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中数学难点重点教材解析汇报(大纲设计)

上海高中数学难点重点教材解析汇报(大纲设计)

上海高中数学难点重点教材解析汇报(大纲设计)
上海高中数学难点重点教材解析汇报(大纲设计)

高中数学各年级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高一第一学期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1、内容要目

(1)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2)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

(1)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简单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

(2)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境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难点是对集合有关概念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第二章不等式

(一)不等式性质与解不等式

1、内容要目

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某些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2、基本要求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常用的不等式性质,并能证明这些基本性质。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会解简单的无聊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是分式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的应用。

(二)基本不等式与不等式证明

1、内容要目

基本不等式、不等式证明。

2、基本要求

掌握两个基本不等式,并能用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路,并会用这些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基本不等式及其证明。

难点是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

1、内容要目

函数、函数的运算;函数的奇偶数、单调性、周期性;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基本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使用函数的记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会求函数值f(a),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理解函数运算的意义,会求两个函数的和或积。

(3)掌握函数奇偶数、单调性、周期性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数、单调性、周期性;掌握函数奇偶数、单调性、周期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函数关系的建立,函数奇偶数、单调性、周期性等的判断,以及由函数图像研究其性质和由函数性质研究其图像的一般方法。

难点是求函数的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二次函数与幂函数

1、内容要目

+∞内的单调性。指数函数二次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大值或最小值;幂函数的概念及其在(0,)

的概念和性质,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值的大小比较等。

2、基本要求

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单调区间及最大值、最小值的求法;掌握幂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性质,特+∞内的单调性,会画幂函数的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图像。

别是在(0,)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幂函数指数函数性质的探求。

难点是在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求法;幂函数指数函数性质的运用。

高一第二学期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1、内容要目

对数;反函数;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2、基本要求

(1)理解对数的意义,会熟练地将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掌握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性质,掌握换底公式。

(2)理解反函数的概念,会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掌握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以及图像上的关系。

(3)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掌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结论。

(4)理解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的意义,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数的意义与运算性质,反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对数的意义,反函数的概念及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第五章三角比

(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1、内容要目

(1)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与某个角有重合终边(包括这个角本身)的角的集合,弧度制,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圆的弧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

(2)任意角的六个三角比(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及它们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两个角的同名三角比的关系。单位圆。

2、基本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有关概念。能写出与某个角有重合终边(包括这个角本身)的角的集合。能写出顶点在原点。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终边在坐标平面内任意确定位置的角的集合。能用不等式或区间表示象限角和给定范围的角。

(2)理解用弧度制度量角的数学意义,会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熟悉一些特殊角的角度与弧度数的对应关系。会用圆的弧长公式计算弧长或圆心角,会用扇形面积公式计算扇形的面积。

(3)掌握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定义,会根据终边上已知点的坐标求出六个三角比的值,会利用终边相同的两个角的同名三角比相等化简三角比,会判别三角比在各象限的符号,会用计算器计算三角比的值,熟悉一些特殊角的三角比的值。

(4)感受单位圆对于三角比的某些特定研究带来的方便。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定义,其重要价值在于本单元后续学习内容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难点是由角的范围求三角比的取值范围和由三角比的取值范围求角的范围,通过考察有关示意图是突破此难点的一种简易方法。

(二)三角恒等式

1、内容要目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和平方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两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理]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2、基本要求

(1)掌握同角三角比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和三角恒等变形。

(2)[理]掌握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万能置换公式以及和差化积公式与积化和差公式,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和三角恒等变形,初步发展三角变换能力。

(3)会用三角比的知识去观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三角恒等变形,其重要价值在于为学习三角函数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三角变换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难点是如何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形,对三角公式进行变式训练是突破此难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解斜三角形

1、内容要目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三角形的面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扩充的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基本要求

(1)体验由任意角三角比的定义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过程,领悟正弦定理与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比的关系、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关系。

(2)会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三角知识解斜三角形。

(3)能把解斜三角形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简单问题。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两个定理揭示了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且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难点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第六章 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1、内容要目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

2、基本要求

(1)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

(2)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最大值和最小值、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

(3)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会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

(4)通过与正弦函数相类比,研究并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5)会求形如sin()(00y A x A ωφω=+>,>)的函数的周期、单调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值域。

(6)了解三角函数在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发现并分享其中蕴涵的丰富的三角函数知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正弦函数,掌握其概念、性质和图像并领悟有关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类似地研究并掌握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难点是研究三角函数式的性质,设法把已知函数表达式转化为形如

s i n ()(0y A x A ωφω=+>,>)

的表达式,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 (二)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1、内容要目

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反正切函数。最简三角方程,简单的三角方程。

2、基本要求

(1)理解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反正切函数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图像和基本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对称中心等)。

(2)会求特殊的反三角函数值,会用计算器计算反三角函数值,会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角的大小。会求形如sin()y A x ωφ=+或arcsin()y A x ωφ=+的函数的反函数。

(3)理解三角方程的解集的概念,掌握最简三角方程的解集。

会解简单的三角方程(形如22sin cos ,sin sin ,sin cos A x B x C A x B x C A x B x C +=+=+=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反正弦函数,掌握其概念,并领悟其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掌握反余弦函数和反正切函数。

难点是含字母系数的简单三角方程的实数解的讨论。三角函数的图像往往是帮助分析,突破难点的好助手。

高二第一学期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1、内容要目

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基本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

(2)会求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

(3)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含义,掌握等差数列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是数列的概念及由计算数列的前若干项,通过归纳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予以证明。(二)数列的前n项和

1、内容要目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数列的应用。

2、基本要求

(1)理解数列递推公式的含义,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

(2)理解数列前n项和的意义,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会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难点突破的关键是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要有分类讨论的意识。

(三)数列的极限

1、内容要目

数列极限的概念,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常用的数列极限公式,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2、基本要求

(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

(2)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

(3)掌握常用的数列极限。

(4)掌握公比|q|<1时,无穷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极限公式即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并能用于解决简单问题。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常用的数列极限,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难点是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的应用,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由实际问题出发建立起等比数列模型。

(四)数学归纳法

1、内容要目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2、基本要求

(1)知道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

(2)会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整除问题及证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

(3)领会“归纳—猜想—论证”的思想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难点是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以及通过归纳猜想命题的一般结论。

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1、内容要目

平面向量及其运算。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基向量、平面向量分解定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夹角。平面向量的平行和垂直。

2、基本要求

(1)理解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的方向,向量的模;单位向量,位置向量,复向量;向量的相等,向量的平行,向量的垂直,向量的夹角;向量的加减法,向量的数乘,向量的数量积;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方向上的投影等。

(2)掌握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方法,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公式,会进行向量的加减运算和数乘运算。会计算向量的模、数量积和夹角。会判别两个向量的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会运用两个非零向量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理解基向量和平面向量分解定理。

(3)经历运用向量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体验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领悟其中包含的诸如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思维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向量的夹角。

难点是向量的夹角的概念和向量的数量积。

第九章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1、内容要目

矩阵及矩阵有关运算。二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讨论。

2、基本要求

(1)理解矩阵的意义。会进行矩阵的数乘、加法、乘法运算。

(2)理解行列式的意义。理解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形式。

(3)掌握二阶、三阶行列式的对角线展开法则。掌握三阶行列式按照某一行(列)的代数余子式展开的方法。

(4)会运用行列式解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并会对含字母系数的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进行讨论。会根据二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判断直角坐标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运用行列式研究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

难点是对含字母系数的二元、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进行讨论。

第十章算法初步

1、内容要目

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

2、基本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算法的概念,体会算法的思想和特点。

(2)理解算法的三个主要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3)会用程序框图表示简单的算法问题。

(4)会用计算机语言设计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算法。

高二第二学期

第十一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1、内容要目

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的法向量、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直线的

点法向式方程、点斜式方程、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等。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夹角以及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基本要求

(1)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并能熟练转化确定直线方向的不同条件。(例如:直线方向向量、法向量、斜率、倾斜角等)

(2)能熟练判定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不同位置,能正确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及两直线的夹角大小,并能运用以上知识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初步建立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观念,正确将几何条件与代数表示进行转化,掌握直线方程并会用于定理地研究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难点是根据两个独立条件求出直线方程,能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第十二章 圆锥曲线

1、内容要目

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 是方程F (x ,y )=0的曲线及方程F (x ,y )=0是曲线C 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及圆的一般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它们的性质。

2、基本要求

(1)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意义,并能由此利用代数方法判定点是否在曲线上及求曲线交点等问题。

(2)掌握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并理解上述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3)理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简单的几何特性,掌握求这些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根据曲线与方程的有关解决简单的直线与上述曲线有两个交点情况下的有关问题,例如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两个交点的中点坐标等。

(4)能利用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判定,确定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能利用解析法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建立数形结合的概念,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理解求曲线交点的方法,掌握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基本方法解决相应的具体问题。

难点是如何把已知条件转化为等价的代数表示,并能根据代数基本方法选择解决途径。 第十三章 复数

1、内容要目

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复数的相等,复数的共轭。 复平面的有关概念:复平面,实轴与虚轴,复数的坐标表示,复数的向量表示,复数的模,复平面上两点的距离。

复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平方根、立方根(仅限于1的立方根的运用),复数的积、商与乘方的模,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2、基本要求

(1)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简史,知道数集扩展的意义,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复平面的有关概念。

(2)会进行复数的四则运算,会求复数的平方根,会利用1的立方根求实数的立方根。

(3)会求复数的模,会计算两个复数的积、商与乘方的模,掌握结论2

||z z z ?=,会对简单的复数的模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进行研究。

(4)会在复数集内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会对简单的含实数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

况进行讨论。会利用复数相等把复数问题转化为实数问题。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复数的模,其重要性一方面在于它是复数的几何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在于模是一个实数。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在实数系中展开,因此这一知识点在与函数等知识的相互渗透上是游刃有余的。

难点是复数的模的综合问题。

高三第一学期

第十四章空间直线与平面

1、内容要目

平面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平面的基本性质。

用“斜二侧“方法画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简单几何体的截面。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等角定理。异面直线的概念,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基本要求

能通过实例描述平面的概念;会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以及用字母表示平面。知道平面没有厚薄并向四方无限延展,体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概念的过程。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平面的基本性质;通过用基本性质解释实际事例和证明有关推论,加深对基本性质的理解。会用文字语言、图像语言、符号语言表述平面的基本性质,并会用于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确定平面的方法。

会用“斜二侧”方法画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会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画长方体的截面,掌握画空间图形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出空间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这些位置关系。会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理解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含义。

把平行线的传递性、等角定理等由平面推广到空间,掌握等角定理的证明;知道平面定理推广到空间需要论证,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规则在空间同样适用。理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会求简单图形中的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面的基本性质(3个公理,3个推论)和平行线的传递性。这是学习空间几何的基本理论基础,也是推理论证的依据。空间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其各种表示方法。这是空间几何的语言基础,也是进行空间几何研究的起点。

难点是运行平面的基本性质进行说理。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十五章简单几何体

1、内容要目

多面体的有关概念。棱柱、棱锥的有关概念,以及直棱柱、正棱锥的概念和有关性质。

棱柱、棱锥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祖衡原理,棱柱、棱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旋转体的有关概念。圆柱、圆锥、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圆柱、圆锥、球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圆锥、球的体积计算公式。

2、基本要求

理解棱柱、直棱柱、正棱柱和棱锥、正棱锥的有关概念,掌握它们的有关性质。

经历棱柱、棱锥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的获得过程,理解祖暅原理和图形割补的思想方法;会利用公式计算棱柱、棱锥的表面积、体积。

理解旋转体的概念,知道圆柱、圆锥、球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绕哪一条直线旋转而得的,掌握圆

柱、圆锥、球的有关性质。

掌握圆柱、圆锥、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作简单的应用。

理解球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会计算地球上同经线或同纬线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的有关概念,直棱柱、正棱锥的有关性质。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球面上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

难点是棱柱、棱锥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图形割补的思想方法。球面上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地球上同纬度上两点的距离的计算。

第十六章排列与组合

(一)排列和组合

1、内容要目

乘法原理、加法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性质。

2、基本要求

(1)能理解乘法原理、加法原理、理解两个计数原理的应用前提及计数的思想方法。

(2)能理解排列的概念,会将实际问题按照排列定义抽象为排列模型。能理解组合的概念,会将实际问题按照组合定义抽象为组合模型。

(3)能应用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及两个计数原理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4)掌握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特点,掌握组合数性质并能进行推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两个计数原理、排列和组合的定义。

难点是:

(1)运用乘法原理的前提:确定分步的标准。

(2)运用加法原理的前提:确定分类的标准。

(3)把计数的问题抽象成满足计数原理、排列和组合的问题模型,并缜密地进行计数。

(二)二项式定理

1、内容要目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二项式系数,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2、基本要求

(1)掌握二项式定理,能根据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指定的项、二项式系数,以及具有某些性质的项和项的系数。

(2)掌握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3)运用二项式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

(1)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难点是:

(1)把多项式展开问题归结为运用二项式定理的问题,并运用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讨论有关性质。

(2)运用二项式定理处理诸如整数性质、近似计算等问题。

第十七章概率初步

(一)概率初步

1、内容要目

基本事件、随机现象、试验、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对立事件、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的基本性质、随机事件的频率、频率的“大数定理”性质。

[理]互不相容事件、独立事件、事件和的概率、独立事件积的概率、随机变量、数学期望。

2、基本要求

(1)了解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意义、对立事件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概率、频率、古典概型的概念。

(2)[理]了解互不相容事件和互相独立事件的意义,理解和事件、互不相容事件以及互相独立事件的概率。

(3)会运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以及排列、组合等有关的计数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理]会运用互不相容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和互相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会运用公式求数学期望。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和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学习的价值,初步理解和掌握概率的意义。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概念、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掌握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理解对立事件的概念,掌握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

[理]理解和事件、积事件的概念,理解互不相容事件和互相独立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加法和互相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掌握数学期望的计算。

难点是正确确定古典概型中,等可能出现结果的种数;理解在非等可能情况下概率只能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理]会把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写成几个互不相容的较为简单的事件的和;认识两事件互相独立与互不相容的区别,并会将一个较复杂的事件写成几个互相独立的较为简单的事件积。

第十八章基本统计方法

1、内容要目

总体、各题、总体分布、总体平均数,总体中位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样本、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概率估计、参数估计。

2、基本要求

(1)理解总体、个体、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理解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3)掌握抽样的原则,知道抽样调查的过程,能应用随机抽样的几种常用方法。

(4)通过本节学习和统计实习,理解由样本推断总体具有概率意义下的可信性,加深对统计思想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总体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掌握抽样的原则和随机抽样的几种常用方法,知道抽样调查的过程。

难点是理解总体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标准差所表示的含义。知道由样本推断总体具有概率意义下的可信性,应注意在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

(1)通过实例分析,指出总体平均数与总体中位数都是用一个量来代表总体,它们都反映了总体的一般水平。总体平均数计算比较繁复,而总体中位数计算比较方便。总体中位数受数据中个别量的影响较小,而总体平均数受数据中个别量的影响较大。

σ或(2)通过实例比较使学生理解,总体中各个体之间的差别程度或者说离散程度常用总体方差2σ越大,说明总体中各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越大,标准差σ是2σ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σ来表示。2

σ与总体平均数μ有相同的量纲。若手动计算2σ或σ常常比较繁复,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3)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时要进行全面调查很困难,甚至无法实施,此时,抽样调查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抽样调查是按照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的,那么我们可将样本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标准差以及样本中具有某种特性的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作为总体相应统计量的估计值。同时影响估计精度的不仅有抽样的方法,还有样本的容量。一般地,用较大样本容量可以获得较精确的估计。

高三理科考查部分

一、参数方程与极坐标方程

1、内容要目

曲线的参数方程。极坐标系、点的极坐标和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2、基本要求

(1)理解参数方程在表示某些曲线时的价值(即学习参数方程的必要性)。掌握参数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知道一些基本的参数方程。例如直线的参数方程,圆的参数方程,椭圆的参数方程等等。

(2)理解极坐标系,掌握点的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以及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知道一些常用的极坐标方程,如等速螺线(或叫做阿基米德螺线)。能根据极坐标的意义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如线段长度,图像面积等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曲线的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系的普通方程进行转化。

难点是理解曲线的参数方程可由参数的不同选择,得到不同的参数方程,而在极坐标问题中,点的极坐标表示也不唯一。

二、三角恒等变换

基本要求:掌握半角公式;能会半角公式简单的应用。

三、概率论初步

基本要求

(1)了解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意义、对立事件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概率、频率、古典概

型的概念。

(2)会运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以及排列、组合等有关的计数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四、空间向量及其应用

1、内容要目

(1)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坐标表示。

(2)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

(3)射影.点到平面的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平行平面的距离。

(4)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5)空间向量在有关距离和角的度量计算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

(1)把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推广到空间,并理解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积;领悟类比和推广的数学思想方法。

(2)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坐标表示空间向量,会把空间向量的运算化为坐标运算。

(3)理解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概念,会把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及垂直关系转化为向量关系。会用向量方法证明简单的空间图形中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证明问题。领会转化思想。

(4)理解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概念。知道平行线面间距离、

平行平面间距离的含义及其与点到平面距离的转化关系,会在简单的空间图形中用向量方法进行有关距离的计算。

(5)掌握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会在简单的空间图形中用向量方法进行有关角的度量计算。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坐标表示。它们是解决有关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平行,以及有关距离和角的问题的基础和工具。用空间向量的方法处理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以及有关距离和角的度量计算问题。

难点是平面的法向量的确定。用向量方法计算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以及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大小。

高三文科考查部分

一、投影与画图

1、内容要目

(1)投影的概念,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概念。

(2)平行投影的有关性质。

(3)多面投影法。

(4)三视图的概念、结构及其画法。

2、基本要求

(1)知道有关空间图形在平面上的投影的概念,知道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概念。

(2)掌握平行投影的有关性质。

(3)知道多面投影法的概念。

(4)掌握三视图的结构,会画简单多面体的三视图。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行投影的有关性质、简单多面体的三视图的画法。

难点是平行投影的有关性质。

二、线性规划

1、内容要目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区域。线性约束条件与线性目标函数,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2、基本要求

(1)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区域。

(2)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线性目标函数及其所满足的线性约束条件。

(3)掌握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会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难点是从实际问题中归结出线性目标函数及线性约束条件。解决难点的关键在于正确找到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

三、优选与统筹

1、内容要目:优选问题、二分法、0.618法、工序流程图、路和关键路。

2、基本要求

(1)知道优选问题,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2)会用二分法及0.618法求得优选问题的近似解。

(3)会画工序流程图,知道紧前工序,紧后工序,平行工序,虚工序的概念。

(4)知道路和关键路的概念,会求工程总时数以及某工序的最早工期和最迟工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工序流程图,关键路的确定,工程总时数的计算。

难点是二分法及0.618法的实际应用。解决难点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计算器的用法。

高中数学目录(沪教版)

高中数学教材(沪教版)目录 高一上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一集合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1.3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第二章不等式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2.5不等式的证明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关系的建立 3.3函数的运算 3.4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一幂函数 4.1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二指数函数 4.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3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 高一下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三对数 4.4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四反函数 4.5反函数的概念 五对数函数 4.6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7简单的指数方程

4.8简单的对数方程 第五章 三角比 一 任意角的三角比 5.1任意角及其度量 5.2任意角的三角比 二 三角恒等式 5.3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5.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5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三 解斜三角形 5.6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第六章 三角函数 一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6.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2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3函数()sin y A x ωφ=+的图像与性质 二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6.4反三角函数 6.5最简三角方程 高二上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 数列 7.1数列 7.2等差数列 7.3等比数列 二 数学归纳法 7.4数学归纳法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6归纳—猜想—证明 三 数列的极限 7.7数列的极限 7.8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一 矩阵 9.1矩阵的概念 9.2矩阵的运算 二 行列式 9.3二阶行列式 9.4三阶行列式

浙江省高中数学教材知识大纲

浙江省高中数学教材知识大纲 (文理通用) 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直线的方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第四章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3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2基本算法语句 1.3算法案例 第二章统计 2.1随机抽样 2.2用样本估计总体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三章概率 3.1随机事件的概率 3.2古典概型 3.3几何概型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函数sin()yAx的图像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应用举例 1.3实习作业 第二章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1 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2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 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

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3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数学备课模板《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教学计划- 1 -- 2 - - 3 - - 4 - 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 课题: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学校莱钢高中姓名李红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3)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将某些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三、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所以应让学生多参与,让其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然后由老师启发、总结、提炼,升华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涨潮散、云卷云舒,情绪的起起落落,庭前的花开花谢,一切都逃不过数学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眼睛洞察我们身边存在的周期现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典型例题(1)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析式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意图: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同时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做好基础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后续教学活动。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20?C;(2)从图可以看出:从6~14是y?Asin(?x??)?b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T ?14?6?8∴T?16 2 2? ∵T? ? ,∴?? ? 8 30?10?A??10??A?10?2又∵? ∴? b?20??b?30?10?20 ?2? ∴y?10? 8 x??)?20 3? ??)??1, 4 将点(6,10)代入得:∴ 3?3????2k??,k?Z,42 3?3? , ,k?Z,取?? 44 ∴??2k?? ?3? ∴y?10x?)?20,(6?x?14)。 84 【问题的反思】:①一般地,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②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各种求法;(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学生动脑分析,

上海高中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上海高中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 :如U=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 B A B B A B A A B A ??=??=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数轴 4.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原命题?逆否命题 否命题?逆命题 5.充分必要条件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P ? p 是q 的必要条件:q P ? p 是q 的充要条件:p ?q 6.复合命题的真值 ①q 真(假)?“q ?”假(真) ②p 、q 同真?“p ∧q ”真 ③p 、q 都假?“p ∨q ”假 7.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M, p(x )否定为: ?∈M, )(X p ? ?∈M, p(x )否定为: ?∈M, )(X p ? 二、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若0>a ,02 =++c bx ax 有两实根βα,)(βα<,则 02<++c bx ax 解集),(βα 02>++c bx ax 解集),(),(+∞-∞βα 注:若0a 情况 2.其它不等式解法—转化 a x a a x <<-?a x a x >或a x - 0) () (>x g x f ?0)()(>x g x f ?>)()(x g x f a a )()(x g x f >(a >1) ?>)(log )(log x g x f a a f x f x g x ()()() >

2016年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满分60分,前4小题每小题7分,后4小题每小题8分) 1.已知函数()2f x ax bx c =++(0a ≠,,,a b c 均为常数),函数()1f x 的图象与函数()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函数()2f x 的图象与函数()1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1y =对称,则函数 ()2f x 的解析式为 . 答案:()22 2.f x ax bx c =-+-+ 解 在函数()y f x =的表达式中用x -代替x ,得()2 1f x ax bx c =-+,在函数()1y f x =的 表达式中用2y -代替y ,得()2 2 2.f x ax bx c =-+-+ 2.复数z 满足1z =,2 22 3w z z =-在复平面上对应的动点W 所表示曲线的普通方程是 . 答案:2 2 1.25 y x += 解 设,z a bi w x yi =+=+,则22 1a b +=, ()()()() ()()()()()2 2 2 2 2 2 22 2222 333210. a bi x yi a bi a bi a bi a bi a bi a bi a bi a b abi -+=+- =+- ++-=+--=-+ 从而2 2 ,10x a b y ab =-=,于是()22 2 22224 1.25 y x a b a b +=-+= 3.关于x 的方程arctan 2arctan 26 x x π --= 的解是 . 答案:2log x = 解 因为( )()tan arctan 2tan arctan 2221x x x x --?=?=,所以arctan 2arctan 22 x x π -+= , 解得arctan 2,arctan 23 6 x x π π -= = ,则22log x x == 4.红、蓝、绿、白四颗骰子,每颗骰子的六个面上的数字为1,2,3,4,5,6,则同时掷这四颗骰子使得四颗骰子向上的数的乘积等于36,共有 种可能. 答案:48.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20XX年4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目的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高三数学知识点重难点梳理最新5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重难点梳理最新5篇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高三复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_.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_.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_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_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word档)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 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 15 日 8 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2-P3 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 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70页)——————————————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A)(举例)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 ——————————————第 2 页(共70页)——————————————

教师资格证数学学科大纲(高中)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和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 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和高中课程中的数学知识。 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及其运算、矩阵与变换等内容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是指《课标》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全部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2.课程知识 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了解《课标》各模块知识编排的特点。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 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 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2)教学实施 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成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目的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 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高中数学教学内容 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要注意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内容相衔接。 高中数学分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选修I和选修H。必修课总计280课时,选修I总计44课时,选修H总计88课时。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必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必修课 1. 平面向量(12 课时)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高中数学难点解析教案14 数列综合应用问题

高中数学难点解析 难点14 数列综合应用问题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在解答题中,有关数列的试题出现的频率较高,不仅可与函数、方程、不等式、复数相联系,而且还与三角、立体几何密切相关;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增长率,减薄率,银行信贷,浓度匹配,养老保险,圆钢堆垒等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除熟练运用有关概念式外,还要善于观察题设的特征,联想有关数学知识和方法,迅速确定解题的方向,以提高解数列题的速度. ●难点磁场 (★★★★★)已知二次函数y =f (x )在x =2 2 +t 处取得最小值-42t (t >0),f (1)=0. (1)求y =f (x )的表达式; (2)若任意实数x 都满足等式f (x )·g (x )+a n x +b n =x n +1[g (x )]为多项式,n ∈N *),试用t 表示a n 和b n ; (3)设圆C n 的方程为(x -a n )2+(y -b n )2=r n 2,圆C n 与C n +1外切(n =1,2,3,…);{r n }是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记S n 为前n 个圆的面积之和,求r n 、S n . ●案例探究 [例1]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某地投入资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并以此发展旅 游产业,根据规划,本年度投入800万元,以后每年投入将比上年减少5 1 ,本年度当地旅游 业收入估计为400万元,由于该项建设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预计今后的旅游业收入每年会 比上年增加4 1 . (1)设n 年内(本年度为第一年)总投入为a n 万元,旅游业总收入为b n 万元,写出a n ,b n 的表达式; (2)至少经过几年,旅游业的总收入才能超过总投入?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建立函数关系式、数列求和、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有很强的区分度,属于应用题型,正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题型,属★★★★★级题目. 知识依托:本题以函数思想为指导,以数列知识为工具,涉及函数建模、数列求和、不等式的解法等知识点. 错解分析:(1)问a n 、b n 实际上是两个数列的前n 项和,易与“通项”混淆;(2)问是既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又解指数不等式,易出现偏差. 技巧与方法:正确审题、深刻挖掘数量关系,建立数量模型是本题的灵魂,(2)问中指数不等式采用了换元法,是解不等式常用的技巧. 解:(1)第1年投入为800万元,第2年投入为800×(1-5 1 )万元,…第n 年投入为800 ×(1-5 1)n - 1万元,所以,n 年内的总投入为 a n =800+800×(1-51)+…+800×(1-51)n -1=∑ =n k 1 800×(1-51)k - 1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1]1

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2002年4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目的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要注意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内容相衔接。 高中数学分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必修课总计280课时,选修Ⅰ总计44课时,选修Ⅱ总计88课时。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必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课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必修课 1.平面向量(12课时)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教学目标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全国百强名校 ”2020-2021学年高三数学重难点训练 (91)

第一讲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高考导航] 1.对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考查,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利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建立方程组求解. 2.对等差、等比数列性质的考查主要以客观题出现,具有“新、巧、活”的特点,考查利用性质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3.对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主要出现在解答题的第一问,是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而准备的,因此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考点一 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a n =a 1+(n -1)d ; S n =n (a 1+a n )2 =na 1+n (n -1)2d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a n =a 1q n -1(q ≠0); S n =????? na 1(q =1),a 1(1-q n )1-q =a 1-a n q 1-q (q ≠1).

1.(2019·大连模拟)记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a 4+a 5 =24,S 6=48,则{a n }的公差为( ) A .1 B .2 C .4 D .8 [解析] 由已知条件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可列 方程组,得????? 2a 1+7d =24, 6a 1+6×5 2d =48, 即?? ? 2a 1+7d =24,2a 1+5d =16, 解得?? ? a 1=-2,d =4, 故选C . [答案] C 2.(2019·济南一中1月检测)在各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S 2=9,S 3=21,则a 5+a 6=( ) A .144 B .121 C .169 D .148 [解析] 由题意可知, ?? ? a 1+a 2=9,a 1+a 2+a 3=21,即?? ? a 1(1+q )=9,a 1(1+q +q 2)=21, 解得?? ? q =2,a 1=3 或????? q =-23, a 1=27 (舍). ∴a 5+a 6=a 1q 4(1+q )=144.故选A . [答案] A 3.(2019·广东珠海3月联考)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2+a 7+a 9=15,则S 8-S 3=( ) A .30 B .25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解析几何全部教案

百读文库CHENyx2011 woaiwojia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直线上的点与直线的方程的解的一一对应关系、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迁移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 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 3.疑点:是否有继续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 三、活动设计 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 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 ∵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

∴点A在函数图象上. ∵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 ∴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 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 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应满足函数关系式.简言之,就是函数图象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二)直线的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直线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吗?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直线不一定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如直线x=a连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y=kx+b,x=a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和它所表示的直线上的点一一对应. 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上面的定义可简言之:(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上)就有一个点;(直线上)有一个点(方程)就有一个解,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显然,直线的方程是比一次函数包含对象更广泛的一个概念. (三)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 通过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对直线的方程已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y=kx+b中k的几何含意、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怎样求直线的方程、怎样通过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四)直线的倾斜角 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1-21中的α.特别地,当直线l和x轴平行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 一、填空题(本题满分60分,前4小题每小题7分,后4小题每小题8分) 1.如图,正六边形111111A B C D E F 的边长为1,它的6条对角线又围成一个正六边形222222A B C D E F ,如此继续下去,则所有这些六边形的面积和是 . 2.已知正整数1210,, ,a a a 满足: 3 ,1102 >≤<≤j i a i j a ,则10a 的最小可能值是 . 3.若17tan tan tan 6αβγ++=,4 cot cot cot 5αβγ++=-,cot cot αβ 17 cot cot cot cot 5βγγα++=-,则()tan αβγ++= . 4.已知关于x 的方程()()lg 2lg 1=+kx x 仅有一个实数解,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5.如图,?AEF 是边长为x 的正方形ABCD 的内接三角形,已知 90∠=?AEF ,,,==>AE a EF b a b ,则=x . 6.方程1233213+?-+=m n n m 的非负整数解(),=m n . 7.一个口袋里有5个大小一样的小球,其中两个是红色的,两个是白色的,一个是黑色的,依次从中摸出5个小球,相邻两个小球的颜色均不相同的概率是 .(用数字作答) 8.数列{}n a 定义如下:()1221211,2,,1,2,22+++=== -=++n n n n n a a a a a n n n .若 2011 22012 >+ m a ,则正整数m 的最小值为 . E1 C D 1

二、解答题 9.(本题满分14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x =,1BC =,对角线AC 与BD 的夹角45BOC ∠=?,记直线AB 与CD 的距离为()h x . 求()h x 的表达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围. 10.(本题满分14分)给定实数1a >,求函数(sin )(4sin ) ()1sin a x x f x x ++=+的最小 值. 11.(本题满分16分)正实数,,x y z 满足94xyz xy yz zx +++=,求证: (1)4 3 xy yz zx ++≥ ; (2)2x y z ++≥. O D C B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