子”情景入手,演一演,理解平均分,最后学生编一编再回到生活,回味平均分,最后教师总结,拓展平均分。步步为营,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平均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是一节成功的课。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西苑小学:陈江霞)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课时是乘法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展示一个热闹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隐含着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的编排能帮助学生深刻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体会除法算式的简便性;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数学思考:通过情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解决问题: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教学难点定位在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小组合作、比较分析、综合整理、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理解、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 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暑假里上课的情况,教师首先与学生交流暑假的生活,引出去公园游玩的事情。随着悠扬的音乐,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幅公园的情景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公园里的美景。学生发现公园里有小朋友在用小棒摆图案,看到他们创作的美丽的作品,联想到自己会摆的图案,激发学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小棒创作作品。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再让学生积极开动脑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重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西师版教材把平均分、包含分整合在了一起,也就分别是今天的例题1、例题2。本节课教学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老师从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老师充分关注数学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道德,能力为一体的课堂.对于这堂课的认识我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张老师创设了学生爱好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张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4个小猴的照片,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主备人. 使用日期10 月 20 日共计 1 教时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师生每人准备若干个圆片和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时间 分配 教法、学法指导 一、先学探究。 1、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去 游玩,好吗?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只要答对题,可以免费乘坐观光缆车。你免费想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 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出示: (1)8个梨,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盘。 (2)6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 一份地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 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下面我们就一起去 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①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②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坐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③“÷”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 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⑤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5 20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_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_说课稿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⒈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⒈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⒈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⒈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⒈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⒈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⒈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⒈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⒈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 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内容。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意义:二是会根据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我要讲的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进行学习的,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我通过分小花朵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不是难点,教材的明线是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操作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我觉得仅仅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位在理解平均分及两种情况是不够的,考虑知识前后的联系,应该在操作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初步探索要分的数、份数和每份的数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为除法引入做好铺垫,这是教材的暗线。对教材的处理: 在教材中,本单元以主题图导入的方法。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一起分东西的情境,它充分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为基础的,这也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中培养数感。但是我对本节课的教材做了一些调整,没有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而是采用了猴子分桃子的情景。为了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与乘法学习时的主题图相区别,主题图中增加了对猴子平均分桃子的过程展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本节课中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用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学生感兴趣,而且极易深刻。练习题的设计是用多媒体出示的,这样增加了练习的容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识与技能) 2、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时间:第三周上午第三节 地点:二年级教室 活动人员:王娜、裴爱苏、陈江霞、李秀萍、郭树杰。 授课人:陈江霞 评课过程: 裴爱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王娜: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李秀平: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本课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郭树杰: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渑池县第二小学李睿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预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操作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思维拓展目标: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4.教具准备: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气球鲜花 学具:圆片小棒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预设如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直观演示法: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3.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学法: 1.动手操作法: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2.观察比较法: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 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环节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时间:第三周上午第三节 地点:二年级教室。 评课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本课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 ---教案 系院:初等教育学院 班级:B1002班 学号:1025834025 姓名:宋欢

平均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48页。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 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 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 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 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 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第一个红点知识是初步认识平 均分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 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第二个红点部分和第三个 部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 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分物体的经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物体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 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的、熟悉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的生动、形象、丰富,让学 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 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时间:2015.3.14 年级:二年级教师:李少红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十三页例4,完成第十三、“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题、第2题、第3题。 ⒉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分竹笋,引出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四个目标:

(1)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分,动口说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框《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练习题(两套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框《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同步练习题 学校班级姓名 1.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 把10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个 (2) 把()个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个。 (3)把12枝花平均插到6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枝。 2.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5次圈完,平均每次圈()个。 3.用○代替橘子画一画,填一填。

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个。 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个。 还可以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 4.小兔子大丰收,4只兔子分到的同样多、也同样多。 每只兔子分到()棵,()个。 参考答案 1.(1)5 (2)9 3 3 (3)2 2.3 3.8

4 8 2 4.3 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框《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同步练习题 学校班级姓名 1.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1) 15根,每3根一份,能分成()份。 (2) 15根,每5根一份,能分成()份。 (3)有25个,每5个拼成一个,可以拼成()个。 2.大熊猫吃竹子。 18根竹子,每2根分给一只大熊猫,可以分给()只大熊猫。 每6根分给一只大熊猫,可以分给()只大熊猫。 每()根分给一只大熊猫,可以分给2只大熊猫。

每()根分给一只大熊猫,可以分给6只大熊猫。 3.大象运木头 (1)有10根木头,大象每次运2根,()次可以运完。 (2)有14根木头,大象每次运()根,()次可以运完。 4.猫妈妈抓了12条,分给小猫们吃,每只小猫分几条?可以分给几只小猫? 每只小猫分几条 分给几只小猫 参考答案 1.(1)5 (2)3 (3)5 2.9 3 9 3 3.(1)5 (2)2 7 4.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除法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除法人教新课标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从网上听了梁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收获很多,以下是我的认识和体会。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讲小兔子请客分水果这一情境展开问题,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一环节中,梁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 给学生清楚的讲解平均分的过程,让他们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和创新意识。 3、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动手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通过帮小动物分水果,使他们分到的水果同样多、平均分等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4、重难点突出,环节安排清晰合理。本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认识平均分,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等分和包含除。这两种含义,如果不认真思考,很容易就把他们混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梁老师将的清楚明白,学生学得轻松快乐:20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