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1。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2。列举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的越轨行为,试用有关理论进行解释。

https://www.doczj.com/doc/3916504046.html,/question/160985867.html

尽量帮我一下谢谢T_T...

最佳答案

一、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它有三种不同的性质: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妨碍作用的越轨行为;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此种解释也称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A、生理犯罪理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

他的结论是,犯罪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B、体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谢尔登提出体型可能与犯罪有关。他将人的体态分为“内容型”、“中胚层型”、“外胚层型”三种,并得出“中胚层型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的理论。

C、染色体理论

史密尔和伯曼两位科学家发现,一些男性其性染色体的构造为XYY,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粉刺等特征,并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

结论是: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2、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A、越轨与性格有关

越轨与性格有关: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越轨。

B、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的

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C、攻击行为常常由挫折引起

如果一个人在实现某种目标过程中受到阻碍,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即挫折。挫折感会导致侵犯行为。

3、社会学的解释

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A、墨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所谓失范,是指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的一种社会状况。

默顿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五种适应模式:a、附和: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b、创新:接受目标,但拒绝社会认可的手段,代之以“新”的非法的手段。

c、形式主义:已失去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盲目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

d、隐退主义:既拒绝目标也拒绝手段

e、反抗:拒绝文化上赞同的目标和手段

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社会越轨行为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B、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将引起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C、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亚文化群理论认为,个体如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可能产生犯罪。

二、例子很多,犯罪行为比如腐败现象。

(1)越轨行为的负向社会功能

A、破坏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

B、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联系;

C、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联系

(2)越轨行为的正向社会功能

A、有助于认清和界定社会规范;

B、增强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团结;

C、引起社会变迁;

D、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透过默顿_失范理论_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1)

3.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 美军认为,在进行反叛乱作战时,必然要面临同大量平民密 切交往的问题,与这些平民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反叛乱作 战的实施和效果。反叛乱作战胜负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政府的认 同感。只有有效保护平民安全,恢复基本生活、建立有效地安全 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人民支持,孤立反叛分子。当然这 其中可能更多涉及非军事行动。 4.网络战 该条令对于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叛乱分子提出了建议,认为现 代的叛乱分子懂得使用因特网来发布招募和转移信息。为此,不 能将反叛乱作战理论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上,新型的网络战同样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下,叛乱分子取得传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可能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仍在可控范围。但是对于一些破 坏信息资源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恶性计算机病毒、卫星信 号干扰器材等,叛乱分子得到,还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时计算机病 毒和恶意程序。 因此,美军对于与反叛乱有关的网络战的重视程度也是比较 高的。 四、对我军的启示 如何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地类似事件,美军的反叛乱作 战给予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反叛乱作战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对于原始社会 族群权利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式和手 段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更为有效地维护政权稳定,打击叛乱 势力,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注释: 宫旭平,董鸿宾.简析美军新版《反叛乱》条令.外国军事学术.2007(7)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反叛乱作战主要是指在国外进行的,即在美国领土之外 的别国进行作战。对我军而言,主要是维护我国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打击境内叛 乱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

第六讲 越轨及社会控制

第六讲越轨及社会控制 一、越轨deviance ●越轨被用来指任何违反规范的行为,无论这种违规行为是轻微的超速行驶,还是 严重的谋杀。 ●导致某种行为越轨的,并不是这种行为本身,而是人们对这种行为的反应。 霍华德贝克(Howard Becker) ●与一般公众不同,社会学家使用“越轨”这一中立的词来指任何被人们否定的行为。 社会学家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是说他们认为某种行为是错的,而仅仅表明人们用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它。 ●越轨意味着某些共享的规范是否被打破以及社会如何反应。 ●因此,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而言,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行为的越轨者, 因为我们都时不时地会违反一些规范。 二、越轨的本质 1)越轨与遵从 遵从,作为越轨的对立面,通常被视为健康的和有正功能的,因为它能起到稳定社会系统的作用。 越轨,是一种病态,一种机能障碍,对社会稳定起着瓦解作用。 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 越轨=不遵从 2)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越轨与污名 一个人即使并未付出行为,也可能被认为是越轨者。欧文·戈夫曼用污名(stigma)来形容名声不好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包括能力方面不同于常人(失明、失聪、精神障碍)和外表异样的人(面部有胎记、肥胖),以及非自愿的成员身份,例如艾滋病受害者或一名强奸犯的兄弟。这些污名会掩盖他的其他身份而成为其主导地位。 3)越轨行为未必意味着犯罪。 既是越轨又是犯罪,如谋杀; 是越轨但不是犯罪,如检举揭发。 4)越轨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涂尔干指出:越轨是“任何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越轨者。 例如:作弊

●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83%的大学生承认至少有过一次学业不诚实行为,1/4的大学生 表示他们曾经伪造过学期论文的资料,1/3的大学生曾经在考试中偷看其他同学的答案,1/5表示曾经在论文中剽窃。 ●新技术的出现则推动了作弊的现象,互联网上出售考卷和答案已经成为一项利润可观的 生意。 ●5)越轨是相对的。 ●哪些行为被定义为越轨,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 ●比如说,在许多文化中,同性恋被认为是越轨,与青少年发生性行为是犯罪。但在新几 内亚岛的某些部落,成年男性和男孩之间的同性行为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当地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对越轨的解释——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社会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从个体内部找答案。前者认为是个体生理结构中的某种 物质导致越轨,后者关注人格与越轨的关系。 ●社会学家则认为是个体之外的环境因素导致人们越轨。 社会生物学解释: ●1)智力因素——低智商导致犯罪。 ●2)xyy基因理论——男性多一条y染色体容易导致犯罪。 ●3)身体类型—“身体结实、肌肉发达”的人容易街头犯罪,如行凶抢劫、强奸、入 室盗窃等。 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家关注人类个体内部的变态。假设:越轨者有越轨性人格,其潜意识动机 驱使人们越轨。 ●外向型性格的冲动特质更容易使人越轨。 社会学家的解释 ●社会学家则认为,越轨的原因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他们寻找导致人们违背规则 的社会影响因素。诸如社会化、亚文化成员和社会阶级等等。 ●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在人们之间寻找一种稳定的因素,以解释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是循规蹈矩的行为, 在另一个社会中却被人认为是越轨的行为。 ●符号互动论功能主义冲突论 (一)符号互动论 ●一条基本原理:我们根据对情境的理解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禀性。 ●符号互动论认为越轨是具有相对性的。不同的群体(文化)有不同的规则,对一 些群体(文化)而言是越轨的行为对另一些群体(文化)来说则不然。 ●这一原理对于越轨的一种具体形式即犯罪(crime)也同样适用。在极端情况下, 在一个群体内受欢迎的行为,在另一个群体中可能会受到处罚并将被处以死刑。 ●1)“分帮理论”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人们学会越轨还是遵循社会规则,主要取决于交往的不同群体。越轨是习得的。 ●我们所属的不同群体,即我们的不同“帮派”,提供给我们关于遵守规范还是越轨

越轨青少年与犯罪标签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暴力性和贪利性、模仿性和多变性、突发性和盲目性、纠合性和群体性等鲜明特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滋生既和青少年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新时期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严重错位及社会大环境不良因素有关。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越轨行为则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社会化轨迹而导致对抗社会规范的行为。目前青少年越轨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并已将其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青少年越轨行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 (一) 在越轨类型上,青少年越轨行为种类日趋多样化,暴力犯罪突出,贪利性犯罪已成为主要类型。过去,青少年越轨行为多以盗窃为主,越轨行为单一,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已呈多元形式迅速渗透发展。凶杀、抢劫、绑架、强奸、伤害、爆炸等暴力行为大幅度增加,贪利性犯罪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居于首位。 (二) 在越轨方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模仿性和多变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线电视、VCD、DVD影碟、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扩充了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而来,一些青少年往往不加选择地盲目接收,获得暴力、肉欲的刺激。青少年的犯罪方式多是从大众传媒中模仿学习而来,诸如绑架、奸淫、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无不具有模仿的痕迹。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不再停留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 (三) 在越轨时机的选择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较大的突发性和盲目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精力充沛,释放能量的欲望强烈,但是非观念模糊,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低,易冲动,缺乏理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实施越轨行为时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没有明显的动机过程,往往是一触即发,随即反应,见财起意,见色动心,触景生情。常只因一件极小的事情,或偶遇一点挫折,就感情冲动,大打出手而不计后果。偶发性和盲目性是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在着手越轨行为时对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缺乏深思熟虑,行为前没有预谋和准备过程,表现出“想干就干,说杀就杀”的特点。 (四) 在越轨的形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多数具有一定的纠合性和群体性。青少年渴望友谊,乐于合群,他们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却喜欢意气相投的同学、朋友。同龄人结伴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他们重感情,讲义气,把“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作为处世信条,深信“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的交往原则,有的甚至拉帮结伙,称兄道弟,互相结拜。为了向其他同学和社会显示他们的力量,他们经常进行殴斗、流氓滋扰、盗窃、抢劫等越轨行为。青少年越轨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但多数组织松散,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临时组织,其结构松散,没有明显的核心人物。团伙和地域色彩突出,人员变动也较大。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往往仗着人多势众,互相壮胆,因而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与单个的犯罪行为相比,团伙犯罪行为的强度大,社会破坏力强。 (五) 在越轨手段上,青少年越轨行为日趋多样化、智能化、技术化和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传媒的大量涌现,信息传播的速度也空前地加快了。青少年大多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各种信息,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促使了其越轨行为日渐趋向于多样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在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中,电脑、毒气、麻醉品、医药技术、窃听技术被广泛应用,据统计,在英国,电脑犯罪每年给其工商业造成高达亿镑的损失。在我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这方面的犯罪也正日益增多。 (六) 在成员构成上,青少年越轨主体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分布,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犯罪增加。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和频繁接触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3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据统计,1993年至1994年青少年犯罪在21℅左右,到上个世纪末已超过25℅,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的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同时,越轨主体还表现为女性青少年越轨行为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有向男性化发展的趋势,少女打群架、结伙抢劫等新情况时有发生。 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今天,青少年不完全社会化的程度有所加深,青少年越轨行为率也相应的有所上升,这既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当今社会新旧体制更替、商品经济负面效应、腐朽思想文化泛滥和社会控制力减弱等客观原因有关。 (一) 主观因素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大量滋生,首先是由青少年所处的人生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从生理角度而言,人的12岁至18岁,属于青春期这一人生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不稳定阶段。发育增快、体重增加、性机能出现等身体和生理方面日益成熟,但神经系统发展不平衡,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青少年容易兴奋、冲动、和感情用事;心理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自信心和自尊心随之增强,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自身所处的环境也较以前更加关心。他们亲身体验到生理、心理发展的这些变化,感受到“成长的烦恼”。 (二) 客观因素 1.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在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教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使之成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家庭的亲职教育弱化。一些父母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朱海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涂尔干失范理论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失范直接与集体意识相互关涉”;默顿将失范看成是一种结构性崩溃;梅斯纳和罗森菲尔德的制度失范理论在继承默顿衣钵的同时,反思了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考查了经济制度和非经济制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进行了思考,主张在一个主客观连续体中考察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与失范现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失范;集体意识;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 人们一般将“失范”理解为原有规范失去作用、没有规范的状况或越轨行为,这主要是受美国学者的影响。“帕森斯把涂尔干看成是论述规范的理论家,而按照帕森斯的理解,规范就是…一组规则?(a body of rules)。”[1]默顿在《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也说:“正如涂尔干首先提出的,失范概念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相对缺乏规范的状态。”[2]他“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派生性的,把“失范”(normlessness)看作涂尔干所谓的失范(anomie)的同义语。”[3]而雷蒙·阿隆认为,涂尔干的anomie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危机,这种危机以社会解体和个人与团体间联系脆弱为特征。[4](P361)anomie来源于法语,如果把失范单纯译为normlessness,在涵义上会产生很大的纰漏,因为从词源上说,anomie可以上溯到希腊文的anomois,有着“非等同”、“非相近”、“非相似”的意思,或者有差异和混乱的意思。因此,就这个概念的原意来说,它包含了超出单纯规范意义的涵义。[5](P78)可见,以默顿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失范的理解和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有差距的。 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框架下的失范 涂尔干的失范理论是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理论之下展开的,失范就是发生在由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向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的集体意识(即其整合的基础)逐渐弱化,失去了维持社会整合的基础性作用;而通过社会分工形成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在相互需要与依赖中逐渐形成了习惯,并在习惯基础上形成了规范,从而形成新的彼此协调的社会整合状况。问题在于,社会分工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这时社会陷入失范(anomie)状态。他在论“失范的分工”时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足以使有机团结发生断裂。另一个例子是劳资冲突。工业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资的冲突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第三个例子是科学被分割成为许多狭窄的研究领域,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了。[6](P314-316)可见,在运用失范(anomie)这一概念时,涂尔干强调的是功能失调、社会失序的状况。 集体意识这个概念在涂尔干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所谓集体意识,他认为就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7](P216),“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这不妨碍它具有自身的特性,也不妨碍它形成一种界限分明的实在。……它在南方和北方、都市和小镇都是一样的。它并不会随着世代的更替而更替,而是代代相继,代代相传。它完全不同于个人意识,尽管它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8](P42-43)宗教的衰落导致了集体意识的淡化,从而导致了失范的出现。另外,在关于犯罪与失范的相关论述中,涂尔干认为,犯罪与失范是两种不同的危机,“犯罪是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9](P84),也就是说,犯罪是正常现象。他还认为,犯罪“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就成为有益的,因为与犯罪有密切联系的这种基本条件本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正常进化所必不可少的”[10](P87-88)。“犯罪不仅是常态的,而且是健康的。因为它是自成一类

最新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7章_越轨行为资料

第7章越轨行为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越轨行为】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因此,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涵义以及几个不同视角的界定标准。 一、越轨的涵义 道格拉斯的“越轨漏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越轨所做的定义是: 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越轨行为的特点有: (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1.医学标准 2. 价值标准 3. 统计的标准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 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第二节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学生违纪处分规定

学生违纪处分规定 第一条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院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一)思想品德表现不好、学习不努力,违反校纪校规以及犯有其它错误的学生,视其情节轻重和认识错误态度给予:口头批评、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二)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在察看期间(从处分之日起一年内)有进步表现的,由本人申请,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部鉴定、院领导批准,可按期解除,表现差给予开除学籍。 第二条思想品德不好,有意扰乱校园秩序,破坏安定团结: (一)有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组织和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安定团结、侮辱和诽谤他人而坚持错误不改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二)对扰乱校园秩序者:犯有一般错误,经教育承认错误并改正者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处分;错误情节严重,经教育尚能认错并愿改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对错误情节严重,经教育认错态度不好,并坚持错误不改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 (三)触犯国家刑律,构成刑事犯罪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司法部门处罚,性质恶劣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被收容审查,拘役或处以治安警告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被处以治安罚款者,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四)盗窃、诈骗国家、集体和私人财物者:责令其如数退赔赃款、赃物,分别给予以下纪律处分: 1.作案价值在50元以下者给予警告处分。 2.作案价值在50元以上100元以下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3.作案价值在100元以上200元以下者给予记过处分。 4.作案价值在2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5.对有作案前科的价值在200元以下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价值200元以上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6.为盗窃、诈骗者窝藏赃款、赃物、销赃者,价值在200元以下者,给予警告处分,2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500元以上者给予记过

默顿的紧张理论

默顿的紧张理论 默顿的思想渊源主要是西方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论和法国社会学家杜尔海姆关社会失范理论的思想。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是在“机械连带”和“有机连带”二分的社会模式理论之下展开的。其认为,在机械连带的社会中,几乎没有社会分工,社会的团结是以其成员的一致性为特征;社会中的每个社会群体都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对隔离,基本上是自己自足的。而在有机连带的社会中,社会劳动高度分工,不同的社会组织相互依赖;社会团结不再以成员的一致性为基础,而是以社会各个部分的不同功能为基础。而失范,正是发生在由机械连带的社会向有机连带的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认为法国社会的工业化以及所引起的劳动分工,破坏了以一致性为基础的传统的团结。但是由于这种工业化过于迅速,社会还不可能及时形成足够的调整其活动的机制。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社会异常现象的产生。他同时认为,社会不仅有调整其各个部分的经济互动的功能,也有调整个人如何认识自己需要的功能。失范状态就是社会不能调整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需要并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状态。可见,“按照失范的观点,犯罪是在缺乏合适的社会规范调整的状态下,个人欲望或需要无限膨胀和用不恰当方式加以满足的产物。” 默顿认为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有两个共同特征,即确立一些它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并以规范、制度等形式规定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尽管社会认可的目标在整个社会中是一致的,但是达到这种目标的合法手段却因阶层和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别,因此,当下层阶级的人们无法

用合法的手段实现社会承认的目标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愤怒等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在那些缺乏合法机会的人中造成一种失范状态,使他们有可能用犯罪或少年犯罪的手段去实现目标。犯罪和少年犯罪就是用非法手段去实现合法目标的结果。 但是与迪尔凯姆不同的是:首先,迪尔凯姆把失范看成是只在急剧的经济变化期间才发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均匀地发生在当时的整个社会中,而默顿则把失范看成是美国生活中的比较持久的特征,它对最下层的阶级有最大的影响;其次,迪尔凯姆认为犯罪行为的驱使力量是人性中所固有的欲望和冲动,失范是调整个人的自然欲望的社会力量的瓦解,而默顿的理论则是一种社会性更充分的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驱使力量在于外在文化,而不在于固有的人性。从而,默顿的失范理论比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具有了更广的解释范围和更强的解释力。 默顿的紧张理论有三个基本点: 1.人之所以会犯罪,主要不是由于生物因素的驱使,而是由于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杜尔海姆曾强调,越轨行为的决定性原因是社会因素,他在分析自杀行为的原因时指出:“非社会方面的因素对于自杀的百分比只能产生间接影响。”就好像再说男性犯罪多于女性时,这不能归因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别,而应当看到男女在社会地位、生活范围、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别,这些社会性因素能更直接说明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多的实施越轨行为。 2.犯罪是由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所引起的。

什么是社会控制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①国家政权,这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也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②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划;③纪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为自己的成员规定的具体的行为准则;④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通过相互模仿逐渐形成的并共同村手的风俗、习惯;⑤道德,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⑥宗教,是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⑦社会舆论,是特定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具有切身性、重要性、新异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所公开表达的情绪性的一致意见。 2、什么是越轨?越轨行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越轨是指那些由于违背了重要的社会规范或期待,结果被许多人给予否定的评价的行为或特征。 (2)越轨行为的功能: 反功能:①越轨行为会弱化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②越轨行为会使生活变的不可预知并导致遵从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③越轨行为破坏了信任;④越轨行为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正功能:①越轨行为的存在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指出社会容忍的限度;② 越轨能增进社会团结;③越轨行为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④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

守规范。 3、结合实际阐述社会控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解答:社会控制就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它既是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是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实施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我们说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限制是要有个度的问题,适度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的运行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反之,则会激化矛盾,限制个人的发展,阻碍社会运行。 社会控制有三个维度。一是控制的力度。表示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社会活动的空间就越小;反之,则社会活动的空间大。二是控制的刚度。表示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越轨行为受到的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则可能性小,制裁轻。三是控制网络密度。社会活动空间被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它就像是个网络。这个网络的密度表示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密度越大,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多;反之,则表示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少。 力度、刚度、密度即是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又表现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力度和密度是由社会预先规定好的,即运用法律、纪律、风俗、道德等社会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予以事先的规定,超出了这个规定范围就成为越轨行为。刚度则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即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社会控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安全论文

材料B091 周孝仁20090234128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安全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在各高校的比例已逐年上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表现之一;它是生理、心理、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情侣间的相互慰藉和性观念的改变是重要原因;婚前性行为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许多种消极后果,我们应深入思考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原因,引导大学生在恋爱中树立高雅、纯洁、利他(她)、克制的情爱、性爱、婚姻观念,督促学校、家庭、社会重视并给予大学生健康的性教育,使其有一定程度的安全认知,保护自己,爱惜自己,珍惜自己。 关键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原因及后果性教育及自我安全问题 一、个案情况及相关背景 1 一般资料某大学三年级女23岁首次与其男友发生性行为是在20岁 当时是由于“激情燃烧,情到深处”,现已保持这种关系近两年,频率为每周1-2次。案主自述性行为后对他们的恋爱关系并没有增进,而且对自己造成的心理负担不轻,影响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尤其在不慎怀孕时极为焦虑、紧张,在安全的情况下(正规医院)“采取极端措施”(药流)。 发现自己怀孕时的感受是“仇恨、无助、耻辱”,认为在婚前性行为这件事中一般女方所受的伤害更大,不仅在身体上,可能怀孕、多次流产、甚至不孕不育,卫生状况不太好,可能感染各种妇科疾病,免疫力下降,且心理上的伤害更不容忽视,一旦被身边同学或老师发现要承受一样的目光,认为自己不再纯洁,又担心男友变心后自己会“贬值”。 谈及以后,案主认为如果以后一起生活有可能产生视觉疲劳,“容易婚变”,过早的性生活对双方的身体肯定有影响,很可能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她也说道万一两个人以后不能在一起生活,则对自己有副面影响,也有警示作用,提醒自己对以后的生活谨慎,“当然婚前性行为也不能说没有半点好处,这样的因爱而性是可以理解的,若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是最好的”。 在笔者查阅的相关资料中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数字:浙江省疾控中心丛黎明主任的课题组对浙江全省两所综合性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其中,78%的大学生参加了调查,在调查的22712名大学生中,90%大学生认可婚前性行为:13%的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大学生首次婚前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9.51对,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27.4%有两个及以上性伴侣。[1]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广州举行的一次性学报告中说上个世界九十年代她曾在北京做调查,发现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占15.5%,前两年上海计生委在婚检中得到的数据中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已经占到69%,她还说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仍有待证明,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是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利用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调整,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可以减轻由越轨行为产生的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越轨;行为;社会控制 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有一些具有犯罪特征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维持、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规范调适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相关规定的制定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协调。自从社会规范产生时起,人们的行为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或违背亦同时存在,正因为如此,“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不仅包括了与社会规范相吻合的人或事,还必须呈现出那些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人或事,即越轨现象的发生”。 一、越轨行为的内涵 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作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可以将越轨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领域。 中外学者对越轨行为的界定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所违背或偏离的社会规范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即希望明确人们的行为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哪一些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才能将其界定为越轨行为,但认识差异较大。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美国社会在较大范围内的动荡不安,犯罪的研究持续受社会学的不轨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越轨是指一些社会的行为和社会的特点超出了社会和社会上传统的范围与标准。在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认为“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在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将“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作为界定“越轨”的范畴。 二、越轨行为的成因 越轨行为如何形成,国外社会学家及犯罪学家们从社会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做出了解释。 1.生物学派或生理学派的观点。最早从生理方面寻找越轨行为原因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他提出了天生犯罪类型说,企图从罪犯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他的天生犯罪说问世之后,曾盛极一时,但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而被淘汰。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生物染色体的研

关于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认识与评价

关于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认识与评价 西方越轨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欧,默顿是传统统越轨社会学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越轨行为理论属于结构功能学派,他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对于越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⑴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他们把社会结构功能的失调作为越轨产生的原因。⑵越轨行为的类型。划分为革新、反叛、形式主义和退却主义。⑶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正向促进和负向阻碍功能。 从此理论出发我们来看黎立的事例。黎立家境贫寒,千辛万苦来到北京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家庭经济以及自身生理原因导致他最终走向犯罪。根据默顿的社会越轨行为理论我们可认定黎立抢劫银行这一行为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且带来不理影响,可以定性为反叛的负向社会越轨行为。此次越轨行为发生缘由根据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我们可认识为是社会结构对于黎立的失调,导致其不能正常生活,其行为影响带来的后果也是负面的。然而该案我们看到黎立走上犯罪道理的缘由绝对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自身,这件案子带来的影响当中也有惊醒社会的正面作用,可见,默顿的社会越轨行为理论也有其缺陷。 默顿用一个社会结构失调的程度来解释越轨率的变化(用社会结构功能失调引起的目标与手段的差距作为他越轨行为理论说法的基础)。他假设存在着一个稳定和一致的规范,这种规范被作为标准来判别越轨行为。所以当社会不同群体的人们发生冲突时,力量强大的群体的规范就会作为判定行为的标准。建立在桑树基本假设基础上,默顿的越轨社会学把越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违规行为。 但是,默顿假设存在的规范始终是一个模糊地概念,导致这种理论缺少一个稳定和清晰的判别标准,那么默顿所定义和研究违规就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是存在问题的。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社会机构视野下的失范,以默顿的anomie来解释我国当前的社会。 他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文化在个体身上呈现的一种紧张状况。“文化结构承载的是普遍的概念、理想和价值,而社会结构则通过身份角色等方式确定某种行动是否被正当的规范所控制。”文化机构规定了行动的目标,社会结构规定了行动的手段。“无论目标的本质如何,文化目标与可行的规范手段之间的矛盾都会产生失范的倾向。”默顿认为,当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由文化机构所规定的文化目标,而没有将由社会结构所规定的达此目标的制度化内化时;或者,通向这一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受到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很大限制时,来自失败的威胁就会导致以失范为特征的“创新”这个个体适应模式的大量出现。 社会失范现象包括越轨现象和虽越轨现象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社会失范可以表现很多情景,如社会秩序的破坏、离轨、犯罪现象的增多,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败坏、腐败的盛行等等。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们1980到2000年中国社会存在的失范现象的基本类型:经济失范、政治失范、道德失范、知识失范、秩序性失范、风气性失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角度解释失范现象。 个体意识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的意识,它是个人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独特实践的产物,健康的个体意识既强调个人的权利,也履行个人的义务。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意识总的来讲比较强大,而个体意识一直较为微弱,并且常常是以自我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当今这个急剧的大转型时期,集体意识在逐步消解,个体意识日益张扬但同时却丧失了集体意识(或集体意识过于淡漠)的个体太多了!缺乏集体意识的个体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只能算极端利己者,丧失了集体意识的个体意识是极端利己主义意识,这样的社会成员多了,冲突也就随之而来,社会就动荡不安。 借鉴墨顿的“文化目标”概念,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模式化期待”的概念。它是指某一文化背景下的意义系统所持的社会期待。它是一个比集体意识低一个层次的概念,是集体意识里价值目标内容的具体体现。当前,货币已经从纯粹手段和前提条件演化成为生活目的本身这些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严重,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逐渐增多 这些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严重,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逐渐增多

越轨

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 ?越轨社会学 ?规范与制裁 ?解释犯罪与越轨 ?关于越轨与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会转型中犯罪变化的特点 ?犯罪、越轨和社会秩序 我们都知道越轨行为者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知道。越轨行为者就是那些拒绝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所遵从的规则而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是暴力犯罪者、吸毒者或穷困潦倒者,他们不符合被大多数人界定为可接受的正常标准。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社会学常常告诫我们这一点,并且鼓励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实际上,越轨行为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越轨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不直接。 人类社会是由规则和规范所控制的。规则规定了在具体的环境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些规则,人类的活动就会陷于混乱。 越轨社会学 ?越轨可以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特定规范的不遵从。吉登斯强调,没有一个社会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区别出哪些是违反规范的人和遵从规范的人。在某些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违反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 ?虽然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交叉,但它们并不是同义词。越轨概念比犯罪概念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许多形式的越轨不受法律制裁。 ?越轨行为的类型:1)违法行为。2)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3)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标新立异、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研究犯罪和越轨行为,我们要用到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学科。犯罪学关注受刑法制裁的行为方式。犯罪学家经常对犯罪测量的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和针对减少社区内犯罪的政策感兴趣。越轨社会学家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法范围之外的行为。社会学家研究越轨行为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越轨,以及越轨的观念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 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既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阶层——即贫富差别——的影响,也引导我们关注社会权力。当我们考察对社会规则或规范的越轨或遵从时,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问题:谁的规则?因为社会规范深受权力和阶层划分的影响。 规范与制裁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会遵从社会规范,这是因为社会化使我们习惯于如此。所有的社会规范都与制裁相伴,因为制裁鼓励遵从行为,防止不遵从行为。制裁是指其他人为了保证个人或群体遵从某个特定的规范,而对这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所做出的任何一种反应。制裁可以是积极的(对遵从行为提供奖励),也可以是消级的(对不遵从行为进行惩罚)。 ?制裁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正式制裁由特定的一群人或一个机构执行,以确保某一套特定的规范被遵从。在当代社会,正式制裁主要是指以法庭和监狱为代表的那些制裁。法律是正式制裁,由政府规定为规则或原则,它的公民必须遵守;用来对付那些不遵从它的那些人。 ?非正式制裁是对不遵从行为做出较少组织、较多自发性的反应。 解释犯罪与越轨 ?生物学解释:“罪犯类型” 解释犯罪的某些初步尝试从本质上说有生物学的特点。研究者

默顿的社会学理论

一、中层理论 默 顿 二、功能分析范式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 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1。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2。列举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的越轨行为,试用有关理论进行解释。 https://www.doczj.com/doc/3916504046.html,/question/160985867.html 尽量帮我一下谢谢T_T... 最佳答案 一、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它有三种不同的性质: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妨碍作用的越轨行为;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此种解释也称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A、生理犯罪理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 他的结论是,犯罪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B、体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谢尔登提出体型可能与犯罪有关。他将人的体态分为“内容型”、“中胚层型”、“外胚层型”三种,并得出“中胚层型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的理论。 C、染色体理论 史密尔和伯曼两位科学家发现,一些男性其性染色体的构造为XYY,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粉刺等特征,并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 结论是: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2、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A、越轨与性格有关 越轨与性格有关: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越轨。 B、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的 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青少年越轨问题

浅谈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很多家庭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许多家庭忙于工作,却疏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尤其是在1990年之后的新生代,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很多社会越轨问题。基于越轨行为的二重性和类型以及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追溯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该找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所在,并对其采取控制和引导的措施,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使社会多了一份和谐发展的力量,祖国才能越发展越好。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行为具有反常型越轨和不遵从性越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越轨行为是一个中性词,对于社会越轨行为的理解我们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该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的含义。要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就要理解越轨行为的相对性。 越轨行为的相对性体现在:第一,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社会里面对于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二,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三,越轨行为是指在不同的场景之下的一种行为被接受的程度;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因为行为主体的社会地位而不同;第五,越轨行为是指对同一种行为,人们有不同的认知。可以说,越轨行为就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越轨就没有社会生活。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和青年的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之前。 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化改革过程,青少年群体出现了很多越轨行为,导致出现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例如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在连年攀升。2010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30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3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3%;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27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8%;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100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6.9%。2011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30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0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27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8%;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103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9.2%。2012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23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