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了国家的各种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涵义做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及其,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的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

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即国家产生和消亡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制度。当时的生产很不发达,生产关系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平等关系。人们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而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和部落或更大的部落联盟。这种简单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是是应当是简单和低水平的生产力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阶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原始公社制度已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国家就是在“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机关,部分地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它们,并且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权力机关来取代它们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产生出来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规律。

(二)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

这表明的是国家的本质。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者是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被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他们就是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他们的奴役和剥削。国家正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主体的身份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格代表,取得了共同体的形式外观。这种共同体的形式表现在:国家的管理对象是全体国民;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对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不仅在社会各种类型的权利中效用最高,而且总是以社会政体的代表的身份,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解决各种纠纷和冲突的最终仲裁者出现的。

资产阶级统治是资产阶级的联合力量。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和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通知阶级意志。但是国家意志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在于它有保证社会成员遵守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强力或称暴力。因此,强力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后盾和基础。所以,通常又把以强制力为基础的政治统治成为专政。

(三)国家是实现阶级专政和维护社会运转的机器

国家实现阶级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而不是民主制或君主制等国家形式。“机器”顾名思义是个工具,而且是个复杂的工具,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机构,即组织体系。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它特殊在具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虽然专政必须有强制力,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列宁曾经说过,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还不是强制力。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有组织经济文化建设的任务,这个任务,不是靠强制力,而主要靠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的。就是剥削阶级专政,在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也不是完全靠强制力,只是以强制力作为后盾而已。因此国家不仅仅是实现阶级专政的机器,它还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器。

总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其他政治思想家对国家概念的一般界定,我们可以将国家定义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利益,以公共权力为核心、暴力工具为后盾,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拥有最高主权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2012年第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2期) Total No .312 收稿日期:2012—08—13 作者简介:刘黎(198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反腐败与廉政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刘 黎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系统地阐释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权力的配置与制约以及国家和公民社会关系等理论内容, 这是一种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学说。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创新。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不断深入理解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中,从基本政治制度、法治国家以及国家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学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本质;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116—02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第一个历史文献应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它和《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一系列著作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 义国家学说。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了这门学说是通过分析总结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披露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虚假性,指出国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在政治上的反映,都将经历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灭亡的历程。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按照历史顺序叙述马 克思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他认为马克思国家学说应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首先,在欧洲1848年革命 前夜,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所在。第二个发展时 期是1848年革命之后,马克思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 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尚未提出用何种方式方法完成这一使命。第三个时期是1871年巴黎公社出现以后。通过巴黎公社马克思找到了完成这一使命的方法。他认为 :“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并借 此提出了一种新型政权组织形式,即议行合一,兼管 立法和行政的无产阶级专政。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和内涵 马克思提出国家的本质应该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 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 。充分理解“国家”和“社会”间的关系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 关于国家本质论述的关键。这二者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他认为国家的本质应该是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社会关系性质这两大基本属性决定的。例如,阶级社会中的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虽然他们在表象上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实质上却是由其统治阶级所操纵的统治工具。国家代表的仅仅是部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利益,并不是全体公民社会的普遍利益诉求。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提出了一个超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的新民主概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三大理论创新:首先是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深层剖析。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载体,这种理论实现了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其次是对国家职能的合理划分,马克思提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 6 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钟卫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 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 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可见,列宁 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 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 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并且这个使用了“特别是、更特别是”的递进副词,这就“把关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看成不 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更特别’的内容;即使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律理论,也被看成不是马克思主义‘更特别’的内容。” 程恩富则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 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 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除此之外,还有梅荣政、赵家祥、梁树发、郭大俊、桑志达等学者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哲学的物质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实现了哲学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正确阐明了意识的起源及其与物质相互关系,而且深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客观地揭示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物质的统一体,它已经并还将不断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到的就是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 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然,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 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 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 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

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 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 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 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 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 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 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 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 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念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指南。马克思主义 群众史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先后 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 政的最牢固根基”等执政理念,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履行 了自己的诺言。 一、群众史观的实质和根据 群众史观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所形成,后来经过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起来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群 众史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说 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 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 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非常明确地表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 体的思想。 第二,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比普通个人要大得多。但是,英雄人物是时代和群众的产物,不是英雄 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创造群众,而是群众创造英雄。对群众史 观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独特的贡献的普汉列诺夫证明,决定社会发展的归根 到底不是杰出人物的愿望和思想,而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的发展,是物质资 料生产方式的变更,是各个阶级的斗争和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的相互关系的变

更。因此,如果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愿望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背道而驰,与先进阶 级的要求背道而驰,那末他们就会变成无用之物;反之,如果杰出人物的思想 和愿望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反映先进阶级的要求,那他们就能 成为真正的杰出人物。 第三,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普通个人与英雄人物是一种辩 证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普通个人的作用越来越大。列宁不但十分强调人 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很重视普通个人的作用。他指出:“随着人们 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 定增多起来。”[列宁在这里所说的作为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既指群众的群体,也指群众的个体,即普通个人。列宁还强调: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群众,而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只是少数人,“如果这些少数人不中群众的意,群众有 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 群众史观的实质,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是为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哲学上的论证的。马克思在开始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就指出过,作为 人民群众主体的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列宁则指出,作为自觉的历 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正是“历史创造者”。毛泽东的论述对群众史观的实质作 了某种总结。他以富有文学色彩的笔调写道: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 造历史?提出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他以十分简洁的笔触写道:“人民,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对这个根本问题作了高度概括的回答。 群众史观作为关于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惟一正确和科学的历史观,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根据。总的说来,它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 史观基本问题的原理在人的作用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 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开始萌芽的时期。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是随着思想历程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逐渐形成清晰轮廓,并不断成熟进步到形成完整体系。马克思曾鲜明地提出国家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政治实体,一种和衷共济的共同体,一种宪法组织。那么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他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又有何区别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 (一)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工具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二)在特殊历史阶段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立论。在分析现代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根据阶级冲突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说明了现代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和中立的仲裁作用,揭示了国家权力是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复杂矛盾的结果,而国家机器、国家机关和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权

力斗争的中介和政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只要阶级统治还没有形成,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就保持着它的独立性。目前的国家的独立性只有在这样的国家里才存在,在那里等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阶级,比较先进的国家中已经被消灭了的等级还构成一种不定型的混合体而继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在那里任何一部分居民也不可能对其他部分的居民进行统治。 (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基础上提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学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四)在共产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国家理论和国家消亡论。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

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3篇

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3篇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科学的、历史的、唯物的群众观,是关于正确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根本观点。下面是带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 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成凉工业园区在20xx年春节期间认真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通过学习《共产党章程》、《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内容和、王东明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一个根本观点群众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真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也是认识主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党最丰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党只有坚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领导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决定的。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的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在当今社会,要解决脱离群众的“四风”问题,也要警惕和解决“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原则侵袭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现在有的政府部门或官员表现出的种种逐利行为、庞大的公务消费等,是与党的根本宗旨相背离,都会直接动摇党的价值基础,损害党群关系。 因此,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胜利之本。只有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性和主动权,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我们的全部工作始终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篇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包括:①国家的含义、②国家的构成要素、③国家性质、④国家制度、⑤国体与政体的关系、⑥国家职能、⑦国家的管理形式(即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 1、国家的含义 (1)国家的产生: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本质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根本属性)。 (4)国家的属性:主权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 阶级性: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主要是在研究“国家与革命”关系时所强调的。 社会性:主要是在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所注重的。 主权性:是在“国际交往”中被看重的属性。 2、国家的构成要素: (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生命与灵魂。国家主权有两个特征,表现为: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和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2)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3)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国家的性质 (1)国家性质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性质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互相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同时两者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二、政府的特性 (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而运用政府权力谋求特定社会团体或者私人利益,是与政府的这一特性相违背的; 由此可见,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是,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

关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几点思考 李志民 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这一概念,我认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讲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其二是讲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研究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绝不能以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特别是资产阶级政党理论来研究无产阶级政党。 研究某一学说必须准确地把握其研究对象。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研究对象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以政党为研究对象;第二种是以无产阶级政党为研究对象;第三种是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我认为第一种把研究对象泛化了,以政党为研究对象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政党学说),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当然要涉及“政党”的一般,但“政党”的一般并不是它的研究对象。第三种把研究对象的范围缩小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的确应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实际,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从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来看,其研究对象只能是第二种即一般意义的无产阶级政党。 有些同志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这一概念,似乎只需研究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而无需研究它的领导活动。这一看法是有失偏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着眼点是党的历史使命和领导作用。因此,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比“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这一概念要宽泛,它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上是同一序列的概念。这一概念本身表明它既应研究党的自身建设及其规律,又应研究党的领导活动及其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实践中创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全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掌握这个概念,关键在于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要正确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应该把握以下特点: 1.共同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2.唯一性 除客观实在性外,变化、运动等也是物质现象的共性,而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变化、运动等共性不是物质现象特有的,意识也是运动、变化的。它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相区别,也就不能成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客观实在性是在剔除物质具体形态个别特性后,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和抽象。但这并不是说,客观实在性可以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存在。相反,客观实在性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形式。物质概念抽象概括出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永恒性 物质的永恒性指的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是创造了物质。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没有发生改变。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们是不可能凭空创造物质的。 5.可知性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迟早会被认识。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比较不同国家学说谈马克思主义国家 学说的科学性 摘要:国家的产生是各个政治学派必须面临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政治学史上,有许多研究国家的学派,在对国家的产生有不同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起源是这些理论当中最具有进步性和科学性的学说,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国家具有阶级性,并且认为阶级性是国家最根本的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其他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本文比较不同的国家学说,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国家起源阶级性科学性 国家的产生一向是政治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各个政治学派和政治学家一直争论的话题。在人类历史上,有以下几种国家学说, 一、社会共同体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城邦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1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为了追求一种善而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社会团体,这里所说的城邦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国家。在亚氏看来,自然创造了男女,组成了家庭,为了适应更为广大的生活需要,家庭自然地组成了村落,若干的村落组合而成城邦,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城邦的长成处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早期的各级社会社团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一切的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地产物。所以,亚氏得出了一个结论,也就是城邦处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2 二、神权国家说 这个观点主要在中世纪,中世纪西欧神权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承认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家是上帝的产物。3在确立上帝的权威的基础上,阿奎那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自顾自己的利益。为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维护共同的幸福,就需要共同的治理原则,也就是国家这种机构。这样,阿奎那就把国家说成是“那些服从同样法律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以求生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因此,他把国家的母的解释为“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在阿奎那的思想中,他认为教权高于世俗的权力,上帝才是这一切的创造者。这一思想成为神权思想的主流。 三、契约论说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3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7页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国家和军队改革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国家和军队改革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我国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35年对整个国家、军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现在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力,我们需要用改革来继续推动国家的发展。这里用马克思主义解释我国必须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举措。 关键词:改革,解释,措施。 一、国家和军队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已经快速发展了35年了,一共经历的7次三种全会,其中5次谈改革,2次谈农村问题。身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世界大国,快速的发展对的影响已经深化到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马克思总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关系,快速的发展的生产力也必然导致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即旧的生产关系会慢慢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我国的经济基础发展到了如今的这一阶段,上层的政府政策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力度较大的变革才能维护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正是在这种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的大会。本次大会主要谈五个国家改革和一个军队改革,第一个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个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个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个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第五个是甚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有的是深化军队体制改革。这次会议所作的决定必会影响中国的未来走向。 每一次三中全会都会担负着一定的历史使命,我个人感觉中国的转型期不能无限地拉长,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说得很清楚,说我们中国再过30年各方面的制度将更加成熟、更加并行,所以这次三中全会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要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今年是2013年,离2020年满打满算七年多,时间不等人,而且表面的经济繁荣、GDP主义引起了像房地产泡沫,金融债券体系的不健全,影子银行地下钱庄现象普遍等,政府的某些方面公信力在下降这都表明了这一点一点的量变若不经历一次大力度的改革就会变成国内乱套这样的质变,所以中国的转型不能再拖了。中央应该尽快进行全面部署、系统推进,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现在的人口压力也十分巨大,中国一共经历的三次婴儿潮中最大的一次在1960至1972,这一年代里出生的我们的父辈在未来的15年内会陆续退休不再参加生产,所以一直以来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根本不能持续。邻国日本现在就长期陷入人口老龄化的泥潭中导致现在的发展停滞,日本虽然发展停滞但是对于这个国家来讲人民的生活还比较幸福,这是由他们高度自动化的工业和高度工业化的农业带来高生产力提供给了人民相对丰富的产品,再加上较为健全的现代化国家体制和教育体制福利体制养老医疗体制等让他们在严重的老龄化下国家还比较安定。事物的发展总有普遍性,国家的发展也是一样,中国目前面临的危机和日本二十年前有很大相似性,但中国的国情比日本还要复杂的多,长期的发展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资本,又在广泛的平民式教育中发展了人力资本,国家领土广阔自然资源由十分丰富,根据宏观经济学普遍认同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中我们已经得到了三个,对于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我们也可以在鼓励创新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之一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动过时间改造世界。人们要取得时间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了国家的各种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涵义做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及其,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的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 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即国家产生和消亡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制度。当时的生产很不发达,生产关系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平等关系。人们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而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和部落或更大的部落联盟。这种简单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是是应当是简单和低水平的生产力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阶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原始公社制度已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国家就是在“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机关,部分地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它们,并且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权力机关来取代它们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产生出来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规律。 (二)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 这表明的是国家的本质。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者是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被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他们就是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他们的奴役和剥削。国家正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主体的身份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格代表,取得了共同体的形式外观。这种共同体的形式表现在:国家的管理对象是全体国民;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对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不仅在社会各种类型的权利中效用最高,而且总是以社会政体的代表的身份,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解决各种纠纷和冲突的最终仲裁者出现的。 资产阶级统治是资产阶级的联合力量。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和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通知阶级意志。但是国家意志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在于它有保证社会成员遵守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强力或称暴力。因此,强力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后盾和基础。所以,通常又把以强制力为基础的政治统治成为专政。 (三)国家是实现阶级专政和维护社会运转的机器 国家实现阶级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而不是民主制或君主制等国家形式。“机器”顾名思义是个工具,而且是个复杂的工具,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机构,即组织体系。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它特殊在具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虽然专政必须有强制力,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列宁曾经说过,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还不是强制力。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有组织经济文化建设的任务,这个任务,不是靠强制力,而主要靠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的。就是剥削阶级专政,在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也不是完全靠强制力,只是以强制力作为后盾而已。因此国家不仅仅是实现阶级专政的机器,它还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器。 总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其他政治思想家对国家概念的一般界定,我们可以将国家定义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利益,以公共权力为核心、暴力工具为后盾,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拥有最高主权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