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由人们根据对其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面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使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对了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本质联系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或者决定着运动训练的进程。运动训练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而任何违背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和做法,够必然会受到运动训练规律的惩罚,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运动训练实践是一个充满多层次、多方面、多变化的对立统一矛盾范畴,以及不断分析、认识与解决矛盾的活动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又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法杖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9页)。列宁说:“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列宁选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训练实践中,充满着许多矛盾,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规律,提炼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思想与要求。

对应于运动训练活动中时时会遇到的诸多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共同组成五对范畴。这是人们在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高度提炼概括的科学成果。

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可使训练更好的结合专项的特点和转向竞技比赛的需要,提高运动训练的专项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争取获得满意的竞技比赛成绩。

比赛成绩是体现运动员竞技准备效果的体现,是衡量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和标准。不论训练中运动员所达到的水平有多高,如果在此赛中不能表现出来,就不能转化为运动成绩。一切训练行为都是为了成功地参加比赛而组织实施的。在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包括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负荷的把握、参赛心里的历练、竞技状态的调控等,都要时刻记住这一重要的基本原则,从竞技需要决定着训练的行为,训练的设计和实施则影响着比赛的成败。

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

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实现,训练活动也是一样。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因此,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人们根据所设定的运动训练目标去选择运动训练的内容,训练的内容都是服务于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的。选择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就会发展不同的运动能力,只有按照专项竞技的需要去选择训练的内容,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们只有按照专项的竞技的需要去选则选练的内容,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竟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又都是不同的(表4-1),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地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的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幸而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针对专项竞技的需要组织训练,会明显提高训练工作的效果,使教练员和运动员付出德 辛勤劳动和成果在专项比赛中得到充分的战线;而如果对专项竞技的需要考虑的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充分,将会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会事倍功半,花费巨大的精力却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表4-1 不同项群各竞技能力基础条件的作用

000决定性作用 00重要作用 0基础作用

(依田麦久,1997)

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日益激烈,促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准想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儿童、少年的早起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提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基础条件

体能主导类

技能主导类 技心能主导类 技战能主导类 速度性 速度力

量性

耐力性 表现难美性 表现准确性 隔网对抗性 同场对抗性 格斗对抗性 形态 00 000

00 00 00 00 00 000 机能 000 00

000 00 00 00 00 00 素质 000 000

000 0 0 000 000 000 技术 00 00

00 000 000 000 000 000 战术 0 0

000 0 0 000 000 000 心理 00 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智能 00 00 00

00 00 00 00 000

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的衔接起来。

(三)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中,竞技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分层次的。核心的竞技能力则由项目的特征决定。只有抓住密切适应羡慕特征需要的训练内容进行重点训练,才能使个体竞争能力的结构域发展更加符合比赛的需要。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要以核心经济能力的发展为优先,合理有效地选择提高这些能力的训练手段。

三、贯彻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

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终于好依据。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首先对运动员的先是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做出全名的分析,对运动员的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进而确定经过艰苦的努力有较大的概率可于实现的训练目标。然后据此全面安排好该训练过程的训练和比赛工作。

(二)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

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转向的特异性,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因此,对所有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是选择是以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举重选手必须有巨大的力量,射击选手应保持稳定的情绪,乒乓球选手需要快速的反应与机能灵活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能力,排球选手则需要与同伴默契配合的合作精神。对不同专项竞技特点和运动员技能结构特点和运动员技能力结构特点的分析,是我们确定不同项目训练负荷内容的重要的基础。

(三)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根据所选定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的要求予以选择和应用,才能个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如跳跃选手应主要应用发展爆发力的方法和手段,乒乓球选手基本技术训练时常常采用多球训练法等。

(四)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训练负荷的数量和强度的安排都要考虑到专项比赛的特点和需要。马拉松跑、铁人三项的运动员的训练课上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负荷、有足够的负荷时间,大负荷的专项训练课时应不短于比赛持续时间的两倍;而跳远、投掷等比赛中一次试跳、试掷用时很短的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训练课时就不必一定要求很长的时间,在训练中应更加关注练习的强度。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项目,在专项训练中则特别要注意不断发展和提高动作技术的难度和质量。

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的、周期性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强调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竞技状态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从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巩固,以及重大赛赛的安排上,都要求根据训练结构中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体运动能力发展规律,有序且持续地进行训练,周期性地安排训练。

一个优秀运动员完整的竞技生涯大体须经历4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训练阶段、高水平的最佳竞技训练阶段和竞技保持训练阶段。各个阶段依次相连、有机衔接,运动员通过这些阶段的持续训练直至终结运动寿命;二在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又是不断地在各种时间跨度里,周期性地演示着负荷—恢复;分解—综合;训练—竞赛的有机联系。

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去的理想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的去实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奏效的。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适应性改变才能实现。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其机头组织内毛细血管的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二集体球队几名选手之间配合完成某些特定的战术行动,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多次练习,使运动员彼此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和默契的关系,同时又课通过同胖之间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去理会他的战术意图,而后完成高度协调的战术配合。因此,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应持续的承受负荷,进行系统的训练。

(二)竞技能力的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致完全丧失。比如体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及耐力等素质的改变,训练一旦停止,运动素质消退得很快,特别是通过强化的力量训练手段所取得的训练效应消退得更快。又如在训练中所获得的技能的提高,表明在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有关中枢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暂时性联系,这种神经联系可支配运动器官、骨骼和肌肉完成相应的动作。只有经常地反复强化这种暂时联系,才能够使动作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并避免技能的逐渐消退。如果中断训练,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精细运动的支配能力使会受到影响,反应迟钝,最终使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为了避免技能、体能的消退,克服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必须在训练效应产生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重复给予负荷,使得训练的效应得到强化和累积,使得运动技能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就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地、不

间断地参加训练。

(三)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适应、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童颜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为了在重要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总是力求通过科学的训练与安排,使自己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比赛中最大限度的动员机体的潜力,把自己在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最充分的发挥出来,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运动员是不可能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着明显的时限性。在机体高度的紧张动员之后,必然要进入一个调整阶段,以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恢复,然后重新动员起来进入新的训练阶段。运动员必须多次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够一步步的走向竞技运动的高峰。因此,不同时段的训练安排,通常都表现着周期性地特征。

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运动员系统的多年训练活动,必须以健全的多年训练体制作为保证。尽管不同国家的训练体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都着眼于保证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实施。我国目前现行的是三级训练体制,包括中、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的训练以及优秀运动队的训练这样三个层次,各自担负着多年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

为了保证不同层次的训练组织完成各自的任务,使运动员得以保持多年训练的系统性,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表现出最高的竞技水平,各层次必须紧密衔接,防止各级训练各行其是。相应的对策是:

制定各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

建立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

建立相对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及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和初级专项训练的任务。

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俱乐部制、德国的体育寄宿学校、古巴的青年体校,都对保持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训练的良好衔接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段性的特点,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而这一步骤则是按固有的程序排列的。如全程性多年训练依次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及经济保持阶段。一个持续2—6个月的训练大周期,依次分为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及恢复时期;一次训练课也依次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等。

训练过程的程序性表现在训练的各个方面。如发展周期性耐力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能努力,应以一般耐力和最大速度为基础;体操运动员学习旋空翻,则必须首先掌握后空翻两周及后空翻转体360度的技术。一支足球队要想熟练运用发高

角球战术,就必须有队员能从角旗旁向球门前踢出适宜高度、远度、弧度的球,又要有一名或数名队员能在适宜的瞬间冲到门前适宜的位置,跃起争顶,头球破门。这些环节若缺少了任何一个,都不可能组织以成功的发角球战术。练习内容的程序性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不可逆的,必须按照固有的程序进行,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忽视训练活动的程序性,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要注意周期的衔接工作,协调好各个周期之间的关系。在结束每一单元周期和实施下一个周期的训练工作前,应针对前一周期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可能的话,应尽力进行科学测评,作为下一周期训练计划的调整、实施的依据,以便使个周期的训练工作有机的衔接起来。

(三)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为可变异的因素,因为重要比赛日程的安排通常与某个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的出现是一致的,而且通常在上一年度既已确定。在竞技体育界,人们普遍认为奥运会冠军的荣誉远比世界纪录保持者要高,因为创造世界纪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大多数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而4年一度的奥运会,则要求运动员必须在特定的日期表现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在与世界各国优秀选手的同场竞技中取胜,显然这一要求的难度大大高于前者。这就要求教练员不仅能使运动员具有所需要的竞技能力,而且能使之在预定的时间里把这种能力最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可以说,优秀教练员的高超教练艺术更突出的表现在这一点上。

尽管人体本身守着生物节律的影响,但它并不绝对不变,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安排使其在特定的时间里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是可以由人来控制的,教练员应努力做到有把握的调节这一变异因素,使之与特定的比赛日程安排相吻合。

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是指,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以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作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句群组训是对运动员社会集群性的认同,区别对待则是对运动员个体特性行的尊重,认真的处理好运动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我们的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要

自从人类来到世界上,就是集群而居、集群而生的,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集群性需要,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也是一样。竞技体育是集群性的社会活动,运动竞赛只有与对手在一起竞技才有意义,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每个运动员通过与同胖的交流,通过互相的合作与协助,会明显地提高训练的积极性

与训练的效果。因此,要认真地组织好运动员的集群训练。

(二)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运动训练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以及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对训练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训练所处的阶段和具体要求,以及气候、场地、器材等外界环境等,都各有不同,又无时不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同一名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明显不同的要求。这些因素的不断运动及变化,都要求教练员及时根据训练对象的具体情况有区别的组织训练。

(三)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不同运动专项都有自己觉得决定因素及其不同的发展规律,在又要通过各个专项的特点反映出所有运动项目共同的规律。一个运动队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所有的队员都有一些共同点,都不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通常集体项目的教练员容易忽视运动员的个人特点,而个人项目的教练员却常常不注意根据运动员共同的的特点去组织集体训练。应该强调,在集体项目中,个人训练作为集体训练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如篮球队中的某些队员防守较差,而另一些队员投篮的命中率较低,这就应在进行集体训练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安排必要的个人训练。而在个人项目的训练时,又必须注意处理好与集体训练的关系。对枯燥、单调的个人训练项目,如能有效地组织集体训练就会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荷,是他们对训练产生更高的兴趣。例如,在个人跑的项目中,可把水平差距大的运动员组成一组,采用同距离让不跑的方式(水平低的先跑,要求不同到达终点),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不同的强度要求。在组织岸炮少年儿童训练中,水平高的女孩子可与一般水平的男孩子同组进行训练。

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一支运动队的众多成员在集体训练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会得到共同的提高;一起训练的队友也是事业发展中的竞争对手,更会有力地促进运动员产生强烈的争先欲望,从而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更加自觉地投入训练。

与此同时,要注意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项发现天才、张扬个性、打造极品的事业;优秀的竞技选手大都具备超凡的先天条件,只有充分的发扬其个性特征,才有可能培养出国际级的顶尖高手,因此必须推动运动员个性的发展。

(二)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训练内容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竞技特征、根据提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水平的需要而选择和安排的,同一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大都安排相似的训练内容。例如,举重运动员要花很多时间发展力量素质,体操选手的训练课以掌握和发展动作技术为主,足球运动员则将提高集体配合能努力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

但是,每个运动员的特点不同,各有不同的优势与不足,各有不同的需要

和不同的训练任务,因此,每个运动员的训练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内容,同一个教练组内的女子体操选手,有的安排多练高低杠,偶的则安排多练跳马;有的需要着力发展腿部力量,有的则需要多发展腰腹肌群。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特别注意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的结合。

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时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能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运动员在训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但并非只要施加了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应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机体对适宜的负荷产生适应,但如若符合太小,则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而在过度复合作用下则会出现劣变反应。在运动员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依照训练的统一计划,适时安排必要的恢复性训练,采取有效地恢复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

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些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得也就越快。自19世纪末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以来,运动员的负荷量已大大的增加了。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芬兰中长跑家努尔米,一年只训练6个月,每周训练3--4次;30--40年代,瑞典的海格将一年训练的时间增加到9个月,他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努尔米;6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耐力性项目世界优秀运动员年训练负荷量的变化告诉我们,负荷的适度增加,对近20年来竞技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图4—1)。

图4—1 世界优秀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年负荷量的变化

以第26届奥运会5000米跑冠军王军霞为代表的中国女子长跑选手,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的训练负荷,年跑量超过8000千米(表4—2)。王军霞和她的同伴在1992—1996年之间,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夺得了多项世界冠军。

表4—2 我国优秀女子长跑选手负荷量度的比较

1986—1987 1992

复合类别王秀婷侯菊花王军霞

年负荷

总量4800—6000 5200—7300 8000—

大负荷周量170—210 180—220 200—240

(公斤)大负荷课量16—20 20—30 30—40 1000米2分55秒—3分10秒3分—3分12秒—

2000米6分02秒—3分17秒6分06秒—6分20秒—

负荷强度3000米——8分50秒—9分20秒(秒)

有氧代谢40 45 5

不同代谢有氧、无氧55 52 10

训练负荷混合代谢

比例(%)有氧、无氧 5 3 85 极限无氧

混合代谢

(引自:李福田,1993)

(二)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运动员机体承受训练负荷时,会产生应激性的反应。当负荷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阈值时,运动员机体则会出现劣变反应。

在训练实践中,对机体的负荷通常都是连续施予的,几次负荷之间不同的间隔与联系,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在前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施予负荷,会使机体水平不断提高;而如果前次负荷后运动员的机体还没有得到恢复使再次施予负荷,则会导致机能水平的下降(图4—2)

不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

图4—2 连续负荷及其效应(依雅可夫列夫,1957)

过度负荷有时表现在生理方面,也有时表现在心理方面。过度负荷的直接结果,首先使机体出现不适应的症候。据张问礼“生物应激与运动训练”一文(引自:北京体育科技,1984:2)报道,这种不适应的症候包括:

慢性体重下降;

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

慢性肠功能紊乱;

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鼻塞和发冷;

出现皮疹和皮肤改变;

周身性肌肉紧张;

疲惫不堪、失眠不安。

上述不适应症候出现后,如果仍不采取措施,使运动员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那么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对运动员机体带来很大的破

坏,会导致运动员健康状况和体能的明显下降,使运动创伤增加,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有些运动员甚至因此过早的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寿命。

(三)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训练中掌握好关键性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练到什么时候该“歇”,疲劳到什么时候该“调”,必须要准确地予以把握,才能保证训练的成功。

训练疲劳对机体的刺激若达不到必要的深度,没练多少就要调整、恢复,就不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但如果该调不调,负荷过度,则会引起机能劣变,在心理、生理上受到严重损伤。

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训练负荷存在着结构属性、机能属性和个体属性。

(1)训练负荷的结构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各阶段承受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组合关系,不同强度与量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只有最佳的复合结构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区分动作协调性的复杂程度是训练负荷定性的一个方面。技术动作复杂程度对负荷的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期性运动项目动作结构比较简单,对运动负荷的影响不大,但在球类、对抗性项目、体操、技巧等运动项目中,复杂的技术动作本身就给运动员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负荷。完成协调性复杂程度越高的练习,机体承受的负荷就越大。

(2)训练负荷的机能属性:是指运动系统对供能系统作用的方向性。确定练习时肌肉工作是何种供能系统产生的作用,是对运动负荷属性的揭示。不同运动形式的能量供应途径存在着“特异性”。例如,以跑步获得有氧能力,并不能完全转移到有用过程之中。因此,对供能系统作用的方向进行“专项”的定性,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训练负荷的个体属性:是指运动员之间在承受等量的负荷时,其对机能和训练效果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与运动员地先天性遗传特征、后天训练年限、机能特点等因素有关。

(二)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负荷的定量必须建立在确定负荷性质的基础上。在负荷的度量中,究竟多少才算“大”,是使教练员产生困惑并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此应该认识到:训练负荷的大、小是相对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安排训练负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面临的训练任务。因此,在考虑负荷的大小时应该看到:训练负荷的大小只能相对于运动员个体的承受能力而言,相对于完成的不同训练任务而言,相对于不同的专项水平而言,相对于不同的机能系统而言,相对于训练过程中不同时限的组织结构而言。也就是根据训练负荷的属性,可以定出适宜的训练标准。

适宜训练负荷的标准可考虑下述几个方面:有助于达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能够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运动员有机体能够承受(即可接受性);能够促使运动员各种能力产生定向变化;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构成适宜的组合;负荷安排的节奏要保证课与课间的衔接,能产生良性的后续效应,既要保证运动员有机体的生物学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运动负荷的度量就是要对负荷计量,要对负荷做出具体的数量平价。度量值

指标分为数量与强度两个方面。从计量的角度看,负荷量可用持续的时间、一次练习或若干练习所完成的工作量等指标予以表述。评价负荷强度时,则常常使用速度、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等指标。量与强度只能针对具体项目以及单个练习或者成组的练习等进行评定,这样才能得到确切的计量。当把运动负荷的量以距离、时间、次数等物理计量值来对待时,笼统地把他们比分性质的加在一起以反映一堂课的运动负荷,可以说是一种并不妥当、不正确的做法,因为数学法则已经很明确,不同“单位”的数值是不能相加的。

(三)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多年以来,人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越接近运动员承受能力的极限,效果就越明显,于是许多教练员和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这一负荷量度的极限。著名的日本排球教练员大松博文在充分挖掘运动员机体潜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的女排选手常常每天训练六七个小时,练出了顽强的毅力和熟练的攻防技巧,是日本女排多次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中国长跑教练员马俊仁,为他训练的女选手设计了“每天一个马拉松”的负荷计划,也造就了田径史上辉煌的一页。

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及顺其发育程度、竞技水平等较为稳定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又受着运动员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理状态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它的测定和评价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力求准确的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在当前,对负荷极限的认识还不具备完全把握的时候,通常应注意留有余地,以避免过度训练的出现。

(四)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

训练学恢复手段主要包括变换训练内容和训练环境,交替安排负荷,调整训练间歇的时间与方式,在训练课中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于节奏性的练习等训练手段,也包括在恢复过程中以轻微的肌肉活动,帮助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更快消除,还可以根据人体的“生物钟”节律,安排好每天的训练时间,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定型,节省神经能量,也有利于机体的恢复。

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主要包括理疗恢复手段,如水浴。蒸气浴、漩涡浴、氮水浴、苏打碳酸浴、盐浴、珍珠浴、含氧浴、腐殖酸浴等,其他手段还有按摩、电兴奋、电睡眠、紫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等。

3.营养学恢复手段

由于运动时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大,运动后的能量补充除了考虑补充物的量,还应注意各种营养素的适宜搭配。例如,运动后吃不同的糖,对身体不同部位糖储存的恢复就有不同的影响。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更是运动员营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运动能力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所以要注意食品的种类和配比。

4.心理学恢复手段

心理学恢复手段主要是利用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等手段促进恢复。

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训练中应积极主动地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环节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导向激励是运动员训练的动力源泉,有效控制则是远动员训练训练的科学把握。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的激励,是运动员自觉主动的参加与到艰苦单调的训练中来,并使教练员更能积极主动地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的各个环节,使得运动训练活动更能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的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现代高水平竞技训练要求它的参加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而且,在多年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还会不断地受到内外环境多重因素的干扰,包括伤病的产生,竞技水平发展暂时的停滞,对成就的自满,不良人际关系的牵制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的、心里的和生物的问题的出现,都会是运动员搞到困惑,降低信心,失去兴趣。因此,就需要从运动员自身和外部不断地激励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动机,始终不训练的前景充满信心,不断地感受到阶段性成就的喜悦,并继续树立新的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自觉地进行年复一年艰苦点到的训练,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一步步走向竞技生涯的高峰。

(二)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动态性要求准确的实施有效控制

运动训练这一社会化的活动,由多重因素所构成,受着多方面的影响,而来自各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又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参与运动训练的主体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的直接作用则首先反映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上。每一时刻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即时状态,即是此前训练的结果,又是继续训练的出发点。而这一状态的水平,即受者训练因素的影响,又受着运动员的情绪和社会交往等心理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即受者训练条件、场地及气候都环境因素的的影响,又受着运动员个人生物节奏的影响。同时,一些偶发因素,如意外的伤病,比赛中非可控因素导致竞赛结果的改变等,也都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有这些复杂因素的变化,都必然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发生变化。此外,国家或地区的训练体制、训练组织、竞赛制度、奖励制度及训练后勤措施,以及家庭社会等其他条件的变化,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训练活动的进行,是运动训练的过程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成为可能。

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注意通过各种教育学及心理学的手段,进行训练的目的性教育,逐步树立

起自觉训练的态度和动机。要是运动员认识到获得优秀运动成绩对国家、民族、家庭及个人的重要性及巨大的社会价值,从而获得鼓舞和激励。

(二)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应使运动员了解训练的目的、任务、要求与安排,并使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运动训练的组织。只有这样,运动员才能使自己变被动式训练为主动式训练。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运动员在各种复杂的环境及社会条件下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动作技术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为了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实施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就应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通过多种多样的诊断方式(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学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的,以及运动训练学的各种诊断方式),收集大量训练信息,从中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及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从而及时作出决策,对训练过程的不同环节发出修正指令,是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员的现实状态相适应,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被收集到的训练信息,必须反馈给运动员,反馈给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所收集的训练信息,一部分比较及时地被予以利用,另一部分却需要妥善的储存起来。训练日记、教练日记、运动员训练档案等,都是训练信息的存储器。运用电脑存储训练信息容量大,加工与使用更为方便。

(四)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尽管人们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努力使计划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但同时,训练计划又永远只是对未来训练实践的理论设计,它永远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与训练实践的要求相吻合。由于人类机体的复杂变化及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预先制定的训练计划与运动员的状态不符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这时,则需要对原定的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严格来说,在训练实践中完完全全实现预定计划的事例几乎是没有的。图4—3展示了德国优秀长跑运动员年训练过程中周计划跑量和实际完场情况。应该说,这一跑量计划制定的还是很有预见性的,完成的情况也很理想。但尽管如此,两条曲线却仍然不尽一致,比如12月原计划规定了较多的跑量,但实际上完成的却很少。实际跑量曲线从整体上看有右移的趋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原定应在第一周出现的负荷高峰推后了半个月左右的缘故。这一例子告诉我们,尽管是制定得很严密的训练计划,也难免在具体实践中发生一些局部的变更。

谢亚龙(1985)对课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现象进行的调查表明:在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中,有近三分之一(29.3%)的课次在实施过程中对原计

划的任务、内容或手段做了不同程度的变更(表4—3),针对引起变更的不同原因,教练员应该提出不同的变更期望,并且采取相应的变更方法。就此,谢亚龙制作了三者相应的最大流表(表4—4)。

项目总课时变更课次变更率(%)

体能类775 235 30.3 技能类表现难美性290 111 38.3

对抗性323 61 18.9 总计1388 407 29.3

(谢亚龙,课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变更,体育科学,1986:2)

表4—4课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变更原因主要变更期望值主要变更方法

体力状况不好保持负荷适宜度降低运动负荷

运动创伤力争接近原计划变更训练内容

变更运动负荷

技术状况不好争取实现原目标增加负荷量

课间作用变化进行弥补性训练变更训练任务

变更训练内容

周间作用变化保持负荷适度降低运动负荷

(谢亚龙,课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变更,体育科学,1986:2)

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大量运动训练实践都告诉我们,尽管是制定了非常详尽、非常严密的训练计划,也难免在具体实施中发生一些局部的甚至带有全局行的变更。认识这种变更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学会在训练中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根据对训练实施情况所进行的及时、准确、客观的检查评定所获得的信息,根据将这些信息与预定的训练的目标状态所进行的对照分析,主动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进行和规划做出必要的、适宜的变更,以保证运动员顺利的实现状态的转移,完成预定的指标,正式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最佳控制的关键所在。

思考题

1.试述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2.试述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试述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4.试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

则的训练学要点。

5.试述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上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最新运动训练学期末考试题培训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4.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5.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6.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7.单一动作结构项群:以单一结构为主要运动技术动作特征的项目群组,按动作结构对竞技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非周期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周期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和混合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三个亚类。 8.生理负荷: 9.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即称为竞技能力。10.竞技水平: 11.运动技术评价: 12.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称生理负荷,后者称心理负荷。 13.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14.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5.特长技术: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宰相对较高的技术。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69年,民主德国___________主编的___________一书,标志着运动训练学 初步形成了白己的理论体系。哈雷、《训练学》 2、依据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一般运动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3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的表现都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4、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水平 5、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6、运动员竞技性状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竞技状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总分:23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2,分数:12.00) 1.运动训练原则对运动训练的指导意义在于 ( ) (分数:1.00) A.不同的训练原则适用于不同的训练项目 B.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C.运动训练原则是组织运动训练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D.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解析: 2.运动训练原则是指 ( ) (分数:1.00) A.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B.运动训练系统内部与外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 C.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D.运动训练过程中遵循的模式化要求 解析: 3.考虑到运动员的承受能力与训练效果,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可以应用的负荷增加方式是 ( ) (分数:1.00) A.直线式 B.阶梯式 C.波浪式 D.跳跃式√ 解析: 4.依据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在运动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 (分数:1.00) A.竞技需要原则 B.适宜负荷原则 C.有效控制原则 D.周期安排原则√ 解析: 5.要求对运动训练实施有效控制的依据是 ( ) (分数:1.00) A.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B.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 C.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D.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 解析: 6.下列不属于构成负荷量的因素是 ( ) (分数:1.00) A.次数 B.高度√ C.时间 D.组数 解析: 7.运动训练中实施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 ) (分数:1.00)

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

3.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 3.1地图投影的概念 在数学中,投影(Project)的含义是指建立两个点集间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同样,在地图学中,地图投影就是指建立地球表面上的点与投影平面上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用一定的数学法则把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线网表示到平面上。凡是地理信息系统就必然要考虑到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使用保证了空间信息在地域上的联系和完整性,在各类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地图投影系统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地球椭球体表面是曲面,而地图通常是要绘制在平面图纸上,因此制图时首先要把曲面展为平面,然而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即把它直接展为平面时,不可能不发生破裂或褶皱。若用这种具有破裂或褶皱的平面绘制地图,显然是不实际的,所以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将曲面展开,使其成为没有破裂或褶皱的平面。 3.2地图投影的变形 3.2.1变形的种类 地图投影的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投影方法得到的经纬线网形式不同。用地图投影的方法将球面展为平面,虽然可以保持图形的完整和连续,但它们与球面上的经纬线网形状并不完全相似。这表明投影之后,地图上的经纬线网发生了变形,因而根据地理坐标展绘在地图上的各种地面事物,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形。这种变形使地面事物的几何特性(长度、方向、面积)受到破坏。把地图上的经纬线网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变形表现在长度、面积和角度三个方面,分别用长度比、面积比的变化显示投影中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如果长度变形或面积变形为零,则没有长度变形或没有面积变形。角度变形即某一角度投影后角值与它在地球表面上固有角值之差。 1)长度变形 即地图上的经纬线长度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长度特点并不完全相同,地图上的经纬线长度并非都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的,这表明地图上具有长度变形。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的长度具有下列特点:第一,纬线长度不等,其中赤道最长,纬度越高,纬线越短,极地的纬线长度为零;第二,在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同的纬线弧长相等;第三,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长度变形的情况因投影而异。在同一投影上,长度变形不仅随地点而改变,在同一点上还因方向不同而不同。 2)面积变形 即由于地图上经纬线网格面积与地球仪经纬线网格面积的特点不同,在地图上经纬线网格面积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的,这表明地图上具有面积变形。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网格的面积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在同一纬度带内,经差相同的网络面积相等。第二,在同一经度带内,纬线越高,网络面积越小。然而地图上却并非完全如此。如在图4-9-a上,同一纬度带内,纬差相等的网格面积相等,这些面积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缩

自考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自考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2)规范性:现代竞技运动要求高度完美的技艺,它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规范性要求基础上建立的。 (3)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4)公平性: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 (5)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集体项目中,集群性特点更突出。 (6)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得官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 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其研究对象。包括: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因素,不仅包括运动场上的,还有社会因素、心里因素。 6.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具有鲜明专一性,但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进行有效管理)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7.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

最新人教版运动训练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题库复习过程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1.简要说明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一切训练 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 施。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必须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 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的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运动训 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儿少的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应以 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2.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 1.简述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1、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 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 动机;现代高水平竞技训练要求他的参与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 2.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 作用;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6、注意正确地动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 1.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只有对 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预定的训练目标成为可能。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控制的理论基础;必须对行为的对象及其变化是以有效的控制,以确保其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以实现预定的目标。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运动训练 信息既反映着运动训练系统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 2.信息在现代训练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控制信息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运 动员的训练;2运用信息反馈对下在进行的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控;3运用运动员训练过程与状态的诊断,了解训练过程的进展状态状况,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4运用对

浅谈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95285330.html, 浅谈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作者:孙春妍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9期 摘要:“运动训练原则”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实施科学化训练中必须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原理而确立的基本准则。“而有效训练控制原则”是依据训练控制原理而确立的一个现代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其目的是促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最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运动;训练;教练员; 一、有效训练控制原则的概念 有效训练控制原则是指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依据,以最优化训练控制为目标,以立体化训练控制为基础,以信息化训练控制为条件,以模型化训练控制为基本方法,对运动训练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优化控制,以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二、贯彻有效训练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确立最优化的训练控制目标,实施最佳化训练控制 为做到这点,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注意在全面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最适宜的训练目标。 2 .以定量化的科学训练为主,做到科学训练与经验训练相结合,定量训练控制与定性训练控制相结合。 3 .广泛采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训练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 4 .重视各训练过程的反馈调控,及时调整训练中存在的偏差,以保证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 5 .注意训练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最优选择。 6 .注意以省时、定时、低耗、高效为标准,根据实际条件,对教练员的训练工作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7 .注意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实施科学化训练所需要的知识和智能,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化训练的手段,为实施科学化、最佳化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 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各个运动项目的各种动作,都有着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原理的标准技术及规范的技术要求;但对每名运动员来说,又必须依据个体的生理学特点,选择和掌握具有个人特征的运动技术,才能更为有效地参与运动竞技。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实践证明,凡能够攀登上世界体育高峰的运动员,一般都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因此,无论哪个运动项目,都必须长期地、系统地、坚持不懈地狠抓基本技术的训练。即使是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基本技术训练也应占相当的比重。 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在很多项目中,有特长技术和全面技术之分。在训练中,这两种技术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在训练中,对这类技术应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使其成为运动员在竞赛中获得高分或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 一名运动员(队)是否有“绝招”,是其能否脐身于高水平行列的重要条件。日本柔道联合会科研部长高桥邦男在对日本最优秀的柔道运动员(队)的各种特征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些运动员的共同之处是都有自己的“得意技”,并由此衍生出其他技术,成为制胜法宝。此外,特长技术还是决定技术风格是否鲜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狠抓特长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当力求全面地掌握专项运动中的各项技术。这是因为: 其一,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群中的各种技术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运动技术的“转移”。受这类“转移”的影响,有时,一个似乎不太重要的辅助性技术的掌握,亦往往可能影响特长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二,在运动竞赛中,技术是否全面,是保证特长技术能否发挥的重要条件。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技术规范又称技术规格。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技术训练必须符合技术规范提供的标准,必须沿着技术规范指出的方向进行。因而在训练中,必须强调技术的规范化。这在体操、武术套路等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训练的初级阶段或少儿训练中强调技术的规范化也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技术的个体差异,使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技术训练时,应当认识和利用技术活动内部存在的固有联系,即应当沿着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到合、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联系。无论是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都要服从“学习、提高、巩固,再学习、再提高、再巩固”的一般性程序。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技术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打牢基础,稳步前进。 然而,现代运动技术训练实践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等教学顺序也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惟一模式。在特定条件下,“难点先行”,即所谓“先难后易”“先深后浅”,亦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合理的内部机制指运动技术必须符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所指明的神经肌肉工作原理。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中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正确支配等等。另外,运动

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地图投影的概念与若干定义 一、地图投影的产生 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地球仪,直接进行观察研究。这样,其上各点的几何关系——距离、方位、各种特性曲线以及面积等可以保持不变。 一个直径30厘米的地球仪,相当于地球的五千万分之一;即使直径1米的地球仪,也只有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三百万分之一。在这一小的球面上是无法表示庞大地球上的复杂事物。并且,地球仪难于制作,成本高,也不便于量测使用和携带保管。 通过测量的方法获得地形图,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将测图地区按一定比例缩小成一个地形模型,然后将其上的一些特征点(测量控制点、地形点、地物点)用垂直投影的方法投影到图纸(图4-1)。因为测量的可观测范围是个很小的区域,此范围内的地表面可视为平面,所以投影没有变形;但对于较大区域范围,甚至是半球、全球,这种投影就不适合了。 由于地球(或地球仪)面是不可展的曲面,而地图是连续的平面。因此,用地图表示地球的一部分或全部,这就产生了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球面与平面的矛盾,如强行将地球表面展成平面,那就如同将桔子皮剥下铺成平面一样,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不规则的裂口和褶皱,而且其分布又是毫无规律可循。为了解决将不可展球面上的图形变换到一个连续的地图平面上,就诞生了“地图投影”这一学科。 二、地图投影的定义 鉴于球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表示,而平面上点的位置是用直角坐标(X,Y)或极坐标()表示,因此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去,则必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其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在球面与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对应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三、地图投影的实质 球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均是由它的经纬度所确定的,因此实施投影时,是先将球面上一些经纬线的交点展绘在平面上,并将相同经度、纬度的点分别连成经线和纬线,构成经纬网;然后再将球面上的点,按其经纬度转绘在平面上相应位置处。由此可见,地图投影的实质就是将地球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上,建立球面上点()与平面上对应点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是地图投影的一般方程式,当给定不同的具体条件时,就可得到不同种类的投影公式,依据各自公式将一系列的经纬线交点()计算成平面直角坐标系(X,Y),并展绘在平面上,连各点得经纬线得平面表象(图4-2)。经纬网是绘制地图的“基础”,是地图的主要数学要素。 四、地图投影的基本方法 (一)几何透视法 系利用透视关系,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投影面上的一种投影方法。例如,我们假设地球按比例缩小成一个透明的地球仪般球体,在其球心、球面或球外安置光源,将透明球体上的经纬线、地物和地貌投影到球外的一个平面上,所形成的图形,即为地图。 图4-3即是将地球体面分别投影在平面和圆柱体面上的透视投影示意图。几何透视法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变换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往往不能将全球投影下来。随着数学分析这一学科的出现,人们就普遍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来解决地图投影问题了。(二)数学解析法 在球面与投影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的函数关系(数学投影公式),已知球面上点位的地理坐标,根据坐标转换公式确定在平面上的对应坐标的一种投影方法。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由人们根据对其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面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使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对了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本质联系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或者决定着运动训练的进程。运动训练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而任何违背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和做法,够必然会受到运动训练规律的惩罚,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运动训练实践是一个充满多层次、多方面、多变化的对立统一矛盾范畴,以及不断分析、认识与解决矛盾的活动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又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法杖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9页)。列宁说:“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列宁选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训练实践中,充满着许多矛盾,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规律,提炼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思想与要求。 对应于运动训练活动中时时会遇到的诸多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共同组成五对范畴。这是人们在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高度提炼概括的科学成果。 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可使训练更好的结合专项的特点和转向竞技比赛的需要,提高运动训练的专项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争取获得满意的竞技比赛成绩。 比赛成绩是体现运动员竞技准备效果的体现,是衡量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和标准。不论训练中运动员所达到的水平有多高,如果在此赛中不能表现出来,就不能转化为运动成绩。一切训练行为都是为了成功地参加比赛而组织实施的。在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包括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负荷的把握、参赛心里的历练、竞技状态的调控等,都要时刻记住这一重要的基本原则,从竞技需要决定着训练的行为,训练的设计和实施则影响着比赛的成败。

第四章-投影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投影的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2.投影法分为投影法和投影法两大类。 3.构成投影的三要素是、和。 4.形体的三面投影之间所谓投影对应关系为、和。 5.工程中常用的投影图有投影图、投影图、 投影图和投影图。 6.A点到V面的距离等于投影到轴的距离和投影到轴的距离。7.直线上的点,其投影必在直线的投影上,它分割线段之比等于点的投影分割线段的之比。 8、确定空间点的位置至少需要面投影。 9、对水平重影点而言,位于边的一点为可见点,的一点为不可见点。 10、正垂线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投影为。 11、若两直线平行,则它们的互相平行。 12、点D的坐标为(10,25,15),则该点对H面的距离为。 13、空间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分为、、。 14、空间直线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三种、、。 15、某直线的水平面投影反映实长,另外两投影为与OZ轴相垂直的两直线,则该直线为( )。 16、、、三个字母不能用于纵向定位轴线的编号。 17、三面投影体系中,水平面用____表示,侧立面用_____表示,正立面用____表示。 18、作点的投影时,两个投影面上的点的连线与投影轴____. 19、A点的V面投影为a’,反映该点的_____和_____坐标. 20、一般位置直线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都比实长_____. 21、铅垂线在______投影面上反映积聚性. 22、空间点A(15, 20, 25)和B(5, 10, 30),则A点在B点的_____方,_____方,_____ 方.二、选择 1、水平线上所有点的坐标有()组同名坐标相等。 A. 1 B. 2 C. 3 D. 0 2、空间两直线相交于K点,在三面投影图中其交点k和k’的连线垂直于( )轴。 A. X B. Y C. Z D. 以上都不对 3、在三面投影中,V面和H面投影应保持的关系是()。 A. 高平齐 B. 长对正 C. 宽相等 D. 没关系 4、如果一条直线的三面投影都倾斜于投影轴,则这条空间直线为()。 5、倾斜于投影面的平面,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 A. 反映实形 B. 为一直线 C. 为一个点 D. 为平面,但不反映实形 6、点A在点B的正前方,则两点在哪个面的投影为重影点()。 A. V面上 B. H面上 C. W面上 D. 没有重影点出现 7、下面哪种说法表达两直线相交()。 A. 两条异面直线 B. 两直线三个投影面的投影都平行 C. 两直线在三个投影面的投影都有交点 D. 两一般位置直线两投影面上有交点,且交点符合投影规律 8、点A坐标(15,0,25),则A点在() A.空间上B.H面上C.V面上D.Y轴上 9、正垂面在几个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成一直线()。 A.1B.2C.3D.0 10、如果直线的投影ab上有一点k,空间的K点一定在直线AB上吗?()。 A .一定, B .不一定。 11 若已知空间点A,投射方向S,投影面H。点A的投影仍是点,且是唯一的吗?()。 A .是, B .不是, C .不一定是。 12、.点在直线上,点的投影仍在直线的投影上,这是正投影的()。 A.积聚性 B.同素性 C.从属性 D.定比性 13.工程制图中绘制图样的主要方法是()。 A.斜投影法 B.正投影法 C.中心投影法 D.以上都不正确 14.投影面垂直线的正投影为() A.汇聚为一点 B.反映实长 C.仍为一直线,但长度缩短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一个单面投影只能反映二个向度,无法表达三个向度的空间形体。 B.当两个物体的正面投影相同,则这两个物体相同。 C.当两个物体的正面和侧面投影相同,则这两个物体相同。 D.当两个物体的正面和水平面投影相同,则这两个物体相 同。 16.下列针对铅垂面说法正确的是() A.垂直于H面的平面称为铅垂面 B.垂直于H面与V、W面倾 斜的平面称为铅垂面 C.铅垂面可平行于V面 D.铅垂面可垂直于V面 17.某直线的水平面投影反映实长,该直线为( )。 A.水平线 B.正平线 C.铅垂线 D. o X Y W Z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题型:概念4-10’简答6×5’论述2×15’方法应用1×30’)一、概念题 1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3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运动训练周期:以重要比赛次数为依据,将比赛划分为周期,按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消失将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 7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简答题(概念、基本内容) 1竞技体育4个要素 1)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4)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2竞技能力、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之间的异同 ①与运动能力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因此可以说,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②与训练水平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运动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3系统训练 (1)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见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①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②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就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地、不间断地参加训练。 ③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运动训练学真题(1)

2016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运动训练学 简答: 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2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3周期训练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4周训练课的不同要求和类型? 5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关系? P13页 答案1:《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是指在特定的专项上通过训练夺得比赛胜利和创造优异成绩;,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因此只要有利于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交叉使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任何一个运动员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能力以及心智构成的,构成了竞技能力的整体性,然而各子能力之间互相促进和制约或者优势互补体现出整体和子能力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个特定时刻状态前后互相都是延续的,一段时间的延续会对竞技能力有所提高,一段时间的剪短也会对竞技能力产生制约;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必然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裂变性,外部对人体负荷会产生一个适应的过程没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应激性也会越强烈,竞技能力得到提高;负荷超出最大承受能力,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称为裂变性。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现代科技通过对运动员状态诊断,目标建立、计划制定的鞥到都直接干预到运动训练中,同时引导着运动训练朝着高科技化,准确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2: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候克服或者对抗阻力的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如下: 《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该注意的事项 答案3: 一:周期训练原则是指周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其训练的科学基础如下:《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由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现周期性的,而运动训练的也是一样有这个普遍规律决定的,新的一个运动周期都不应该只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的简单重复,而是达到新的一个水平。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的表现出周期性特点,不断适宜增加负荷使得机体不断适应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呈现出周期性特征。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周期性特征;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承认,同时也只有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才能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充分发挥出来。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按照一个训练周期包含时间跨度不同,了解各个周期的时间构成和应用范畴,对于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贯彻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贯彻周期安排原则时候,要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把训练周期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和比赛周和恢复周等等。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把一个完整训练过程分成若干小周期之后,不可以忽略各个周期之间的衔接,重视相互之间的连续性。

运动训练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成绩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价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测定。 4、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经济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依靠训练信息指标把我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8、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和部分。 9、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 10、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2、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教程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设施变换,以提高运行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