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的意义

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的意义

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的意义
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的意义

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的意义

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你能举出实际例子解释吗

为什么“负负得正”?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你根本没有考虑,也许你的解释是“课本规定如此”。这个回答不能满足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家,请大家了解一下“负负得正”的发展史。

众所周知,负数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在《九章算术》中方程章给出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而负负得正直到13世纪末才由数学家朱士杰给出。在《算学启蒙》(1299)中,朱士杰提出:“明乘除法,同名相乘得正,异名相乘得负”。

公元7世纪,印度数学家婆罗笈多(brahmayup-ta)已有明确的正负数概念,及其四则运算法则:“正负相乘得负,两负数相乘得正,两正数得正。”

直到18世纪还有一些西方数学家认为“负负得正”这一运算法则是个谬论。甚至到了19世纪,英国还有一些数学家不接受负数,如英国数学家弗伦得(1757—1841)抨击那些谈“负负得正”的代数学家,认为负数有悖常理,“只有那些喜欢信口开河,厌恶严肃思维的人才支持这种数得使用。”

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负负得正的运算,则在学习代数课本中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法国文豪司汤达(1783—1843)在学生时代就曾被这个法则困扰了很久,他的两位数学教师迪皮伊先生和夏倍尔都未能给他一个令他信服的解释,司汤达因而对数学和数学教师产生了不信任感,他说:“到底是我的两位老师在骗我呢还是数学本身就是一场骗局呢?”显然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负数乘法运算的理解困难,利用生硬的“规定”的方法直接引入负负得正的法则是不可取的。下面是引入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

每个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所以,他们应当对故事有着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而对于学生来说。对比较强烈的概念会给他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如好与坏、善与恶等。下面这个模型应该可以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

故事模型:

好人(正数)或坏人(负数)进城(正数)或出城(负数)好(正数.)与坏(负数),如果好人(+)进城(+)对于城镇来说是好事(+)。所以(+)×(+)=+:如果好人(+)

出城(-),对于城镇来说是坏事(-),如果坏人(-)进城(+)对城镇来说是坏事(-)即(-)×(+)=-所以如果坏人(-)出城(-)对于城镇来说是好事(+),所以(-)×(-)=+

“负债”模型:

M.克莱因认为,“如果记住物理意义,那么负数运算以及负数和正数混合运算是很容易理解的”。他解决了困扰人们多年的“两次负债相乘的结果是神奇的收入”的问题。

一人每天欠债5美元,给定日期(0美元)3天后欠债15美元。如果将5美元的债记成-5,那么每天欠债5美元欠债3天可以数学来表达:3×(-5)=-15。同样一人每天欠债5美元,那么给定日期(0美元)3天前,他的财产比给定的日期的财产多15美元,如果我们用-3表示3天前,用-5表示每天欠债,那么3天前他的经济情况可表示为(-3)×(-5)=15

运动模型

一个人沿着公路散步,规则如下:选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的方向为负方向。即向右走为正数,向左走用负数表示,依照时间的顺序,将来的时间用正值,过去的时间为负值,人的初始位置在零点。

+4 × -3 = -12

测量型模型:

某气象站测得海拔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0.6度,观察地的气温是零度。问在观察地点以下3千米的地方气温是多少度?我们规定,气温升高为正,气温下降为负。观察地点以下为负,观察地点以上为正。易得上述问题的算式为(-0.6) ×(-3)=1.8

动手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需要摄像机作为道具,也希望同学们从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假设一个干净的塑料水箱有一个透明的排水管,排水管的排水速度为每分钟3加仑。用摄像机拍下排水管前几分钟的排水过程(这里的“排水”看作为负数,如果我们播放时放2分钟,可以看出水箱里的水减少6加仑,而3分钟后,水减少9加仑,假设我们现在将录像带到放2分钟(这里的“倒放”看作负数),那么水箱的水会增加6加仑的水。

如何解释“负负得正”

现实模型不足以让司汤达这样的聪明孩子完全信服。这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如下方法来解释为何“负负得正”。

第一种是直接用运算律的方法:

(-1)×(-1)=(-1)×(-1)+0×(-1)

=(-1)×(-1)+[(-1)+1] ×1

=(-1)×(-1)+(-1) ×1+1×1

=(-1) ×(-1+1)+1

=1

第二种是反证法:假设负负得正,则由假设: (-1)×(-1)=[2+(-1)]

=(-1) ×2+(-1) (1)

另一方面:(-1)×(+1)=[1+(-2)] ×(+1)=1+(-2) ×1 (2)

若正负得负,则由(1)得-1=-3,不可能:若正负得正,则由(2)得1=3

也不可能。也就是说,无论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乘积是正数还是负数,上面的结论都是不成立的。因此-1×(-1 )= —1的假设是错误的。必有(-1)×(-1)=1

上面的“证明”严格地说不过是两种解释而以。因为我们的依据是正数和零所满足的运算律包括:0+a=a,0×a=0;a+b=b+a;a×b=b×a;等。19世纪德国数学家汉克尔早就告诉我们。在形式化的算术中。“负负得正”是不能证明的,大数学家克莱恩。也提出忠告:不要试图地去证明符号法则的逻辑必要性,“别把不可能的证明讲得似乎成立”。实际上面的“证明”表明:当我们把非负整数所满足的运算律用于负数时,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只能是正数。数集扩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运算律的无矛盾性,诚然,你可以规定“负负得正”,但是这样做时,你至少必须放弃正整数集所满足的其中一个运算律。这大概是我们能向汤姆达亮出的最后一张底牌了。然而,数学教育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知识的建构并不是通过演绎推理,而是通过经验收集、比较结果、一般化等手段来完成的,仅仅向学生讲述运算率并不能收到你所期望的效果,因为学生并不情愿利用这些运算率。这与历史的启示是一致的,无疑,现实模型是我们不可缺的教学方法。

对数的含义

2.2.1 对数的含义 一学习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与指数的关系式。 3会进行指对互化以及简单的指对互化。 二 自学指导 1 自学课本第62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数的意义是什么?对数与指数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两个具体的例子吗? (2)对数式中底数的范围是什么?思考为何会有这个范围? (3)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又是怎样定义的? (4)负数和零有没有对数?1log 0,log 1a a a ==证明 三 自主检测 1 填写下列表格 2 将下列指数式化成对数式,对数式化成指数式 (1)4381;= (2)132;8-= (3)1() 4.3355 m = 16 14 (4)log 2=- lg100(5)2= (6)ln10 2.303=

3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 (1)327log 2x = (2)2log 23 x =- (3)16log 12 x = (4)lg 0.001x = (5)2ln e x -= (6)lg 3x = (7)ln 1x =- (8)8log 6x = (9)2log 643x =- 三 随堂练习 1求出使对数有意义的x 的范围 (1)(2)log (1)x x +- (2)(32)log (12)x x +- 2 求下列各式的值 3210log log 1 5(1)1010.log ππ-+ (2)log 3变式训练 (1)22log 3327_____-=。 (2)lg 525,___x x ==则。 232(3)log ,log ,____m n a a m n a +===则。 5534[log ][log ]3 4(4)log log 0,_____b a b a ===(log )(log )则 26 3 2 211(6)log log 044x x αβαβ++=?=的两根为和,则()()_________ 五 课堂小结 对数的意义是什么?(即指对互化的公式)

标准正态分布表

标准正态分布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标准正态分布表

4432198653 1.80.964 1 0.964 8 0.965 6 0.966 4 0.967 2 0.967 8 0.968 6 0.969 3 0.970 0.970 6 1.90.971 3 0.971 9 0.972 6 0.973 2 0.973 8 0.974 4 0.975 0.975 6 0.976 2 0.976 7 20.977 2 0.977 8 0.978 3 0.978 8 0.979 3 0.979 8 0.980 3 0.980 8 0.981 2 0.981 7 2.10.982 1 0.982 6 0.983 0.983 4 0.983 8 0.984 2 0.984 6 0.985 0.985 4 0.985 7 2.20.986 1 0.986 4 0.986 8 0.987 1 0.987 4 0.987 8 0.988 1 0.988 4 0.988 7 0.989 2.30.989 3 0.989 6 0.989 8 0.990 1 0.990 4 0.990 6 0.990 9 0.991 1 0.991 3 0.991 6 2.40.991 8 0.992 0.992 2 0.992 5 0.992 7 0.992 9 0.993 1 0.993 2 0.993 4 0.993 6 2.50.993 8 0.994 0.994 1 0.994 3 0.994 5 0.994 6 0.994 8 0.994 9 0.995 1 0.995 2 2.60.995 3 0.995 5 0.995 6 0.995 7 0.995 9 0.996 0.996 1 0.996 2 0.996 3 0.996 4 2.70.996 5 0.996 6 0.996 7 0.996 8 0.996 9 0.997 0.997 1 0.997 2 0.997 3 0.997 4 2.80.997 4 0.997 5 0.997 6 0.997 7 0.997 7 0.997 8 0.997 9 0.997 9 0.998 0.998 1 2.90.998 1 0.998 2 0.998 2 0.998 3 0.998 4 0.998 4 0.998 5 0.998 5 0.998 6 0.998 6 x00.10.20.30.40.50.60.70.80.9 30.998 7 0.999 0.999 3 0.999 5 0.999 7 0.999 8 0.999 8 0.999 9 0.999 9 1.000 正态分布概率表 Φ( u ) =

初步认识负整数和整数说课稿

《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这三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是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第2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材,我和人教版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都是让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看看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将正负数的初步认识和大小比较放在了两课时,第2课时通过存折上的收入和支出的数据记录引出什么是正负数,并明确读法。第4课时通过在数轴上表示温度引发学生对正负数大小比较的 思考,重点是负数大小的比较。 我们再看冀教版教材,充分利用了温度计这一素材,先让学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再从具体的温度抽象出数字,从而引出正负数的数学模型,再将温度计横放观察数据抽象出数轴,观察数轴上的数据排列,发现规律,掌握正负数的大小比较。在此基础上理解整数。 两种版本教材各有所长,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合理整合。 2.教材地位作用 《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这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2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节课在第一课时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字,从而建立正负数的数学模型,是后面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数据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数轴表示正负数,掌握简单整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标准正态分布

标准正态分布 标准正态分布(英语: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德语Standardnormalverteilung),是一个在数学、物理及工程等领域都非常重要的概率分布,在统计学的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期望值μ=0,即曲线图象对称轴为Y轴,标准差σ=1条件下的正态分布,记为N(0,1)。 定义: 标准正态分布又称为u分布,是以0为均数、以1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记为N(0,1)。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是:在-1.96~+1.96范围内曲线下的面积等于0.9500,在-2.58~+2.58范围内曲线下面积为0.9900。统计学家还制定了一张统计用表(自由度为∞时),借助该表就可以估计出某些特殊u1和u2值范围内的曲线下面积。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呈钟形,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正态分布是位置参数均数为0, 尺度参数: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 特点: 密度函数关于平均值对称 平均值与它的众数(statistical mode)以及中位数(median)同一数值。 函数曲线下68.268949%的面积在平均数左右的一个标准差范围内。 95.449974%的面积在平均数左右两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99.730020%的面积在平均数左右三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99.993666%的面积在平均数左右四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函数曲线的反曲点(inflection point)为离平均数一个标准差距离的位置。 标准偏差:

深蓝色区域是距平均值小于一个标准差之内的数值范围。在正态分布中,此范围所占比率为全部数值之68%,根据正态分布,两个标准差之内的比率合起来为95%;三个标准差之内的比率合起来为99%。 在实际应用上,常考虑一组数据具有近似于正态分布的概率分布。若其假设正确,则约68.3%数值分布在距离平均值有1个标准差之内的范围,约95.4%数值分布在距离平均值有2个标准差之内的范围,以及约99.7%数值分布在距离平均值有3个标准差之内的范围。称为“68-95-99.7法则”或“经验法则”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对数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完整版)t分布的概念及表和查表方法.doc

t分布介绍 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学生 t - 分布(t -distribution ),可简称为 t 分布,用于根据小样本来估计呈正态分布且方差未知的总体的均值。如果总体方差已知(例如在样本数量足够多时),则应该用正态分布来估计总体均值。 t 分布曲线形态与 n(确切地说与自由度 df )大小有关。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相比,自由度df 越小, t 分布曲线愈平坦,曲线中间愈低,曲线双侧尾部翘得愈高;自由度 df 愈大, t 分布曲线愈接近正态分布曲线,当自由度 df= ∞时, t 分布曲线为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中文名t 分布应用在对呈正态分布的总体 外文名t -distribution 别称学生 t 分布 学科概率论和统计学相关术语t 检验 目录 1历史 2定义 3扩展 4特征 5置信区间 6计算 历史 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学生 t -分布( Student's t-distribution )经常应用在对呈正态分布的总体的均值进行估计。它是对两个样本均值差异进行显著性测试的学生t 测定的基础。 t 检定改进了Z 检定(en:Z-test ),不论样本数量大或小皆可应用。在样本数量大(超过 120 等)时,可以应用Z 检定,但 Z 检定用在小的样本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因此样本很小的情况下得改用学生t 检定。在数据有三组以上时,因为误差无法压低,此时可以用变异数分析代替学生t 检定。 当母群体的标准差是未知的但却又需要估计时,我们可以运用学生t-分布。 学生 t-分布可简称为t 分布。其推导由威廉·戈塞于 1908 年首先发表,当时他还在都柏林的健力士酿酒厂工作。因为不能以他本人的名义发表,所以论文使用了学生(Student )这一笔名。之后t 检验以及相关理论经由罗纳德·费雪的工作发扬光大,而正是他将此分布称为学生分布。 定义

《生活中的负数》说课稿

《生活中的负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北师大版新课标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生活中的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将这两部分有机融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悟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教学难点: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点拨,让学生从实例之中得到知识。全面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不断鼓励和启发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观察法、尝试操作法、讨论法相结合。研究实际问题→感知负数→认识负数→理解负数。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 (一)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 在本课中,我一开始就出示几组相反意义的量,问题情境让学生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这一问题马上引起学生兴趣,因为生活中这些问题经常遇到,但没人思考过简洁的表示方法。然后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它们的对比来导出正负数,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使用正负数的必要性。紧跟着教读正负数,并介绍“+、- ”在这里已有了不同的意义。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扎实的学习,基本概

对数知识点整理

1对数的概念 如果a(a>0,且a ≠1)的b 次幂等于N ,即N a b =,那么数b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b N a =log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由定义知: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a>0且a ≠1,N>0; ③01log =a , 1log =a a , b a b a =log ,b a b a =log 特别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记作N 10log ,简记为lgN ;以无理数e(e=2.718 28…) 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记作N e log ,简记为N ln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式子名称指数式N a b =(底数)(指数)(幂值)对数式b N a =log (底数)(对数)(真数) 3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a ≠1,M>0,N>0,那么 (1)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2N M a a log log N)(M log a -=÷(3)M b M a b a log log = 问:①公式中为什么要加条件a>0,a ≠1,M>0,N>0? ②=n a a log ______ (n ∈R)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比较.(学生填表) 运算性质 n m n m a a a +=?,n m n m a a a -=÷ mn n m a a =)((a>0且a ≠1,n ∈R) 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N M a a log log N)(M log a -=÷(a>0,a ≠1,M>0,N>0) 难点疑点突破 对数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a >0,,且a ≠1? 理由如下: ①若a <0,则N 的某些值不存在,例如log-28 ②若a=0,则N ≠0时b 不存在;N=0时b 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③若a=1时,则N ≠1时b 不存在;N=1时b 也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对数式的底是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

标准正态分布表

标准正态分布表 x 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 0.500 0 0.504 0 0.508 0 0.512 0 0.516 0 0.519 9 0.523 9 0.527 9 0.531 9 0.535 9 0.1 0.539 8 0.543 8 0.547 8 0.551 7 0.555 7 0.559 6 0.563 6 0.567 5 0.571 4 0.575 3 0.2 0.579 3 0.583 2 0.587 1 0.591 0 0.594 8 0.598 7 0.602 6 0.606 4 0.610 3 0.614 1 0.3 0.617 9 0.621 7 0.625 5 0.629 3 0.633 1 0.636 8 0.640 4 0.644 3 0.648 0 0.651 7 0.4 0.655 4 0.659 1 0.662 8 0.666 4 0.670 0 0.673 6 0.677 2 0.680 8 0.684 4 0.687 9 0.5 0.691 5 0.695 0 0.698 5 0.701 9 0.705 4 0.708 8 0.712 3 0.715 7 0.719 0 0.722 4 0.6 0.725 7 0.729 1 0.732 4 0.735 7 0.738 9 0.742 2 0.745 4 0.748 6 0.751 7 0.754 9 0.7 0.758 0 0.761 1 0.764 2 0.767 3 0.770 3 0.773 4 0.776 4 0.779 4 0.782 3 0.785 2 0.8 0.788 1 0.791 0 0.793 9 0.796 7 0.799 5 0.802 3 0.805 1 0.807 8 0.810 6 0.813 3 0.9 0.815 9 0.818 6 0.821 2 0.823 8 0.826 4 0.828 9 0.835 5 0.834 0 0.836 5 0.838 9 1 0.841 3 0.843 8 0.846 1 0.848 5 0.850 8 0.853 1 0.855 4 0.857 7 0.859 9 0.86 2 1 1.1 0.864 3 0.866 5 0.868 6 0.870 8 0.872 9 0.87 4 9 0.877 0 0.879 0 0.881 0 0.883 0 1.2 0.884 9 0.886 9 0.888 8 0.890 7 0.892 5 0.894 4 0.89 6 2 0.898 0 0.899 7 0.901 5 1.3 0.903 2 0.904 9 0.906 6 0.90 8 2 0.90 9 9 0.911 5 0.913 1 0.914 7 0.916 2 0.917 7 1.4 0.919 2 0.920 7 0.922 2 0.923 6 0.925 1 0.926 5 0.927 9 0.929 2 0.930 6 0.931 9 1.5 0.933 2 0.934 5 0.935 7 0.937 0 0.938 2 0.939 4 0.940 6 0.941 8 0.943 0 0.944 1 1.6 0.945 2 0.946 3 0.947 4 0.948 4 0.949 5 0.950 5 0.951 5 0.952 5 0.953 5 0.953 5 1.7 0.955 4 0.956 4 0.957 3 0.958 2 0.959 1 0.959 9 0.960 8 0.961 6 0.962 5 0.963 3 1.8 0.964 1 0.964 8 0.965 6 0.966 4 0.967 2 0.967 8 0.968 6 0.969 3 0.970 0 0.970 6 1.9 0.971 3 0.971 9 0.972 6 0.973 2 0.973 8 0.974 4 0.975 0 0.975 6 0.976 2 0.976 7 2 0.977 2 0.977 8 0.978 3 0.978 8 0.979 3 0.979 8 0.980 3 0.980 8 0.981 2 0.981 7 2.1 0.982 1 0.982 6 0.983 0 0.983 4 0.983 8 0.984 2 0.984 6 0.98 5 0 0.985 4 0.985 7 2.2 0.98 6 1 0.986 4 0.986 8 0.98 7 1 0.987 4 0.987 8 0.988 1 0.988 4 0.988 7 0.98 9 0 2.3 0.989 3 0.989 6 0.989 8 0.990 1 0.990 4 0.990 6 0.990 9 0.991 1 0.991 3 0.991 6 2.4 0.991 8 0.992 0 0.992 2 0.992 5 0.992 7 0.992 9 0.993 1 0.993 2 0.993 4 0.993 6 2.5 0.993 8 0.994 0 0.994 1 0.994 3 0.994 5 0.994 6 0.994 8 0.994 9 0.995 1 0.995 2 2.6 0.995 3 0.995 5 0.995 6 0.995 7 0.995 9 0.996 0 0.996 1 0.996 2 0.996 3 0.996 4 2.7 0.996 5 0.996 6 0.996 7 0.996 8 0.996 9 0.997 0 0.997 1 0.997 2 0.997 3 0.997 4 2.8 0.997 4 0.997 5 0.997 6 0.997 7 0.997 7 0.997 8 0.997 9 0.997 9 0.998 0 0.998 1 2.9 0.998 1 0.998 2 0.998 2 0.998 3 0.998 4 0.998 4 0.998 5 0.998 5 0.998 6 0.998 6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3 0.998 7 0.999 0 0.999 3 0.999 5 0.999 7 0.999 8 0.999 8 0.999 9 0.999 9 1.000 0

六年级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三、新课教学: (一)导入 1、教师说出下面几句话,请学生一次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2、认识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1)根据例1的情况提问:零上16摄氏度用16摄氏度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度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思考:16摄氏度和-16摄氏度的意义是否相同? 16摄氏度是零上16摄氏度,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写法以及读法。 2、教学例2学生自学,理解存入和支出的含义及表示法。 3、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首先要求把刚才所写下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明白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体会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

对数的概念教案

对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1)、理解对数的定义,了解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名称; (2)、理解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逆关系,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能够利用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关系完成简单的运算。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关系,蕴含着数学中相互转化的思想,同时学生体会到类比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对数的学习,能利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他们利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数概念的正确理解; #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对数式,指数式中各字母含义的区别理解; 2、应用指数与对数的相互转化求值。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若3+2=5,则3=5-2;

若3×2=6,则3=6÷2; 若23=8,则3=。 思考:能否用2和8的来表示3 [ 二、学生活动: 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在上面的几个式子中,都是求3,第一个3根据的加法逆运算用减法求出,第二个3用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求出,那么第三个3能不能用指数式的逆运算求出来呢指数式的逆运算又 是什么呢显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学运算——对数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构建数学: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a>0,a≠1)的b的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就称b是以a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对 N log b a 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注意:(1)a>0,a≠1, (2)a b=N?, = N log b a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活动2:讨论并写出a,b,N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自的名称两种运算的关系就如同加减法和乘除运算一样,当数字的位置变发生了变化,其含义和名称也随之改变。

冀教版六下数学初步认识正负整数和整数说课稿

冀教版六下数学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是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第2课时。教材充分利用了温度计这一素材,先让学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再从具体的温度抽象出数字,从而引出正负数的数学模型,再将温度计横放观察数据抽象出数轴,观察数轴上的数据排列,发现规律,掌握正负数的大小比较。在此基础上理解整数。 2.教材地位作用 《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这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2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节课在第一课时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字,从而建立正负数的数学模型,是后面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数据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数轴表示正负数,掌握简单整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温度计,经历认识正、负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及认识整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会比较大小。用数轴表示正、负数;会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习在学生已认识自然数、分数、小数,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学生有学习新知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负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如,冬天人们每天看的天气预报、包装袋上的容量范围、电梯楼层显示牌上地下室的表示等。由于初次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比较部分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流程

对数的概念与运算性质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 (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解析 《对数与对数运算》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共分两小节,第一小节主要内容是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第二小节内容是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课时为第一小节内容. 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正是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而发明了对数.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教材从具体问题引进对数概念,加强了对数的实际应用与数学文化背景,强调“对数源于指数”以及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互逆关系,将对数安排在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之后进行学习,实现对数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对接,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发现与论证对数的运算性质.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以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设置 1.感受引入对数的必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出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能根据定义进行互化和求值; 3.感受数学符号的抽象美、简洁美. 本课时落实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通过“推断化石年代”和“解指数方程”两个实例,认识到引入对数,研究对数是基于实际需求的。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通过“知二求一”的分析,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图象,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以及为了表示指数的准确值,引入了对数符号,从而引出对数概念. 通过图示连线,对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来认识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对数概念,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计算中的作用.对数源于指数,本课时中,对数问题往往回归本源,转化为指数问题来解决,因而要在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互化和求值. 恰当的数学符号,对数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数符号抽象而简洁,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体验对数符号的重要性.

卡方分布概念及表和查表方法

若n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ξ?,ξ?,...,ξn,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也称独立同分布于标准正态分布),则这n个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平方和构成一新的随机变量,其分布规律称为卡方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 目录 1简介 2定义 3性质 4概率表 简介 分布在数理统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分布是由阿贝(Abbe)于1863年首先提出的,后来由海尔墨特(Hermert)和现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卡·皮尔逊(C K·Pearson)分别于1875年和1900年推导出来,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非常有用的著名分布。 定义 若n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ξ?、ξ?、……、ξn ,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也称独立同分布于标准正态分布),则这n个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平方和构成一新的随机变量,其分布规律称为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 卡方分布是由正态分布构造而成的一个新的分布,当自由度很大时,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

对于任意正整数x,自由度为的卡方分布是一个随机变量X的机率分布。 性质 1) 分布在第一象限内,卡方值都是正值,呈正偏态(右偏态),随着参数 的增大,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卡方分布密度曲线下的面积都是1。 2) 分布的均值与方差可以看出,随着自由度的增大,分布向正无穷方向延伸(因为均值越来越大),分布曲线也越来越低阔(因为方差越来越大)。 3)不同的自由度决定不同的卡方分布,自由度越小,分布越偏斜。 4) 若互相独立,则:服从分布,自由度为 。 5) 分布的均数为自由度,记为 E( ) = 。 6) 分布的方差为2倍的自由度( ),记为 D( ) = 。 概率表 分布不象正态分布那样将所有正态分布的查表都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去查,在 分布中得对每个分布编制相应的概率值,这通过分布表中列出不同的自由度来表示, 查分布概率表时,按自由度及相应的概率去找到对应的值。如上图所示的单侧概率(7)=的查表方法就是,在第一列找到自由度7这一行,在第一行中找到概率这一列,行列的交叉处即是。 表中所给值直接只能查单侧概率值,可以变化一下来查双侧概率值。例如,要在自由度为7的卡方分布中,得到双侧概率为所对应的上下端点可以这样来考虑:双侧概率指的是在

生活中的负数说课稿

《生活中的负数》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活中的负数》。也许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题,也许你也产生这样的疑问:负数原先都是在初中才出现,难道,现在的小学就要学习负数了吗?的确,新课程第一次将“负数”引入了小学数学的课堂。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教材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方面内容。通过反复阅读教材,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集合、无限的思想,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及0的内涵。 5、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蘑菇形卡片若干张,温度计模型卡片一张。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

对数的概念与对数运算性质

对数的概念与对数运算性质 2.2.1对数的概念与对数运算性质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的概念与对数的基本性质 (二)解析:我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了解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它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从本节开始我们学习对数及其运算.使学生认识引进对数的必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了解对数换底公式及其简单应用,能将一般对数转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材注重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引出对数概念,所举例子比较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这些材料的作用,并尽可能联系一些熟悉的事例,以丰富教学的情景创设.教师要尽量发挥电脑绘图的教学功能,教材安排了“阅读与思考”的内容,有利于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应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尽量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 2.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的定义与性质. 3.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析 1、理解对数的概念就是指:一是实际的需要;二是人为规定的一种新的表示数的符号; 2、熟练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就是指:一是弄清楚对数与指数,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含义;二是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的实质;三是要把这种互化提升为一种方法,为我们以后解题奠定基础。 3、会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就是指能够熟练利用:和对数恒等式。 三、问题诊断分析 对数概念的理解中学生存在问题,所以要结合具体的实例,指出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对数的概念,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并服务于实际的生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标准正态分布表

标准正态分布表 就力二「冷=亡P(X

正态分布概率表 0( u ) t F(t)t F(0t F( t)t F(t) 0+00O.COOO0,230.181 90,460.354 50.690.509 8 0.010.008 00.24o, m70.470,361 60J00.516 1 0+020.016 00,250,197 40,480.368 80+710,522 3 0+030023 90 260.205 10,490.375 91720.528 5 0.04 C.031 90.270.212 80.500.382 90.730.534 6 0.050+039 90.280.220 50.510.389 90.740.540 7 0.060.047 80 290. 22S 20.520.396 90.750.546 7 0,070,055 S0. 300.235 80.530.403 90.760.552 7 0.0S0.063 8(1. 310.243 40.540.410 80.770.558 7 0 + 090.071 7C,320.251 00&0.417 70+780.564 6 (k 1U0079 7(J. 330.258 60.560.424 50+790.570 5 0.11O.fi87 6 C. 340.266 10.570.431 3o.so0, 57 6 3 4 120.09 5 50 350.273 70,5S0,43S 1 0.S10.582 1 A130.103 1 C. 360.281 20.590.444 80,820.587 8 0.140,111 30. 370.288 60.600.451 50.S30.593 5 0+150.119 20.380,29 6 10.610.458 1 (U40*599 1 0.160,12 7 ] 0.390, 303 50.620.464 70.350,604 7 0.170 135 0G.400310 80.630.471 30, R60.6102 0.180J42 S0.410.31 8 20.640.477 S0+870,15 7 0.190.150 70 420325 50.650.484 30+880.621 1 0.200.158 50.430. 332 80.660.490 70.890 . 62 6 5 0,210J66 3C,440.340 10.670.497 1 0.900.631 9 A 220.174 ] 0.45(L 347 30.680.503 50.910.637 2

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负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从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感悟到0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教法和学法是:(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法 (3)合作交流、探究法。(4)练习巩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叫《与我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 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生通过游戏这一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入手,课件出示3个城市某日用温度计测出的天气情况,然后出示导学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检查预习情况,接着反馈交流结果,最后教师进行讲解,点拨,并介绍负数的读写法。接着再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例2。这个环节共让学生进行3次的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